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青光眼一例家系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RPGR和RP2基因的突变分析

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RPGR和RP2基因的突变分析

结果
在 P 2发现 了 1个 多态数据库 已报道 的单核苷 酸多态( S N P ) ; 在R P G R基 因中发现 了 1 1个 S N P , 其 中 3个 排除了R P G R和 R 尸 2基 因
为已知 S N P , 8个 为本研 究首次报 道。所有序列 变异与 疾病表 型无共分 离现 象。结论
2 5 L, 1 0×P C R b u f f e r 2 . 5 L, Mg C 1 2 2 . 0 L ( 2 5 mmo l /
姜 海鸥 ,王义 旺。 , 金 庆 丽
湖南 医药学院 医学遗传 学教研 室( 湖南 怀化 4 1 8 0 0 0 ) ; 湖南 医药学院 附属 怀化市第 一人 民医院耳 鼻喉科 ( 湖 南
怀化 4 1 8 0 0 0 )
【 摘 要】 目的 对1 个 x连锁视 网膜 色素 变性 ( X L R P ) 家系进 行 R P G R和 R P 2基 因的突变分析 。方 法 采
广东 医学
2 0 1 5年 5月 第 3 6 卷第 1 0期 G u a n g d o n g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M a y . 2 0 1 5 , V o 1 . 3 6 , N o .1 0

1 5 3 7・
x连 锁 隐性 遗 传 视 网膜 色 素 变 性 一 家 系 R P G R和 基 因 的突 变 分 析 术
1 . 2 方 法
4 0 1 、 4 0 2 ) 。按血 液 基 因组 D N A提 取 试剂 盒 ( 天 根 生
化, 北京 ) 说 明书制备基 因组 D N A 。
1 . 2 . 2 P C R扩 增 扩 增 R P G R 的 全 部 外 显 子 及 其 O R F 1 5的 引物分 别参 照 M E I N D L等 和 S H E N G等 的报道 , 扩增 R P 2基 因 的全部 外显 子参 照 S C H WA H N 等 的报道 , 扩增 区域覆 盖每个 基 因的所有 外显 子及 外显子与 内含 子交界 区域 。P C R反应 体 系 : 总体 积为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眼发作期 1 只眼 , 中 1只眼并发 自发性 晶状体半脱位 , 1 其 临床前期 5只眼。发作 眼平均 眼压 (2 6 -12 )m 5 .341 .2 m

临床前期平均 眼压 (5 7 2 4 )m g 1.5± .3 m H 。A型超声波检查 : 眼轴长 度平 均( 22 2 .8±1 0 )m 。U M 检查 : .4 m B
2 )n nH 。临床前 期 眼 眼压 平 均 ( 5 7 2 4 ) 2 l g l 1 .5± . 3
mi l Hgo l
时均 可见视乳 头呈蜡黄 色 , 网膜血 管狭 窄 , 视 并见 骨
细胞 样色素散 布。根据 病 情行 视 野 、 A型 和 B型 超
声波 检 查 、 超声 生物 显微 镜 ( lao n i i oc — ut su dbo c so r m r
前房 中轴部深度平均( .04 .6 / 。手术治疗 1 15 0 4 )in - l l 1只眼, 其中小梁切除术 7只眼 , 白内障摘除联合 小梁切除术 3
只眼 , 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1 。术后并发症 : 眼 前房 葡萄膜炎性 反应絮状渗 出多见于青光 眼白 内障联 合手术 ,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 为 5 .4 。结论 7 1% P P并发急性 闭角型青光眼患 者具有与原发性 闭角型青 R 光眼一致 的解剖结构 , 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 。并发 自发性晶状 体脱位者较为少见。

0 )m 。6例 患者 U M 检查 : 房 中轴 部 深 度 0 4 m B 前 . 5 2 1m 平 均 (.0士04 )mm; 周 房 角 窄 7~ .6 m, 15 .6 全 或关 闭 , 虹膜 多 呈 膨 隆状 态 。6例 患 者 角 膜 内皮 细 胞 镜检 查 : 内皮 细 胞 密 度 平 均 (27 0 4 0 7 ) 22 . 8± 1 .2 ml六 角形细 胞所 占百 分 比 4 % ~ 7 1 。2例 患 i, l 1 6 .% 者 眼部 电生 理检 查 :R E G检 查 均 未性 ; 闭角型青光 眼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并发青光眼一例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并发青光眼一例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并发青光眼一例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症主要表现为黑色素沉着于脉络膜,曾于2006年被首次报道[1]。

而孤立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多表现为单眼脉络膜黑色素细胞沉着病变[2-5]。

双眼孤立性脉络膜色素增多症最早在2016年在Retinal Cases & Brief Reports杂志上有报道[6]。

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现将本病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9岁,主因“双眼胀痛伴视力下降2年”入院,否认白癜风病史,否认全身黑色素瘤病史,否认家族青光眼病史,否认全身系统疾病。

眼科检查:BCVA 右眼0.6,左眼0.6。

非接触眼压:TR:18mmHg TL:23mmHg。

双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色素沉着,角膜透明,前房深,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为3mm,对光反射(+),晶状体密度高,眼底:视盘界清,色淡,C/D=0.4,黄斑中心凹反光暗,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状色素沉着(图1,图2)。

双眼房角镜检查:静态及动态下为宽角,部分象限色素附着前部小梁网。

眼B超:未见球壁明显增厚。

OCT: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层次未见明显异常,色素增生区脉络膜增厚;双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变薄。

OCTA(视盘):血流密度降低,双眼颞侧神经纤维层变薄。

24小时眼压(mmHg):双眼峰值28 谷值16 波动12。

图1:双眼激光眼底广角照相图2:双眼彩色眼底照相图3:OCT提示左眼颞侧病变区脉络膜色素沉着,遮挡脉络膜信号。

图4:OCT提示右眼颞侧病变区脉络膜色素沉着,遮挡脉络膜信号。

图5:双眼B超色素沉着区未见球壁增厚。

图6:双眼RNFL+GCC部分变薄。

1.临床确定诊断双眼孤立性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双眼色素性青光眼。

给予双眼降眼压对症治疗,用药治疗后3天24小时眼压(mmHg):右眼峰值18 谷值14 波动4,,左眼峰值15 谷值13 波动2。

出院后嘱患者定期监测眼压,复查眼底,必要时行全身PET-CT检查。

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呢

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呢

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呢*导读: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疾的一种,我们知道眼睛患上疾病,会造成很多的后果,因此,生活中人们应该对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疾的一种,我们知道眼睛患上疾病,会造成很多的后果,因此,生活中人们应该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种疾病重视起来,不然会引发很多的并发症,那么,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引发哪些并发症呢?我们看看专家的介绍。

*1、诱发继发性青光眼:
约1~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例并发青光眼,多为宽角,闭角性少见。

有人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认为青光眼是与视网膜色素变性伴发而非并发症,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预防,可以帮助患者免受其害。

*2、诱发后极性白内障:
后极性白内障是常见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并发症。

一般发生于晚期、晶体混浊yo呈星形,位于后囊下皮质内,进展缓慢,最后可致整个晶体混浊。

*3、诱发高度近视:
约有50的病例伴有高度近视。

近视多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及性连锁性隐性遗传患者。

*4、诱发聋哑:
聋哑病兼患本病者亦高达19.4。

视网膜与内耳器官均源于神经上皮,所以二者的进行性变性可能来自同一基因。

视网膜色素变形与耳聋不仅可发生于同一患者,也可分别发生于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但二者似乎不是源于不同基因,可能为同一基因具有多向性所致。

通过上述专家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并发症是什么,现在的你是否开始担心自己的眼睛呢,所以,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好预防工作,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患上疾病后,积极的治疗。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

F: GAGT GC AC C C T CC I TA GGC A
R: T CC T GAC I V , GAGG ACC C T AC F: C T GTF CC C AAGT C C C T CA CA 2 。 R: CI I G( CC C I ℃AGAGC C GT GA F: AC GT G CC AG I TCC AAGC AC A 3 。 R: A Tr C TC , CAC AC , GCG C TG C TC F: AT r A T GAAC AC C CC C AAT C T C C 4 R: GGGC Tr I ' G GA T A ACA I TGAC AG F: C G AACC T C AC T AAC GT G CC AG ’ R: G r ( m G TC . GA TG TC C C T ̄ C 6 7 9
2 9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 - ・ _ — - ・ - - - - - ・ - — - _ - - - - ・ — - - _ _ , — - ・ _ - - ・ _ - - _ - - _ — ・ ・ - - - ・ - ‘ 一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64 ・
2 0 1 3年
第3 4卷
第2 期
J 0URNAL 0F MUDANJ I ANG MEDI cAL
NI VEI t s r r Y Vo L 3 4 NO. 2 2 0 l 3
表I R HO基因引物序列、 扩增片段及产物长度 ( b p )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单眼开角型青光眼1例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单眼开角型青光眼1例
w t ic n i i e ma a e n fc mbn d re n o e o s ih sl o e ol n t n g me to o ie h g mtg n u i h
r t a n h r i a ea h n . Ey ei l d c o od J d t c me t n a e,2 0 0 1,1 61 - 5. 5: 2 61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l 5卷 第 1 期
 ̄ t a ea e i ld f c n 1 3 8-43 4: 3 3 .
Junl f l l l p ta l y2 0 , o.5, o 1 ora o l c h l o ,0 7 V 11 N . C n a O h mo g
n a,2 0 0 5,2 1 2—5 5:5 1 7.
o h kcp eI . Op tami ugh ∞ n,1 9 p a i l8 t hh l c S r 9 7,2 2 -9 . 8:882 3
( 收稿 :0 60 -5 20 - 2 ) 9

病例 报告 ・
视 网膜 色 素 变性 合 并 单 眼开 角 型青 光 眼 1 例
1m Hg3个 月 时 右 眼 眼 压 1m g 0m , 2 mH 。
讨论 : 视网膜色素变 性合并 青 光眼 的发 病 率约为 2 ~ %
1 % 【 我 国以闭角型青光眼 占多数 2 】 J

好转 , 中心 视野进一步缩 窄 ,04年 4月 6日在 我院行 中心 20 视野检查 : 双眼视 野 均 ≤1 。 5 。3个 月 前 右 眼胀 痛伴 同 侧头
[ ] S a aT ,  ̄ L R d y R ,e a r ayv r t yf 7 hr ,C p m o , ed K t 1 i r ie o o .P m t c m r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第55卷㊀第6期2019年12月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J O U R N A L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V o l .55,N o .6D e c e m b e r ㊀2019[收稿日期]2019G03G02;㊀[修订日期]2019G09G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801381)[作者简介]苑伏香(1988G),女,硕士.[通讯作者]周占宇(1971G),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 Gm a i l :z h o u z h a n yu 1125@163.c o m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苑伏香1,周占宇1,童念庭1,赵善瑶2,王良雨1(1㊀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山东青岛㊀266011;㊀2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摘要]㊀视网膜色素变性(R P )是一类以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并且会在疾病终末阶段致使视网膜萎缩和视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眼部疾病中主要的致盲病之一.R P 作为国内外眼科研究的热点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就该病的发病机制㊁动物模型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关键词]㊀视网膜变性;模型,动物;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㊀R 774.13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2096G5532(2019)06G0743G05d o i :10.11712/jm s 20190602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㊀㊀视网膜色素变性(R P )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其比较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视野渐进性缺损㊁赤道及周边视网膜出现视网膜骨细胞状色素沉着(常以在血管旁聚集更为明显)㊁夜盲㊁视网膜动脉变细㊁视盘呈蜡黄色萎缩㊁视觉敏感度降低等.从遗传学方面分析,R P 主要的遗传方式有4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㊁X 连锁隐性遗传和散发[1].由于R P 具有多种遗传方式,与之有关的发病基因较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130多种与R P 相关的致病基因,估计还有一半以上的致病基因暂时未被发现[2G3].因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R P 至今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有国内外学者尝试运用视觉假体的方法治疗R P 取得了一些进展.R P 的动物模型多种多样且各自有其特征,故在实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此种疾病的重要步骤.本文主要对R P 的发病机制㊁实验动物模型以及治疗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㊀发病机制1.1㊀转录因子功能障碍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在R P 病人体内存在编码转录因子以及转录后相关R N A 修饰因子的基因突变,例如前体信使R N A 剪接因子(R P P F ),其在机体内不同的组织细胞中普遍存在,编码前体m R N A 剪接必须存在的蛋白成分,该基因被称为管家基因[4].N R L ㊁C R X 基因可以编码转录因子,这两种基因发生突变可以导致R P 的发生.其中N R L 基因突变将会导致细胞中视紫红质(R HO )合成功能障碍;C R X基因突变不仅会阻断蛋白质在光感受器细胞核内的运输[5],而且其与N R L 基因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受到影响,从而致使感光细胞中某些蛋白质转录功能发生障碍[6].1.2㊀基因突变导致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盘膜代谢紊乱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盘膜代谢对于维持感光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异常重要,但也加重了光感受器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负担.视网膜变性慢蛋白(R D S )基因翻译产物只在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特异性表达,并且其与视杆细胞外节盘膜蛋白1(R OM 1)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的正常功能.F A R J O 等[7]研究发现,R D S 是经含有谷氨酸的蛋白将盘膜固定于环核苷酸的门控性通道中,若R D S 基因出现表达缺失或突变将会进一步导致视杆细胞外节盘膜的形成障碍,光感受器细胞会逐渐凋亡;R D S 丢失后的视锥细胞仍然能够生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外盘膜,但该盘膜缺乏层状结构导致光转录效应减小.R H O 基因可以编码由348个氨基酸组成的视蛋白,后者与视黄醛结合形成R HO .347位脯氨酸位于视蛋白分子的末端,该位点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与视蛋白转运有关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进一步干扰了视蛋白的正常代谢,使视蛋白积聚在视杆细胞内,不能转运到外节盘膜,从而引起视网膜代谢功能障碍,触发R P .2㊀实验模型因R P 病人具有多种遗传方式,为了便于对该病进行研究以及为治疗提供相应指导,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具有重要意义.R P 实验模型包括自然动物模型以及人工模型.2.1㊀自然动物模型2.1.1㊀r d 小鼠㊀r d 小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 P 动物模型.由于与原发性R P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具有同样的基因变异以及相似的基因表型,故该模型优于其他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成为探讨视网膜变性发病机制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r d 小鼠是由于P d e 6b 基因的缺失所致,因P d e 6b 基因产生无义突变,导致细胞内磷酸二酯酶β亚基的功能障碍[8],使拥有纯合子P d e 6b 基因的小鼠出生早期即出现严重的视网膜变性.2.1.2㊀R C S 大鼠㊀R C S 大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 P 动物模型,是首先应用于R P 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的一种相对成㊀744青㊀岛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医㊀学㊀版)55卷熟的视网膜退化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多种类型视网膜变性的经典动物模型[9G12],与人类R P有许多相似之处.该模型由B O U R N E等[9]首先报道.R C S大鼠在出生后2周开始睁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在出生后17d发育完成;出生后25d已出现光感受器变性体征;出生后35d,大量的光感受器细胞出现凋亡;出生后8周时,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开始丢失;出生后60d,约99%的光感受器细胞发生变性[11,13];出生后70d,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缺失区域,毛细血管内皮窗消失,细胞变厚,这种多中心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可以在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出现[14];出生后3个月左右,光感受器细胞全部消失[15].发生退行性变光感受器细胞边缘的某些色素上皮细胞比同龄正常的同类细胞要多,且细胞质内线粒体增多,细胞基底面的皱褶也显著增多.2.1.3㊀r d s小鼠㊀r d s小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 P动物模型,是研究R P的经典动物模型,该鼠因p e r i p h e r i n/r d s基因的外显子中插入了9.2k b的基因组重复元件,而不能产生正常的蛋白.P e r i p h e r i n/r d s基因表达产物是脊椎动物光感受器外节盘膜的结构蛋白,该蛋白有维持膜盘稳定性以及正常形态的重要功能[17].P e r i p h e r i n/r d s基因发生纯合突变,可使正常的盘膜蛋白生成障碍从而进一步导致光感受器外节盘膜的正常形成也发生障碍[16],在人类可导致R P以及遗传性黄斑变性等多种视网膜病变.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在纯合子小鼠中不发育,外丛状层和外核层于出生后2周起逐渐变薄,视网膜感光细胞于出生后12个月左右消失殆尽,而视网膜内层基本不受影响[18].2.1.4㊀猫类及犬类动物模型㊀有研究显示,猫眼与人眼黄斑部的视网膜中央区域具有相似结构[19].研究表明,猫对药物剂量敏感性与灵长类动物接近,这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便利.A b y s s i n i a n猫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 P的动物模型,亦有学者称该动物模型具备显性遗传的模式,该动物模型早期表现为视杆细胞受影响,晚期出现视杆㊁视锥细胞均受损,但目前其基因型还未被证实[20].犬类实验动物模型除了极少数为X连锁遗传外,大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犬类R P模型,并建立了一些种系以供实验研究.2.2㊀人工模型转基因动物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 P动物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2.2.1㊀R P EG65基因敲除小鼠㊀R P EG65编码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特异蛋白,分子量为65000,在视网膜色素上皮表面广泛表达.该蛋白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中维生素A的代谢有关[21],主要参与维生素A的代谢和R HO的再生.敲除R P EG65基因可致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使全反视黄醇过度积聚和11G顺G视黄醇脂缺乏[22].R P EG65在视循环中对11G顺G视黄醇的再异构发挥重要作用.R P EG65基因敲除小鼠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2.2㊀R H O基因敲除小鼠㊀R H O基因被认为是与R P发病相关的基因,世界上对R H O基因突变有很多研究报道,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 P发病中的报道则更为广泛[23G24].D R Y J A等[23]在1990年第1次进行报道,至今已连续发现了100多种R H O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占多数.3㊀治疗进展3.1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相应靶细胞,对基因缺陷等导致的某些疾病进行纠正,从而治疗病变.即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病人某些受体细胞内,利用外源基因形成的产物治疗某类疾病,故要求外源基因必须成功地导入感光细胞中,并能在细胞中稳定表达.目前常用基因载体包括病毒载体以及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主要有腺相关病毒载体㊁慢病毒载体㊁腺病毒载体等[25],目前眼科较常用的为腺相关病毒载体.3.1.1㊀核酶治疗㊀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 N A分子,它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降解体内特异性的m R N A序列,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者使用具有催化活性的核酶治疗由R H O基因P23H突变引起的R P,结果显示光感受器细胞较治疗前损伤明显减轻[26].3.1.2㊀神经营养因子基因㊀有研究显示,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植入R C S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后,其细胞凋亡在一定时间内明显减少[27].3.1.3㊀R N A干扰(R N A i)技术㊀R N A i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㊁由双链R N A引起㊁同源信使R N 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是动植物体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保护性机制.C HA D D E R T O N等[28]应用R N A i技术在R H O基因突变引起的色素变性小鼠视网膜下隙注入携带R H OGs i R N A 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同时植入野生型R H O基因,结果显示该法对由R H O基因突变引起的R P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1.4㊀抑制凋亡㊀B细胞白血病G2(B c lG2)基因是目前用于实验研究的抑制细胞凋亡的比较常见的基因,将该基因转载入慢性色素变性的小鼠细胞内后发现其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29].3.2㊀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是由机体产生的可以对神经元的发育㊁存活㊁生长㊁分化和凋亡等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因子.它们通过对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过程进行调控进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用于R P研究的神经营养因子主要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 N T F)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㊁非促分裂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 m h a F G F)㊁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 D N F)等,其疗效已在多种R P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30G32].B E L T R A N等[33]将C N T F注入R P G R 犬的玻璃体腔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发生重塑,但光感受器仍出现进行性缺失,由此可见,C N T F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局限性.B D N F来源于视网膜的MÜl l e r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MÜl l e r细胞分泌C N T F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并且可以使后者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增加.㊀6期苑伏香,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7453.3㊀视觉假体自1929年有研究者发现电刺激视皮质可以产生光幻视以来,至今世界上已经有20多个研究小组致力于人工视觉的研究[34].HUMA Y U N等[35]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R P病人视网膜假体植入,该假体植入治疗的机制是应用电极刺激视觉通路的完整部分,从而达到引起视觉的目的.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视觉假体可分为视皮质假体㊁视神经假体以及视网膜假体.由于R P病人晚期视网膜外层细胞变性㊁凋亡,而视网膜内层细胞结构相对保持完整,故目前视网膜假体应用较为广泛.3.4㊀药物治疗3.4.1㊀维生素A㊀维生素A是视网膜组织中合成R HO的重要原料,机体维生素A缺乏或利用障碍时会产生夜盲,这是R P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维生素A棕榈酸酯是最常用于R P治疗的药物.已有研究证实,对R P病人进行大剂量维生素A治疗,可以减缓病程进展速度[36].3.4.2㊀抗氧化剂㊀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是指光子可以激发视网膜组织产生大量自由基,后者可以引起视网膜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进一步损伤视网膜.视网膜组织中存在自身保护机制,对活性氧和自由基是通过维生素C㊁维生素E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和谷胱甘肽等系统[37]来发挥保护作用的.目前有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视网膜的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8],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G p x)1或G p x4可以对抗S O D1或S O D2的表达,从而发挥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3.4.3㊀钙离子拮抗剂㊀细胞内钙超载可以诱发细胞凋亡.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是通过抑制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来治疗R P.也有研究认为,钙离子拮抗剂可以加快视网膜局部代谢产物的清除[39].钙离子拮抗剂可能成为治疗c GM P磷酸二酯酶亚单位突变所致的R P的一种有效方法.3.4.4㊀二十二碳六烯酸(D HA)㊀D HA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感光细胞外节盘膜中含量较高,它可以有效调节递质以及第二信使c C M P的代谢,减少病人视杆细胞视网膜电流图的功能性丧失.研究表明,D HA不仅可以促进受损感光细胞的恢复,还能提高神经节细胞的功能[40G41].3.4.5㊀叶黄素㊀叶黄素主要存在于视网膜黄斑区的外丛状层内,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已有研究表明,补充叶黄素可以促进视野的恢复并可轻微地改善视功能[42].3.4.6㊀丙戊酸(V P A)㊀V P A在临床上作为抗惊厥剂及情绪稳定剂被广泛应用,它通过调节体内γG氨基丁酸(G A B A)的水平来发挥疗效.最新证据表明,V P A通过调节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应答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3G45].在视网膜组织中,V P A可以通过调节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来下调特定光感受器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损伤[46G48].另有研究结果表明,V P A具有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来逆转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特性[49].目前已经证明,V P A可以刺激胶质细胞分化成为光感受器样细胞[50].V P A为R P病人提供了一种新的㊁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3.5㊀细胞移植视网膜细胞移植是指将正常的细胞植入到视网膜内代替受到破坏的感光细胞,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的目的.目前最有前景的移植细胞是胚胎干细胞(E S C s)和间充质干细胞(M S C s).人E S C s在体外诱导可以分化成光感受器细胞㊁双极细胞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将体外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成功植入视网膜变性小鼠的视网膜下隙后可恢复小鼠的感光功能.目前E S C s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肿瘤的产生㊁如何克服伦理以及排斥反应问题[51G53].M S C s是来自基质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最常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R P 的作用机制如下:①视网膜内变性的细胞可以由健康的干细胞代替[54];②植入的健康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营养因子为其周围的细胞提供营养支持,改善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利于细胞生长[55];③使细胞抗凋亡基因上调达到对视锥细胞以及视网膜血管的保护目的[56];④促进细胞间形成新的突触连接[57].T OM I T A等[58]报道,成年大鼠视网膜机械损伤后,将M S C s注射到其玻璃体腔内,不久就可以发现M S C s 分化成为视网膜视神经细胞.有研究用M S C s治疗R P,可见病人视力㊁颜色分辨能力增加,畏光减轻,考虑到M S C s的同源性㊁易于分离以及不存在伦理问题,认为该方法具有较乐观的应用前景[59].3.6㊀加压氧治疗加压氧治疗可以提高机体内的氧化代谢速度,促进A T P的产生.R P病人需要更高的氧分压来维持残存的视功能,利用加压氧进行治疗,一方面有利于R HO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鸟苷酸环化酶的生物学活性,从而改善R P 病人的视功能[60].4㊀展望随着对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与R P相关的致病基因被发现,色素上皮变性致病基因的确认以及对其发病机制的正确认识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正确治疗的基础,建立和应用合适的动物模型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相信经过临床眼科与基础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人们对R P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参考文献][1]H A R T O N G DT,B E R S O NEL,D R Y J A TP.R e t i n i t i s p i gGm e n t o s a[J].L a n c e t,2006,368(9549):1795G1809.[2]D A I G E RSP,B OWN ESJ,S U L L I V A NIS.P e r s p e c t i v eo ng e n e sa n d m u t a t i o n sc a u s i n g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A r c hO p h t h a l m o l,2007,125(2):151G158.[3]H AM E L C.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O r p h a n e tJR a r eD i s,2006,1:40.[4]MO R D E SD,L U OX,K A RA,e t a l.P r eGm R N As p l i c i n g a n d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M o lV i s i o n,2006,12:1259G1271.[5]F E IYJ,HU G H E STE.N u c l e a r t r a f f i c k i n g o f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㊀746青㊀岛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医㊀学㊀版)55卷㊀㊀p r o t e i nC R X:t h et a r g e t i n g s e q u e n c e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i m p l i c aGt i o n s[J].I n v e s tO p h t h a l m o lV i s S c i,2000,41(10):2849G2856.[6]M I T T O N KP,S WA I NPK,C H E NS M,e t a l.T h e l e u c i n e z i p p e r o fN R L i n t e r a c t sw i t h t h eC R Xh o m e o d o m a i n a p o s s iGb l em ec h a n i s mo f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s y n e r g y i nr h od o p s i nre g u l aGt i o n[J].J o u r n a lo f B i o l o g i c a lC h e m i s t r y,2000,275(38):29794G29799.[7]F A R J O R,S K A G G S J S,N A G E LB,e t a l.R e t e n t i o n o f f u n cGt i o nw i t h o u t n o r m a l d i e cm o r p h o g e n e s i s o c c u r s i n c o n e b u t n o t r o d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s[J].J o u r n a l o fC e l l B i o l o g y,2006,173(1):59G68.[8]C A R T E RGD AW S O NLD,L A V A I L M M,S I D MA N R.D i fGf e r e n t i a l e f f e c to ft h er d m u t a t i o no nr o d sa n dc o n e si nt h em o u s e r e t i n a[J].I n v e s t O p h t h a l m o lV i sS c i,1978,17(6):489G498.[9]B O U R N E M C,C AM P B E L LDA,T A N S L E Y K.H e r e d i t a r yd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 t h er a t r e t i n a[J].B rJO p h t h a l m o l,1938,22(10):613G623.[10]N A N D R O TEF,D U F O U RE M.M e r t k i nd a i l y r e t i n a l p h aGg o c y t o s i s:ah i s t o r y i nt h e m a k i n g[J].A d v E x p M e d B i o l,2010,664:133G140.[11]迟焕芳,乔淑红,曹文强.R C 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与B c lG2蛋白表达的关系[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2):123G126.[12]C AM I N SA,V E R D A G U E RE,F O L C HJ,e t a l.T h e r o l eo fC D K5/P25f o r m a t i o n/i n h i b i t i o n i n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o n[J].D r u g N e w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2006,19(8):453G460.[13]T S O M O,Z HA N GC,A B L E RAS,e t a l.A p o p t o s i s l e a d s t o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d e g e n e r a t i o ni ni n h e r i t e dr e t i n a ld y s t r o p h y o f R C S r a t s[J].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O p h t h a l m o l o g y&V i s u a l S c i e n c e,1994,35(6):2693G2699.[14]N E UHA R D T T H,MA Y C A,W I L S C H C.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e s o f r e t i n a l p i g m e n t e p i t h e l i u ma n dc h o r o id s i nr dGm i c e[J].E x p E y eR e s,1999,68(1):75G83.[15]L U ECL.R o dc e l l a c t i v i t y i nr e t i n a l d e g e n e r a t i v er a t s[J].JF o r m o sM e dA s s o c,1994,93(7):605G610.[16]MAJ,N O R T O NJC,A L L E N AC,e t a l.R e t i n a lD e g e n e r aGt i o ns l o w(r d s)i n m o u s er e s u l t sf r o m s i m p l ei n s e r t i o n o fa t h a p l o t y p eGs p e c i f i ce l e m e n t i n t o p r o t e i nGc o d i n g e x o nⅡ[J].G e n o m i c s,1995,28(2):212G219.[17]N E E R A J A,C A T H E R I N EJ,S T E V E EJ.I mm u n o c y t oGc h e m i c a l c o l o c a l i z a t i o no f c l u s t e r i n i na p o p t o t i c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c e l l s i n r e t i n a lde g e n e r a t i o n s l o wr d sm u t a n tm o u s e r e t i n a s[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1996,225:84G91.[18]S A N Y A LS,D ER U I T E R A,HAWK I N SR K.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d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 r e t i n a i n r d sm u t a n tm i c e:l i g h tm i c r o s c oGp y[J].JC o m p N e u r o l,1980,194(1):193G207.[19]B I S HO PPO,K O Z A K W,V A K K U RGJ.S o m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s p e c t so f t h ec a t se y e:a x i sa n d p l a n eo fr e f e r e n c e,v i s u a lf i e l dc oGo r d i n a t e s a n d o p t i c s[J].J P h y s i o l,1962,163(3):466G502.[20]N A R F S T R OM K.H e r e d i t a r yp r og r e s s i v er e t i n a la t r o ph yi n t h eA b y s s i n i a nc a t[J].JH e r e d i t y,1983,74:273G276.[21]MO R I MU R A H,F I S HMA NG A,G R O V E RS.M u t a t i o n s i n t h eR P E65g e n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u t o s o m a l r e c e s s i v e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o r l e b e rc o n g e n i t a l a m a u r o s i s[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y o fS c i e n c e so f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o fA m e r i c a,1998,95(6):3088G3093.[22]R E D MO N DT M,Y US,L E EE.R p e65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p r oGd u c t i o no f11Gc i sGv i t a m i nAi n t he r e t i n a l v i s u a l c y c l e[J].N a tG e n e t,1998,20:344G351.[23]D R Y J A TP,M C G E ETL,R I C H E LE,e t a l.A p o i n tm u t aGt i o no f r h o d o p s i n g e n e i no n e f o r mo f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N a t u r e,1990,343(6256):364G366.[24]G O L D B E R G MF.M o l e c u l a r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i n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Gt o s a:m o r em u t a t i o n[J].O p h t h a l m i cG e n e t i c s,1994,15(2):47G50.[25]S H I N T A N IK,S H E C H TMA N D L,G U RWO O D A S.R eGv i e wa n du p d a t e:c u r r e n tt r e a t m e n tt r e n d s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O p t o m e t r y,2009,80(7):384G401.[26]MA O H Y,G O R B A T Y U K M S,R O S S M I L L E R B,e ta l.L o n gGt e r mr e s c u e o f r e t i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u n c t i o nb y r h o d o pGs i nR N Ar e p l a c e m e n tw i t ha s i n g l e a d e n oGa s s o c i a t e dv i r a l v e cGt o r i nP23H R H Ot r a n s g e n i cm i c e[J].H u m a nG e n eT h e r a p y,2012,23(4):356G366.[27]K O Y EG,Z I MM E RJ,S U N GJ,e t a l.I n c r e a s e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b r a i nG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c f a c t o r p r e s e r v e s r e t i n a l f u n c t i o n a n ds l o w s c e l l d e a t h f r o mr h o d o p s i nm u t a t i o no r o x i d a t i v ed a m a g e[J].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3,23(10):4164G4172.[28]C H A D D E R T O N N,M I L L I N G T O NGWA R DS,P A L F IA A,e t a l.I m p r o v e d r e t i n a lf u n c t i o n i nam o u s em o d e l o f d o m i n a n t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 f o l l o w i n g A A VGd e l i v e r e d g e n e t h e r a p y[J].M o l e c u l a rT h e r a p y,2009,17(4):593G599.[29]N I RI,K E D Z I E R S K IW,C H E NJ,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 B c lG2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d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nr e t i n a l d e g e n eGr a t i o ns l o w(r d s)m i c e[J].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0,20(6):2150G2154.[30]L A V A I L M M,Y A S UMU R A D,MA T T H E S M T,e t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m o u s e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s b y s u r v i v a l f a c t o r s i n r e t iGn a l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s[J].I n v e s t O p h t h a I m o lV i sS c i,1998,39(3):592G602.[31]G R E G O R YGE V A N SK,C HA N GF,HO D G E S M D.E xv i v og e n et h e r a p y u s i n g i n t r a v i t r e a li n j e c t i o n o f G D N FGs e c r e t i n gm o u s e e m b r y o n i c s t e mc e l l s i n a r a tm o d e l o f r e t i n a l d e g e n e r aGt i o n[J].M o l e c u l a rV i s i o n,2009,15(11):962G973.[32]F A K T O R O V I C H EG,S T E I N B E R GR H,Y A S UMU R AD,e t a l.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i n h e r i t e d r e t i n a l d y s t r o p h yd e l a y e db y b a s i c 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f a c t o r[J].N a t u r e,1990,347(6288):83G86.[33]B E L T R A N W A,W E NR,A C L A N DG M,e t a l.I n t r a v i t r e a li n j e c t i o no f c i l i a r y 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C N T F)c a u s e s p e r i pGh e r a l r e m o d e l i n g a n dd o e sn o t p r e v e n t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l o s s i nc a n i n eR P G R m u t a n t r e t i n a[J].E x p e r i m e n t a lE y eR e s e a r c h,2007,84(4):753G771.㊀6期苑伏香,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747[34]S T I E G L I T ZT.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m i c r o m a c h i n e d e p i r e t i n a l v iGs i o n p r o s t h e s i s[J].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6(6):065005.[35]HUMA Y U N M S,W E I L A N DJD,F U J I IG Y,e t a l.V i s u a l p e r c e p t i o n i nab l i n d s u b j e c tw i t ha c h r o n i cm i c r o e l e c t r o n i c r eGt i n a l p r o s t h e s i s[J].V i s i o nR e s,2003,43:2573G2581.[36]B E R S O NEL,R O S N E RB,S A N D B E R G M A,e t a l.O m e g aG3i n t a k e a n dv i s u a l a c u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 r e c e i v i n g v i t a m i nA[J].A r c h i v e s o fO p h t h a l m o l o g y,2012,130(6):707G711.[37]Y AMAMO T O M,L I D I A K,G O N G H,e ta l.C h a n g e s i n m a n g a n e s es u p e r o x i d ed i s m u t a s ee x p r e s s i o na f t e r e x p o s u r eo f t h e r e t i n a t o i n t e n s e l i g h t[J].H i s t c c h e mJ,1999,31(2):81G87.[38]Z H A O Y,F E N G K,L I U R B,e ta l.V i t a m i n sa n d m i n e r a l s u p p l e m e n t s f o r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JO p h t h a l m o l,2019,2019:8524607.[39]N A K A Z AWA M.E f f e c t so fc a l c i u mi o n,c a l p a i n s,a n dc a lGc i u mc h a n n e l b l o c k e r so n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JO p h t h a lGm o l,2011,2011:292040.[40]T S U B U R A A,Y U R IT,Y O S H I Z AWA K,e t a l.R o l e o f f a tGt y a c i d s i n m a l i g n a n c y a n dv i s u a l i m p a i r m e n t: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e v i d e n c e 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i e s[J].H i s t o l o g y a n d H i s t o p aGt h o l o g y,2009,24(2):223G234.[41]N G U Y E N C T,V I N G R Y S AJ,B U IB V.D i e t a r y o m e g aG3f a t t y a c i d s a ng a n g l i o n c e l l f u n c t i o n[J].I n v e s t i g a t i v eO ph t h a lGm o l o g y&V i s u a l S c i e n c e,2008,49(8):3586G3594.[42]B A H R AM I H,M E L I A M,D A G N E L I E G.L u t e i ns u p p l eGm e n t a t i o n i n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P CGb a s e dv i s i o na s s e s s m e n ti na 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Gm a s k e d p l a c e b oGc o n t r o l l e d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B M CO p h t h a l m o l,2006,6(1):1G12.[43]Y A S U D AS,L I A N G M H,MA R I N O V AZ,e t a l.T h em o o d s t a b i l i z e r s l i t h i u m a n dv a l p r o a t es e l e c t i v e l y a c t i v a t et h e p r oGm o t e rⅣo fb r a i nG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f a c t o r i nn e u r o n s[J].M o l e c u l a rP s y c h i a t r y,2009,14(1):51G59.[44]F E N G HL,L E N GY,MACH,e t a l.C o m b i n e dL i t h i u ma n d v a l p r o a t e t r e a t m e n t d e l a y s d i s e a s eo n s e t,r e d u c e sn e u r o l o g i c a ld e f i c i t s a n d p r o l o n g s s u r v i v a l i na na m y o t r o p h i c l a t e r a l s c l e r oGs i sm o u s em o d e l[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8,155(3):567G572.[45]L E N G Y,L I A N G M H,R E N M,e t a l.S y n e r g i s t i c n e u r o p r oG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so fl i t h i u m a n d v a l p r o i ca c i d o ro t h e rh i s t o n ed e a c e t y l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i n n e u r o n s:r o l e s o f g l y c o g e n s y n t h a s e k iGn a s eG3i n h i b i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8,28(10):2576G2588.[46]D R A G U N OW M,G R E E NWO O DJM,C AM E R O N RE,e ta l.V a l p r o i ca c i di n d u c e sc a s p a s e3Gm e d i a t e da p o p t o s i s i n m iGc r o g l i a l c e l l s[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6,140(4):1149G1156.[47]C H E NPS,WA N GCC,B O R T N E RCD,e t a l.V a l p r o i c a c i da n do t h e r h i s t o n e d e a c e t y l a s e i n h ib i t o r s i n d uc em i c r o g l i a l a p o pGt o s i sa n d a t t e n u a t e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Gi n d u c e d d o p a m i n e r g i c n e u r o t o x i c i t y[J].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07,149(1):203G212.[48]K I M HJ,R OW E M,R E N M,e t a l.H i s t o n ed e a c e t y l a s e i nGh i b i t o r s e x h i b i ta n t iGi n f l a mm a t o r y a n dn e u r o 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si na r a t p e r m a n e n t i s c h e m i cm o d e l o f s t r o k e:m u l t i p l em e c h aG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P h a r m a c o l o g y 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s,2007,321(3):892G901.[49]G O T T L I C H E R M,M I N U C C I S,Z HUP,e t a l.V a l p r o i c a c i dd e f i n e s an o v e l c l a s so fH D A Ci n h i b i t o r s i n d u c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i aGt i o no f t r a n s f o r m e d c e l l s[J].E M B OJ,2001,20:6969G6978.[50]K U B O T A A,N I S H I D A K,N A K A S H I MA K,e t a l.C o n v e rGs i o no fm a mm a l i a nM u l l e r g l i a l c e l l s i n t o a n e u r o n a l l i n e a g e b yi nv i t r o a g g r e g a t eGc u l t u r e[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06,351:514G520.[51]L AM B A D A,G U S TJ,R E H TA.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o f h u m a ne m b r y o n i c s t e mc e l l s d e r i v e d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s r e s t o r e s s o m ev iGs u a l f u n c t i o n i nC r xd e f i c i e n tm i c e[J].C e l l S t e m C e l l,2009,4(1):73G79.[52]WA N G N K,T O S I J,K A S A N U K I JM,e t a l.T r a n s p l a n t aGt i o no fr e p r o g r a mm e de m b r y o n i cs t e m c e l l si m p r o v e sv i s u a lf u n c t i o n i nam o u s em o d e l f o r r e t i n i t i s p ig m e n t o s a[J].T r a n sGp l a n t a t i o n,2010,89(8):911G919.[53]E N Z MA N N V,Y O L C U E,K A P L A N HJ,e t a l.S t e mc e l l sa s t o o l s i nr e g e n e r a t i v et h e r a p y f o rr e t i n a ld e g e n e r a t i o n[J].A r c h i v e s o fO p h t h a l m o l o g y,2009,127(4):563G571.[54]S I N G H M S,MA C L A R E N R E.S t e mc e l l sa sa t h e r a p e u t i c t o o l f o r t h e b l i n d:b i o l o g y a n d f u t u r e p r o s p e c t s[J].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R o y a l S o c i e t y BGB i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2011,278(1721):3009G3016.[55]MA U R IM,L E N T I N ID,G R A V A T IM,e t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 e n h a n c eG A B A e r g i c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n c oGc u l t u r e dh i pGp o c a m p a l n e u r o n s[J].M o l e c u l a ra n d C e l l u l a r N e u r o s c i e n c e,2012,49(4):395G405.[56]S M I T H LE.B o n em a r r o wGd e r i v e d s t e mc e l l s p r e s e r v e c o n e v iGs i o n i n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J o u r n a lo fC l i n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Gt i o n,2004,114(6):755G757.[57]B A R T S C H U,O R I Y A K H E L W,K E N N APF,e t a l.R e t i n a lc e l l s i n t e g r a t e i n t o t h e o u t e r n u c l e a r l a y e r a nd d i f fe r e n t i a t e i n t om a t u r e p h o t o r e c e p t o r s a f t e r s u b r e t i n a l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i n t oa d u l tm i c e[J].E x p e r i m e n t a l E y eR e s e a r c h,2008,86(4):691G700.[58]T OM I T A M,A D A C H IY,Y AMA D A H,e ta l.B o n e m a rGr o wGd e r i v e d s t e mc e l l s c a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i n t o r e t i n a l c e l l s i n i nGj u r e d r a t r e t i n a[J].S t e m C e l l s,2002,20(4):279G283.[59]MO O N E YL,L AMO T T EJ.Ar e v i e wo f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t or eGs t o r e v i s i o nw i t h s t e mc e l l s[J].C l i nE x p O p t o m,2008,91(1):78G84.[60]V I N G O L OE M,R O C C OM,G R E N G AP,e t a l.S l o w i n g t h ed e g e n e r a t i v e p r o c e s s,l o n g l a s t i n g e f f e c to fh y p e r b a r i co x y g e nt h e r a p y i n r e t i n i t i s p i g m e n t o s a[J].G r a e f e sA r c h i v e f o r C l i n i c a l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O p h t h a l m o l o g y,2008,246(1):93G98.(本文编辑㊀马伟平)。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解析黄家学•佳学基因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基因解码导读:根据《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xx基因发现和明确了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

基因解码表明,有多种基因突变均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

致病基因不同,遗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遗传方式需要经过基因解码才能明确。

案例分析2016年9月,xx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收到了来自山东烟台张瀚(化名)先生的检测样本,张先生今年27岁,父亲在36岁时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母亲正常,目前张翰(化名)眼部暂未发现病变。

因已到结婚年龄,担心自己会有遗传风影响后代,于是找到xx基因进行遗传咨询。

基因解码专家建议他先查找导致父亲患病的致病基因,然后自己进行验证,遂将其父亲和他的血液送检至基因解码研究中心,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

解码结果显示,父亲是视网膜色素变性H***3基因纯合突变,张瀚(化名)H***3基因杂合突变。

解码结论为,张瀚(化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携带者,若想生下健康宝宝,需要结合配偶基因型进行后续的基因解码分析。

疾病介绍1视网膜色素变性,英文名称Retinitis pigmentosa,又译为色素性视网膜炎、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杆锥营养不良,它是一组彼此相关的眼部疾病。

视网膜是眼后部的一层感光组织,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这一感光组织,使得里面的感光细胞逐渐退化,视力丧失。

通过基因解码,可以将几十种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与畏光症、夜盲症及Usher综合征、Bardet-Biedl 综合征;Refsum病;神经病变、共济失调视网膜色素变性(NARP)区分开来。

临床表现2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最初症状是夜视减弱,出现夜盲症迹象,中间周边视野丧失。

位于视网膜周边的杆状感光细胞,负责低光视觉,在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首先受到影响。

相对来说,在视网膜的远周边区域,视觉下降相对较快,随着隧道视觉增加,最终延伸到中央视野。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眼病的统称,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进行性死亡和退化。

R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它的遗传性质使得它在某些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将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RP相关的遗传突变共有1000余种。

大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进而引发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退化。

通过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RHO、RPGR、PRPH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逐渐丧失对光信号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从而造成患者在视觉上的受限。

研究表明,R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和北美等地的人群中RP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4000至1/5000,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RP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1000至1/2000。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中的遗传突变有关。

除了地域差异外,RP的遗传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

虽然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

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RP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RP病例的15%至20%。

此外,X连锁遗传模式的RP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而女性患者则往往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对于RP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尽管已经鉴定出许多与RP相关的基因,但仍有一部分RP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遗传突变。

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因素参与了RP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RP的遗传变异对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而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却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困扰和挑战。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机制及原因。

这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并发症。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探讨,我们能够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2 问题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作为一种潜在严重并发症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更是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眼部健康问题。

在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这进一步加深了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眼部不适和视力下降,更重要的是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

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原因,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保障他们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

在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来治疗。

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情况,这种情况极具挑战性。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由新生血管引起的眼内压升高的疾病,严重者会导致视网膜脱离和视力损失。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一种以视网膜萎缩和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影响人类视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其遗传方式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患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的研究旨在揭示该病的遗传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该病的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所引起的,称为突变基因,同时另一个正常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中,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分别处于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上。

因此,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作用是互相抵消,使得基因表达和遗传信息的继承规律有一定的变异性。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患者只需有一个基因突变就能够表现出疾病的特征,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需要两个基因突变才能表现出疾病的特征。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突变基因只需要与一个野生型基因匹配即可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该模式的患病率比较高。

而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突变基因需要与另一个突变基因匹配才能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遗传规律,这些特点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在深入了解该病的遗传机制和发病规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对该病遗传机制的深入探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进展和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发表时间:2010-08-24T11:47:40.53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毛永跃[导读]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性眼病,杆体细胞逐渐被破坏毛永跃赤峰市巴林右旗医院(内蒙古赤峰025150)[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55-01 Ⅲ,先症者,韩X X,女,36岁,蒙古族,巴林右旗岗根苏木人。

2006年1 0月因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一年伴夜盲二十年,来我院门诊就医。

查:Vod:0.02—8.00DS=0.1 2,Vos:0.01—9.00DS=0.1,双眼角膜清,双眼晶状体后极部皮质轻度混浊,双眼底视乳头呈腊黄色边界清楚,双眼底血管普遍变细,视网膜上有骨细胞样的色素沉着。

部分视网膜萎缩脉络膜绽露,呈豹纹状眼底。

周边视野缩小,ERG示a波、b波的波峰降低、峰时延长,最后a波、b波消失呈熄灭型,EOG示光峰明显降低,暗适应检查全视网膜的视杆细胞阈值明显增高。

其它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据韩X X和她的二妹韩X X说,她们的父亲(Ⅱ 1)、二姑(Ⅱ 2)、大妹(Ⅲ 2)均因心脏病而死亡,逝世的岁数分别是51岁、20岁和1 8岁,且死者生前均发现有夜盲和昼盲的症状并被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讨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进行性损害视细胞的遗传性眼病,杆体细胞逐渐被破坏。

临床特点为夜盲、视野缩小和在视网膜上出现骨细胞样的色素沉着。

具体发病确切病因不明。

本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亦有少数散发病例。

视网膜色素变性能与全身内分泌障碍或其它先天畸形伴发。

如USher综合症,Lourence-Moon-Bardt-Biedl综合症,Hallgren氏综合症等。

在本文一家系三代七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有三人因心脏病而死亡,这在其它文献报告中很少。

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分析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型,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Targeted-capture 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Targeted-capture NGS)确定该家系突变基因,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策略。

同时分析该家系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方法:严格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对该家系4代共计41名成员进行病史采集、采集外周静脉血及基本眼部检查,其中基本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照。

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详尽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自动视野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等。

构建包括RP1、RP2、RPGR、RHO、PRPH2及CRB1等57个常见RP致病基因的芯片(Panel)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析。

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致病基因后应用Sanger测序对其余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验证。

结果:该家系中共有6名男性患者,呈隔代交叉遗传,而患者的母亲及女儿均为携带者,符合X染色隐性遗传模式。

该家系6名男性患者均在10岁前即出现夜盲及明显视力视野受损,进展快;而女性携带者表现为无症状至高度近视不等,起病时间多在20岁以后。

该家系中成员临床表型符合X染色体失活特征。

在6名男性患者及11名携带者的RPGR基因5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移码突变 c.345<sub>3</sub>48delTGAA。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导致基因翻译提前终止,表达产物氨基酸数量不及原长的1/6,功能严重受损,且在该家系中共分离,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结论:RPGR基因上的新 c.345<sub>3</sub>48 delTGAA突变是该RP家系的致病基因,该发现扩大了RPGR基因型及临床表型频谱,为XLRP的遗传咨询及基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遗传及临床基础。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

基因检测案例16-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基因检测过程中,数据解读是很重要的⼀个环节。

如果对疾病了解不清楚,或者对数据不敏感,很有可能会漏检。

后续我们会为⼤家介绍解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

今天为⼤家带来的是⼀个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的检测案例。

1.视⽹膜⾊素变性简介视⽹膜⾊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组以感光细胞和⾊素上⽪细胞进⾏性选择性丧失为特点的遗传致盲眼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3000,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前⽆有效疗法。

该病早期症状为夜盲,随病程发展,中⼼视⼒逐渐减退,最终可完全失明。

RP可以在眼部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全⾝多个系统疾病或综合征的眼部组成部分。

RP可呈常染⾊体显性遗传、常染⾊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和双基因遗传。

在所有RP患者中,常染⾊体显性遗传占15-25%,常染⾊体隐性遗传占5-22%,X连锁遗传占5-15%。

2.RPGR是X连锁视⽹膜⾊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基因,外显⼦ORF15具有复杂结构在各类遗传型的RP患者中,X连锁视⽹膜⾊素变性(X-linkedretinitispigmentosa,XLRP)临床表现最为严重,患者发病早,通常在20岁之前出现夜盲等视觉障碍,在40岁之前可进展为部分或完全失明。

RPGR是XLRP最重要的的致病基因,能解释XLRP70%-75%的病因[参考⽂献1]。

RPGR⼜称为视⽹膜⾊素变性GTP酶调控因⼦(retinitispigmentosaGTPaseregulator),位于Xp21.1。

该基因有多种剪切体,最初发现的剪切体A含有19个外显⼦,编码815个氨基酸的蛋⽩。

检测该转录本上的变异,能够找到10-20%的XLRP患者的致病变异。

后来剪切体C的发现是RPGR研究的⼀个重要的⾥程碑,该转录本含有15个外显⼦,编码1152个氨基酸。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疾病研究报告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疾病研究报告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色素性视网膜炎所属部位:眼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病症体征:色觉异常,绿色盲,黄斑囊样水肿,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夜盲疾病介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怎么回事?专家表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历史上曾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毯层-视网膜变性,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资料,群体患病率约为1/3500,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性连锁隐性三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目前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至少有两个基因座位,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短臂与第三号染色体长臂,性连锁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壁一区一带及二区一带症状体征: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什么症状?下面,专家将会为你详细介绍:1、夜盲: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且多发生在眼底有可见改变之前。

开始时轻,随年龄增生逐渐加重。

极少数患者早期亦可无夜盲主诉。

2、暗适应检查:早期锥细胞功能尚正常,杆细胞功能下降,使杆细胞曲线终未阈值升高,造成光色间差缩小。

晚期杆细胞功能丧失,锥细胞阈值亦升高,形成高位的单相曲线。

3、视野与中心视力: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

其后环形暗点向中心和周边慢慢扩大而成管状视野。

中心视力早期正常或接近正常,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减退,终于完全失明。

4、视觉电生理:ERG无反应,尤其B波消失是本病的典型改变,其改变常早于眼底出现改变。

EOG LP/DT明显降低或熄灭,即使在早期,当视野、暗适应、甚至ERG等改变尚不明显时,已可查出。

故EOG对本病诊断比ERG更为灵敏。

5、色觉:多数患者童年时色觉正常,其后渐显异常。

典型改变为蓝色盲,红绿色觉障碍较少。

化验检查: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要做什么检查?下面,专家将会为你详细介绍:1、动态和静态视野。

GOLDMANN球形视野计已常规用于RP的动态视野检查。

用Ⅰ~4E,Ⅲ~4E及Ⅴ~4E视标进行检查的结果,重复性好,相对可靠。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屈光不正的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屈光不正的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屈光不正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屈光不正之间的关系。

方式:将一组常染色体遗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14个家系,140眼)与散发的RP患者(81人,161眼)屈光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屈光不正发生率别离为93%和98%,屈光度平均值别离为 D和 D,屈光程度统计学t查验两组无明显不同(P&gt;,但遗传组的高度近视发病率高于散发组,且散发组病人近视发病年龄早、度数大。

结论:RP与屈光不正没有紧密联系,但应注意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高度近视的基因位点二者之间可能有紧邻关系。

散发性RP患者发病早、近视度数高,但随年龄增加病情趋于稳固。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遗传屈光不正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具有显著的遗传及临床异质性的一组疾病,此病的要紧特点确实是或早或晚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

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该病多归并有屈光不正[1]。

最近几年来,人们也愈来愈多地注意到近视的发病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遗传有重要关系,属多基因遗传。

为了寻觅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屈光不正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二者之间的基因位点是不是接近,咱们将一组常染色体遗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RP患者与散发的RP患者进行屈光程度的比较。

1 资料与方式资料从1994年8月~2007年8月的经本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154人(301眼)。

诊断标准为患者主诉视力进行性下降,夜盲、视野缺损,ERG显示a、b波低平。

眼底检查可见骨细胞样色素变及视网膜血管变细。

其中家族遗传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9个家系(61人,117眼);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个家系(5人,9眼),另外2个家系(7人,14眼)遗传方式不明确。

其余81人(161眼)为散发患者。

验光方式均采纳NIDEKE ARK700自动验光仪验光。

15岁以下儿童用复方托品眼水或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球镜屈光度数记录均以球镜度数+散光度数的一半之和。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以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色素沉积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

RP的发病率很高,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有150万人。

在RP中,X连锁遗传的RP(X-linked RP, XLRP)约占15-20%。

XLRP的致病基因研究对于揭示RP的分子机制、提高对RP的认识和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寻找并锁定我国XLRP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突变类型,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3.1 家系选择:收集我国某地区具有 XLRP 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和家人,建立家系并进行基因型分析。

3.2 DNA 提取:从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 DNA,采用标准的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3.3 PCR 扩增:利用已报道的据有代表性的 XLRP 基因及 flanking 区的 primers 进行 PCR 扩增,选取家系成员的特定基因位点,分别分析家系内序列特征,检测序列多态性。

扩增反应后,将 PCR 产物纯化后送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测序。

同时,利用多态性标记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型,筛选与 RP 相关的多态性标记,与基因座进行连锁分析。

3.4 测序与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和变异筛选,计算 LOD 分值和连锁分析,测序结果进行群体遗传和统计学分析,根据家系成员的基因型确定XLRP 病因基因定位,进行突变分析和功能预测。

4.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家系整合、遗传分析、定位鉴定确切的 XLRP 病因基因。

预计可筛查发现新的 XLRP 突变位点,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 XLRP 相关基因功能和调节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揭示 XLRP 的病因机制、临床症状和分子特征的提高和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是在术后可能会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并发症。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难治的眼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糖尿病本身、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糖尿病本身是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出现的高血糖、血管损伤和炎症等因素,会导致眼部血管的异常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增加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全身性并发症,这些因素也会加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手术操作是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眼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眼部组织和血管,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在手术中使用的光凝术和激光治疗等方法,也可能对眼部组织和血管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增加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

患者个体差异也是影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患者在遗传、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手术和病理生理过程的反应不同,从而影响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疾病,其发生原因包括糖尿病本身、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多个方面。

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术后随访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简称AMD,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减退、视野模糊、颜色感知异常等症状。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AMD的遗传学研究至关重要。

AMD的遗传模式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单基因遗传模式和复杂遗传模式。

单基因遗传模式指的是AMD是由一个单一的遗传基因所致,这种遗传模式多见于家族性AMD的病例。

复杂遗传模式包括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多个因素所导致的AMD,这种遗传模式多数见于散发性AMD的病例。

在AMD的遗传模式中,相关的基因被认为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与AMD相关的基因包括了CFH、ARMS2、HTRA1等等。

其中,CFH基因的突变是AMD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ARMS2和HTRA1基因的突变也在AMD的发生中贡献不小。

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也对AMD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如年龄、吸烟、营养状况、糖尿病等都与AM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在基因和环境之间也有着交互作用,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不仅对AM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AMD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挑战。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AMD的遗传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进步。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病例的基因组序列、表达谱和蛋白质组等数据,科研人员逐渐揭示了AMD的遗传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这为AMD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另外,由于AMD的遗传模式具有较高的家族性,家系研究也成为AMD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通过追踪家庭中多代人的AMD发病情况,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AMD的遗传模式和机制。

总的来说,AMD的遗传学研究在不断深入和进步,不仅为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遗传学机制和生命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AMD的遗传特征,为保护人类视力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视锥细胞及视杆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受损,导致逐渐视力减退,最终导致失明的一系列疾病。

该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数百万人。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是该疾病的主要遗传模式之一,该模式具有隐匿性和可逆性,患者往往在先天后将来的日子里逐渐表现出病状。

因此,对于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遗传学、克隆技术的发展,对RP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RP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筛选出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具体任务包括:1.筛选具有RP家系的患者,准确诊断病情,并开展基因突变分析;2.根据先前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并建立分析框架;3.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探究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具体作用机制;4.分析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和调控,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5.提出RP治疗和干预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向对照研究设计,对具有RP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1.收集R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实施基因突变分析;2.建立分子遗传学分析框架,拟定突变基因的函数筛选和功能分析;3.采用PCR、DNA测序、南方和西方印迹等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和分析;4.上机分析和生信分析,探究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调控和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

四、研究计划1.前期准备(1个月):采集RP家系患者生物样本,建立临床数据库,拟定突变基因分析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块 。 鼻翼底部外侧方 , 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呈半圆形 隆起 。因 含牙囊肿一般是指上颌窦囊 肿内含有 1 颗或数颗牙齿 ,故名 含牙囊肿 。 所含牙为未萌出的恒 牙 , 停 留在牙槽 骨中可刺激造 釉 细胞 , 使 呈增殖性病变并 产生分泌物而形 成囊肿 。牙釉 质 被包 围在囊 内, 囊 腔内含有 黄色或棕色液体。 所 以鼻 前庭囊肿 如为含牙囊肿多考虑为上颌窦含牙囊 肿突破窦壁形成 ,但 本 例含 牙囊肿与上颌窦及牙根均没有关系。上颌窦窦壁完整无
指测眼压正常。
并发青光 眼的病例少见 ,尤其家族性合并青光眼的报道更少
见。 就本家族来说 , 建议患者妹妹到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常规 检查 及特殊检查 , 以便及时诊断疾病 , 早期治疗。如有并发症 能够及早 预防 , 减轻对视力的损害 ,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 防: ① 积极 宣传本病 的知识 , 每年做一 次眼底及 眼压 的
盲、 视 野缩小 、 眼底 骨细胞样 色素沉 着和 光感受 器功能 不 良
鼻前庭含 牙囊肿一例
太原 理 工 大 学校 医 F  ̄( 0 3 0 0 2 4 ) 杨 建 萍
患者女 , 4 6岁 , 于2 0 1 3年 5月 主因左侧 鼻翼 处疼痛并逐
步 隆起 1 月余就诊本院 。查体 : 左侧鼻翼前方呈圆形隆起 , 皮 肤无红 肿 , 按压 略有 弹性 , 边界 清晰 , 压痛不 明显 , 不能推 动 ,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 连。鼻腔检查 : 鼻底部皮 肤与黏膜交 界处 隆起不 明显 。 患者无牙齿缺失或病变。x线显示不清楚。
( + + + ) , 角膜云雾状混 浊 , 前房浅 , 中央深 约 1 . 5 m m, 周边深 约 1 . 0 mm, 瞳孑 L 圆, 对光 反射 弱 , 指测 眼压 高 , 急 转省 级专科 医 院诊 治 。诊断 为急性 闭 角型青 光 眼 ( 左) , 视 网膜 色 素变 性
( 双) , 并 以急 性 闭 角 型 青 光 眼 ( 左) 收住 院 。入 院后 常 规 治 疗 ,
前庭 含牙囊肿 的成 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9 )
肿, 多见一侧 鼻翼部 隆起 , 触诊 可发 现质地柔 软且有 弹性 的
称 为是一种进行性 、 遗传性 、 营养不 良性 退行性病变 。早期 虽
有夜盲 , 眼底可完全正常。 随 着 病 程 的 进 展 而 逐渐 出现 眼底 病 变。 发病年龄大多数在 3 0岁 之 前 , 病程进行缓慢 , 对 视 力影 响
明, 前房 浅 , 瞳孔 圆, 对光反射 ( + ) ; 左 外眼 ( 一 ) , 结膜混合充 血
检查 ; ② 营养 素及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A、 E等 能延 缓本病的作 用未确定 ,适 当补 充一些 ,长期及大量应用要注意其不 良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 患者进行遗传 咨询 : 在家庭 中患者母 亲 自幼视力不好 , 2 0 0 3 年 因急性 闭角 型青 光眼手术治疗 , 同时也诊 断为双眼视 网膜色素变性 。其妹妹大学期 间发现黄 昏时视 物不清 , 补充 维生素 A时好时坏 , 一般情况 下工作学 习不 受影响 , 也未 曾
大, 晚期多致盲。 并发症多为 白内障 , 也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 ,
行左 、 右 眼青光 眼小梁切 除术。 1 个 月后来 我院复诊 , 查 视力 右眼 0 . 1 , 左眼 0 . 0 6 。双外眼( 一 ) , 角膜透 明, 瞳孔药物性缩小 , 眼底视 乳头边 界清晰 , 色自, 视 网膜血管 变细 , 黄斑色 暗 , 中 心反光 凹消失 ,视网膜血管旁 出现散在骨细胞样 色素沉着 。
转 省级医院进一步诊 断治疗 ,以鼻前庭 含牙囊肿收住 他院 。
术后 1 个月来我 院门诊复诊 , 无不适症状 。 讨论 鼻前庭囊肿位于鼻前庭底部皮下 , 梨状孔前外方 , 上颌骨 牙槽突浅 面软组 织 内 ,可分 为潴 留囊 肿 和球 颌 突囊
破损 , 无坏牙或牙齿缺失。鼻前庭囊肿 内含有牙齿很少见 , 鼻
就 医。
应; ③注意避光 , 平 时可戴太 阳镜 。
参 考 文 献
[ 1 ] 惠延年. 眼科学【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2 0 0 1 :1 8 0 — 1 8 1 . ( 收稿 日期 : 2 0l 5 — 0 3 . 2 9)
讨论
视 网膜色素变性 , 属于视锥 、 视杆 营养不 良, 以夜
为特征…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 其 遗传方式有 3 种: 性连锁 隐性遗传 、 常染 色体隐性 遗传 、 常染 色体 显性遗 传 。性连锁隐性遗传 占不到 1 0 %, 但发病早 , 危害大。常染 色 体显性遗 传 占 2 0 %, 发病 晚 , 损害较轻 l l _ 。视 网膜 色素变性也
太原 理 工大 学校 医 ̄ ( 0 3 0 0 2 4 ) 李 宏
患者女 , 4 9岁 , 教师 , 无 明显 诱因出现左眼突然视物不 清 1 d , 并伴有 头痛 , 恶心 , 未呕 吐 , 来我 院就诊 。查视 力 : 右 眼 0 . 1 , 左眼 0 . 0 6 , 裂 隙灯下 : 右外 眼( 一 ) , 结膜轻微 充血 , 角膜透

1 0l 6・
医技杂志 2 0 1 5年 9月第 2 2卷第 9期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e MT e c h n i q u e s
D t e e r 2 0 1 1


视 网膜 色素 变性并发 青光眼一例 家系调 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