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实验教学设计改进_张蕾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一种改进方案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一种改进方案第一篇: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一种改进方案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一种改进方案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人教版)》所编排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探究试验,尽管目的明确,构思巧妙,取材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但要想准确达到试验目的还是比较比较困难的,笔者通过将学生习题情境加以创造性的设计(核心仪器DIY),制定了可行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改进动机方案原型仪器DIY 实践过程优势正文一、方案改进的动机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所提供的关于变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参考案例中采用了橡皮筋,而“对于本实验来说,橡皮筋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因素。
……比较适合本实验的橡皮筋为横截面为圆形、单根半径约为0.7mm的细橡皮筋。
如果在当地找不到这样的橡皮筋,也可以选择服装制作中由多根细橡皮筋组成的带状或圆柱状的松紧带。
带状松紧带要仔细地剪成单股,圆柱状松紧带只要去掉包裹的纱线即可。
”[1] 实践证明,该规格的细橡皮筋不容易找到,选择用松紧带的建议则耗时耗力、工作量大,不具备可操作性。
对于常见的物理实验器材-----弹簧却没有涉及,无论从可操作性还是使用的普遍性,弹簧较橡皮筋都具很大的优势!二、改进方案的原型(多选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觉得教材中实验测量过程较复杂,改进如下:如图所示,将教材实验中的木板放在桌子的边缘,小车的前端放一小球,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加速运动,到桌子边缘后小车在挡板作用下停止运动,小球做平抛运动,测出橡皮筋条数为1、2、3、…、n时的平抛距离x1、x2、x3、…、xn,则()A.如果忽略一切摩擦,x∝n(n为橡皮筋条数)B.如果忽略一切摩擦,x2∝n(n为橡皮筋条数)C.该实验中小车受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倾斜木板的方法平衡而不产生新的误差D.该实验中倾斜木板会产生误差解析:小车触碰挡板前与小球一起做加速运动,触碰挡板的瞬间车与球具有共同的速度v,触碰后小球以该速度为初速度做平抛运动。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章是探究实验课,特点是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得到功与速度的关系,是学生自己探索,逐步得到结论的课程,老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以,本节课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得到结论后记忆更加深刻。
本节是动能定理的预备节,本节实验探究成功,为学生更好掌握动能定理有很大帮助。
教法设计
1、通过几个实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看到做功会导致物体速度发生变化
2、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得到数据
4、分析数据,得到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们看几个视频片段
足球运动员大力射门进球
郭靖弯弓射大雕
运动员扔标枪
知道用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的功”
理解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理解通过让木板倾斜来平衡摩擦力的原理
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理解实验数据处理时寻找W与v的关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绘制图象,进一步体验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分析,加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教授。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弄清楚如下三点:
1、橡皮筋做功是变力做功,不需要具体求出功的数值,只要巧妙让功的倍数增加就可以
2、速度的测量,可以配合打点记时器来测量,要注意测量时机
3、摩擦力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木板的倾斜度来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实验步骤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细致认真地处理数据的态度、精益求精,尽可能减小误差的态度、不断动手,不断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引入本节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从整体上看,本节内容的安排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对于功和能的关系,在前两节分别讲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
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探究动能的变化,但首先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和方法之美,体会数理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过程和所用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五、教学难点1.探究思路的形成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图象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工具橡皮筋(5根),滑块,砝码,气垫导轨,光电门,刻度尺,打点记时器(电火花),纸带,坐标纸,多媒体设备。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教案: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介绍2. 实验原理与方法3.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写作。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数据处理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功作用下物体的速度变化。
4. 数据处理: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写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沟通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计时器等。
2. 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Python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物理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2课时2. 实验操作:3课时3. 数据处理与讨论:2课时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在实验报告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以及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十、课后作业1. 复习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理解。
3. 拓展阅读相关物理书籍或学术论文,了解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掌握计算功的方法;掌握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和记录数据等方法,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2.难点:理解功的计算方法,应用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视频,引入问题: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时产生的功与速度有什么关系?2.实验设计(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提供一些参考方案,比如:斜面上滚动小球的实验、小车滑行的实验等。
3.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4.数据处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做的功的大小,并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5.结果展示(10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互相交流讨论,总结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老师提出一个新问题:当小球滚动的速度不断增加时,做功的大小会怎么变化?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7.总结(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展示在生活中的应用。
8.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功与速度变化规律的文章,探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速度与功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专注度。
2.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功与速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设计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但是,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五)
思 考 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过程中,哪一阶段橡皮 筋对小车做功?
C B A
? ? ?
怎样设计实 验才能解决 这一问题?
橡皮筋的弹力是变力, 且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也不严格遵守胡克定律 , 不容易计算。
橡皮筋被拉伸 直到恢复原长 的过程中
橡皮筋对小车 拉力做的功能 否直接测量?
解 决 方 案
第一次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
若为直线,则W与v成正比
若为曲线
做W-v2图
若为直线,则W与v2成正比
若为曲线 为什么不 1 做 v …… W图? ……
做W-v3图
……
数 据 处 理
W 1 2 3 4 5 6 0
v /(m/s) 0.80 1.10 1.28 1.53 1.76 1.89 0
W-v图
为什么图象会通过原点?
数 据 处 W v2/(m2· s -2) 理 0 0
思 考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合力做的功吗?
F阻 F
还有摩擦 力做功
如何使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做的功?即 如何抵消摩擦力。 把木板的 FN 一端垫高, 使重力沿 F阻 F1 F 斜面向下 的力与摩 擦力平衡 F
2
G
实 验 过 程 和 步 骤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的一端 夹在小车后端,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将平板安 装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调整高度,直至 轻推小车后使小车恰能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
力学实验之五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 关系
武威第八中学 张永柏
思 考 与 设 计 实 验 方 案
外力做功
速度
实 验: 方案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橡皮 探 筋对小车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究 做 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木板、打 功 点计时器、铁钉等 与 打点计时器 小 车 小车 速 铁钉 度 变 木板 化 纸带 的 橡皮筋 关 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 实验原理及方法。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定理。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讲解:讲解动能定理,让学生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实验准备:1. 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小车、光滑水平面、计时器、刻度尺。
2. 步骤:a. 调节弹簧测力计,使其零点准确。
b. 将细绳穿过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小车上。
c. 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
d. 调试计时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e. 测量并记录光滑水平面的长度。
七、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合作完成实验。
2. 实验步骤:a. 一名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另一名学生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b. 逐渐增加拉力,使小车加速运动。
c. 记录不同拉力下小车的速度变化。
d. 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作者:卢培云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0年第04期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问题,科学猜想,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在设计实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通过连续不断的向学生抛出一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经历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
(2)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并寻找规律的技能。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领略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学会用图像法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2)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如何巧妙的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奥运会标枪比赛的视频。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标枪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学生讨论:(1)人对标枪有力的作用,使标枪获得了速度。
(2)人对标枪做功,使标枪获得了速度。
教师:以上两种看法哪种正确?学生讨论:力产生加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速度会发生改变,第二种看法正确。
教师演示:弹弓将乒乓球弹出。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弹弓对乒乓球做功使乒乓球获得速度的过程。
教师:力对物体做功的同时,物体的速度也发生了变化。
今天的研究课题是《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物理_高中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企图通过实验,利用已经从个案中有所领悟的功能关系,探究另一种能量----动能的表达式。
因为动能与速度相关是动能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这一点已在第一节中就明确了。
但是,这一实验探究最多只能得到与物体的成正比,并不能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因此,功与速度关系的测定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桥梁,实验并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
通过本节探究有必要将实验思路转换成理论性研究,为下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奠定认识基础。
另外也能更好的通过功能关系的讨论完成对能量概念的更深入的认识。
显然,本节的实验探究是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理论探究的实践基础,两节课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关键内容,是力学问题的基础和综合,也是学习其他物理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另外,新课标重视科学过程,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理解掌握教材给出的实验方案,同时会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对不同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价和选择。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了重力做功、弹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关系。
从内容的逻辑性讲本节内容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间的关系。
由于动能的问题比势能复杂些,所以本节暂不直接涉及动能,而是先找到一个与动能密切相关的物理量---速度,先研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教学过程】1.按实验要求安装好实验仪器。
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不挂橡皮筋,闭合电源,轻推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将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
5.分析数据,尝试做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数据处理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
所以,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A1、A3间的距离x,小车此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x2T,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
即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点A1、A2、A3…来计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2.计算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时对应的v、v2、v3、v…的数值,填入表格。
3.逐一与W的一组数值对照,判断W与v、v2、v3、v…的可能关系或尝试着分别画出W与v、W与v2、W与v3、W与v间关系的图象,找出哪一组的图象是直线,从而确定功与速度的正确关系。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吕占彪2021年10月20日课题: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教材用橡皮条对小车做功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不足之处:做了一次力的近似,并且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做图非常复杂。
本节课的设计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复杂的计算过程,并且更加精确、形象、直观、便于操作。
教学目标:(1)知道探究活动须测定功与速度两个物理量。
(2)会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高度对重力做功的替代,位移对速度或速度平方的替代。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2)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3)实物展示,可见辅助。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实验猜想—实例分析-实验设计-验证猜想-拓展延伸一、创境激情提出问题(一)温故知新初步感知1、【课件投影】我们通过研究做功知道了:重力做功WG→重力势能Ep=mgh弹力做功WF→弹力势能Ep=kl2/2外力做功→动能?2、情境演示:射箭→箭从静止飞出!3、视频播放:任意球射门→足球从静止飞出。
4、【课件投影】结论: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二)类比分析提出问题做功→能量变化,外力做功→动能变化,外力做功与动能(速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合理猜想。
二、实验探究形成规律(一)交流合作设计方案【课件投影】方案设计1、明确实验目的2、设置实验情境 3 、选用实验器材 4、拟定实验方法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然后师生对比分析,确定方案。
(二)思路分析要点突破1、【课件投影】探究一:功的确定---倍增法温馨提示:⑴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么要求?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要相同。
⑵小车运动中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用什么方法消除摩擦阻力的影响?平衡摩擦力。
将轨道一端垫高至小车匀速运动。
探究二:速度的测量---测量纸带计算:v=x/t。
高中物理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之前已经学过功与(重力、弹性)势能的关系,它们都与做功有关。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功与动能关系的基础,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动能这个概念和动能定理的基本模型已经得出,学好这节课,就为动能定理这条重要规律在实践中的正确性做了验证,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此实验,涉及到的一些仪器和方法,以前都使用过,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分析纸带并计算某点的速度,平衡摩擦力的方法等,但由于学生还是不太熟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回忆。
在数据处理上,本节课使用了一个新方法,即在无法计算变力做功的具体数值时,可以用W、2W……表示,做图时不会影响结论,但是,要注意做功成倍增加的条件。
在研究速度大小时,虽然课本中有提示:不用计算,但我认为,速度的大小容易计算出来,对于学生而言算出具体数字更代表真实性,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建议还是让学生求出速度大小,以便作图。
设计思想: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主题地位,主要采取师生互动,探究讨论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教学。
先让学生猜想,并讨论验证学生猜想结论的方法,再讨论研究本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何测量功、如何测量速度等。
确定后由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目的是由实验结果引发学生讨论,得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动手实验,由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反思实验不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通过实验掌握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了解实验探究思路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学会利用数学作图的方法推导物理量的关系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谈论,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修正错误的勇气。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会用图像法解决问题;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并讨论和反思。
高二物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新教材变化很大,在动能定理之前先安排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在探究之后再进一步细细地深入学习其他有关功和能的知识,体现了新教材注重探究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本章开始,学生的学习将又上一个新台阶,从过去的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的视角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过渡到从功和能的观点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作为一个探究性的课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探究思想的渗透,这都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要求分三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从实验探究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物体速度变化和功的关系。
二是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钻研解决办法以及通过理论探究或者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学习思维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并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打破习惯化的思维模式,学会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理解问题。
当然还包括学生对电脑或网络的正确认识。
本节教学重点是得出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开展。
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
所需要教学主要器材有:充气机、气垫导轨、滑块、、门型挡板、薄铁块、细线、光电门两个、钩砝、电脑、多媒体投影仪、铁架台、纸带、重锤、打点计时器、电源、长木板、木块、垫片等等。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 (2)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象研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如何解决变力做功问题,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教学难点设计正确的探究方案;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教具准备长木板、橡皮筋(每组5根)、小车、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带纸带、复写纸等)、电源插座、刻度尺、钉子(已安装)、坐标纸、多媒体辅助课件等.教学过程知识准备1.前面我们学过哪几种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2.它们的变化与什么有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变化与重力做功有关.弹性势能是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变化与弹力做功有关.3.本章的第二节学习了功的基本知识,知道功有两个要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功的定义式:W=F·l.引入新课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关于射箭的视频,并研究一下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用同一张弓射箭,不同的人拉的幅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拉的幅度越大,弓对箭做功越多,射出的速度越大,射击的距离越远.显然力对物体做功越大,物体获得的速度越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介绍器材:橡皮筋、滑动小车、一块木板①橡皮筋一端固定在木板上,一端拉在小车上,把小车拉开一段距离释放,小车要前进一段距离.②如果把橡皮筋拉开较小距离,再释放小车,明显地可以看到:小车获得的速度比较小;如果用较大的力作用于车,前进较大的距离,获得较大的速度.从本实验可以看到:对小车做的功越多,车速度的变化就越大.这就是功与速度变化的定性关系.『师』刚才我们根据简单的实验现象,只能得到它们之间的最简单的定性关系.根据刚才的演示实验,猜想一下功和速度变化之间会不会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关系:是不是速度的变化与力对物体做的功成正比呢?『生』那不一定,有很多情形.例如:可能做功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有可能是与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还有可能与速度的平方根成正比等等.『师』不错!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仅仅知道定性关系是不够的.靠猜测两者的定量关系也是非常不严谨的.我们要选择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运用恰当的实验方法,通过更为精确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进行新课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师』要完成今天探究的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哪些物理量?『生』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力对物体做功后物体对应的速度变化.『师』很好!一个个的来,第一步我们如何去测量力对物体做的功呢?『师提示』我们根据功的定义式不难想到:施加给物体一个恒定的并可以测量的力,使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这样就可以分别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力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速度的变化.『生』我们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那节课时,曾用过一套实验装置(课件展示),可不可以用来完成今天的探究任务呢?『师』很不错!下面简单引导学生说明用此装置完成本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师』书上给我们提供的一套探究方法,其设计更为精妙,所涉及的探究内容更为丰富,更能激发我们探究的灵感,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大家看一下书上的实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介绍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器材的作用.该实验研究对象是小车,探究的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用发生形变的橡皮筋拉着小车由一点释放.请看投影.『师』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过程中,哪一阶段橡皮筋对它做功呢?『生』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在有力的作用时对小车做功,这一阶段橡皮筋从有形变到恢复原长.『师』我们看到橡皮筋恢复原长以后,就不再对小车施加拉力了.橡皮筋只有对小车有拉力作用时,它才能对小车做功,这个功能不能测量呢?『生』这个功不能直接测量,因为做功与力和位移有关系.位移可以通过刻度尺,从小车的起点到获得最大速度的位置能测量出来,但是橡皮筋的力跟它的伸长是有关系的,是个变力,其做功的数值不能直接测量或计算.『师』橡皮筋做的功是很难测量和计算.1.现在能否想到什么办法,避开功的计算,也不直接测量,而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呢?2.假如我们有几根完全相同的橡皮筋,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这里要注意学生可能的一个错误答案:拉开两倍的距离,认为做的功就是前者的两倍.简单说明中点拉开两倍距离,其他的点并不是两倍距离的关系.)『生』可以把两根橡皮筋并联起来拴到小车上,把小车拉到跟第一次一根橡皮筋同样的距离,还是由静止释放,那两根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应该是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的两倍.因为这两根橡皮筋完全相同,这样利用倍数关系,就避开功具体数值的计算,从而减少了麻烦.『师』很好!其实我们探究的也就是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比例关系,虽然这里变力的功无法计算,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比例关系巧妙地避开功的计算和测量.这种探究思路在科学史上是有先例的.例如库仑在探究静电力的规律时,还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表示出电量的大小.库仑就巧妙地利用平分电量法,列出比例关系,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发现了库仑定律.橡皮筋做的功不便于测量计算,然而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保持小车运动距离相同,则橡皮筋弹力做的功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我们看投影上,l0是橡皮筋的自由长度,l1是橡皮筋的伸长量,A是起点,B是自由长度处.第一次把小车从A点释放运动到B点橡皮筋做的功记为W的话,第二次把两根橡皮筋并联拴到小车上,拉到A点释放,从A到B的过程中,对小车做的功是前一次的两倍.这个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两根橡皮筋是完全一样的.并且运动的起点是同一个起点.那我们如果并联3、4、5根拉到同一点释放,那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之比就是1∶2∶3∶4∶5.『师』我们解决了橡皮筋做功如何测量的问题,请思考下一个问题: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同时展示自摄录像.『答』先加速再减速,先加速是因为橡皮筋伸长对小车有一拉力作用,迫使小车向前加速运动,等到橡皮筋恢复到原长以后,因为摩擦力的作用,小车开始减速.『师』我们要探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因为橡皮筋是从释放点到自由长度之间做功,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小车速度发生变化的是否就仅有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生』不是,因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要对小车做功,这样影响了我们探究橡皮筋做的功跟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了.课件显示小车所受力情况以及平衡摩擦力的原理『师』因为木板是水平的,拉力做了功,同时摩擦力也做功了,显然影响小车速度的是橡皮筋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那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消除摩擦力做功的影响.『生』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形成一斜面,可以让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师』我们把木板的一端垫起来,形成一个斜面,垫起的高度可以通过改变小木板与长木板的相对位置来增加或减少.如何检验摩擦力是否被平衡?轻推小车,观察是否在斜面上做匀速下滑,这样就可以检验摩擦力是否被平衡了.在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摩擦力平衡的情况下,小车就只受橡皮筋的弹力作用了.『师』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橡皮筋所做功和小车的运动情况.下面来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保证每次小车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小车经橡皮筋做功后的速度大小v就等于小车在这一过程中的速度变化Δv.『师』橡皮筋到自由长度B处的瞬时速度,如何测量呢?『生』因为小车在橡皮筋恢复原长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到达B点恢复原长时的速度就是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我们可以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来测定小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几个计时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我们把前面同学们的想法小结一下:首先我们平衡摩擦力,让一根橡皮筋拉动小车从某一点运动,测出小车经过自由长度处的速度,第二次用两根同样的橡皮筋,拉动小车从同一点处释放,再一次测出小车经过自由长度处的速度,依次用3根、4根、5根来重复上述步骤做这个实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了.课件展示实验流程『师』测数据之前我们还应先做什么前期准备工作呢?『生』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实验表格以便在实验中记录最初的实验数据.『师』很好!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可以不拘形式,只要能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即可.下面的表格中第一、第二列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正如前面的探究所预测,功并不一定和速度成简单的正比,所以为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请在实验完毕后计算出第三、第四列的数值.并在学案上的三幅坐标纸上作出你的探究图象,并初步作出定量判断.也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尽可能保证每个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以便进行后面的数据处理.『实验完毕』请一组学生把他的数据填入实验过程中在黑板上画出来的表格中.『师』通过W-v实验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发现,的确W增大,v也增大,好像是正比关系,这样的猜测自然不行,为了获知做功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该怎样进行数据处理呢?『师』把橡皮筋拉力的功作为纵坐标,小车的速度作为横坐标,拟合出功随速度变化的图象.图W-v的关系像是一条曲线,对于曲线所表示的关系,我们比较陌生,也就不容易判断.用速度的平方代替速度作为横坐标,或者用速度的三次方代替速度作为横坐标.发现功与速度的平方曲线近似是一条直线.这个图象说明了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W∝v2).『师』同学们对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实验中所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的方法研究了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功虽然不能测量,但是我们采用橡皮筋并联的方法照样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做一次实验,就想一定得到一个规律,也不要因为做了一次实验,就想否定某一个物理规律.科学史上很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索,只有在实验结论与很多实际经验相符合时,才敢宣布他们的研究结论.就像今天我们的实验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去探究的地方,就好比橡皮筋的选择,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到市场上买了很多种橡皮筋,做了很多次的尝试和计算,多次实验以后才选中同学们今天做实验用的这个细、均匀圆橡皮筋.其实我们的学习,需要大家敢于质疑,也需要同学们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动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几点思考得出今天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①如果初速度不为零,那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表达式呢?②初速度不为零,这个不为零的初速度又该怎样去测量呢?③本实验中我们未曾改变小车的质量,那么本实验中如果我们改变小车的质量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④本节课之初,我们想到的那一套实验器材,课后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到实验室再来探究,结合我们脑中已有的知识再想想有没有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中有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疑惑的突破口,通过尽量精确的实验或者推理去解开疑惑,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习养成探究的精神,学会能将复杂问题分块分点的转化解决方法.这节课的重难点不是实验的结论,而是去体会和学会宏观把握、分块分点、逐步探究的过程.。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 (6)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阅读教材,提出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
配套器材:课本方案装置(2)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
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
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
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
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
(3)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
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学生思考,提出预案(1)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
(2)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
师生研讨,初定方案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师生互动)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1)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
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2W,…、橡皮筋第n次做功为nW。
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
(2)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
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
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或后)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平线。
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小车前(或后)端仍以此位置为基准(均从静止)运动。
(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小车在橡皮筋作用结束后,做匀速运动。
找出。
教学设计5:7.6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2涉及本内容的是:“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显然,该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就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从功和能相互联系入手,为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综合分析力学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习,力求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敢于创新的意识和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2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推导和实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理解动能的概念;(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和讨论;(3)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难点:对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猜想和假设,探究实验的设计、分析.教学过程引入:(1)一个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动能?(2)什么是动能?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观看多媒体视频音像(如快速运动的汽车、瀑布、印度洋海啸等).说明:视频音像用时约2~3分钟,主要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认识到自然界存在巨大的动能,初步体会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1.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动能如图所示,取J2135型碰撞实验器一套做下列实验:a.让同一小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部分后推动水平面上同一静止的小木块运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小木块运动的最大距离(小木块不滑离槽水平部分);b.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斜槽的相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面后推动水平面上同一静止的小木块运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小木块运动的最大距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1)在第一个对比实验中,同一小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进入槽水平桌面的速度是否相同?对小木块做功的本领在什么情况下更大?(2)在第二个对比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斜槽的相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面时若速度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哪一小球对小木块做功的本领更大?2.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实验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可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表的意见有:(1)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2)动能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3)动能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有关;(4)动能大小与原来的高度有关;……教师对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假设的积极性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适宜的猜想可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剔除,同时对有一定依据的正确猜想进行归纳: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质量大小有关.3.理论推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静止(没有运动)的物体,质量为m,放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它的动能是多大?若用一水平恒力F拉它,使它运动了一段位移,将获得一速度为v,此时的动能是多大?对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立即回答出动能为零,这也是显而易见.对第二个问题,可作适当的知识链接,即先让学生思考功和能是什么关系(可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再让学生思考原来动能为零的物体,运动后获得了动能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步步紧逼问题的实质,再让学生去推导力F做功大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所做的功是mv2/2,得出功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看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就应该是“mv2/2”了.4.实验验证,让学生优化设计教师提醒学生:上述理论推导只是在讨论恒力作用下做功与速度的关系后得出动能的表达式的,但不具备普遍意义.若外力是变力,其做功大小还是与物体速度平方成正比吗?让学生分组讨论:(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让众多的方案与教材内容作比较,选出能够大大简化操作的最优方案.如研究对象是什么,不直接测出功的数值是否可行?(2)若选用教材中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的技巧上应注意什么,如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如何平衡摩擦力等等.(3)若得到多组功W与速度v的数据,怎样更直观而又快捷处理而得到功W与速度v的关系.如怎样使用电子表格工具作图分析.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过程略).通过实验,最终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完全符合当初的猜想和恒力做功情况下理论推导的结论,得出动能的表达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说明:让学生讨论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是从分散问题达到各个击破的角度出发,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细节联系到一起,如用什么方法得到实验数据,数据的可靠性怎么样,如何处理数据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具体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案例教学的评析及反思这是一个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教学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通过对教材课题的变通,明确了教学的具体目标,其教学设计的理念贯穿着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改中教师必备的学科素养.本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去展开,探究过程中把操作技能、科学方法、情感和态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首先,引入多媒体音像和两个对比小实验,引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得出问题及学生的猜想、假设奠定了感知的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组讨论、收集证据、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等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民主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实验,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为他们在学习中团结协作互助提供平台.再次,通过对教材课题的变通,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紧扣,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即观察、假设、推理及实验检验.从节约时间上考虑,课前有必要复习一下早先做过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尤其是利用打上点的纸带测定速度的方法.同时可将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回顾和小结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自主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9-002
高中物理中的一些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起来总会存在某些 问题,如操作不便、现象不明显、材料难寻等等。 为此笔者在实践中 通过反复尝试与探索,对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以下是功 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各个环节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是通过对实验 数据的分析得出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实验室,配合多媒体及电脑辅助。 (如图 1)
图1
2.学生安排设置:将学生分成三人为一实验小组。 分组考虑分 层,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同组,实验能力差或不喜欢 动手的同学同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一部分同学做实验变成旁 观,另一方面方便教学中老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指导。
论。
合理地设置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
环节 7:课后作业。
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
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与反思。 失败的学生分析造成实验失 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
败的原因,成功的同学要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实验还有哪些方面可 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
以改进,以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课的教学目标。
四、反思评价
- 126 -
进入大学后,学生不像高中一样全天排满了课,他们有了自己 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们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为那些喜欢物理又愿意 到实验室动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程 度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较弱 的学生,最终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作者简介:胡庆芳,1969 年生,女,重庆涪陵人,实验师,研究方向:物理电工电子实验。
2.为 提 高 学 生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物 理 实 验 是 一 个 动 手 能 力 培 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现阶段物理试验教学的现状 1.生 源 问 题 (学 生 底 子 薄 、实 验 基 础 差 )
现在进入高职学院就读的学生有 3 种渠道,一是统招,二是单 招,三是职高。 统招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失败,出于无奈才进入高 职院校学习,对自己的潜力认识模糊,知识面窄。 单招生就是在高 中阶段学习习惯就没有养好,基础更差。 职高生理论基础较差,但 动手能力较强。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越来越差,文化素 质也不如从前,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差, 在实验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测量方面都欠缺, 实验数据做出后不知 道如何处理,误差来源也无法分析。 就这样让学生直接进行电气实 验安装、电机的安装、数控实训、车床实训等等,就好比空中楼阁, 无从下手。 2.实 验 课 程 设 计 问 题 (验 证 实 验 多 、综 合 性 和 设 计 性 实 验 较 少 )
学是基础内容之一,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然我们的学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6-001
2005 年高职学院的教学计划增加 了 实 训 的 课 时 ,对 基 础 课 程 进行了压缩,包括对物理实验的压缩,教 学 模 式 由 原 来 的 3.0 学 制 改 为 2.5+0.5 学 制 , 也 就 是 前 两 年 半 在 校 学 习 基 础 课 程 和 专 业 课 程,后半年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训或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压缩, 制定的教学计划已将物理课从中删除。 这样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就 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使学生听不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毕业到企业 什么都不会,影响学生发展。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3.实 验 器 材 准 备 :预 备 两 套 实 验 器 材 ,气 垫 导 轨 (加 装 橡 皮 筋 弹 射 装 置 )、 光 电 门 搭 配 的 实 验 组 合 ; 长 木 板 ( 加 装 橡 皮 筋 弹 射 装 置 )小 车 打 点 计 时 器 搭 配 的 组 合 ;装 有 Excel 软 件 的 笔 记 本 电 脑 。 (如图 2、3)
多数高职老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 填鸭式的教 学,不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落后,效果
较差,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适应职业教学现代化的发 展,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素质强的高技能人才,最后就无法适应知 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能力发展的不断要求,让学生无法立足于社会。 三、高职学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发展
!!!!!!!!!!!!!!!!!!!!!!!!!!!!!!!!!!!!!!!!!!!!!!!!
(上接第 29 页)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技术的便捷。
本节课设计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探究、讨论、指导等多样化
环节 6:展示交流。
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
请部分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获得数据和图像并做出实验结 外在探究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通过
本节内容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 用做功与能量的关系探索 另一种能量及其表达式:动能。 由于动能的问题比较复杂些,所以 本节暂不直接涉及动能, 而是先研究一个与动能密切相关的物理 量──速度──与做功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 验探究过程,而下节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 理论探究过程, 本节内容的实验探究为下节内容的理论探究奠定 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两节内容共同构 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重点难点
在我国教育改革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明确了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而目前针对在高职院校对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相对薄弱,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合理的创新教 育机制。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模式化、抽象化、远 离现实生活),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1.把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开 设 成 选 修 课 程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物 理规律的发现、 物理理论的形成, 都必须以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 础,并且为以后的科学实验所验证。
1.为 专 业 课 的 开 设 打 下 良 好 的 基 础 :物 理 知 识 在 很 多 专 业 课 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例如在《热工基础》《电工基础》等课程 之中都会用到物理学中的热学和电学知识, 如果没有物理知识打 基础,学生无从下手学习,又如《建筑概论》《建筑识图与制图》都要 用到力学知识。
少些验证实验,多些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拟定实验步骤、设 计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等。 比如电表的改装、电桥 法测电阻、电源特性的研究等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 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的理论, 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能培养学生 阅读实验教材、 仪器说明书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能 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 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高职院校培养应 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全 面 开 放 实 验 室
在高职初阶段开设物理实验课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实验操 作,动手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高中物理基础好的的同学反映 物理基础知识对他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问卷 调查 :“高 职 学 院 开 设 物 理 实 验 课 ” 有 75%的 学 生 认 为 很 有 必 要 。 “如果开设物理实验选修课,你是否愿意选修”,有 80%的学生愿意 选修。 2.对 传 统 的 实 验 方 法 进 行 较 好 的 改 进
图2
图3
4.过 程 设 计 :
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
以弹弓发射弹丸引出做功与速度关系的讨论。 借助多媒体显
示弹弓图片,并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
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更多实例分析,如推铅球、掷标枪等,使学
总第 844 期
DOI:10.16728/ki.kxdz.2016.03.027
教海探航
高中物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改进
张蕾
(保定市电化教育馆,河北省 071000)
摘 要:本节课设计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探究、讨论、指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另 外在探究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通过合理地设置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 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量; 速度; 做功; 创新设计; 改进
- 29 -
Popular Science
DOI:10.16728/ki.kxdz.2016.03.117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16 年 第 3 期
高职学院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胡庆芳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 402260) 摘 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的人才,高职学院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所以物理实验的教
生获得感性认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做功多少与物体获得速度有密切关系,为下一步 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环节 3: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 由于本实验涉及的 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且实验器材已经限定,故教 师可以用设问或思考方向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 以帮助学生设计 实验。 根据器材,我先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橡皮筋对物体做功,然后 设定了以下七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讨论: 第一组:橡皮筋做功的数值方便测定吗?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 不测功的数值大小,也可以分析出功与速度的关系? 让学生开放讨 论,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70 页参考案例二,帮助学生领悟到这 种技巧方法,即测量转换,可以不去测出功的具体数值,而是让力 所做的功成倍数关系增加, 把每次力做的功记为 w、2w、3w……再 测出做功后物体速度的变化,最后找功与速度的关系。 第二组:如何使橡皮筋做的功成倍数增加? 学生可得出方案, 使用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增加橡皮筋条数,使这些橡皮筋并联在一 起,且保证每次橡皮筋拉伸长度一样。 第三组: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可以用橡皮筋对木板上的小车 做功,或用橡皮筋对导轨上的滑块做功,但这里有没有什么别的力 干扰橡皮筋做功? 如果有怎么解决相应问题? 接着学生讨论,根据 以往实验经验,可以想到长木板需要平衡摩擦,而气垫导轨需要调 节水平。 第四组:解决了做功问题,如何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 确定速 度变化需要测两个速度, 为了简便我们可以让橡皮筋由静止弹射 一个物体, 这样物体获得的速度同时也就是这个过程速度的变化 了。 第五组:结合以前学过的测速度的知识,可以怎样测速度呢?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光电门测速度,平抛测 初速度等。 第六组: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测哪个阶段的速度呢? 因为橡 皮筋作用下物体做加速运动,之后匀速运动,所以学生可以想到应 该测匀速阶段的速度。 第七组:最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呢? 由于 前面我们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接触过类似问题, 学生很容易能想到作图线的方法。 那做什么样的图像呢? 通过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