小学二年级校本阅读教材《走进古诗》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 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第15
课:《古诗二首》教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新课讲解(20分钟)
教师先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然后讲解生字和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描绘的意境。
3.朗读练(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4.背诵练(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让学生逐渐掌握古诗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总结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绝、春、桃、XXX、花”5个生字,会写“春、桃、XXX”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4.通过朗读,感受春天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
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春、桃、XXX、花”5个生字,会写“春、桃、XXX”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新课讲解(20分钟)
教师先朗读古诗《绝句》,然后讲解生字和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描绘的意境。
语文(心得)之《走进古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整合
语文论文之《走进古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整合
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课程内容。基于此,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古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被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甚至有的专家称,如果没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校本课程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了一个好的出路。
一、含义1.何为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2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相同点:
⑴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⑵都属“校本的课程开发”;⑶学校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
4.不同点:⑴从课程管理上区别,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的活动课程属于国家管理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属于学校管理的课程。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一)
诗,同学们从小就会接触到。同学们会被很多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同学们会比较感兴趣。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在导入本课学习时,我出示了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那美丽的风景,靓丽的颜色很快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纷纷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气氛非常热烈。趁着这个机会,我赶紧导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情绪,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
二、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注重对同学们对读的引导。我让大家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首先,我对生字的读法和写法加以指导,提醒他们解决生字词。
三、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1
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只要能解决重点词语就可以了。因此,我注重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方。通过想象,我们会获得更好的体验。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又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对让同学们搜集荷花的诗句这一环节把握不够,指导不够,让作业流为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含反思
第15课《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材《走进古诗》
小学五年级校本教材
1.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译文】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
【拓展】
《江南逢李龟年》,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
2.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时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注释】
邸:官府,官邸。
休:停止、罢休。
直:简直。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拓展】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公元112 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说课稿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并背诵。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
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景物,图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代诗人高鼎是怎样来描绘春天的景色的。(板书课题:古诗二首村居,范写“村”字)
3.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4.教师解释“村居”。(居住在乡村。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听配乐朗读,圈出文中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3.玩放风筝的识字游戏,掌握生字读音。
4.学生交流生字识记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1)对比识记:拂——佛堤——提
(2)重点指导:“柳”是边音;“醉”是平舌音;“纸鸢”的“鸢”要读准(出示风筝图)。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朗读,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借助书上的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
(2)除了看到一群孩子正趁着春风开心地放风筝,你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杨柳”等。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古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
课题古诗二首
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目标
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
1.认识“诗、村、童、碧、妆、绿、丝、剪”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研究
目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
②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重点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课文。
2.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学法问题研究、探究研究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一只XXX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谜底:(风筝)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放风筝得古诗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古诗二首》。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吸
引兴趣。
师生互动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寄义。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读课题《村居》让学生明白
要学的内容
是什么。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请求:
让学生认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2.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插入音频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XXX。
5.认读生字:
(1)诗、村、童。
组词:
诗(诗画)(诗人)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课件
lóu
登鹳雀楼
yī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欲 穷 千 里 目,
cénɡ
更 上 一 层 楼。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白 日 /依 山 尽/ ,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再读诗歌,理解诗句:
白 日 依依山 尽尽,
傍晚的太阳
左右结构,想要的意思。
学认字
穷尽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 学认字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是诗歌最后两句表 达的意思。
学生练写“层”。
舒展。
在横中线上。 要长。
学写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白日依山尽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 看到 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 , 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生哲理。
再读诗歌,理解诗句:
照耀
飘浮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太阳
香炉峰, 在庐山 西北部。
瀑布附近的水汽, 在阳光照射下呈 现出紫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从远处看
走进古诗词校本
莱西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3.3
序言
目录
第一期:中秋吟月
第二期:无限春光
第三期:田园风光
第四期:秋色迷人
第五期:朋友送别
第六期:炎炎夏日
第七期:边塞沙场
第八期:寒冬飞雪
第九期:爱国情怀
第十期:名句集锦
备注:一期上两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这学期,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王国,去欣赏一篇篇精美佳作,去吟诵千古传诵的名句,去结识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走进古诗词王国
(第一期:中秋吟月)
一,赏诗文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 "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树上栖息的鸦雀终于适应了皎月的惊扰,逐渐消停了噪声.夜深了,诗人仰望明月,不觉浮想联翩:清冷的秋露一定也打湿了月中的桂花树.今夜尽管别人也在望月,但秋思唯诗人独有.
二,知诗人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碧叶红花别样情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首古诗是小学语文教版第十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上课之前,我备教材、学教参。知道了《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描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而且还知道选择这三首诗的意图除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外,还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当我满怀激情走进教室,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读诗、背诗、解意学习杨
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氛围中时,我庆幸我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临近下课时,我照常问道:“同学们,你们还有问题吗?”。很多同学都满意地回答:“没有。”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一个伶牙俐齿的女同学振振有辞地说。“是不是这首诗有毛病呀?”“唉!古人作诗也
文不符题呀!”教师里早已像开了锅的粥。
面对这一场在我备课之外的暴风雨,我竟哑口无言。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15课《古诗二首》
第周年月日第节
15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风平镇印金小学董丽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读一读你找到的送别诗。
二、导入课题
1、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二)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小学古诗校本教材教案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1节
教学内容:七步诗作者:曹植
教学目标:
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
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
诗来呢?
二、引出背景故事。
1.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
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
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三、欣赏学习《七步诗》
1.欣赏《七步诗》课件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
没听明白?
2.师进行朗诵。
3.师讲解古诗意思。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
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2 节教学内容:凉州词作者:王昌龄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启蒙》
古诗文启蒙丛书
三年级(上册)
前言
五于年厚重的历史,衍生出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一华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历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不竭的血脉。
“仁、义、礼、至、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自身修养的文化规范。我们撷取这朵朵浪花,做为本套教材的主题,意在补充现行教材中德育点的不足,修身点的不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文品质的形成,教育学生守礼、坚韧、团结、惜时、进取,为实现“做现代人,做现代文明人”奠定基础。
小故事、俗语、文言警句、名篇节选等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选文章少则十几字,多则几十字,多是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且在短小精美的文字中,容纳了深刻的意蕴。一课一个教育点,一个知识点,在育人的同时,为孩子们将来学习古文打好基础。
在赏析部分,我们以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准,对相关内容作出推陈出新的诊释和评论。即该书的内容是“古”,但精神是“今”;形式是“古”,但价值观是“今”,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很好地融合,让今天的孩子愉快地接受了传统文化,让灿烂的古代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创编这套从书,是复杂的情感和思维过程。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里,感受着古典的魅力,欣赏着古人的才情,心中充满了快乐。但是由于我们能力、水平和审美标准的局限,因而,所选文章及赏析等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努力做得更好。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目的与背景。
据1995年进行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它国家。这份调查表明,文明礼貌的养成在今天中国家庭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位置,素以重视道德、礼貌、人伦关系著称的中国传统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文精神的流失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于是,近几年,有关人文教育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新人文教育观认为,应该着力培养的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即价值和道德、批判理性(独立思考、创造性才能等)、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行为举止。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古诗文启蒙教育”作为特色建设项目,注重人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小学四年级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走进古诗》
第一课金山远眺
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②,
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③,
只应灯火是渔船。
【注释】
①金山: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六:“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今地处江苏镇江西北。《九域志金山记》云:“唐时有头陀挂锡于此……忽一日于江际获金数镒,寻以表闻,赐名金山。”
②西津: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西面之渡口,与金山隔水相望,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江淹《杂体陆平原羁宦》诗:“流念辞南
上弦。《释名》说:“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农历每月的初八、九时,月亮缺上半,故称“上弦”。
③渚:水中的陆地。
【导读】
此诗元丰七年(1084)十月上旬作于金山。《秦谱》云:“冬十月,先生与苏公会于金山。”时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少游以小像索赞。轼舟行至西山,报书,遂会于金山。
这首诗脱胎于张祜的七绝《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秦诗和张诗描写的都是镇江江面的夜间景色,并都使用自然现象“潮落”、“斜月”以及“初弦”来暗示时间,尤
其是秦诗中的“只应灯火是渔船”显然是化用张祜的“两三星火是瓜洲”和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但张祜的诗中有人,写诗人的旅途无欢,触景生愁;秦诗没有直接抒写人的怀抱,而是借景生情,这是二者的同中之异。
第二课题张司业诗
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
王荆公的这首诗,是评价诗人张籍的。初时觉得十分平淡晦涩。从而甚至觉得王安石是一个只知炼句而不懂生活情趣的人。后来经历了越多,才发现他说的越有道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这不正是王安石自己诗词风格乃至人生的写照吗?想起某人对我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诱惑。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编版本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课文第15课《古诗二首》
第周年月日第节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风平镇印金小学董丽花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读懂诗句,理解诗意,领会“无量碧”和“别
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领会感情,感觉境界。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有感情地朗诵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尝诗人用词的精妙,意会诗人的寄情技巧,遇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领会诗人表现送其余别样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爱惜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
1.理解要点词语“无量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领会表达的送别感情,感觉境界美。
教课难点:
在朗读和理解中,品尝诗人用词的精妙,意会对分别之情的表达
技巧,遇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课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收集相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课过程】
一、口语训练
读一读你找到的送别诗。
二、导入课题
1、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谊、亲
情。今日就让我们带着恋恋不舍的依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时间、地址、人物)
三、研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
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其余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
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
读(指名两生,评论)
4.齐读,让我们一同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二)自学古诗,理解粗心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能够借助说明,
也能够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沟通一下,假如碰到不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歌行
【阅读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
3.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阅读准备】
小黑板
【阅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谁来背一首?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一首新古诗,读题。
2.简介作者。汉乐府是汉代专门用来制作音乐的机构。
二、学习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疏通诗句大意。重点理解:复:再次,归:回来,徒:白白的。
3.赏析重点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解意思,感悟道理,情境迁移运用。
三、熟读成诵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背诵本诗。
2.风
【阅读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对风的赞美。
【阅读准备】
小黑板、图片
【阅读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老师说谜面:来无影去无踪,没有颜色没味道,春天暖来冬天冷,始终围绕你身边。(打一自然现象)
2.唐朝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赞美风的诗,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疏通诗句大意。重点理解:解落:吹落,入:进入。
3.赏析重点句中的“千尺浪”“万竿斜”,了解虚指的写法。
三、拓展,熟读成诵
1.观看图片,找风的踪影。
2.自由背诵本诗。
3.集体配乐朗诵本诗。
3.回乡偶书
【阅读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阅读准备】
小黑板、图片
【阅读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展示书页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清图意。
2.这位老人就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贺知章,他常年在外,到老年时回到家乡,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什么事呢?学了这首诗就知道了。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疏通诗句大意。重点理解:
少小:年轻时候,
老大:年纪大了、老了,
衰:衰老,这里指头发白了。
3.熟读成诵:自由背诵本诗。集体配乐朗诵本诗。
三、拓展阅读。
介绍贺知章写的《咏柳》,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找来读、背。
4、《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三、学习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
4、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8、指导朗读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9、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10、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5、《鸟鸣涧》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鸟鸣涧》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