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典型教学案例附教案

【高中物理】典型教学案例附教案

【高中物理】典型教学案例附教案热力学概念教学热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的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热力学概念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热力学概念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份附有具体教案的实用案例。

一、教学目标1、认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功、热平衡等。

2、理解热力学基本公式,如Q=mcΔT、W=PΔV等,及其应用。

3、掌握热力学的计算方法,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温度与热平衡2、热量和热传递3、功和功率4、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过程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课堂讲解:以图示、实例和推导为主要手段,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把握能力。

实验演示:通过对实验条件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热力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个案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热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组建小组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热力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交流。

同时,注重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锻炼。

四、教学时序本次教学设置为六个学时,按以下时序分配:第一学时:内容:温度与热平衡教学目标:认识温度与热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二学时:内容:热量和热传递教学目标:理解热量和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三学时:内容:功和功率教学目标:掌握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四学时: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教学目标: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物理上册《共点力的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5. 反思与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本案例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观察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拍摄照片或视频,并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以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状态,主动探索物理规律。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与评价:
1. 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2. 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共点力平衡的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桌子上放置一个物体,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沿不同方向拉动物体,使其保持静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共点力平衡现象,如杂技演员的平衡表演、桥梁的受力分析等。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共点力的定义,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问题。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

实验步骤,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一根轻绳连接木块和一块小砂袋,然后在砂袋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当施加的拉力小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时,木块将保持静止;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实验步骤,在一个水平的玻璃板上放置一根直尺,然后在直尺上方用蜡烛点燃一束光线,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板后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当光线垂直入射时,经过玻璃板后会发生折射,角度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案例三,简谐振动的模型制作。

目的,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

制作步骤,用一根弹簧和一个小球制作简谐振动的模型,调整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观察小球的振动情况。

制作结果,当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符合一定条件时,小球将做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小球的质量有关。

教学意义,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简谐振动的特点,加深对简谐振动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案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类似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给物理教学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光学——反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反射规律:讲解反射规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了解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4.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5. 练习和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实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光学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从而提高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学案例二: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掌握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听评课优秀案例7篇

物理听评课优秀案例7篇

高中物理听评课优秀案例1 科目:物理课程章节:曲线运动教学过程及方法: 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 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

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

老师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2 科目:物理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 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 4、分组实验。

优点: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 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3 科目:物理课程章节:圆周运动教学过程及方法: 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以及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火箭发射等,引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F=ma,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和加速度。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 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尝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案例二: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彩虹的形成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折射率和入射角、折射角。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3. 设计一个与磁场对电流作用相关的实验或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设备,并撰写实验报告。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电磁波的传播打下基础。
五、案例亮点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互助、共享的快乐。
4. 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
5.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我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展示电磁设备如电动机、发电机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磁学的实用价值。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自我完善
本案例将反思与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进行课堂展示等。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经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能够关注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生活化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通过提问和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种导入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问题导向教学,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设计梯度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质疑、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高三物理上册《多普勒效应》优秀教学案例

高三物理上册《多普勒效应》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多普勒效应。
3.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小组内共同探究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5.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优点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如救护车的警笛声、列车的呼啸声等,让学生感知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此外,本案例还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介绍多普勒效应在航天、天文观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础。
3.通过实例分析,如列车的呼啸声、雷达测速等,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掌握多普勒效应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问题:“多普勒效应在科技领域有哪些应用?这些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整理出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领域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本案例以生活中的实例——救护车警笛声的变化作为导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多普勒效应。这种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多普勒效应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阐述与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小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惑。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

实验中,老师在桌上放置了一本书,然后用力拉开桌子,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理论知识,小明成功解开了困惑,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这个实验能够生动地展示这一定律。

实验中,桌子对书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而书本对桌子施加了一个等大反向的力,使得两个力相互抵消,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这说明,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其初始状态。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本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二:电路中的电阻与电流关系案例分析:学生小红在学习电路的时候存在一些疑惑。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个实际观察案例来解释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老师使用了两个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并将它们分别连接在相同电压下。

结果发现,电阻值越大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越小,而电阻值较小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较大。

通过这个实验,小红对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即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实验中,由于两个电阻器的电压相同,而电阻值不同,因此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较大的电阻值会对电流的通过产生更大的阻碍,因此通过它的电流相对较小。

小红通过这个案例深刻理解了电阻与电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推导出相关的物理规律。

案例三:光的全反射现象案例分析:学生小李在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时遇到了困惑。

老师通过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全反射现象。

实验中,老师使用一个光导纤维,并将它的一段置于水中,另一段伸出来。

当光线从光导纤维内部射出时,角度超过了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光线会在光导纤维内部完全反射,而不会从水面透射出来。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此外,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我会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他们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和指导。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我会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加速到一定速度所需的力,并与实际数据对比,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如何从实验中验证这一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3.通过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和实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所学知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一篇:磁场与电荷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包括随磁场方向运动、磁场力、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2.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能够正确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

2.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不够清晰。

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磁场与电荷运动的兴趣。

Step2:新课讲解1.引入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及其特点。

2.讲解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3.介绍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引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Step3:实验展示利用实验展示,让学生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有更直观的理解。

Step4: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磁场力的认识。

Step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与电荷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篇:电磁感应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可能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2:新课讲解1.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利用具体例子演示。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案例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高一物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作用效果?2. 学生举例: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变形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

-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改变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二物理《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优秀教学案例
2.讨论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分享学习心得,总结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学习方法。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并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
1.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概念及特点。
5.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个体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教材和生活实例,分析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如家庭电路、电子设备电路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需完成以下任务:
1.分析一个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实例,并计算出各个元件的电流、电压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特点。
2.学会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分析方法,对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进行计算和分析。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电路需求设计和搭建简单的串联并联组合电路。
4.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电路元件的使用和测量技能,培养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图,如家庭照明电路、电子设备电路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串联并联组合电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1.力的合成概念: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将其等效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原力的合成力。
2.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表示。我将结合图示,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我将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成。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帆船在风的作用下行驶的情景。视频中,帆船受到多个方向的风力作用。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帆船是如何借助这些风力前进的?这些风力能否看作是某个力的合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力的合成原理。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重要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探究,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合成,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章节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教学案例一:运动学习单元在高三物理教学中,运动学作为重要的学习单元,是学生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基础。

高三物理教师刘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汽车的运动问题。

刘老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辆汽车在30秒内匀速行驶5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小组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刘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学中的关键概念,如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并且积极参与解题讨论。

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案例二:电磁学习单元电磁学是高中物理中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王老师采用了一个案例教学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电磁铁的实验。

王老师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和原理。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感受到电磁感应的现象,并且通过实践来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

这种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案例三:力学学习单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三物理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张老师采用了实践案例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是关于一个斜面滑块的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探究斜面上滑坡物体的加速度与角度、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讨论。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通过实践来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能够结合已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案例一:实验示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示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在一次高中物理实验课上,老师选择了一个与光学有关的实验进行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了实验步骤,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实验原理。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通过实验示范,学生们不仅能够亲眼观察实验现象,还能够深入了解实验的背后原理。

这种实验示范的教学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首先,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其次,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讨论,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差异,并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

此外,实验示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研究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验示范是一种高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在实践中,老师需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并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一堂高中物理课上,老师选择了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在开始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炮弹飞行轨迹的问题,并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运用相关物理原理,最终给出了解决方案。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当了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和探索。

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原理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是一种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需要合理选择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案例
临猗三中赵晓轩
【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

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的例子。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
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

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分析,理解平
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演示实验,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我
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
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测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
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这两个分运动
的规律,最后再合成。

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且初速为零,与以前学习的
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吻合。

由此猜测竖直方向分运动可能为自
由落体运动。

师:倾听学生回答,点评。

师: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师:演示实验,探究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①介绍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②介绍实验做法:
因弹簧片C受到小锤D的打击,C向前推
动小钢球具有水平初速度,使A做平抛
运动,同时
..(强调)松开小钢球B,使B从孔中自由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生:1、请学生代表做实验,用不同的力来击打 C.
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A球、B球的运动特点。

师:提醒学生观察现象
1、A球和B球落地的先后(提醒学生注意用耳朵听两球落地的声音)。

2、用力大小不同时,A球运动的水平距离有什么不同。

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无论A球的水平速度大小如何,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
地。

2、A球的水平初速度越大,走过的水平距离也越大。

3、A球水平初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
的运动。

师:帮助总结、点评实验结论: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的分运动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强化感性认识。

强调:物体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只与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有
关。

h=gt2 /2 t=2/h g
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学习探究未知规律的兴趣。

三、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提出问题: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又如何研究呢
生:思考:物体初速度沿水平方向且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可能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掌握实验探究的思路。

生:选择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

师:指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
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频闪照片,得出位移规律和速度规律。

1、位移规律:
既然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0x v t = 竖直方向上的位移:212
y gt =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在t
时间内合位移的大小:s =设s 与x 轴的夹角为θ,则20012tan 2gt y gt x v t v θ=== 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的运动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平抛运动过程经历的时间完全由抛出点到落地点的竖直高度确定,与抛出时初速度的大小无关。

轨迹方程:
由0x v t =可得0
x t v =,代入222200111()222x y gt y g x v v =⇒==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速度规律:
水平分速度:0x v v =
竖直分速度:y v gt =
t
时刻平抛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t v =设t v 与0v 夹角为β,则0
tan y x v gt v v α=
= 五.实例探究 一架飞机在距地面500m 的高处,以80/m s 的水平速度飞行,为了使救援物资准确投中地面目标,飞行员应该在距目标水平距离多远的地方投出物资(不计空气阻力,210/g m s =)
解:由于不计空气阻力,物资在离开水平飞行的飞机后仍保持与飞机相同的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竖直方向无初速度,而且只受重力作用,因此离开飞机的物资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物资在空中飞行的时间t 取决于竖直高度。

由于21
2H gt =
得10t s === 设投出物资处距目标的水平距离为s ,由于物资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08010800s v t m m ==⨯=
即飞行员应在距目标的水平距离为800m 远的地方投出救援物资。

[课后作业] 练习
【案例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许多课程资源。

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关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步分析、进行猜想、实验研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
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