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答:(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三、什么是自然遗产?
答:(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
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其主要解读如下:
一、法律宗旨
该法律旨在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繁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群众口头传承、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人类文化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等。
三、保护措施
该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认定、保护、传承、传播、利用、管理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和认定采取严格审查制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障知情同意、公平利益等原则。
四、外部保护与合作
该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外部合作和交流。法
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机构负责推荐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合作等。
五、处罚机制
该法律规定了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民事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主要以侵权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为衡量标准,行政责任则可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总体来说,该法律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
暂行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8.05.14
•【文号】文化部令第45号
•【施行日期】2008.06.14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45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
部长蔡武
二00八年五月十四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
法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第三条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坚持公开、公
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批等程序。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不得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条公民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请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
•【公布日期】2018.05.08
•【文号】文旅非遗发〔2018〕8号
•【施行日期】2018.05.0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的通知
文旅非遗发〔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37号)的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现予以公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
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摘要:当前我国许多传承人生活艰难,宝贵的民族艺术后继无人,因此剖析传承人的内涵并通过制度设计以规范对传承人保护的工作,使之有序、合理。基于传承主体的不同,将传承人分为本源性传承人和外源性传承人。国家认定制、申请备案制和群众推荐制是认定传承人过程中应当实施的制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法律地位
现今文化生态环境急速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艰难,民族艺术后继乏人。因此,保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当前最急迫的任务。
这项工作如果做得成功有效,对留存民族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血脉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的。
一、传承人的定义
文化和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个体或者族群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需要。民族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在理论和实务相融合的基础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首先是传承人。但是对于传承人承载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怎样认定传承人,学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是对其进行保护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遗产类别,传承人人数也同样众多。只有众多相应的传承人,才能使这些神奇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加明确的体现。
二、传承人的基本分类
要认定传承人,首先要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是基于认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确定了传承人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的划分,并没有完全解决认定传承人的问题。应依据传承人主体类别的不同,将其分为本源性传承人和外源性传承人两大类别,然后再对传承人进行相应的细分。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
以人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语言、风俗、习俗、传统技艺、
音乐舞蹈等。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和社会意义。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本文将对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进行解读,以期增进大众
对非遗的了解和关注。
一、关于非遗保护的政策解读
1.1 非遗名录的建设与管理
根据文化部的政策规定,非遗名录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要举措。
文化部会根据相关标准和程序,对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非遗项目进
行评选,并纳入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非遗名录。通过建设与管理非遗
名录,促进了非遗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
1.2 非遗项目保护的力度加大
为了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文化部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保护政策、加强监管等,确保非遗项目
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各级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非遗项目
的传承人,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增强非遗项目的传承力量。
1.3 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
文化部鼓励学术界和专业机构对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通过研究和整理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技艺手册等,对非遗的传承方法、技巧和精髓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关于非遗传承的政策解读
2.1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选拔
为了确保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号召各地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选拔机制。通过选拔出具有潜力的非遗传承人、传授传统技艺和知识,提高非遗项目继承人的技能和能力,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法律思考——以福建省为主要分析对象
步 完善 。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传承人 ; 福建省 [ 中图分类号] D 53 F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9 2 2 1 )60 6 -4 6 16 2 ( 00 0 -020
一
Le a o sd r to ft a g me e i e a o g lc n i e a i n o he m na e ntd c d d b ut r pr s n a i e p r o t nt ng b e c lur lhe i g e e e t tv e s n wih i a i l u t a rt e a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代 表性 传 承人 认 定 与 管理 的法 律 思考
— —
以福 建省 为主要 分析对 象
汤凌燕 , 建 闽 柳
( 福建农林 大学人文社会科 学学 院, 福建 福州 3 0 0 ) 5 0 2
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一)
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一)
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
什么是非遗传承人?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与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传承人指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承担着传承、保护、传播等任务的人。
评定非遗传承人的标准
1. 个人条件
•熟练掌握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技艺水平,熟练掌握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技术和技能。
•持有较长时间的传承经验:非遗传承人应具备一定的传承经验,通常要求持续传承该项非遗项目至少10年以上。
•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非遗传承人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非遗传承人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注重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尊重师承关系和文化传统。
2. 社会影响力
•在非遗项目传承中贡献突出:非遗传承人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中有显著的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项目的传播和认可。•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非遗传承人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担当起非遗传承推广的形象代
言人的角色。
3. 经济条件
•生活保障和创造收入:非遗传承人应该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同时通过传承非遗项目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障自身的生活和继
续传承的动力。
4. 代际传承
•具备传承者:非遗传承人应该有合适的传承者,能够将技艺传承给后代,并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能够继续下去。
结语
评定非遗传承人的标准是动态调整的,除以上标准外,还应考虑
地域特点、年龄、性别等因素。通过评定和认定非遗传承人,可以更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部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文化部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本文将对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进行解读,详细介绍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一、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文化部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力求全面系统地保护非遗,促进其传承与创新,旨在实现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内容
1.非遗保护目录的制定
文化部制定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非遗保护目录,通过将非遗项目纳入保护目录,确保了对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政府将拨款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与传播。
2.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认定
为了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文化部通过举办培训班、实施培训计划等方式,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人。经过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将享受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以保障其正常的传承活动。
3.非遗活动的扶持
文化部对非遗相关的展览、比赛、演出等活动进行资金扶持,鼓励
社会各界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和推广。此举旨在激发社会各界
对非遗的重视和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4.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资源,文化部提出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
保护措施。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
的记录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5.非遗传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部鼓励非遗项目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召开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包括口述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与自然环境和宇宙有关的传统学问。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文化部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将解读文化部
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
一、非遗保护的意义及目标
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文化自信。非遗作为人类历史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保护非遗,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中华
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非遗保护的目标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实现非遗与当代
社会的有机结合。保护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技艺传承、材料保护、项
目修复等方式来确保非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传承非遗项目,可以通
过师徒传承、非遗基地建设、非遗教育等方式来传承非遗的技艺和精髓。发展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创新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等方式来使非
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非遗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二、非遗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文化部将继续加强非遗保
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
时,文化部还将推动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加强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文化部将继续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确保非遗项目的真实性、独特性和代表性。文化部将建立健全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机制,加强对非遗项目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制度
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制度
第一章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出来并世代相传的具有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实践与技艺等方面的内容。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
宝贵的文化资源。为有效地管理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其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是继
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第二章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管理对象
非遗文化传承人是指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承载者,包括口头传统、表演
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实践与技艺的讲、示、传、演人员,具体包括传统技艺
传承人、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曲艺文艺表演传承人等。
第三章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的原则
1. 原则性
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应遵循文化传承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保障传承人能
够传承并发展非遗文化。
2. 公平性
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应具有公平性原则,依法平等对待各个传承人,不偏袒不偏私。
3. 尊重性
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应尊重传承人的个人尊严和隐私,处理问题时要尊重每个传承人。
第四章非遗文化传承人管理的内容
1. 传承人的选拔和认定
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评审、社会监督的方式,对具备传承条件的传承人进行选拔和认定。
2. 传承人的培训和培养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和培养体系,包括技能培训、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培养。
3. 传承人的保护和激励
对传承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保护和激励,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对其进行荣誉和奖励。
4. 传承人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管理机制,对传承人的传承实践进行监督,确保传承活动的规范和质量。
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附件2
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
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深入研究论证、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原文化部令第45号)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原文化部2008年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发展,《暂行办法》与有关法律规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际存在不相适应之处,需要全面修订完善。
修订《暂行办法》已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工作要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根据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深入
山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开展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保护单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意见;书面征求了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部内各司局和相关直属单位意见;会同政策法规司,召开了修订工作专家座谈会。经反复研究、认真修改,吸收各方面合理意见建议,最终形成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制度
2023-11-08
CATALOGUE
目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传统文化、习俗、活动、技能、手工艺品、相关的工具、装置、手稿、表演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和实践等。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独特性、传承性、活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
定义与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类别
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如中国的剪纸、书法、中国武术等,日本的茶道、花道等,印度的瑜伽等。这些遗产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分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分布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体系
评定的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应依据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传承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定的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应按照申报、初审、评审、公示等程序进行,确保评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评定的标准与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一、认定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是传承人管理制度的基础。在认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传承人的技艺特点、传承脉络、生存状况等因素,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同时,认定标准应明确,认定结果应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培养制度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制度。培养对象应包括技艺传承人、文化传播人等,培养方式可以采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同时,应鼓励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其他领域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三、活动制度
传承人的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活动制度,规范传承人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同时,应鼓励传承人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保障制度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具体包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保障传承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传承人的技艺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侵权行为;为传承人提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五、评估制度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评估内容包括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效果、社会影响力等。评估方式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实地考察、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传承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应将评估结果与认定、支持等环节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词解释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词解释?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
•【公布日期】2022.05.18
•【文号】办非遗发〔2022〕85号
•【施行日期】2022.05.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
知
办非遗发〔2022〕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现就推荐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二、认定标准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将严格按认定标准开展推荐认定,关注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传承实践相关情况等,重视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空缺、队伍老化等问题,着力加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解读
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该《办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发展,该暂行办法与有关法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际存在不相适应之处,需要全面修订完善。
《办法》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将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理念成果和行之有效经验,予以固定和规范,激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做好传承工作,着力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办法》一是明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注重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
二是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和程序。
《办法》从技艺精湛程度、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传承活动开展、品质修养等方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作出了细化规定;明确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增加材料复核、根据需要安排现场答辩、公众异议等评审程序和环节;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的公示时间修改为20日。
三是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办法》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锤炼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增强使命和担当意识,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在传承、传播等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根据传习计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办法》规定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明确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具体情形。
截至2019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已认定了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央财政给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传习补助,支持他们开展传习活动。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