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ology-2012-4讲-视角与方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视角”男性注视愉悦“
穆尔维认为大部分电影以男性为叙述主体。 因此‚男观众有双重愉悦:叙述愉悦,注视 愉悦; 而女性认同被摄像机框定的形象,即是与男 性注视的形象认同。 因此‚男人是注视主体,女人是对象‛。
视角引发同情的原因:内模仿
从外到内的‚移情‛,美学上称为‚内模 仿‛。 谷鲁斯‛内模仿‛原理,‚看跑马时,真正 的模仿无法实现……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 的跑动,享受内模仿的快感……故事用的是 符号,但是我们能感到它们表达的感情‛。 认为对感情的模仿只能隐于内心。陈寅恪称 为‚同情的理解‛。
Kieslowski„s Dekalog 5
雅泽克的妹妹被朋友汽车压死,他随便杀了 一个出租车司机,然后被判死刑。 电影全部从雅泽克的视角展开,连他的杀人 都好累好难。 他的绞刑也是过程残酷而漫长。 看起来三场杀人都同样没有道理:死刑也没 有道理? 守住人物视角,就赢得道德同情。新闻同理。
人物视角与道德倾斜
布斯提出:‚持续的内视点是读者希望与他共 行的那个人有好运,而不管它暴露的品质如 何‛。 柯里认为这原因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视角人 物,叙述创造的主体,是我们幻觉上与之同一。 这实际上在新闻中也出现:报道何人,采访何 人,实际上给对象一个伸张主体意志的机会。 持续下去(例如长篇采访)会赢得同情(如 Princess Diana的关键采访)。
“谁见到?”与 “谁说话?”热奈特的区分
热奈特:区分叙述角度弄清‚谁见到?”, 区分叙述者弄清‚谁说话?” 叙述者变化,可以牵动视角变化,但不是 视角问题. 某种叙述者采用某种视角比较方便。 但是两者必须区分,模糊不得。
专家犯的错误
时至今日,文学教科书依然经常犯这个错误。例如: ‚作家控制材料,努力使其视角统一。他小心地不让 人物知道他不可能知道的东西,同时也不让他的人物 使用他不能用的语汇‛。 这话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却是彻头彻尾的大错:感 知范围与语汇使用是两码事,感知取决于视角,语汇 取决于叙述者。描写人物感知(只要不在直接引语中) 使用的语言可以完全不是他个人的风格。
谁看到?谁说?不能混淆
视角分类中的错误
1955年奥地利文论家F.K.Stansel)在《小 说类型》书中提出区分三种‚叙述环境‛: 1962年瑞典文论家Romberg在《第一人称小说 叙述技巧研究》中提出四分类法: Norman Freedman则建议分成八类:。 所有对叙述角度的研究中,都有一个根本性 的错误,即不分叙述者身份与视角。
《香水》
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的主人公是个对气味有 特殊感知力的天才,他从小生活在贫民窟中,没 有读过书,当主人公格雷诺耶第一次见到红发少 女时, 他想道:“这香味那么丰富,那么均衡,那么让 人陶醉,以致他迄今所闻到的一切香味,他在内 心的气味大厦上挥洒自如地创造的一切,突然间 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自限的意义:逐渐揭露真相
托多洛夫认为小说的通例是第一次用表象方 式陈述命题,第二次用同一命题加以变化加 以揭示。 这是从现象到底蕴、从结果到原因的逆向 ‚发现‛过程。 自限使叙述方式本身,而不是被叙述的故事, 成为叙述的目标所在。 卡夫卡的《城堡》是佳例:小说的意义在于 叙述者的严酷自限造成的苦恼和困惑。
Dekalog 5,Thou Shalt Not Kill
女性视角女权小说
认为Jean Austin的小说Persuasion,哪怕 依然是男人要权,女人要嫁,但是全部以女 人视角看社会习俗,用女人心理评论男人。 女主人公就有能力能发现这个男权社会: 外表与内在价值分离, 公共现实与私下现实分离, 看与被看分离。 让读者可以认同女性的凝视。
《骆驼祥子》第六章
虎妞引诱祥子的场面(不是祥子的语言):
他(祥子)傻看着虎姑娘……她上身穿着件 浅绿的绸子小夹袄,下面一条青洋肥腿的单 裤。绿袄在电灯下闪出柔软而微带凄惨的丝 光,因为短小,还露出一点点白裤腰来,使 绿色更加明显素净。下面的肥黑裤被小风吹 得微动,像一些什么阴森的气儿,想要摆脱 开那贼亮的灯光,而与黑夜联成一气。
叙述者无视角
叙述者对底本‚全知‛,叙述并不需要视 角。 视角是叙述加工中的一个方式问题,是叙 述者‚自限‛ 的一种。 叙述与诗一样,要带着镣铐跳舞。也就是 说:有意说得不清楚。 而新闻与历史,用某人‚目击‛是无可奈 何,不如客观地写清楚。
视角来自视觉艺术
凡是表现,都有个视角问题,电影、电视、 绘画、摄影,甚至戏剧、雕塑、建筑。 底本像看花瓶,不限角度。 叙述者就像个摄影师,他可以来回移动,从 各种角度拍摄;他也可以站定下来,从某一 特定角度作特写。 全知叙述,是有权从任何角度拍照花瓶的摄 影师; 有限角度叙述,是只允许自己在某个(某些) 特定角度上工作的摄影师。
聚焦
理论家们都大不满意而努力寻找新术语。 Jean PouilIon:“视界”(Vision); Allen Tate:“观察点”(post of observation) Cleanth Brooks & Robert Penn Warren:“叙述 焦点”(focus of narrative) Zvetan Todorov:“方位”(aspect); Gerard Genette: “集焦”(focalization)。 但是注意力究竟集中在哪里?人物,还是人物所 见?
叙述者自限
叙述者自限:“长牙齿的全能全知”
叙述者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解释、选择、 处理讲述的全权。 如果叙述被限制于一定的意识范围之中, ‚全能全知‛的权威取消,实际上效果更好。 有自限,被称为‚长牙齿的全能全知‛ 。
自限是必然的
《子夜》叙述者能接触底本。 即有关于1932年的上海与吴公馆的任何情况。 但第一章,只需要吴老太爷极有限的观察范 围和理解范围。 底本的信息量对于特定叙述而言,总是过剩。 叙述,是从无限信息量到有限信息量的桥梁。
POV电影:《女魔头》视角魔力
《Monster》几乎完全从连环女杀手视角,讲 她为什么一个个杀人,似乎都有道理(为了 她的小姑娘情人)。 因此,视点可能误导:视角人物哪怕是恶人, 也会让我们同情,因为一切都是从他的经验 和感情出发。 李碧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第一人称主角 ‚潘金莲-单玉莲‛,叙述与视角‚合一‛。 最好的翻案方式。
刘姥姥如何描写大观园?
《红楼梦》写到刘姥姥经常会用她的视角看 贾府的一切,但视角虽是她的,语言仍是极 其典雅的白话。 醉酒误闯宝玉卧室一段: ‚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 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 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 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
如何写《子夜》第一章?
2012年第4讲:视角与方位 Lecture 4:Focalization & Perspective
视角研究的历史 方位:视角与叙述声音如何配合 八种方位? 视角带动道德同情 各种叙述的方位问题:电影,新闻,历史
视角问题之重要
视角:叙述学的起端
视角问题最早引起批评家注意:是20世纪 小说研究中一个最热闹的题目,现代叙述 学是从视角问题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 特定视角把叙述者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 意识,把整个叙述臵于这个局部范围之内。 托多洛夫至今称之为‚本世纪诗学取得最 大成果的课题‛。
有限人物叙述角度
视角现在成了一个专门术语,专指 ‚有限人物叙述角度‛。 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成功的实例,然 后现代文论给予这种实践以理论上的 说明。
视角研究的历史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是自觉实行有限叙述角度的第一个 作家。 他发现他完全可以从小说中把‚作者的痕 迹‛消除,用一个人物作为事件的目击者, 而不让叙述者从散乱跳动无所不知的地位 去描述事件。 《包法利夫人》基本上是以包法利夫妇两 人分别作为这种观察者而写成的。
by Gustav Flaubert
亨利· 詹姆士:“意识中心” Centre of Consciousness
20世纪初亨利· 詹姆士和普鲁斯特把福楼拜 开创的方法发展成为小说的美学原则。 情节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反应。 詹姆士的序言集:小说中的一切细节必须通 过这个‚意识中心‛人物思想的过滤。 而这种过滤行为,不是为了叙述清楚,而是 为了更好地揭示这个人物的心灵。
《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的经验,叙述者不是他: ‚……他看见满客厅是五颜六色的电灯在那里旋转, 旋转,而且愈转愈快。近他身旁有一个怪东西,是 浑圆的一片金光',荷荷地响着,徐徐向左右移动, 吹出了叫人气噎的猛风……她们身上的轻绡掩不住 全身肌肉的轮廓,高耸的乳峰,嫩红的乳头,腋下 的细毛!无数高耸的乳峰,颤动着,颤动着的乳峰, 在满屋子飞舞了!” 这是吴老太爷的感知范围,认识范围,甚至错觉范 围,却不是他的语汇。
Point of View:观点
最早阐述视角问题的书是勒博克1921年的 《小说技法》、E.M.福斯特1927年的名著 《小说面面观》。 提出了此后盛行的术语‚Point of View”。 视角曾被认为是理解小说的最主要问题,是 解开小说之谜的钥匙。 这术语太容易引起误会,但是非常流行,一 般读者作者今日依然沿用此术语。
人物视角测试
有学者用Elizabeth Bowen,The Demon Lover 做心理测试,发现: 句子中如果转换了视角,测试者不得不降 低阅读速度(需要更多时间理解); 可见读者容易与一个特定的人物认同,跟 随他的思想观察一切。
全知的没落,缘自社会的分化
J Hillis Miller指出Henry James正处 于从全知到人物视角的过渡期。 全知要求一个operative community(可 操作社群),全知叙述者是群体意识的代 言人,他的评论可以引导阐释。 而19世纪末,西欧社会的群体性开始失效 (unworked Community),个人意见超 越社群。
临时“自限”
《阿Q正传》是‚全能全知‛叙述,但当阿Q 从城里重回鲁镇时,叙述者突然退入鲁镇居 民的特许范围,只看到阿Q“发‛了,却不明 白他那些布料衣服的来源。 赵老太爷毕竟聪明一点,首先猜到阿Q是‚做 这路生意的‛,一般鲁镇居民还是不明白。 所以叙述者也‚假装‛不明白。到第六章结 尾才让一班闲人寻根究底去探问阿Q的底细, 而‚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说出他的经验来‛。
视角的道德意义
布斯反对愚蠢者做角心人物 (Focal character)
问题是选择哪个人物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基本上以爱玛为角心人物,他的《情感教育》 以弗烈特里克为角心人物。爱玛的确是个虚荣 的小城少妇,而弗莱德里克是个不成熟的少年。 对此布斯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用太愚蠢的人物 做角心不合适。 他认为此选择,‚是一个道德选择,而不只是 决定说故事的技巧角度‛ 。
武汉长江大桥汉阳 桥头下大禹神话园 的主体雕塑
“大禹驾车检百度文库九鼎”雕塑
电视体育的视角
同样一场比赛,由于景别、视角以及解说等 因素,可以让受众感觉到是完全不同的述本。 电视观众的视角是‚被选择‛的。虽然电视 转播的机位多视角全,号称全能视角,但其 实是被动的。 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起,国际奥委会转 播委员会要为一场比赛提供中立版、主队版 和客队版三个不同版本的电视转播。
《金锁记》
曹七巧的女儿长安: “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 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 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 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一点的记忆, 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 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不具备叙述能力的观察者
许杰《惨雾》叙述语言与视角分离 视角人物是16岁的乡下姑娘秋英,用她的眼 光来看两个村的宗族血腥械斗。 ‚世界是被黑暗占领了;恶魔穿着黑暗之夜 的魔衣,在一切的空气中,用粗砺的恐怖之 网笼罩人生,和尖利的死神之刀对待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