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硅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一、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它是由三个PN结四层结构硅芯片和三个电极组成的半导体器件。

图3-29是它的结构、外形和图形符号。

可控硅的三个电极分别叫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当器件的阳极接负电位(相对阴极而言)时,从符号图上可以看出PN结处于反向,具有类似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当器件的阳极上加正电位时(若控制极不接任何电压),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器件仍处于阻抗很高的关闭状态。但当正电压大于某个电压(称为转折电压)时,器件迅速转变到低阻通导状态。加在可控硅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压低于转折电压时,器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在控制极上加有适当大小的正电压(对阴极),则可控硅可迅速被激发而变为导通状态。可控硅一旦导通,控制极便失去其控制作用。就是说,导通后撤去栅极电压可控硅仍导通,只有使器件中的电流减到低于某个数值或阴极与阳极之间电压减小到零或负值时,器件才可恢复到关闭状态。

图3-30是可控硅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中曲线I为正向阻断特性。无控制极信号时,可控硅正向导通电压为正向转折电压(U B0);当有控制极信号时,正向转折电压会下降(即可以在较低正向电压下导通),转折电压随控制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当控制极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出现正向阻断状态了。

曲线Ⅱ为导通工作特性。可控硅导通后内阻很小,管子本身压降很低,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在外电路负载上,并流过比较大的负载电流,特性曲线与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相似。若阳极电压减小(或负载电阻增加),致使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I H时,可控硅从导通状态立即转为正向阻断状态,回到曲线I状态。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Bilateral Triode Thyristor,简称BTT)是一种特殊的可控硅器件,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在电力电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并提供相应的原理图。

一、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双向可控硅是一种四层PNPN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它由两个PN结组成,每一

个PN结都有一个控制极和一个主极。其工作原理如下:

1. 静态工作原理:

当双向可控硅两个主极之间的电压为正向时,即正向工作状态,两个PN结之

间的结电容会妨碍电流的流动,双向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

当双向可控硅两个主极之间的电压为反向时,即反向工作状态,两个PN结之

间的结电容充电,当电压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双向可控硅会进入导通状态。

2. 动态工作原理:

当双向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时,惟独当两个主极之间的电流方向与PN结的导

通方向一致时,双向可控硅才干正常导通。

当双向可控硅导通后,惟独当两个主极之间的电流方向与PN结的导通方向相

反时,双向可控硅才干正常关断。

二、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用于说明其电路连接方式和控制方式。

```

+----|>|----|>|----+

| |

| |

| |

+----|<|----|<|----+

```

在上述原理图中,两个箭头表示双向可控硅的两个主极,箭头方向表示电流的流动方向。两个箭头之间的线段表示PN结。

三、双向可控硅的应用领域

双向可控硅由于其双向导通的特性,在电力电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可控硅工作原理及作用

可控硅工作原理及作用

可控硅工作原理及作用

可控硅,也称为晶闸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控硅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电流,是电子行业中最广泛应用的器件之一。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流,从而控制晶体管的导电状态。当控制电流为零时,晶体管无法导电。当控制电流为正值时,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电流可以顺畅地通过晶体管。当控制电流为负值时,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电流无法通过晶体管。

可控硅在电路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

1. 控制电压

可控硅通常用于控制电压达到特定的阈值。通过控制可控硅的控制电流,可以使电路中的电压稳定在所需范围内。

2. 控制电流

可控硅还可以用于控制电流,特别是在高功率电子设备中,控制电流非常重要。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和截止状态,调整电路中的电流值。

基于可控硅的电路有很多应用,包括变频器,逆变器和直流电源。例如,

在变频器中,可控硅可以用来控制电机运行的速度,从而达到能耗节约的效果。

总之,可控硅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它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成为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可控硅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它是由三个PN 结四层结构硅芯片和三个电极组成的半导体器件。图3-29

是它的结构、外形和图形符号。

可控硅的三个电极分别叫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当器件的阳极接负电位(相对阴极而言)时,从符号图上可以看出PN 结处于反向,具有类似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当器件的阳极上加正电位时(若控制极不接任何电压),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器件仍处于阻抗很高的关闭状态。但当正电压大于某个电压(称为转折电压)时,器件迅速转变到低阻通导状态。加在可控硅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压低于转折电压时,器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在控制极上加有适当大小

的正电压(对阴极),则可控硅可迅速被激发而变为导通状态。可控硅一旦导通,控制极便失去其控制作用。就是说,导通后撤去栅极电压可控硅仍导通,惟独使器件中的电流减到低于某个数值或者阴极与阳极之间电压减小到零或者

负值时,器件才可恢复到关闭状态。

图3-30 是可控硅的伏安特性曲线。

);当有控制极信号时,正

图中曲线I 为正向阻断特性。无控制极信号时,可控硅正向导通电压为正向转折电压(U

B0

向转折电压会下降(即可以在较低正向电压下导通),转折电压随控制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当控制极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再也不浮现正向阻断状态了。

曲线Ⅱ为导通工作特性。可控硅导通后内阻很小,管子本身压降很低,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在外电路负载上,并流

过比较大的负载电流,特性曲线与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相似。若阳极电压减小(或者负载电阻增加),导致阳极电流小于时,可控硅从导通状态即将转为正向阻断状态,回到曲线I 状态。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也叫做晶闸管)是一种用于控制电流流动的半导体器件。它的工作原理基于PN结的特性和未加偏压时的绝缘行为。

可控硅的结构由三个不同区域形成:P型区、N型区和P型区。根据不同的控制电压,可控硅可以处于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封锁状态、导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在封锁状态下,当两个P-N结之间未加控制电压时,可控硅

表现出绝缘行为,电流无法通过。然而,一旦加上一个正向偏压,使得P结和N结之间的电势差大于某个阈值电压(称为

开启电压),可控硅进入导通状态。

在导通状态下,可控硅的P-N结产生了电子和空穴对,使得

电流可以通过器件。而且,一旦可控硅进入导通状态,即使控制电压被移除,它仍将维持导通状态直到电流降至零或反向电压被施加。

为了将可控硅从导通状态切换到关断状态,需要施加一个反向电压或者减小电流至其维持电流以下。这样,可控硅就会进入关断状态,电流无法通过。

总结来说,可控硅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施加正向偏压使其进入导通状态,而施加反向电压或减小电流使其进入关断状态。这使得可控硅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电力控制器件。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是啥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是啥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是啥

可控硅(SCR)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特性。SCR是一种四层结构的PNPN型半导体器件,在无触发信号时处于阻断状态,不导通电流。当施加一个正向的触发脉冲信号时,SCR会进入导通状态,允许电流流过。

SCR的工作原理如下:

1. 阻断状态:当没有施加触发信号时,SCR处于阻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P1区和N区之间的结正向偏置,导致P1区和P2区之间的PN结反向偏置,从而阻止电流通过。

2. 触发信号:当施加一个正向的触发脉冲信号时,SCR会进入导通状态。触发脉冲信号使得SCR中的P1区和P2区中的电子被注入,形成电子云,破坏PN结反向偏置。这导致P1区和P2区之间的PN结变为正向偏置,开始导通电流。

3. 导通状态:一旦SCR进入导通状态,它将保持导通,直到通过其的电流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称为保持电流),或者施加一个正向的阻断信号。

4. 阻断状态复位:为了将SCR从导通状态转换为阻断状态,需要施加一个正向的阻断信号。这个信号使得SCR中的电子被移除,使得P1区和P2区之间的PN结再次反向偏置,导致阻断电流流动。

通过适当的控制触发信号的时机和持续时间,可控硅可以实现

电流的精确控制和开关操作。这使得它在电力电子和控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变频器、交流电调速器、电源电路等。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带图)

一.可控硅是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它是由三个PN结四层结构硅芯片和三个电极组成的半导体器件。图3-29是它的结构、外形和图形符号。

可控硅的三个电极分别叫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当器件的阳极接负电位(相对阴极而言)时,从符号图上可以看出PN结处于反向,具有类似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当器件的阳极上加正电位时(若控制极不接任何电压),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器件仍处于阻抗很高的关闭状态。但当正电压大于某个电压(称为转折电压)时,器件迅速转变到低阻通导状态。加在可控硅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压低于转折电压时,器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在控制极上加有适当大小的正电压(对阴极),则可控硅可迅速被激发而变为导通状态。可控硅一旦导通,控制极便失去其控制作用。就是说,导通后撤去栅极电压可控硅仍导通,只有使器件中的电流减到低于某个数值或阴极与阳极之间电压减小到零或负值时,器件才可恢复到关闭状态。

图3-30是可控硅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中曲线I为正向阻断特性。无控制极信号时,可控硅正向导通电压为正向转折电压(U B0);当有控制极信号时,正向转折电压会下降(即可以在较低正向电压下导通),转折电压随控制极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当控制极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出现正向阻断状态了。

曲线Ⅱ为导通工作特性。可控硅导通后内阻很小,管子本身压降很低,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在外电路负载上,并流过比较大的负载电流,特性曲线与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相似。若阳极电压减小(或负载电阻增加),致使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I H时,可控硅从导通状态立即转为正向阻断状态,回到曲线I状态。

可控硅整流器工作原理

可控硅整流器工作原理

可控硅整流器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一种多层PN结的半导体器件,具有三个电极:主极(Anode)、控制极(Gate)和触发极(Cathode)。可控硅器件具有两种

工作状态: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

在可控硅整流器中,交流电源的正半周与负半周分别作用于主极和触

发极,其工作原理如下:

1.导通状态:

当交流电源的电压正半周作用于主极时,主极变为正极,触发极变为

负极。此时,若控制极施加一个正电压,就可以激发PN结,使之进入导

通状态。

2.截止状态:

当交流电源的电压负半周作用于主极时,主极变为负极,触发极变为

正极。此时,无论控制极施加什么电压,都不能激发PN结,使之进入截

止状态。

通过对控制极施加不同电压,可实现可控硅整流器的工作状态切换,

从而实现电流的控制。

1.整流过程:

在交流电源正半周的导通状态中,如果可控硅器件导通,则交流电源

的正半周通过可控硅器件,输出为直流电流。此时,输出电流的大小与控

制极施加的电压有关,通过控制极电压的调节,可以控制输出电流的大小。

2.关断过程:

当交流电源的电压负半周的时候,可控硅器件处于截止状态,电流无

法通过。这个过程中,交流电源的负半周电压通过一个旁路二极管(反向

偏置)绕过可控硅器件,输出为直流电流。

通过控制极施加不同的电压,可实现整流和关断状态的切换,从而实

现了可控硅整流器对交流电的转换。

需要注意的是,可控硅整流器由于具有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的非线性

特性,会产生较大的谐波失真和功率消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

要搭配滤波电路对输出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整流器的效率和输出电流质量。

可控硅工作原理

可控硅工作原理

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 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 年,由于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T。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

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更为可贵的可控性。它惟独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

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可控硅的优点不少,例如: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可控硅的弱点:静态及动态的过载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

可控硅从外形上分类主要有:螺栓形、平板形和平底形。

1、可控硅元件的结构

不管可控硅的外形如何,它们的管芯都是由P 型硅和N 型硅组成的四层

P1N1P2N2 结构。见图1。它有三个PN 结(J1 、J2 、J3),从J1 结构的P1 层引出阳极A,从N2 层引出阴级K,从P2 层引出控制极G,所以它是一种四层三端的半导体器件。

2 、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P1N1P2N2 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 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做由一个PNP 管和一个NPN 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1 所示

当阳极A 加之正向电压时,BG1 和BG2 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 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 便有基流ib2 流过,经BG2 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 的集电极直接与BG1 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 再经BG1 放大,于是BG1 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 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 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Bilateral Switch Thyristor,简称BST)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双向导通能力,可用于交流电路的控制。本文将详细介绍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一、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双向可控硅由两个PN结组成,分别为正向PN结和反向PN结。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正向导通:

当正向电压施加在正向PN结上时,处于正向偏置状态,正向PN结的P区和N区形成导电通道,电流可以流过。此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

2. 正向关断:

当正向电压施加在正向PN结上时,如果电压低于正向PN结的导通电压,正向PN结处于关断状态,电流无法流过。此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

3. 反向导通:

当反向电压施加在反向PN结上时,处于反向偏置状态,反向PN结的P区和N区形成导电通道,电流可以流过。此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

4. 反向关断:

当反向电压施加在反向PN结上时,如果电压低于反向PN结的导通电压,反向PN结处于关断状态,电流无法流过。此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

通过控制正向PN结和反向PN结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可以实现双向可控硅的双向导通和关断。

二、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

下面是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示例:

```

┌───┐

──►│ A │──────┐

└───┘ │

┌───┐

│ │

│ BST │

│ │

└───┘

┌───┐

│ │

──►│ │

│ │

└───┘

```

在上述原理图中,A端和K端分别代表双向可控硅的两个引脚。通过控制A

端和K端的电压,可以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状态。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SCR)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它具有双向导通特性,可以实现电流的单

向控制。可控硅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PN结、触发电压和关断条件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首先,可控硅的基本结构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构成的PN结。当PN

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时,电子和空穴会在PN结内扩散,形成电流。而当PN结处

于反向偏置状态时,电子和空穴的扩散会被阻止,电流几乎为零。这种特性使得可控硅可以实现电流的控制。

其次,可控硅的触发电压是使其导通的最小电压。当外加电压大于触发电压时,PN结内部会形成电子-空穴对,从而使得可控硅导通。这也是可控硅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可以通过控制触发电压来实现电流的控制。

最后,可控硅的关断条件是指当电流小于保持电流时,可控硅将自动关断。保

持电流是指在可控硅导通状态下,即使触发电压消失,它仍然可以继续导通的最小电流。当电流小于保持电流时,可控硅将自动关断,从而实现电流的控制和保护电路的安全运行。

总的来说,可控硅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到PN结、触发电压和关断条件。通过

对这些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可控硅,实现电流的精确控制和保护电路的安全运行。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可控硅工作原理

可控硅工作原理

1、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 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1所示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 =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此条件见表1

表1 可控硅导通和关断条件

2、基本伏安特性

可控硅的基本伏安特性见图2

图2 可控硅基本伏安特性

(1)反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加上反向电压时(见图3),J2结正偏,但J1、J2结反偏。此时只能流过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当电压进一步提高到J1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接差J3结也击穿,电流迅速增加,图3的特性开始弯曲,如特性OR段所示,弯曲处的电压URO叫“反向转折电压”。此时,可控硅会发生永久性反向

(2)正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上加上正向电压时(见图4),J1、J3结正偏,但J2结反偏,这与普通PN结的反向特性相似,也只能流过很小电流,这叫正向阻断状态,当电压增加,图3的特性发生了弯曲,如特性OA段所示,弯曲处的是UBO叫:正向转折电压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SCR,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以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方向的改变。它是由四层或三层p-n-p-n的结构组成,主要由半导体材料硅制成。

触发:在不加电的情况下,可控硅的p-n-p-n结构处于正向阻断状态。当加上一个相对较小的正向触发电压时,发射结损耗能量,电子流可以穿

过去。此时,管子由高阻态变为导通态。

导通:当触发电流正常流动时,当前向两个结都失去了控制,处于导

通状态。此时,可控硅呈现出非常低的电压降,电流通过它。并且,一旦

这个状态达到,即使撤销触发电流,可控硅还会一直保持导通状态。

关断:在导通期间,压降减少到一个较低的值,以使电流不再流过管子。为了使可控硅返回高阻状态,并且不再传导电流,需要在阳极到触发

电流的线路上加个负向电压。这导致管子正常关断。

可控硅的触发有两种方式:正向触发和负向触发。

正向触发是指在阳极与控制极之间加上正向电压,将可控硅由高阻态

变为导通态。这种方式需要一个外部正向电源来提供触发电流。

负向触发是指在阳极与控制极之间加上负向电压,将可控硅由高阻态

变为导通态。这种方式不需要外部电源,可以由电荷存储装置提供负向电

压刺激。负向触发通常用于瞬态电压抑制和防止尖峰电压的干扰。

可控硅主要应用在交流电设备的控制电路中,特别适合用于高功率、

高电流的场合。它可以实现交流电的半波和全波控制,可以用于调光、调速、电动机控制、电焊设备、电炉控制等领域。

总之,可控硅通过触发、导通和关断过程来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方向的改变。它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电力控制领域中的重要器件之一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简称SCR)是一种半导体

电器元件,通过控制门极电压来控制其导通和关断。可控硅广泛应用于功

率电子领域,如调压、控制电机、开关电源等。其工作原理如下:可控硅由三个PN结组成,正向接入外电源,称为主电源。其中,左

边的PN结称为P结,右边的PN结称为N结,中间的PN结称为P结。P

结与N结之间的结点称为控制极,用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

当可控硅的控制极未加电时,P结与N结之间的势垒阻隔着电流流动,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此时无论主电源的极性如何,可控硅都无法导通。

当控制极加上正向的触发电压时,控制极与P结之间的PN结被击穿,形成一个电流通道,电流可以从主电源的正极流过P结,再通过可控硅流

向主电源的负极。可控硅此时处于导通状态。

当控制极加上负向的电压时,控制极与P结之间的PN结处于正向偏置,没有击穿现象。此时可控硅仍处于关断状态。

可控硅的关断状态可以通过控制极上的负向电压来实现。当控制极加

上负向电压时,PN结中的载流子在外加电压作用下很快消失,PN结间的

电流无法通过。可控硅此时处于关断状态。

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可控硅过热,需要加入一个热敏电阻来监测温度,并通过控制器对控制极施加适当的电压。控制器根据热敏电阻的温度

信息调整控制极的电压,以实现对可控硅的控制。

可控硅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控性良好以及功率损耗小的优点。能够在

低电压和小电流下工作,使其在各种控制电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可

控硅也有一些局限性,如在关断状态下需要消耗一定的维持电流,且关断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把交流电转换为大小可以调节的直流的无触点的开关,广泛运用于电力切换领域(高速切换=每秒种上万次),普通可控硅因为无触点,噪音低,无火花,安全耐用,常用在电机调速,灯光调光领域.

鉴别可控硅三个极的方法很简单,根据P-N结的原理,只要用万用表测量一下三个极之间的电阻值就可以。

阳极与阴极之间的正向和反向电阻在几百千欧以上,阳极和控制极之间的正向和反向电阻在几百千欧以上(它们之间有两个P-N结,而且方向相反,因此阳极和控制极正反向都不通)。控制极与阴极之间是一个P-N结,因此它的正向电阻大约在几欧-几百欧的范围,反向电阻比正向电阻要大。可是控制极二极管特性是不太理想的,反向不是完全呈阻断状态的,可以有比较大的电流通过,因此,有时测得控制极反向电阻比较小,并不能说明控制极特性不好。另外,在测量控制极正反向电阻时,万用表应放在R*10或R*1挡,防止电压过高控制极反向击穿。

若测得元件阴阳极正反向已短路,或阳极与控制极短路,或控制极与阴极反向短路,或控制极与阴极断路,说明元件已损坏。

可控硅分单向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两种,都是三个电极。单向可控硅有阴极(K)、阳极(A)、控制极(G)。双向可控硅等效于两只单项可控硅反向并联而成。即其中一只单向硅阳极与另一只阴极相边连,其引出端称T2极,其中一只单向硅阴极与另一只阳极相连,其引出端称T2极,剩下则为控制极(G)。

1、单、双向可控硅的判别:先任测两个极,若正、反测指针均不动(R×1挡),可能是A、K或G、A极(对单向可控硅)也可能是T

2、T1或T2、G极(对双向可控硅)。若其中有一次测量指示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单向可控硅。且红笔所接为K极,黑笔接的为G 极,剩下即为A极。若正、反向测批示均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双向可控硅。再将旋钮拨至R×1或R×10挡复测,其中必有一次阻值稍大,则稍大的一次红笔接的为G极,黑笔所接为T1极,余下是T2极。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及原理图

一、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双向可控硅(Bidirectional Thyristor,简称BRT)是一种具有双向导通特性的

半导体器件。它由四个PN结组成,结构与普通可控硅相似,但具有额外的控制极,使其能够实现双向导通。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正向导通:当控制极施加正向电压时,控制极和阳极之间的PN结正向偏置,导通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

2. 反向导通:当控制极施加反向电压时,控制极和阴极之间的PN结反向偏置,导通电流从阴极流向阳极。

3. 关断状态:当控制极未施加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不导通电流。

双向可控硅的导通和关断状态是通过控制极的电压来控制的。当控制极施加正

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处于正向导通状态;当控制极施加反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反向导通状态;当控制极未施加电压时,双向可控硅处于关断状态。

二、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的原理图如下:

```

+---------+

| |

A1 ----| |---- A2

| |

G ----| |---- K

| |

K ----| |---- G

| |

A2 ----| |---- A1

| |

+---------+

```

其中,A1和A2是双向可控硅的两个主电极,G是控制极,K是附加极。

三、双向可控硅的应用

双向可控硅广泛应用于交流电控制领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 双向导通:双向可控硅能够实现双向导通,可以控制交流电的正向和反向导通,适合于双向开关和控制电路。

2. 高可靠性:双向可控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承受较高的电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控硅工作原理

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年,由于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T。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

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更为可贵的可控性。它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

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可控硅的优点很多,例如: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可控硅的弱点:静态及动态的过载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

可控硅从外形上分类主要有:螺栓形、平板形和平底形。

1、可控硅元件的结构

不管可控硅的外形如何,它们的管芯都是由P型硅和N型硅组成的四层P1N1P2N2结构。见图1。它有三个PN结(J1、J2、J3),从J1结构的P1层引出阳极A,从N2层引出阴级K,从P2层引出控制极G,所以它是一种四层三端的半导体器件。

2、工作原理

可控硅是P1N1P2N2四层三端结构元件,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其等效图解如图1所示

图1、可控硅结构示意图和符号图

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2。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

由于BG1和BG2所构成的正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可控硅导通后,即使控制极G的电流消失了,可控硅仍然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由于触发信号只起触发作用,没有关断功能,所以这种可控硅是不可关断的。

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这种特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此条件见表1

可控硅的基本伏安特性见图2

图2可控硅基本伏安特性

(1)反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加上反向电压时(见图3),J2结正偏,但J1、J2结反偏。此时只能流过很小的反向饱和电流,当电压进一步提高到J1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接差J3结也击穿,电流迅速增加,图3的特性开始弯曲,如特性OR段所示,弯曲处的电压URO叫反向转折电压。此时,可控硅会发生永久性反向

(2)正向特性

当控制极开路,阳极上加上正向电压时(见图4),J1、J3结正偏,但J2结反偏,这与普通PN结的反向特性相似,也只能流过很小电流,这叫正向阻断状态,当电压增加,图3的特性发生了弯曲,如特性OA段所示,弯曲处的是UBO叫:正向转折电压

图4阳极加正向电压

由于电压升高到J2结的雪崩击穿电压后,J2结发生雪崩倍增效应,在结区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空穴,电子时入N1区,空穴时入P2区。进入N1区的电子与由P1区通过J1结注入N1区的空穴复合,同样,进入P2区的空穴与由N2区通过J3结注入P2区的电子复合,雪崩击穿,进入N1区的电子与进入P2区的空穴各自不能全部复合掉,这样,在N1区就有电子积累,在P2区就有空穴积累,结果使P2区的电位升高,N1区的电位下降,J2结变成正偏,只要电流稍增加,电压便迅速下降,出现所谓负阻特性,见图3的虚线AB段。

这时J1、J2、J3三个结均处于正偏,可控硅便进入正向导电状态---通态,此时,它的特性与普通的PN结正向特性相似,见图2中的BC段

2、触发导通

图5阳极和控制极均加正向电压

3、可控硅在电路中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普通可控硅最基本的用途就是可控整流。大家熟悉的二极管整流电路属于不可控整流电路。如果把二极管换成可控硅,就可以构成可控整流电路。现在我画一个最简单的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图4(a)〕。在正弦交流电压U2的正半周期间,如果VS的控制极没有输入触发脉冲Ug,VS仍然不能导通,只有在U2处于正半周,在控制极外加触发脉冲Ug时,可控硅被触发导通。现在,画出它的波形图〔图4(c)及(d)〕,可以看到,只有在触发脉冲Ug到来时,负载RL上才有电压UL输出(波形图上阴影部分)。Ug到来得早,可控硅导通的时间就早;Ug到来得晚,可控硅导通的时间就晚。通过改变控制极上触发脉冲Ug到来的时间,就可以调节负载上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L(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在电工技术中,常把交流电的半个周期定为180,称为电角度。这样,在U2的每个正半周,从零值开始到触发脉冲到来瞬间所经历的电角度称为控制角α;在每个正半周内可控硅导通的电角度叫导通角θ。很明显,α和θ都是用来表示可控硅在承受正向电压的半个周期的导通或阻断范围的。通过改变控制角α或导通角θ,改变负载上脉冲直流电压的平均值UL,实现了可控整流。

4、在桥式整流电路中,把二极管都换成可控硅是不是就成了可控整流电路了呢?

在桥式整流电路中,只需要把两个二极管换成可控硅就能构成全波可控整流电路了。现在画出电路图和波形图(图5),就能看明白了

5、可控硅控制极所需的触发脉冲是怎么产生的呢?

可控硅触发电路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晶体三极管触发电路、利用小可控硅触发大可控硅的触发电路,等等。

6、什么是单结晶体管?它有什么特殊性能呢?

单结晶体管又叫双基极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和三个电极构成的半导体器件(图6)。我们先画出它的结构示意图〔图7(a)〕。在一块N型硅片两端,制作两个电极,分别叫做第一基极B1和第二基极B2;硅片的另一侧靠近B2处制作了一个PN结,相当于一只二极管,在P区引出的电极叫发射极E。为了分析方便,可以把B1、B2之间的N型区域等效为一个纯电阻RBB,称为基区电阻,并可看作是两个电阻RB2、RB1的串联〔图7(b)〕。值得注意的是RB1的阻值会随发射极电流IE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可变电阻的特性。如果在两个基极B2、B1之间加上一个直流电压UBB,则A点的电压UA为:若发射极电压UE<UA,二极管VD截止;当UE大于单结晶体管的峰点电压UP(UP=UD+UA)时,二极管VD导通,发射极电流IE注入RB1,使RB1的阻值急剧变小,E点电位UE随之下降,出现了IE增大UE反而降低的现象,称为负阻效应。发射极电流IE继续增加,发射极电压UE不断下降,当UE下降到谷点电压UV以下时,单结晶体管就进入截止状态。

7、怎样利用单结晶体管组成可控硅触发电路呢?

我们单独画出单结晶体管张弛振荡器的电路(图8)。它是由单结晶体管和RC充放电电路组成的。合上电源开关S后,电源UBB经电位器RP向电容器C充电,电容器上的电压UC按指数规律上升。当UC上升到单结晶体管的峰点电压UP时,单结晶体管突然导通,基区电阻RB1急剧减小,电容器C通过PN结向电阻R1迅速放电,使R1两端电压Ug发生一个正跳变,形成陡峭的脉冲前沿〔图8(b)〕。随着电容器C的放电,UE按指数规律下降,直到低于谷点电压UV时单结晶体管截止。这样,在R1两端输出的是尖顶触发脉冲。此时,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