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60分)1、《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
材料说明()A. 周公贤能不及武王B. 武王位于大宗地位C. 武王权力高度集中D. 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至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 秦汉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商周时期D. 隋唐时期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 推行分封制B. 废除行省制C. 废除郡县制D. 建立郡县制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内涵是()A.道法自然B.崇德尚贤C.自强不息D.家国情怀3.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
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
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
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
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D.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4.“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5.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6.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
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2.“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
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
”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3.初创之时楔形文字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
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
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工具。
后来,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
这表明()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文字产生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4.古希腊化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
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C.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D.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5.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公元1444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
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
他们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
据此可推知( )A .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B .汉字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C .汉字在朝鲜的影响力很大D .朝鲜的文字价值不大6.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古代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农村家族组织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源于()A.农民的宗法观念 B.血缘亲族的团结 C.分封观念的流行 D.散漫自私的意识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4.“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地方来管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5.“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B.科举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6.下列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③伯利克里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④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古希腊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而我国古代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地理环境决定政治模式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高二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 页。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50 分)本卷共 25 题,每题2 分,共 50 分。
在每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据此可知( )A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C .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B .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D .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 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D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3.秦朝灭亡后, “法家学说信誉扫地, 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 从某种意 义上说,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 .地方分裂势力坐大D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5.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 48 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长达28 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
这反映出( )A .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C .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B .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D .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6.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A.视接受廷杖为表达对朝廷忠义的机会 B.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C.认为实施廷杖会损害国家的纲常名教 D.担心君主专制的迫害表现出喜欢廷杖7、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1.(2分)1.古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祭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祀先祖。
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度D.王位世袭制2.(2分)2.旧氏族贵族和政治特权被铲除,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的事件是()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马丁路德改革3.(2分)3.在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的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新青年》4.(2分)4.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5.(2分)5.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6.(2分)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7.(2分)7.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8.(2分)8.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
”法德和解有利于()A.“冷战”的缓和B.北约的建立C.欧洲一体化进程D.华约的解体9.(2分)9、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主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10.(2分)10.下列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城市化进程加快D.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11.(2分)11.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总分60分)1.(1.5分)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A.以血缘为组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C.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D.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1.5分)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
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3.(1.5分)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
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A.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D.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4.(1.5分)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B.导致寒门年族对权力的垄断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5.(1.5分)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
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A.控制地方B.终结相权C.恢复经济D.加强皇权6.(1.5分)按当时的中央官制,若岳飞要率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首先要与朝中哪一机构报呈此事()A.御史台B.三司C.枢密院D.军机处7.(1.5分)明朝正德、嘉靖之际的吏部尚书王琼形容当时的政治状况时说:“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含答案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和机读卡上。
2.第一卷客观题部分是选择题。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卷主观题部分,必须用0.5mm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2、西周时期,一位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该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3、右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4、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台海网12月25日讯,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认祖归宗。
她的这种文化情节源于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妻室子嗣妻(正配) B.二哥(20岁)D.四哥(15岁)妾一(侧室) A.大哥(23岁)妾二(侧室) C.三哥(18岁)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5、《史记》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夺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
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成马了。
”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A. 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B.赵高愚弄皇帝C. 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所指的应该是()A. 汉代的尚书省B. 唐代的尚书省长官C. 元代的中书省长官D.明代的内阁官员7、从明代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B.相权的日益削弱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D.中央机构的精简8、最近,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21年,雅典执政官德拉古把雅典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将内容刻在石刻上公诸于众,这是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
德拉古的这一做法A.清除了陈旧的习惯法影响B.显示了王权对立法的特权C.冲击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D.成为近代国家立法的渊源2.亚里土多德认为梭伦改革是“混合的”,因战神山议事会代表寡头制,行政长官选举代表贵族制,陪审法庭代表民主制。
这说明梭伦改革A.兼顾不同公民群体的利益B.只维护了多数公民的利益C.极大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D.仅关照了少数公民的利益3.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
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
这说明了当时雅典A.公民范围狭小B.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C.限制商业贸易D.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4.梭伦认为幸福需要两个要素:第一是出生,即出生在一个繁荣的城邦,完成了一个公民的职责,履行了家族的传承;第二是死亡,即为城邦利益而战斗,通过一个完美的死亡获得荣誉。
这折射出A.古希腊非常注重个体实现幸福B.公民与城邦形成契约关系C.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阶级局限性D.城邦治理强调共同体意识5.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6.战国时期,秦国规定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其所在基层什伍组织中的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以至于秦国出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社会风气。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80分)1.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2.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
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4.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载:“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面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这一“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内地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D.镇江成为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5.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
考试用时 90分钟。
留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2.5 分,共计 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推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
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2.右图是一部史学著作《儒家统治的时代》的部分书目。
这部著作的副标题应当是A.东汉的衰落B.南北朝的对立C.宋的转型D.元的统一3.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探讨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探讨。
这种状况说明A.儒家学者起先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改变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4.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接连发觉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丝绸之路已延长到朝鲜半岛C.中西沟通主要依靠于海上交通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5.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立刻层人士宠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6.“事实上,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而且在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里面,也渗透着罗马私法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化就是法律文化,而且首先是私法文化。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 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 D实行分封制.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这则材料说明了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汉武帝贪财暴虐5、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7、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第一部分(本卷共计24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4分)1.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2.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4.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大陆,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大陆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B.发挥着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控D.传播了大陆先进生产方式5.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
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
清政府这一做法()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6.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7.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2023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含答案)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全本-选择性必修三第1-2单元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厚达几米的贝壳堆积层,以及石镞、骨镞、鱼骨叉、石网坠、石矛、石斧、石镰、石刀、蚌刀等,由此可以推断()A. 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B. 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C. 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D. 属于早期的农耕文明2. 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
这说明()A. 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B. 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C. 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D. 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3. 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
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A. 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B. 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C. 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D. 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4.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
材料主要说明()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B.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C.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5.据史书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法式)。
始崩腾以电散,俄(顷刻)宛转以风生”。
这一劳动工具指的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水排6.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B.②C.③D.④2.《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6.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
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①宗法分封②天文历法③青铜铸造④文字书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全解全析)
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全解全析1.A【解析】儒家的仁爱讲究等级,是蕴含礼制的“仁”,而材料主张“仁”不分等级,体现了对儒家仁爱说的反思,故选A项,排除D。
材料没有反映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排除C项。
2.A【解析】“丁兰刻木事亲”体现的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丁兰是普通老百姓,他的孝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在民间传播,说明儒家思想日益世俗化,故选A项。
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材料体现的是孝道在民间的传播,不能体现孝道观念扼杀人性,故排除C项。
汉代的董仲舒用“天人感应”来宣扬儒家思想,使儒学神秘化,但从材料中看不到这种神秘色彩,故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明识礼乐”等可知,汉代乡射礼的礼生都是太学生,宋登因熟悉礼乐而主持太学,说明当时太学非常注重礼仪教育,故选C项。
太学教育侧重儒家经典,实用性并不强,故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指出太学成为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事实上太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为封建政府培养官员,故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太学带动民间向学的风气,故排除D项。
4.C【解析】根据材料“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主张道德均在人心中,人只要发现内心的道德就可以了,故C项正确。
“性相近”是指人生下来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基本上是相近的,而材料说的是道德的内在性,故排除A项。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的,而材料在讨论人性,两者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
“天人感应”讨论的是天人关系,而材料讨论的是人的本性,故排除D项。
5.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太祖时成都负责雕版印刷《大藏经》,南宋时成都刻印1000卷的《太平御览》,由此可推知成都印刷业较为发达,故选A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纸业生产被官方控制,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活字印刷效率高”,且与材料“负责雕版印刷”不符,故排除C项。
高二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测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第一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锋利B.奴隶与贵族的矛盾锋利C.雅典与周边国家矛盾锋利D.梭伦个人积极奔波2.梭伦改革后的雅典,享有最高司法权的机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会议C.公民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3.奠定雅典民主政治根底的改革是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庇西特拉图改革4.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履亩而税〞政策,实质上是A.根据土地的多少收税B.逐步成认土地私有C.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D.按公田的数目收税5、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的主要作用在于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B.废除了奴隶主的特权C.强化了对人民的治理D.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6、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为“秦王扫六合〞奠定根底的是A.商鞅变法B.泰国军事力量强大C.秦王的雄才大概D.东方六国不堪一击7、造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新法已经深入人心B.秦惠文王比拟贤明C.强化统治的需要D.新法顺应历史趋势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根底的举措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宗主督护制9.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10.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以下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增强 D.经济中央南移’11.从如下比照表中,得出的信息是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消耗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12.王安石变法中哪一举措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1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达,许多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果断反对新法14.伊拉斯莫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异〞,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西欧A.教士和僧侣的腐化荒淫 B.天主教会残酷迫害进步人士C.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央 D.教士政治上享有特权15.拉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A.“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B.德文版?圣经?出版发行C.路德焚毁教皇令D.?至尊法案?通过16.右图中文献产生的影响有①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扩展②打击了天主教势力③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开展④直接确立了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17.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A.先定论B.因信称义C.选民的奋斗精神D.建立民主教会18.以下有关埃及包税制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奥斯曼素丹在埃及的征税形式B.包税制下的农民负担各种赋税C.拿破仑统治时期废除了包税制D.包税制下的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几乎没有权力1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开展的重点是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20.穆罕默德·阿里对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拨他们当工长.〞材料集中表达了穆罕默德·阿里A.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改革思想B.稳固封建统治的目的C.大力开展军事工业D.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工厂21.阿里改革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A.增强了中央集权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C.消除了马木路克势力的威胁D.从根本上改革了政治体制22.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A.农奴的悲惨生活 B.工业开展的落后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23.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开展的缓慢 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C.新思潮的冲击 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24.1861年农奴制改革A.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C.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 D.平息了农民的对抗斗争25.明治维新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因素〞是指A.农业耕地增加B.手工业得到开展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6.以下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开展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27.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扩张的重点着眼于A.东亚B.南亚C.西亚D.太平洋地区28.右图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9.维新思想开展过程中明显表达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30.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开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第二卷〔主观题6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31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梭伦是古代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下面是他的一段诗: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材料二下面是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等级:500 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任执政官、司库.第二等级:300 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任执政官.第三等级:200 麦斗以上称为“斗轭级〞,只能任低官.第四等级:200 麦斗以下统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材料三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果断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站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它他的人们.答复:〔1〕材料一说明梭伦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2〕在材料二中梭伦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项重要举措有何积极意义?〔5分〕〔3〕从材料三中你能感受到改革家身上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3分〕32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认为,青苗法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在,而兼并不得乘其急〞.材料二苏辙认为,这是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韩琦认为,“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那么是官放息钱也〞.答复:〔l〕据材料一,王安石认为通过青苗法的实施可以到达什么目的?〔3分〕〔2〕材料二中苏辙对青苗法提出了怎样的批评?其代表了谁的利益?目的何在?〔6分〕〔3〕在材料三韩琦认为青苗法是“官放息钱也〞,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3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那么全,不变那么亡,全变那么强,小变那么亡.———康有为?救亡决论?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康曰:“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答复:〔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怎样的思想主张?〔3分〕〔2〕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原因是什么?〔5分〕〔3〕在材料三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的实质的什么?〔4分〕三、问做题:〔本大题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34.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哪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35.明治维新中日本制定了怎样的土地政策?对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历史试卷做题纸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 31.32.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座位号 考场号33.三、问做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34.35.。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1.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
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2.“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
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
”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3.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广场周围通常布置着象征城市集体智慧与文化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
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古希腊集市广场的布局突出反映了古希腊()A.小国寡民的社会结构 B.精湛绝伦的建筑艺术 C.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 D.轮番而治的政治弊端4.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
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A.促进了理性主义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A.高速公路的修建与汽车的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6.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 分封制被取消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 宗法制不再实行2.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
”这说明()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3.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4.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5.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
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C. 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 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6.2015年5月8日,英国大选计票完毕,执政保守党大获全胜,赢得过半议会席位,首相卡梅伦成功连任,他在觐见女王后发表讲话称,计划在未来数日内筹组新政府,并阐述了施政大纲,下列关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英国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 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批准担任首相C.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贵,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D. 首相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强化总统权利B.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C. 加强国家权力D. 建立联邦制国家8.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这主要反映出A. 近代德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浓郁B. 德国皇帝无立法权但有执行权C. 近代德国民主化取得一定成果D. 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权力较大9.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能够:()①到上海租界拜访好友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 ①②③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近代某一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这场战争使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B.中国被迫开放了福州等通商口岸C.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11.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
这一事件客观表明A.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B.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C.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D.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1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D. 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13.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
”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14.“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那个元旦,皇帝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在“那个元旦”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戊戌变法B. 武昌起义C. 中华民国成立D. 五四运动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下列属于1926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A. B. C. D.17.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额和组成的变化是民主革命特定阶段发展态势的表现。
如下表所示,导致表中党员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的屠杀政策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③南昌起义直接促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④农民阶级已成为革命的领导者A. ①②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8.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④①②③B. ②①④③C. ①②③④D. ③②①④19.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
”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B. 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C. 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20.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③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 ①②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第25题11分。
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2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
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
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
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5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分22.(12分).罗马帝国与元帝国都是当时疆域广袤的帝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三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四《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罗马帝国与元朝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3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罗马和元朝法律形式发展演变的趋势。
据材料四回答,万民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4分23.(11分)17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