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说课稿

合集下载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安徽省宣城中学章旭霞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宣城中学章旭霞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一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与用途。

学情分析:
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现有的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而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从反应热的角度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的反应
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
观察分析图像及数据:
碳酸钠碳酸氢钠通过查阅资料可知:
的溶解热效应:
(aq) + CO32-(aq)
与盐酸的反应热
板书:
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T ↗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T’↘
T ≈ T1 + T2 T’ ≈ T3 + T4 盖斯定律: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对这个实验的质疑1.1教材中没有指明稀盐酸的具体浓度只要是稀盐酸就可以吗?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笔者将6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反应现象同样的剧烈,根本分辨不出Na2CO3和NaHCO3。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Na2CO3和NaHCO3。

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把这个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定为0.5mol/L,应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1.2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1.3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反应速率科学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盐酸浓度为1mol/L(该浓度可以根据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上述两个反应盐酸的量都是不足的,产生气体的量应该由盐酸的量来计算,而盐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气球胀得应该是一样大的。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对这个实验的质疑1.1教材中没有指明稀盐酸的具体浓度只要是稀盐酸就可以吗?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笔者将6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反应现象同样的剧烈,根本分辨不出Na2CO3和NaHCO3。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Na2CO3和NaHCO3。

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把这个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定为0.5mol/L,应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1.2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1.3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反应速率科学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盐酸浓度为1mol/L(该浓度可以根据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上述两个反应盐酸的量都是不足的,产生气体的量应该由盐酸的量来计算,而盐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气球胀得应该是一样大的。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1]第一册32页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比较它们放出CO2的快慢。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

笔者认为该实验存在如下问题:1 对这个实验的质疑1.1 教材中没有指明稀盐酸的具体浓度只要是稀盐酸就可以吗?浓度小于等于6mol/L的盐酸都是稀盐酸,笔者将6mol/L的稀盐酸同时加入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反应现象同样的剧烈,根本分辨不出Na2CO3和NaHCO3。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只有浓度小于1mol/L的稀盐酸跟Na2CO3和NaHCO3反应才能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区分Na2CO3和NaHCO3。

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把这个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定为0.5mol/L,应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1.2 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比较速率科学吗?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0.3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由此NaHCO3与等量盐酸反应来比较反应速率是不科学的。

1.3 通过产生气体的量比较反应速率科学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盐酸浓度为1mol/L(该浓度可以根据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上述两个反应盐酸的量都是不足的,产生气体的量应该由盐酸的量来计算,而盐酸的量是相同的,因此在不考虑误差的情况下,气球胀得应该是一样大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及教学应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及教学应用

图3㊀加热不同时间酸性KMnO4颜色对比在重铬酸铵饱和溶液中,然后取出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烘干水分并使重铬酸铵受热分解,可以得到覆有三氧化二铬的催化剂,可用于氨或乙醇的气相催化氧化实验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2.[2]王磊,张文朴.化学.化学与技术(选修)[M].济㊀㊀㊀㊀㊀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3.[3]宋心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4]王祖浩.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68.[5]刘怀乐.中学化学教学实证与求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1.[6]李先栓,张玉贞.粘土催化石蜡裂化[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5):34 36.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及教学应用符吉霞㊀丁伟摘㊀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㊂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现有实验装置不足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研究提出利用简易的创新实验装置定量比较二者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快慢,并结合手持技术的应用从微观层面解释碳酸钠与稀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厘清教学思路,避免教学误区㊂此外,针对碳酸钠㊁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应用建议,可作为教师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参考㊂关键词:创新实验;手持技术;教学应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符吉霞,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丁伟,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㊂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一步到位,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则是分步进行的㊂探究该分步反应的机理一直是教师与教材想要解决的难82点[1]㊂现有的教学设计中多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模式㊂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设计, 气球法 仍然是设计中的主要方法[2-3]㊂但这一收集方法实际存在严重弊端㊂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混合时,气球膨胀的快慢变化并不明显,难以比较反应的快慢㊂能否设计一个简易的定量实验装置去比较碳酸钠㊁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并解释其反应机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教学中十分容易将教学重点误以为 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快慢 ㊂其实二者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近乎相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同属复分解反应㊂但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步进行,所以生成CO2的速度不同,其教学本质应在于揭示反应的机理㊂针对以上实验存在的不足与教学中的误区,研究提出应用创新实验装置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CO2的快慢,用手持技术揭示反应机理,并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以及问题解决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应用㊂㊀㊀二㊁实验设计(一)应用简易创新实验装置定量比较反应快慢针对 气球法 实验设计在比较碳酸钠㊁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速度的不足,研究设计了更为简便且定量的实验装置用于做此比较㊂(1)实验原理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ʏ);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一步到位(NaHCO3+HCl=NaCl+H2O+CO2ʏ)㊂在相同的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比碳酸钠要快㊂(2)实验装置(见图1)将针管作为反应装置,根据反应生成气体图1㊀简易定量实验装置使压强的变化导致液体喷出针头的速度快慢并结合一定的反应时间,定量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快慢㊂(3)实验条件探究不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钠㊁碳酸氢钠的反应生成CO2速度不同㊂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盐酸浓度进行演示教学或学生的探究实验㊂首先,将相同的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分别用药勺送入1号针管和2号针管底部,并将装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针管排除气体,向前推至相同的刻度处㊂将两只针管分别垂直放入装有相同浓度的稀盐酸的烧杯中,吸取稀盐酸至相同的高度㊂从针管内开始吸取稀盐酸时开始进行计时,针管的活塞滑动到某一刻度线后使其固定,观察气体的产生与针头处排出液体的实验现象,待针管内的气体含量达到5mL时停止计时㊂t1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量达到5mL所需的时间,t2则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时间,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㊂重复进行3次相同的实验,取平均的时间值,实验结果见表1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实验需求灵活规定针管活塞的滑动位置或产生气体量的量㊂(4)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教学演示应当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㊂通过探究发现:稀盐酸浓度为0 3mol/L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变慢,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速度过于迅速,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而稀盐酸浓度为0 1mol/L时,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CO2的速度较为缓慢,时间较长㊂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当盐酸的浓度为0 2mol/L时,反应所需的时间较合适开展课堂实验㊂值得注意的是,向针管内吸入稀盐酸时,稀盐酸就已经92㊀表1㊀不同浓度的HCl与Na2CO3和NaHCO3固体在针管内反应的实验数据c/(mol/L)t1/st2/s实验现象2001号和2号针管内有大量气泡冒出,并急速从针管内喷出㊂10 20 81号和2号针管内有大量气泡冒出,并急速从针管内喷出㊂0 504 81号针管内有气泡产生,并迅速从针管内喷出;2号针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并急速从针管内喷出㊂0 37 289 51号针管内先有少量气泡产生,针头喷出液体速度较慢;2号针管内有较多大气泡产生,针头滴出液体的速度较快㊂0 215 2178 61号针管内仅有细小的气泡,针头滴出的液体速度较缓慢;2号针管内有大气泡产生,针头一开始滴出的液体速度较快,后减慢㊂0 160 4396 81号针管内气泡产生现象不明显,针头滴出液体速度慢;2号针管内有气泡产生,约20s前滴出速度较快,后逐渐减慢㊂开始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㊂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实验从吸入液体时开始进行计时,碳酸钠㊁碳酸氢钠与吸入稀盐酸过程当中的反应是包含在反应时间内的,不会影响实验探究的结果㊂该实验装置相比与原先的 气球法 有了较大的改进㊂实验装置简单且所用盐酸的浓度较低㊂学生可以利用该装置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宏观层面较定量地比较稀盐酸与碳酸钠㊁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的速度快慢㊂但该实验仍不能够让学生明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中间产物有碳酸氢钠,学生很难从学科本位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㊂(二)应用手持技术探究反应实质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进行数字化㊁量化,用客观真实的数据去解释性质,能够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以及其内在的规律㊁反应实际与反应机理[4]㊂要从微观角度向学生解释碳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分步反应的机理还需要借助手持技术,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向学生说明化学反应实质㊂(1)实验原理向碳酸钠中滴加稀盐酸,首先发生反应CO32-+H+=HCO3-,达到第一计量点时碳酸钠全部反应成碳酸氢钠㊂继续滴加稀盐酸,会发生反应HCO3-+H+=H2CO3,达到第二计量点㊂在用稀盐酸滴定碳酸钠的pH曲线中应当有两个突跃,而稀盐酸滴定碳酸氢钠的pH曲线中应只存在一个突跃㊂这可以通过pH传感器进行实验探究㊂(2)实验装置为了更加科学直观地展示碳酸钠与盐酸的分步反应,教师可以借助手持技术对盐酸滴定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pH变化进行记录,实验装置图见图2㊂图2㊀手持技术实验装置图(3)实验结果与分析用稀盐酸分别滴定0 5mol/L的碳酸钠溶液与0 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通过pH传感器得到实验结果(见图3和图4)㊂碳酸钠与稀盐酸的滴定曲线中存在两个突跃,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滴定曲线仅存在一个突跃,很好地解释说明了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机理㊂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说明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机理㊂教学中应当强调,正是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所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速度比碳酸氢钠的要慢,而并非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不同所导致㊂化学实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勿从03㊀㊀㊀㊀㊀㊀图3㊀稀盐酸滴定0 5mol/L碳酸氢钠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4㊀稀盐酸滴定0 5mol/L碳酸钠溶液的pH变化曲线表面下定义㊂㊀㊀三㊁教学应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设计能够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㊂为使该实验设计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研究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见图5㊂(一)识别问题化学教学应当强化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要提升学生从信息情境中识别问题的能力㊂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的物质㊂针对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碳酸钠却不会被用于治疗胃病这一现象,抛出联系生活实际的相关问题: 既然二者都是碱性物质,都能中和酸,为何选择碳酸氢钠治疗胃病却不会选择碳酸钠? 创设一定的生活化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㊂图5㊀教学流程图㊀㊀(二)探测信息基于情境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探测信息,需要个体对问题情境有一定的整体感知[5]㊂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等酸性物质反应可能存在的不同,诸如反应产物是否相同㊁反应时速度是否相同㊁反应的机理是否相同等㊂学生所探测到的信息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调用分析过程,也是后续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基础㊂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但不对学生的结论做出价值判断㊂(三)设计方案学生需要理解应用所探测到的信息,将探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激13活已有相关概念㊁原理等,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案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有关的化学知识储备,将所探测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排除二者产物不同的可能性,将注意点集中在二者的反应时间和反应速度上㊂期间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并提供一定的相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问题上来㊂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内部的合作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㊂(四)实施方案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根据教师所准备的相关材料进行操作㊂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分析与思考问题,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更换或者修改实验方案㊂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中一般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气球,利用气球法套在试管上进行比较㊂此时,教师要以问题驱动学生,启发学生选用简易的创新实验装置进行设计,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方案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精神㊂最后再由教师运用手持技术,从微观层面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机理不同从而导致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同㊂以上的问题解决过程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情境背景㊂学生受具体问题情境和教学环境影响的驱动,会表现出渴望解决问题的倾向,并产生带有明确目的的行动向着目标进取㊂整个过程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的㊂学生的方案设计可能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才能获得较优化的设计方案㊂而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再次分析问题,再度挖掘探测信息等㊂在不断的迭代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真实环境背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㊂㊀㊀四㊁研究小结实验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㊂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㊂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知识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载体,能够让学生辩证看待化学反应现象,认识到科学探究对于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作用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能简易定量比较反应快慢,相比于传统的 气球法 更加直观科学㊂再结合手持技术的应用从微观层面探究反应的实质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㊂通过一定的真实情境下生成相关的探究问题,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方案设计,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以及小组合作的问题解决能力,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指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㊂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㊂针对实验的不足不断地改进,最大程度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并严格要求教学的科学性,是化学教师应当终身学习的内容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㊂设计巧妙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㊂教师对实验教学应当始终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㊂参考文献:[1]伍强,方瑞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6,(8):63-65.[2]刘志峰,韩雪松. 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6,(10):35-38.[3]史淑凤.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鉴别创新实验[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2):44.[4]陈琛,姚如富,邵忠德,翟蒙.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育,2015,36(1):29-33.[5]蔡亚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6):73-75+80.[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2.2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一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与用途。

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现有的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化学反应过程中有能量变化这一事实已经接受并认可,但只有定性的认识而没有定量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从反应热的角度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的反应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试剂1 试剂2 现象 30mL 盐酸 Na 2CO 3(s) 30mL 盐酸NaHCO 3(s)产生认知冲突小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温度升高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温度降低以事实为依据增加感性认识 PPT 展示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上述反应的温度变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追问: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差异性?碳酸钠溶于水 碳酸氢钠溶于水小组合作、讨论 PPT高一内容: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及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原因: 1、 固体的溶解热 2、 离子间的反应热使学生新旧知识能结合起来一个化学反应可能存在多个过程,每个过程都可能有热效应存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过程中热效应与总反应热效应的关系。

引入主题设计实验分析固体与盐酸反应的温度变化和固体溶解、离子之间反应的温度变化。

(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思想:等物质的量的固体,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等体积的水 实验验证:1、 固体的溶解热2、 所得溶液恢复至常温,再加入盐酸的反应热试剂1 试剂2 温差(℃) 恢复至常温 试剂3 温差(℃30mL 水 1.89g 碳酸钠固体 30mL 盐酸 30mL 水1.50g 碳酸氢钠固体30mL 盐酸由于溶解后温度发生变化,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恢复至常温,但时间比较长。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说课稿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说课稿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城中学的章旭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定量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并会使用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分析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

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下面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过程(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视频:自加热饭盒。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研究_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研究_基于传感技术的中学化学实验设计

课外探究是科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提高 学生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 课堂 内 的 探 究,不 少 课 外 探 究 活 动 往 往 是 教 师 “一头热”,学生参与度不高,取得的成效不大。
针对课外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一些问题, 我对六年级两个班 110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无记名 调查。本文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 阐述。
1 问题的提出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
重要内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性、与盐酸 反应的速率比较及两者的热稳定性是这部分的传 统实验内容。而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一 些新问题。如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与盐 酸反应剧烈程度时,意外地发现: 碳酸钠粉末与盐 酸反应后试管温度升高,而碳酸氢钠粉末与盐酸 反应后试管温度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现象? 从实验本身来看,该反应包括固体溶解、溶 液之间反应和稀释的过程。这些过程中的热效应 如何? 笔者利用传感技术对该反应的热效应产生 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2 实验过程
1) 仪器和药品 碳酸钠粉末、碳酸氢钠固体、1mol / L 的盐酸、 烧杯、磁子、蒸馏水、温度传感器 ( TMP-BTA) ,数 据采集器( VENIER LabPro) ,计算机及其相配套 的软件( Logger Pro) ,磁力搅拌器。 2) 实验步骤 组装实验装置,将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 计算机及其相对应的软件相连接。再分别做以下 三个实验:
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滴入几 滴水,振荡试管,触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笔 者觉得这一实验方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 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在溶解的热效应上存在 较大的差异。
在本实验中需要多次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 而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不是太明显,因此对温度 数据精确度要求较高。若使用温度计测量则存在 视觉疲劳和温度变化较小难以察觉的问题。而温 度传感器则能够清晰地显示温度变化过程和变化 数值,其对我们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说课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说课
升高
降低
温馨提示: 1、3、5小组做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4、6小组做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组内分工明确:实验人员、记录人员、发言人员
环节二:分组讨论,探究原因
问题情境二: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差异性?
1)固体的溶解热 2)离子的反应热
环节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固体的溶解热 2)离子的反应热
设计实验探究以上两个过程的热效应变化。
1、控制变量思想:分别取等物质的量的固体、等 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等体积的蒸馏水进行 实验。 2、用温度计测量时可能温差不明显,选择温度传 感器进行测量。
环节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实验二: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下列过程的温度变

1)溶解热 2)离子的反应热
知 形成认
识 线
知冲突, 引发学 生探究
兴趣
归纳出溶 解热、离 子反应热 共同影响 其温度变 化
Na2CO3 (s) 溶于水放热、 NaHCO3(s) 溶于水吸热
Na2CO3 (aq) 与稀盐酸反 应放热、 NaHCO3(aq) 与稀盐酸反 应吸热
反应的 反应热 与反应 途径无 关
情 Na2CO3(s)、 境 NaHCO3(s) 线 分别与稀盐
酸反应的温 度变化
分组讨 论为什 么一个 是放热, 另一个 是吸热
学生实验: 用温度传 感器测 Na2CO3(s)、 NaHCO3(s) 的溶解热
学生实验: 用温度传 感器测量 离子的反 应热
学生活 动:分 析实验 曲线, 得出盖 斯定律
碳酸钠系列
活动二:分析图像
根据温度数据分析固体与盐酸 的反应热和固体溶解热及离子 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NaHCO3溶液与盐酸 (20.9℃~20.5)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
H2(g) + CuO(s) = Cu(s) + H2O(l) △H= -128.5kJ/mol
碳酸钠固体与盐酸 (18.9℃~21.1℃)
碳酸钠固体溶于水 (19.7℃~21.1℃)
上述碳酸钠溶液与 盐酸 (18.9℃~19.9℃)
碳酸钠系列
上述所得碳酸氢 钠溶液与30mL盐 酸(1:4) (20Fra bibliotek9℃~20.5℃)
温馨提示: 1、3、5小组做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4、6小组做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组内分工明确:实验人员、记录人员、发言人员
问题探究二: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差异性?
问题探究三: 这两个过程中的热效应如何? 分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下列过程的温度变化
测量试 试剂2 剂1温度 约30mL 1.89g Na2CO3 水 固体 约30mL 1.50g NaHCO3 水 固体 加入试剂2 后的温度 恢 变化 复 至 常 温 试剂3 加入试剂3 后的温度 变化
2)Na2CO3(aq)与盐酸的反应热
CO32-(aq) + 2H+(aq) = CO2(g)+ H2O(l) △H= -12.14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Na2CO3(s)+ 2H+(aq) = 2Na+(aq) + H2O(l) + CO2(g)
-28.58kJ/mol △H=?
2、已知Cu的燃烧热为157.3kJ/mol,H2的燃 烧热为285.8kJ/mol,试求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 反应热。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 应热效应的探究
问题探究一: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分别与稀盐酸 (足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分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盐酸与碳酸钠、碳酸 氢钠固体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二、实验器材微型仪器:微型具支试管、胶头滴管、橡胶塞、药匙手持PH、手持压强和手持CO2、数字采集器、具支试管、量筒、注射器、铁架台带铁夹、磁力搅拌器、三颈烧瓶、分液漏斗、电脑、数据线。

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0.1mol/L稀盐酸、0.1mol/LNa2CO3溶液、0.1mol/LNaHCO3溶液、0.1mol/L稀盐酸。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把微型实验引入课堂。

在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活动中,把传统的试管实验改进为微型实验,实现现象直观、明显,并且让实验药品微量化,节约了药品。

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固体代替溶液,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同时,减少了对实验定量操作的要求。

本实验仍然运用学生动手实验来直观现象,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微型实验使化学实验微型化、生活化、环保化。

把现代化技术引入课堂。

手持技术可以改进中学学习中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在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大小比较和反应历程的活动中,把手持技术引进了课堂,解决了传统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

手持技术的仪器更加灵敏,可以探析微观的过程,并且能把微观的反应过程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的实质,实现了宏观现象微观化。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图像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也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整个实验的设计,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实验现象,从曲线中获取必要的信息,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反应机理,再通过方程式的书写将宏微两种方式进行表达。

基于“四重表征”的理论,在教学中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从微型实验出发,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并用手持技术的数据去验证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大小,然后用手持技术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历程,从而解释速率出现快慢的原因,最后用手持技术继续探究正滴反滴的过量问题。

化学创新实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说课大赛课件

化学创新实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说课大赛课件

谢谢大家!
二:实验步骤
1. 如图组装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NaHCO3溶液
Na2CO3溶液
稀盐酸
稀盐酸
2.用橡皮塞分别塞好两试管一端,将橡皮塞的 一端朝下倒立固定在铁架台的滴定管夹上;
二:实验步骤
3.用量筒量取相同浓度2mol/L的Na2CO3和 NaHCO3溶液各5ml,将其分别倒入两试管中;
4.将气球分别套在有凸口的试管另外一端并 用线绳将气球系紧;
5.用两注射器分别吸入3ml9mol/L盐酸; 6.将注射器插入橡皮塞,将盐酸分两次同时
注入,每次1.5ml,观察这2次气球的变化。 (第一次观察气球膨胀的大小;第二次思考
碳酸钠与少量盐酸到底反应生成了什么。)
三、实验操作视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过程有趣,安全性强,既适 合教师课堂演示,也可以开设学生分组实验; 2、解决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不方便同时倒入的情 况; 3、解决了0.3g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本身 就是碳酸氢钠产生的气体多,而对实验造成的干扰; 4、分2次注入:第一次注入区分速率,第2次注入能进 一步说明碳酸钠与少量盐酸产生的是碳酸氢钠,很好的 从宏观现象反应微观原理。
一:设计思路
缺点及解决方案:
1.固体落入稀盐酸有先后,且容易粘在试管内壁。 实践表明将固体与液体放置位置对调,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
2.产生气体过少时气球几乎不膨胀,气体较多时 气球易脱落。通过计算添加药品的量能解决气 球膨胀大小的问题,选择有凸口的试管并用线 绳将气球系在试管上能解决气球脱落问题。
一:设计思路
❖ 用等质量的Na2CO3、NaHCO3与等量盐酸反 应比较速率科学吗?
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质 的性质,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0.3g Na2CO3 的物质的量为0.0028mol,0.3g NaHCO3的物质 的量为0.0036mol,加入3mL稀盐酸后,如果不 考虑溶液体积变化,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93mol/L,Na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2mol/L,由此采用这种方式来比较反应速率 是不科学的。本人在多次演示该实验的基础上, 对此对比实验有了新的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一、课标、教材、学情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性质实验探究和分析,教师授课应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对比的学科思维来认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承前启后,为后面的“离子反应”学习埋好伏笔。

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的基本学科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另外,作为教学来说,不一定拘泥于哪一版本的教材,而是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即可,所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目标(1)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能利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4)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大胆推测和仔细观察同样重要,关注宏观现象和想象微观过程同样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四、教学流程图流程1、引入:认识实验室和生活中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流程2、“微波炉发面”实验流程3、总结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流程4、通过一组实验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流程5、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关系流程6、呼应开头,对“微波炉发面”实验再认识五、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药品实物,熟悉药品外观。

展示超市售纯碱、口碱、小苏打,熟悉物质俗名。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俗名。

表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Na2CO3NaHCO3颜色、状态白色、固态白色、固态俗名纯碱、口碱、苏打小苏打(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微波炉发面展示加热之后的三个面团。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课件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的探究课件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通过数据表格和图表展示了反应过程 中的温度变化。
配置溶液、滴定操作、温度记录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实验误差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 源进行了分析,如温度测量误差
、试剂纯度等。
实验条件优化
建议在后续研究中优化实验条件, 如提高试剂纯度、改进温度测量方 法等。
应用前景
探讨了该实验在化学反应热力学研 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化学教育 中的价值。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 盐酸反应热效应的 探究课件
目录
• 引言 •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 •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热效应 • 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热效
应 • 影响因素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在工业、食品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盐酸是一种强酸,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染料和食品等行 业。
压力对热效应的影响
总结词
压力对热效应具有一定影响
详细描述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放出的热量也相应增多。然而,压 力对热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可以忽略不计。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实验原理
通过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 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探究反应的热 效应。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记录温度变化
在反应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 记录下溶液的温度。
准备实验器材
温度计、烧杯、磁力搅拌器、 碳酸钠固体、稀盐酸。
混合溶液
将碳酸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然 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开启 磁力搅拌器。

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说明

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说明

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摘要: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笔者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利用该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

实践说明,该实验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碳酸钠溶液;盐酸;分步反应;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与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容,但教材中并未设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相关实验。

如分别向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理论上两溶液与盐酸反应现象是不同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先无气体出现,当盐酸滴加到一定量时才出现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氢钠溶液中从开始滴加盐酸就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原因在于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有两步:(1)CO2-3+H+HCO-3;(2)HCO-3+H+H2O+CO2↑,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就一步:HCO-3+H+H2O+CO2↑。

但若用试管来演示向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加盐酸实验,实验结果说明,自始至终,碳酸钠溶液中均会有明显的气泡生成。

为什么实验现象与理论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向碳酸?c溶液中滴加盐酸后,盐酸并不能均匀快速的分散到整个碳酸钠溶液中,从而使得碳酸钠溶液局部围盐酸过量,连续发生两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

现设计如下实验:实验器材:相同大小的两支硬质玻璃管、两个橡胶塞、两个气球、滴定管夹、两支规格(20 mL)相同且带有针头的注射器。

实验操作步骤:1. 两支硬质玻璃管下端均用橡胶塞塞紧。

2. 向左边玻璃管中注入5 mL 1 mol/L的碳酸钠溶液,向右边玻璃管中注入5 mL 1 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

在两根玻璃管上端均套上两个规格相同的气球,并用细铁丝扎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
应的热效应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是对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热能》的扩展
与提高。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本节课是以碳酸钠、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为前提,分析、讨论、归纳盖斯定律的涵义。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我确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出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并能从定量实验中得出盖斯定律,并会使用盖斯定律。

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分析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的原因。

难点:盖斯定律的内涵
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
身学习的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
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过程。

因此我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把接受知识时间和空间
留给学生;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遵
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下面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视频:自加热饭盒。

并让学生猜测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
应还是吸热反应。

再让学生做实验验证猜想,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

2、活动一:分组讨论
分析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而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的
原因。

根据学生的现场可表现给予适当的提示,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分析了解一个化学反应可能存在多个反应过程,而每个过程都
存在热效应问题,从而引出盖斯定律。


3、活动二:分组实验
通过控制变量,分别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中两个主要因素:
固体的溶解热、离子的反应热进行探究,测量这两个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然后教师再通过微
视频播放教师的实验曲线图(温度—时间图),最后让学生对曲线图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盖斯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及对曲线图的分析,学生能掌握盖斯定律的涵义,并能学会应用。


4、归纳小结,突出重点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是一样的。

即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反应物)和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可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盖斯定律的内涵及学会使用盖斯定律。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碳酸钠固体、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探究
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T ↗
T = T 1 + T 2
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T

T’ = T 3 + T 4
盖斯定律: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終态有关。

四、说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固体的溶解热 T 1 离子的反应热 T 2 固体的溶解热 T 3 离子的反应热 T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