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之,目见之,足践之——话题“闻·见·做”题解及构思示范

合集下载

关于亲自实践的词语积累

关于亲自实践的词语积累

关于亲自实践的词语积累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3、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4、千虚不搏一实。

5、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6、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

7、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0、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3、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
下水方知水深浅,探索真理靠实践
哲理老人不但有善于思考的头脑,还长着敢于实践的双手和勇于跋涉的双腿。

真理的长河里流淌的是实践的汗汁
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烈火炼真金,实践检验真理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如果真理是名贵的珍珠,那么实践就是产生珍珠的大海。

只有希望而没有实践,只能在梦里收获
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全部6篇课文)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0.1.劝学 ......................................................................................................................... - 1 -10.2.师说 ......................................................................................................................... - 6 -11.反对党八股 .............................................................................................................. - 17 -12.拿来主义 .................................................................................................................. - 24 -13.1.读书: 目的和前提 ................................................................................................ - 26 -13.2.上图书馆 ............................................................................................................... - 33 -10.1.劝学《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卷(二)
姓名班级 .
一、预习《石壕吏》
1、《石壕吏》作者是朝的,字,又称、
、等,是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他的诗集名字叫。

2、《石壕吏》一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石壕吏》、、。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 2)说明战争之惨烈: .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 6)《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 . . 7)《石壕吏》以作者的“目见”和“耳闻”为线索进行叙事,其中属于“目见”的诗句是 .
8)从“,”两句,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妪还是被差吏捉走了。

二、课外阅读
耳闻不如目见【汉】刘向
夫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①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注释】①晦:昏暗
译文: .
.
.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夫:文言发语词)
B.人始入官(入:进入)
C.如入晦室(入:进入)
D.久而愈明(愈:更加)
2、翻译:
1)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
2)明乃治,治乃行。

.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三、抄写课后注释两遍。

.
.
.
.
.。

10篇优秀教资范文:《规则的力量》《发现的力量》《知行合一 贵于行之》;带着“信任”上路

10篇优秀教资范文:《规则的力量》《发现的力量》《知行合一 贵于行之》;带着“信任”上路

范文一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

字的文章。

范文例如:《知行合一贵于行之》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一学贵于知之, 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

"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一知识一再行动”的教育思想。

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

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

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立意为规那么教育最贴合材料。

中心论点为培养学生的规那么意识,学会遵守规那么。

范文例如:《规那么的力量》规那么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人人遵守规矩,个人和社会才能更好地开展与进步。

规那么是什么?是要求、是纪律、是规矩、是制度、是法律、是我们共同的约定。

对学生而言,按时到校是规贝h 不乱丢垃圾是规那么,规那么无处不在。

培养学生的规那么意识,让学生遵守规那么是教师的责任。

遵守规那么就是尊重生命安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优秀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为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的日出之景;地质考察队向罗布泊行进,被“一轮血红的落日”的辉煌震撼;《日出日落》中的“高个子”既在小镇欣赏日出日落,也踏上了追寻海边日出的旅程。

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心怀梦想,奋力前行生命中,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向往梦想中的诗与远方;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享受着现实的柴米油盐。

而我们的生命,也是由梦想与现实构成的。

于梦想中,我们能够汲取到激励现实的力量;于现实中,我们亦能够通过步步前行实现梦想。

惟有心怀梦想之期盼,肩负现实之责任,才能于生命中行稳致远。

生活不止眼前的风景,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

梦想不是虚无飘渺、毫无意义,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前行的激励。

司马迁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身陷囹圄的现实之辱,发愤著书而就《史记》;曹雪芹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现实之饥寒,呕心沥血而就《红楼梦》;一代代革命志士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战争的残酷、岁月的艰辛,开辟中国之新生道路。

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让人于现实的磨难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获得奋进的力量。

但不能珍惜近处的风景,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

梦想虽美好,但若脱离现实的努力,一切只是空想。

只有准确认清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星辰之高度。

“Fast”天眼望远镜之父南仁东,用双脚走遍山村泥土为望远镜选址,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造就望远镜的诞生。

这样伟大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国家的愿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胜利C.日星隐曜曜:光芒D.把酒临风把:持、执(2)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阴风怒号B.去国怀乡C.锦鳞游泳D.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高三文言专题突破8:命题新变化—断句及课内外实词比较

高三文言专题突破8:命题新变化—断句及课内外实词比较

营垒多开井泉言者以为扰。未几,契丹围城,近郊老幼皆入城保,而 水不乏,又斫冰代炮,虏兵遂解。真宗召而语之曰:“顷有言卿扰民 者,及寇至,始见利也。”雄州榷场禁通异物,逻者获珉玉带及妇人 首饰交易者,允则纵之曰:“此以我无用,易彼有用也。”周世宗始 以瓦桥关置州,居民惟结茆,允则教以陶,公私营造皆易为瓦甓矣。 又合外旧瓮城与大城为一,先建东岳祠,自以黄金百两为供器,导以 鼓吹。民间竞以金银器献,久之,密撤去,而捕盗移文北界,因以护 祠为言,兴版筑,城就而虏不知也。雄州上元旧不放灯,允则结采 山,聚优乐,纵民夜游。谍知虏人欲观灯,乃率同僚会城北,俄有衣
鞭抽马,不让马乱跑,所以能到达千里。善于役使人民的君主也是这样。A项,“且要 和前文断开”错误,该句是比喻句,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应断开,故“其民”后断开, “其民”前不应断开。B项,“'欲走'后断开”错误,“欲走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句 子,“欲走”后不能断开。而且,条件和结果之间一般应该断开,故“欲走”前应断 开。D项,“和前文"善用'断开”错误,“善用”和后面的“其民”构成动宾结构, 中间不能断开。
文言文
创新命题角度
创新命题角度
断句分析能力考查 综合对比能力考查
断句分析 能力考查
2023年文言断句题由客观变主观,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 个正确的,增强了试题的创新性。可见,断句题的考查难度呈现加大 趋势,而断点分析题能够综合考查多个断句知识,并且可选择的句子 更多,综合性更强,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用意的不同。
答案:
材料一中孔子用此比喻强调自己反对刑罚,提倡礼治的政治主张;材 料二中作者用此比喻强调统治者不要过度压榨百姓,善待他们,才能得到拥 护解。析:
考生首先要仔细审题,注意“作者”这一提法。材料一选自《孔丛 子》,主要记述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所以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应该是 孔子的看法,而不是文子的看法。根据“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 马失道矣”“吾闻古之善御者······非策之助也”可知,孔子这样比喻 是为了反对使用马鞭抽打马,肯定用缰绳控制马,也就是以对待马的方式比喻 君王在现实中对待百姓不要滥用刑罚,要提倡用礼义教化他们。根据材料二中 的“先王之使其民······善用其民者亦然”可知,作者这样比喻是为了

做比说更重要的名人名言

做比说更重要的名人名言

做比说更重要的名人名言1.有关做永远比想重要的名人名言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萧伯纳(英)●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德)●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波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战国)●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汉)●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

——王廷相(明)●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林希元(明)●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颜元(清)●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李光地(清)●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中)●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

——沈从文(中)●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清)●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魏源(清)●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中)●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宋)2.有关做永远比想重要的名人名言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萧伯纳(英)●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德)●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摘要】小学生作文要经历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表达的思维过程。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再现,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也就越真实,越充实。

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认识社会,接触生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习作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动力,让习作教学活起来,习作生命活起来。

【关键词】习作教学实践活动素材积累综合能力1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践一轮,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1.1作文指导出现偏差。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作文指导。

很多老师将其狭隘地理解为作前指导,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此,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都做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

而小学生作文要经历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表达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活动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作文能力。

仅凭老师的“扶着走”“一言堂”的抽象说教,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所取得的效果就不理想。

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个性,不会有创新,而出现模式化的“预制板”作文。

1.2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习作素材积累不足,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时,由于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对生活的感悟不深,所以不知该写什么。

加上老师命题时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规律,而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做,让学生难以适从,只好胡思乱想、胡编乱造。

1.3知识经验积累不足。

学生积累不足表现在:①作文时无话可写。

即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材料少,无材料可写;②作文时有话不会写。

即有写作的材料,但库存在脑子里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少,而不知怎么写。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读书破万卷”的饱学积累。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作文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作文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作文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指说话谨慎,“敏”是反应快,“讷于言”是指做事不爱多说话,“敏于行”则是说要勤快,做事麻利,“说”与“做”本是两个相反的方面,但这两句话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可见“敏于行”也是相当重要的。

说和做是分不开的,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只说不做,光说不做也会令人耻笑。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意思是:见到了就应该明白它的道理,懂得了就应该去实行它。

《韩非子·解老》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见之”指直接看见,“知之”指明白它的道理,“行之”指把所见所闻所思付诸实施。

此外还有“观之不如察之,察之不如体之”、“仰之不如从之,从之不如师之”等说法。

三句话讲的都是实践的问题。

在学习中实践是最重要的,没有实践,其他两项都无从谈起,理论知识再多,如果没有付诸实践,那么也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践。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也是行动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

知之不若行之,行之不若乐之。

意思是:懂得了道理,就要去实行,而要实行就不能光凭嘴上说说,而应乐在其中,全身心投入。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真人深息以踵,表示呼吸时用脚尖;众人浅息以喉,表示呼吸时用口腔。

古人为什么提倡鼻息而不用口呼吸呢?因为在鼻息与口呼吸之间,后者对生命更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境界的一种追求。

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用心感悟,用心体会,用心参与,有时甚至不能用语言来描述。

记得在学习杜甫诗《春望》时,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泪”一词难以理解。

当时老师曾举出一些例子,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就有“撞击,碰撞”的意思。

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实践力”的源泉——以《树叶中的比》教学为例

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实践力”的源泉——以《树叶中的比》教学为例

2016·11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 Little Learner MagazineTeaching Practice November 2016教育在线视界·汇信息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如果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一切希望终将落空。

实践能力比知识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的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含了语言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等,即能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事物,会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用严密的数理逻辑分析问题。

实践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综合与实践的宗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孕育“实践力”的源泉,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教学为例,浅谈“实践力”培养的策略。

一、提问交流中培养语言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相贯通的活动方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也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该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主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我们可以利用此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树叶中的比》一课中,我首先请学生取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树叶,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树叶的情况。

“银杏叶像扇子一样。

”“枫树的叶子红红的。

”“柳树叶又细又长。

”“不同的树叶大小不同。

”学生从树叶的名称、颜色、形状、大小等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想法。

“大家能否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树叶,提出数学问题呢?”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提问。

2019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写作题范文归纳

2019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写作题范文归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写作题范文归纳【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范文】知行合一贵于行之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

“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

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

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

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

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

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

有关提倡实践教育的成语

有关提倡实践教育的成语

有关提倡实践教育的成语以下是十个有关提倡实践教育的成语:一、学以致用1. 出处: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2. 解释: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3. 近义词:学以实用。

4. 反义词:学非所用。

5. 造句:我们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知识,可不能白学呀,一定要学以致用。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要是学了却不能用,那不等于白搭嘛!就像你买了一把好工具,却总是把它放在角落里落灰,这多可惜呀!二、身体力行1.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

”《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

”2. 解释: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3. 近义词:事必躬亲。

4. 反义词:纸上谈兵。

4. 造句:教育可不能光靠嘴上说,老师就得身体力行。

你瞧张老师,他给我们讲保护环境,自己就每天带头捡垃圾。

他这身体力行的做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要是他只在课堂上讲,自己却不做,我们怎么会信服呢?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只讲菜谱却不做菜,谁能知道他做的菜好不好吃呢?三、事必躬亲1. 出处:《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2. 解释: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

3. 近义词:身体力行。

4. 反义词:好吃懒做。

5. 造句:我爷爷就是个事必躬亲的人。

家里修个小园子,从设计到种花种树,他都自己来。

他常说,自己动手才能知道其中的门道。

这多好啊!你想啊,如果什么都让别人做,自己就像个甩手掌柜,那能学到什么呢?这就跟旅游似的,你自己去探索那些小路,才能发现真正的美景,光听别人说有什么意思呢?四、躬行实践1. 出处:元·王恽《秋涧全集·紫山先生易直解序》:“欲见诸用者,不于先觉躬行践履之实迹而取法焉,未见能造其窔奥也。

”2. 解释:亲身实行或体验。

3. 近义词:亲身实践。

4. 反义词:坐而论道。

关于实践的名言大全

关于实践的名言大全

关于实践的名言大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战国)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汉)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只有在不但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理解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只有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的人,才把钱看得天那样的大,一个不事生产只会消费的家伙,不啻是社会的蟊贼。

——巴尔扎克只有彻底的行动,才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周围社会的途径。

德田虎雄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爱因斯坦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但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

——马卡连柯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因为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

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

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南怀瑾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

所以,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

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

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而花费的代价。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做事要勇于实践,不要凭主观臆断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做事要勇于实践,不要凭主观臆断

2023年高考语文押题作文:做事要勇于实践,不要凭
主观臆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吕氏春秋》)
②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刘向《说苑•政理》)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以上论述出于不同的情境,但都是古人认识世界、求真辨伪的真切体验和经验总结,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作文材料③来自于课文《石钟山记》,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并学会从教材向外拓展、延伸。

其他两则材料亦来自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三则材料均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目标。

三则材料属于关系型论断,涉及到“臆断(心)”“见闻”“实践(足践、手辨)”三种“认识世界、求真辨伪”方式的比较。

材料①对见闻(目)、臆断(心)均做出否定,未明确求真辨伪的可行方法。

材料②比较见闻与实践,明确了实践的可靠性。

材料③强调了见闻的重要性,对臆断质疑。

写作时需要关照到三种方法,
第1页共5页。

高考材料作文专练:荀子思想

高考材料作文专练:荀子思想

材料作文专练--------荀子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

——海明威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荀子·劝学》篇有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意思是,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取悦别人。

②当今很多大学生甚至名校生,读书学习只为了以后能进大公司,丰满履历,以便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温饱自己的胃。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如何看待学习的目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大意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以致用或许才是学习的终点。

以上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迪,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意思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穷途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贵生文言文

贵生文言文

贵生文言文1. 《贵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 ... 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

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

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

”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

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

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

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

服是也,辱是也。

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

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

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

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芬奇 .作为一 名画 家 ,最著 名的作 品 ,当然 要数 《 最 后 的 晚餐 》 了. 这 幅 画 中 ,达 芬奇 用 一个 静 态 面把 犹 在
大 这个恶 棍的丑 态表 现得淋 漓尽 致 。犹 大 的形象怎 么会 被刻 画得 如此 传神呢?
博观 或者博闻 ,想必无 论是谁也是无 处可 取的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 上有 一幅醒 目的格 言:“ 我听
见 了就忘记 了, 我看见 了就记住 了, 我做 了就理解 了。 ”应
3 、道虽学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 —
该说 ,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许 多事 实充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你有这样的
知 而 患
濮 阳市 第 一 高级 中学 高一 【1)班 郭碧 欣
耳 闻之 不如 目见 之 ,目见之 不 如足 践之 。—— 刘 向 千百年 来 ,多少思 想 家 、教 育家 总在 为我们 阐述一 个亘 古 不 变 的真 理 :百 闻不 如一 见 ,百见 不 如 一做 。 其实把闻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 ,一 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 所 作 为? 古人 常讲 “ 观而 约 取 ,厚积 i 发”。如果 没 有 博 薄
经 历 、体 验 和 认 识 吗 ?
4 、知 识是 宝库 ,但 开启这个 宝库的钥匙是 实践。

英 ・ ・ 勒 托 富
请你以 “ - -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闻 见 做

题 解 ・
5 、托 尔斯泰写 战争 与和平》 列夫 ・ 尔斯泰创作 战争与和平》 托 ,当他写到俄 法双
的基础 ,没有 “ 知”就不可 能有真正意义上的 “ ;“ 的反复修改,终于在 6 岁时完成 了他的 巨著 《 行” 行” 0 本草纲 目》 。 是 “ 知”的推进和深入 ,只有 “ 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 义 全 书分为 l 部 6 卷 , 6 2 共载药物 l9 种,附方 l0 6 82 l 9 个, 并
接接着辩证地论述了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着又用历史上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说明只有实践方可知的推进和深入并且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了行上证实听来的消息是否正确强调了做的重要最后得可谓重点突出
维普资讯
避 : 作 实 演 文战习蛰 ’ 见 , 践 之足之 目
l0 上的 “ ” 知 。讲 道理 一 定要 辩 证 ,切 忌为 了强调 “ ”的 重 附 图 l 6 幅 做
屠格涅夫
维普资讯
作文实战演习 —
・ 佳 作 示 范 一

● 佳 作 示范 二

一 班

知 与 行
濮 阳市 第一 高级 中 学 高一 ( 2)班 王梦 瑶
合题 意。
战 国时 赵 国名 将 赵 奢之 子 赵括 , 自幼 熟读 兵 书 ,并且
构 思 导 引
经常听父亲谈到 战场上的布阵之 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 不倒他 。“ 知”不可谓不丰 富,但没有 “ 行”的实践 ,最终
7 、访采四方,终成 巨著
构 思 角度 一 :若 写 成记 叙 丈 ,就要 注意 写 出由 “ 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身死名灭。 闻”
f 画家作 画讲 究 这 样 一 种境 界 :与 可 画 竹时 ,胸 巾有 成 竹 。( 宋代 晁 补 之 诗 《 与 可 画贫 笃 谷 偃 竹记 》 巾的 诗 句 , 文
话 题 “ ・见 ・ ” 题 解 及 构 思 示 范 闻 做
要 性 而将 “ 闻” 和 “ ” 的作 用 一 笔抹 煞 。 见 素 材 超 市
l 、耳 闻之 不如 目见 之 , 目见之 不 如 足 践之 。
— —
耳 闻 之
汉 ・ 刘向 宋 ・ 游 陆
荀子 》
文 题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牢记在 心里,还特地画 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
“ 见” 已是浅识,所以能够记住;“ 做”乃是亲历,当然就 树林,标 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 ,及 当年会战时太 阳移 能真正理解 了。概而言之 ,“ 闻”和 .见”即是 “ ,只 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 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 “ 知” 不过 程度 略 有不 同罢 了,“ ’即是 “ ” 以,“ 、“ 献上记载的材料联 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 清楚明白 做’ 行 。所 闻” 见”
跟 “ ”的 关 系,实际上 就是 “ ”和 “ ”的关 系。要 围 做 知 行
了,他 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 文字,这个会战场面,写
6 、赵 括 纸上 谈 兵
绕 “ - ・ 闻 见 做”三个字展开作文,首先就得弄清这三个字 的 不仅 生 动 ,且 色调 明朗 、 壮观 。
的内涵,以及 们相互间的关系,这才能紧扣题 目,不偏不 电 离,真正写到点子上;如若不然,那就会写得若即若离,不
到 “ 见”再到 “ 做”的过程 ,三者缺一不可 ,亦不可前后
倒置 ,否则不符合要求 说三者缺一不可,并不是说必须 平均用力 ,而是可 以也应该有详有略。何者详? 者略 ? 何
为了完成 本草纲 目》的著述,李时珍远 出旅行考 察,
上 山采药和拜访有 实际经验 的人 。他历尽千难 万险,中草 “ ”无疑应详,“ 做 闻”和 “ 见”孰详孰略?可视具体 情况 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 都留下他的脚 印。白天深 山采 药, 而定 。 晚上对每一棵药草 ,从产地 、裁培到苗、茎、叶、根 、花 构思 角度二 :若写成议论文,则一定要在说清三者的 果以及形态气味 、功能等研 究得非常深入 、细致 。李时珍 关 系,亦即 “ ”和 “ ”的关 系上 下 功 夫: “ ”是 “ ” 辛 勤劳动 了l 年 多, 知 行 知 行 9 记下 了数 百万字的笔记 , 经过几十遍
要求 :立意 自定,文体 自 ,题 目自拟 ,不少于 80 方在鲍 罗京诺会 战的一段文字时 ,总感到描 写得很抽 象、 选 0
不具体 ,他决定亲 自 去战场考察一番。到 了 罗京诺 ,他 鲍
仔细巡视 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 它的地形面貌牢
对于任何一种 事物 ,“ 闻”只是初知 , 而极易忘记 ; 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