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春市统计局2004年,是长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实现了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3.0﹪。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48.3﹪:40.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85元(按户籍年平均入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1﹪,比上年上升4.1﹪,其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品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4年,继续以国有资本退出和破产重组为主要方式推进改革进程,全市共有93户企业完成批复进入改革办理程序(其中90户改制,3户破产),共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8850人,安置离退休人员8544人,盘活国有资本40.9亿元。

全市开发各类用工岗位9.9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万人,再就业政策扶持到位率达100﹪。

全年共有12735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其中农业产值126.6亿元,增长15.1﹪;林业产值8439万元,增长l0.4﹪;牧业产值152.2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6892万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亿元,增长7.9﹪。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1﹪。

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邯郸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邯郸市统计局2005年2月25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拓展“四项”重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经济实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

经测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87元,比上年增长13.6%。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488.4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5:51.8:33.7调整为13.3:52.2:34.5。

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有制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36.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3%;实交税金30.1亿元,增长65.5%,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2.6%。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

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1.25•【字号】•【施行日期】2005.0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2005年1月25日)2004年,是上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745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达到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71亿元,比上年下降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8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工业增加值3492.89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增速回升,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65.34亿元,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8%和47.9%。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3591.7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由于出口退税体制变化,扣除出口退税后的全市财政收入332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其中,增值税131.55亿元,比上年下降22.7%;营业税4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个人所得税88.69亿元,增长23.5%;房产税27.08亿元,增长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2.28•【文号】•【施行日期】2005.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28日)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

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长春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实施日期】20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4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春市统计局 2005年)2004年,是长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实现了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3.0%。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48.3%:40.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85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1%,比上年上升4.1%,其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品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4年,继续以国有资本退出和破产重组为主要方式推进改革进程,全市共有93户企业完成批复进入改革办理程序(其中90户改制,3户破产),共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8850人,安置离退休人员8544人,盘活国有资本40.9亿元。

全市开发各类用工岗位9.9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万人,再就业政策扶持到位率达100%。

全年共有12735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106%。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其中农业产值126.6亿元,增长15.1 %;林业产值8439万元,增长10.4 %;牧业产值152.2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6892万元,增长6.3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亿元,增长7.9%。

2004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南宁市统计局2005年3月22日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拼搏,战胜旱涝、电力不足等种种困难,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后劲足的喜人景象,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圆满完成年初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几年最好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产业竞争力不强,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供求紧张,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一、综合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9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301.14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9.03:29.54:51.43调整为17.45:31.41:51.14,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58和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126元,比上年增长11.9%。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

与上年比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2%。

其中,食品类价格受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扬的拉动上升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4%,居住类价格上升7.0%。

除此之外,衣着类价格下降1.9%,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2%。

各项税收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68.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1.44%。

洛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洛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5年1月19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挥,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速度高、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关键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908.2亿元,比上年净增221亿元,增长1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13.9%。

市场物价涨幅趋缓。

2004年各月价格指数升降变化明显。

上半年由于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各月价格指数逐月攀升,7月份达107.4%,为全年最高峰;随着粮食和鲜菜价格逐渐走低,下半年各月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趋缓。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2%。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以2003年平均价格为100 项目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105.2#服务项目100.51.食品113.8#粮食137.8肉禽及其制品120.7蛋类114.6水产品118.2鲜菜107.5鲜果105.52.烟酒及其制品104.23.衣着98.24.家庭设备及用品96.75.医疗保健用品97.06.交通通讯工具98.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9.88.居住108.2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2.6万,城镇在岗职工50.6万。

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4.8万。

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4.9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土地和环保约束加大,影响一些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业经济效益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空间;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200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3/21)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围绕“三新三最”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同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全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2004年,我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2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2.0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5.7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 46.8 45.5。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上涨。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

分项目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7.6%、6.0%、4.1%、0.2%和2.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9%和2.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0.1万人,增加21.3万人。

截至2004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全市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8122人,比2003年末净减少2605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99.5亿元,增长2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499.3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3.6亿元,增长15.4%。

北京市西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西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西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〇〇五年一月二十八日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三区”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全面完成年初区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3.6 %,比上年增长14.0%,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为“十五”以来最高水平,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89.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向更加适合首都中心城区特点的方向发展。

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四大主体税种总体完成情况良好,营业税、房产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共完成33.7亿元,占本年度财政收入的86.9%,比上年增长11.4%,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

其中,增值税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9%;营业税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企业所得税5.2亿元,比上年下降4.0%。

据初步统计,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高速增长,创近五年新高。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完成全年目标的158.8%。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4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更新改造投资额2.9亿元,比上年增加4.7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增强。

据初步统计,2004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54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0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99.20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91.23亿元,增长11.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34万元。

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1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支出94.85亿元,增长1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27.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8.13万人,增加2.90万人;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1.7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处室:办公室发布日期:2005-01-21 点击数:273【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积极化解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

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及全年的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分别为15.2%、16.1%、15.3%和15.5%,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抗波动性增强。

产业结构。

“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1230.2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804.33亿元,增长15.8%。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0%和37.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0.4%和37.5%。

市场物价。

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但从全年走势看,物价上涨的幅度自年中以来逐月减缓。

受钢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6.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7.93%。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06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59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465个,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591家,对2.95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其中2.51万人获得各类合格证书,培训后就率业56%。

至年底,全市有7.0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3万名。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成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

200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作为加快重庆发展的重要机遇,全市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1.3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2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2.83亿元,增长10.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 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2%、44.3%和39.5%。

三大经济区竞相发展。

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生产总值103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GDP的38.9%;渝西经济走廊完成826.05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的31.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802.26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30.1%。

价格水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3.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0%,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4%、3.2%和0.9%。

其余各类价格均有所下降,衣着价格下降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5%,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6%。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增幅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

山西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省宏观调控取得积极的重要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劳动就业形势好转,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综合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2.4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个百分点,再创1985年以来的新高。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78.9亿元,增长12.7%。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06美元,迈上一个重要台阶。

主要市场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5.4%。

从分月情况看,呈现出冲高回落的倒“∪”走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比最高的9、10两月的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1%,分月走势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

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5%,整体走势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呈现逐月平缓上升的态势。

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

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66.2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53.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13万人。

全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41.7万个,完成全年目标(28万个)的148.9%。

全省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4万人)的111.1%,其中“4050”人员5.1万人。

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5.01.19•【字号】•【施行日期】2005.0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石家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1月19日石家庄市统计局)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积极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推进城市化建设,开拓奋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整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近年来的最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城市容貌和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1%,增速创98年以来最高。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加快,完成增加值230亿元,增长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5亿元,增长17.6%,增速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608亿元,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7.5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市区217.3万人,增长2.9%;全市非农业人口353.8万人,增长6.8%,城市化进程加快。

全市人口出生率12.28‰,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5.04‰,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从业人员87.6万人,比上年减少0.8%,其中在岗职工85.9万人,比上年减少1.0%,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412元,比上年增长9.0%。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汕头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实施日期】20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5年)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六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60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49.00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8.88∶49.20∶41.92转变为8.44∶50.32∶41.24,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工业强市效应进一步显现。

全市人均GDP12421元,增长10.1%。

市场价格上涨。

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类等价格持续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为近几年来新高;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价格有所下降。

2004年汕头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4.35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8.56万人,下降1.0%;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8.84万人,增长41.0%。

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61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13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6.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

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偏小,缺少支柱产业和大项目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新增投资不足,用地、用电、用工、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鄂尔多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尔多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鄂尔多斯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及自治区对鄂尔多斯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0%。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9.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56.6∶31.5变为10.5∶59.4∶30.1。

第一产业在调整中实现效益的平稳增长,年末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同比增长15.7%,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增、总产量增和单产增的“三增”的喜人成果;第二产业发展提速,年末实现增加值226.1亿元,同比增长36.7%,大项目投资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工业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更加明显,呈现出重点行业拉动作用大、新建企业效益作用大、大中型工业企业贡献率大的“三大”强劲态势;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末实现增加值114.3亿元,同比增长26.1%,呈现出发展质量高、速度高、效益高的“三高”崭新面貌,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力度进一步加强。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增势良好。

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2.4亿元,居全区第3位,比上年同期增长87.7%,居全区第1位。

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3.7亿元。

同比增长70.3%。

其中,增值税5.0亿元,增长132.8%;营业税8.1亿元,增长68.0%;企业所得税1.6亿元,增长91.7%;个人所得税0.8亿元,增长31.4%。

遂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遂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遂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年,全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注重统筹兼顾,经济运行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民经济高开高走,呈现出“生产加快发展、需求继续扩大、运行质量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发展注重统筹”的特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2004年,遂宁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稳步增长的势头。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2.3%。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均有所加快。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10亿元,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带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6.29亿元,增长1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带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7.13亿元,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带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3年的30.4:33.6:36.0调整为31.0:34.3:34.7。

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预计,总投资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和53.7%,拉动经济增长5.2和7.0个百分点。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1%,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贯彻和落实“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城乡共融发展进程加快。

2004年,狠抓“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4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04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大连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3.09【实施日期】2005.03.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4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连市统计局 2005年3月9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四大基地”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运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依据年度快报初步统计,现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一、综合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

本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荣获“市民满意奖”。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9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0.4 %;第二产业增加值983.3 亿元,增长19.9 %;第三产业增加值825.4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7.8:50.1:4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9.3 %和35.8%。

财政税收: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17.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市本级56.3亿元,增长17.8%;县(市)区级60.87亿元,增长15.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0.31亿元,增长15.6%。

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费、科技三项费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37.4 %、25.8%、18.4%和22.1%。

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18.6亿元,增长6.3 %,剔除免抵调库因素的影响增长10%;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02.78亿元,增长15.3%,剔除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的因素影响增长17.7%。

海关代征税收145.9亿元,增长4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28日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表1: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3.9 3.3 4.8食品9.99.111.5其中:粮食26.425.727.7烟酒及用品 1.2 1.2 1.3衣着-1.5-1.5-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4-1.9-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0.3-0.80.5交通和通信-1.5-2.1-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0.8 2.1居住 4.9 4.3 5.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

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年末汇率8.27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个基本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256亿元,增长25.7%。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69万公顷,增加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2万公顷,减少4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57万公顷,减少9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67万公顷,减少29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棉花产量632万吨,增产30.1%;油料产量3057万吨,增产8.8%;糖料产量9528万吨,减产1.2%。

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见表2)。

表2:200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产品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469479.0夏粮10104 4.8早稻32088.8秋粮3363510.3油料30578.8花生1431 6.6油菜籽130414.2棉花63230.1糖料9528-1.2甘蔗8948-0.8甜菜580-6.1烤烟214 6.2茶叶848.7水果15243 5.0蔬菜54927 1.7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

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7.9%和10.6%。

全年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见表3)。

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表3: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工业增加值54805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321314.2其中:集体企业28779.9股份制企业240541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524118.8其中:私营企业829022.8其中:轻工业1776214.7重工业3704318.2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发电量21870亿千瓦小时,增长14.5%;原煤19.56亿吨,增长17.3%;原油1.75亿吨,增长2.9%。

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18.2%和19.9%。

主要原材料产品中,粗钢产量2.73亿吨,增长22.7%;钢材2.97亿吨,增长23.3%;水泥9.7亿吨,增长12.5%;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6.4%,硫酸、纯碱、烧碱、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增长2.4%至18.5%。

全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0%。

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101.4%,发电设备增长92.9%;汽车产量507.4万辆,增长14.2%,其中轿车231.4万辆,增长11.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1%。

在高技术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9%,其中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至40.3%(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4)。

表4: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纱万吨1120.0013.9布亿米420.0018.8化纤万吨1424.5420.6机制糖万吨1017.61-6.1卷烟亿支18744.13 6.5彩色电视机万部7328.8012.0家用电冰箱万台3033.3835.3房间空调器万台6646.2237.9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亿吨标准煤18.4615.2原煤亿吨19.5617.3原油亿吨 1.75 2.9发电量亿千瓦小时21870.0014.5粗钢万吨27279.7922.7钢材万吨29723.1223.3十种有色金属万吨1430.0016.4其中:铜万吨217.0018.0氧化铝万吨699.0014.7水泥亿吨9.7012.5硫酸万吨3994.2418.5纯碱万吨1302.4614.9烧碱万吨1060.2612.2乙烯万吨626.58 2.4化肥(折100%)万吨4469.4715.2发电设备万千瓦7137.8892.9汽车万辆507.4114.2其中:轿车万辆231.4011.7大中型拖拉机万台9.83101.4集成电路亿块211.4642.6程控交换机万线8464.7814.7移动电话机万部23344.5828.1传真机万部1380.4384.9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4512.4140.3光通信设备万部13.9628.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12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448亿元,增长3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455亿元,增长25.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237亿元,增长40.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5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21亿元,增长19.5%;上缴税金959亿元,增长26.4%。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见表5)。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40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中部地区投资15126亿元,增长30.2%;西部地区投资13749亿元,增长26.6%(见表5)。

表5: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25.8按城乡分城镇586202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3371314.5农村1145217.4按地区分东部地区4024224.8中部地区1512630.2西部地区1374926.6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3%,增速比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6%,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比上年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回落63.9个百分点;铝业投资由上年增长86.6%转为下降1.8%;水泥投资增长43.3%,增速比上年回落70.1个百分点;汽车投资增长53.5%,回落24.3个百分点;纺织投资增长30.3%,回落56.4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10376亿元,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

主要生产能力继续增加(见表6)。

表6: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指标单位绝对数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万千瓦5055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万千伏安14996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公里1433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公里352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公里409新建公路公里46411其中:高速公路公里4476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万吨11958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万门7020新增光缆线路长度万公里65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万户6049长江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14亿元,累计投产11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0万千瓦;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累计正线铺轨743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年底全线正式商业运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同时开工建设,5项单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

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下,累计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15万公里,解决了农村5020万人的饮水困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累计完成项目163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1296个项目基本竣工。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