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研究
农户信贷发展现状调研
农户信贷发展现状调研农户信贷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户信贷是指农村居民从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信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农户信贷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为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对象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资料收集等方法,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和金融机构进行调查。
我们随机选择了某县的500名农户和10家金融机构作为调研对象。
三、调研结果1. 农户信贷需求和借贷渠道调研结果表明,在农户中有近70%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其中约一半农户的主要借贷目的是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另一半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和家庭教育。
农户主要通过银行、信用社和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来满足借贷需求,其中以银行为主要渠道。
2. 农户申请贷款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结果显示,有近40%的农户存在申请贷款的困难或问题。
其中,主要困难包括申请手续复杂、贷款审批时间长、利率高、担保要求严格等。
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担心贷款风险大,不愿意借贷。
3. 金融机构提供农户信贷的问题和难题调研显示,金融机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难题。
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款周期长,金融机构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不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其次,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流程不够灵活,往往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另外,农户缺乏抵押品,导致金融机构难以为其提供贷款。
四、建议和对策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和贴息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信贷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度。
2.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户借贷需求的调研和了解,开展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农户的多样化借贷需求。
3. 金融机构应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减少农户申请贷款的难度和压力。
4.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程度,提高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度。
农户贷款发展现状及路径
农户贷款发展现状及路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贷款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户贷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农户贷款的现状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户贷款的现状农户贷款的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贷款利率和期限也逐渐得到优化。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农户的贷款支持力度,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贷款获得率和贷款额度。
然而,农户贷款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贫困地区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贷款的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其次,一些农户对贷款的使用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贷款违约和不良贷款的情况。
此外,农户贷款的利率仍偏高,需要进一步降低。
二、农户贷款的发展路径为了推动农户贷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贷款政策: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加大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吸引更多农户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 加强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户的金融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户的贷款使用和管理能力。
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推出更多适应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的不同需求。
3. 发展农业产业链:政府可以鼓励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农户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机会,同时也能够增加贷款的还款来源,降低贷款风险。
4. 引导农户创业创新: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户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扶持农民创办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5. 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严格授信审查,加强贷款使用和还款的监督。
同时,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对不良贷款进行有效处置,提高贷款的回收率。
农户贷款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完善贷款政策、加强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产业链、引导农户创业创新以及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等措施,可以推动农户贷款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涉农贷款调研报告
涉农贷款调研报告涉农贷款调研报告一、引言涉农贷款是指针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个体的信贷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涉农贷款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本调研报告对涉农贷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涉农贷款的发展情况、问题及对策。
二、当前涉农贷款情况1. 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长当前,中国农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涉农贷款规模也不断增长。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涉农贷款余额在过去几年里持续增加,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
2. 涉农贷款用途广泛涉农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建设、农户消费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
其中,农业生产是涉农贷款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农村经济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 农户信用评估困难由于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难以准确评估,很多农户的信用评级不够科学合理。
这给涉农贷款的审批与风险控制带来了一定难度。
2. 贷款利率较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风险偏好较高,涉农贷款的利率相对较高,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涉农贷款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降低农村贷款的利率水平迫在眉睫。
3. 贷款流程繁琐当前,涉农贷款流程较为繁琐,需要农民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担保。
这给贫困地区和农民个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加大了贷款审批的时间和成本压力。
四、解决措施1.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民信用评估体系,采用多种数据和指标综合评估农户信用状况,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信用评级,从而降低信用评估的难度。
2. 降低涉农贷款利率为了解决高利率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等方式来降低涉农贷款的利率水平,减轻农民的还款压力。
3. 简化贷款流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简化涉农贷款审批流程,推行线上办理,减少农民的资料和担保要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降低贷款申请的成本和时间。
五、结论涉农贷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服务的普及和深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包容性更强的金融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普及金融服务的任务尤为紧迫。
本文旨在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进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普惠金融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重点。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服务覆盖面窄、金融产品单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政策环境、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包括优化政策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普惠金融理论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普惠金融,亦被称为“包容性金融”,其核心在于确保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三农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
三农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农村地区,农业、农民与农村经济(即“三农”)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进程中,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能够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这篇文章将探讨农村金融支持在三农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金融支持的多元化形式农村金融支持通常包括银行贷款、农民合作社、微贷款公司、信用社、保险等多种形式。
这些金融工具和服务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降低其投入成本,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1. 银行贷款传统的银行贷款是农村金融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贷款,农民可以获得购买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所需的资金,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然而,银行在发放农村贷款时往往会面临风险评估困难、抵押物不足等问题,这导致部分小农户无法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持。
2. 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一种新兴的农村金融支持模式。
农民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 bargaining power。
合作社能够组织成员进行生产、销售和市场营销,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类组织往往还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例如,吸引社会投资、提供技术培训等。
3. 微贷款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微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贷款通常指不是通过传统银行而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短期贷款,适用于小农户和农民企业主。
这种形式的贷款门槛低、流程简便,能够快速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
4. 保险服务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很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都可能导致农民遭受重大损失。
保险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风险。
通过农业保险,农民可以获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赔偿,从而稳定收入水平。
农村金融支持面临的挑战尽管农村金融支持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报告》省联社营口办事处:根据营口市人民银行《关于开展202x-202x年度农村消费需求快速调查的通知》要求,我联社将202x年金融支持农村的措施、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统计,并将202x年金融服务农村情况进行了规划,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202x年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的措施1、确定金融服务农村方向盖州市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初步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牧、白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
全市农业形成了东、南部以无公害果品生产为主体,以山野菜、柞蚕、珍禽、羊、牛、猪等种养业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中、西部以沈大高速公路绿化产业带为重点的高效特色农业生产,以葡萄、黑李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工厂化养殖为标志的“海上营口”建设;北部以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为主,稻鱼、稻蟹混养等立体高效农业为代表。
根据盖州市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我们明确了立足县域经济、加大“三农”贷款投放的战略,确立了“三条支农主线”:一是东、南部地区以支持水果、柞蚕、畜牧养殖等为重点,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支持塑料大棚、蔬菜、水产1捕捞和养殖等为重点,三是北部地区以支持水稻、稻鱼、稻蟹混养等为重点,使全市信用社能够各自找准信贷支持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投放各项贷款,推进信贷主营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为完成改革、经营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2、完善农户小额信用方式,大力投放农户贷款。
首先是加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
通过认真开展贷前调查,详细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农业生产的品种和项目,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
其次是按照信用等级严格授信。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了逐级授权的管理方式,授信额度为1-3万元,有效的缩短了农额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
第三,按照实际合理定价利率。
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小额农户贷款利率,摒弃了过去“一浮到顶”和就高不就低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合理水平,有效的扩大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剖析农村金融支持发展三农研究论文》
《剖析农村金融支持发展三农研究论文》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调查:思考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构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辖内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及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入手,分析了辖区农村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和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难题和障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承德市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到xx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占比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长34.4%。
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8.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年初增加46.6亿元,增长22.3%。
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中,三家“农”字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达到78.1%,其中农业发展银行30.1亿元占14.4%,农业银行19.6亿元占9.4%,农村信用社l13.7亿元占54.5%。
县域贷款中81%为涉农贷款。
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贷款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70.2%;从贷款用途看,农林牧贷款4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8.1亿元。
截至xx年6月末,辖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为7.5亿元,其中,仅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就达4.19亿元.农业银行2.7亿元。
(二)央行积极开展窗口指导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继续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有效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出台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的扶持政策,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三农”服务保驾护航。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金融服务不足、信贷资金短缺、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文章将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涉农贷款投放效率分析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涉农贷款投放效率分析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涉农贷款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涉农贷款投放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对涉农贷款的投放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涉农贷款投放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放不到位当前涉农贷款的投放量远远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不足,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任务难以完成。
2. 贷款利用效率低下部分农民对于贷款的使用缺乏有效规划,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贷款资金被挪用、浪费等问题。
3. 风险意识不足涉农贷款投放中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部分金融机构和农户对风险意识不足,导致贷款逾期、违约等问题频发。
4. 政策和制度不完善目前,涉农贷款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尚未健全,很多地方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影响了贷款投放的效率和效果。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涉农贷款的投放效率,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涉农贷款投放效率的对策建议1. 加大投放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确保资金到位。
2. 提升农户贷款使用能力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联合开展农户的贷款使用培训,提升农户的贷款使用能力,指导农户合理规划和使用贷款资金。
3.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涉农贷款监管机制,加强对涉农贷款投放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加强风险管控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对贷款申请人的审查和评估,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5. 完善政策和制度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涉农贷款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为涉农贷款的投放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涉农贷款的投放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繁杂的内容,不需要输出。
【研究背景】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研究,是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改革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涉农贷款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障碍,如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贷款利率高、风险较大、流程繁琐等,影响了涉农贷款的发展和效益。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提高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背景】的明确提出,将有助于引出研究的深入和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涉农贷款是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商业银行涉农贷款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涉农贷款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直接的关系。
涉农贷款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
研究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可以为我国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可以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字数:239】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可行的推进途径和建议措施,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发展对策,还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农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创新模式研究——以昆山鹿城村镇银行为例
总第 2 1 期
新方 面 的贡献 也远 远大 于经济 欠 发达 地 区 , 能够 更 好 地 发挥 农 村金 融 机 构服 务 农 村 的重 要 作用 。本 文 旨在 以经济 发达地 区的村 镇 银行 为 切 入点 , 对 农 户 贷款 的创新 模 式 进 行深 入 探
讨, 并 以江苏 省苏州 市 昆山鹿城 村镇 银行 为例 , 具体 阐述农 户贷 款创 新模 式 的机 制 和作用 。
户提供 贷 款 , 计更 多农 户 的贫 困状 况得 到 有 效改 善 , 而 如 果依 靠 捐 赠或 者 补 贴 的话 , 其 受 众
范 同会 受 到限制 ; 二是 , 贷款 机构 的财 务 可持 续性 势必 会 吸 引市 场 的注 意 , 也 能 够 吸 引更 多 的资金 , 从 而有利 于更 多贫 r 木 ] 者 享 受到 金 融 服务 ; 是, 贷 款 机构 的财 务 可 持续 性 不 需 要政 府 负担 成本 , 反而 可 为其带 来可 观 的收益 , 相 较政 府对 农户进 行 补贴 , 贷款更 有益 。
在农 户贷 款模式 的确 定上 , 一直 存在 着制 度主 义学派 和福 利 主义 学派 两 种不 同 的观 点 。
前 者强调 贷款 机构 对信贷 的 管理 以及 贷 款 机构 的财 务可 持 续性 , 其 代 表 性 的模 式 是 印尼 人
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研究
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研究◎蔡 婷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高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成为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保障,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助力。
本文通过相关概念的剖析,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深度分析,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一些研究策略。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路径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制定了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与扶持政策,不仅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与整合,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经济优势不明显,而且严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致使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
所以,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的创新研究被社会广泛关注与重视,成了目前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的改革历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步成了现代社会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制度也得到了全面的完善与发展。
进入2007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逐步涌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企业,这些企业在对于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后统一销售,这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村的就业,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的发展。
根据相关金融统计发现我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的贷款服务由2007年的51.8亿元逐步提升到了2017年时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的涉农贷款,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地区人口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
由此可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对于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3篇
【导语】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
以下是整理的农村⾦融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农村⾦融调研报告 ⾦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越来越重要。
⼤⼒发展⾦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资⾦的供求⽭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增长的重⼤制约因素。
推动农村⾦融改⾰,改善农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员,对全市⾦融业发展情况进⾏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的情况通报,召开了⾦融界⼈⼠座谈会,并⾛访了有关⾦融机构,企业界⼈⼠和农村,了解我市⾦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榆林⾦融业的现状 (⼀)榆林⾦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前,我市共有银⾏业⾦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农业发展银⾏;4家⼤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中国⼯商银⾏榆林分⾏、中国农业银⾏榆林分⾏、中国银⾏榆林分⾏、中国建设银⾏榆林分⾏;3家银⾏类农村合作⾦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神⽊农村合作银⾏、府⾕农村合作银⾏;9家县级农村信⽤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长安银⾏榆林分⾏、交通银⾏榆林分⾏、招商银⾏榆林分⾏;1家邮政储蓄银⾏——中国邮政储蓄银⾏榆林分⾏,构成榆林银⾏业⾦融机构的基本框架。
其中法⼈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融机构),⾮法⼈机构9家。
从业⼈数5064⼈,营业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和农村信⽤社325个,邮政储蓄银⾏79个,农业银⾏61个,占营业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府⾕、定边、靖边和横⼭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点的69.4%。
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融机构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洲县。
农商银行农户贷款业务调查分析
农商银行农户贷款业务调查分析一、农商银行农户贷款概述(一)农商银行的定义。
农商银行,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简称,农村商业银行是由以前的“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的。
农村商业银行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二)农户贷款的含义。
农户贷款是指农户为满足某方面需求而向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同时签订借款的金额、借款的利率、借款的用途及借款的时间等契约的金融活动。
其中,农户是指农户家庭,是农村的基本组成单位,现在对农户概念的解释有三种:一是根据家庭的职业来进行划分的,认为农户是从事农业为主;二是根据家庭所处的经济区位来划分,这与城镇家庭相对应,即居住在农村的家庭;三是根据家庭的政治地位或身份进行划分,即家庭地位相对低下,不享受国家福利待遇的。
贷款是指正规的金融机构按一定的利率和归还条件有偿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三)农商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研究意义。
农户是建立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的需求主体。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事实上的主力军,其本身就是立足服务于“三农”,与“三农”的联系最为密切,具有营业网点多、覆盖全国大部分农村等的特点。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加剧,农村金融网点覆盖范围小,农户贷款难等,都是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导致了农户融资难与农户诚用度高并存的现象,以及农村资金匮乏但农村资金外流并存的怪相。
二、宽甸县农商银行农户贷款现状从2016年到2018年末,宽甸县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总体呈增长态势,特别是2016年,不良贷款率达到最高,达到2.1亿元。
一方面由于农户贷款总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不良贷款额度也达到历史高点。
(表1)据了解发现,宽甸县各个乡镇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是农户贷款的首要之选。
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保证担保贷款、厂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
关于农户小额贷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户小额贷款的调查报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联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以农户的信用、担保为贷款保证。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贷款。
因其具有手续简便、利率优惠、周转使用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从信用社自身而言,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不仅是为“三农”服务的具体表现和树立形象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弱化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
我于2012年暑假利用工作之余,采用访谈法、资料查询法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30多年的改革,农村面貌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直作为农村信用社标志性信贷产品,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尽管2005年前,出现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迟滞不前,但从2005年开始,又恢复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2009年,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到17478万元,比2008年增长9.6%,比2005年增长192%,2010年元至5月份比年初净增1921万元。
一农户小额贷款的模式1.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
我国根据自身的特点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1)农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现行扶贫资金由农业银行经营,在农行业务内增设小额信贷专项扶贫业务,直接承担向低收入贫困人口提供金融业务的任务,满足广大贫困者的金融需求。
(2)农村信用社模式,是指由农村信用社向低收入农户提供金融业务,满足广大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
(3)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模式,是由邮政储蓄银行提供小额贷款。
2.对于以上的三种模式,根据我的调查结果,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农村信用社作为为农户提供信贷的主要金融机构,形成了农村信用社模式,如下图:农户信用评定。
首先由农户向信用社提出信用评定申请,然后由信贷人员对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信用状况评定建议,最后由信用评定小组按照农户信用评定的办法,对申请人进行信用评定。
在对农户信用评定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建立了完备的贷款档案。
授信。
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之后,根据评定标准划定信用等级,根据该等级核定相应的信用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
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研究
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农业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农业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金融工具,通过精细的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对参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沟通和资金融通,以提高供应链各参与主体融资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的意义和作用。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农户仍面临着资金难以获得、融资成本高昂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农业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需求,打通融资渠道,为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推进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风控机制和监管体制,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目前,我国已有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农业供应链金融市场,它们针对不同的供应链公司开发了不同的融资产品,如农业生产贷款、农村建设贷款、农村信用社合作贷款等。
同时,领导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确定各省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的意义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农户的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在此情况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明显。
首先,农业供应链金融具有低成本优势。
传统的农村信贷主要以农业贷款为主,但由于农村人口的分散性和农业经济的复杂性,往往导致监管成本高、融资难度大等问题,使得农家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而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整合供应链金融需求,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实现了资金成本降低。
其次,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了农户财务压力。
由于农户缺乏可用资产作为担保,使得传统贷款难以实现,融资成本也较高。
而农业供应链金融则可以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承担风险,以供应链为纽带,降低了农户的融资负担,提高了获得融资的概率。
“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研究
SHANGHAI INSURANCEMONTHLY ·MAY 2018“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研究徐克勤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农办随着全球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育不健全,应积极开拓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实施“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对于发挥金融服务职能,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产生的背景分析在创新发展的视野下,原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社会职能。
从其产生的背景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具有可行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作物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农业保险模式的推广,为我们带来了可借鉴的依据,在我国的上海等地区进行的“信贷+保险”模式的有效尝试,为我们推行这种模式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二是顶层政策的相关设计。
特别是中央提出的银保互动机制,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在促进保险与信贷发展方面的监管新举措,为农村地区信贷和保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是农村地区抵抗自然灾害的客观要求。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极可能导致农户“颗粒无收”,形成广大农户还款的巨大压力,“信贷+保险”模式能有效缓解和降低这种风险。
四是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风险。
农业生产中来自于自然条件的风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客观上存在限制和约束贷款行为,严重制约了农村贷款业务的开展。
推行“信贷+保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保险公司承担代为偿还贷款的保险责任,缓解了农户因灾害还款的压力,化解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贷款风险。
农村金融与农民贷款需求
农村金融与农民贷款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贷款需求日益增长。
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农村金融的理念和模式、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解决农民贷款需求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农村金融的理念和模式农村金融的理念是以服务农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注重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这种模式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贷款门槛高、利率较高等问题。
为了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模式势在必行。
现代农村金融模式注重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农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
此外,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的贷款需求。
二、农民的贷款需求农民的贷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经营贷款:农民需要贷款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农药肥料、种子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信息化贷款: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农民也需要贷款购买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大数据系统等,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3. 农村房产贷款:农村房地产的快速发展,需要农民贷款购买、建造或改建农村住房。
4. 农民创业贷款: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通过创业来增加收入,因此需要贷款投资农产品加工厂、农家乐等农业相关领域。
5. 农产品加工贷款:农民需要贷款建设农产品加工厂、购买加工设备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解决农民贷款需求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民的贷款需求,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应鼓励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利用科技手段降低贷款手续费用,提高贷款审批速度。
2. 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贷款咨询、贷款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民办理贷款相关事项。
农业的农村金融与信贷
农业的农村金融与信贷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农村金融与信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农村金融的意义、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以及农村信贷的运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农业的农村金融与信贷。
一、农村金融的意义农村金融是指在农村地区运作的金融系统,它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持农业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撑,为农民提供融资、理财、汇款等服务,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民收入水平。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通过金融手段对农村企业进行融资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促进农村就业: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现象。
二、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商业银行等几种形式。
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金融服务职能。
1. 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农民的专业银行,为农民提供存款、取款、贷款、结算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 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它通过发放小额信贷、提供储蓄和理财等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3.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是专门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短期融资需求。
4.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它与城市商业银行相似,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但更注重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
三、农村信贷的运作机制农村信贷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农户贷款流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政府支持等几个方面。
1. 农户贷款流程:农村信贷的运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贷款流程上。
农户需要向金融机构提交贷款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担保材料。
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进行评估,然后审批并发放贷款。
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投资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投资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农业投资的重要支持系统,在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推动农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投资的影响。
一、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投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提升了农民的金融素养和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在需求层面对农业投资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户通过金融机构获得有利于投资的贷款和信用,提高了资金流动性,降低了农业投资的风险。
此外,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满足了不同农民对于投资的多元化需求,农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提高了农业投资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为农业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农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拓宽了农民的融资选择。
其次,农村金融服务的改进降低了农业投资的融资成本,例如通过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降低了贷款手续费和利率,提高了农民的融资效率。
另外,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也增强了投资主体的信用和声誉,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农业投资,为农业投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三、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业投资水平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不仅带动了农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也提高了农业投资的水平和效益。
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获取农业科技和管理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此外,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也帮助农户提高了投资的技术含量,推动了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农业投资的效益。
四、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业投资规模扩大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改进,农民对于农业投资的信心逐渐增加,进而推动了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通过金融扶持政策和项目,农民获得的资金支持和贷款额度增加,使得更多的农民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投资。
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渠道和投资选择,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进行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研究——基于农村土地产权的视角肖诗顺/高锋【专题名称】农业经济研究【专题号】F2【复印期号】2010年08期【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京)2010年4期第14~18页【英文标题】Loan Mode for Farmer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作者简介】肖诗顺高锋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雅安625014【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产权分析模型及经验数据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完全具备了排他性、可分割性以及一定的可转让性,因此,从理论上讲土地权利可以作为与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交易的标的;经验数据证实了农村土地产权的融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开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形式的农户贷款模式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关键词】农村土地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标的/土地产权融资/贷款模式农户贷款一直以来是农村金融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由此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农户贷款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如“政府—中介组织—集体—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农户担保基金贷款等模式,代表性的如黄祖辉、王朋(2008),董晓林、吴昌景(2008)等。
而对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户贷款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涉及很少,如黎翠梅(2008)等研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提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发展型耕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客体,以非农收入水平高的企业型农户为抵押主体的贷款模式。
以上研究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户贷款模式关系的文献,在方法论上侧重于从实证方面分析农村土地产权抵押担保的可行性,缺乏理论上的解释。
本文运用产权分析模型为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村金融机构相互交易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同时结合经验数据佐证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并且对农村土地产权实施抵押后引致的风险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多样化的抵押贷款模式。
目前,我国农户最有价值的资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宅基地使用权。
然而,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政策上的不可抵押性,深入挖掘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金融功能,创新设计能够被农村金融机构认可和接受的贷款模式,鼓励其提高对农户的贷款额度,从而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因此,农村土地产权是否具备了实施抵押担保的条件贯穿于全文,它是连接农户贷款模式的桥梁。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有助于对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农村土地产权的抵押担保条件。
新中国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贫农、中农占有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①。
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度下,农民对拥有的土地产权可以自由买卖和出租,实现了土地产权的完全排他性、可转让性。
20世纪中期,为了避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国家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土地农民私有制度”转变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
所以在这个时期土地产权流转制度被彻底废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自愿以“大包干”、“小包干”等方式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随后,一些沿海发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使得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限制,土地产权流转制度重新进入试验期。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②,规定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启动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第四次变迁,它明确了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涉农物权抵押担保的一系列规定,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极大的铺垫作用。
二、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逐步变迁,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涵盖的各项权利的界定也逐渐明确,这对于搭建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合作非常重要。
理论上讲,只有当产权及其各项子权利都是可以转让和分割的,这些权利的每一项或每一项的不同部分才可以与不同个人或团体之间相互交易。
因此,以农村土地产权为切入研究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首先就是要在理论上明确界定农民拥有的土地产权是否具备了如上所述的排他性、分割性和转让性,这是前提,需要运用产权模型加以分析;其次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农村土地产权能否充当链接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贷款合约的有效抵押担保标的,这同时需要经验数据的支持。
假设上述两项均存在,那么就可以以农村土地产权为抵押,进行农户贷款模式的创新设计,从而缓解农户资金需求缺口矛盾。
(一)产权分析模型的结论1.农村土地产权的排他性。
排他性是产权激励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只有当其他人不能分享产权所带来的效益和分担成本时,这些效益和成本才能被“内部化”。
旧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政府对土地的经营权干预太大,随意调整土地经营权的主体、变更使用期限等,严重削弱了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各项排他性权利。
正因如此,一部分农民拥有的土地剩余权进入了共有领域,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最终会造成租值消散。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则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不仅表现在明确了土地的承包期限,而且加强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绝对使用权,包括承包地被征收的农民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当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做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时,可经法律手段撤销等。
实践中,某些地区比如成都一些村镇的农民已经拿到了诸如《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产权证明文件。
因此,上述理论方面的分析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说明了农民作为土地的使用权主体所拥有的承包权、经营权等各项权利具备了排他性,这不仅减少了土地带来的外部性问题,而且对于农民的经济决策行为有根本影响。
2.农村土地产权的可分割性。
产权若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求它是可以分割的,即产权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类别的收益,同时要求分享了收益的主体承担各自的使用成本。
产权的可分割性使具有不同需求和知识水平的人能将某项资产投入其所能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财产上,从而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地权分割,同时肯定了农户的“附加土地所有权”,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范畴的表现形式,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因此,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自主决定不同土地该种植什么、如何来种,也可以通过互换等合法的土地流转形式取得不同的收益。
可见,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具有可分割性,使得有才能和技术的人可以利用他人的资产进行经营。
3.农村土地产权的弱转让性。
按照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有权在不改变承包土地农用性质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但是流转的期限仅限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从这个角度讲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具备了可转让性。
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上,除了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白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都是不能抵押的,这一点又使得土地产权的转让性受到了制度约束,限制了其转让宽度。
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土地产权可转让性并不完全。
但是,相对于旧的制度将产权束缚在一个既有的所有者手上,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然而,由于承包经营权抵押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农户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担保能力受到削弱,土地在金融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合论述,农村土地产权在理论上具备了排他性、可分割性和一定的弱转让性。
因此,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所涵盖的权利范围,诸如承包权、经营权、转让权、一定的抵押权等子权利是可以与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的,它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这也正是本文之所以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其最有价值的财产的原因。
(二)经验证据本文在此利用1999-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变化,进而取得农村土地产权充当贷款抵押担保条件的经验证据。
与城市居民享有“五险一金”的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一直缺乏充分的社会保障。
因此,一种共识是土地对农民具有生存保障、养老保障、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功能,而这恰恰是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种植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维持生存。
其次,从养老保障功能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居民仅有不到10%的人口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大部分农村老龄人口将不得不选择依靠土地度过晚年。
最后,从就业方面看,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民工数目达到2.26亿,在国内宏观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比如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大部分农民工会面临失业,他们只有选择返乡耕种土地,因此土地对于缓解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国家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的政策含义也是出于长期保障农村居民生存、生活的稳定。
上述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实际上主要是以土地产生的间接收入形式体现的。
因此,可以通过对农民收入结构的经验数据分析来验证土地保障程度的变化,从而为农村土地产权的融资条件提供实践上的新佐证。
数据来源:2000-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经处理。
图11999-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1999-2007年农业收入与第一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999年的40%和53%降至2007年的31%和42%,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则由29%增加至39%,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收入的构成角度说明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从地区差异看,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随着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远远大于家庭经营纯收入。
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2007年农民工资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38%、72.49%和56.94%,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为24.4%、7.43%和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