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草原》:说课稿(精品)
《草原》说课课件
《草原》
教学模式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教材分析
说
课
流
程
资源开发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 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 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 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 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18丝绸之路
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 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让学生抓住“忍”字,体悟蒙汉两族人 民的深厚情谊,并延伸至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情 深与团结。】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
授课至此,学生已深深陶醉于大草原的美 景之中,我顺势给学生出一小练笔:假如你是 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 传草原的美景呢?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 言,以此深化学生对草原的热爱。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 法。
说教学模式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用的教 学模式为“五步导学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预设2分钟)
开课之初,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 丽的风光中:
1、品读语句,感受风光美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一碧 千里”、“翠色欲流”),图文结合地朗读品 味,感受草原风光,体味文章的意境美。为了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草原如诗如画的意境,我 再次展现草原风光图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 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草原》优秀教案1(精品)
《草原》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教学难点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方法读思议导结合法。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草原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1 草原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新课学习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3.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品读句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课文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
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草原》_鲁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草原》_鲁教版《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学生分析:《草原》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要内容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优美画卷,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热爱边疆人民,体会民族友谊深厚的情感。
学习情景交融。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由于我们山东地处丘陵、平原地带,缺乏对草原的直观认识,所以课前的调查、资料的储备显得非常必要,而学生对于自己没有多少了解的草原,也非常有兴趣。
教学理念:《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因此要以课件为依托,给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从而激起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个性化的诵读与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个性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祖国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高原、雪山、戈壁和草原。
说到草原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好多同学都去过,那现在让我们穿越回去,来共同享受草原的美好时光吧!(照片配乐播放《梦见草原》)多么美好的瞬间呀!谁来谈谈你去的是哪里的草原?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草原真是个好地方!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我们用照片来锁住对草原的美好记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却用文字来记录草原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看看预习单上的任务你都完成了吗?1、同学们看看这些词句你都会读了吗?(指名读)渲染勾勒低吟迂回羞涩翠色欲流群马疾驰襟飘带舞2、我们跟随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给画面加个小题目。
(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惜别)是呀!把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排列起来,我们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草原》语文说课稿
《草原》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草原》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三、说教学程序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
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
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
草原说课稿 - (水小 孙萍)
《草原》说课稿水集中心小学孙萍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草原》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说学情:对于生长于我们平原地区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
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会读课后4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难点: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2、引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2、读书方法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读出自己见解;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通用5篇)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通用5篇)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通用5篇)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篇1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草原》:课文赏析(精品)
《草原》赏析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
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
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草原》:老舍介绍(精品)
老舍介绍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
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1。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草原(精品)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
小学课文《草原》说课稿
小学课文《草原》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小学课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
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
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三篇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三篇篇一1.掌握本课6个生字。
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一、导课1、播放阿日布杰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辽阔、美丽、富有)2、学生介绍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陈巴尔虎旗牧场,方圆几百里,那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1、默读。
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五段段意(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出示投影:这是( )的草原。
_______________(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学生A: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学生B:这是(碧绿)的草原。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草原》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展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草原的风光和蒙古族的文化习俗,学生可能了解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等生字词,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原》语文优秀说课稿
《草原》语文优秀说课稿《草原》语文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着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__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__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__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__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草原》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草原植物、动物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草原》的情感。
2.掌握草原植物、动物的名称、生长环境和特点。
3.掌握草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草原》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草原植物、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特点。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草原》诗歌,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大自然的原生态风貌。
2.通过讲解草原植物、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它们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观察草原实地图片和小视频,让学生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内容草原植物•草原的植被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牧草、垂丝海棠、羊蹄甲等。
•牧草是草原上最为重要的植物,它们用于草原上的畜牧业,同时也能够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萝卜、花生、马蹄等作物也能够在草原上生长。
草原动物•草原生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鹰、狮子、野狗、骆驼、羚羊、骏马、绵羊等。
•这些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植物互相依存,维系着草原的生态平衡。
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是自然界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受到干旱、风沙、水分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草原是人类重要的牧畜业发源地和能源资源开发的重要区域。
正确地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Step 1:课前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草原实地图片和小视频,了解草原生态环境和植物、动物的基本情况。
Step 2:听诵《草原》1.教师朗读《草原》诗歌,用适当的语音和表情,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诗歌表达的草原自然风光是怎样的,这样的大自然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Step 3:草原植物的认识1.教师讲解草原植物的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感受不同种类的草原植物,理解它们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Step 4:草原动物的认识1.教师讲解草原动物的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说课稿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
《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
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
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
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
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
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
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
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
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
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