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论文12篇)
《论正当防卫》论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始终同人类社会的礼貌、进步齐头并进,与人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同步发展。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激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预防和打击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概念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职责。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职责。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职责,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这一具体规定出发,我国学术界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正当防卫是指采取损害不法侵害人利益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
①笔者较为赞同以下这一观点;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笔者认为不论什么观点都应强调:(1)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是因为它更多的强调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既体现了对正当防卫人的保护,也体现了对被防卫人的保护,更有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价值取向。
(2)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合法性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又称基础性条件即指存在不法侵害行为。
什么是不法侵害行为呢有的学者认为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危害社会的行为指的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旨在平衡人们的自由安全与相互尊重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成为维护公共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重要法律原则。
正当防卫的要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行为必须是针对非法侵害。
这意味着被保护人的自由、人身安全、财产等合法权益正在遭到非法侵害行为,如被盗、被抢等。
第二,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行为必须符合合理防卫的界限,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并且在实际情况下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第三,防卫行为必须是即时的。
这意味着防卫行为必须在实际侵害发生时或立即发现非法侵害行为后进行,而不能是预防性的。
在正当防卫中,要注意防卫行为与过度防卫之间的区分。
过度防卫是指在自卫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力度超出了合理防卫的范围,导致对侵害者的过度伤害或致死。
过度防卫行为也是无法被法律所允许和接受的,一旦过度防卫发生,防卫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正当防卫的适用也需要考虑到紧急状态下的行为。
在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冷静思考和判断,可能会采取一些激烈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通常会对相关行为进行宽容和包容,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为相应行为提供合理防卫的辩护。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
个人和家庭在面对非法侵害时可以合理防卫,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则可以涉及到公安机关、军队等组织的合法行动,例如,警察在执行职务时的正当防卫、军方在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时采取的正当防卫等。
总之,正当防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利和人身安全。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必须遵循合理防卫的限制,并在紧急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包容。
只有在合理防卫的范围内,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正当防卫才能被法律所允许和保护。
这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秩序,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摘要】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进行的防卫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但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和限制。
其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
要判断正当防卫是否成立,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非法侵害、是否属于必要防卫、是否符合情势的要求等条件。
对正当防卫的限制包括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不能反击过当等。
正当防卫按照情况可以分为防卫过当、不明防卫、自卫过当等不同类型。
正当防卫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不能进行过度的防卫行为。
【关键词】1. 引言1.1 概述【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在立即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时为了制止侵害,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理行为。
在法律上,正当防卫是一种对行为人免责的制度,也是对于自卫权的保障。
正当防卫的出发点是维护法律秩序,保护个人权益,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在危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需要。
我们应当认真对待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规定,遵守法律法规,在遇到危险时有序、理性地进行自我防卫,确保自身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2. 正文2.1 【论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被法律认可和保护的权利,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
正当防卫的核心要素包括非法侵害、即时性、必要性和适当性。
非法侵害是指被侵害人在合法权益受到实际侵害或明确受到侵害的危险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即时性是指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在非法侵害即将发生或正在进行时采取的,不能事后进行。
必要性是指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非法侵害或排除危险,不能过度防卫。
适当性是指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风俗习惯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害,如盗抢、伤人、非法侵入等。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可以采取与侵犯行为相适应的一定必要的防卫行为,以保护自身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被我国法律所接受和保护。
然而,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适用情形和限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意即在被无理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以排斥、制止、避免危害,致使侵害人受到损害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以及其适用范围,即必须在遭受非法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来排斥、制止或避免危害,并且所产生的损害应当是符合必要性原则的,并不能超出所遭受到的侵害的范围。
换言之,正当防卫是一种相对合法的防卫行为,需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情节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才能成立。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非法侵害必须是即时的危险。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在面临当下的侵犯情况下进行反抗,而不能是前后发生时间间隔较长的情况。
二是防卫行为必须是一定必要的。
被侵害者采取的即时行为必须是符合合理、必要性原则的,即所采取的行为不能超出必要防卫的范围。
三是损害的发生必须是合乎必要性原则的。
被深受者不能超出合理且必要防卫所遭受的侵害情形,即防卫行为最终导致的损害应当是与受到的侵害相适应的。
但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限并非总是明确的。
在某些案例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适用往往面临困难。
一方面,合理人的标准是否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仍然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确定非法侵害是即时的危险,往往需要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而预判的准确性存在困难。
此外,合理和必要的界限在不同案件中也存在差异,难以明确界定。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护。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其适用条件和界限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界限一直备受争议和讨论。
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是指某一方在遭遇另一方施加暴力时,采取必要的合理的
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的一种合法的防卫行为。
2、正当防卫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防卫暴力,这是指当受害者受到
了另一方的攻击时,他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这种防御行为控制在适当和必要的范围。
第二类为防卫财产,
这是指当某一方占有物时,他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财产权,例如,在受到盗窃威胁时可以采取合理措施,但也要求该行为符合法
律规定。
第三类为防止损害,这是指在受害者受到另一方危害而导致
有潜在伤害时,他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受害者的损害。
3、进行正当防卫的行为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采取的行为必须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如果犯下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次,采取的行动必须要适当和必要,不能超出必要的范围,否则也
会遭到法律的惩罚。
最后,受害者在正当防卫的行为中也必须严格按
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否则,他的行为也将会遇到法律的限制。
4、正当防卫不仅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也是一种有道德、有礼
貌的行为。
它的宗旨在于不使事态进一步升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等。
正当防卫论文
正当防卫论文
正当防卫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为了抵御违法行为对自己或他人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危害,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在中国的刑法中,对正当防卫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当防卫的主体限制。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即个人或集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正当防卫的客体限制。
正当防卫的客体限于保护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合法权益。
当个人或集体的人身安全或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
三、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度。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
1.正当防卫必须是对违法侵害行为的即时还击,即必须是在非
法侵害正在进行或即将发生时采取的防卫措施;2.正当防卫必
须是为了抵御违法行为对自己或他人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防卫行为;3.正当防卫必须是合理的,即防卫手段的选择、使用
必须是适当的,不能过度或不当;4.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
限度,即不能以非法手段进行防卫。
四、正当防卫的效力。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不属于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但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需要经过司法审查来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是人们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手段。
但也需要注意,正当防卫并不等同于私刑或自行惩罚,必须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只有合理、适度、必要的正当防卫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支持。
论正当防卫的界定
论正当防卫的界定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也必须正确行使,才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如行使不当,反而会危害社会,转化成犯罪。
因此,对于正当防卫如何界定,笔者在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所谓不法侵害,是指对法律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
不法侵害的性质,即包括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的侵害,受害人都有对侵害者实行防卫的权利。
但是,是否对一切不法侵害行为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
笔者认为,正当防卫中所指的不法侵害,主要是指那些侵害性质严重、侵害程度激烈、危险性较大,具有积极进攻性的侵害行为。
从犯罪性质的侵害行为来看,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通常是指具有紧迫感的、带有暴力性、破坏性的、能够给客体造成严重损害的那些犯罪。
对于一般性的、危害不大的、程度轻微的不法侵害行为,一般不应用正当防卫的方法来解决,而应用调解或其他方法来解决,以达到化解矛盾之目的。
总之,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二、防卫必须是针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
这个内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上存在的,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或主观推测的。
如果把实际上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凭想象、推测误认为不法侵害存在,错误地实行所谓正当防卫,造成无辜者的损害,这种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叫做假想防卫。
对于因假想防卫而造成的损害责任,应按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处理。
即如果属于行为人当时主观上能够预见的,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按过失犯罪论处;如果属于行为人当时不可能预见到的,则按意外事件对待,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浅论正当防卫的正当性.doc
浅论正当防卫的正当性一、正当防卫存在的基础(一)从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正当防卫的正当性社会契约论是近代西方思想家在继承和发展“古代契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比较系统的关于国家起源、性质和基本原则的理论。
“古典契约论”的奠基者是霍布斯,而后斯宾诺莎、洛克、卢梭和康德等历代政治思想家的补充、调整而完善,成为西方正统的国家理论。
古典契约论主张在国家诞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
然而近代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状态”的性质意见并不统一。
“自然状态”可以是相当糟糕的状态,如霍布斯所说的那样,人对人想现在的动物一样,人们永远处于战争之中。
“自然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相当完善的状态,如洛克所说的那样,人们在其中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但是洛克也认为“自然状态”有种种不便之处,而这些不便之处往往导致战争。
不论因为“自然状态”本来就糟糕,还是因为自然状态存在某些不便之处而糟糕,以一言蔽之,“自然状态”是不可靠的,因此人们试图摆脱这种没有保障的生活环境。
正是在这里产生建立国家的要求。
在古典契约论中,这种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的过程是在“自然法”的理论支持下完成的,以关于个人权利的形而上学假定为前提。
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古典契约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自然法”赋予每个人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
第二,“自然法”赋予人个人护自己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有权惩罚犯罪,并在受到伤害时索取赔偿。
第三,“自然法”告诉人们,契约订立之后,必须加以履行,正义就是信守契约,违约就是不正义。
各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订立契约时,放弃的是自己的全部的权利还是仅仅一部分权利。
在霍布斯看来,所有人都应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将他们让渡给一个公共机构,这种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放弃就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互相交换和转让的过程,同时权利的互相转让过程也就是契约的形成过程,在缔结契约的过程中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诞生了。
国家出现以后,诞生公力救济,并进而取代私力救济,此时,公力救济是私力救济的替代,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力救济的诸多不足逐渐显现,私力救济又获得的重生,只是受到法律的诸多约束。
正当防卫辩论赛记录
正当防卫辩论赛记录正当防卫是指被侵犯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的范围和条件是有限的,否则就容易滥用权力,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死亡。
在辩论赛中,我们团队将探讨正当防卫的定义、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首先,正当防卫的定义是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这意味着被侵犯者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抵御攻击,包括使用暴力。
然而,这种暴力行为应该是合法的,即应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例如,在有些国家,只能使用合理的防卫力度,如必要时对攻击者进行适度的反击,而不能过度使用武力。
其次,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它通常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自卫,例如当人们面临即将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威胁时。
这不包括在非紧急情况下的报复行为,因为报复不符合正当防卫的目的。
此外,正当防卫还应该基于合理的判断和明确的威胁,而不是主观的猜测或假设。
然而,正当防卫也有一些限制条件。
首先,被侵犯者应该尽力避免使用暴力。
他们应该首先考虑其他非暴力的解决方法,例如寻求帮助或报警。
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或不合理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暴力行为来保护自己。
其次,正当防卫不能超出合理的限度。
它应该根据攻击的性质、程度和威胁的程度来决定。
例如,如果被侵犯者只受到轻微的身体伤害,他们不能以杀人的方式进行反击。
最后,正当防卫应该具有必要性和紧急性。
即只有在没有其他合理选择的情况下,被侵犯者才可以采取暴力行为来保护自己。
在辩论赛中,我们团队将从这些角度分别进行陈述和反驳。
我们会强调正当防卫的合法性、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以及防止滥用权力和暴力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也会考虑不同国家和文化对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和理解的差异,并与对方团队进行深入的辩论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辩论赛,我们期望能提高人们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认识,并促进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的发展。
论正当防卫(论文12篇)
《论正当防卫》论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始终同人类社会的礼貌、进步齐头并进,与人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同步发展。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激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预防和打击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概念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职责。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职责。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职责,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从这一具体规定出发,我国学术界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正当防卫是指采取损害不法侵害人利益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
①笔者较为赞同以下这一观点;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笔者认为不论什么观点都应强调:(1)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是因为它更多的强调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既体现了对正当防卫人的保护,也体现了对被防卫人的保护,更有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价值取向。
(2)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合法性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又称基础性条件即指存在不法侵害行为。
什么是不法侵害行为呢有的学者认为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危害社会的行为指的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精选5篇)
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精选5篇)第一篇: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学年论文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姓名: xxx班级: xxx学号: xxx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学年论文摘要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公民享有正当防卫权,并不意味着公民可以任意的实施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实施应有其明显的限度,而这种限度正是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因此,正确的对正当防卫的限度进行把握,不仅能有效的区分罪与非罪,而且对我国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参考国内外关于正当防卫限度的文献,结合作者自身的思考,对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限度;限度条件;认定标准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学年论文目录引言 (4)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5)二、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6)(一)防卫限度的涵义 (6)(二)限度条件的学说及其评析...............................................................7 1.限度条件的学说.................................................................................7 2.限度条件的评析.................................................................................8 结语...................................................................................................9 参考文献 (10)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学年论文引言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接下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比如,某人在夜间回家的路上,突然被持刀歹徒打劫,因为处于正当防卫的心理状态下,他向歹徒使用了防卫性的手段,最终成功制服了歹徒。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正当防卫的认定条件和判断标准,可以认定该人的防卫行为是正当的,因为他是在面临歹徒的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手段,并且没有造成过度伤害,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利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是指对于防卫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来进行判断。下面将从正当防卫的条件、判断标准、实例分析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首先,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对象必须是正在实施非法侵害的人或者正在侵害的人。第二,非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即将进行的,或者发生后正在持续的。第三,防卫人必须是在非法侵害发生时为了制止非法侵害而进行的防卫。第四,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必要的、合理的,且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其次,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即防卫人的行为是否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必要且合理地采取的。第二,防卫即防卫行为是否是在非法侵害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时候进行的。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侵害或即将遭受侵害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或制止侵害行为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应当符合一定的限度条件,否则就会构成过当防卫,导致其行为不被法律认可。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要性: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即必须是为了抵御侵害行为的必需措施。
如果正当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就构成了过当防卫。
因此行为人在防卫时必须尽量采取必要而适当的手段,不能过度防卫。
2.适当性: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适当的,即符合实际情况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行为人在防卫时应当根据侵害的性质、程度和形势等,选择适当的防卫措施,不能采取不适当的行为。
3.合法性: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行为人在防卫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采取非法手段。
如使用禁用的武器或者进行追杀等,都是不合法的行为。
4.主观恰当性:行为人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出于防卫目的,即行为人的防卫目的应当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
是出于防卫目的,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如报复等,则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总之,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符合以上的条件下,行为人的防卫行为才可以被法律认可和保护。
同时,行为人在防卫时也要注意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论正当防卫的认定
论正当防卫的认定正当防卫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受到他人侵害和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正当防卫的认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认定标准和适用条件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方能成立。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正当防卫的局限性等方面展开探讨,详细解读正当防卫的认定。
一、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非法侵害、急迫危险和必要防卫。
非法侵害是指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或攻击的情形。
在正当防卫中,对于非法侵害的认定是首要的条件,只有当自己或他人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进行正当的防卫。
急迫危险是指在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情况下,必须立即采取防卫行为才能避免损害的发生。
必要防卫是指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必要和适当的。
即在面对非法侵害和急迫危险时,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
在正当防卫的认定中,以上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如果一个人在未遭受非法侵害的情况下主动采取了防卫行为,即使其所作的防卫行为符合必要性和适当性的评判标准,也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是严格而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形和条件,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合法防卫对象、合法防卫权利、合法防卫手段。
合法防卫对象是指具有法定防卫权利的人在遭受非法侵害和攻击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的对象。
除了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合法维护权以外,对于他人的身体和生命同样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合法防卫权利是指在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下,受到非法侵害和攻击的人拥有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权利。
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合法防卫权的保护和承认,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合法防卫手段是指在正当防卫中所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合法的。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1. 引言1.1 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必要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依法使用适当的手段进行抗击的一种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在遭受非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合理、必要的防卫措施。
正当防卫制度的出现,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正当防卫必须是在遭受非法侵害的情况下进行的;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抵御非法侵害,而非为了挑衅、报复或复仇;防卫的手段必须是适当的,不能使用过度的暴力手段;防卫必须是直接、紧急和不能有其他处理手段的情况下进行的。
正当防卫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公民提供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也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中。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犯罪依法惩处,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而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并不承担法律责任。
刑法第二十条还规定,对于正当防卫的行为,如果危害较大或者超过了被侵害的权益所应当具有的限度,应当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这说明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不仅在刑法中体现,还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为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法律支持。
2. 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条件和要求正当防卫需要具备必要的紧迫性。
即当遭受他人侵害时,必须立即采取必要的防卫手段,不能存在过多的犹豫和迟疑。
正当防卫需要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
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并且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不能使用过度的暴力或者武力,造成过度的伤害。
正当防卫的例子通俗易懂
正当防卫的例子通俗易懂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或遭受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或
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下面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正
当防卫的例子:
1. 自卫防身,假设你正在夜间独自行走,突然有人持刀袭击你,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你可以使用适当的力量进行反击,以防止对
方继续攻击。
2. 家庭防卫,假设你的家中突然闯入了一名歹徒,他持有武器
并对你和你的家人构成威胁。
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你可以采
取必要的措施,比如报警、拿起物品进行防卫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
3. 保护他人,假设你目睹一名无辜的路人遭到暴力袭击,你可
以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制止施暴者,以保护被害人的安全。
然而,你
的防卫行为应该是合理和适度的,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
4. 财产防卫,假设你的住所遭到入室盗窃,当你发现盗贼正在
实施犯罪行为时,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例如
报警、寻求邻居的帮助或者采取合理的手段阻止盗窃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必要性原则(即使用的力量和手段必须是合理和必要的)、紧急性原则(即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采取防卫行为)、适度性原则(即防卫行为的力量和手段不得超过合理的限度)以及不主动原则(即不能主动寻找或制造防卫的理由)。
总之,正当防卫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的保护自己或他人安全的行为,但在实施时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和上述原则,以确保防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正
论“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第一章绪论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行为虽然表面上具有侵害性,但实质上不具备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这类行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统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西方刑法理论中被称为阻却违法性的事由。
正当防卫是这类行为中的一种,它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中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萌生于复仇,蜕变于私刑,它是正义不必屈服与非正义这一古典法思想在刑事领域中的逻辑展开和经典演绎。
它的含义是指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人适时地进行反击,以避免不法侵害所可能带来的侵害。
它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同时,它也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正义与邪恶的集中体现。
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条件、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作出了明文规定,极大的提高了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且有利于树立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但由于某些方面立法过于简略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使得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围绕着防卫权的范围、正当防卫的要件和防卫限度的把握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分歧。
有些争论是直接针对着现行立法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司法个案的实际判定中逐步展开的。
因此,围绕立法和司法中的主要问题,从学理角度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探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紧迫的。
为此,笔者拟作些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完善正当防卫的理论与实践。
正当防卫的限度是正当防卫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正当防卫正当性的重要条件,也成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分界线。
虽然97刑法对此作了重大修改,但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由丁•人们己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不法侵害行为的类型手段及其强度千差万别,加之防卫人遭受侵害时所处环境及其精神状态、心理感受各不相同,使得对“有限性”问题的探讨变得“无限性”。
第二章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内涵及特征正当防卫的限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允许防卫人通过防卫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最高限度。
它是正当防卫成立的关键,决定着防卫行为是一种正当防卫行为还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处理与正当防卫有关的一切问题时,都要把握这一核心内容。
正当防卫的客观特征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对不法侵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的主观特征是,在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情况下,意图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是为实现我国刑法的任务而确立。
其意义就在于:1 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使每个公民都知道实行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自己的一项权利,有利于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公共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2 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明确地告诉每个公民,法律不仅允许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进行正当防卫,还允许为保护国家的、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实行正当防卫,这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提倡人人都要树立见义勇为、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都能挺身而出,共同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友爱。
3 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对于企图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也是一个警告,告诫他们法不可违,罪不可犯,如果一意孤行,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击,从而有效地制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地发生。
例如,杀人、抢劫。
强奸、绑架、放火、爆炸等严重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者,正在拔刀、掏枪、放臵爆炸物或者强火物等行为,虽非着手实行行为,但已给公民的人身权利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造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就应当允许实行正当防卫。
如果等到招手实行,被侵害者就无法进行防卫,保护合法权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理解不法侵害的开始,不能过于机械,过于狭义,应根据案件的情况,特别是要根据不法侵害的轻重缓急和对合法权益威胁的程度,灵活掌握。
二、正当防卫具备的条件正当防卫是法律赋公民的权利。
也是公民道义上的义务。
但权利的行使也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一)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理所当然以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为前提。
因而,现实的不法侵害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即违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
因为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都是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 , 而合法权益都是受法律保护的。
没有理由禁止公民对其他违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公民在面临其他违法行为时,事实上也可能需要进行正当防卫,有些行为是犯罪行为还是其它违法行为也往往难以区分,如果将不法侵害限定为犯罪行为,则不利于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
刑法使用“不法”一词,而没有使用“犯罪”一词 , 表明对其他违法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但是 , 也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防卫。
只是对那些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应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
在野生动物侵害合法权益时,理当可以进行反击,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
在饲主唆使其饲养的动物侵害他人的情况下,动物是饲主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
将该动物打死打伤的,事实上属于使用给不法侵害人的财产造成损害的方法进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并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进行所谓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 , 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且刑法规定为过失犯罪的,就按过失犯罪处理;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失 , 则按意外事件处理。
至于故意针对合法行为进行“反击”的行为,则不是假想防卫,而是故意违法犯罪行为。
(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 , 才使合法权益处于紧迫的被侵害或者威胁之中 , 才使防卫行为成为保护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
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
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状态 , 如行为人使用工具要杀人 ,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实施抢劫行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受侵害的本人或他人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不得实行正当防卫。
如果在此状态下实行“防卫”则不是正当防卫,而是防卫不适当。
不法侵害尚未开始 , 即着手“防卫”是事先防卫。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 虽然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 , 但防卫人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如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己经结束 , 但合法权益己受到严重威胁 , 如不采取有效行为 , 就可能很快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在此状态下 , 防卫人就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如发现某人身藏炸药包混入公共场所 , 虽然其尚未实施爆炸但危险已经临近 , 发现人就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有时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 不法侵害的状态并不未实施终了、并未自动中止、并未被迫停止 , 防卫人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如某工人在上班期间因有急事请假回家 , 发现屋门被撬 , 箱柜被翻动 , 室内有二陌生人坐在沙发上吸烟。
该工人可以认定此二陌生人是盗窃嫌疑人。
虽然二陌生人的盗窃行为暂时停止 , 但该工人的财产危险并未解除 , 而且其人身安全也正受到威胁 , 该工人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 三 ) 具有防卫意识正当防卫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具有防包意识的行为斗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
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
防卫认识 , 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意志,是指导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 ,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目的。
正当防卫之所以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 关键是正当防卫是为使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而实施的。
这就说明实行正当 l 防卫的行为人具有明确的防卫意图。
如果行为人不是为了合法权益而是非法权益不具备防卫意图而实行“防卫”行为 , 则不构成正当防卫。
为某种目的 ,故意进行不法侵害 , 引起对方防卫 , 借口自己受到“不法”侵害而加害对方的行为是防卫挑拨。
如某甲为泄私愤骑自行车撞到某乙身上 , 引起某乙不满 , 打某甲两拳 , 某甲以自己被打为由 , 将某乙打成轻伤。
某甲的行为是防卫挑拨。
殴斗双方的相到侵害行为因不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 , 故双方的行为都是不法侵害 , 均不构成正当防卫。
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 " 防卫 ", 因不具有正义性 ,不构成正当防卫。
( 四)必须是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意图 .防卫行为的的正当性 , 就在于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因此实行正当防卫 , 就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主观条件。
所谓防卫意图 , 是指推动和支配防卫人实行正当防卫的心理态度。
具体包括两个方内容:1、防卫的认识。
这是指防卫人对不法侵害的诸事实情况和对自己行为及其意义的思想反映 , 即防卫人认识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存在 , 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已处于于被侵害的危急状况,自己的行, 对不法侵害者所造成的损害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促使防卫人产生防卫的动机 ,进而推动或者引起其实行正当防卫。
2 、防卫的目的。
这是指防卫人基于防卫的认识 ,希望通过防卫行为达到保护国家、公共、本人或者不法侵害的心里态度。
其内容是通过防卫行为制止不法侵害者,使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被迫停止或者归于失败 ,从而达到制止不法侵害和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目的。
( 五 ) 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在具备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 , 也具有防卫意识时 ,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决定的。
正当防卫是制止不法侵害人直接实施的 , 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 , 便不法侵害不再继续实施不法侵害行为 ,才可能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即使在共同违法犯罪的情况下 , 也只能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 , 不能针对没有汪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
当防卫是制止不法侵害实施不法侵害 , 因此 ,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而不能针对他人。
如果防卫行为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结果 , 又不构成紧急避免的条件 , 应根据实际情况 , 认定行为人承担相应责任。
如果甲加害某乙,某乙见某甲身强力壮 ,难以防卫,于是将在旁观看的某甲之子的胳膊抓住并扭断。
某乙的行为给第三人造成了损害结果 , 不属于正当防卫。
但行为人对共同犯罪中的任何一个犯罪嫌疑人实行防卫 , 则属于正当防卫。
如因某甲家的牛吃了某乙家的庄稼 , 双方发生口角。
当晚,某乙的三个儿子闯入某甲家,有的用镰刀砍牛,有的用木棒打碎门窗玻璃 ,有的高喊 :“使劲打!”在此状态下,某甲家的任何人对某乙的三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人实行的防卫都是正当防卫。
三、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防卫行为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否则便是防卫过当。
其中的必要限度应以制止不法侵害 , 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需为标准。
至于是否必需则应通过全面分析案情来判断。
一方面要分析双方的手段、强度、人员多少与强弱、在现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形势。
防卫手段通常是由现场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防卫人往往只能在现场获得最顺手的工具 , 不能要求防卫人在现场选择比较缓和的工具。
问题在于如何使用防卫工具即打击部位与力度。
对此 , 应根据各种客观情况 , 判断防卫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应否、能否控制防卫强度。
另一方面 ,还要权衡防卫行为所保护的合法权益性质与防卫所损害后果 , 即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与所损害的利益之间 ,不能悬殊过大 ,不能为了保护微小权利而造成重伤或者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 , 并非是超过必要限度的 ,都是防卫过当 , 只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 才是防卫过当。
首先 , 轻微超过必要限度的不成立防卫过当,只有在能够清楚 ,容易地认定为超过了必要限度时 ,才可能属于防卫过当。
其次 ,造成一般损害的不成立防卫过当,只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才可以属于防卫过当。
最后 ,上述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条件不适用于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 无过当防卫)。
刑法理论界曾经就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理解存在争议,基本适应认为正当防卫的限度由不法侵害的方式、强度、后果等决定 , 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相当;客观需要说着眼在防卫的需要,认为正当防卫应该以制止不法侵害必须的强度为必要限度。
前者是一种客观的立场 , 而后者是一种主观的立场。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通行观点是折中两种学说 : 基本适应说强调防卫效果,是一种事后的判断 , 行为人在面临侵害时很可能难以判断是否基本适应,一定意义上约束了行为人的防卫意图 : 客观需要说以行为人的当场判断为据 , 但是否采取防卫和防卫手段、措施的实施都必须根据防卫的客观环境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