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怀柔新城规划 2005年-2020年
前言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怀柔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将怀柔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明确提出了建设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憩的理想空间的战略任务。
为了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认真贯彻首都发展对怀柔新城提出的战略要求,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北京市规划委与怀柔区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怀柔新城的规划编制工作。
新城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
怀柔新城规划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工作组织方式,以创新、整合、提高、细化为手段,落实新定位、贯彻新理念,深入分析怀柔新城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明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高效集约配置城市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布局,并与“十一五”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为保障怀柔新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编制充分利用广泛的智力资源,加强新城规划编制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将多项专题研究成果作为本次规划的主要参考和技术支持。
本次规划编制的技术总负责单位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协作单位有北京二十一世纪城市生态研究院、清华安地城市生态研究所(承担生态专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城市设计专题)。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组织协调单位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怀柔分局。
目录第一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新城发展定位与城市规模第二部分第三章城乡布局与发展策略第四章新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第三部分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六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第七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一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四部分新城建设引导第十二章分区建设与城市风貌引导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保障第一部分第一章总则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济南都市圈空间结构探析
济南都市圈空间结构探析1、引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
近几年,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4%发展到2000年的36.22%,再到2009年的46.6%,以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城镇化的结果不仅仅造成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时增加了城市数量,亦即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密度在变大。
山东省依据国家十一.五关于区域发展的规划指引,针对省内城镇发展特征、趋势和区域空间发展差异特征,提出了“一群一圈一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群”即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圈”为济南都市圈,“一带”为鲁南地区城市带,并提出了“中部突破济南,东部突破烟台,西部突破荷泽”的发展格局。
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在全省经济格局中居重要地位,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承东启西(是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带要素流通的关键点),在世界城市格局变动趋势中跃跃欲试(是新格局的密切辐射部分)。
2、济南都市圈规划空间范围济南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城市,其中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401个建制镇,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城镇密度为8.1个/千平方公里,总人口3241.72万,GDP 为11073.75亿元(2007年)。
济南都市圈空间发展规划是以济南为核心城市、淄博为副核心城市,以济南、淄博、泰安联合发展的济南都市区为增长极,在150公里半径范围内,依托综合交通走廊紧密联结济南都市圈内部广大城镇地区和外部经济协作区域,构建1-2小时生活通勤圈,形成以济南为中心的“6+1”的城市格局。
3、都市圈空间结构规划3.1总体结构尽管济南都市圈处于都市圈发育的雏形期,但是济南都市圈的空间层次结构依然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是济南城市化地区(即济南核心城区)、济南都市区和济南都市圈。
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是国家层面提出来的。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国家级中心城市名单:2010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分别是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华南地区的广州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
主要简介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发端于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就提出了这一概念。
2010年2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被确定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在五个中心城市中,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天津是北方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重庆是长江上游的中心。
这是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五市在中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
能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地区的发展,极具重大意义。
[1]中心城市作用早在2000年,全球GDP的90%就已由城镇生产。
而这90%中,又有50%以上由国家中心级别城市生产。
在城市化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地位,正是由中心城市的地位所决定。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以多职能综合性为主,除包括生产、服务、金融和流通等作用外,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
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通常把对国家或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称作中心城市,它们构成了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区域中心城市则指武汉、沈阳、西安、深圳等区域大城市。
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铁岭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的修编。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2)从辽宁省及铁岭市的全局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铁岭城市特色。
(4)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协调区域性的大型基础设施的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4)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5)《辽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6)《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铁岭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期限为2005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六条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速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铁岭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以打造沈铁工业走廊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地编制铁岭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铁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铁岭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铁岭、大铁岭,建设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中国北方水城。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26•【文号】国发[2005]44号•【施行日期】2005.12.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组图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组图中国网 时间: 2009-04-22 发表评论>>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酒泉市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〇八年十月目录一、总则 (2)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三、城市总体布局 (9)四、土地使用规划 (11)五、对外交通规划 (16)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7)七、绿地与水系统规划 (18)八、景观风貌规划 (20)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十、旧城改造规划 (25)十一、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 6 十二、防灾环卫设施规划.................................3 2 十三、郊区规划 (38)十四、附表 (41)一、总则1、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甘肃省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战略要求和总体部署,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酒泉的优势条件,酒嘉联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留足自然生态涵养空间,保护和维护酒泉的自然环境优势,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3)积极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古迹,保持历史城区的风貌格局,处理好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延续酒泉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充分挖掘酒泉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4)依循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留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5)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处理好城市建设和“三农”问题的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城乡社会的全面富裕为目标。
2、规划理念本次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培育酒泉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规划重点在构建和谐的酒泉、活力的酒泉、宜居的酒泉、生态的酒泉、人文的酒泉等五个方面强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酒泉城市的持续发展。
3、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
其中,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
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第2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
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研究背景
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 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城市地理学 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 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内 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二)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研究
1、城市群的系统研究
城市群作为一种地域组织源于一个城镇化区域里相邻城市的相互 作用,即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普遍的产物。
年代 1980年代末 1989年 1992年 2001年 2006年 相关事件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城市密集区 李世超最早进行城市群专门研究,从介绍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 入手,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的相关内容。 姚士谋等出版《中国的城市群》一书,对城市群进行了定义。 按照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与规模等级划分城市群类型 姚士谋修订城市群定义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列入超大型城市群
1、城乡过渡区
1991年加拿大城市地理 学家麦吉用城乡过渡区 (Desakota)表示这种出现 在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处 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 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 互作用,以劳动密集的工业、 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业的迅速 发展为特征的地区。 ——描述亚洲大城市连绵区 的空间结构。
2、扩展型大都市区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4.主要内容
1)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方针
人口与城镇化目标: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国总 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人;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城镇化水平 为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平台
01 1.概念由来
03 3.规划作用 05 5.名词解释
目录
02 2.编制背景 04 4.主要内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为了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而编制的,2005年原建设部(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007年2月 由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党组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国务院。
5.名词解释
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 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
城镇群:城镇群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网络为联络骨架,构成联系紧密的城镇发展地 区,是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地区。
2.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切实做好全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城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 时期里工业化、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方针,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地质安全视角下的中高山地区城镇搬迁路径——以雅江县为例
雅江县城镇地质灾害隐患都是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地理地 貌造成的,今后及很长一段时间,全县都应及时关注和重视 城镇地质安全问题,积极预防避险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中央 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一定要尊重规律。城镇建设一定 要规范各类工程活动,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要加 强地表、地下水体的管理和疏导,严禁生活、农灌等用水在 高山斜坡地带任意排放。进一步加强对中高山地区矿山的开 采管理,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双评价”工作。对重要工程 项目,特别是水电工程项目、公路建设项目及城镇开发建设 项目等,必须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工作。工程建设中,要减少和减轻爆破震动,以避免引 发和加剧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活动。对新建居民地,须 经县有关部门作初步调查和评价,尽量顺地势规划,减少斜 坡挖填方带来新的局部边坡失稳,防止因不合理选址遭受和 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力财力的损失和浪费,切实引导中高 山城镇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村镇建设
地质安全视角下的中高山地区城镇搬迁路径
—以雅江县为例
■ 张高攀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县城高强度、高密度建设所面临的地 质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目的是建议我国中高山地区相同类型 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应严格依据环境容量和地质安全条件, 科学制定建设策略以及城镇疏解搬迁方案,切实从“以人民 为中心”的角度,全力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雅江县县城地质安全性分析
(一)雅江县县城概况
雅江县地处四川省川西高原地区,县城作历史上险要 的雅砻江古渡口所在地,被后人称之为“悬崖江城”。县域 面积 7681.5 平方公里 , 下辖 17 个乡镇。人口分布极其不均, 城乡居民点的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高山河谷两侧,一般为山 腰台地或斜坡碎地上。县城所在地河口镇也不例外,地处 318 国道与雅砻江的交汇处。县城建设用地不足 0.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近 2 万人。整体上用地局促、空间狭窄、道路迂 回、人口高度集聚。当前县城紧张的用地条件和高强度、高 密度的建设模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甚至在 川藏区域也实属罕见。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
“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 规划目标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1)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2)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技术路线重视前提条件分析。
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
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1)经济全球化(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2003 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 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会较大水平提高。
(3)国家产业发展前景(4)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5)小康社会的目标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1)自然生态条件(2)土地资源条件(3)水资源(4)油气资源条件(5)矿产资源条件(6)环境条件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1)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平衡(2)城镇空间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准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3)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态势显现,需要区域空间发展的指导(4)城乡规划作用显现,区域协调有待加强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1)人口发展趋势(2)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3.2 城镇化总体策略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以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要素的配置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健康城镇化。
根据东、中、西和东北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城镇化策略和城镇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根据城镇化总体策略将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 个省级行政区和港澳台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6 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12 个省级行政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个省级行政区。
3.4 城镇化水平预测(1)全国总人口预测(2)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3)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预测(4)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预测(5)省会、计划单列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6)流动人口预测3.5 城镇规模结构(1)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人口):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1000 万的巨型城市2010年有上海、北京、重庆、天津4 个直辖市;2020 年将增加武汉、广州2 个,共达到6 个,分别分布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西部地区的国家战略层次的中心区域位置。
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非农业人口):2003 年我国超过250 万人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11 个。
2010年新增大连、长春、杭州、济南、青岛、深圳、石家庄、太原、郑州、长沙、昆明11 个。
2020年再新增宁波、厦门、合肥、福州、南昌、南宁、贵阳、兰州、乌鲁木齐9 个,共到31 个。
其中,超过500 万人的城市2010 年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深圳、广州9 个,2020 年新增长春、哈尔滨、济南、成都、西安5 个,共达到14 个。
超过1000 万人的城市2010 年有北京、上海;2020 年新增天津、重庆、广州,共达到5 个。
有潜力超过1000 万人的城市是武汉(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规模结构预测(3)省会、副省级城市规模预测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1)以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连绵区和城镇群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更多的城镇与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网络。
(2)以加强我国的多边合作能力为目标,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门户城市发展;同时加强跨国界地区(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图们江地区)的专项合作。
(3)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联系东中西各区域的城镇轴带建设,培育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
(4)以构筑和谐社会为目标,防止落后地区城镇的边缘化,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积极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健康转型;积极扶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功能多样化。
(5)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目标,保护好区域自然、人文资源,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促进风景旅游城市发展。
(6)以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加强小城镇为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水平和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服务能力;加强小城镇道路交通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动力,强化旅游、商贸等专业职能;加强沿海大都市连绵区内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空间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 城镇空间布局(1)空间结构结合城镇空间发展现状、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对外开放格局、区域协调政策,采用“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和三个门户城市,构建加强区域协作的沿海城镇带和六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网络状、开放型的城镇空间结构。
“多中心”是指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和十三个城镇群。
五个核心地区是指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
他们是国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龙头,也是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地区。
三个门户城市是指哈尔滨(东北)、乌鲁木齐(西北)、昆明(西南)三个门户城市,是国家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路对外通道的重要支点。
沿海城镇带是指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发展地区。
是推进东部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
六轴是指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含京九线)、京-呼-包-银-兰(包括西宁)-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东西向的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2)重要类型城市重要类型城市是指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全球职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特殊职能和特殊类型的城市,如门户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矿业(资源)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全球职能城市。
类城市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
主要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包括: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深圳、成都、西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