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八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一:培养方案悄然

变脸

容量决定广度,胸怀决定深度。2011年是全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武汉纺织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在酝酿了以大容量大胸怀为内涵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后,悄然作出了人才培养变脸计划。

2011年3月底,武汉纺织大学再度全面升级教务管理系统,面向全校2010级普通本科生开放全校选修课程。2741、1044、38%、20倍,这一连串看似孤立的数字串起了变脸后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据统计,该校课程共计2741门,此次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的人文素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总计1044门,占到总课程量的38%;而传统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仅有百余门,此次全面开放,学生可选课程增长了近20倍。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关乎高等教育方向和根本的大问题,而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基本单元,也是高校发挥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目前,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回应社会需要,武汉纺织大学大胆推陈出新,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酝酿课程建设体系深层改革,压缩学科基础课程课时,放开全校专业选修课,打破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壁垒;围绕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培养,整合课程教学、加强集中实践、突出素质拓展,改革了分专业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

重磅出击:出台《意见》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反思

2010年,该校出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意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该校首次将学生能力培养明确写进人才培养目标,标志着今后该校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基础,更加强调实践,更加突出能力,更加重视创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加强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决心。

武汉纺织大学在更名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大学科理念,以特色鲜明的大学科布局为主体,以跨学科合作与重点学科建设为两翼,完善学校专业设置,深化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与研究,重点培育、扶植一批特色学科。《意见》通过设置课程教学、集中实践、素质拓展等三个环节,改革课程体系,改变传统分班模式设立特色班、卓越班,设立阳光素质学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此次《意见》的出台则进一步契合该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状,突破了九五规划为纺织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行业局限性,超越了十五规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十一五规划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前两个五年规划,《意见》更为明确、具体。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表述方式更为凝练与具体,实质上还是该校人才培养目标由重知识传授、轻品格养成与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知识、能力、品格并重与协调发展,使学生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整合:课程体系大类打通分级教学

骨架要笔直,血肉要饱满,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项目,都需要骨架来支撑,血肉当内容。如果说《意见》是骨架,为纺大勾勒了一幅该校未来人才培养改革的全景图,那么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其中的血肉,丰富其内涵,充实其机体。

武汉纺织大学为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避免课程结构性不合理,按照大类打通的原则,要求同一专业学科基础课必须相同,同时实行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该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各有创新。专业课部分,打通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力争实现课程无缝对接,并尽可能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增加实验和实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选修课部分,该校将传统开设的公共课统称为人文素养选修课,加强课程开设的审核,增加课程类别,提高课程质量。另外,开放所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全程信息化:为跨校区办学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武汉纺织大学目前有3个校区,多校区办学的现状使得教师上课、学生选课存在诸多不便。该校为保证课程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大力开展教务管理与服务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设。

为跨校区教学提供保障,该校通过升级教务管理系统,为全校2千名教师,1万3千多名普通本科生分配了用户名称与权限。一方面,教师通过系统,从接收教学任务、开放选课权限、班级管理、成绩管理等全流程实现网络管理与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清晰掌握自己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四年应修学分与种类一目了然。并能全面了解全校所有选修课程的开设情况,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改变了被上课、被学习的情况。

质量监控:教师不达标将回炉再造

为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武汉纺织大学依托升级版教务管理系统,构建了具有循环可监控、调控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系统。

通过该系统,校-院-系三级负责人以及督导组可以根据随堂听课情况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实时打分与评价,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同行评教。这使得学生不再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收地位,不仅可以用脚投票,通过试听选择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听课,还能通过系统对教师授课进行评价与打分。对低于开课人数标准,或者学生评价低于标准值的课程均不予开设,相应教师则要通过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计划回炉再造,培训合格之后才能重新走上讲台。

这种创新式回炉再造的做法为纺大赢得了主动,教师将产生一种教不好要再造的紧迫感,这使得他们能把心思一心扑在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关注,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上,同时也为学生点燃了听课的热情。

2010年,武汉纺织大学年度主题定为教育教学改革年,开展了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第九次教学工作会,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看到,一个立足于时代、扎根于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武汉纺织大学正以它肚大能容、胸襟开阔的姿态走向新天地!

武汉纺织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二:主打应用型人才

2010年,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学院就奉行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走在了该校教学改革的前沿,开办了面向企业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E杰”班。

“E杰”班的内涵即为Excellence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该班以电信学院创新实验室为培养基地,借鉴了多年来形成的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经验,参照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形式和培养内容要求,将参加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完整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和管理机制,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

2010年电子电气学院共获得一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七项湖北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与一项三等奖。

拨云见日: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武汉纺大电子与电气学院把“E杰”班的主阵地创新实验室定位为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前瞻性的实验室,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该实验室主要承担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赛事,为学生参加老师科研项目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验室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工程素质能力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作为创新实践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敢为天下先:学生自主化运行机制

欲成大事,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该实验室摒弃了以往由教师全权管理的运行模式,采用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的方法,赋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权。由于与众不同的运行模式,实验室开放后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要完全实现创新实验室开放,目前尚存在现实的两个问题:一是实验仪器材料的管理和运行经费的缺乏,二是需要高水平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该实验室不同于常规开放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能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