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乡愁》演唱视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以此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感知·探究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诗两首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嘶哑(sī)喉咙..(hòu)汹涌(xiōng)(yǒng)2.多音字长(zhǎng)增长增加。
(cháng)特长长处,优点。
和(hé)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声音相应。
(huò)和面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喉(hòu)喉咙咽喉。
候(hóu)候鸟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诵读读出声音来。
墓(mù)坟墓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羡慕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适用教案】〖创意说明〗朗诵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团体身心的进程。
课堂上,教员示范朗诵,把自己对作品精髓处的了解和感受〝读〞给先生听,同时指点先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一、教读,学习朗诵技巧1、第一遍朗诵,教朗诵节拍、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假设/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神往地〕──然后/我死了,〔安静地、执着地〕连羽毛/也腐朽在土地外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第二遍朗诵,教连读,即朗诵时句断而气流不时,读得流利坎坷,如下面这四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3、第三遍朗诵,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诵,诗出情感的层次。
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1、探求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员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蹂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辰,诗人艾青用笔收回了战役的呼声。
〝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疆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临时郁积在人民意中的悲愤,〝风〞意味着人民意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妥协献身的独立自在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笼统:⑴ 要求先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 先生发言,教员适时点拨,构成以下答案: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殆时辰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妥协肉体而歌唱的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示范教案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九年级2、学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课时:一课时4、课题:《乡愁》5、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余光中有关资料及有关乡愁的诗句文章,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后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直观形象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五)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
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四.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3.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4.指名朗读诗歌。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认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抓住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解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部苦难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所读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正是风雨飘摇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是无法抑制他那拳拳的爱国情的。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和体味这种炽热的深情。
三、朗读品味1、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课 诗两首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
(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
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对话中教师的作为)(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资料显示: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00126298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欣赏法课型结构:新授课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课前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1、把握诗中意象,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自学检测: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三、当堂测评:(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教案与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第一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李媛陕西省会固县南坎营低级中学教材分析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借“土地”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在那时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心声。
学习这首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明白得诗歌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已经有所了解,并把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大体方式,但他们可能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仍然有必然难度。
在教学进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另外,诗歌产生的时期背景、作者的人一辈子经历的了解,有助于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忙明白得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一、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拍。
二、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情节,培育然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能有情感、节拍正确的朗诵。
明白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二、领会诗歌形象的丰硕内涵。
教学进程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第一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李媛陕西省会固县南坎营低级中学教材分析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借“土地”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在那时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心声。
学习这首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明白得诗歌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期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已经有所了解,并把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大体方式,但他们可能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把握诗人情感仍然有必然难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
第1课诗两首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嘶哑(sī)喉咙..(hòu)汹涌(xiōng)(yǒng)2.多音字长(zhǎng)增长增加。
(cháng)特长长处,优点。
和(hé)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声音相应。
(huò)和面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喉(hòu)喉咙咽喉。
候(hóu)候鸟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诵读读出声音来。
墓(mù)坟墓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羡慕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关键诗句的理解。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的主旨。
四.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2.作者介绍(投影):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3. 背景简介《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土地遭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满腔的悲愤风愤怒的反黎明光明的未来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 简介作者——余光中。
(出示课件19)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天狼星》《余光中诗选》。
3.背景简介:(出示课件20)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
(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要加感情)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三)研读、赏析诗歌: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
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朗读感悟(四)齐读,感悟乡愁主题.(五)拓展延伸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课堂练习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
萤火虫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
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答案:1.语句:“你微小”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
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
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