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英》的文化批评观和美学意蕴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维普资讯
国 代 学 竞/ ' 古 文研
士 魂 与 商 才 的 融 合
蒲松龄 小说 黄英 的文化 内涵
。曹 莹
明清 时期 ,随着商业经 济的发展 ,商人地位 的急剧上 对 桎 梏 人 们 多年 的程 朱 理 学 的彻 底 反 叛 , 是对 个 人 权 利 、个 升,传统 的士、农 、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 《 聊斋志 人价值欲望、物质追求 的充分肯 定,认为 “ 贪财好色”是人 异》中的 《 黄英 》就 是 当 时现 实 生 活 的真 实写 照 。 作者 通 过 的本心 。同时这种肯定私利、肯定解放人欲 的思潮也带来 了 菊花精黄英与嗜菊如命的儒生马子才偶识 ,冲突,最终结合 经济 的繁荣和市民阶层 的崛起。 的故事 ,折射 出明末清初思潮 中一种独特 的价值追求 ,从 中 小说中黄英姐弟恰 是这种新兴阶层 的代表,在他们 的身
可 以看 出士 魂 与 商才 的联 姻 是 当 时 社会 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
上寄托着作者新的人格理想。蒲松龄处于明末清初解放思潮 之中,难免受其影响 。因此他对黄英姐弟甚爱之 ,充分肯定
士人_安贫乐道_价值标准的执着守望_聊斋志异_黄英_的文化解读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9古典文学新探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撰成了《聊斋志异》。
然而,《聊斋志异》不同于《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的是,“它可以追求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
尤其追求出人意表的想象、激烈的矛盾冲突,振聋发聩的见解和惊世骇俗的情感倾向”。
其中《黄英》一篇,也毫不例外地表达出了其“见解”和“情感倾向”。
如果从文本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黄英》体现了士人对“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追求,而这一追求过程是在对传统价值观解构、重构与回归中完成的。
一《黄英》中,儒生马子才家“世好菊,至才尤甚”,遂爱菊成癖,求佳种途中遇陶生与其姐黄英。
陶弟“谈言骚雅”,结伴而同归并安住宅旁,因种菊而有缘。
陶弟欲以卖菊为业而谋生,马生闻之,则“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然而,后来陶弟与黄英贩菊而致富,马生娶黄英,中间也曾耻富,而最后却“安之”,“合而为一”。
马子才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传统儒士“清高”与“安贫”的价值判断。
孔子称,“富贵于我如浮云”,表明“君子固穷”,不以“恶衣恶食”为耻;荀子曰:“从道不从君”,“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对于“士”人来说,要想“守道”,必须有“安贫”之志,要想“独善”,必须有“固穷”之节。
而《黄英》正是通过陶氏姐弟的言行对这种传统价值判断“做了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和完全意义上的解构。
这种解构首先是通过对菊花意象传统意蕴的消解来完成的。
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早在《礼记·日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花”的记载,把菊的花期与其所处的寒霜季节联系到了一起。
自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爱菊、赏菊的传统风习。
历代儒士更是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诗“芳菊开林曜,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道出了菊的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然苍劲挺拔的贞秀风姿。
《黄英》文化内涵浅析
果 , 过 了 刘 邦 。 司 马 迁 写 鸿 门 宴 , 然 处 处 暗 藏杀 机 , 其 实 自始 至 终项 羽都 没 有打 算 放 虽 但 杀 刘 邦 , 是 一个 遗 憾 。 正 如 项 羽 自刎 一样 , 是 他 耿 直 坦 荡 的人 格 决 定 的 选 择 。 这 但 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目项 王 , 所 佩 玉 块 , 数 举 以示 之 者 三 ” 项 羽 却 默 然 不 应 。 历 来对 于鹃 门 宴 不杀 刘 邦 有 多 . 种 说 法 , 日 是 项 羽 过 于 自信 . 为 小 小 刘 邦 不 足 为 患 ; 日 项 羽 妇 人 之 仁 , 会 在 鸿 门 或 认 或 才
《 英 》 为 《 斋 志 异 》 较 有 特 黄 作 聊 中 色 的一 篇 短 文 , 描 写 重点 并 未 放 在 对 其
精 怪 或 者魂 魄 的 大肆 宣 扬 之 上 , 而 是 反 以 人 的 日 常 生 活作 为 落 点 . 写 了 一 种 描
垓 下之 围 , 少粮 尽 , 闻 四 面 楚 歌 , 羽 大 惊 , 到 自 己 的虞 姬 骓 马 , 兵 夜 项 想 禁不 住 慷 慨 悲 歌 。并 非 “ 雄 不 流 泪 , 士 无 悲歌 ”项 羽 的 一 支垓 下 曲 , 自 己 , 美 人 , 名 马 , 古动 英 壮 , 叹 怜 哀 千 人 心肠 。有 学 者 考 究 , 下 曲是 司马 迂 特 为 项 羽所 作 , 以 衬 托 他 当时 的 心 境 与 气 概 , 垓 借 依
个 叱 咤 风 云 的 历史 英 雄 之景 仰 。
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马子 才 人格 中 的缺 陷 和不足
《 黄英》 以菊花为题材 , 它从爱 菊 、 访菊 、 艺菊 、 市菊 写到 因菊 花 以结 缘 , 写 到菊 精 死 后化 为 异种 之 菊。 再 菊 花 历 来 为士 人 所 爱 , 为 花 中 四 君 子 之 一 。千 百 年 尊 来菊 花在 传统文化 中 已成 为文 化 的语码 , 表儒 家思 代 想 中“ 士志 于道 ” 而安 贫 自守 , 霜 不改 的 清高 人格 。 凌 蒲松龄写菊 花精 , 菊花种类 , 写 全篇浸透 着高雅脱俗 的 韵 味, 实现着一种完美人 格 的整合 , 寄托着一种理想人 生 的追 求 。 《 黄英》 中的马子才 , 有着极高的精 神追求— —“ 世好 菊, 至才尤甚 ” 并将此追求 付诸于实 行动 :闻有佳种 , “ 必 购之 , 千里不惮” 。可见他追求 的挚着 、 不辞辛劳。 但他 贫穷——“ 清贫 ” 似不 举火 ” 当陶生 让他 家 “ , 卖菊谋 生时 , 自命 清高地说 :仆以君风流雅 士 , 他 “ 当能 安贫 ; 今作是论 , 以东篱 为市井 , 则 有辱黄花矣 ” 。可见 他遵循着古 代文人 “ 文不经 商 ” 的法则 : 为业 不 屑从商 业, 为人不 屑做 商人 , 暴露 了农本 商末的封建思想 。 他还十分虚伪 , 当他娶 黄英为妻后 ,马耻 以妻 富 , “ 恒 嘱黄英作南北籍 , 以防淆 乱” 。然 而他 自家又没什 么 东西 , 于是 “ 不半岁 , 中触 类 皆 陶家物 。马立遣 人 一 家 赍 还 之 , 勿 复 取 。 未 浃 旬 , 杂 之 。凡 数 更 , 不 戒 又 马 胜烦 。黄英笑 曰 :陈仲 子毋 乃劳 乎? 马惭 , 切 听从 ‘ ’ 一 黄英 ” 当黄 英 卖 菊 家 境 越 来 越 好 时 , 认 为 “ 三 十 。 他 仆 年清德 , 为卿所 累” “ 皆祝 富 , 但祝 穷耳 !黄英 为 ,人 我 ” 保他的清德给他 盖 了茅屋 与之 分居 , 然过 数 日, 念 “ 苦 黄英 。招之 , 不肯至 , 不得 已 , 反就之 。隔宿辄 至 , 以为 常 。黄 英 笑 日 :东 食 西 宿 , 者 当不 如 是 。 马 亦 自笑 , ‘ 廉 ’ 无 以 对 , 复 合 居 如 初 。再 如 , 在 劝 陶 生 回 家 时 说 : 遂 ” 他 “ 幸充 盈 , 可坐 享 , 须 复 贾 。 可见 , 所谓 的清 家 但 无 ” 他 德, 只是 口头上的 , 内心 并非 真要 坚持 清 贫到始 终 , 这 恰 恰 说 明他 对 物 质 上 的享 受 是 有 所 求 的 。 从 以上对 文本的解 读 可 以看 出 , 子才 不是蒲 松 马 龄 笔 下 的理 想 人 物 , 不 是 蒲 松 龄 讽 刺 的 对 象 。他 人 也 生 的完 美 和 人 格 的 完 整 , 通 过 另 外 两 个 人 物 : 氏 姊 是 陶 弟的补充来完成 的。 《 黄英》 中的陶氏姊弟 是靠种菊 、 卖菊为生 的商人 。 鲁 迅 先 生 曾 言 :明 清 之 际 , 我 国 经 济 和 思 想 文 化 形 “ 是 态 转 变 的 一个 重 要 时 期 , 品经 济 的 繁 荣 、 想 解 放 的 商 思 高涨 、 社会 风 气 的变 化 , 这 一 时 期 的伦 理 道 德 和 价 值 对 观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由此 导致 了社 会行 为取 向和 并 个人生存方式 的变化 。①这一 变化很 大程 度上体 现在 ” “ 儒就贾” 弃 和社 会 对 商 人 地 位 的认 同 方 面 。社 会 结 构
聊斋志异黄英分析
赏析《黄英》
(一)小说情节 不以跌宕情节取胜,以平易笔调叙述马子才 和菊精的交往,情节进展缓慢而又趣味盎 然。 卖菊与置产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夫妻因财富 而产生分歧纠纷,使得故事出现细波微澜, 也使人物变得丰富形象。
(二)人物形象
1、黄英形象: 恬静稳重,幽默风趣。 黄英是菊花精,名字是由陶渊明诗歌中“菊有黄花” 化出。种菊、卖菊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嘲”。 体现着读书人传统的清高观念的变化。 2、马子才形象: 清高耿介而又迂腐 3、陶生: 儒雅又精明的儒商形象。 他外表“丰姿洒落”,开口 “谈言骚雅”,一身儒 雅之气;作为商人又特别有眼光,有见地。他豪 爽不羁,放浪形骸,典型的性情中人。
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 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 称“累代书香”。 他19岁初应童子试,考取县、 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 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
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考取秀才之后,屡
•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安贫乐道 “克勤克俭” 勤俭持家,男耕女织 • 现代商业经济条件下: 鼓励奢靡的生活消费方式。
(四)艺术特色
• 淡雅的韵味和情致; • 女经营者形象塑造雅而不俗
• 另一种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 入人间。 有些可以理解成他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另一种狐妖花怪表现情志、意向,成为象征 性的文学意象。 《婴宁》其名取自《庄子》,指的是得失成 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她的形象寄 寓着对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
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 漫主义作品。 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 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 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 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 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 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 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 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 无法解决的矛盾。
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
第 1 卷 第 l 期 8 2 (06年 1 20 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 I L S I NC OU OC A C E ES J RNAL OF C JEGES O HAN O【 L FS XI
VO _ 8 No 2 l 1 .1
《 聊斋志异》 中体 现了作家对人 生社会 的不 集
平之 慨 和对黑 暗现 实 的 “ 孤愤 ” 之情 , 芒所 至 涉 及 锋
在于“ 其道” “ ,其道” 就是正 当的方法 。什 么是正当
的方 法 , 无 论 及 , 我 们 不 难 看 出孑 子 对 “ 贫 虽 但 L 去 贱 ”、求 富贵 ” 态 度 是 特 别 审 慎 的 。这 些 语 录 能 “ 的
封建社会 的各个 方面。其 中一些 作品不乏离 经叛 道、 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 , 闪射 出独特 的思想光华 ,
表现出作 家深刻 的人生见解 。《 黄英》 就是其 中较 为典型的一篇 。仅就题材 而言 , 它仍属 于现实 的人
和仙界的花神相交谊的 旧套。这种题材 , 前人早 已 涉足, 就是蒲松龄本人的《 聊斋》 中也并非单篇。明
求饱 , 居无求安 ” 的要求 。虽然在“ 里仁” 中, 章 孔子 也承认 “ 富与贵 , 是人之所欲也 , 贫与贱 , 是人 之所
恶也” 但同时 , , 特别强调 , 对富贵 “ 以其道得之 , 不 不处也” 对贫与贱“ 以其道得之 , , 不 不去也” 。关键
[ 收稿 日期 】2 0 0 0 6— 9—2 7 [ 作者简 介】李秋花( 9 4一) 士 , 16 , 山西阳泉人 , 太原理 工大学 阳泉 学院社科部 副教授 。
英姐 弟 的 形 象分 析 , 以 看 到 这 一 传 统 观 念 在 新 观 念 的 冲 击 下 逐 步 动 摇 、 解 的 过 程 , 以 肯 定 带 有 资 本 主 义 商 品 可 瓦 可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
·《聊斋志异》赏析·文章编号:1002⁃3712(2017)01⁃0082⁃10收稿日期:2016⁃05⁃20作者简介:李成文(1967-),男,山东枣庄人。
枣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聊斋志异·黄英》:人性异化的寓言李成文(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摘要:《黄英》的重要在于它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人性异化的问题。
马子才的悲哀在于个人观念上的抱残守缺,排斥新兴的意识形态,在有意无意中阻碍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不仅描写了追求利益能引起人的精神异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道义也是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
它所寄托的“孤愤”不过是人性被异化、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象征而已。
关键词:黄英;人性异化;寓言中图分类号:I 207.419文献标识码:A《黄英》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重要不在于艺术成就有多高,而在于它以有限的篇幅,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深刻地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问题。
通过一个极为独特的意识形态的观察角度,蒲松龄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这一篇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学的认识功能,蕴涵着文化、心理等层面上十分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在所有《聊斋志异》的作品中,就是在清初的小说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All Rights Reserved.一、价值观念的冲突《黄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在于它有强烈的新鲜感。
这种新鲜感是为作者能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审视角度而兴奋。
在《黄英》中,通过马子才与陶氏姐弟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揭示了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文人意识与商人所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意识之间的冲突,相当深刻地描写了现实社会变迁时期意识形态之间的激烈斗争、人的价值重新评估的社会问题。
马子才的高雅生活代表着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生活,无非是饮酒自乐,吟风弄月。
好一个青山白云人——《聊斋·黄英》赏析
《 聊斋志异》 黄英》 比较特别的一篇 , 里《 是 在讲述了一段人与
花仙 相 知相 守 又相互 妥协 包容 的爱情 生 活 的同 时 , 塑造 了一 个 又 恬 淡 宁 静而 又独 立 自主 的 菊花 仙 子形 象 。然 而 在花 仙 黄 英 的背 后, 又有 一个 超尘 绝世 的弟弟 陶生 , 他更 令人难 以忘 怀 。与其说这 是个 单纯 的爱 情故事 , 宁说 是 人与 物 、 毋 男人 与 女人 、 性 之间 的 男
生欣然邀请迁徙中的陶生姐弟到 自己家寓居 , 其买当时马生并未 见到 尚在车中的美貌的黄英 , 可见故事原 旨也不在写爱情 。黄英 的一 出场就给人以恬淡 的印象 ,她对弟弟其实也是对马生表 白: “ 不厌 卑 , 院宜得 广 。” 屋 而 真真 是贴合 菊 花 的性 情 。
于是 , 英姐 弟 随马生 到 了顺天 , 马生 的南 院住 了下 来 。陶 黄 在
变成了繁盛的菊园, 一时间门庭若市。这边马生既厌恶 陶生 的经 营, 又耐不住菊花 的诱惑 , 只得登 门拜访 , 而陶生丝毫不存芥蒂 , “ 握手拽入” 在花圃旁摆上酒宴。黄英并未现身 , , 只是尽心给他们 置办了佳肴 , 但两个男人的闲聊却暗暗为她的终身埋了下伏笔—— “ 贵姊胡以不字?”时未至。”何时。” 四十三月。”何说?” “ “ “ “ 陶 生但笑不言。这一场景是动人的, 两个价值观念不同的男人 , 在共
作者简介 : 孙巍巍(9 2 )女 , 17 一 , 山东淄博人 , 蒲松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
70
始终 掌 控着 姐 姐 和 马 生 的机 缘 ,也 率 真潇 洒 理 , 其惺惺相惜也是要有深厚的感情基
础 的 。先说 顺 天 的马子 才 “ 好 菊 ” “ 世 、 闻有 佳 种 , 购 之 , 里 不 必 千 惮 ” 正是这 样 的主观 条件 才使 他与黄 英姐 弟 的相遇 成 为可能 。马 , 子 才在 去金 陵 求佳 品菊 花 的归 途 中 , 逅 了“ 姿洒 落 ” 邂 风 的陶生 姐 弟 , 因对 方 的一 句 “ 只 种无 不佳 , 培溉 在 人 ”就 把他 引 为知 己。马 ,
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
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作者:李秋花, Li Qiuhua作者单位:刊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2006,18(12)被引用次数:1次1.李燕.戴智军略论《聊斋志异》中的游冥故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5)2.陈海丽新解文人之"高洁"——析《聊斋志异》中的《黄英》[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9)3.刘莉.孟丽.Liu Li.Meng Li论《聊斋》系列小说中教育题材创作[期刊论文]-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4.范正群《聊斋志异》的法律思想与理想清官[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9(1)5.王芳.马秀丽.孙颖.徐晓丹.Wang Fang.Ma Xiu-li.Sun Ying.Xu Xiao-dan无须借助牺牲才能表现出优美——解读《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8(1)6.田继平.侯忠.Tian Ji-ping.Hou Zhong《聊斋志异》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征[期刊论文]-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3)7.王建平.Wang Jianping《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孝子形象[期刊论文]-孝感学院学报2010,30(4)8.齐社祥.刘敬林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的整合与规训-- 《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解读[期刊论文]-娄底师专学报2003(3)9.常青从《聊斋志异》浅析蒲松龄的儿童教育观[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10(3)10.王璐.WANG Lu谈《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期刊论文]-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6)1.商华.汤京普裙钗一二可齐家——《黄英》的文本解读[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引用本文格式:李秋花.Li Qiuhua析《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2)。
《聊斋志异·黄英》思想意态分析及启示
《聊斋志异黄英》思想意态分析及启示沈传河【摘要】The tale Huang Ying contains two different ideological modes , namely, mode of scholar and mode of businessman , as evidenced by the words of scholar and those of businessman in the chapter .Of the two, mode of scholar becomes the tale ' s essential ideological mode becauseof the personal value judgment of the tale.Hence, the real thought in Huang Ying belongs to traditional scholarly thought , and genuine busi-nessman ' s thought is absent .For its lack of genuine dialogue and polyphony , this tale c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a polyphonicnovel ."Scholarly soul with business talent" , however , is appropriate forthe Tao siblings , but not for the writer of this tale .%通过士人话语和商人话语,小说《黄英》传达蕴含着"士""商"两种不同的思想意态,其中"士"通过了作品主体性价值判断而成为作品的主旨思想意态,而"商"则未然;因此,《黄英》文本思想肖像的真实构成是传统的士人思想,缺少真正的商人思想. 小说缺少真正的对话与复调,不应归入复调小说之中. "士魂商才"用在陶氏姐弟身上是比较合适的,但用在《黄英》创作主体身上则是不妥的.【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1【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黄英》;"士";"商";思想意态;启示【作者】沈传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聊斋志异·黄英》是思想意蕴十分丰富的一篇小说,值得我们去鉴读和探析。
从黄英形象看蒲松龄的女性审美期待
尽管不 会愉快 地全 盘接受 却又 是决 不能 违背 的。在这个 可说 是男
性要 求 于女 性 的原 则上 , 蒲松 龄作 为 一 位男 性 的作 家 与 儒者 , 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黄英 》 中对 黄英 形象 的描 写 中 , 篇 并不 象今 天研 究 者所 完全 不
也: 幼从父 兄 , 嫁从 夫 , 夫死从 子 。 也 者 , 夫 夫也 。 夫也 者 , 以知帅 人
者也。” 昏义》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 , 又《 说 “ 祖庙未毁 , 教于公 宫 , 庙 既毁 , 于宗室 , 以妇 德 、 言 、 容 、 功 。教 成祭 之 。 祖 教 教 妇 妇 妇 牲用 鱼 。 笔之 以苹 藻 。 以成妇 顺 也 。” 所 这就是 我 国古代 女 教著名 的“ 三从 ” “ 、四德 ”两千 多年 中可是 中国女性 的金 科玉 律 。它一 面 ,
理家 [ , 谭红玲 以为黄英通 过经 济的 自立坚 持精 神 的独 立 ,从 而 “
她完成了温柔乡中自我的坚持” 等, … 也属别出心裁。 但综合已有 研究 , 知对本 篇 特 别是 黄 英形 象 的认 识 , 可 太过 偏 重 于其 对今 天 社会启示的意义 , 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黄英》 全篇特别是黄英形 象 的整体 意义 , 略 了蒲 松龄 通过 黄英 形象 的塑造 所表 达对 女性 忽 审美的圆满期待。对于笔者来说 , 这个 问题虽然意识到了, 但深入 论述还难以做到。当下仅能就黄英形象所体现蒲松龄所期待女性
顾 及 的 那 样 , 是 写 了黄英 的 “ 步 ” 现 , 只 进 表 而没 有 写 她 “ 三从 ” 、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蒲松龄小说《黄英》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发展高层次的需要 诸如安全 归属 爱 尊重 自 矛盾的最佳方案 黄英与马子才的结合 这是士魂与商才
我实现 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儒家文化压抑底层 的最佳融合 作者对二人结合前的恋爱没有过多笔墨的叙
生理的感性需要 高扬自我实现的理想需要 扼杀了人们的 述 但对二人婚后的生活极尽渲染 在家庭琐事中展示 士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士魂与商才的融合
蒲松龄小说 黄英 的文化内涵
曹 莹
明清时期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 商人地位的急剧上 对桎梏人们多年的程朱理学的彻底反叛 是对个人权利 个
升 传统的士 农 工 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 聊斋志 人价值欲望 物质追求的充分肯定 认为 贪财好色 是人
异 中的 黄英 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通过 的本心 同时这种肯定私利 肯定解放人欲的思潮也带来了
万方数据
2006.0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点的变革马子才的价值观念 使其逐渐由 贱商 到 重 商 两人有两次较大的矛盾冲突 作者叙述得颇有意思
黄英既适马 于间壁开扉通南第 马耻以妻富 恒嘱黄英 作南北籍 以防淆乱 而家所需 黄英辄取诸南第 不半 岁 家中触类皆陶家物 马立遣人一一赍还之 戒勿复 取 但过不了多久 又混在一起 马又让一一分开 黄英 以 陈仲子 调侃马生 马惭 一切听诸黄英 在这次 冲突中 马生先是以富为耻 后惭 他的物质观一点点发生 改变 第二次冲突是这样的 马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点
性 所以当黄英的弟弟陶三郎跟马子才商量卖菊为生时 他 商阶层是极为欣赏的 马克思曾在 资本论 中指出商业和
立即嗤之以鼻 说 以东篱为市井 有辱黄花矣 我们从 商人对社会的作用 商人对于以前一切停止不变 可以说对
中可以想象马子才鄙夷的神情和清高的姿态 但这种神情和 于世袭而停止不变的社会来说 是一个革命的要素
穿越文本的文化洞观与符号诠释——文化传统与符号批评视野中的《聊斋志异·黄英》诠解
间的社 会 , 士声莫 与 隆 比。白居 易 诗《 琵琶行 》 , 中 琵琶 女倾诉 其 人
生 遭 际 , 其 美貌 风 姿 之 时 , 所 附 慕 的 对象 不 是 拥 有 万贯 家财 当 她 之商 贾 , 是读 书科 考 的相 公 士子 ; 而 当其 年 长色 衰 , 得 已才 嫁作 不 商贾妇 。从这 一事例 可 以知 晓士 商在社会 生活地 位上 的显 著巨差 。 自明代 中后 期 商 品经 济 初 现 , 心 与社 会 思 想 发 生变 化 , 阶层 人 士
马生 自谓 “ 雅士 ” “ 好 菊 , ,世 至才尤 甚 ” [] 。: 他对财 富的审视 以 及价值立场, 益显儒家之精神 。《 论语 ・ 雍也》 L 中孑子赞 日:贤哉 回 “ 也 !一箪食 , 瓢饮 , 陋巷 , 不堪 其忧 , 一 在 人 回也不 改其乐 。贤哉 回 也 。” ]呦 种安 贫 乐道 的儒 家 精神 驾 驭 了士子 相 当长 的历 史 【( 这
的社 会 地位 和 士意 识 的松 动亦 随 之应 变 。《 世通 言》 千 古女 警 中“
53
侠” 杜十娘被逼而死的故事 , 实质是 以太学生李 甲为代表的士子 和 以孙 富为代 表 的商 富针锋 相对 、 相较 量 的残 酷结 局 。这 一 过 互 程中, 商人 凭借 积 累 的巨万资 财逐 渐 占据 越来 越 多 的社 会 实 体资 源, 又进 而 浸入 传 统思 想 意识 领 域 , 欲与 士 意识 为 代 表 的正 统 形 态分 庭抗 礼 。延至 清 初 , 蒲松 龄 生 活 之季 , 品经 济仍 在 缓 慢 发 商 展。即便如此 , 蒲松龄仍以犀利之 目光 , 锐利之思索 , 敏感觉 出此 问 题 意识 : 以社 会 论 , 关 注 士 、 阶 层 及 其存 在 价 值 如 何 共 他 商 处 , 何汲 取 各 自优 长 , 在社 会 中各 为其 职 ; 如 而 以人 生 论 , 以个 他 人( 即未 中举之 士 子 ) 为立 场 , 目人 生 的经 营 , 注 由物质 而 精神 , 由 现实 而理 想 , 溢人 生关 怀之 意 味 ; 充 以文化 论 , 可借 李亦 园先 生所 谓“ 大传 统 ” “ 传统 ” 、小 的概 念 , 小说 文本 已有 明确指 向 : 表 士意 代 识 的“ 传统 ” 然 受 到 商意 识 及其 广 泛存 在 于 民间生 产 生 活 等 大 显 意识 形态 为代表 的“ 传统 ” 巨大冲击 与挑 战。作 为关注 时代 思 小 的 索生存 的作家 , 样 的问题是 不容 回避 的 , 至今 日, 这 时 人们 仍 在质
蒲松龄两个王国的整合和重建——读《聊斋志异·黄英》
蒲松龄两个王国的整合和重建——读《聊斋志异黄英》曹军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聊斋志异·黄英>篇在"士魂商才的结合"的一般叙述中,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马子才是作者自身精神的自由王国的化身,陶生体现了作者时物质的必然王国的向往.而马子才与陶生、黄英间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是蒲松龄物质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的自由王国整合而又重建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是以"菊"为中介而实现的.最终在小说中,作者"士魂商才"的理想美梦成真.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曹军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蒲松龄的儒者情怀——以小说《聊斋志异·黄英》为中心的考察
2.突破文人传统思想的藩篱——从《聊斋志异·黄英》篇看蒲松龄的经济思想
3.儒家思想与商贾文化的交融——从《聊斋志异·黄英》看蒲松龄思想的双重性
4.士人的清高与商业利润的较量——读《聊斋志异》"黄英"篇的思考
5.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黄英》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黄英》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黄英:漆艺界“天际”的一道彩霞
黄英:漆艺界“天际”的一道彩霞成长在艺术世家,她对漆画饱含热爱之情,却因种种原因,放缓了追寻艺术的脚步。
而今,她再度回归,潜心创作出感动心灵、温暖至心的艺术作品。
她,就是第25届“如意杯”漆画组金奖获得者——黄英。
壹每到周末,黄英总是喜欢带上女儿一起在福州周边写生。
冬天林阳寺的梅花,夏天荷塘边的莲蓬,都是黄英取景的对象。
受她的影响,女儿也渐渐喜欢上了绘画。
身教永远比言传更为直观。
出生于重视家学传承的家庭,在黄英心中,子女的教育和自己的艺术一样重要,这一想法,源自她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算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他领着我走上了艺术这条道路,其实我自己也喜欢,记得小时候喜欢围着他,经常在他做漆的时候去碰一下。
然后他就会说,'你不要乱动,我会很介意。
’”(黄英父亲黄匡白作品)从小就喜欢画画的黄英,如愿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
小时候就看着父亲做漆,长大后又和父亲一起探讨漆艺,一起磨漆,她不仅没有被繁絮复杂的漆艺创作所吓倒,反而深深被其吸引。
在父亲的带领下,年少的黄英创作了大量漆艺作品。
作品更偏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但又不拘泥于某种风格,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如天马行空般肆意挥洒在画面中,画面豪放率真又充满着浪漫的情怀。
因此初出茅庐的她,作品就屡屡获奖。
贰然而,正当黄英踌躇满志,准备在艺术创作上大展拳脚之时,父亲身体的抱恙,让她不得不放缓了追寻艺术的脚步。
尽管如此,她对漆艺的热爱从未停止。
一有空,她便会在纸上勾勒自己的画稿。
而此次“如意杯”金奖作品《霞映瑞雪暖江南》,便是根据黄英在江南游历时经历的一场雪,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下了一场雪,并不会让人很冷的感觉,而是有一种归乡的温暖感,所以我用暖色调来表现天空。
画面的整个氛围也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是有一种荣归故里的感觉在里面。
”直到父亲走后的两年,黄英才把此幅漆画作品完成。
也许是对父亲的思念,黄英在原本没有人物的作品中加入了一位老者的形象。
一腔热忱化菊英_解读_黄英_
(X i an Vo cational S choo l , X i an 710005, Shaanx i , China) Abstrac t : The book H uang Y ing is d ifferen t fro m the other w orks w h ich are nam ed by some fem ale s nam e It doesn t tell the love s tories o f the gh osts and gob lin s W hy d id the auth or choose the tit le, Huang Ying , autho r w an ts to express his ow n idea o f the life and aesthet ics by means of Huang Y ing K ey word s : Huang Y ing; th e w ay of life ; deliver poetic flavor I think the
!聊斋志异 ∀ 是蒲松龄倾注了毕生心血的结晶 , 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四百九十一篇短 篇小说中, 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 , 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 , 或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其中最 为脍炙人口的是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 描写了花妖鬼狐向往人间的爱情幸福的感人故事。这类 作品大多以主人公的名字而命题, 如 !婴宁 ∀、 !鸦头 ∀、 !细侯 ∀ 等。按这样的规律 , 我们是否可将 !黄英 ∀ 纳入此类作品呢? 将作品读完会发现 , 黄英这个角色所占篇幅并不是最多的 , 正面描写的是 马生和陶生。那么以黄英为题 , 这不是很奇怪吗? 为了弄清这个疑点 , 需要深入了解本篇作品。 笔者认为黄英是寄托着蒲松龄美学理想的人物。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弟, 世代攻读 , 却都际遇不 佳 , 他熟读经史 , 聪颖过人 , 名冠乡里, 但在仕途上 , 也并不比他的前辈幸运多少。自 19 岁时连续 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 以后却屡试不第, 直到 71 岁, 才援例成为贡生。科场的失败 , 使他悲愤 万分: ∃ 天孙老矣 , 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 , 直教抱玉卞和哭死! %%每每顾影自悲, 可怜 肮脏骨销磨如此 ! % %数卷残书, 半窗寒烛 , 冷落荒斋里 & ( ∋ 大江东去 ( !寄王如水 ∀ ) 。他是一个 终生困于闱场而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我们从 !叶生 ∀、 !司文郎 ∀ 等描绘知识分子的篇章 中 , 看到了作者的愤懑、心血和泪水 , 看到了作者在生活道路上的坎坷经历和艰辛的脚印。 在读书人以金榜题名为人生之大幸, 以报效朝廷为奋斗理想的封建社会, 蒲松龄也跳不出封建社 会知识分子的这一种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但官府的黑暗, 官吏的腐朽, 官场的无奈使他对此产生了 怀疑。他的这一思想在 !贾奉雉 ∀ 中得以体现。贾奉雉由热衷仕途到心灰意冷 , 决心 ∃ 出世 & 的历 程表达了蒲松龄的困惑: 知识分子该如何安身立命 ? !黄英 ∀ 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在这篇故事里, 蒲松龄塑造了两个对比的人物 马子才 和陶生。歌颂了陶生的人生观和立身行事的哲学。 首先蒲松龄肯定了马生近菊、爱菊、学菊 , 以苦为乐 , 洁身自好的性格特点。马子才人贫志不
裙钗一二可齐家——《黄英》的文本解读
The Capable Women Can Manage Family Well--Analyzing the Story About Huang Ying 作者: 商华 汤京普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重庆400047
出版物刊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6页
主题词: 黄英 女性风采 理家才能
摘要:《黄英》是《聊斋志异》中独具一格的一篇小说。
试从理想的女性形象、成功的思想改造、独立自主的意识、经营花业的特点四个方面入手,对黄英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女性所缺乏的女性风采(尤其是理家才能)加以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开放性的文学平台提供一种新的解读可能性。
传统的断裂与回归——《聊斋志异·黄英》解读
传统的断裂与回归——《聊斋志异黄英》解读
尚丹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3
【摘要】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小说的边缘模糊性,往往使它成为文化、历史、宗教等的集合体,并借助这一点,从<聊斋志异·黄英>中读出了其主旨:即作者面对传统生活的断裂--前英面对平民、士阶层面对商阶层--的困惑与焦虑,以及试图对此所做的回归.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尚丹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聊斋志异<黄英>》解读 [J], 赵红叶
2.《聊斋志异·黄英》的社会学解读 [J], 李红岩
3.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聊斋志异·黄英》的文本文化解读 [J], 王长顺
4.无须借助牺牲才能表现出优美——解读《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 [J], 王芳;马秀丽;孙颖;徐晓丹
5.完成人格整合书写理想人生——用接受美学解读《聊斋志异·黄英》 [J], 黄京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60 l望!蔓万型方塑数!堕据至QQ璺:鱼
。”在家中所需“触类皆陶 家物”时,便“立遗人——赍还之。”但是这种固守 显得那么的蠢笨和徒劳,因为“未浃旬,又杂之。” 所以当黄英笑他“陈仲子毋乃劳乎?”他便很渐愧, “不复稽,一切听诸黄英。”可以说,在经历了一系 列的事情之后,马生的思想开始有了一些转变。但 是在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影响下,这一转变是那 样的勉强和弱不禁风。就在黄英“鸠工庀料,土木 大作”之际,马生又“不自安”起来,说:“仆三十 年清德,为卿所累。”无奈之下,黄英与他分居。一 开始,“马安之”,“然过数日,又苦念黄英,招之, 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这个“不得已”,活脱 脱刻划出马生内心的无奈和尴尬。所以当黄英叽笑 他“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时,他“亦自笑,无 以X,l,遂复合居如初。”可以说,正是在反复的心灵 抗拒、争斗、挣扎、沉浮之后,此时的马生,才真 正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人格重建。于是当他“以事 客金陵”巧遇陶生时,苦请其归,日与陶共棋酒。当 他q晤姊弟皆菊精”时,“益爱敬之”。当陶生醉酒 化为菊时,“马悔恨欲绝。”正是对马生心路历程的 精微描述,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文化消解与建构过程 中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最终的必然性。
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 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这种完全与主流文化 相对的贫富观,由“菊精”陶生说出,便具有一种 更加震聋发聩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不仅-Llz陶生“明 言之”,而且让其“励行之”,开始了其卖菊生涯。“未 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见市人买花者,车
载肩负,道相属也。…逾岁……于都中设花肆,十
当然,这种建构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矛 盾和痛苦。因为它不仅是基于对主流意识形态消解 上的建构,更是士人心灵上的脱胎换骨。这种转换, 并非是主体对自身生存和意义迷惘的自觉呈现,而 是在外在压力下的被动转变,因之这一过程就有一 丝悲怆和凄凉,一些尴尬和无奈。表现在马生身上, 他先是固守,“欲与绝”,但又经受不住菊的诱惑,与 陶生入酒馔,“尽欢始散”;他“意属黄英”,但结婚 时又坚辞不“就南第居”。婚后还“耻以妻富,恒嘱
日尽售。”而卖菊的结果是:“一年增合,二年起厦 屋”,“更于墙外买田一区,筑墉四周,悉种菊。”至 此,作者通过马生与陶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剥 去了披在“菊花”身上厚重的文化盔甲,使菊花的 他性化存在还原为本真存在,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 化的解蔽。
=、建构:灵与肉的结合,行与意的融 汇,有生存才有意义
代的文人 们就是在 这样一种文 化机制下完 成了他们由 “俗人”到“高 士”的人格转型。 然而菊花就是菊 花,在剥去其精神象征的 非本真存在的盔甲之后,其使 用价值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的本真 存在便得以彰显。这就是作者在《黄 英》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批评精神, 或者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动。 在《黄英》中,陶氏姊弟实乃“菊 精”。那么“菊精”自己对菊是怎么 认识的呢?作者假陶生之口日.“种 无不佳,培溉在人”。在这里,他还 菊花以本真存在:菊本身并没有 佳与不佳,洁与非洁,要说有了 区别,那是作为主体的人按照自 己的意愿附加上的,是一种非 本真的存在,他性化的存在。进 而,作者让陶生更加尖锐地指
《黄英》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将笔墨简 单地停留在文化解构的层面上,而是在解蔽之后, 重新进行价值设定和文化建构。于是,马生和黄英 的结合,便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因为马黄二人,分 别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一个是精神的,一个 是物质的;一个是传统观念的表征,一个是当下性 的存在;一个是灵,一个是肉;一个是意,一个是 行,因之他们的结合便具有了厚重的文化色彩。也 就是说,马黄之合,是灵与肉的结合,行与意的融 汇,是菊花本真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与他性化存 在(高洁的象征)的贯通。由此,作者完成了他对 理想价值观的重组和建构。人生是真实的存在,存 在既需要物质的东西,比如金钱,也需要精神的支 撑,比如“高洁”,物质与精神应当是共生共存的, 是统一的整体,有生存才有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万方数据
新东方2004.6圃
试论《黄英》的文化批评观和美学意蕴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建文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新东方 THE NEW ORIENT 2004(6)
引用本文格式:赵建文 试论《黄英》的文化批评观和美学意蕴[期刊论文]-新东方 2004(6)
三,整合:一生=,=合一,抑扬之美 与平和之美
《黄英》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但表现在深刻 的批叛现实精神上,而且反映在它对中国传统审美 情趣的把握和追求上。一生二,二合一,阴阳互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观点,也由此形 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是既在事件发展中展示矛盾冲突(一生二),又在 矛盾化解中追求中庸与和谐(二合一)。((黄英》中, 因为x,l-菊的共同爱好,使马生与陶氏姊弟相识。盖 缘此一由,而派生出马、陶(黄)之间的一对矛盾。 而这对矛盾,又反映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表面看 来,似缘起对菊花两种不同的认知,即“可卖”与 “非可卖”,实际上隐藏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 观的对立,即“贪鄙”与“高洁”,“清”与“浊”。 这是“知”的层面。进而陶生由卖菊而致富,起华 屋,置良田,“兴-f'F从心”。马生娶黄英而成婚,却 不就南第,不用陶物,更“于园中筑茅茨”而妄隔 之。这是“行”的层面。矛盾由此进入胶着状态,也 由此开始了此长彼消的过程。如果说马、黄成婚只 是对立的双方开始融汇的信号,那么,“两第竟合为 一,不分疆界”,则清楚地传达出一统的信息。由此, “天”(黄英乃“菊精”)“人”(马生)合二为一,“知” “行”合二为一。而在传统美学看来,天人合一乃谓 “真”,知行合一乃谓“善”,足见作者对审美理想的 自觉追求。在此还要予以特别关注的是,在马、陶 (黄)矛盾的消解过程中,作者始终表现出一种平 和、豁达的情绪和气度。文中没有十分尖锐的争斗 和冲突,有的只是善意的调侃和嘲讽,无奈的“烦 闷”和“不自安”。这正是儒家追求的中庸和平和。 文章结尾,作者更描绘出一幅大团圆的结局:陶生 醉死而成异卉,女长成而嫁于世家,黄英安享晚年 而终老。于是,一场由菊而起的冲突,便在这样一 种平和、安详的境界中画上了句号,达到了圆满。而 这种对立统一,阴阳互变,终致宁静和谐之美,正 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精髓和内核。
就论
■I
■-一I
I I● _
ll
■^
蠢
万方数据
领导
戆蝌
乳姆耩艚话r彝鹣i蟹
积累和增长。在《黄英》里,马生世代好菊,“闻有 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表现出对菊花执着的爱 慕。但是当陶生察其家资并不丰盈,劝其“卖菊亦 足谋生”时,马“甚鄙之”,且日“仆以君风流高士, 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 矣”。在马生的灵魂深处,菊已是一种精神的符号和 代码,并由此形成这样两个基本的观念:一是安贫 之士才堪称风流高士;二是东篱岂可为市井,精神 焉能做买卖。因此,当他看到陶生不听劝阻,卖花 为业时,“心厌其贪,欲与绝”。就是他和黄英结合 之后,在“享用过于世家”之时,还说“人皆祝富, 我但祝穷耳!”那么,马生对于菊花之爱是什么样 的爱呢?它正是传统士人对于菊花所谓“高洁”品 质之爱,一种“陶渊明风骨”之爱,其实是一种文 化自恋情结。这也正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形成马生价 值观过程中“意志品格”的外显。几千年来,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