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高洪深)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问题)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6
五
及其指标体系
第三节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
1.主成分分析原理 2.主成分分析中的指标筛选方法 3.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二、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
1.层次分析法 (1)渊源:
20世纪70年代初,萨蒂。他将决策问题所涉及的因 素,进行分析,分为目标类、准则类和对象类或措施类。 (2)分类: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3
五
及其指标体系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选择指标按照如下指标体系设立原则进行 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 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
4、(相对)独立性原则 设计的指标体系必须尽可能的相互独立。同一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应避免重复,不同
指标间的具体指标应尽可能的相互独立,这样才能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充分的对区域经 济发展环境进行准确地评价。如 GDP 和 GNP 这类的指标只选取一个就够了。 5、目标性原则 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为本区域内的经济 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这是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本 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的具体情况,提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 系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趋势评价,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 6、政策性原则 对各省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考虑省内的具体情况,更应该考虑省外、 特别是全国的形势,不仅要考虑理论的准确性,更要考虑实践的可行性。所以,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时,应该以国家、省内的相关政策为指导。经济发展环境 评价指标应该跟踪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反映政策的效应情况。 7、整体完备性原则 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准确、全面的综合评价,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有 机整体,该体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评价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状况,还要反映出系 统的动态变化,并能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多采用以下六种方法,即范围境指标体系时主要采用了范围法和目标法。
采用范围法选取评价指标。根据本文用系统观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进行的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是指区域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环境、制 度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环境等几个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必 须首先考虑这些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选取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两 方面的指标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区域经 济发展状况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劣的反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环 境外延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结合区域发展环境的内涵、外延、分 类和我国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子系统、自 然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Pag济e 子5 系统四个方面来设计。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 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太仓市、宜兴市、无锡市滨湖 区、锡山区、惠山区、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淳县、南京市江宁 区、浦口区、金坛市、常州市武进区、海安县、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溧 阳市 上海市:闵行区 浙江省: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 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 山东省: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深圳市罗湖区 四川省: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蒲江县 安徽省: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曲江新区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沈阳市苏家屯区、于洪区、棋盘山开发区 天津市:西青区 新 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②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伊萨德。
③ 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Dubey)。
④ “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 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 经济学》。
2020年10月23日星期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8
五
2.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 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自组织) 特点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区际联系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区域差距等问题出现)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n
如果下面两个条件成立,我们说 是理想重量向量 w1 , wn 的中位数:
w
1 j 1 i
xj x
w
i j n
n
i
,
w
1
j 1
i
w
i j
i
区域经济学
xi x;Wi tq( xi ) k 1 t k q k ( xi )
m
q( xi ), q1 ( xi ), q 2 ( xi ), q m ( x);t , t1 , t 2 , t 3 , t m ; s S R T ( S ) wi d ( xi , s);T ( S ) w i ( s xi ) wi ( xi s)
c1 Qi1 Qi 2
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有的 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绝 对值加在一起。Ci代表区域产业化系数
区域经济学
6、产业结构变化率 c2 Q j1 Q j 2
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 份,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 产业变化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区域经济学
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选择: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最初起源于对运输成本 的最小化的探讨。区位被抽象为生产地点距离 原材料、能源、市场的距离远近。 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一直由韦伯模型主宰着这一 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厂商的目标函数对市场和资 源禀赋均好的区位时敏感的。这种模型是在假 定厂商承担产出和投入的运输成本情况下得到 的。由于在韦伯模型中,产出和投入的数量被 视作既定的,所以厂商降选择运输总成本最小 的区位。
(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第五章 总部经济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战建 略设 对中 策国 循 环 经 济 的
26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2017/2/1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2017/2/1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8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
循环经济
题重 点 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1.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寻求
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产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不超过维持 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从经济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 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 最大限度 4.从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封闭式”工艺方法,尽 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
三、设计区域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方法
国外学者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多采用以下六种方法,即范围法、目标法、 部门法、问题法、因果法和复合法。
本文在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时主要采用了范围法和目标法。
采用范围法选取评价指标。根据本文用系统观点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进行的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是指区域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环境、制 度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环境等几个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必 须首先考虑这些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选取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两 方面的指标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区域经 济发展状况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劣的反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环 境外延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结合区域发展环境的内涵、外延、分 类和我国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子系统、自 Page 5 然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四个方面来设计。
Page 9 (4)制度人文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虽然比较间接,但制度人文环境更符合
4、经济环境指标组成
该指标组由 3 个大类指标和 9 个小类指标组成。 (1)经济规模指标,反映区域经济总量和规模状况的指标。该指标是对经济存量和现状的反映, 该指标包括:反映经济总产出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GDP;反映总投入状况的指标——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对外资利用状况的指标——实际利用外资额。 (2)经济素质指标,反映区域经济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经济素质是反映地区经济状 况的核心内容,经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繁荣程度,也关系到经济规模的积累。该指标包括: 反映经济增长率的指标——GDP 增长率;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第三产业收入占 GDP 的比重;反映区域经济平均水平的指标——人均 GDP。 (3)经济繁荣指标,反映区域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该指标是经济素质和经济规模的表现形式。包 括:反映居民消费能力的指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反映政府购买与消费能力的指标——人均 财政收入;反映经济与外界联系程度的指标——进出口总额。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其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测度,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其特征与要求,然后从多个维度出发,选取了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在内的关键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
文章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等路径,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其内涵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活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强调开放合作,推动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及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构造: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构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构造。
这种构造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构造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构造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构造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正确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本钱,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及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开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正确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及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本钱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场出现老工业区构造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展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开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开展到地区总体经济构造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效劳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本钱、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第11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持续而稳 定的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
3、平均指标:同类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 达到的一般水平与大量单位的综合数量特征。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三、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不能只停留在经 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还应考虑经济增长所付 出的代价。
四、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 二、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
第三节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
1.主成分分析原理 2.主成分分析中的指标筛选方法 3.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第三节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二、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
1.层次分析法 (1)渊源:
一、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 二、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
用条件 三、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四、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 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方面:
1、总量指标 2、复合指标:人均指标、静态比率指 标、系数指标(P235 表11-1)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们这里所说的制度创新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
收 稿 日期 :0 8—0 —0 20 7 9
作者简介 : 李答 民( 9 5 , , 16 一)男 陕西蓝 田人 , 西安财经学 院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管理和教育管理 。
维普资讯
李答 民: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传 统 的经济发 展评价 注重对经 济总量增 长水平 的评价 , 方经济 发展 的初 级 阶段 主要 以经 济 增 长 西 来评 价经 济发展 的水平 。亚 当 ・ 斯密 《 国富 论 》 的 中 经 济发展理 论 主要 体现 了经 济发 展的这种 思想 。我
制度 的创新 , 括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战略部署 、 它包 政策 水平 以及政策 的执行等 方面 的创 新水平 。但是经 济 发展也应 当是一 个 动态 发展 的过 程 , 不仅 对 当前 的 经济发 展需要评 价 , 需要 对经 济 发 展 的未 来持 续 也 协调 性作 以评 价 。这 就需要我 们在对 区域经济 发展 评级 中 , 要从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总量增加 、 济结 不仅 经 构 的优化 、 济关 系 的改 善 和制 度创 新 等方 面 予 以 经 评价 , 还需要 评价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协 调性 和持续性 。
一
国改革开放初期也以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
主要 标志 。经济 发展 到一定 的水平 , 济 结 构 的优 经 化、 经济关 系 的改善 、 度 的创新 也成 为经济 发展 的 制 重要 目标 , 以往 注重 经 济增 长 而忽 略经 济 内部 的优 化 、 系改善 、 关 制度 创新 , 然会 影 响经济 的全 面发 必
范畴, 制度 因素 也是 区域经 济 发展 的重要 标 志 。我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2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省域、市域)指 标 权 重1.煤炭工业和制造业占比变动 (20)(1)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12 (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82.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10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104.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86.高新技术企业数 87.增长效益 (18)(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4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3 (5)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速度 38.环境质量 (8)(1)空气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5 两方面内容)(2)水体质量(包括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和劣Ⅴ类水体比例两方3 面内容)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10.政府性债务管理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开发县域)指 标 权 重 1.煤炭工业和制造业占比变动 (20)(1)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12 (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82.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10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104.园区(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86.高新技术企业数 87.增长效益 (18)(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4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3 (5)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速度 3 8.环境质量 (8)(1)空气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5 两方面内容)(2)水体质量(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考核断面3 达标率两方面内容)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10.政府性债务管理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域)指 标 权 重 1.煤炭工业和制造业占比变动 (20)(1)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12 (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82.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10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104.园区(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125.“三品一标”获证产品认证数量 86.高新技术企业数 87.增长效益 (18)(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5 (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4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5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 8.环境质量 (8)(1)空气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5 两方面内容)(2)水体质量(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考核断面3 达标率两方面内容)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10.政府性债务管理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县域)指 标 权 重 1.煤炭工业和制造业占比变动 (20)(1)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12 (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82.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10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104.园区(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125.高新技术企业数 86.增长效益 (18)(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4 (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5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5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 7.环境质量 (8)(1)空气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5 两方面内容)(2)水体质量(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考核断面3 达标率两方面内容)8.生态修复 (8)(1)当年造林面积及合格率 4 (2)当年草地改良和耕地种草面积 4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10.政府性债务管理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市辖区)指 标 权 重 1. 煤炭工业和制造业占比变动 (20)(1)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12 (2)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82. 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103. 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104. 园区(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1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86. 高新技术企业数 87. 增长效益 (18)(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4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4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3 (5)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速度 3 8. 环境质量 (8)(1)空气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两5 方面内容)(2)水体质量(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考核断面3 达标率两方面内容)9.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10. 政府性债务管理 3附件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牵头责任部门和数据提供部门分解表指标 范围 牵头责任部门 数据提供部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省、市、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省、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县省发展改革委 省统计局 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率 省、市、县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率 省、市、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速度 省、市、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统计局高新技术企业数 省、市、县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 政府性债务管理 省、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省、市、县省财政厅 省财政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省、市、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山西调查总队省统计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省、市、县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 省、市、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省、市劣Ⅴ类水体比例 省、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县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 县省生态环境厅 省生态环境厅“三品一标”获证产品认证数量 县当年草地改良和耕地种草面积 县省农业农村厅 省农业农村厅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县 省农业农村厅 省统计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省、市、县省农业农村厅 山西调查总队省统计局当年造林面积及合格率 县 省林业和草原局 省林业和草原局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 省、市、县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省、市园区(开发区)投资产出强度 县省商务厅 省商务厅培育“小升规”企业数量 省、市、县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省统计局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省、市、县省应急管理厅 省应急管理厅省统计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
1.层次分析法 (1)渊源: 20世纪70年代初,萨蒂。他将决策问题所涉及的因 素,进行分析,分为目标类、准则类和对象类或措施类。 (2)分类: 层次单排序法、层次总排序法。 2.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7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5
二、区域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范畴
1.横向: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 2.纵向: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投入指标体系类型
(1)人力资源 (2)技术要素 (3)资金要素 (4)交通运输条件
三、现代评价方法
现代评价方法包括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
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9
关键术语
区域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判方法
思考题
1.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2.简述综合评判方法有几种?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一、传统评价方法
1.综合评分法 (1)优点:操作简便。 (2)缺点:由于得分是按指标值高低幅度分成不同的档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组在边缘的指标的准确性。 2.标准化计分评价法 (1)用指标的标准分数作为指标计分的评价方法。 (2)特点:
① 消去了指标的计量单位,依据指标值和指标分布而定; ② 弥补了合评分法的缺陷; ③ 具有“广义位次”的意义。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3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选择指标按照如下指标体系设立原则进行
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 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有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1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10
3.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方法 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值转换为无量纲的功效系数,然后进行 综合评价。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8
二、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
1.优序法 优序综合评价法是对多对象多属性进行排序评价 的一种方法。 2.改进的双基点法 (1)方法原理 (2)方法步骤
四、投入绩效指标体系
(1)资源投入—产出成果 (2)资源投入经济效益 (3)区域开放度 (4)环境治理能力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6
第三节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
1.主成分分析原理 2.主成分分析中的指标筛选方法 3.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及其指标体系
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的框架设计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持续而稳 定的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 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 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