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评课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课题:爬山虎的脚科目:小学语文
官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第二课时,围绕着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及怎幺爬两大块组织教学。
教学中,老师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教态大方、亲切,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
同时,教师能注意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相结合,用“、△”作旁注,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
在读的训练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但读的时量不到位,学生读的时间不足,读的训练来去匆匆,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如听完课文片段录音,师问:你听(读)懂了什幺?在指名回答、教师完成板书后,随即请学生指着图连起来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等,由于读得不充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上台发言的那个学生也是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如果把这一步放在品读后,效果会更好。
另外在课文最后摹写片段,设计出发点是对的,只是走得有点偏,由观察仙人球盆景——生述自己种养的经历——写一植物生长特点片段,与课文的学习联系不紧,引导迁移不够。
最后有一个小问题提出来:“痕迹”的“迹”该读轻声吗?“触着墙”的“着”该读“zháo”吗?以这个字(词)在文中的用法,应为“zhe”更为准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评课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
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说课与点评
《爬山虎的脚》名师说课与点评一、说教材《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培养学生连续观察和描写事物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观察仔细,遣词造句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叶圣陶“优秀语言艺术家”的语言风格。
二、说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色及学情,我提出以下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爬山虎的特点,通过品读辨析比较,学习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生动的方法,陶冶情操。
3.迁移运用写法描写吊兰,培养语用能力。
“目标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著名小语专家张庆老师提出“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主张,他曾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提倡语文教学合理取舍,紧扣“教学文眼”,确立简约的教学内容,深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本课实践了这一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如下:1.复习巩固,直奔重点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
板书:叶、脚。
这节课,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去观赏爬山虎,感受叶圣陶爷爷的语言文字魅力。
2.品悟语言,揣摩表达本课主要从爬山虎的叶、脚的样子和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等方面描写爬山虎。
我没有面面俱到,均匀用力,而是选取关键的语句,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叶子和爬的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的简约。
幻灯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圈画关键词句。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这部分我从两个层面引导。
(1)品读文字,感悟叶的特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之一就是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
首先,出示:“默读第2自然段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住“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铺得均匀”“好看得很”等词语体会,归纳并板书叶的特点:绿、均匀、美。
爬山虎的脚教学点评
《爬山虎的脚》教学点评《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本堂授课的内容主要是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的主演内容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在上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课堂准备!1.在课堂一开始简单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词语,并且着重讲了易错的字音跟字型。
2.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3.能很好地把握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
同时还需要多学习,以下几方面还需要改进:1.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多读多写。
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课堂上要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所有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回答问题.3、巧妙的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图片,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奠下仔细观察的基调。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4模拟演示,巧用肢体语言能辅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师先示范演示,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
接着指名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曲折,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全部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及反思简短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及反思简短
以下是《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及反思,仅供参考。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1.教学目标明确:授课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爬山虎。
3.课堂氛围好:教师与学生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4.教学效果佳:学生对爬山虎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接触爬山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生态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爬山虎的脚听课评课记录
爬山虎的脚听课评课记录一、引言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攀援植物,它的脚具有强大的附着力,能够牢牢地抓住支撑物并向上攀爬。
本文将记录一节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课程,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等。
二、课程内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解剖学的知识和实例,学生们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实现附着和攀爬的。
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爬山虎的脚的结构:爬山虎的脚由许多细小的根茎组成,根茎上生长着许多细小的附着根。
这些附着根能够紧密地附着在支撑物上。
2. 爬山虎的脚的功能:爬山虎的脚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附着功能,通过附着根紧密地抓住支撑物,使植物能够稳定地生长和攀爬。
二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爬山虎的脚能够吸收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物质。
3. 爬山虎脚与其他植物的比较:在课程中,我们还对比了爬山虎的脚和其他植物的根系结构。
通过比较,学生们了解到爬山虎的脚是一种特殊适应环境的结构,能够在垂直或倾斜的支撑物上生长和攀爬。
三、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爬山虎的脚的知识,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结构和功能。
2. 实物观察:我们准备了一些真实的爬山虎植株,让学生们亲自观察和摸索爬山虎的脚。
学生们通过触摸、观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3.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四、学生反馈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以下是一些学生的反馈:1. 张同学: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很美丽,但对它的脚一无所知。
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实现附着和攀爬的,十分有趣。
2. 李同学:这堂课让我对植物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爬山虎的脚真是神奇,能够在各种支撑物上生长。
爬山虎的脚点评
点评:课前谈话多是谈论师生之类,往往离题很远,离语文很远。
好的课前谈话就是要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语文的方法有意义上的关联。
本课的课前谈话从《爬山虎的脚》谈到叶圣陶,这些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相关,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丰富的认识。
点评:教师对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确实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在这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
教师重点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指导学生把“春风拂面”和“映入眼帘”读得有节奏,有韵味;二是纠正“曲”的读音,通过选择义项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读音。
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看似在进行“形式训练”。
其实,背后蕴藏着对汉语文化的了解,把词语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正是符合了汉语本身有节奏感,有韵律美的特点。
把字音与字义结合在一起,是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的特点决定的。
对学生长久的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但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对汉语的特点有更丰富的感受。
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对吗?点评:如果把这两组词语看作是写表情的,显然有些不合适,因为“莫名其妙”“认真”等还勉强说得过去,“平和”“质朴”就很难说是表情了。
教师没有纠正,显然她的重点是在要“写谁”这个答案,因此对学生说的“表情”没有做出反应。
上课时老师过于关注自己的设计,而忽略学生发言,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更应该认识到我们是在教学生学语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纠正,本身就是在教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
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点评:出示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学生对于“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能够想象到,更能够看到。
《爬山虎的脚》听课反思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听课反思评课稿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记录爬山虎的脚班级:四(3)班科目:语文教师:一、谜语导入:二、解题质疑:学生读题,质疑:爬山虎长什么样?长在哪儿?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巴金简介2、识记生字词四、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归纳:写了爬上虎的“叶”和“脚”五、学生默读,思考1、把写叶的句子画上横线,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叶”的?2、把写脚的句子画上浪线,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脚”的?六、小结:写一写你熟悉的植物。
板书:略《爬山虎的脚》之我见我刚到镇小时,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太熟悉。
谌老师和陈老师及主管教学的张校长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当年虽然没有分别听她们上课,但是她们常常主动找我讨论一些问题,其实是以探讨的名义点拨我。
虽然现在我现在很厌倦教书,但是她们曾经给我的真诚的帮助我还是记得的。
在我心里,她们就是我的引路人。
今天我们听了谌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
谌老师的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就如她简单的人生追求。
所谓“大道行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什么是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就是课堂上学生脑的活动效率。
这种简单快节奏的课堂,学生的大脑恐怕是不能清闲下来的。
欣赏谌老师的课,也赞赏谌老师简单的人生追求!一点设想:第四环节思考1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额内容?学生基本能说出写了爬上虎的“叶”和“脚”这两方面的内容。
这时老师马上追问,既然课文写了“叶”和“脚”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课文的题目用“爬山虎的脚”而不是“爬山虎”呢?学生可以浏览课文后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对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的匠心。
那么写“叶”的部分能不能去掉呢?不能,因为脚是长在叶柄上的,得由叶引出脚,这样可以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题外话: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语文术语,比如:烘托、铺垫、设悬……等。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是一只出色的动物,至今它仍是中国民间文化中受人们最欢迎的动物之一。
它不仅因其非凡的知觉力,而且因其轻盈、灵活、壮而又有力而且美观的四肢而被提及。
由于它拥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能够适应困难地形,它可以在陡峭的悬崖上高速爬升,这使它成为体育活动和户外娱乐的一个有趣的元素。
它的这些特点也可以用在课堂上。
尽管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它旨在让学生更加关注课程内容,通过想象和创造力让课程更具有生活场景的感觉。
它的宗旨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种动物特点的探索,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激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爬山虎的脚课稿应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爬山虎的兴趣,使学生们在实际参与中学会体会爬山虎的灵活性和有力性。
另外,课稿应尽可能将爬山虎的特点融入到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的探索,拓展知识面。
首先,要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生态习性,熟悉它们的行为习性和觅食习性,以便全面认知它们,提高学生对它们的了解。
其次,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去模拟爬山虎的行为。
他们可以以小组的方式体会爬山虎的精准感官、聪明的智慧和调度的能力。
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结合科学原理和爬山虎的特点来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以崇尚人文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和爬山虎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体会爬山虎的情感。
最后,还可以利用爬山虎的脚技巧,指导学生学习跳跃、攀登和扑满等户外运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爬山虎的脚课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场景中体验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实践的价值。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7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7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评课稿(通用7篇),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1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范文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范文一、趣味导入,像一把神奇的钥匙。
这堂课一开始啊,[教师]老师就像个神秘的魔法师。
他没有干巴巴地直接讲课文,而是拿出了一幅爬山虎的图片。
这就像在小朋友们面前晃了晃一把闪闪发光的钥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孩子们那眼睛啊,就像小灯笼似的,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大家都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起爬山虎来,课堂的气氛就像一锅煮开的热水,热闹得很呢。
这样的导入,既简单又有效,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拉进了课文描写的奇妙世界里。
二、字词教学,稳扎稳打,像建高楼打地基。
在字词教学这一块,[教师]老师就像个特别严谨的建筑工人。
那些生字词啊,一个一个地被老师拎出来,讲解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茎”这个字,老师不仅讲了它的读音,还在黑板上画了简单的图,让孩子们明白这个字所代表的植物部分。
而且,老师还让孩子们自己组词、造句,这就像是给这些字词盖了一个个小房子,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扎下了根。
我觉得这部分教学特别扎实,就像给这堂课的高楼大厦打下了稳稳当当的地基,后面不管怎么往上盖,都不用担心会塌了。
三、精读课文,如探险家探秘。
当讲到课文的精读部分时,[教师]老师就变身成了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带着孩子们在课文里探秘呢。
老师引导孩子们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那感觉就像是在寻找宝藏的线索。
孩子们也特别积极,眼睛在课文里扫来扫去,小手指不停地指着文字,就像一个个小侦探。
而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比如说“触”这个字,老师让孩子们换个词试试,孩子们把“触”换成了“碰”啊“挨”啊,然后一比较,就发现“触”字用得多么精妙,就好像爬山虎的脚是有生命的,小心翼翼地在探索着什么。
这就像探险家在发现宝藏的那一刻,那种惊喜和恍然大悟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也体验到了。
四、课堂互动,热热闹闹像开派对。
整堂课的互动环节那叫一个精彩,就像开了一场欢乐的派对。
老师提问的时候,孩子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就像一片小树林。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研评课
一、教学背景《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爬山虎通过其独特的“脚”来攀爬墙壁的过程。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节课以“爬山虎的脚”为主题,通过观察、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其攀爬墙壁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掌握其攀爬墙壁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外形,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么攀爬墙壁的吗?”从而引出课题《爬山虎的脚》。
2. 课堂观察(1)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教师提问:“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观察结果。
3. 分析爬山虎的“脚”(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爬山虎的“脚”的结构特点,如“脚”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2)教师讲解爬山虎攀爬墙壁的过程,如“脚”的伸缩、吸附等。
(3)学生跟随教师演示爬山虎攀爬墙壁的过程,加深理解。
4. 写作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爬山虎的“脚”,如“脚”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2)学生自由发挥,用文字描绘爬山虎攀爬墙壁的过程。
(3)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其攀爬墙壁的过程。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3. 学生对自然有了更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在课堂观察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从这个词语开始,一次激动人心的课堂就此拉
开帷幕。
大家都是由激情洋溢的教室升起,用自己的脚把爬山虎的故事讲了出来,现场充满了激浊扬清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置身于激斗之中,每位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自己脚力的强大,给比赛增添了更多惊喜。
每一只爬山虎都在尽力奋力击败自己,学生们在山洞中有山一样的壮观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竞争的乐趣,也让大家明白了竞争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在这种激动人心的课堂中,每一位老师都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探索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在边探索边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不断发现自己的另一面,也让大家更加自信的去面对未来,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付出,更加热爱学习,也更加清楚自己走向未来的路。
故事讲完,每个人都为这次激动人心的课堂传递感到无限的欢欣和快乐,也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当中,为自己未来插上一片翅膀,走上一段激情四射的人生之路,展望未来不断创新发展的激情与希望。
总之,这次激动人心的课堂由开始到结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竞争的乐趣,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加热爱学
习,更加清楚自己未来的路,从而展望一段辉煌的未来。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篇1王春青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设计有条不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
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
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
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上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不仅如此,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还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动手画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认识。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爬山虎的脚》优秀评课稿篇2李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抓住重点,灵活多样,以画促学。
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和课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堂课中的“画”。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爬山虎的脚》这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
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
上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
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
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课堂上,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
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课稿《《爬山虎的脚》教学评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
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
(PPT1出示谜语)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横勾,这横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
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学生评价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1、请大家打开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板书:脚)。
2、自由读。
3、检查生字词语。
4、指名回答。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观看短片(师提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说说你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请
3、交流板书: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
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通过教师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段落和内容。
通过短片形象直观的展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再对比课文中的描写,印象更加深刻。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比较、体会,自由读和齐读,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较多运用了初读感知,重点段落,重点语句,重点字词研读的形式。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勾画重点词语,演示动作,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叶圣陶老先生在这里的用词准确,观察之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确定研读方向。
三、重点研读,了解爬山虎的“脚”
四、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1、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
3、你们看到爬山虎的脚了吗?爬山虎真的有脚吗?著名的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一开始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发现爬山虎的脚,后来他经过仔细地、长期地观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写下了《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一:[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教后记——简笔画、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爬山虎的脚》教后记——简笔画、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
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
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
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
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
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
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