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
《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九章《人体的感觉器官》,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耳、嗅觉器官—鼻、味觉器官—舌、皮肤及其功能。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感觉器官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鼻子模型、舌头模型、皮肤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觉器官。
2. 新课内容:(1)视觉器官—眼:介绍眼球的构造、工作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眼球的切片。
(2)听觉器官—耳:讲解耳朵的构造、工作原理,进行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听觉的重要性。
(3)嗅觉器官—鼻:分析鼻子的构造、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嗅觉实验。
(4)味觉器官—舌:讲解舌头的构造、味蕾分布,进行味觉测试。
(5)皮肤:介绍皮肤的构造、功能,让学生了解皮肤的保护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定义2. 五大感觉器官的构造、功能及其工作原理3. 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视觉器官—眼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嗅觉器官—鼻的功能。
(3)分析皮肤的保护作用。
2. 答案:(1)眼球的构造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工作原理是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第九章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掌握不同视觉和听觉现象的实验和观察方法;•能够分析解释人们视觉和听觉反应的心理机制。
2. 教学内容1.人的视觉基本原理。
2.人的听觉基本原理。
3.视觉和听觉现象的实验和观察方法。
4.视听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的视听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教学难点:理解视听心理现象的心理机制。
4. 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特殊视听体验,如看到极光、听到闪电等等,让学生对视听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2 提出问题(10分钟)•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并进行报告:–什么是视觉?–什么是听觉?–人的视听感知和动物的有什么不同?4.3 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25分钟)•分别讲解人的视觉和听觉基本原理,包括感受器官、接受刺激、神经传导和脑部处理等环节。
•提供视听现象的实验和观察方法,如视野中心与周边的颜色、亮度、形状等的差异观察和地鼠实验等。
•分别让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分析视觉和听觉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
4.4 讨论总结(1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调节屏幕亮度、设置音量大小等。
5. 教学评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汇报,让学生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6. 教学拓展•就人的视听心理现象给予足够的思考。
7. 总结•本节课主要教学人的视听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机制,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视听的基本原理和机制,掌握了不同视听现象的实验和观察方法,学会了分析和解释视听反应的心理机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视听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为他们的施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习题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习题1. 人的视力是如何实现的?人的视力主要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它首先通过角膜,然后通过瞳孔进入眼球的晶状体,经过晶状体的屈光作用,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像。
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神经细胞,其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其中的两种。
视锥细胞能够感受明亮的光线和颜色,而视杆细胞则专门感受光线的亮度变化。
这些细胞的信号经过神经元的传递,最终到达视觉皮层,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2. 什么是色盲?色盲是指不能正常分辨颜色的视觉缺陷。
这种缺陷通常是由于视锥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畸变引起的。
最常见的色盲类型是红绿色盲,这种情况下患者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
少部分人还可能会患有蓝黄色盲,即不能区分蓝色和黄色。
色盲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不会带来太多影响,但如果从事需要精确色彩识别的职业,如绘画、设计等,色盲则可能会对工作带来困难。
3. 人的听力是如何实现的?人的听力主要是通过耳朵来实现的。
当声音进入耳朵时,它首先通过外耳道达到鼓膜,鼓膜会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中耳传导系统,包括三个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
这些骨头的振动会使内耳中的耳蜗内部的液体产生波动,导致听觉神经的兴奋。
这些信号最终到达大脑负责处理声音的区域。
4. 什么是听力损失?听力损失是指不能正常听到声音的听力缺陷。
它可以是由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如遗传因素、年龄、暴露于嘈杂环境、感染等。
听力损失的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医学上,听力损失可以通过教育、药物治疗、助听器和手术等不同方式进行治疗。
5. 什么是听觉注意力?听觉注意力是指在嘈杂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将声音分离出来的能力。
在嘈杂的环境下,人类的耳朵可以听到许多声音,这些声音可以同时到达听觉皮层。
听觉注意力使人类能够在复杂的声音环境中辨别出感兴趣的声音。
听觉注意力可以通过锻炼和练习来提高,如在嘈杂的环境下人们可以练习提高听觉注意力。
6. 什么是听觉遮蔽?听觉遮蔽是一种听觉效应,当一个声源延迟与另一个声源的时间非常短时,人类的听觉系统会将两个声源视为一个声源。
教案1 概述 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
1.2.4 视觉与食品感官鉴评
颜色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下列作用:
(1)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的质量。
(2)食品的颜色和接触食品时环境的颜色显著增加或降 低对食品的食欲。
3.2.5阻碍作用 某种刺激的存在阻碍了对另一种刺激的感觉。
3.2温度对感觉的影响
理想的食物温度因食品的不同而异,以体温为中 心,一般在±(25~30℃)的范围内。热菜的温度最 好在60~65℃,冷菜肴最好在10~15℃。
3.3年龄与生理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各种感
3.2 感觉的相互作用
3.2.1对比增强现象
两个刺激同时或相继存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造 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 。
3.2.2对比减弱现象
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的现象。
3.2.3变调现象
两个刺激先后施加时,一个刺激造成另一个刺激 的感觉发生本质变化的现象。
3.2.4相乘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同时施加时,感觉水平超 出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
1.2.2 色彩视觉
色彩视觉通常是与视网膜上的锥型细胞和适宜 的光线有关系。
在锥型细胞上有三种类型的感受体,每一种感 受体只对一种基色产生反应。
每个人对色彩的分辨能力有一定差别。不能正 确辨认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现象称味色盲。色 盲对食品感官鉴评有影响。
1.2.3 暗适应和亮适应
从明亮处转向黑暗时,会出现视觉短暂消失而后 逐渐竺复的情形,这样一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第二节 视觉、听觉及其它感觉 1视觉
1.1视觉的生理特征
视觉是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第二课时).
第九章神经调节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第二课时)二、第二课时【基本内容与程序】耳的结构与功能→听党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光信号是怎样通过眼睛使我们产生视觉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声信号是怎样通过耳使我们产生听党的。
2.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师提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怎样适合接受声信号的刺激以致产生听党的?然后,让学生们互相观察一下耳的外部结构,并且试一下,当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听到声音的感觉是不是被加强了?这说明耳廓有什么作用?……教师:声音进入外耳道后,又是怎样作用于耳的内部?听党的感受器部分究竟在哪?然后,出示耳的内部解剖结构模型和图。
分别介绍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与功能。
讲解鼓膜,应特别说明它需要维持一定紧张度并保持两侧气压平衡状态时,才能顺利将声波引起的振动继续向内传送。
咽鼓管一头开口于鼓室,另一头开口于鼻咽部,它的张开可以使鼓室内气压得以同外耳平衡。
可尝试让学生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
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
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
教师对这一试验现象做出解释,可使学生从刚才的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介绍三块听小骨的形态、位置时,要特别说明:它们一端以锤骨连于鼓膜内侧的中心,另一端以镜骨接触于内耳前庭窗(卵圆窗),能够使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通过这三块悬于鼓室中的听小骨继续很有效地传达于内耳。
并可以指出,患中耳炎若使听叫、骨受到损坏,可以导致声波传导障碍而引起听力下降。
介绍内耳结构时,应首先说明前庭,半规管及耳蜗都是相互连通的骨性壁管道,其内部都充以较稀薄的淋巴液体。
然后出示内耳部分解剖示意图,分别讲解耳蜗结构及其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及其位置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教师:了解了耳的结构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产生的过程:声音→外耳→中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第8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部分)→脑内听觉传导通路→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在此形成听觉意识。
《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教学设计
《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了解人类的几种主要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能够识别并简单描述每种感觉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来实现的,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实验、故事、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自身感觉系统的认知能力。
在探索人的感觉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自己身体的喜爱和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幼儿珍惜感觉器官、保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不同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概念,明确它们所对应的感觉器官。
体验并描述各种感觉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视觉帮助我们看东西、听觉让我们听到声音等。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每种感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三、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设计各种与感觉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乐中体验和学习。
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小实验,直观地展示不同感觉的特点和功能。
故事教学法: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出感觉相关的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感觉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每天都能感受到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动听的音乐、摸到柔软的玩具、闻到香喷喷的饭菜,还能尝到甜甜的糖果。
你们知道我们是怎么感受到这些的吗?这都是因为我们身体有神奇的感觉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
”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感觉的故事(7分钟)教师讲述故事:“有一个小天使,它来到了人间。
它发现这里有好多奇妙的东西,但是它一开始什么都不明白。
它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却不知道那是什么,因为它没有视觉。
它听不到小鸟的歌声,感受不到微风的吹拂,闻不到花香,也尝不出甜甜的花蜜,因为它没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视觉与听觉教案
视觉与听觉教案教案:视觉与听觉前言本教案主要介绍视觉和听觉这两项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两种感官,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对他们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视觉和听觉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2. 让学生对视觉和听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建立对世界感知的多维度模型,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视觉和听觉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2. 运用所学知识建立对世界感知的多维度模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景物和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对视觉和听觉的认知状态。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每个景物和声音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对不同感知方式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2. 教学正文(1)视觉教学A. 视力的无边界性通过实践展示视力的无边界性,激发学生对感觉的想象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视觉的重要性。
B. 视觉盲点通过实验展示视觉盲点的存在,让学生了解盲点对视觉带来的影响,提高他们意识到在看事物时需要注意角度、距离等细节的重要性。
C. 视觉注意力通过视频展示视觉注意力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视觉的局限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整体的感知能力。
(2)听觉教学A. 听觉盲区通过实验展示听觉盲区的状况,让学生认识到音频环境对听觉的影响,从而加深他们对音频环境的理解。
B. 音乐节奏通过展示音乐节奏的变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音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加强他们对音乐和其他声音的辨识能力。
C. 不同音色的辨认通过展示不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加深对音频环境的理解,提高他们对音频的分辨能力。
3. 巩固环节通过交流、思考、实践等形式,对所学的视觉和听觉知识进行讨论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讨论、思考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第九章神经调节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目标1.掌握眼的结构、功能与视觉的形成;2.理解近视与远视的成因;3.了解预防近视与沙眼的知识;4.掌握耳的结构、功能与听党的形成;5.了解预防中耳炎与外耳道疖的知识,了解怎样保护鼓膜与处理外耳道异物。
说明: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一般功能的知识之后,对于特殊感觉功能——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具体认识。
由于视觉与听觉在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在“神经调节”一章中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就应该将眼、耳的结构与功能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并应着重理解有关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同时,作为“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内容,也自然要将有关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
难点、重点分析1.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耳的结构与听党的形成。
分析:视觉的形成中,关键是怎样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的问题,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对于耳的结构,主要是中耳和内耳,由于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图形与模型显示在空间位置形态与细微构造上受限,学生难以正确认识,也就会给听觉形成在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这些难点,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在说明眼球折光系统成像的原理之前,先演示透镜成像的物理现象,或让学生们自己作一下透镜成像现象的实验。
在此基础上,再借助眼球的结构模型、彩图及对外眼的直接观察等手段,学习眼球的结构知识。
同时注意将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光特点加以讲解,与凸透镜相类比,就不难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了。
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是不能忽视的,尽管教材内容比较少,但需要做适当补充,否则是不能使学生形成目标要求所期望的认识的。
例如,可以考虑对内耳结构——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的形态与内部构造作适当介绍,一定要配合模型或图的直观材料加以说明。
特别是内耳结构中的淋巴液状态,应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可能理解内耳中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情况。
2.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耳的结构与功能。
《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
《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第一课时教具准备:1.眼球结构的挂图或投影片;2.眼球结构模型。
3.眼球附属结构的挂图或投影片。
4.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挂图或投影片。
5.正常眼、近视眼的眼球的示意图或投影片。
6.沙眼的挂图或投影片。
7.耳结构的挂图或投影片。
8.耳的结构模型。
9.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的示意图或投影片。
教学方法:演示、讲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请大家回想一下,什么是反射弧?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回答:略。
)讲述:反射弧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感受器。
人体有许多能感受身体内、外刺激的感受器。
其中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却比较复杂,带有附属结构,这些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通常叫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眼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内容(板书)。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眼和视觉(板书)。
眼是我们人接受外界刺激、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即视觉器官。
视觉的形成与眼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眼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眼球和附属结构,其中眼球是主要部分。
观察:(出示眼球结构挂图或投影片)大家看看这张图,对眼球结构的剖面先有个印象,然后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十一,认真想一想,眼球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各叫什么?(回答:略。
)讲述:为便于记忆这些结构,我们把这些结构系统化。
写成一个眼球结构的系统表(板书)。
(边指图边讲)眼球分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
眼球壁又分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
外膜的前部是角膜,它无色透明;后部是白色的巩膜。
巩膜主要起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膜在外膜的内面,中膜的前部是虹膜,是棕黑色,中央是瞳孔;在虹膜的稍后部是睫状体,里面有平滑肌,有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占中膜三分之二的后部是脉络膜,它含有丰富的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它还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有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的作用。
内膜是位于最里面的视网膜,内有大量的感光细胞。
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感光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了视神经。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工作过程,并能分析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人的视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人的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视觉和听觉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 视觉:眼睛是感受光线的器官,光线会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组成的光学系统,最终投射到视网膜上,通过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和解读。
- 听觉:耳朵是感受声音的器官,声音是由空气震动产生的压力波,经过外耳、中耳、内耳等部位进行传导,最终通过耳蜗中的感受细胞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和解读。
Step 3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人的视觉和听觉相比,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 人的眼睛和耳朵对环境的感知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点?Step 4 小组展示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5 拓展活动教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视觉和听觉现象,例如: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表现,或者听听不同种类的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效果等。
Step 6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的视觉和听觉对人类认识世界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性。
Step 7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第二课时
《人的视觉和听觉》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讲述:(出示沙眼的挂图或投影片)沙眼的病因是眼睑内面的结膜感染了一种微生物——沙眼衣原体(板书)。
病症是眼发痒、发干、易流泪、眼分泌物多,眼睑内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状小疙瘩。
严重时,眼睑内翻,使睫毛磨损角膜,使角膜浑浊,影响视力,甚至失明(板书。
)沙眼是如何传播的呢?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板书)。
如何预防呢?主要是要切断沙眼衣原体的传播途径,大家说说应如何预防呢?(回答:略。
)小结:一是不与患者共用毛巾等物;二是不要用脏手揉擦眼睛(板书)。
提问:谁来解释一下“动动脑”中的两个问题。
(回答:略。
)(教师总结归纳两个问题的答案。
)讲述:关于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以及眼的卫生保健等知识,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耳和听觉(板书)的知识。
和上节课一样,要了解听觉的形成,必先了解耳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前面的彩图十二,先了解一下耳的结构。
提问:(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请同学指着这个图来说说耳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回答:略。
)讲述:为便于记忆这些结构,我们仍然列出系统表(板书)。
(边指图边讲)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
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出示耳的模型)现在请个同学指着模型来说说耳的结构。
(回答:略。
)讲述: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来看看听觉是怎样形成的(板书)。
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板书。
)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通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
高一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一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大家喜欢!高一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
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
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生物教学设计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精选文档
生物教学设计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与传递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与传递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标题:人体的感觉与传递一、引言人体的感觉与传递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以及神经系统的作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传递系统以及感觉与传递的相关实验。
二、感觉器官1. 视觉感觉器官- 眼睛是人体的主要视觉感觉器官,它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
角膜负责光线的聚焦,晶状体调节焦距,视网膜包含了感光细胞,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 听觉感觉器官- 耳朵是人体的主要听觉感觉器官,它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负责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内耳包括耳蜗,负责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3. 嗅觉感觉器官- 鼻子是人体的主要嗅觉感觉器官,它包括鼻腔和嗅觉神经。
鼻腔内壁有大量的嗅觉毛细胞,它们能够感知到气味分子,然后将信号传递给嗅觉神经。
4. 味觉感觉器官- 舌头是人体的主要味觉感觉器官,味觉主要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
味蕾能够感知到不同的味道,如甜、咸、酸、苦和鲜。
5. 触觉感觉器官- 皮肤是人体的主要触觉感觉器官,它包括上皮层和真皮层。
上皮层中有大量的感受器,能够感知到触摸、压力和温度等刺激。
三、神经传递系统1.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细胞体负责接收和处理神经信号,轴突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2. 神经传递- 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信号到达轴突末梢时,通过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被接收神经元的树突上的受体感知。
3.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连接在一起的神经元组成的系统。
神经网络通过不断的神经传递形成复杂的信号处理和信息传递网络。
四、实验设计1. 视觉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光线对视觉的影响。
- 实验步骤:利用眼罩遮住一个被试者的眼睛,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到被试者另一只眼睛,观察被试者是否能感知到光线。
探索人体的感觉器官初中生物教案
探索人体的感觉器官初中生物教案探索人体的感觉器官一、引言感觉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各种刺激和信息。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深入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二、视觉1. 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2. 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眼球、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
3. 让学生了解视网膜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
4. 给学生展示几种光学幻觉,如彩虹、图案重叠等,让他们思考光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体验。
三、听觉1. 听觉是指我们感知声音的能力,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听一些声音,并尝试辨别它们。
2. 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3. 利用实验室实践,如鸟叫声在不同距离中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传递给大脑的。
四、味觉和嗅觉1. 味觉和嗅觉是我们感受和辨别食物味道和气味的能力,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和气味是什么。
2. 介绍舌头上的味蕾如何分辨味道的种类,以及嗅觉如何通过鼻子传递气味信息。
3. 组织品尝活动,让学生尝试不同味道的食物,并想象如果没有味觉和嗅觉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享受。
五、触觉1. 触觉是我们感知物体表面触感的能力,请同学们用手触摸一下身边的物体,并描述一下它们的触感。
2. 介绍皮肤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包含各种感受器官,如痛觉、压力等。
3. 开展实践活动,如触摸盲人用的触觉学习工具或热板,让学生感受不同触觉刺激。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这些感觉器官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全面感知和理解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这些感觉器官,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七、延伸阅读1.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方面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或口头报告。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利用感觉器官获得的乐趣和体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时,通过介绍我国视力状况和视力保护政策,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讲解:详细讲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眼睛的保护和视力保健知识。
3.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4.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我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互动、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视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信息传递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信息传递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信息传递1. 引言在生物学中,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体感知外部环境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感觉器官,而信息传递则是实现感知和反应的关键过程之一。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人体的感觉器官以及信息传递的机制与过程。
2. 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1 视觉视觉是人类感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具有高度复杂而精细的结构。
眼睛是视觉感受器官,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眼睛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器官,我们能够感知光线和图像,进而识别颜色、形状和运动。
2.2 听觉耳朵是人体感知声音的器官。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捕捉声音波并将其引入耳道,中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将声音传送到内耳,而内耳则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至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
2.3 嗅觉嗅觉是一种通过感知气味分子来感知外界环境的能力。
鼻腔内覆盖着一层嗅觉感受器,通过感受外界的气味分子来触发神经信号的传递,进而实现嗅觉的感知。
2.4 味觉味觉是人体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主要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来实现。
味蕾可以感知甜、咸、酸、苦和鲜味等不同味道,这些味觉的感知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解读。
2.5 触觉触觉是人体辨别物体表面质地、温度、压力等的能力。
皮肤是触觉感受器官,皮肤表面散布着大量的感受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刺激并传递信号至大脑,从而完成触觉的感知。
3. 信息传递的机制与过程3.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高度特化的结构和功能。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
神经元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电化学信号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的迅速传递和处理。
3.2 突触传递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点,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形式。
在化学突触中,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导信息,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被释放,通过扩散作用影响到突触后方的神经元。
3.3 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调节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调节一、引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教案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体的感觉和调节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的编写方法和内容要点。
二、人体感觉的基本原理人体的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教案编写:1. 目标设定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理解感觉传导的基本原理等。
2. 知识展示接下来,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计一系列的讲解、实验和互动环节,向学生展示人体感觉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照片、模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并为学生讲解其功能和作用。
3. 讨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例如,“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失去某种感觉器官,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或者“请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个实验来验证人体的感觉传导原理。
”4. 总结与评价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简答题、实验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三、人体的调节机制人体的调节机制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通过各种调节措施使身体保持相对平衡的能力。
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案编写:1. 目标设定同样地,教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和血糖调节机制等。
2. 知识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人体的调温原理、荷尔蒙的分泌机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人体调节机制的原理和过程。
3. 探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的调节机制。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血糖调节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血糖水平,并观察饮食习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听觉教案初中生物
听觉教案初中生物学科:生物年级:初中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听觉的传导过程。
3. 了解如何保护听觉器官。
教学重点:1. 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传导过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听觉。
2. 提问:人类是如何感知声音的?听觉是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讲解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外耳、中耳、内耳。
2. 介绍耳蜗的功能:负责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3. 引导学生观察耳朵结构模型,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
三、讲解听觉的传导过程(15分钟)1. 解释声音是如何传入耳朵的外耳、中耳和内耳。
2. 讲解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如何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模拟声音传入耳蜗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讨论如何保护听觉器官(10分钟)1. 提醒学生不要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
2. 告诉学生要避免使用耳机听音乐过大声。
3. 强调保持良好听觉卫生的重要性。
五、总结与检验(5分钟)1. 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总结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 练习册上相关的听觉习题。
2. 了解更多关于听觉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听觉的传导过程,并学会如何保护听觉器官。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度较高,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1.新设计本节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识别和解读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通过蜡烛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以及观看图片和思考问题,理解视觉形成的原理。
运用教师设计的演示教具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概述近视的成因,使学生明确了预防近视背后的科学道理,从而重视并逐步形成用眼卫生的良好习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
说出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仔细观察眼球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推测视觉形成过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关爱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3.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
难点概述近视的成因。
重视并逐步养成用眼卫生的习惯。
4.教学过程【导入】眼和视觉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孩子们,老师最喜欢的一位诗人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是的,眼睛不仅可以寻找光明,还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眼和视觉。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眼球结构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师:让我们先来看看眼睛的结构。
眼睛包括睫毛、上下眼皮、泪腺、眼球等几部分结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眼球,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79页,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一(板书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请一位同学来讲讲你的答案。
1、拼图游戏师:看来大家的自学能力很强,想必接下来的这个小游戏对你们也是小菜一碟了。
游戏分三个环节:第一,我能合作,小组合作完成这幅拼图,你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拼图,就需要分工,请小组长安排5个人每人贴一块,另一人负责写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
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
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
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
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
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
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
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附: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
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
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
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
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
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
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
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如:(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5)分析教材P.152图v-l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5.“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如:植物→昆虫→食虫鸟→鹰植物→吃草籽的鸟→鹰植物→兔→鹰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如P.153图V-l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
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
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
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禽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
如植物→昆虫→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