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
我国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现状
我国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的进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和加强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程度逐渐提高。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法治宣传力度,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断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
西部地区也积极参与全国的法治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央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二、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的问题尽管西部地区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西部民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法治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相对滞后。
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意识和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存在困难。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多样性,法律法规的适用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西部民族区域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法治水平的差异,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难以为高水平的法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的传统习惯和文化观念可能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矛盾,造成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困难。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西部地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也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提升西部民族区域法治的建议和措施为了提升西部民族区域的法治水平,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首先,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度和效率。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意识和素质,加强对民众的法律教育和培训。
浅谈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法制建设
浅谈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法制建设p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这些机关分别享有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权力。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各级立法机关遵循法制原则,依据法定权限,制定并出台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反映人民意志和要求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有力地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但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立法工作由于受计划经济、立法滞后、农村立法质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立法中没有充分利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在立法过程中往往思前顾后,严重影响了地方立法的进程和质量,已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性和原则性法律条文较多,法律条文约束力差,缺乏可操作性,影响和削弱了农村法律法规实施的效果。
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拉大了东西部发展的差距。
(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农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我国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得到广泛普及。
但在没有法治传统、缺乏现代法治观念、小农经济意识浓厚、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以及农民和干部的整体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在农村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得不到提高,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有的甚至不能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二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村民对法律一知半解,抵制法律文化的现象越来越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使法律文化在农村得不到很好地普及,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三)西部民族地区人才缺失也是导致法制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普遍较低,人才严重短缺,而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
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作者:梁飞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方位部署,法治建设成为加强和创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是民族地区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民族地区规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保障,在民族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国一、我国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现状及成因(一)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法制建设的现状当前,民族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呈现出:多种矛盾交织合流,矛盾处于易发、高发和连环暴发的态势,尤其是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交织、敌对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发展问题与民生问题交织、稳定问题与民族宗教问题交织,使得社会管理面临的矛盾形式与内容更加复杂化。
(二)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原因1.执法机关缺乏监管力度,司法腐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的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有罪不究、裁判不公、违法办案、刑讯逼供等诉讼中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的反映强烈。
2.经济发展落后影响法治进步,近以来,党和国家以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给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促使民族地区的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但与发达内陆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因市场主体缺乏活力、规模较小等,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进程缓慢。
二、我国民族地区法制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一)民族法制建设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相关法律的建设滞后,致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处理一些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涉及与上级国家机关权益划分的问题时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难以有效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在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既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稳定的基础,也是保障少数民族人民权益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可以有效地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一些独特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差异等。
通过依法治理,可以确保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健康等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法治建设还可以防止和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语言、文化等多元性。
法治建设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同时,法治建设还可以对不同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进行公正公平的调解和解决,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在法治建设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这就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投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法治建设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考虑和规划。
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惯,确保法律的普及和适用性。
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有几点值得思考和探讨。
首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同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地区法治建设的专业性和水平。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谈谈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1200字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谈谈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1200字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全面依法治国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首先需要加强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强宪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法律的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
其次,要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建立起法律法规健全、运行高效的法治体系。
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确保立法科学、民主、透明。
要加强对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规则化。
第三,要加强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权。
要加强司法公正,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不公正行为。
要加强对刑事案件的司法监督,确保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
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权的保障,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合法权益。
第四,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和内在要求。
要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要加强法治精神的弘扬,强化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凝聚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的力量。
最后,要注重法治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同时,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依法进行,需要法治的规范和约束。
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同时,注重法治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实现法治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法治化。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与经验近年来,中国在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成就的背后蕴含着特定的特点与经验,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之一是坚持分类指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因此,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分类指导,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
例如,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群众性自治制度,因此在法治建设中要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习惯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律人才,建设一支懂民族语言、懂民族文化、懂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法律队伍。
其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之二是注重法律制度与传统习惯的有机结合。
在法治建设中,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习惯,但同时也要与法治理念相结合,使传统习惯在法律框架内得到有效运行和规范。
例如,在婚姻家庭领域,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习俗和民族法律规范,对此应采取差异化的法治建设路径,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又要保障公平正义。
这需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与传统习惯的结合可以为民族地区提供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再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之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引导作用,构建规范的法治体系和法治环境。
同时,要注意将法律制度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的实际效果。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法律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独特的挑战。
因此,要注重实践创新,推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法律政策,灵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法律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作用。
最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之四是强化教育与宣传的作用。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是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基础。
在民族地区开展广泛而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法律观念、增强法律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法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法制基础的奠定清晰的法律框架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首要作用是为社会提供清晰、完善的法律框架。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人们将在这个清晰的框架下依法行事,推动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稳定化。
保护公民权益法治建设使法律成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利器。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人权,为公民提供法律保障,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经济现代化的推动经济规范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法治建设对于经济的规范化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治环境的建立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使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公平竞争,推动着产权保护、合同法制化等重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保障投资环境法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法律的明确性和稳定性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投资活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了外商投资的信心和规模,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的推进公平正义法治建设为社会正义和公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实施,打击腐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
文化传承与创新法治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促使文化创作者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创作,保护其知识产权,同时也保护了民众的文化权益,鼓励文化创新和多样性发展。
跨国合作的推动国际信誉增强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它还对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法治建设,中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健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与合作也得到加强,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双输合作法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国际企业和机构与中国进行合作。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特殊区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期,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径。
要加强治理理念的法治化。
治理的核心是权力的治理,只有依法行使和限制权力,才能保证民族地区治理的公正、公平和有效。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和监督机制,使权力不被滥用或者无序行使。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众参与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要加强制度建设的法治化。
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要通过制定有关民族地区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权益的保护,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基本权利。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法治化,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的法治化。
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基础上。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法律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使其与我国的宪法、法律体系相衔接,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和法律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对民族地区特点和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民族地区的案件审判提供专业化和公正的保障。
第四,要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法治化,使其在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化,加强其内部管理和选举程序的规范,提高自治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公信力,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的治理法治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体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体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它如何助力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既继承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二、全面推进强国建设1.经济建设: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政治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3.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4.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民族复兴伟业1.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持。
2.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障。
4.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治蜀兴川(浅谈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届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征文】浅谈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我国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农村法治建设存在有些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农村、普法宣传、法治教育、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我国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农村法治建设存在有些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本文在分析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与对策。
一、当前农村法治建设基本状况从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期,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加,特别是“二代农民工”几乎脱离农村,到城镇务工定居生活,给当前农村开展法治建设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比如农村留守人员中年龄结构段相差太大;文化知识基本属于小学阶段,群众综合素质低,对法律意识淡薄;留守人员分散居住且环境条件、信息、交通等方面差,法治建设受诸方面条件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宣传形式简单,创新意识不高;农村矛盾纠纷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调解模式基本上是“大家过得去,忍为上,和为贵”为主的格局,在依据法律办事或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之事比较少。
因此,工作开展难道大,而农村法治建设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中国法治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可以说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留守人员年龄结构段差距大,主要年龄段严重缺陷。
下面是该乡4个村5个组年龄结构等调查分析情况:从表中看出60岁以上的人占留守人员(5个组)平均51.08%,农村留守人员中的劳动力非常缺陷,5个组平均全家外出13.8户,占5个组的平均户数30.02%,而且老人数逐年增加,全家外出也逐年增加,留守人员越来越少。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民族地区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和加强监督执纪四个方面谈一谈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要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治理必须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基础。
政府应该增强对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视,加强民族地区立法的力度,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确保法律法规能够贴近民众需要、顺应民族习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
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组织体系建设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配备,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一方面,要在民族地区设立专门的法治推进机构,负责协调、推进民族地区的治理法治化工作,引导各级政府、各族群众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觉遵从法律的意识。
要提升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手段。
要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让民族地区广大群众了解法律权益,树立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法律法规的解读,帮助民众正确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减少由于对法律法规不了解而引发的纠纷和冲突。
要加强监督执纪。
加强监督执纪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保证。
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治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民族地区干部的日常监督,强化问责制度,严查违法违纪行为。
要加强对民众的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效监督执法部门,防止权力滥用和不正之风的发生。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新时期,如何推进民族地区的治理法治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我们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新时期的路径,以期实现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目标。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包括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团结、民族宗教事务等多方面的问题。
而在这些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法治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地区的治理有效性和公正性。
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法。
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法律制度,这是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并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和习惯法,不能片面地用主流法律体系来代替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法。
只有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实际成效。
我们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法治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新时期,随着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加大对民族地区法治化建设的投入。
这包括在民族地区设立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法律体系,提高民族地区的法制水平等方面。
只有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法治化建设的投入,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治理法治化。
我们必须在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地区的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是保障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制定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完善司法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探索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
制定健全法律法规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基础。
要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界限,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加强对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法评估,确保其执行效果。
还要加强与国家的法律法规衔接,形成民族地区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有机统一。
加强依法行政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举措。
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依法履职、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及时性。
要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违法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保障执法公正、严明执法纪律。
完善司法体系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提高审判和检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要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环节。
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强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要加强法律教育工作,提高民族地区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治理实践及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治理实践及经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广阔领土的国家,在边疆治理方面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一、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中国把健全依法治疆、团结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作为边疆治理的基本原则。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紧密相连的各级政府、军队、民间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治理体系,实现了全方位的治理覆盖。
二、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通过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改善了边疆地区的交通和物流环境,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中国还通过建设卫星、光纤等通讯网络,使得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中国为边疆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政策保障,包括对边疆地区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土地政策等方面的补贴,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
中国在边疆地区加强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推广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加强民族团结等。
这些措施使得边疆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有利于形成一个文化多元、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
总之,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以及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中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功,使得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治理实践和经验对于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
新时期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索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愈发凸显。
对于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治理的法治化呢?一、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治理的法治化首先需要的是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比较复杂,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因此需要借助法律手段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完善治理的法律体系,从而使治理工作更加规范、有章可循。
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依法治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维护公平公正的治理环境。
二、提高维护法律的能力要实现治理的法治化,还需要提高维护法律的能力。
这是因为在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对法律和法制的理解和认知相对较差,对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应存在怀疑甚至质疑,因此在权衡判断时往往依据的是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这些民族传统与法律法规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应,提高维护法律的能力。
三、加强法律实施的评估实施治理的法治化还需要对法律实施进行评估。
只有通过评估才能了解治理的效果如何,发现和纠正问题,加强治理工作。
评估应注重严谨和实证,考虑到不同民族地区的差别和民族特色,评估既要根据情况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也要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评估指标。
四、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要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的法治化,还需要注重法治文化的建设。
这是因为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人民群众具有了法治文化,就会更加深刻认识法律、尊重法律,并积极维护法律。
在民族地区,应该加强对民族传统中蕴含的正义、公正、诚信等法治精神的挖掘和弘扬,构建和谐法治文化,形成合法、合规、和谐的社会生活和治理环境。
建设法治阿坝实现长治久安
建设法治阿坝◆实现长治久安阿坝州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反分裂维稳和矛盾多重叠加的严峻挑战,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发展、度,探索电视直播案件审理。
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司法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深化依法治理。
建立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普法教育“四位一体”的基层综合法律服务体系,。
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民 主法治建设
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的民主法治建设民族地区的民主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民主法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民主法治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民族地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
由于部分民族地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法治宣传的力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开设专门的法治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
同时,结合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发布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法律案例和法律解读,提高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组织法治宣传队伍深入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面对面的法律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群众学习法律的热情。
在宣传内容上,要注重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权益保护等。
同时,也要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与民族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法治意识。
二、培养法治人才人才是推动民族地区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本土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过在当地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法律专业。
加强与发达地区法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选派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拓宽视野,提高专业水平。
同时,鼓励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为家乡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要引进外来的法治人才。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的法律专业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当地的法治建设。
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举办法律培训班、研讨会等,不断更新他们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法治建设需求。
《2024年以制度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范文
《以制度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以制度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制度建设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建设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制度建设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制度建设为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法制保障和制度支撑;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制度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三、以制度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一)法治化逻辑法治化是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为民族地区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同时,要将法治化理念贯穿于民族地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推动民族地区治理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科学化逻辑科学化是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的科学化。
这包括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政策评估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等,以提高民族地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作用,推动科学决策的广泛参与和有效实施。
(三)民主化逻辑民主化是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的民主化。
这包括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要加强社会协商和沟通机制建设,促进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治理过程,推动民族地区治理向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推进民族地区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建设的思考
推进民族地区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建设的思考作者:郑雷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0年第11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
作为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阿坝州9万余名监督对象散居于高山峡谷、边远牧区,工作难度较大。
近年来,阿坝州结合当地实际,在压实主体责任、提升治理效果和治理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提升监督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根基。
加强党的领导,压实主体责任。
细化完善党组(党委)监督责任。
结合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一把手”、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干部各自责任,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细化完善监督内容。
明确做到“两个维护”、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净化、干部教育管理、项目资金监督、作风建设等具体建设内容,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细化完善监督方式。
明确平时观察、谈心谈话、检查抽查、评估分析、责任追究等具体举措,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细化完善保障党员监督权利举措。
明确党员监督结果“基本盘”不可更改的具体措施,优化目标考核指标,将党风廉政建设成效与业务工作成绩作为同等政绩考量,解决“干得怎样”的问题。
强化一体推进,提升监督效果。
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工作制度,落实落细监督具体举措。
进一步健全追责问责案件复查制度,防止和纠正问责不力和问责简单、问责泛化等问题。
以查办案件为抓手,在办案前期和中期同步查找制度漏洞、教育漏洞,在办案后期同步开展教育警示,在结案后向监督检查部门和案发单位同步反馈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建议,着力实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解決一类问题”的综合效果。
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分析评价指标,定期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情况,定期梳理问题线索种类,同步建设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同步开展地区、部门政治生态分析评价,确保严谨准确回复党风廉政建设意见,防止带病提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的全新法治命题,揭示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关联,并且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
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优势也面临巨大的短板,在这些新目标新任务面前,怎么才能借力优势,消除劣势,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本地区的现代化目标的顺利推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民族地区的阿坝州为例,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的重要性、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优势和机遇、短板和弱项、路径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法治;法治轨道;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治命题,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凸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拓展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同时,良法善治保障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民族地区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复杂的民族社会特点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基础薄弱,难度较大,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法治稳预期、利长远、固根本的作用更为必要。
而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面临的问题、难点、重点、着力点都和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异,确定针对性的建设方略和有效的建设路径,才符合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规律。
本文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为研究对象。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幅员8.42平方公里,2022年末户籍人口89.66万,全州主要居住有藏族、羌族、回族和汉族,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迁徙交流和聚居之地。
依法治州是阿坝州长期坚持的基本发展战略,2022年召开的州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阿坝的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中展现阿坝担当、贡献阿坝力量,必须聚焦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战略部署,结合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殊规律,以更大的决心力度坚持依法治州,不断开创法治阿坝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新阿坝提供法治支撑和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的重要性(一)现代化新阿坝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目标法治是衡量阿坝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之一,现代化新阿坝需要公平、正义、人权、民主等现代化的法律价值追求,健全完善的法律体制机制、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法治内涵,所以,现代化新阿坝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的目标。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其中的骨干工程,同时又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现代化新阿坝进程中,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其中也包含基层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在阿坝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涉及巨大利益的调整、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等风险与挑战,需要法律为各领域各方面提供明确的法律规范,通过良法善治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二)现代化新阿坝需要法治保驾护航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各族人民和各个地区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历史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族地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阿坝州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弱、基础设施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州情,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反分裂维稳任务重是最大挑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凸显,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确保阿坝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以法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法治保障各族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履行公民的法律义务,以法治引导各族群众和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和处理问题,推动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优势和机遇阿坝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对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建设的难度,但阿坝既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背景下的政策等发展机遇,作为民族地区,在法治建设中还具有其他地区所难拥有的后发优势。
(一)法治本土资源丰富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是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面临较为特殊的环境,涉及深层次的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
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性、稳定性、民族性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要顺利推进,不仅要关注和其他地区共性的元素,同时更需要注重对本土资源的吸收,通过对传统的、本土的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转化与利用,让其融入到民族地区的法治与现代化建设中来,助力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阿坝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和迁徙交流地,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藏羌等民族为主民族特有的历史底蕴深厚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传统地域文化,蕴含着各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治理智慧,这些无疑是当地法治的丰富本土资源。
尽管中国的国家法体系不断地得以修正和健全,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习俗等法治本土资源在阿坝州广袤的土壤里依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资源中不乏优秀,值得利用借鉴的成分。
例如,阿坝州的藏羌民族都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规约里有相关的保护内容,许多生态资源被冠以如“神山”“圣湖”之类的称号,而一旦披上了这层“神”的色彩,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当地的认可度就大幅提升,贯彻落实效果较好。
(二)法治建设基础扎实近年来,阿坝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依法治州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坚持稳州兴州重在厉行法治,统筹推进法治阿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党对依法治州的领导全面加强,自治立法质效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有效显现。
尤其是在立法方面,阿坝州制定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立法条例》等一批符合州情实际、适应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州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对促进全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现代化新阿坝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立法预留空间广阔中国式的法治现代化既有共性,同时也应兼具各个地方的特色。
从阿坝州来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重要权力,是国家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预留空间广阔,有很多制度空白可以填补,有更大的立法空间可以对相关事项予以规范。
阿坝可以在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法治资源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的制度空间,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取向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部署,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以形成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有利于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
(四)政策制度机遇由于区域性和历史性的原因,阿坝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处于相对落后境地。
长期以来,阿坝州都是国家经济、法治战略重点扶持及倾斜地区,拥有政策和制度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排的“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等战略部署是阿坝州推进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良好机遇。
对涉藏地区来说,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实施,尤其是明确提出依法治藏,也是阿坝州政策的机遇期和窗口期。
(五)借鉴移植优势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法治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较为发达地区也是法治先发地区,他们在法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先进做法阿坝可以在借鉴移植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少走一些弯路,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在阿坝开展的援藏工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等,给阿坝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力支持,更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优秀的人才、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短板和弱项(一)立法质量亟需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用足用活用好立法权,对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阿坝州注重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立良法、立好法、立务实管用之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为全州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法制保障。
但依然存在自治立法权行使不充分导致的立法数量少,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立法还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尤其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容单薄、立法民主化程度不够、科学化程度不高等质量需要提升等问题,尤其是作为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未能充分有效体现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与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立法引领、支持和保障现代化新阿坝建设的作用还亟需加强。
(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需要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阿坝州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州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阿坝州通过历年的普法工作,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全州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崇法尚德、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但是,阿坝州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还不能完全适应阿坝州法治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是法治主体意识不强。
从一步跨千年走过来的阿坝各族群众,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法治主体意识薄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州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
二是存在轻法意识。
阿坝州的部分农牧民群众,长期与当地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依赖政策、依赖政府、弱化法律作用的思想。
三是法律权利意识淡薄。
受传统文化等级、特权等观念影响,部分群众对法律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义务观念浓厚,权利意识淡薄,导致维权意识薄弱,不擅于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部分群众存在法治信任危机。
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损害了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公正威严形象,部分民众产生了对法律、法治阿坝建设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