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层面将两化融合推向“深度”
积极探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本刊编辑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使工业化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也给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区域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顺应两化融合发展大趋势,积极调整思路,旨在从区域发展战略出发,以工业领域为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渗透、融合和变革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工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再造工业体系,显着提升区域工业整体能力,实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增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思路就有出路。
内蒙古呼包鄂乌地区两化融合创新工作如火如荼快速展开。
2月23日,呼包鄂地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将呼和浩特市鸿盛工业园区设立为“呼包鄂地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实验基地”,并将软件创意基地、软件学院、消费信息工业基地作为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于4月28日正式开工奠基。
作为呼包鄂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六大工程之一的“内蒙古信息化便民服务一体化工程”得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于4月11日由自治区赵双连副主席宣布正式开通运行,杨学山副部长出席开通仪式并做重要讲话。
该工程的支持平台是由自治区信息办、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经过两年的努力,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成的“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
“消费信息卡”的推广普及在极大地便民、惠民的同时,还实现消费有利息,刺激消费,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在此基础上,信息办继在上海举办首期“两化融合”培训班后,于4月10日举办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高峰论坛。
论坛邀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及业界权威人士就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做了精彩演讲。
同时,针对自治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形式、内容、目标、方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对推动我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发挥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两化融合与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是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内容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而是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如何深入理解关于“两化融合”的说法?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有什么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未来科技发展与这一政策有着密切联系,而这样的政策又是建立在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当前形势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所以,科技人员必须明白,一个技术的发展方向跟大局的发展形势要结合在一起。
如何理解“两化融合”中央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经过反复研究考虑。
“两化融合”是指通过工业信息化的过程达到建成信息化的工业目标。
手段是信息化,目标是信息化的工业。
信息化的工业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基础。
所谓“两化融合”,工业化的需求是牵引;信息化的技术是驱动。
做好了这一点,“两化”就不会是“两张皮”,就会走向“融合”,实现目标。
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五个方面: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环境和资源、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
这五个方面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也是新时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今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这种国情也影响了我们对信息化的研究。
以城市为基础重新构造经济社会环境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
这是在未来20年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也是信息化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引导。
信息化发展表现在两方面:广度和深度,我们强调用深度带动广度。
现在,我们已经从依靠外国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实施信息化转变到更多依靠自主品牌的信息产品来实施信息化。
两化融合及其发展
两化融合一、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历史在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企业信息化,信息条码化",国家2011年11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四个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融合。
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
信息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两化融合
两化深度融合的含义编辑两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交融。
两化深度融合的范围编辑从范围来看,两化融合将向地市、区县、产业集群、园区等基层单位延伸。
从行业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大类行业向各自细分行业扩展,并从工业扩展到生产性服务业。
从领域来看,两化融合将从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领域延伸。
从层次来看,两化融合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将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更多新兴业态。
从应用来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信息化从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应用发展。
从智能来看,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更高,涌现出一批“智慧企业”,“智慧行业”、“智慧产业”。
两化深度融合的意义编辑如果说以前的两化融合只是把两种物质搅在一起,产生“混合物”,那么两化深度融合将是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值得指出的是,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两化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深化、提升。
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编辑一、推进产品信息化推进产品信息化,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一是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具等智能家居产品,为打造“智慧家庭”奠定基础。
发展变频家电、物联网家电,推广家电能耗管理系统,降低家电能耗,实现家电联网和远程控制;应用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满足人体工程学的智能家具。
二是发展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机械装备。
重点发展具有远程控制、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功能的工程机械,发展类似工业机器人的无人驾驶、智能化工作的工程机械,发展网络化、具有协作能力的工程机械群。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级别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级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级别:构建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新模式导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级别层次,以期为企业构建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管理模式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高效、智能、绿色的生产模式。
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的旨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体系一般涵盖了战略层、组织层、过程层和绩效层四个级别。
1. 战略层:战略层是指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目标的整体规划和决策层面。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战略层的任务是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
这一层面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资源、市场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施。
2. 组织层:组织层是指企业内部对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组织层主要负责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团队和组织结构,并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
这一层面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人才储备、技术支撑等因素,以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
3. 过程层:过程层是指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过程层负责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这一层面的工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实施。
4. 绩效层:绩效层是指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绩效层负责对数字化转型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一层面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持续优化。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级别的重要性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不同级别,可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做到系统、有序、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级别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管理效能:通过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战略层,可以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有条不紊。
两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两化融合诞生于党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表明我国对于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
如何把两化融合推行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化、工业化的主体工业企业中成为当今热点,目前已经确定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也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
目前,我国的两化融合度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应用深度、影响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均衡;两化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缺少带动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部门间协调不够,缺少合力等。
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上述两化融合存在问题,使两化融合进程继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重考虑:第一、从政府层面来看,两化融合任务很艰巨,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手段不多。
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推动两化融合进程。
尤其是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引导企业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信息化建设能够争取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第二、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多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推进两化融合的难度很大。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本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藉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涵义不明或者不够重视,尚未真正明白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专注信息化工作、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导致真正的两化融合成绩很少,大多数企业尚未树立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理念,没有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在哪
“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在哪作者:苗圩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22期《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二是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是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六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
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
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
智能制造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消费互联网持续扩张,工业互联网快速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的前期工作—行业层面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 目的:掌握工业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总结和推广典型 经验;树立标杆企业和标杆模式,引导行业发展;作为制 定政策、支持两化融合项目的依据。 • 做法:坚持总分结合。总,是做好总体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和评估方法。分,是分行业组织开展,把握好细分行业的 颗粒度。 • 2009年,钢铁、石化(化肥)、机械(重型)、汽车(轿 车)、纺织(棉纺)、轻工(造纸)、食品(肉制品)等 7个行业。 • 2010年,继续扩大和深化评估工作。钢铁、石化(纯碱)、 有色(铝)、建材(水泥)、装备(机床、造船、乘用 车)、轻工(家电)、纺织(棉纺、服装)、食品(乳制 品)等11个行业。
两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不可持续。 •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大而不强, 创新能力弱,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和核心 技术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提升空间很大。
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
• 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加紧布局信息化发展,制定新 的政策。宽带化;ICT技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节能环保、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 •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方兴未艾,孕育重大的 突破。重新审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 的推动作用;云计算落地;物联网务实推进。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宽带、泛 在、融合发展。高速光纤;IPv6等。 • 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政务、社会领域、生活; 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两化融合的前期工作—行业层面
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 • 目的:提高重点工业行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推动形成对 两化融合的共识,挖掘工业行业两化融合的最佳实践,明 确推进实现路径,推广典型经验。 • 我部召开了钢铁行业(2009年5月)、消费品行业(2009 年7月)、装备行业(2009年11月),两化融合促进节能 减排(2010年9月),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会。 • 将继续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的典型经验交流会议。 • 这些会议,对于凝聚共识、推广典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 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
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
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两化融合工作实施方案
两化融合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促进我县工业转型发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按照“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全力抓好化工产业和其他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1364工程”,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X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X年底,“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5以上,亿元以上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规模以上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集成应用普及率达到80%;推动5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培育打造6家示范智慧车间,年内完成30家两化融合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带动全县化工园区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三、工作重点(一)分行业推进突出化工、机械、造纸、轻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七大产业,以各镇化工企业和其他行业2家以上典型企业作为重点,以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系统综合集成、电子商务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业先进化发展,推动全县各行业、各领域的“两化”深度融合。
化工产业。
抓好X石化、X石化、X有机硅、X联邦等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的信息技术设备,实现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中的应用。
造纸产业。
抓好X纸业、X纸业等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企业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现场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创新水平,从而推动企业在原料结构调整、废纸回收利用、优化纸种、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有新突破。
机械产业。
抓好X机械、X泊车等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轻工产业。
抓好X皮业等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围绕产品的标准制定、生产、系统集成和规模应用等多个领域,鼓励建设开放的共性技术测试和实验平台,推进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两化融合填空题答案
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国家标准号为:GB/T23020-2013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4个基本要素包括: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数据3、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应以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两化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的长期过程,持续改进是实现持续优化的必要环节,企业应确保有效识别任何引起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行变更或数据开发利用状态改变的内外部因素,按照策划的周期或在条件满足时开展评审,必要时进行动态调整。
5、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于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6、采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做法全面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是从关注局部向统筹转变,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四个管理域为: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
8、过程方法是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过程的增值效应。
9、系统方法指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从系统的整体层面出发,实现分解与综合、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交互应用,科学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的方法。
10、企业应充分应用检查、采集、测试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视与测量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适宜时,应从源头自动采集数据。
11、业务流程职责是指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12、企业应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梳理和调整管理职责,并将部门职责和业务流程职责落实到岗位职责。
13、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等。
14、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技术方案的确认和批准应包括得到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主体的确认。
15、数据开发利用时,企业应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进行评审和批准,并在相应的业务系统中部署。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长期战略部署,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十年来,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我国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环境日臻完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在理论、方法和工具等方面不断创新与突破。
在两化融合引领下,信息技术与产业正全面融合渗透,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使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
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然面临问题与瓶颈,通过全面深入回顾我国两化融合近十年的发展脉络,盘点我国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有助于社会各界厘清思路,形成共识,在新时代两化融合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的指引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一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背景与十年历程(一)发展背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版图,全球经济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人类社会已进入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的变轨发展期。
国际社会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加强战略总体布局和理论方法创新。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均聚焦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化变革,引导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跃升,并不断加强对高端产业的再调整、再布局。
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抓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变轨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亟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能力,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梯度发展格局不同,我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基础上开始推进信息化的,由此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两化融合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类标准具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但在各自的内涵和目标等方面有本质差异。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时代,企业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所需要的新型能力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快速变化;
两化融合与信息时代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契 合,服务于企业全局创新和升级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在于通过两化融 合不断形成企业需要的新型能力,为企业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当前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中国制造2025
7
互联网+制造
两化融合提出背景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关键指标均有很大提升空间
序号
指标
全国
原材料
装备
消费品
1
信息化投入占比(%)
0.25%
2
设置专职信息化部门的企业比例(%)
3
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4
实现企业级编码统一的企业比例(%)
32.3%
45.0% (36.4%)
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关键指标现状 8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17
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三:实施过程
业务流程
数据 组织结构
策划
输出: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
…… ……
技术
技术实现需求
确
保
两 化 融 合 实 施 过 程 持 续
形 成 预 期 的 新 型 能 力
两化融合 实施方案
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传统工业的效率、质量和竞争力。
实施两化融合的方案需要结合具体的产业和企业情况,下面给出一个通用的实施方案,包括四个主要的步骤。
第一步:策划与规划在实施两化融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与规划。
这个阶段需要明确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并确定资源和预算。
同时,还需要评估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并分析影响融合的因素,如技术、人员和管理等。
第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包括:1.网络建设:构建高速、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以支持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数据中心,托管重要数据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等服务。
3.软件系统建设: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现信息化管理。
4.硬件设备更新:适时更新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计算机、传感器等,以提升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第三步:数据采集与分析两化融合的核心是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等,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将其存储到数据中心中。
然后,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寻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点。
针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实施方案包括:1.传感器安装:根据生产过程的需要,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
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
2.数据存储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中,并利用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
例如,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问题。
3.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帮助管理人员快速了解生产过程的状态和趋势。
第四步:应用推广与培训实施两化融合之后,需要将应用推广到整个企业,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生产模式、管理体系、发展方向等角度促进了企业的进步发展,使传统工业可实现企业转型,进而使社会整体迈向信息化时代。
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与改进提供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从企业管理角度加速产业升级,加快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一、对两化融合的理论分析(一)两化融合的整体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其覆盖范围、层次高度、应用深度的要求均较高,是覆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任务,通过将其覆盖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可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从生产端与应用端进行综合改革,以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
(二)两化融合的提出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邻历史进程的发展融合,是全球社会进步发展的整体大方向,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在过去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后开始信息化的进程,整体呈现顺接呈递的架构。
可见两化融合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背景,由于时代问题开展工业化的进程较晚,在发达国家已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建设阶段。
两化融合理念强调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建设,以补足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化差距,同时信息化对企业的进步发展存在推动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端和管理端均能运用信息科技提升效率。
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奠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原则,自此两化融合已完全成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改革方向[1]。
(三)两化融合的具体内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应协调一致,使其发展方向与规划应高度匹配,以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进步发展;将信息资源纳入工业资源体系中,改变生产端模式,节约传统生产资源;使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产生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建新的经济类型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并在技术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运用新式科技产生新的生产力模式,从生产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革;同时信息化模式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解决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压力问题,创建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作者:暂无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2年第10期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 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两化融合深度行”作为2012 年全国工信系统重点开展的六大行动计划之一,提出了“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定工作,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实施组织体系,建立评估规范公共服务平台,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具体要求。
目前,经过三年的试点实践,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理论和实施体系均较为成熟,具备了全面开展评估工作的良好基础,形成了具体工作思路和计划。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
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构建煤炭工业两化深度融合“六大体系”的思考
融合发展战略, 行 业 两 化 融 合 标 准 体 系 尚 未 建 立,
统也要互相衔接和协同,涉及的业务功能和层次多
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与协调推进机制尚未明确,适用
而复杂.企业数据共享、系统信息集成仍是当前大
于煤炭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也尚待完善.行业
层面尚未 形 成 一 个 具 有 较 强 影 响 力, 实 现 技 术 支
i
on,ChinaNat
i
ona
lCoa
lAssoc
i
at
i
on,Chaoyang,Be
i
ing100013,China;
j
2
ChinaShenhuaEnergyCompanyLimi
ted,ChinaEnergyInvestmentGroup,Dongcheng,Be
i
ing100011,China)
(
3)推广设立专职 CIO 岗位,协助 “一 把 手”
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当前煤炭企业信息化
与财务系 统 集 成 的 比 例 超 过 55% , 实 现 生 产 系 统
1
6 行业专用信息技术研发与新技术应用滞后
目前煤炭行业通用系统和网络建设方面已经达
协同机制.
分管负责人多为企业副职兼任,部分企业为信息化
o
c
i
a
t
i
on,t
h
i
spape
rp
r
opo
s
edt
ha
tt
he
r
es
t
i
l
lex
i
s
tu
r
tp
r
ob
l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
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2009-11-11 16:56:00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朱森第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信息社会的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言,两化融合无疑是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本身及两者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信息化的客观规律的把握。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壮大的过程。
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信息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融入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明显加速的趋势下,在先期工业化的国家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的情形下,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是否一定要按照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历程亦步亦趋,是否有可能缩短这一进程,从而缩小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应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我国国民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名列前茅,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仍处于世界中游水平。
不仅如此,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应用,无疑使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时空方面大大加速了、缩短了,在物质消耗方面大大减少了、有效了,在环境影响方面大大降低了、和谐了。
两化融合正是使我国的工业化不再沿袭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进程,而是真正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两化融合又使经济、社会信息化提前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适时进入社会转型,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就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当高,2005年工业在GDP中占41.8%,这几年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而制造业又占工业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