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20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高中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与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学会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和外围电子排布式或轨道表示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引入和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能力,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学习,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必修二所学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树立了证据推理意识,有利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3.通过对典型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分析,类推其它元素,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学、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原子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部分也比较枯燥,内容很抽象难以理解。

比如主族与副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区别,外围电子排布式的区别,价电子的区别、化合价的区别,能级交错现象,轨道全空半满全满的理解。

四、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在设计新课时,既要注意与学生已有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知识相联系,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通过课件形象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教学,展示化学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养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1.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和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的书写2. 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外围电子排布式六、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原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移外电子的注为规律有哪些呢?【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排布2n²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最多不超过18个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掌握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草图,展示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学生准备铅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

2.提问:你有了解过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排布的吗?步骤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a.距离原子核越远的层次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b.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c.每一层都要首先填满前一层后,才能填充更远离原子核的层次。

步骤三:示范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以氢(H)为例,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给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即1s^12.解释:“1”代表第一层,即最里层的层次;“s^1”代表在s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

3.提问:根据规则,氢的电子还有其他可能的排布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4.给出其他可能的回答,如2s^1、2p^1等,解释为什么这些回答不是正确的。

步骤四:学生练习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学生根据提供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步骤五:练习扩展1.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了解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2.学生针对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其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

步骤六:总结1.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梳理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和详细解释。

3.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导电性。

2.结合应用场景,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高中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高中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高中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引言: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其中有着许多基础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理解与掌握。

其中,核外电子排布是高中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核外电子排布决定了原子性质和化学键的形成,对于理解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规则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有效进行高中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设计。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核外电子排布指的是在原子中,电子在轨道中的分布方式。

每个轨道可以容纳特定数量的电子,而核外电子排布则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

核外电子排布是通过填充原子轨道的方式来完成的,轨道的填充顺序和能量有关。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1. 阿布居尔原理:原子中的电子会首先填满能量最低的轨道,即电子首先进入能量最低的轨道。

2. 电子排斥原理:同一个轨道上的电子相互排斥,所以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一对电子。

3. 低能量轨道优先原理:当填满同一个能级的不同轨道时,优先填满能量更低的轨道。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a. 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意义;b.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和常见模式;c. 能够通过给定的元素符号和电子数目,画出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化格局。

2. 教学内容:a. 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意义;b. 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的讲解;c. 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案例分析。

3. 教学方法:a.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核外电子排布规律;b. 讲解与演示:通过PPT和示意图的方式,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和案例分析;c.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

4. 教学流程:a. 引入阶段: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b. 实践探究阶段: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发现电子排布规则;c.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PPT和示意图,详细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和常见模式;d. 案例分析阶段:举例分析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e. 总结与评价阶段: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和概念进行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电子层、电子亚层概念:讲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阐述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解释这些原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讲解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
2.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方式,能够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掌握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等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存在。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内部结构及核外电子的存在。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及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原子结构模型:用于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核外电子的存在。

2. PPT课件:展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应用实例,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练习题及答案: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第二课时:分析化学现象,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行解释。

3. 第三课时: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教学过程【引言】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这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

视频中还介绍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着非常广阔的相对空间,电子就是在这非常“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绕核运动。

那么电子的绕核运动还有着哪些特征?这些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又是怎样排布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我们共同看一下。

(1)质量很小(9.109×10-31kg)。

(2)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过渡】根据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设想猜测】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学生活动】略。

【质疑一】电子的绕核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迹?【质疑二】电子的绕核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是不是说电子绕核运动就没有规律?【讲述并投影】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同时测定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中加以学习的电子云。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能级分布。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化学性质和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级分布及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图示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和案例。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化学作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共价键的形成、化学键的类型等。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数学表达式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介绍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联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反应性的影响5. 案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反应路径和产物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结合PPT课件,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并通过图示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顺序。

3. 数学表达式的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并分析其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即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章节二:s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s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氢原子、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三:p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p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3p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锂原子、硼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四:d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d轨道电子的排布规律,如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铁原子、钴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五:f轨道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2. 实例分析教学步骤:1. 讲解f轨道电子的排布特点,如4f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2. 分析实例,如钆原子、铽原子的电子排布。

章节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排布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和族的划分。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新吴学校何开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交流与讨论1]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质量很小;带负电荷;运动空间范围小;运动速度快。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交流与讨论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归纳]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2. 讲解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运动轨迹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

章节二:电子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K层、L层、M层等。

2. 讲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三:电子亚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亚层的概念及其分类,如s亚层、p亚层、d亚层、f亚层等。

2. 讲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亚层的分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亚层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亚层的分布规律。

章节四:电子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如波函数、概率密度等。

2. 讲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如球形、哑铃形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电子云的表示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分布特点。

章节五:电子排布规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规则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则,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如填充顺序、电子配置等。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2)利用图表和示意图,分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图的绘制;(2)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模型演示仪;(2)PPT或黑板;(3)示意图、练习题。

2. 学具:(1)笔记本;(2)练习本;(3)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复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提问: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学生绘制核外电子排布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举例说明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

4. 互动环节:(1)学生互相展示核外电子排布图,讨论排布规律;(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巩固:(1)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掌握;(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核外电子排布图;2. 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核外电子排布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产品的制作、化学反应等。

2. 介绍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生物学等。

七、课堂小结1. 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2. 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化学092班胡益丹09240208一、教学设计思路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具体的设计思路是:回顾已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并导入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提出相关关系式。

再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出电子层及电子能量高低情况。

接下来展示稀有气体原子的各层电子分布情况,请同学通过问题交流讨论并总结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在各层中的排布规律。

最后以离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行知识拓展并课堂小结。

二、前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其中以1~18号元素为主。

本节课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课时,是在必修一已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该节内容也是必修2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必修1和2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为高一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在此之前,他们已学过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本节内容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然而高一学生虽然思维能力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及归纳探究能力仍不够严谨科学,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具体排布规律仍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重点】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及规律的掌握【教学难点】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掌握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简单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其元素种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2.通过练习,对以前所学知识加以回顾与复习,对新知识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与讨论中初步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2.在学习活动中,能初步加强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元素的电子排布,探讨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

2.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

2. 强化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初中化学《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1.1 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2) 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3) 能够书写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难点:电子排布式的书写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2) 讲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介绍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3) 示例讲解:以氢、氦、锂、铍等元素为例,讲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4) 练习与讨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章: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2.1 学习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3) 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预测元素性质。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核外电子排布特点难点:根据核外电子排布预测元素性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排列规律;(3) 分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周期表中的典型元素为例,分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 练习与讨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3.1 学习目标(1)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 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
的排布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分类。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分类。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法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电子所带能量不同:高——远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如第一层最多个,三层最多个,四层个。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4、元素分类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4,易电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或 4,易得到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属于结构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巩固复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
一、能量不同:高——远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四、元素分类
1、金属:易失
2、非金属:易得
3、稀有气体:稳定
4、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