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生版)

合集下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宋)苏轼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②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注释)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7、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初不自贵重:宝贵/与可厌之:代词,代指人们求画的行为B、近语士大夫:告诉/持缣素而请者:连词,表示顺承关系C、余因而实之:证明/知公倦于笔砚: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对”“对于”D、苏子辩则辩矣:辩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介词,把8、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B、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C、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D、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9、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
昔年前程开,楚王谷中古,沙堆翻汉墟,凿壁置峡壑。

仙导朱笔清,文采可画筼,时时在此笔,纪贤圣将盛。

驰声暨斐然,宜节兴应朝。

若将佩玉物,当配筼筜高。

若庆共霄汉,且能望青觞。

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从前,在楚国王谷中,大地被挖掘成一片到处是沙堆的废墟。

墙壁被凿出深峡,天然景观十分优美。

此时,有位文人仙导,拿着一支精致的红笔,以及一本可以画景的筼筜书,一直在这里书写,留下贤良之士的伟大事迹。

声名鹊起,而且有兴致勃勃的庆祝。

若是拿上那件精美的玉物,就应当与筼筜书一起放高,以表达对驰名中外的赞美与祝贺之情。

倘若要庆祝共同欢聚的盛大盛会,就可以仰望星空,心情愉悦。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变式句全注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变式句全注释

文与可I画赏筲谷2偃竹3记宋•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6耳,而‘节叶具焉8。

自蜩腹"蛇蜗H)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M乃小节节而W为之,叶叶而累之,岂∣7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匕执笔熟.视,乃「°见其二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22,以备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25纵则逝矣。

与可之26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28心识其所以然。

夫29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咒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O平居自视了然上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I?《墨竹赋》以纲遗35 与可日:“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38之。

今夫夫子39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1.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善画山水,犹善画竹。

2.M (yun)筲谷:山谷名,在今陕西汉中洋县西北,以盛产黄筲(生在水边的大竹子)为名。

3.偃竹:倾斜的竹子。

4.之:<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6.萌:嫩芽。

7.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8.焉:<语气>可对译为“口阿”。

9.蜩(ti do)腹:蝉的肚皮。

名词用作状语。

10.蛇蜡(fu):蛇腹下的横鳞。

名词用作状语。

11.者:与后面的“也”,组成.... 者...... 也典型判断句句式。

剑拔, 名词用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

12.而:<连>顺承关系,前后两项在事理上相承。

13.之:<代>代指竹叶。

14.者: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前面的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的人。

15.乃:<副>竟然。

16.而:<连>连接状语与谓语。

17.岂: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8.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必先得于胸中成竹。

19.熟:<形>仔细。

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

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

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014年上学期上课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014年上学期上课版)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 “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 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 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 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 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 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 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 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 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中”。
其它重点掌握词语
给与,馈赠。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兼词,之于。 2、投诸地而骂 话柄。 3、以为口实 许可,答应。 4、而读书者与之 证实。 5、余因而实之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6、月落庭空影许长: 动词,对某某说。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从前。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 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 竹》遗予,曰:‚此 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 竹数尺耳,而有万尺 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 之势。‛筼筜谷在洋 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 州,与可尝令予作 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 《洋州三十咏》, 《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 《筼筜谷》其一也。 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 予诗云:‚汉川修竹 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笋子? 贱如蓬,斤斧何曾赦 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 箨龙。料得清贫馋太 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 守,渭滨千亩在胸 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 中。‛与可是日与其 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 妻游谷中,烧笋晚食, 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 发函得诗,失笑喷饭 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满案。
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
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大学语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大学语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 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 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绢,吾将 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妄:错。 实:证实。 许:这样,这般。 遗:赠送。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 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曰: “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 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 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失笑喷饭满案。 斤:斧子的一种。 赦箨龙:放过,饶过。箨龙:竹笋的 别名。
苏轼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 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 美的散文。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柬 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 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 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 切。
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 俗的品德,回忆和文与可交往的情趣。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 他们的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 歌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 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 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 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 无间如此也。 没:通“殁”,死亡。 是岁:这年。 曝:晒。 废卷:放下画卷。 载:记载。 畴昔:昔日,从前。

《文与可画……偃竹记》译文、参考林语堂文

《文与可画……偃竹记》译文、参考林语堂文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译文竹子刚出生时,仅一寸高的萌芽罢了,而竹节和竹叶就具备在它里面哩。

从小如蝉壳、蛇皮的小笋,到像长剑高出地面近十丈的大笋,它的节、叶都是生来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却只机械地画它的一个节又一个节地,重复地描它的一片叶又一片叶,哪里还有鲜活的竹呢?所以画竹必须先在胸中酝酿出形态完整、生命过程全熟悉的竹,拿着笔仔细审视它,等到它现出你想要画的形态时,急忙起笔跟上它,奋笔直到完成它,以追上所“看见”的竹,像野兔的头刚一冒,猎鹰的爪就落下抓住它了,时机是稍纵即逝的。

文与可教给我的画理即是这样,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这种心明白为什么这样而不能做到这样——即内外不一致,心手不相应的情形,是不学习造成的过错啊。

所以凡是心中有发现,而动起手来却不能熟练——即平时自己看来已一清二楚,而临到动手时忽然茫然的状况,哪里只是画竹才遇到呢?苏子由作《墨竹赋》赠给文与可说:“庖丁,是剖牛的,养生家却从他那儿吸取养生之道[1];轮扁,是削车轮的,读书人却赞同他关于书的观点[2]。

今日先生依托这竹说出的道理,我以为与庖丁、轮扁那样的得道高人相通,难道不是吗?”苏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能领会画理的意思罢了;像我这样的人呢,哪里只是领会意思,还得到了他作画的方法哩。

(以上一段:文与可教给作者的绘画理论)与可画竹的画,起初自己并不看重。

四面八方的人,带着细白绢来请他作画并送给他细白绢的,多到了进门时脚踩脚。

与可讨厌这么多细白绢,把它们投之于地,说:“我将把它做袜子布!”士大夫们传扬这话,以为是有趣的话柄。

等到与可从洋州太守任上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

与可寄信给我说:“近来我告诉士大夫们说:‘我开创的墨竹画派,传给近在徐州彭城的苏子瞻了,你们可去求他画呀。

——看来袜子布将集中到你这儿来啦。

”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意是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万尺长的清寒的竹子。

”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一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接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

这实际是主张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张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

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则,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

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

下面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这个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里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此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又引用其弟子由(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子由对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桓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个深悟事物规律的人。

作者认为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这段通过叙述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其中有议论,有描写,或述人之言,或直抒己见,纵横错落,灵动多变,显得言而有味,情理俱谐。

古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古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古诗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 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精选ppt
34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 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 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精选ppt
35
“烧笋晚食”时收到来信,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
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
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
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 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 观其姿,体其态,以至齐老先生笔下之 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精选ppt
1
精选ppt
2
精选ppt
3
4
文 与 可 《 墨 竹 图 》
精选ppt
北宋时期,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
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
精选ppt
12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 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 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 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 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 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 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 胸中。”
得其意,并得其法。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
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精选ppt
24
第一段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成竹在胸再动笔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学习过程不可少 ③引用苏辙的话: 运用类比赞文同
精选ppt
25
与可画竹,初不自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 贵重贻,人四口方实之:人持 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 缣素贻而:请遗者留,;口足实相:话来柄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 蹑于指其做门事。或与说话可不厌小心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 之,给投人诸家地留而下话骂柄曰。: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 “吾将以为袜。” “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士大夫传之,以为 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 口实。及与可自洋 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 州还,而余为徐州。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 与可以书遗余曰: 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 “近语士大夫,吾 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 墨竹一派,近在彭 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 城,可往求之。袜 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 材当萃于子矣。” 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子画成这样
第二小节,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关的三件事。
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画布当袜子
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第三小节,交代写作缘由
弄清本文的文脉
理论
实践
悼念
以竹为线索
完成思考和练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文与可(1018-1078),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2
1
3
朗读第一小节 明确文与可告诉我们应如何画竹?
对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我”是怎么看的?
子由(苏辙)的《墨竹赋》中的两个典故用来说明什么?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由于苏轼和文与可互相题咏,遂使筼筜谷名声大噪,历久不衰。正如明人陈棐在《洋县怀古》中写道:“当日文公剌,曾招苏子游。一时留藻丽,千古慕风流!”清人童颜舒在其《洋县古迹二十八绝》中也写道:“梓潼贤守据风流,山起楼台水泛舟。一自二苏题咏后,人间愈觉重洋州。”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导入。

(从文体入手)“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制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 些启迪和教益? 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 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 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 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 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简短的第 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 舒展自如。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 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 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 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 终紧扣题目,紧扣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 图》来展开文章。
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 的体会。 第一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二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三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 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 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 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 “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人”的旷达与豪迈?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号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画家。是苏轼 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 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创深墨为 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 派”。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 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 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自、精、合、练”课堂学案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 - 1 - 第五单元§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课时)
班级: 姓名: 编号:4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把握文与可这一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3.体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

重点 把握文与可这一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难点 感悟文章情感,探索哲理深意。

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勾画出来。

自学反馈:
合作探究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
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当堂巩固
难句翻译:(写到背面)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作业布置
完成《新新学案》习题。

总结反思
请同学们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都已达到?你还有什么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