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实验六 似动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8.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似动现象___ 应用心理学 _ 班【摘要】:^p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p 似动现象时间知觉空间知觉 1.引言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0__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2.3 实验材料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2.4 程序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__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 这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
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 1→时距→刺激 2 60ms5-500ms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表表 1 实验顺序设计组别顺序甲123乙258丙58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 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 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 500ms 开始,逐渐减少到5ms,同时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
似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将静止的物体感知为运动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似动实验,探讨似动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加深对视觉感知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 似动现象的成因:似动现象是由于人的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感知与物体实际运动状态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视觉系统的生理特性、心理因素或外部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2. 影响似动现象的因素:似动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运动轨迹、观察距离、观察时间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投影仪、PPT演示文稿、实验对象(20名大学生)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步骤:① 实验一: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② 实验二: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
③实验三: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A. 实验对象A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不同速度、方向、轨迹的物体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5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静止物体在视觉上的运动,观察时间10分钟,有8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分析:观察时间越长,似动现象越明显。
这说明似动现象与观察时间有关。
2. 实验二结果与分析A. 实验对象A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5分钟,有4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B. 实验对象B组观察运动物体在视觉上的静止,观察时间10分钟,有6人认为物体在运动。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 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如K.Marbe 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标本的验查
2
专业
选做
验证
25
3
神经干动作电位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
2
专业
必做
验证
25
4
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
●观察脊髓模型和标本
●观察脑干模型和标本
●观察间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小脑模型和标本
●观察大脑模型和标本
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
●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
●选择反应时的测定
●辨别反应时的测定
●考察三种反应时的区别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2
表象的心理旋转
●使用反应时来检验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学习反应时的减数法
3
专业
必做
验证
1
3
准备时间与简单反应时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别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减法反应时实验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3
基础
选做
验证
6
2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
心理似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研究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目的:探究心理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即在不同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下,观察被试对静止刺激物的运动知觉。
实验原理:心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这两个变量,探究心理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
实验材料:1. 黑色背景屏幕2. 两个红色亮点3. 计时器4. 实验指导语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取XX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流程:a. 被试进入实验室,坐在实验椅上,面对屏幕。
b. 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并配合实验。
c. 实验开始,屏幕上出现两个红色亮点,被试需观察并报告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d. 改变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重复实验步骤,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3. 数据记录: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以及判断结果。
实验结果:1. 时间间隔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即认为两个亮点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当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2. 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当空间距离较大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3. 最佳时空条件:根据实验结果,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为:时间间隔较短,空间距离较小。
实验讨论:1. 时间间隔的影响:时间间隔较小时,由于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2. 空间距离的影响: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因为空间距离较近时,视觉信息更容易被整合。
3. 最佳时空条件:最佳时空条件有利于被试产生似动现象,为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进一步探讨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当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从而产生似动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心理实验系统(PES)2. 12种空距的刺激物(如红色亮点)3. 黑色背景布4. 计时器5. 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2. 被试选择:选择3名被试,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一致。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安排在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光线适宜。
(2)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了解实验过程。
(3)启动心理实验系统,将被试引入实验状态。
(4)在黑色背景布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5)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12种空距条件下,被试在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100ms。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似动现象的产生与刺激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的减小,似动现象的强度逐渐增强。
(2)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2cm的空间距离和100ms的时间间隔下,似动现象的强度达到最大。
(3)似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如视觉敏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六、实验讨论1. 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似动现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似动现象实验日期:12年11月7日指导老师:刘洋学生姓名:陈润琪班级:心理11-3 学号:1107243111、摘要:本实验以了解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此次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1级72名学生,以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2、关键词:似动现象感觉阈限时空举例3、前言:似动现象英文名称:EVISION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简介: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
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
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1 →时距→刺激260ms 5~500ms 60ms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
似动现象资料

•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似动现象创造动
• 设计师们可以利用似动现象创造有
• 娱乐作品中常常利用似动现象来增
态的视觉效果,为艺术作品增色添彩
吸引力的设计,提高设计的表现力和
强视觉效果,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
• 例如,动态绘画、动画作品、视觉
实用性
• 例如,电影、电子游戏、虚拟现实
艺术等
• 例如,网页设计、广告设计、产品
04
似动现象的生理机制
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视网膜
• 视网膜是视觉系统的接收器,负责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 视网膜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负责黑白视觉和彩色视觉
视神经
• 视神经是视觉系统的传输通道,负责将视网膜产生的神经信号传输到大脑
• 视神经的传导速度影响我们对运动和颜色等视觉信息的感知
似动现象的感知
神经环路
• 神经环路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
• 神经环路是似动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我们对似动现象
的感知
生理机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脑成像与电生理技术
脑成像技术
电生理技术
• 脑成像技术是指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
• 电生理技术是指通过脑电图(EEG)、脑磁图(MEG)
• 结合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似动现象与认识论和形而上
学等哲学问题的关系
似动现象的研究方法创新与技术发展
研究方法创新
• 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似动现象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技术发展
• 利用虚拟现实、脑成像等先进技术,拓展似动现象研究的研究手段和领域
似动现象在人类认知与行为领域的未来应用与价值
03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1引言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5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确定在本实验中呈现的光点强度下最优时距和空矩。
2方法2.1 被试福建师范大学10级心理学本科生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和材料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电子计算机5台;呈现的刺激为黑色屏幕上的红色小圆点,直径为0.5cm。
2.3实验程序①进入心理实验系统,进入实验“似动现象”。
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按回车键开始实验。
②屏幕上显示如下指示语,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同一空间间距下,每个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至500ms ,再从500ms 依次减小至5ms ,共判断24次,刺激间隔时间为800ms ,不同任务间隔时间为2000ms 。
④记录全班被试的结果。
3 结果3.1 计算被试在各种时空条件下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见表1。
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时距(ms )5102060100150200250300350400500空距 (cm)2cm 同时 .6.6.6.3.2动 .4.4.3.2.1.1.1先后 0 0 .1 .5 .7 .9 .9 1 1 1 1 1 5c m 同时.6.6.7.6.4.2.2.1.1动.4.4.2.2.3.1先后 0 0 .1 .2 .3 .7 .8 .9 .9 1 1 1 8cm同时.8.8.6.5.4.2.1.1动.2.2.4.4.3.4.2.2先后.1.34.7.711113.2空距为2cm 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次数的平均百分比大于5cm 和8cm 时产生的次数百分比;而在每3种空距条件下,两光点时距为10cm 和60cm 时似动现象的百分比的均数最大。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的实验验证姓名:席建颖学号:20072118931.引言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进程发生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如果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了影响,则叫做前摄作用,而倒摄作用则是指后来学过的东西对前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的影响。
本实验拟验证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
2.方法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3名大三学生,身体健康,思维正常2.2 实验仪器电脑、电键2.3 实验材料psykey 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软件2.4 方法及程序本实验用图形与数字对照翻译的学习任务来研究前摄抑制作用和倒摄抑制作用。
共有两种对照关系(甲和乙),甲和乙的图形是一样的,但与数字(1,2,3,4,5,6,7)的对照关系不同。
在实验开始时,实验者要做出选择,其中:①单独学甲,表示对照组;②先学乙,后学甲,是前摄作用的实验组;③先学甲,后学乙,是倒摄作用的实验组。
三组最后都是测量甲的保存量,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向被试讲清楚实验过程。
学习时,连续翻译7个图形,只要有一个翻译错误就要全部重翻译,并计为学习了一遍。
而且在翻译错误时,屏幕上会呈现正确答案,检查时连续测试3遍,检查的错误次数指测试中的错误个数,以下为实验设计表格。
检查前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甲、乙代表学习材料)检查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3.结果学生甲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33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50学生乙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100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72学生丙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60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15甲乙丙三组前摄作用平均值为66,三组后摄作用平均值为464.讨论分析4.1 前摄作用结果分析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学生实验者均表现出了前摄作用,而且是前摄抑制作用,尽管程度不同,因此我们可已从很大程度上认为学习者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会发生影响,也即前摄作用是存在的。
似动

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
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
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
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有人认为,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
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
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
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似动与真正运动的关系、似动的机制、似动中图形因素与运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似动的深度效应等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对揭示人们怎样从周围环境中拾取运动的信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剌激视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最有代表性的似动现象叫做β运动。
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β运动。
β运动受两个剌激物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短于0。
03秒或长于0.2秒都不会产生似动现象,此时将会看到前者为两个剌激物同时出现,后者为两个刺激先后出现。
当间隔时间为0.06秒时,能非常清楚地看到β运动,此时的似动现象叫做最适似动现象。
运动错觉之似动现象

运动错觉之似动现象生活中常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而这些现象却与真实情况不符。
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有关心理学上的“似动现象。
”希望在归纳总结之后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学习相关考点。
似动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现象属于一种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包括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的现象。
例子:动画片中,每一张图都是静止的,但是按一定时间间隔移动时就变成了动画。
关键:刺激物(图片)相继运动,被人知觉为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例子:夜空中人们仿佛看到月亮在云中穿梭,其实月亮是静止的,实际是云在移动。
关键:两物体一个运动(云)一个静止(月亮),同时出现。
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例子: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
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关键:微弱光亮下(没有月光、夜晚),静止的物体(星星)。
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例子:如果我们注视高速下落的瀑布之后迅速看向旁边的田野,会感觉田野在朝天上飞。
关键:两物体一个运动一个静止,先注视运动物体(下落的瀑布),后注视静止物体(田野),有先后顺序。
练习题【练习1】我们在火车上等待开车,旁边的火车开了,就好像自己的火车也发生了运动一样。
A.诱发运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1.【答案】A。
解析:两辆火车同时呈现,旁边火车运动,自己火车静止。
属于诱发运动。
因此本题选择A。
【练习2】小朋友们喜欢看着棚顶转圈圈,当孩子们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会发现天棚在往反方向旋转,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拟动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拟动现象的概念和特点;2. 探究拟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拟动现象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的关系。
二、实验背景拟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拟动现象的原理。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作为被试;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两个红色亮点、电脑屏幕、计时器;3. 实验步骤:(1)将被试置于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2)在黑色背景下,使用电脑屏幕显示两个红色亮点;(3)调整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观察被试对两个亮点之间关系的感知;(4)记录被试对两个亮点先后出现、同时出现或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感知情况;(5)重复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1. 时间间隔对拟动现象的影响:当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似动现象,即认为两个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当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两个亮点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2. 空间距离对拟动现象的影响:当两个亮点的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似动现象;当空间距离较大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两个亮点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3. 拟动现象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的关系:拟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当被试对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的感知与实际刺激相符合时,拟动现象更容易产生。
五、实验结论1. 拟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对拟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拟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对拟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3. 拟动现象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其产生原理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以及刺激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有关。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拟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
似动现象实验

似动现象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知觉为运动或把没有连续移动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包括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和动景运动。
(1)自主运动: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它的产生与黑暗中的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物有关,但此现象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2)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3)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人们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连续运动的现象。
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本实验所研究的似动现象主要指动景运动。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经验、提示、知觉物的背景移动情况、光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等。
一、目的揭示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 两个红圆相距分别为2cm和5cm2). 两个白色小鸟。
3.)两个白色对称三角形.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似动现象”,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有关似动现象的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会出现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准备反应。
当两个圆(两个相似的图形)都亮时请按“-”号键,改变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的交替呈现(间隔)时间,直到你感到只有一个圆在来回移动(似乎像一个图形在移动)时,说明已产生了似动现象,此时你按“=”号键予以确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似动现象
一、实验目的:认识似动现象。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卡片四套。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似动现象→学号→姓名。主 试把其中一套卡片分别插入A、B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 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2、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观察的同时调节< 是+>、<否->键,改变闪烁频率,直到似动现象最为明显时,按附机<确 定>键,测试终止。 3、主试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记录每个被试似动现象最明显时的闪烁频率。 四、讨论 1、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2、试述似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Thanks!
实验 彩色负后像
一、实验目的:认识彩色负后像。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彩色卡片三 张,白色背景卡片一张。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色彩负后像→学号→姓名→ A视场(40秒)。主试把白色背景卡片插入B视场,任选一张彩色卡片插 入A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同时按附机<确定 >键,测试开始。被试注意看卡中的“+”,40秒后彩色卡会自动换成白 色背景卡(计时开始),被试仍要注意看白色背景卡片,会有负后像产 生,待负后像消失,按一下<确定>键(计时停止),附机灯灭,鸣响, 黄色指示灯亮,测试结束。 4、主试选再做一次,换彩色卡片,按同样方式测试另2张卡片,总共三 次。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讨论每个被试不同刺激的负后像延迟时间。 五、讨论: 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是原色调的近似补色,试分析之。
• 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 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 四方形。这是负后像。
• 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色;黄色—— 蓝色
• 彩色负后像的成因:视觉疲劳。比如人长时间盯着红色看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就会对红色疲劳。这时马上换成看白 色表面,感光细胞会在白光中减去红色,从而得到红色的 补色——蓝绿色。
• 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现象。
• 正后像
–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的后像。
• 负后像
–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 刺激互补的后像。
• 注视灯光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光亮形象,这是 正后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