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
![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7872bdbca98271fe900ef949.png)
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发表时间:2015-09-10T13:07:06.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期供稿作者:周楠[导读]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征,高发期阶段尤其明显,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征,高发期阶段尤其明显,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河南;民国时期;水灾;旱灾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征,高发期阶段尤其明显,往往是一年内水、旱、虫、风、雹、冷、疫等诸灾一起迸发,呈现出阶段性、密集性、群发性的特征,其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是水旱灾害。
民国时期,河南每年非旱即涝或此旱彼涝、此涝彼旱、旱涝交错,几乎没有风调雨顺的年份。
一、水灾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区域,流经此地的河流如黄河、淮河等都是著名的“害河”,所以短短民国三十多年竟有681县遭受水灾并不为奇。
由表1我们看到,河南大面积发生水灾的年份有十几个之多,下面笔者择其波及范围较广的几个年份加以说明。
继1920年大旱之后,1921河南又惨遭大水袭击,据当时的媒体记载:“本年河南水灾奇重。
……除豫北各县较轻外,豫东、豫西、豫南等90余县,皆洪水横流,庐舍荡然。
”[1]豫东地区:陇海线“由马牧集至鹤山铁道尽行冲毁,平地水深六七尺,一望无际……其邻近诸如宁陵、夏邑、兰封、考城、商邱、柘城,均成泽国”[2];“豫东之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等县灾民无力建屋,多露处于败亘颓墙之下”;豫南南阳所属各县因汉水水系“水势泛滥,交通绝断”,信阳也以雨量大而致淮河各支流“堤岸溃决,洪水横流,距河数十里内,都成泽国。
”[3]在郾城和西华之交的颖河,甚至因河水暴涨,上下游为河防堵水患而发生械斗事件,致“打伤数十人,死者六、七人。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36196a1f46527d3250ce067.png)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民国时期,河南的旱、涝、风、雹、蝗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发生的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均为史所罕见,标志着河南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除自然原因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战争、饥荒与河南生态环境民国以来,“刀兵水火,人祸天灾,荡析流离,迄无宁岁”,全国农业崩溃已达极点,“而河南尤甚。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河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的重要场所,战火所及,烽烟四起、村落为墟、农田荒芜,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火所及,人民成万、成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死亡或外逃,数千个村庄变成阒无人迹的“死村”,上万顷良田沃野变成狐兔出没的荒野。
在此期间,直军、皖军、陕军、奉军、国民军前后入驻河南,总数达20万,甚至30-40万,除耗费全省财政收入的80-90%外,日常又分驻各地,“吃地面”,有些地方每亩土地摊派总数等于甚至超过当年的产值。
尽管连遭水、旱、兵、蝗灾害,但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极少减免,反而提前预征(从1930年预征至1936年)。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但这个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2]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依然为争权力、抢地盘而相互混战。
如1929年10月,冯玉祥起兵反蒋,河南的氾、巩、登、密、偃、孟、洛、宜、新、渑、嵩、伊、临汝、自由、平等二十余县,周围千余里,“各军驰骤,遍地烽烟,饥疲灾民,拉充夫役,续命谷粮,搜作军需,牲畜驱供运输,栋梁拆作爨薪,炮火所及,尸骸纵横,间有逃出火线,战后归来,庐舍荡然,衣食住尽付灰烬……”[3]这次战役,以密县“供应浩繁,损失尤巨”。
据《河南民报》报道,该县财物损失约值287400余元,军队派款45000余元,搜索粮食396800余斤,摊派草料值洋63800余元;全县牲畜,甚至均为军需之品,壮年男丁,全系应役之人,倒毙道途,死于炮火者800余人。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9ec83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e.png)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武艳敏【摘要】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栽种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国民政府;河南;自然灾害;特点;原因【作者】武艳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8.1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灾荒最频繁、最严重的时期,河南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在灾荒发生的频度、广度还是强度上,河南均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是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
即使到今天,河南仍是一个灾害多发区。
灾害发生必然带来严重的经济衰退,阻碍河南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河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进程。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历史上河南自然灾害特点、原因、影响分析,探寻那些可以人为干预减少灾害发生的因素,为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灾荒在中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故被外国人冠以“饥荒的中国”[1]。
时人董时进称灾是中国的特产[2](P11-12)。
位于华夏腹地,扼九州通衢的河南省更是灾荒频发地之一。
宋时有郑侠流民图,明时有杨东明灾民图,均为河南凶岁多灾之铁证。
随着民国初建,时间推移,河南省的灾荒却日见增多,1927—1937年短短的十年之间,河南省无一年不灾,而且是多灾并发,面积广大。
河南省的灾荒具备下列特点:一是无年不灾。
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没有一年没有灾荒,而且灾种较多,水旱交乘、风雹相夹,疾疫乘之,其中水旱灾更为突出。
浅析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整治
![浅析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整治](https://img.taocdn.com/s3/m/fe12c52efab069dc51220155.png)
浅析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九年黄泛,不仅使豫东泛区民众在饱偿洪流肆虐的劫难之余,而且还带来了积水淤沙的巨大祸患,恶化了泛区固有的生态环境。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大大加强了对黄泛区的善后救济活动。
为此,开展土地复耕、排水与灌溉及植树造林等工作。
虽然其着眼点在于救济难民、恢复泛区生产,但客观上为治理改善泛区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标签:豫东泛区;生态环境;整治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后,因处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河南省政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黄泛区问题。
除开展难民救济活动和修筑防泛西堤外,泛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并没有大规模地进行。
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救济灾民的同时开始把对泛区的治理列为黄泛区复兴的重要任务。
进行了泛区土地复耕、排水灌溉及防沙造林。
一、土地复耕花园口堵口后,豫东泛区土地逐渐涸出,颠沛流离近九年的泛区民众纷纷返回家乡。
如扶沟县,数月内人口“已由5万人增至14万人,每日归乡者约1千人”。
“大部分家屋田园都被洪水流沙所吞没”[1],没屋住、没饭吃,更没农具、种子可供耕种。
而豫东黄泛区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中心。
因此,为协助泛区农民复耕,使被破坏的农田生态系统复原,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复杂的任务。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在行总、联总的协助下,推行了泛区土地复耕工作。
(一)实施农地代耕泛区内荒区面积广大,有些地方土质坚结,而归乡难民农具、种子及耕牛又十分缺乏,若仅靠难民自身的力量进行土地复耕,势必进展缓慢。
因此,河南分署自成立以来,尽人力、财力、物力之所能,积极实施农地代耕工作,以加快农业复兴的步伐。
依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河南分署实施农地代耕措施采用了曳引机代耕,人力代耕两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泛区土地的复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曳引机代耕。
曳引机自1946年5月运进河南后,河南分署于月底在尉氏樊家成立曳引机训练班,后又在扶沟练寺增设训练班一处,至1947年11月底共培训五期学员共334人,教以管理驾驶技能。
民国时期河南农民生计状况研究
![民国时期河南农民生计状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d83fd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0.png)
民国时期河南农民生计状况研究作者:***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2年第07期摘要:民国时期,全国各省的农村都处在一个极为贫困的环境之中,河南地处中原,有大量的农业用地和农村人口。
农民经济状况既关乎农村经济又可以从中窥探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民国时期河南农村经济形式十分严峻,农民仅依靠土地收入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即使家庭棉纺织业、家庭养殖业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各种基本生活支出已经远远超过收入,大量的农民处在负债和破产的边缘。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农民收支河南从古至今一直是农业大省,关于河南农业史的研究著述颇丰,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地权问题、租佃关系等宏观问题之上,对于农村以及农民生活等微观问题的研究并不算多。
本文把视角放在不引人瞩目的普通百姓身上,力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
主要选取1930年至1935年这个时间段的农民生活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
一、土地收入及主要农作物收入耕地和人口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研究农村经济生活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耕地问题的探讨,在农村,普通百姓的主要收入几乎都与耕地有关。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农业人口,这一要素关乎农业发展情况和人均耕地面积,更关乎农业家庭的基本经济状况。
根据《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以下简称《资料》)记录,1935年河南省农业耕地总面积为69735688245m2,农业总人口为25953509人,农业总户为4607188户。
计算得出,当时河南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5129m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2644.5m2。
地价是农民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收入指标,土地价格反映出这一时期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933年河南省的平均地价为21.26元。
其中豫中地区(开封、中牟、许昌,郑县)平均地价为36.3元,豫东地区(商丘、虞城、淮阳、西华)平均地价为17.3元,豫北地区(新乡、安阳、辉县、滑县)平均地价为15.3元,豫南地区(南阳、方城、正阳、光山)平均地价为12.7元,豫西地区(洛阳、孟津、渑池、卢氏)平均地价为24.7元。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db80919e45c3b3566ec8b2e.png)
1942—1943年河南的大灾荒及原因作者:孙金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4期摘要: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1942—1943年间,河南遭受了水、旱、蝗、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极广,全省无县不灾。
而当时河南兵荒交乘、国民政府统治腐败等社会因素则是这场大灾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1942—1943年;河南;灾荒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85-02河南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动荡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河南自然灾害频繁。
而民国时期则是河南自然灾害的高发期,水、旱、蝗、风、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1942—1943年河南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河南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灾情概况从1941年起,河南的自然灾害已经初露端倪。
当年,河南各地遭受水、旱、风、雹、霜、蝗等各种自然灾害,1941 年 7 月 24 日的《申报》报道:“豫省近半年来,战旱水雹霜蝗各灾,无所不有,灾情惨重,报灾县份,截至 6 月底止,已达百余县之多。
受灾县份,计受战灾者有南阳唐河等二十三县,受霜灾者有灵宝等八县,受旱灾者有内乡等三十七县,受雹灾者有项城等二十四县,受水灾者有潢川等十一县,受蝗灾者有扶沟一县,请赈文电,连日如雪片飞来,省府及省赈济会已分电行政院及中央赈济委员会呼吁赈款,藉拯灾黎。
”根据当时河南省赈济委员会的公布的《元月至十月各县灾情调查表》,遭受旱灾的共有61个县,水灾29个县,蝗灾7个县,遭受风灾、霜冻、冰雹的有52个县[1]。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当年的农业产值下降,由于当时河南人民还有储备,没有造成严重的灾难。
1942年,灾情丝毫没有缓解,继续蔓延,当时国统区几乎所有的县都遭到了灾害。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1b34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a.png)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引言:河南灾荒是指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的中国河南省范围内的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场灾荒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
本文将对这场灾荒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荒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降雨异常:在1942年和1943年期间,河南省遭受了三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全年降雨量明显减少。
尤其是1942年秋季到冬季期间,河南省基本上没有降雨,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风沙侵袭:河南省经历了严重的风沙侵袭,沙尘暴对农田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土地被严重侵蚀,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
2. 社会因素:日本侵略: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紧要关头,河南省作为抗日前线,遭受了敌军的严重破坏和掠夺。
战争造成了农田的失火和损毁,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
3. 经济因素:过度征粮:为了支持抗战,国家征粮过度,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产。
二、灾害的影响1. 人口伤亡:折磨人们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疾病的传播。
由于长期饥饿和不良的生活条件,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
2. 经济受损:灾荒期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商业和交通几乎完全瘫痪,造成了大量财产的损失。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3. 社会秩序紊乱:由于灾荒造成的贫困和饥饿,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出现了大量的盗窃现象。
社会治安恶化,人们互相争斗,大量社会秩序失控。
三、人们的应对措施1. 政府粮食调度:当发现灾荒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配粮食到灾区,确保人们基本的生活。
2. 邻里互助:在邻里之间,人们相互帮助,进行粮食和资源的分享,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3. 知识分子的宣传: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宣传工作,鼓励人民团结抗击灾荒,增强大家共同抵抗灾难的信心。
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
![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c56c250066f5335a812122.png)
试从 乡村 自然 环 境 和社 会 环 境 两 个 方 面 来论 述 民国 时期 灾荒 时河 南 乡村 民生 环境 造 成 的影 响 。
关 键 词 : 民 国时期 ; 灾荒 ; 南 ; 河 民生环 境
中图分 类号 :2 59 K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 0 —0 8 0 17— 5 6 2 1 )9 0 0 — 2 涨之后, 沙淤性寒质紧, 禾苗秀而不实。”这样就使 当地的生 回
态系统 , 再加上蝗虫、 、 雹 霜等灾害的不 时肆虐 , 更使 乡村 的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河南是一个 以农业为 主的大省, 土地 是农 民的命根子 , 粮食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连 年的灾荒 、 土地盐碱化 、 收益不及投入, 破坏 了农业生产的基
皆有其之相互关系 , 如大旱之 常伴 以蝗灾 , 旱灾害之常随 水
旱 灾 ,9 1 水灾 以及 14 年 的 中原 大 旱 都 是 民 国时期 有 13 年 92
《 法兰克 日报》 的记者史沫特莱访 问中国时河南给她留下了
如 此 的 印象 : 南 “ 军 阀 混 战 、 水 泛 滥 、 馑 连 年 的 重 灾 河 是 河 饥
名 的重大 自然灾害 。每次灾 荒过后 , 不仅饿殍遍野 , 村落成
黄河决堤
![黄河决堤](https://img.taocdn.com/s3/m/8dd7855231b765ce050814f4.png)
•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 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 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2、土壤沙化: ● 河流改道后,原河道河床和堤防变成了地面上的一道 沙堤,阻碍洪水的排泄,由于黄河的粗泥沙含量较高, 所以决口泛滥对灾区土壤沙化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 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和沙垅,吞噬了 大片农田、房屋,破坏了城市、交通道路。 土壤沙化后,即使积极耕作改良,土壤肥力状况也难以 改善,因为地下水很难借助毛细管上升补给土壤,土 壤持水量小。 ● 现今河南东北和东部分布的许多沙丘、沙垅和大片盐 碱地,就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的结果。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谢谢
黄河水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自古黄河多水患,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 里,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 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三年两 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 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 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 方公里。
1938 年 6 月, 为了阻止日军沿 陇海路西进,中 国军队在花园口 炸开黄河大堤, 奔腾的黄河水对 河南、安徽等多 省造成了严重的 危害。自此以后, 黄河在中原大地 上肆虐达 9 年 之久。1938年决 堤视频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往往把 原先农业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旱、涝、沙、碱的 常灾区。 1、土壤盐碱化:黄河含沙量高,每次决口将大 量泥沙带出堤外,随着洪水搬移,水退沙留, 在地面上覆盖了一层厚膜不一沙土。这些沉积 物在一定时间内对土壤有一定的肥力,但如砂 质过粗,或排水不良,则必然引致土壤盐碱化。
洪水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莫过于 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河南本身就属 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灾害的影响就 更加明显。
从历代黄河水灾对社会危害说起
![从历代黄河水灾对社会危害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2dee384bbe1e650e52ea99f2.png)
从历代黄河水灾对社会危害说起【摘要】面对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我们难以忘却历史上黄河暴虐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更加关注从毛泽东那一代开天辟地的共产党人开始治理黄河的辉煌业绩。
黄河变迁的历史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对待它的过去,必须正确地面对它的现实和未来,而吏冶清廉则是治理黄河大业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历代;黄河水灾;经验启示一、历史上黄河水灾及对社会的危害在中华民族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仅黄河下游洪灾泛滥决口就高达1593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一年一次泛滥决口,不到百年就要改道一次。
拿笔者家乡渭南来讲,该市位于八百里秦川东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三角地带。
据《渭南市水利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农历6月29日,黄河河道西迁,崩塌渭、洛河口外大片滩地,毁村庄9处,共1000多户,耕地、滩地500余倾。
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渭河曾多次变利为害,给沿岸人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至建立新中国前,渭河、洛河、泾河及其支流发生重大洪水灾害约60多次。
1929年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史沫特莱女士走访河南省后,在《中国的战歌》一文中说:“好几百万农民被赶出他们的家园,土地卖给军阀、官僚、地主以求换升斗粮食,甚至连最原始简陋的农具也拿到市场上出售。
儿子去当兵吃粮,妇女去帮人为婢。
饥饿所逼,森业砍光,树皮食尽,童山濯濯,土地荒芜。
雨季一来,水土流失,河水暴涨;冬天来了,寒风刮起黄土,到处飞扬。
有些城镇的沙丘高过城墙,很快沦为废墟。
”这便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黄河水患无穷的根本成因由于反动统治下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防抗黄河水灾的基本能力,加之人口增长,无度垦荒,破坏植被,土失其蔽,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结果大量的游沙积存河底,河床愈抬愈高,黄河竟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加之当时吏治腐败,无视人民疾苦,经济凋蔽,外强掠夺,只能以微不足道的资金用于治河,而在这极为有限的经费中,大部分又被相关的官吏挥霍和中饱私囊了。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635505ac850ad02de8041a1.png)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抗战时期,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黄河花园口决堤,黄河水携带泥沙,淹没了豫皖苏三省44个县,大片土地成为沼泽,房屋倾颓,人口流失,失去家园的流民掘草根剥树皮充饥,大量植被因此遭到破坏,而黄河流沙所至,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减产。
这次黄河决口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河南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花园口决堤;河南;乡村环境1938年6月,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路西进,中国军队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奔腾的黄河水对河南乡村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就花园口决堤问题,除了1948年韩启桐等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和徐有礼等的《略论花园口决堤与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①对泛区问题的宏观研究外,对于受灾最重的河南泛区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微观透视。
这一时期的河南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②。
洪水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河南本身就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灾害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一方面,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流亡;另一方面,灾害直接导致田地无法耕种而荒芜。
本文依据相关材料,探讨黄河花园口决堤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花园口决堤事件日军在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然西迁重庆,但真正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却在武汉。
日军认为,只要占领武汉,就可以控制中国。
1938年4月台儿庄会战后,日军开始进攻徐州,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机械化部队气势汹汹侵入豫东平原,蒋介石急忙调动军队组织兰封会战,但却没能阻止日军的西进。
6月6日,日军占领开封,直逼郑州,意在沿平汉铁路南下,会攻武汉,逼蒋投降。
在这紧急关头,国民党第一战区一方面全线向平汉铁路以西地方迅速撤退,一方面又决定扒开郑州黄河大堤,企图用洪水延缓日军的进军。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2003f7c8d376eeaeaa3125.png)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苏新留摘要: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水旱灾害严重,灾害与乡村的经济链条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农民经常处在极端贫困的边沿,所以,农民从抵押进而为典当进而失去土地便成为很自然的过程。
尽管有政府干预,但土地回赎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地权转移中图分类号:F329;K9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124-08作者简介:苏新留,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上海200062)河南自古就是一个水旱灾害的多发区。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水旱灾害严重,给河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灾害与乡村的经济链条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依据相关资料,拟在完成民国时期河南省水旱灾害描述的基础上,探讨灾害与乡村地权变动的关系。
以期对民国时期河南乡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水旱灾害等级序列的建立与时空分布中国史籍浩如烟海,文献中有关水旱灾害的记载相当丰富,但这些记载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资料。
要想对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采用水旱灾害资料参数化方法。
按照先行的研究,就水旱灾害而言,一般存在着四种情况:较旱、很旱、较涝、很涝。
加上正常年份共可分为五级。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①(以下简称《图集》)的分级是:1大涝,2涝,3正常,4旱,5大旱。
满志敏出于标记数字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大小一致的考虑,制定了旱涝等级的规定②。
综合上述两项研究,旱涝等级的定义和规定以及各级的主要描述语言如下:1级旱持续数月或跨季度的旱,大范围严重干旱。
如:“春夏大旱,赤地千里人食草根树皮”;“夏秋旱,禾尽槁”;“四月至八月不雨,百谷不登”;“自三月不雨至五月,……秋七月至十一月旱。
……民多饥死”;“夏亢旱,饥”;“河枯”;“塘干”;“井泉竭”;“大旱,湖干数里”。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a94b1c14791711cc7917c3.png)
被 灾 6 5 9 1户 , 赈 3 7 2 6 0人 。⑨ 6 ,0 待 ,2 , 1 ” 民 国时期河 南 另一 次 巨大水灾 纯 系人为 因素 所
致 。13 9 8年 6 日军 攻 陷 徐 州 后 , 民 党 当 局 为 了 月 国
争取 总部 内迁 时 间 , 6月 2日和 6日, 后 于 中牟 赵 先
河南 省 自古 以来就 是个灾 害频 发 地 , 到了 近代 , 特 别是 民 国以降 , 着人 们 对 这 一 片 沃 土 的 开发 而 随 造 成 的 自然 环境 的 变迁 , 以及 这 一 时 期 社会 局 势 动 荡 的影 响 , 南省 更 是“ 年不灾 ” “ 河 无 , 无地 不灾 ” 。民 国时期 河南 省 自然灾 害种类 繁 多 , 灾 、 水 旱灾 、 灾 、 蝗 风灾 、 雹灾 、 灾 、 震 、 灾等 在这 一历 史 阶段 都有 冷 地 疫 发生, 但相 比较 而 言主要 以水 灾为 甚 。
一
5 0余处 , 河南 沿 河各 县 , 均受 大水 侵 袭 , 中 尤 以滑 其 县最 重 , 该县 “ 区面 积五 千余方 里 , 民三 十 万 , 灾 灾 淹
没 牲畜一 万 五千 头 , 值七 十 五万元 ; 没房屋 四十 计 淹
五 万余 间 , 约值 一千 三百余 万 元 , 产损 失总计 约三 财 千余 万元 , 死亡 人数 约万 人 。 ⑧ ”
维普资讯
第 2 3誊 第 5期
Vo1 3 NO. .2 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 UR AI ) I (F P NGYUAN UNI 、 ERS 、 I I
20 0 6年 l 月 0
【 c .2 6 ) t 00
灾 。 ”
明后期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
![明后期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19d35e539b6648d7c1c7463f.png)
明后期河南地区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绪论第一节选题背景和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
邓拓先生在《中国救灾史》中曾言到“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在与灾荒不断斗争、不断发展的历史。
灾荒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会有较强的向心力而成为一个整体,这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团发挥作用,这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向心力。
总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其对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也施加着自己的影响,人类的某些活动成为了自然灾害产生的诱导因素。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地和发展地之一。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难频繁而严重的区域,史书上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层出不穷。
而明后期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明政府政治上的腐败、后金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明代后期河南地区是当时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终明一代,河南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不断,这些自然灾害对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地迫害和影响,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卖妻鬻子、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
其中水旱灾害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明显,并对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的转变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除却自然因素外,人类生产、生活也对灾害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透过研究水旱灾害与基层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我们对水旱灾荒与明代河南地区的基层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而且也能使我们对灾害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使我们对水旱自然灾害与明政府覆灭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述
![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5176dc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4f.png)
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述
王鑫宏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34
【摘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况,分析了水灾形成的原因,并对当时水灾造成的影响和政府救灾进行了评述.
【总页数】2页(P19418-19419)
【作者】王鑫宏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2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益阳地区水灾概述 [J], 付莉莎
2.民国时期湖南省常德地区水灾概述 [J], 易海琼
3.民国时期河南淮河流域传染病防治研究——以水灾为中心 [J], 杨立红;朱正业
4.民国时期广西水灾危机与赈权让渡研究——以西江梧州口岸为中心 [J], 程美慧;唐仁郭
5.民国时期鄱阳湖区水灾治理与地方社会 [J], 汪红亮;陈刚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05ee3c7bed5b9f3f80f1c0e.png)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摘要:河南省与四川省、陕西省并列为我国近代灾荒最严重的三大区域,这种与同期中国其他省份相比较而言,发生灾荒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的局面与河南省的自身情况有关。
这不仅表现在与河南省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关联,而且更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密切联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一、自然因素[1]我国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不断发生灾荒,自然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不容否认的。
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时期,自然条件的支配力更加显著,这也是事实。
[2]因而抛开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去认识该地区的灾荒成因,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所谓自然条件就是指属于人类生活体之外,并给予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有的自然力。
一个地区与灾荒直接相联系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方面,河南省之所以水、旱、蝗等自然灾害频发,就是与其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一)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全境处于北纬31.3°-36.2°和东经110.1°-116.9°之间,南北纵横530km,东西横越580km。
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低。
根据中国大陆地貌自西向东呈现出的三个巨大地貌台阶逐级急剧降低的特点,河南在全国地貌中的位置是跨第二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
正因为河南地势处于全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南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东部乃广阔的平原,山丘与平原分界明显,但丘陵过渡地带很短,所以这就使迎风坡山区极易形成多发性的暴雨中心,还成为全国洪水模数的高值区。
丘陵过渡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泻平原,且龚岗、塬地往往切割很深,地高水低,干旱严重。
河南省西部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太行山、嵩山、伏牛山等,是水汽自东向西距离海洋最近的第一道屏障。
进入河南省的水汽气流主要自东南方向,西部山脉与水汽入流呈迎风坡势态,空中水汽受到地形的影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地形起伏缺口地带或喇叭口地形的上前方,气流运动更加剧烈,极易产生强烈暴雨。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0bb299dd88d0d233d46aeb.png)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苏全有曹风雷(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迄今为止,以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但与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开发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灾荒饥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
关键词: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六十多篇,出版著作三十部,主要论著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进口替代工业问题研究》、《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孙中山与三角联盟》、《黄兴与阳夏战役》、《徐世昌家族》等。
曹风雷(1973—),男,河南省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史学界也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于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涉主要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地学、生态学、古农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因而过去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多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拟对与河南生态环境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予以综述。
一迄今为止,直接反映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成果并不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1],该书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
认为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2世纪以前,开封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2世纪后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气候转寒、水系破坏、湖泽消减、土壤沙化、碱地增多、灾害加剧等。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e68fdc360cba1aa811daa4.png)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苏全有韩书晓2012-12-19 16:52:31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12月17日摘要: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尽管学者在近代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全面,但是成绩背后仍潜藏着研究内容不全面甚至有盲点、研究方法单一等局限性。
这些问题表明,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关键字: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灾害史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该问题的日趋严重,近些年来渐次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成果迭出,大致可归为三个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
本文拟对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研究中国近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人口、灾荒等因素造成的。
(一)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因素战争方面,康沛竹通过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新疆等地战后的情景,明确指出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并强调频繁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正是导致晚清灾荒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因素[1]。
与康沛竹的观点形似,史革新认为,在战争中,大片森林或被战火焚烧,或被砍伐用以构筑营垒、建造船只、生产火药,遭受惨重损失。
战争使国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助长了灾情的蔓延[2]。
伍启杰以黑龙江地区为视点,在剖析该地区的近代林业经济时,明确阐述了进入近代以来黑龙江森林遭受战争以及帝国主义掠夺的破坏状况,指出近代黑龙江地区几乎都是原始森林,天然林木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的产业单一 ,居 民十九业农” 农村副业不 发 “ ,
故作物产量 较低 ” ] 。河南 豫东南 黄淮 平原原 来是人
达, 灾害的发生 和人为 因素 的共 同作 用 , 造成河南生 态 环境脆弱 ,河 患频 仍 , “ ……丰欠不 常 ” u 。民国时 期 , J 黄河水灾与 当时 国内的军 阀混战 、 治腐 败和外 来侵 政
里 ” 。大部分受灾地方水很 深 , 池县水深竞 高达 1 J 渑 2 余 i。洪水也并非 即涨 即退 , n 多数地 方遭 洪水 浸泡数
大 的影响。土壤沙化后 , 即使积极耕作 改 良, 土壤肥力 状况也难 以改善 , 因为地 下水 很难 借助 毛细管 上升 补
给土壤 , 土壤持水量小 。另外 , 由于砂质 土耕作层 薄 , “
的影 响。河南社会 就像 “ 一个人 长久 地站在 齐脖 深 的 河水 中 , 只要涌来一 阵细浪 , 陷入灭顶之灾” J 就会 。灾
烟稠 密的一 片沃壤 , 黄河 的多次决 口泛 滥不 仅破坏 但 了交通 , 了村落 , 了农 田 ; 水退沙 留 , 摧毁 淹没 而且 使这
一
带变成 了旱 涝交错 、 沙碱 遍地 的地 区。黄河决 口泛
有遗 留, 亦没人 土 中 , 村落 皆成荒 漠 , 不独 被一 时之 盖
患, 并土地房屋而亦 毁之 。 滑县 的灾情更 加严 重 , 水 ” “
耕种 , 即使勉 强耕种之地 , 产量 也相 当低 。由于黄河 的
粗泥沙含量较高 , 以决 口泛滥对 灾 区土壤 沙化有 很 所
行 平地 , 深可丈余 , 东西宽五 十余里 , 长九 十余 里 , 南北 县境半入水 中 , ……淹没村庄 四百余 , …… 田禾五千 方
史时期 曾经给 中华民族 带来了很 多的利益 , 同时也给 沿河居 民带来 了不少的 灾难。 民国时期 , 但 由于 自然和人为 因 素的影 响, 黄河 灾害严重 , 给河 南的生 态环境造成 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 :黄河水 灾; 乡村环境 ; 民国时期 ; 南省 河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3 3 2 0 )20 2 _4 0 32 6 (0 7 0 _100 中图分类号 :K 0 . 9 19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 2 6 期
20 年 07 4月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A REAI RE EAR , S CH AND DEVEL ENT 0P 4
Vl. 6 No 2 0 2 】 .
Ap .2 0 r 07
民 国时期 黄 河 水 灾对 河 南 乡村 生 态 环境 影 响研 究
后, , 博士 主要从 事 历史 地 理研 究 , Ema )u i i@ h t i ( - i snu u omal 1 n .
1 自然水灾及影 响
河南省处 于黄河 的下游 , 黄河决 1对 河南造 成 的 2 1
影响是相 当严重 的。决 口后 的洪水泛滥给灾 区人 民带
民国二十二年 (9 3 )华北淫雨连绵 , 13 年 , 黄河水势 陡涨 , 1 8月 0日凌晨 , 黄河陕县 站最 高洪 水位 ( 大沽标 高) 28 2 i, 为 9 .3n 后来估计流量为 2 3万 m3s . /。洪水过 洛 阳后 , 首先在黄 河北岸 温 县冲决 十多 处 , 又决 兰封 ,
苏 新 留
( 华东 师范大学 历史 系 , 上海 20 6 ) 0 0 2
摘 要 :河 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 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 区之一 。该省的 大部分地 区 自古至今都 是我 国 是
主要的农业 区。以洛 阳为中心 的大河南北地 区是 中国黄河 流域农 业文明的起 源地。黄 河是 中华 民族的母 亲河 , 历
一
成房屋 、 田禾等瞬间的损失 , 而且使 受灾 区的农业生 产
长期无法正常进行 , 片田地荒芜 。 大
0 7 1)
作者简介 :苏新 留 (9 1 , , 1 7 一) 男 河南唐 河县人 , 副教授 , 博士
从 表 1中可 பைடு நூலகம்看 出 , 黄河造 成 的灾害是 非常严 重
的, 多数地 方 长期 浸泡 在水 里 , 至长 达 近 3个 月之 甚 久。受灾范 围也是相 当大的 , 大约 2 6个县 遭受洪水 的
有机质分解快 , 土壤结 构性 和空 隙性也差 , 漏水 漏肥 ,
收 稿 日期 :2 0 o 5—0 2—0 ;修 回 日期 :2 0 9 0 6—0 —2 5 6
日, 滑县等地竞长达近 3 个月 ( 1 。这样就使 当地 的 表 )
生态环境遭到了不 同程度的破坏 。这不仅仅 给当地造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 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 0 4 N 2 0 一Q
略等人祸 纠结 在一起 , 对河南 社会产 生 了广泛 而深远 滥后 , 接踵而至 的就是大面积 的盐碱 沙荒地 , 给农业经 济带来 了非 常不 利 的影 响。邹逸 麟先 生主 编 的《 黄淮 海平原历史地理》 一书 中, 对黄淮海平原 的历史农业发 害对乡村生态环境 的最 大威 胁莫过 于对农 田生态系统 展和特点进行 了较为 详细 的勾勒 。明清 时期 , 里大 这 的破坏 。然而 , 河南 本身就属 于生态 比较脆 弱 的地 区 , 部分地区农业经 济还不发 达 , 中重要原 因就是 “ 其 环境 灾害的影响就更加 明显。文章依据相关材料 , 民国时 恶化 , 对 不少土地旱涝沙碱严 重 , 堪耕种 。今河南 省境 不 ” 期黄河灾害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 平原部 分 , 明清时屡遭黄河泛决 , 农业破坏严 重 。 J
附近村庄尽被淹没 J 。河南 沿河各县 , 河水纷 纷漫溢 ,
“ 口门宽近百丈”水退之后 ,地面积流沙甚厚 , 民即 , “ 居
来的深重灾难 自不待 言 。洪水 过后 , 平原 上沉 积大 在
量 的泥沙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往往把原先农业 发达 的地 区变成 了旱 、 、 、 的常灾 区。有 的地方 不能 涝 沙 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