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情、县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情概况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
自治州下辖8个县市,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07万,其中藏族39.59万,占总人口的54.2%。
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甘肃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
境内有辽阔无垠的天然草地,浩瀚葱郁的原始森林,纵横奔流的三河一江,贮量丰富的地下矿藏;甘南是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藏族文化资源宝库,西北高原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全省重要的水电清洁能源基地,内地与藏区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安多藏区的中心区。
更为重要的是,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主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定位为“限制开发区”;甘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较完整地保存了藏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整个藏区经济文化的缩影。
甘南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甘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甘南州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地段,仅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程就达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素有黄河“天然蓄水池”之称,黄河在这里净补充水量占此段入出量的45%。
境内广袤的草甸草原,浩瀚的绿色林海,都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是维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甘南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亚洲最优质的天然牧场。
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强,耐牧性和耐踏性较好的特点,草场有4084万亩,80%连片集中,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被誉为亚洲最优质的天然牧场。
畜禽品种繁多,有闻名遐迩的河曲马、欧拉羊、甘加羊等许多优良畜种。
牛羊肉、鲜奶、酥油、毛绒、皮张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可观,2011年肉类年产量达6.02万吨。
是我国畜产品的主产区和畜产品集散的“金三角”,如出口东南亚的干酪素,占全国总量的70%。
凉山州州情
凉山州州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7万,辖17个县市,州府所在地西昌市。
凉山历史文化悠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并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和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
凉山州水能资源富甲天下,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凉山州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矿冶、绿色农业、旅游等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2年GDP达112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和四川省第七、第二位。
在凉山州第七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三级跳”以及“多点多极”和“追赢赶超、富民强州,奋力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为各类高层次专业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充满激情的热土,期盼您的到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市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首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
全州总人口446.91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自然条件:黔东南州国土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林地2232万亩,占49.1%;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
黔东南州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资源优势:黔东南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突出。
青海省海北州州情
海北州州情概况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7%。
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东部河谷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西部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高、寒、旱”是海北的气候特征。
海西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和青海湖农场、同宝牧场,共有32个乡镇、210个行政村。
州府驻地海晏县西海镇。
海北州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至2005年底,全州总人口为27.2万人,有汉、藏、回、蒙古、土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3.37%。
海北州情的主要特点是:一是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固体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859.09亿元,煤、石棉、铁、铬等主要矿产品保有资源量均占全省保有储量的1/4以上。
有河流140余条,年径流量59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0万千瓦。
有天然草场3892万亩,耕地61万亩,是全省最大的羔羊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青稞、油料生产基地。
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30多种珍稀动物,其中有普氏原羚、湟鱼、白唇鹿、马鹿、雪豹、天鹅等,野生药用、经济植物385种。
二是生态地位重要。
海北地处湟水、黑河、大通河的源头地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青海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地;有省内第二大天然林场,州内有乔灌木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1.6%,是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境内旅游资源富集,类型多、特色浓,有湖泊、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等高原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全省旅游规划中82个精品景点有22个在海北,尤其是青海湖及鸟岛、沙岛、金银滩、原子城、百里油菜花海等景区点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是区位优势突出。
海北地处青海农牧区结合部,东接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湟水谷地,西连柴达木经济圈,北与甘肃经济最活跃的河西走廊为邻,青藏铁路、国道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州政府西海镇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相对省内其它州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文山州州情简介
文山州州情简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毗邻,西、北分别与省内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市相连,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
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县102个乡镇,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45万人,少数民族占56.7%。
州情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
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便将文山纳入版图,1927年我党就在文山县洒戛龙村建立了党支部,富宁、广南等地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后红七军活动的根据地之一。
文山是建国以来全国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地区,举世闻名的“老山精神”就诞生在这块英雄辈出的红土地上。
二是人杰地灵、风光秀丽。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狂飙诗人柯仲平等都是这块土地上哺育出来的时代英杰。
国家4A级风景区—丘北普者黑、“世外桃园”—广南坝美山水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三是民风淳朴、文化多样。
壮族三月三节、苗族踩花山、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丰富的民间传说、民族歌谣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四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文山是云南的东大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使文山正从昔日封闭的边疆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成为云南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普者黑机场建成通航、衡昆高速公路文山段建成通车、富宁港的开工建设及云桂铁路文山段即将全线建设,文山将成为省内同时具备航空、水运、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州市。
五是资源富集、潜力巨大。
文山州资源丰富,是久负盛名的名贵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有“中国三七之乡”之称,辣椒、烤烟、八角、草果、茶叶等特产在省内外也有较高知名度,是云南新烟区开发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有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近- 1 -200万千瓦;文山州是云南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的州市之一,铟、锑、锡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铝、钨、锰、沸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居全省前列,可打造成云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铝工业中心。
河南省情 淮滨县情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现有上市公司30家。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一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售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40%,帘子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国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水泥居第4位,发电量、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学纤维、家用电冰箱、饮料酒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蒙自县情
关于蒙自的基本县情蒙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滔滔红河水,巍巍哀牢山,孕育了蒙自这座蕴涵富饶资源、承载灿烂文明、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
蒙自是云南省红河州州府驻地,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国土面积222 8平方公里,辖7镇4乡、.86个村(居) 委会、1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691个自然村、992个村民小组,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总人口40万人。
2008年,全县GDP 50.38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8.03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42.0 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22.1%;接待国内外游客1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 5 09 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3163元,增长15.4%。
近年来,蒙自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西部最具特色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蒙自的县情特点可用七个“地”字来总结:第一,蒙自是云南近代文明的发祥地。
蒙自已有上万年人类繁衍生息史。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贲古县,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蒙自县至今。
蒙自在云南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全省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运转一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第一个网球场、第一个沼气池、第一个栽种烟草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诞生。
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
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迁穆蒙自办学,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学者驻蒙讲学。
2100多年的文明史,积淀了蒙自独特厚重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丰厚积淀。
县情简介
德昌县情简介德昌位于凉山州中南部,地处攀西经济走廊腹心地带,是“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必经地,古称“凤凰城”、“燕子城”。
全境属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北高南低,螺髻山与耗牛山东西对峙,最高海拔4359米,最低海拔1115米,城区海拔1380米。
幅员228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3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0.02万人,有汉、彝、傈僳等22个民族,是四川都市群发展规划中攀西地区唯一的小城市。
德昌有四大县情:一是地上资源富集,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二是地下矿产资源相较贫乏,德昌与州内外许多县市相比,地下仅有硅石、石灰石、高岭土、硅藻土、稀土等非金属矿,金属矿十分贫乏。
三是区位优势突出,德昌北连西昌,南靠会理和攀枝花,位于攀西经济圈核心区域。
四是二元经济明显,安宁河和茨达河流域农业发达、交通方便,老百姓较富裕,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低,较贫困。
德昌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北距西昌市56公里,南离攀枝花市139公里,西攀高速公路、108国道和成昆铁路纵贯南北);二是小水电和风电优势(可供开发的小水电资源约35万千瓦,已开发建成投产16.5万千瓦,在建15.4万千瓦,筹建3.8万千瓦;麻栗、阿月等地可建10-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正在筹建全省首家5万千瓦风电示范场);三是光热资源优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7摄氏度,降水1049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2147小时);四是旅游资源优势(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石墓30余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建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字库塔6座,有全州唯一的傈僳族文化);五是人才和土地资源优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劳动者素质较高;土地成本与西昌、攀枝花相比,具有较大竞争力)。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昌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创新举措、扎实苦干、奋力拼搏。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总收入2.72亿元,增长24.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增长32.1%;农民人均纯收入5057元,增加7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656元,增加1848元。
贵州黔西南州情概览
贵州黔西南州情概览简介贵州黔西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辖地级行政单位。
黔西南州下辖9个县,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地理环境黔西南州地处川黔滇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区,横跨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
地势较为复杂,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
该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稀的生物种类。
气候黔西南州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相对干燥。
夏季气温适宜,冬季较为寒冷。
人文风情黔西南州是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当地的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民俗惯、音乐舞蹈等文化表达形式独特而鲜明。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黔西南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着风光秀丽的草海、神奇的小七孔、雄伟的旗山等自然景观,还有古老的松坎古城、浪漫的三宝盆等历史文化遗址。
无论是追寻自然风光还是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黔西南州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经济发展近年来,黔西南州经济快速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和资源开发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产业。
该地区的电力、矿产、旅游等产业也逐渐壮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语贵州黔西南州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多元文化而备受关注。
在探索黔西南州时,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并了解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动态。
黔西南州无疑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旅游目的地。
“三史三情”主题活动讲稿
达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三史三情”主题活动讲稿活动时间:2018年5月21日活动地点:六年级教室活动主题:“三史三情”主持人:姚杰参与人:六年级全体学生活动目的1.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三爱”的具体含义。
2.在了解的基础上,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了解、正确认识党的光荣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4.培养孩子们爱省爱市爱县的情怀。
活动过程一、学党史、国史、地方史。
开展“学党史、国史、地方史”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13人。
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先后进行了三次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千里长江防线,占领南京,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30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随后,举行了盛大庄严的阅兵式。
凉山州情及民俗民风
凉山州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北起大渡河,南极金沙江,东抵四川盆地,是川滇古陆隆起带,有着高原,山地,峡谷,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最高海拔有5938米,最低处海拔305米。
被称是“世界的地址博物馆”,凉山州幅员6300多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省那么大。
辖西昌,盐源,美姑,越西,木里等十七个县市,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
首府西昌是凉山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文明的航天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方,总人口470余万,有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傈僳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纳西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凉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最后废除奴隶制的地方,也是我国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
凉山过去鲜为人知,诸葛亮曾说他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说到凉山都会把同荒凉联系在一起,其实凉山并不凉。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立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西汉的司马迁,蜀汉诸葛亮,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都在这里有过游历和活动的记载。
凉山州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源,是攀西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也曾跨这里得天独厚。
首先,丰富的气候资源,凉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降雨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显著特点,有着丰富风能和太阳能。
二水力资源,凉山州境内有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及其支流50多条,水量充沛,流速快,落差大,含泥沙量小,水资源十分的丰富。
三凉山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幅员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00多平方公里。
安宁河两岸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的粮仓,已列为国家和省的重点农业开发区。
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州森林覆盖率28.6%,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有飞播林和各种经济林。
威县县情简介
威县县情简介一、威县基本情况威县位于邢台市东部,地处黑龙港流域,辖6镇10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园区、522个行政村,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59.3万,是邢台市第二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威县是冀鲁豫交汇地区高速公路枢纽县,境内有大广、青银、邢临等三条高速、五个出入口,一条国道、三条省道。
境内棉花资源丰富,常年植棉面积80万亩左右,棉花面积及总产连续30年位居河北省第一,是中国棉花之乡、全国十大优质专用棉基地县,素有“冀南棉海”之美誉。
威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冀南党政军三大首府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等都在威县战斗和生活过。
现有冀南区委、行署和129师指挥部、冀南报社、冀南书店、宏济医院等革命遗址。
威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中国改革先驱、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故乡,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威县乱弹、梅花拳、梨花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字八方拳、土布纺织工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威县是省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有4个回民聚居村、8000多人;县内五教俱全,是邢台市天主教主教府所在地。
- 1 -二、威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前三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5.3亿元,同比增长11%;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27.8%;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亿元,增长26.8%。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发展的头号工程,深入实施“一把手”离岗招商活动,大力开展高端招商、高层招商,全力推进招大引强。
今年以来,共签约引进项目118个,固定资产总投资226.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26.5%;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10亿元项目6个,1-5亿元项目26个。
罗甸县县情
罗甸县县情简介罗甸县地处贵州省南部边陲,黔南自治州西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6°23′—107°03′,北纬25°04′—25°45′之间。
北连长顺、惠水两县,西与望谟、紫云相邻,东与平塘县接壤,南部与广西南丹、天峨、乐业隔红水河相望。
东西宽63km,南北长72km,国土总面积3009.6平方公里,是黔南州面积最大的县。
210国道和册三省道公路贯穿全县东西南北于县城交汇,县城龙坪镇距省会贵阳160km,距州府所在地都匀186km。
为一个布依族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和省州的重点扶贫县。
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98年被划定为革命老区(1932年,邓********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蛮瓦支部就诞生在罗甸)。
属国家重点工程龙滩水电站库区之一,龙滩水电站按375米高程建成后,罗甸库区有近80个平方公里的水面,将出现继浙江淳安之后又一个“千岛湖”。
从罗甸红水河码头起,可行船吨位200-500吨,至广州磨刀门出海航程1206公里,将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南下出海的又一重要通道。
本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结构完整,地貌类型多样。
境内山峦起伏,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立体农业结构明显。
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75%,低山面积占山地面积的63.5%,海拔1000m以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的92%,<25°坡度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是一个典型的低海拔山地农业大县。
县境内共有河流22条,总长482公里,水能蕴藏量4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以上。
矿产资源品种多,具备开发价值的有硅石、辉绿岩、汉白玉、米黄大理石等20余种,硅石储量大、品位高,仅逢亭拱里矿山,初步探测储量就有78万吨。
辉绿岩储量达5亿立方米。
一、民国以前建置在罗甸境内始有建置史载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置庄州,下辖乐安县(系今罗甸境内);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定远府,领五州七县,其辖乐安县改称罗博县;明代,今罗甸县隶属广西布政司泗城府西隆州罗博关巡检司;清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二十日,置永丰州,设罗斛州判(今罗甸境内),下辖九甲半,分为六十一亭三屯四村;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五日,罗斛州判改隶定番州,划入贵阳府;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改州判为同知;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一日,罗斛同知升为罗斛厅。
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作者:信息办文章来源:信息办点击数:1043 更新时间:2010-9-9∙历史沿革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察布查尔地区是塞人、大月氏、乌孙的游牧地。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乌孙归其统辖,察布查尔被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莫。
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先后有柔然、悦般、西突厥和契丹等部落在此游牧,与中原地区联系逐渐增多。
十六世纪以后,成为蒙古准葛尔部政治、宗教的中心。
1762年,清设伊犁将军,察布查尔归其统辖。
1764年,奉清朝乾隆皇帝诏命,4000多名锡伯军民从东北跋山涉水,饱经艰辛与磨难,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西迁抵达伊犁,屯垦戍边,保家卫国,造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图伯特开挖大渠和喀尔莽阿抵抗沙俄侵略的英雄故事仍广为流传。
自然风光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而察布查尔又是伊犁河谷一颗璀璨的明珠。
乌孙山气势如虹,其主峰-白石峰,海拔3475米,犹如巨柱擎天,高耸入云。
乌孙山下的琼博拉森林公园集林海、草场、高峡、奇峰、雪原、垂岩、小溪于一园,既与华山竞险,又同黄山争奇。
万亩河谷次生林环绕伊犁河绵延数十里,冬季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夏季林密树茂,郁郁葱葱。
此外,这里还有AAAA级景区--锡伯民俗风情园、伊犁九大名寺--靖远寺及图公祠、乌孙古墓群、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土地资源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可利用的后备资源潜力巨大,适合重大项目用地和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全县现有灌溉面积138.83万亩,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我县将新增灌溉面积150万亩。
光热资源自治县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北纬43°17′- 43°57′,东经80°31′- 81°43′,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年有效光照时数达2846小时,无霜期177天,积温3800℃,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
蕲春县情介绍
蕲春县情介绍一、基本县情蕲春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版图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辖15个乡镇(办)和两个省级开发区,是武汉城市圈、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蕲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建县于公元前201年,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为州、路、府所在地,以州领县长达1000余年。
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就诞生在这里,他撰写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和“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1年,《本草纲目》与《黄帝内经》一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了4300多位教授。
明朝在蕲州设荆王府,历十代,传200年。
吴承恩在蕲州任纪僐时,完成了《西游记》后13回。
故有“医圣故里”、“教授名县”和“王府胜地”之美誉。
蕲春山水大别,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横岗山、国家级湿地公园赤龙湖、天上人间云丹山、鬼斧神工三角山、道教圣地仙人台、蕲河、赤西湖、雨湖、仙人湖等一批风景秀丽、颇具开发潜力的山川湖泊。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石英石含硅量达99.97%,品位居全国第一。
蕲艾、蕲蛇、蕲龟、蕲竹,世称“蕲春四宝”。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境内就有700余种。
蕲春珍米、九孔莲藕、佛手山药、驹龙园绿茶、蕲州油姜、蕲春芹菜、夏四房酸米粉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播,其中蕲春珍米、蕲艾、蕲芹、夏四房酸米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
蕲春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这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长江岸线长32.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3.8公里,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纵横境内,随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麻阳高速、黄石—蕲春长江大桥、沿江一级公路、大别山片区“两纵四横”大通道、黄冈蕲春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设,将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路、空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海北州州情简介
海北州州情简介一、地理地貌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因地处青海湖北岸而得名,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共有29个乡镇214个行政村。
海北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全州总人口为27.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5%,有汉、藏、回、蒙古、土等,有汉、藏、回、蒙古、土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3.9%63.9%。
境内平均海拔。
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大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60%。
年平均气温零下。
年平均气温零下0-7℃,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0300--600毫米,“高、寒、旱、缺”是海北的气候特征。
毫米,“高、寒、旱、缺”是海北的气候特征。
海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地处湟水、黑河、托勒河、大通河的源头地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青海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境内有乔灌木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2%15.2%,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湖湿地是重要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栖息鸟类196种,湟鱼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和青海湖畔。
畔。
海北自然资源富集。
海北自然资源富集。
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石棉、铁、铬等55种。
境内有河流140余条,年径流量69.22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111.2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7.8万千瓦。
境内野生动物物种类较多,有30多种珍稀动物,野生药用、经济植物385种。
种。
海北区位优势突出。
东接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湟水谷地,西连柴达木经济圈,北与甘肃经济最活跃的河西走廊为邻,青藏铁路、国道315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横穿全境,州府西海镇距省城西宁州府西海镇距省城西宁100公里,公里,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相相对省内其它州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南江县情简介
南江县情简介一、基本县情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西汉就有政区建制,迄今已有1480多年的建县历史。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70.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挂包帮联系点。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9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
南江是一片红色土地。
南江,地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两年多,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1.6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红四门、禹王宫等革命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江是一座资源宝库。
全县森林覆盖率65.59%,绿化率98.5%;有195种野生动物,46种珍稀植物,60多万亩原始森林,3万亩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冈。
有煤、铁等矿产资源50余种。
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
南江是一处旅游胜地。
全县有830平方公里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四个“国”字品牌,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大县、中国绿色名县。
二、投资环境(一)南江拥有投资兴业的好条件。
南江,坐拥成都、西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黄金三角之位,被关天、成渝两大经济圈完全覆盖;省道101、202线贯穿境内,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相继建成,随着正在建设的巴(中)陕(陕西汉中)高速建成通车,便捷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在三年内将实现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4小时通达,与汉中、达州、广元、南充周边城市实现1—2小时通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情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
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
区域国土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万人。
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拥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边境线长达848公里。
1954年设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11月18日与蒙自专署合并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主要为高原,哀牢山和元江在其西南,南盘江流经其东北。
红河州具有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等特征。
山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5%;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是全国哈尼族、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全州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六沼山和哀牢山的南延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递降,在南盘江、红河、藤条江、李仙江的强烈切割下,形成极为雄伟壮观的山川,高差悬殊大,最高海拔3074.3米,最低海拔76.4米,红河大裂谷把境内地形分为南北两部份,南部为哀牢山余脉,山高谷深坡陡,地形错综复杂;北部为滇东岩溶高原区,山脉、河流、盆地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平缓,立体气候明显。
建州历史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汉、东汉王朝在今红河州地区设臵牂牁郡和益州郡,开始实施对红河地区的管辖。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辖蒙自、屏边、开远、个旧、金平、建水、石屏、曲溪、元江(1954年7月划归玉溪专区)、红河、新民(1951年改为元阳)县、河口市以及龙武设治局。
1954年1月,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成立,辖金平县、红河县、元阳县及河口市第四区,由蒙自专署代管。
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元阳县。
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署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设在蒙自。
1958年自治州驻地迁至个旧市。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
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蒙自的庆典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多彩红河州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丰富。
这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水,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屏,著名锡都个旧,滇南重镇、近代历史文化名城蒙自,国家级口岸河口,省级园林城市开远、元阳、弥勒。
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有“边陲大观园”之称的近代民居建水朱家花园,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和世界百大濒危遗址的团山民居,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云南第一村”的历史文化名村石屏郑营,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建于1285年、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云南迄今保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结构建筑之一、滇南最早的禅宗寺院建水指林寺。
有被誉为“云南第一洞”的泸西阿庐古洞,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的建水燕子洞;有大围山、分水岭、黄连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石屏异龙湖,弥勒锦屏山公园、庆来公园、湖泉公园。
红河人杰地灵,孕育出一大批不同时代的名人。
出身于红河州的有明朝万历年间的杰出外交家肖崇业,明朝万历17年中进士、担任吏部左仕郎、为建水赢得"文献名邦"美誉的包见捷,清乾隆年间中进士、参与监修《四库全书》的唯一滇籍官员尹壮图,清朝同治年间的文学家、教育家许印芳,云南唯一的科举状元袁嘉谷,晚清南帮票号巨擘、“富甲全滇”的金融家、清末云南金融业创始人王炽,领导中国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的矿工领袖周云祥,以武装起义反抗土司压迫的哈尼族女英雄“多沙阿波”卢梅贝,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彝族将军张冲,为修建个碧石铁路和融资经营开发锡工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陈鹤亭,“近代中国数学之父”、享誉中外的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全国知名的彝族作家李乔,全国著名的阿拉伯文翻译家、《古兰经》翻译者、亚非问题专家马坚(回族),从事反蒋斗争的国民党六十军军长万保邦,民国时期曾担任新疆都督兼任布政史、省长、督军,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做出贡献的杨增新。
此外,1914年至1915年,朱德任滇军营长和副团长,领兵戌守南疆,曾驻防建水南校场,1915年在蒙自率部誓师护国讨袁。
1983年6月至198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缪云台,20年代曾经担任云南个旧锡务公司经理,为云南锡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迁来蒙自,朱自清、闻一多曾住蒙讲学。
矿产资源蕴藏量巨大红河州矿种较为齐全,保有储量相当可观,已经探明各种金属储量2.84亿吨,其中有色金属673万吨、贵金属7270余吨、黑色金属2.77亿吨、稀有金属3.69万吨。
非金属矿173亿吨,煤矿资源储量43.16亿吨。
各种金属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4000亿元,霞石矿综合开发的潜在价值达50000亿元,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
个旧矿业经济区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第一,锡储量居全国首位,霞石储量24亿吨;建水是全国最大的放电锰生产基地;蒙自银多金属矿银储量达4044吨,是国内较大的银矿之一;金平镍矿储量达80万吨,是全国第四大富镍矿;建水钛矿储量为125万吨。
能源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红河州褐煤保有储量达50亿吨,矿体埋藏浅,煤层厚度大,变质程度低,是火力发电的优质燃料。
小龙潭矿务局已形成年产680万吨煤的生产能力,是国内露天开采的大型煤矿企业。
预计到2010年,原煤产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焦煤产量将达80万吨以上。
褐煤也是一种优质化工原料,利用先进技术,将褐煤转化为合成油和甲醇,前景非常可观,现已建成了5000吨/年二甲醚示范生产线,生产出合格产品。
红河州还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红河、南盘江、藤条江、李仙江四大水系,水电理论蕴藏量在500万千瓦左右,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450万千瓦以上。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红河州地貌以红河为界,北部地势较为平缓,海拔一般在1300~1500米之间,南部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山体高差达3000米以上。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气候类型丰富,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季候,中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充沛,土地肥沃,禀赋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拥有珍稀保护动物116种,高等植物7000多种,各类脊椎动物774种,中草药911种,是云南乃至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
红河州是云南省粮食、甘蔗、烤烟、水果的主产区。
目前已形成烟草、林果、畜牧、水产、蔗糖、橡胶、茶叶、无公害蔬菜、生物药业、花卉十个生物资源产业。
是全国知名葡萄酒品牌“云南红”的产地,葡萄种植3千多公顷;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快,生产企业已发展到十余户;各类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8.7万公顷,产量达80多万吨。
区位优势日益突出红河州南部地区与越南相毗邻,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红河州具有建设面向东南亚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口岸和转口贸易基地以及区域性综合保税区的地缘优势,具有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红河州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目前,蒙河高速已经建成,玉蒙、蒙河、云桂三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开工,红河机场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开工在即,再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州境内的交通“瓶颈”制约将全面消除,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国际通道将最终形成。
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州经济总量连上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5%,比“十五”末的308.5亿元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000美元以上。
五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631.8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达到225.60亿元,是“十五”的2.5倍。
累计完成财政支出559.94亿元,是“十五”的2.83倍。
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州市排序中继续保持第四位。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8倍。
其中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47.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通车里程由“十五”末的1.77万公里增加到1.9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0公里。
建成平锁、蒙新、新河高速公路和弥泸师、个屯一级公路,开工建设石蒙高速及元绿、蛮金等6条二级公路,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46个、通达工程561个,乡镇公路通畅率达95.3%,建制村通达率达99.2%。
玉蒙、蒙河、云桂三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开工,在建里程达350公里,占全省在建里程的20%。
红河机场开工在即;开工新建中型和小(Ⅰ)型水库8座、实施除险加固36座,新增蓄水库容4000万立方米,建成了一批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全州水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
解决了83.9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煤炭产能居全省第二位,建成了6座中型水电站和3座2×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新增电力装机340万千瓦。
“云电送粤”、“南通道”和对越送电等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
州域“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建设持续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形成,实现了蒙自撤县设市。
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58.19亿元,建成了一批城市供排水、两污处理、城市道路和绿化亮化等工程,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的31%提高到36.2%。
通信条件持续改善,互联网、移动电话网通信容量、普及率稳步提高。
“数字乡村”实现州域全覆盖。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建设全面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6:52.9:28.5调整为16:53.1:30.9。
非公经济在全州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3.1%。
粮食连年丰收,年产量突破了140万吨。
蔗糖、茶叶、畜牧和林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效推进。
农业总产值从“十五”末的88亿元增加到173.97亿元,年均增长7.2%。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57亿元增加到104.4亿元,年均增长6.3%。
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速,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彰显。
州域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371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1.5亿元增加到265.6亿元,年均增长11.5%,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