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马鞍山市博望副城总体规划出台
对接禄口空港
根据《规划》,博望副城包含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其规划区范围:东、北至马鞍山与南京江宁区边界,南至石臼湖,西至丹阳镇以西、丹阳新河以及军区农场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
博望副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区域和谐、城乡和谐、生态和谐的和谐新区”和“新兴产业发达、现代风貌突出、绿色宜居的现代之城”;它将成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马鞍山市对接禄口空港的门户示范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副城区。在发展规模上,《规划》提出:2020年,博望副城城镇人口约2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21.8平方公里;2030年,博望副城城镇人口约4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
不久的将来,马鞍山也将拥有自己的“滨湖新区”。
从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概念,到即将付诸实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博望新区”成为公众热议的词汇和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今,“博望新区”的蓝图已经绘就,在城市东方,一个“和谐新区、现代之城”呼之欲出。2月9日上午,马鞍山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马鞍山市博望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规划》)。
在城区道路系统上,以丹博快速路、宁丹路、314省道等贯通性道路为骨架,形成“组团网格式”的道路网布局,各片区内部道路自成体系。快速路系统形成“一纵一横”,“一纵”为宁丹路,“一横”为丹博快速路。主干路系统中,丹阳片区形成“两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博望片区形成“九纵七横”的路网格局。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目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8)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10)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 (10)第二节合肥经济圈 (11)第三节芜马经济圈 (12)第四节沿淮城市群 (12)第五节沿江城市带 (13)第六节淮合芜宣城市带 (14)第四章次区域发展指引 (15)第一节皖北片区发展指引 (15)第二节皖中片区发展指引 (16)第三节沿江片区发展指引 (17)第四节皖西片区发展指引 (19)第五节皖南片区发展指引 (20)第五章城镇规模与功能 (22)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 (22)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 (24)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 (25)第四节合肥 (27)第五节芜湖 (28)第六节安庆 (29)第七节蚌埠 (30)第八节阜阳 (31)第九节马鞍山 (32)第十节铜陵 (33)第十一节宣城 (33)第十二节六安 (34)第十三节池州 (35)第十四节滁州 (36)第十五节淮南 (37)第十六节淮北 (38)第十七节宿州 (39)第十八节亳州 (39)第十九节黄山 (40)第六章乡村地区发展 (42)第二十节总体思路 (42)第二十一节镇 (44)第二十二节乡村 (46)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48)I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节原则、战略与目标 (48)第二节交通布局框架 (48)第三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48)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50)第一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50)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51) 第三节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51)第四节旅游与人文资源发展利用 (51)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六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 (52)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 (53) 第一节区域供水设施 (53)第二节区域能源基础设施 (53)第三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 (53)第四节区域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 (53)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 (54)第六节区域公共设施 (54)第十章空间管制与区域协调 (55)第一节管制分区 (55)第二节管理分类 (55)第三节区域协调 (55)第一章近期行动计划 (57)第二章实施规划机制与措施 (59)第一节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 (59)第二节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60)第三节政策建议 (61)第三章附则 (62)附录 (63)II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
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2精编版
靠近小城市和都市区的小城镇可讲污水排 入最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新农村社区:雨污合流,采用人工湿地污 水处理、生物塘系统等。
*杭州新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二、排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处理目标 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 率达到100%,外围组团和中小城市 污水处理率达到90%,建制镇污水处 理率达到70%,新农村社区污水处理 率达到70%。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 50%以上。
都市区外围水源地如下:
肥东县:众兴水库,岱山水库、谢塘水库、三湾水库
肥西县:杭埠河、丰乐河,磨墩水库、东南塘水库、潜山水库
长丰县:瓦埠湖,龙门寺水库,陶老坝水库
*合肥市水源构成表 水源
董铺水库 大房郢水库 众兴水库 引淠补源 当地水利工程改造
合计
水量(亿m3) 0.33 0.29 0.18 1.96 0.86 3.62
引淠补源 引江济巢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水资源分配图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一、供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用水量测算
到2030年,市域供水最高日水量为270万吨/天
*规划区用水指标表 等级
一
都市区
二
小城市
三
一般镇
四 新型社区
范围
9个 28个 360个
用水指标 (L/人·d)
300
250-300 150-200 120-150
卫乡双圩 大兴 迎河
三汊河
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四、水运港口规划
(2)派河港区
3个作业区,57个生产泊位,年通过能力 780万吨
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正式)
“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篇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一节主要目标第二节阶段目标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三章加强健康教育第一节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第二节营造健康社会氛围第三节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促进第四章引导塑造健康行为第一节引导合理膳食第二节开展控烟限酒第三节维护心理健康第四节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第五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一节完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第三节促进重点人群健身运动第四节推动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第六章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第一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第二节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第三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第四节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七章提供新型医疗服务第一节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第三节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第四节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第八章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第一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第二节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第三节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第九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一节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第二节促进老年人健康第三节维护残疾人健康第四节关爱贫困人口健康第五节服务流动人口健康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第二节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第十一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第一节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第二节完善基本药物政策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第十二章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第一节深入开展受国卫生运动第二节違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第十三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第一节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第二节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第三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第四节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第五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第六节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第十四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第二节强化药械安全监管第十五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节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第二节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第三节预防和减少伤害第四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第五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六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第一节优化多元办医环境第二节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第十七章打造健康服务新业态第一节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第二节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第三节发展健康旅游产业第四节发展智慧健康产业第五节发展健康保险产业第六节发展健康食品产业第十八章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第二节丰富市场供给第十九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第一节提升医药产业发展能力第二节发展现代医药第三节发展中药产业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第二十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第二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三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四节健全健康发展支持政策第二十一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第一节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第二节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第二十二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第一节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第二节推进医学科技进步第二十三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一节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节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第二十四章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第二十五章加强组织领导第二十六章营造良好氛围第二十七章做好实施监测序言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满足深渡镇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参照安徽省有关城镇规划编制的有关规定,编制《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深渡镇城镇发展与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深渡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7)《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8)《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9)《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1-2020年)》;(10)《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1)黄山市《2011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12)《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3)《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4)歙县、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1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条例。
第4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区域统筹发展原则、规划连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第一层次:深渡镇域,即,深渡镇行政辖区范围(99平方公里)。
重点在空间上落实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镇村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共享共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层次:规划区范围,包括规划建成区以及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区范围的用地面积45.25平方公里。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年01月目录I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第二节政策分区41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第一节区域协调54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储金龙【摘要】As a big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province, Anhui is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provinces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e lies in on-site urbanization.the paper mak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counties in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on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country,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nhui Subregion,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Counties are the core and key link on the work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inAnhui.(2)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ies in Anhui is one of the great task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deci⁃sion of promoting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by the State Council.(3)Countie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agglomeration in Anhui. Finally, it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counties development in Anhui from development modes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hoice and so on.%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省成为国家首批两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之一,建设的核心在于就地就近城镇化。
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公布一、规划总则1、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为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埇桥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国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为宿州市城区规划建成区的范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宿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为:东至蒿沟苗安村、大店镇天门村、朱仙庄镇;西至西二铺;南至桃园镇、西寺坡镇张桥村、芦岭镇路口村;北至符离镇的梁套水库、国道G206规划线路以东500米、泗许高速公路。
总面积约为942平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3、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市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策略1、市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策略(1)区域联动发展;(2)产业集群发展;(3)城乡统筹发展;(4)创新协调发展。
2、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东向发展,全方位承接长三角;(2)生态优先,集约开发空间资源;(3)聚集要素,促进城市极化发展;(4)差异组合,构建特色功能板块。
3、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中心极化、组群互动、轴带发展、对接周边”空间开发格局。
(1)向心集聚,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2)壮大中心城市,打造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3)依托产业发展轴,串接宿淮、萧砀、灵泗等各个城市组群。
(4)构建宿淮产业协调发展圈,建设安徽重要的煤电化产业基地。
三、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市域总人口预测。
近期(2015年):612万人;远期(2030年):711万人。
2、市域城镇化预测。
近期(2015年):45.0%;远期(2030年):63.5%。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核、一轴、两板块”的空间结构:“一核”:宿州中心城市。
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
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3.06•【分类】审议意见的报告正文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省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送审稿》)已经2012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省十一届人大第三十六常委会会议审议。
此次规划编制,是在对上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认真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次规划的编制将为科学规划我省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皖北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区域发展的需求,实施我省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于引导、调控和保障我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城乡发展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9月29日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主持下,省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听取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情况的汇报,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遵循法制的统一性,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依法对该《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城建环资委员会认为,在此轮规划编制中,围绕实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指导思想明确,该城镇体系规划是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送审稿》编制水平较高,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0月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〇八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城建环资委员会关于审查意见的汇报,决定将《规划送审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
同时,就《规划送审稿》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一、城镇体系规划要与国家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认真做好衔接。
临泉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
临泉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临泉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2006年)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2002年)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2002年)8、《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9、《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1、《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2、《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1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14、《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15、《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16、《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17、《安徽省临泉县城乡统筹规划(2013-2030年)》18、《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DB34/T 1950-2013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安徽省住建厅21、其它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合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上下协调、左右兼顾,突出特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应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问题;突出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新型城镇化为最终目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建规[2011]42号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正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意见(建规〔2011〕42号)各市、县住房和城乡建委、城乡规划局:2010年12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颁XXX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贯彻实施好《条例》,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在总结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城乡规划的作用与地位,突出了城乡规划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公共政策属性;强调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各项建设的指导与调控;细化了城乡规划制定、审批和修改程序,规范了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与约束体系,明确了城乡规划的责任关系;提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规划管理要求,顺应了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条例》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依据,《条例》的施行,对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保障和促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与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条例》制定实施的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贯彻实施《条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沭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沭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规划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规划远期至2030年。
一、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大力提高沭阳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沭阳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规划愿景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亚欧大陆桥东桥堡地区核心城市、苏北地区立体化交通枢纽、中国东部最具有影响力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人居适宜最佳城市!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沭阳辖35个乡镇,面积为2299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近期到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2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中期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24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到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32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城、八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城,即中心城市核心区由沭城、扎下、龙庙、七雄、十字、章集、耿圩组成,市区控制面积500平方公里,六副,即临港新城、新河、华冲、沂涛、刘集、湖集、韩山、桑墟八个中心镇;多点,即其他城镇;网络化,即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座市域中心城市——8个中心镇——26个一般镇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水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沭阳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1、规划范围:先期规划沭城、扎下、龙庙、七雄、十字、章集、耿圩六镇,后继将新河、贤官、万匹、官墩纳入市区规划,市区控制面积为500平方公里。
2、空间发展策略:(1)极化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
《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高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稿一、总则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市域各要素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注重资源保护、能源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全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规划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城市发展理念,注重低碳、高效、民生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3.规划区范围包括高平中心城区行政管辖范围的3个街道办事处及河西镇、米山镇、陈区镇、三甲镇、永禄乡部分区域,规划区总面积约240km2。
4.规划期限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的创业之地山地生态的魅力之乡华夏文明的体验之都宜居宜业的品位之城2.城市发展战略区域协同、多轮驱动的产业突破战略低碳循环、环境制胜的生态建设战略特色彰显、文化凝聚的文化特色战略中心集聚、轴带生长的空间拓展战略3.城镇体系结构(1)市域人口与城镇化发展高平市域总人口近期末(2015年)总人口为53.5万人,中期末(2020年)总人口为55.2万人,远期末(2030年)总人口为58.2万人。
高平市城镇化率近期末(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7%,近期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为高速增长期;中期末(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中期年均递增1.6个百分点,为快速增长期;远期末(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5%,远期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为稳定增长期。
(2)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一级:为中心城区(23万人),职能定位为综合型。
二级:即五个重点城镇,包括马村镇(3.2万人)、河西镇(3.2万人)、寺庄镇(2.8万人)、米山镇(2.2万人)、三甲镇(2.1万人),职能定位为综合型。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2010-2030)(评审稿)文本 图集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07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2010-2030)(评审稿)项目号:城分141院长顾浩总规划师陈伟民所长张勇项目负责人杨晓光[建]城规编甲级081049工程设计证书号甲级A133011409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 一一年七月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2010-2030)(评审稿)项目审定人顾浩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杨晓光规划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专业审核人丁元规划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赵萍给排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袁继良电力电信高级工程师朱小康道路交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敏晔燃气热力高级工程师专业负责人胡庆钢规划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郝新宇给排水高级工程师胡锡栋电力电信工程师沈亚光燃气热力高级工程师贺晓琴道路交通助理工程师项目参加人陈奕规划助理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赵佩佩规划助理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崔云兰规划城市规划师2011.07文本目录一、总则 (1)二、发展目标 (1)三、功能定位 (2)四、城市规模 (2)五、总体空间布局 (2)六、规划建设用地布局 (3)七、绿地系统规划 (4)八、分期建设 (5)九、综合交通规划 (5)十、空间景观规划 (10)十一、环境保护规划 (11)十二、用地兼容与容量规划 (13)十三、市政工程规划 (14)十四、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7)十五、综合防灾规划 (17)十六、规划实施措施 (18)十七、附则 (19)附表:安徽江南集中区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20)一、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健康有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防洪标准》(50201-94);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9、《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11、《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编制中);12、《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编制中);13、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12]6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12〕67号)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审批〈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2030年)〉的请示》(宜政报〔2011〕18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安庆市是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安庆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工合作,融入区域发展。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步把安庆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901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统筹中心城区、县城和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要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要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8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平方公里以内。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
城镇化发展目标20__年,全省城镇化率51%,城镇人口3200万人;20__年,城镇化率58%,城镇人口接近3900万人;2030年,城镇化率70%-73%,城镇人口5100-5300万人。
城乡空间布局全省近期发展形成“一圈一带一群”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圈”为合肥都市圈,“一带”为沿江(皖江)城市带,“一群”为皖北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远期:加快发展芜马都市圈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形成“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城镇规模与功能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500万以上城市1个,300-500万的城市1个,200-300万的城市4个,100-200万城市8个,50-100万的城市3个,20-50万的城市5个;规划20-50万的县城40个,10-20万的县城7个,5-10万的县城6个,以及700个左右镇。
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合肥和芜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蚌埠、阜阳、安庆、黄山;地区性中心城市为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
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调整,合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建设安全、低碳和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三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形成以国家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为主骨架,以城际铁路、公路、水运和支线航空交通为补充的交通通道,重点建设安徽中心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全省形成沿江、东部、北部、西部四个交通走廊。
片区发展指引皖北片区加快皖北城市群建设,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至2030年片区总人口达到257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16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65%左右。
皖中片区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三河
长临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 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 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 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 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见-皖政〔2015〕10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见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意见皖政〔2015〕10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现就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科学编制规划(一)完善规划体系。
各地要遵循《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加快健全以城市、县城总体规划为统领,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以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为支撑,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脚点,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城镇规划体系。
提高乡村地区规划编制水平,完善镇、乡规划编制标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确保城乡建设依法有序开展。
(二)强化规划衔接。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统筹落实交通、水利、安全、消防、电力、通信、环保等经济和社会事业相关要求。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加快建立省域—市域—县域全覆盖的“多规合一”体系,探索建立全域覆盖、体系完善、部门联动、动态更新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不断健全空间规划协调机制。
(三)推动绿色集约发展。
城市、县城总体规划编制要坚持绿色、集约、安全发展原则,开展水、土地、能源、大气等环境资源要素评估,科学确定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落实城市安全要求,推进城镇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全面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合理布局城乡各类空间,科学确定地块开发强度,居住用地容积率不得小于1.0,原则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容积率不得超过2.5,中等城市容积率不得超过2.2,小城市容积率不得超过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
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
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第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年,
近期~年,
中期年,
远期~年,规划基期年为年。
第条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
()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省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城市(县)的城乡规划以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相邻地区协调的重要依据。
()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第条城镇化方针
以多种类型的城市群发展为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努力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优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条城镇化原则
()产城融合。
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
()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布局,发挥我省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分类指导。
尊重南北地域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
()生态宜居。
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土地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彰显文化。
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打造城镇徽风皖韵魅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