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线形-曳鳃
鳃曳动物门
体壁结构与环节动物相似,但表皮层随生长而蜕皮。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体表的乳突或瘤。环肌成分离的环状排列,使体表出现体环。纵肌在吻区成束排列,出现嵴状。发达的肌肉,使它能在泥沙中钻穴运动。
体内有发达的体腔,具有一层很薄的体腔膜,并包围内脏器官形成系膜(mesenteries),其中包含有变形细胞及含蚯蚓血红蛋白的血细胞。鳃曳动物为肉食性的,主要取食多毛类、小的甲壳类。取食时咽翻出,用口及咽周围的刺撕裂捕获物。咽的外围有发达的肌肉以控制咽的伸缩。咽后为肠、直肠,最后以肛门开口在躯干末端。在咽的前端有一神经环,后连一神经索,紧靠表皮细胞。吻与躯干的乳突具感觉功能。其排泄器官与生殖器官紧密相联,形成一对肾生殖器官(urogenital organ),位于肠的两侧。它的中央是一原肾管,有成堆的管细胞(solenocytes)连接到原肾管的一侧,另一侧为生殖腺。原肾管可排出代谢产物及生殖细胞,其末端为肾生殖孔(urogenital pore)。
鳃曳动物门 鳃曳动物门(Pria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oidea)
鳃曳动物形体小或中等,最大8cm。现生代表如Priapulus(鳃曳虫)。身体呈圆柱形,分化为吻、躯干和尾部。吻能翻转,生有25纵列的刺,躯干表面有体环,但不分节。鳃曳动物分布很广,常在海洋软质底质营底栖生活,在潮间带至8000m深处均有。布尔吉斯页岩可能有其化石代表,云南澄江下寒武统也可能有。
鳃曳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精子的释放刺激雌性产卵,卵体外受精,经放射卵裂、孵化后成一小的后原肠胚。发育成幼虫后躯干部被角质层包围形成一兜甲状,相似于轮虫。幼虫期蜕皮多次变态成成虫,成虫也行蜕皮。这些特征又相似于假体腔动物,故对其分类地位尚有争论。也许对其胚胎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后,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
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动物界的分门
根据许多动物学家的意见,将动物界分为42门,为了反映各门动物发展的水平及相互关系,又可将某些门联合成更大的形态类群。
现将此42门及其分类地位列出如下:1.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2.菱形虫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3.直泳虫门与菱形虫类似的动物4.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
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5.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丝盘虫6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7.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8.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9.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10.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11.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12.微颚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13.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14.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15.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16.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17.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18.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19.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20.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21.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22.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23.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24.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25.环口动物门最近新发现的一类动物26.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27.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28.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29.叶足动物门寒武纪的奇虾等30.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31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32.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33.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34.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35.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36.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37.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38.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39.异涡动物门仅2种,在波罗的海附近分布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40.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41.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42.脊索动物门包括大部分脊椎动物 1 藻类植物(Algae)o 1.1 蓝藻门(Cyanophyta)o 1.2 裸藻门(Euglenophyta) o 1.3 金藻门(Chrysophyta) o 1.4 甲藻门(Pyrrophyta) o 1.5 黄藻门(Xanthophyta)(Chromophyta) o 1.6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o 1.7 绿藻门(Chlorophyta)o 1.8 轮藻门(Charophyta) o 1.9 褐藻门(phaeophyta) o 1.10 红藻门(Rhodophyta) ·2 地衣植物门(Lichenes)·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o 3.1 苔纲(Hepaticae)o 3.2 藓纲(Musci)o 3.3 角苔纲(Anthocerotae)·4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o 4.1 石松亚门(Lycophytina) o 4.2 水韭亚门(Isoephytina) o 4.3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o 4.4 裸蕨亚门(Psilophytina) o 4.5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5 种子植物门(Spemaiophyla)o 5.1 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 5.1.1 银杏纲(Ginkgopsida) 5.1.2 松柏纲(Coniferopsida) 5.1.3 苏铁纲(Gycadopsida) 5.1.4 买麻藤纲(Gnetopsida) 5.1.5 红豆杉纲(Taxopsida) o 5.2 被子植物亚门(木兰门)Angiospermae或Magnoliophyta或flowering plants 5.2.1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Liliopsida 5.2.1.1 百合亚纲Liliidae 5.2.1.2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5.2.1.3 槟榔亚纲Arecidae 5.2.1.4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5.2.1.5 姜亚纲Zingiberidae 5.2.2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Magnoliopsida 5.2.2.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5.2.2.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5.2.2.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5.2.2.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2.2.5 蔷薇亚纲Rosidae 5.2.2.6 菊亚纲Asteridae。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教案: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能够识别并描述一些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3.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线形动物的特征:身体呈线状,头部和尾部明显。
b.线形动物的分类:线虫类、鳃曳蠕虫类、疥虫类等。
2.线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a.线虫的结构特征:长而细长的身体、有头部、口部、消化道和排泄道等。
b.线虫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土壤中,有的是自由生活的,有的是寄生的。
3.鳃曳蠕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a.鳃曳蠕虫的结构特征: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长而弯曲的鳃。
b.鳃曳蠕虫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以浮游动物为食。
4.疥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a.疥虫的结构特征:呈长而扁平的形状,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许多足。
b.疥虫的生活习性: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会导致疥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通过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线形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b.激发学生的思考,询问学生他们对线形动物有什么了解。
2.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0分钟)a.课堂讲解线形动物的特征:身体呈线状,头部和尾部明显。
b.以线虫为例,介绍线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c.以鳃曳蠕虫为例,介绍鳃曳蠕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d.以疥虫为例,介绍疥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3.小组讨论和展示(3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线形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b.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整理资料并制作宣传海报或PPT。
c.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所研究的线形动物的特点和重要性。
4.生态系统中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0分钟)a.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b.引导学生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土壤养分循环、食物链中的作用。
c.讨论如何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存环境。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a.通过回答问题或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知识点总结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知识点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生物界中两大重要的动物门类。
线形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包括脊索动物亚门(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和后口动物亚门(软骨鱼、无颌类、颌下纲)两大类动物;环节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双尾纲、溞纲、多足纲和刺足纲等类群。
本文将分别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类特点以及生态地位等方面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进行总结。
一、线形动物1、形态特征:线形动物的身体呈长而窄的圆筒状,因此得名。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体腔或体腔退化,脊索的存在是脊索动物门的重要特征。
这些动物的背部和腹部之间存在着一个含粘液的脊柱,叫做脊索。
线形动物有扁形、圆形、扁长形等不同的体形。
大多数线形动物具有头部、触须、眼睛和喉头。
2、生活习性:线形动物栖息于海中、淡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的生活方式多样,有捕食者、食腐者和植食者。
线形动物的摄食方式有吸食、拉吮和拉咀等。
3、分类特点:线形动物分为两大类:脊索动物亚门和后口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其中,棘皮动物的特征是有刺状的皮肤,而脊索动物的特征是有一个由胚胎中形成的脊索。
-后口动物亚门包括软骨鱼、无颌类和颌下纲。
这些动物的特征是它们的后肛口是由胚胎中形成的。
4、生态地位:二、环节动物1、形态特征: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通常都有一对足。
环节动物的身体被一层硬质外骨骼覆盖,这是它们的重要特征。
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2、生活习性: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多样,包括水生和陆生。
它们以多种方式摄食,如捕食、食腐、植食、寄生等。
3、分类特点:环节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双尾纲、溞纲、多足纲和刺足纲等类群。
不同的类群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昆虫纲的特征是具有分节的体壁和足;甲壳纲的特征是具有硬的外骨骼;双尾纲的特征是身体后部有一个双尾状的结构等。
4、生态地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类特点以及生态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动物界分类(全部35门与主要12门)
动物分类表(动物界)在动物界之下,共38个门如下:1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2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3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4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5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6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7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8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9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10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11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12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13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14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15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16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17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18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19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20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21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22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23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25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26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27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28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29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30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31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32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33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34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35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36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37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38脊索动物门主要门类有12门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门(Protozoa)是动物界的1门,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初中生物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
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动物分类表
34.须腕动物门
35.毛颚动物门
36.半索动物门
37.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23.星虫动物门
24.软体动物门
多板纲
单板纲
无板纲
腹足纲
掘足纲
瓣鳃纲
头足纲
25.软舌螺动物门 26.缓Βιβλιοθήκη 动物门 27.有爪动物门
28.节肢动物门
6.腔肠动物门
水螅虫纲
钵水母纲
珊瑚虫纲
栉水母纲
7.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8.螠虫动物门
9.舌形动物门
10.奇怪动物门
11.纽形动物门
无刺纲
有刺纲
甲壳纲
三叶虫纲
肢口纲
蛛形纲
原气管纲
多足纲
昆虫纲
29.腕足动物门
30.苔藓动物门
31.帚虫动物门
32.古虫动物门
33.棘皮动物门
海百合纲
海参纲
海星纲
海胆纲
12.颚胃动物门
13.线虫动物门
14.腹毛动物门
15.轮虫动物门
16.线形动物门
17.鳃曳动物门
18.动吻动物门
19.棘头虫动物门
20.铠甲动物门
21.内肛动物门
22.环节动物门
原环虫纲
动物分类表
1.原生动物门
动物界分类
生物分类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动物界之下,共38个门如下: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
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21 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38 脊索动物门shirui808商城消息|百度首页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进入词条搜索词条帮助关闭首页分类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特色百科历史上的今天数字博物馆城市百科高校百科艺术百科科学百科用户蝌蚪团燃梦计划百科任务百科商城权威合作合作模式常见问题联系方式手机百科客户端网页版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976有用+1333动物分类学编辑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假体腔动物
• 假体腔是动物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 “线虫动物”大部分是圆筒形,两端尖细,没有纤毛,一些寄生在人体的蛔 虫、丝虫、鞭虫都是线虫动物。
中胚层产生的意义:
• 中胚层主要分化成两种组织: 1 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 组织,也称间质 -贮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 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
旱,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由水
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 2 形成肌肉组织: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 器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 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 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 统
类群5
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a)
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2 轮形动物门Rotifera 3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4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5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6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a 8 铠甲动物门 Loricifera 9 鳃曳动物门 Priapulida
• “线形动物”和线虫动物很相似,但是构造比较简单,体壁没有背线、腹线 和侧线,大多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如铁线虫。
• “腹毛动物” 体表有纤毛,利用腹面的纤毛运动。如鼬虫。 • “轮形动物”只比原生生物大一点,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有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域用途:将生物主要分成三类非细胞生物域:仅由核酸、蛋白质外壳构成的生物,例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生物域: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例如细菌和古细菌。
真核生物域:以上两者之外的所有生物。
界用途:将生物分成九类,比较详细类病毒界病毒界古细菌界细菌界蓝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门用途:将该界内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植物有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等例如动物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纲用途:将该门内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植物有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等例如动物有哺乳纲、鸟纲、蛛形纲、爬虫纲等目用途:将该钢内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植物有豆目、蔷薇目、菊目、百合目等例如动物有有鳞目、灵长目、企鹅目、鲈形目等科用途:将该科内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植物有假叶树科、百合科、棕榈科、仙人掌科等例如动物有人科等属用途:将该科科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植物有袖珍椰子属、向日葵属、天门冬属等例如人属等种用途:将该科属的生物再详细分类 ( 品种 )植物例子:文竹 A. plumosus动物例子:智人 ( 智慧人种 ) H. sapiens人类的分类域:真核域 Eukarya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哺乳纲 Mammalia目:灵长目 Primates科:人科 Hominidae属:人属 Homo种:智人 H. sapiens生物分类总表这个列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类为基础[1]。
目录• 1 古菌域(Archaea)• 2 细菌域(Bacteria)• 3 真核生物域(Eukarya)o 3.1 植物界(Plantae)o 3.2 真菌/后生动物组▪ 3.2.1 动物界(Metazoa)▪ 3.2.2 真菌界(Fungi)o 3.3 其余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类)• 4 病毒和类病毒• 5 注释• 6 外部链接古菌域(Archaea)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参见古菌分类表。
细菌域(Bacteria)包含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12-17线形-曳鳃-文档资料
第15章 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动 吻 动 物 (kinorhynchs) 又 称 棘 颈 动 物 (echinoderans) :体表无纤毛,具发达的角皮,具 假体腔。身体由 13 个节带构成。头部具环状排列的 耙棘。因头部可伸缩而得名 。 多海洋间隙生活,少数侵入河口区
第16章 铠甲动物门 Loricifera
第17章 曳鳃动物门 Priapulida
海生,底栖多穴居; 圆柱形蠕虫,由前端翻吻、躯 干(腹部)组成; 体表具环轮,不分节;前端具 棘刺;
原肾与生殖系统合并; 无专门之呼吸系统,尾附器可 能具交换气体的作用; 具体腔,内具含蚓血红蛋白的 血球; 雌雄异体,幼体期具特殊的兜 甲。
2. 体壁和运动 兜甲-是由表皮合胞体原生质内的肌 动蛋白(actin)形成的,其纤维 在表皮层的远端交织成网状, 有时成为很厚的一层,或具假 分节样的褶痕,因而能作套筒 式收缩。 表皮:为合胞体,具细胞(核)恒 数现象,数目一般为 900-1000 个。 肌肉:不同走向,环肌和纵肌均不 形成完整的体壁肌肉层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静压和角皮 有保持体形的作用。 游泳:头冠纤毛的摆动 爬行:先以足腺分泌物附着,再将 身体向前伸长并附于前方基质, 最后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身体拉 向前方。
第12章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1. 细长蠕虫状,两侧对称,成体不分 节; 2. 三胚层 , 具宽大的假体腔或被间 充组织所填充; 3. 角皮发育良好,体表无纤毛; 4. 体壁具纵肌,无环肌; 5. 消化管退化,成体不行消化功能; 6. 无循环、呼吸和排泄器官; 7. 神经系统位于表皮内,具一个神 经环和一条纵神经索; 8.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9. 幼虫前部具钩、躯干部分节,寄 生于节肢动物的血腔中; 10. 成虫自由生活,多生活于淡水 或潮湿土壤,只少数生活于海水中
早寒武世曳鳃形目化石分类问题的讨论
争 呜第50卷 第15期 2005年8月 1663早寒武世曳鳃形目化石分类问题的讨论黄迪颖① 陈均远① J. Vannier ②(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②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 UFR Sciences de la Terre, UMR 5125 PEPS,Paléoenvironnements & Paléobiosphère, 69622 Villeurbanne, France. E-mail: huangdiying@ )曳鳃动物(priapulid)代表了现代动物界一个小门, 仅描述了18个现生种, 但它们却是寒武纪海洋中最重要的底内生动物, 主要化石记录以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1~3]及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4]为代表. 5.3亿年前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被划分为6个基本类群: 管状蠕虫类(selkirkiid)、棒形虫类(corynetid)、安宁虫类(anningid)、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n)、瘤节虫类(tylotitid)、曳鳃虫类(priapuliid)[5]. 另外, 寒武纪早期另一个重要的底内生蠕形动物类群星虫动物门最近也已报道[6].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一些既有属种得到形态修正与深入研究, 一些新类型及分类群被描述或建立. 其中韩健等研究了帽天山页岩中一类新的古蠕虫化石Tabelliscolex [7]; Huang 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的Xiaoheiqingella 并发表了Yunnanpriapulus , 将它们归入曳鳃动物现生科Priapulidae [8]; Huang 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Corynetis , 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类型Anningvermis , 分别进行了形态功能学解释, 并建立两个绝灭新科Corynetidae 和Anningidae [9]; Dong 等报道了湖南中晚寒武世直接发育型蠕虫胚胎化石Makuelia hunanensis [10], 可能代表了曳鳃动物门古蠕虫类的胚胎发育阶段. 韩健等在最近论文中论述了曳鳃形目(Priapulomorpha 包括Priapulidae 和Tubiluchidae)在早寒武世的祖先Xiaoheiqingella 和Paratubiluchus [11].本文通过对早寒武世Priapulidae 科蠕虫化石的重新分析比较, 结合现代曳鳃动物的形态学、行为学研究以及新的化石材料, 进一步论证Priapulidae 科在早寒武世形态多样性及演化特征. 同时认为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Han J 等, 2004应为Priapulidae 科的早期双尾型代表, 而与Tubiluchidae 科无太大联系.1 Xiaoheiqingella 及其相近类型的形态比较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 Hu, 2002最初被归入依据该化石种建立的绝灭曳鳃动物科Xiaoheiq- ingi-dae [12, 13]. Huang 等通过对X. peculiaris 的形态修正以及相近类型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的研究, 将它们归入现生最重要的曳鳃动物科Priapulidae, 并认为该科的祖先类型在寒武纪早期已经存在, 并保持了形态演化的稳定性[8].韩健等根据发现于昆明市海口镇附近帽天山页岩中大量化石新材料对X. peculiaris 与Y. halteroformis 的形态及分类进行了讨论, 认为X. peculiaris 具有两条尾附器(caudal appendage)[11]. 韩健等所描述的化石(图1(e); 图2(a), (b))显示两根相对宽大并向后变细且表面光滑的叶片状尾附器. 而以前认知的X. peculiaris 仅见单尾, 尾附器较细长[8,12,13](图1(f)). 韩健等将X. peculiaris 模式种及相关材料的单尾解释为保存现象[11]. 但是, 即使一条尾附器在保存中被叠覆, 其单肢特征与双尾型“X. peculiaris ”的尾单肢宽大(接近躯干宽度)呈叶片状的特征明显不同. 双尾型“X. peculiaris ”躯干后部略膨大且具环状刺突的特征也区别于末端仅有环纹的X. peculiaris . 另外, X. peculiari 和Y. halteroformis 都发现了围口吻刺[8], 而这个重要特征在韩等描述的标本中未见表述[11]. 因而两者可能并非同一类型. 曳鳃动物单尾及双尾的区别在现代Priapulidae 科是属级差异, 其中Pria - pulus 和Acanthopriapulus 为单尾, 而Priapulopsis 为双尾. 韩等列举的双尾型曳鳃动物Priapulus atlantisi 实际为Priapulopsis bicaudatus 的同异名[14]. 双尾型“X. pecu-liaris ”一般特征与现代Priapulidae 科相符, 代表了该科早期双尾类型. 其较宽而光滑的尾附器与现代双尾类型Priapulopsis 区别较大[14], 推测它叶片状的尾附器为长圆锥状, 形态功能学特征尚待论证.韩健等对X. peculiaris 与Y. halteroformis 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11], 但回避了原先认定的二者最大差异, 即躯干末端是否具有环形排列刺突且膨大[8]. 而韩健等引用的第一点区别在原文比较中并未提及[8,11]. 韩健等第50卷第15期 2005年8月争呜图1早寒武世及现代曳鳃动物. (a), (b), (e) 比例尺为1 cm; (d), (f), (g), (i) 比例尺为2 mm; (c), (h) 比例尺为500 µm. (a) 现代曳鳃虫科代表Priapulus caudatus, 显示正常状况身体外形; (b) P. caudatus运动过程中躯干变化, 显示躯干前部收缩身体变短; (c) 现代曳鳃动物Tubiluchidae科代表Tubiluchus troglodytes, 显示身体外形及一条很长的尾(引自Todaro M A, Shirley T C, 2003); (d) 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EC 60382) 显示身体分区; (e) P. caudatus死亡后约一周的腐烂情况, 显示表皮及消化道的保存, 表皮看不到环纹; (f) 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 (EC 60302 b) 显示细长的尾附器及在末端略变宽的特征; (g) Y. halteroformis模式标本反对面(EC 60381 b) 翻吻的放大, 显示后部吻刺; (h) Y. halteroformis的幼年期标本 (EC 69500), 显示一条很短的尾附器; (i) 现代曳鳃动物Halicryptus spinulosus, 显示收缩的翻吻及无颈的特征. Ca, 尾附器; In, 翻吻;Ne, 颈; T1, 躯干前区; T2, 躯干后区1664 争 呜第50卷 第15期 2005年8月 1665从保存原因上分析了这类曳鳃动物躯干的变形, 但Y. halteroformis 部分标本躯干前部加宽, 不同于双尾型“X. peculiaris ”[8,11](图1(d)). Y. halteroformis 尾附器很短, 在我们新发现的其幼体标本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图1(h)). 这枚标本躯干末端略呈轴向压缩, 显示仅具一条短尾(详细描述另文发表). 另外, 韩健等认为Y. halteroformis 模式标本翻吻后部无吻刺[11], 但实际存在(图1(g)).从目前资料看X. peculiaris , Y. halteroformis 与双尾型“X. peculiaris ”存在形态差异, 可能代表早寒武世Priapulidae 科的不同类型. 根据三者翻吻(introvert)形态较难区分, 而主要区别表现在躯干后部及尾附器. Huang 等曾置于X. peculiaris 的一块标本(EC60303; Figs. 2d, 3b)与双尾型“X. peculiaris ”形态相近. 另外, 韩健等描述的“X. peculiaris ”可能的生殖管构造[11], 但从保存或形态上这种解释并不能得到支持[14]. Huang 等认为 Y. halteroformis 存在相对独立的颈, 可能是躯干前部的特化[8], 韩健等误读了文章原意[11], 但这种构造也可能为运动过程中躯干的变形. 双尾型“X. peculiaris ”尾附器特征类似美国宾西法尼亚下寒武统疑难蠕虫化石Kinzeria crinita 身体末端的分叉构造[15], 因而也为解决其分类位置提供了线索.2 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分类位置的讨论韩健等根据一块完整标本建立Paratubiluchus , 归入现生的Tubiluchidae 科[11]. Tubiluchidae 代表曳鳃动物门一类重要构型, 仅含一属Tubiluchus , 包括7个种, 是该门分异度最大的属[16~18]. Wills 认为Tubiluchidae 具有寒武纪及现代曳鳃动物的中间型特征, 但否认了Tubiluchidae 与Priapulidae 的形态联系[19]. Tubiluchidae 科主要形态特征为: 翻吻具20~25列吻刺, 颈部独立, 躯干具小刺突而无环纹, 尾光滑而十分延长, 栉状的咽齿呈五点形排列[16,18,20,21]. 韩健等对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的基本特征描述为: 翻吻具25列吻刺, 颈区宽, 卵圆形躯干无环纹, 具较短的双尾[11]. P. bicaudatus 被认为处于兜甲幼虫型和成虫型曳鳃动物的中间环节[11].一些作者将曳鳃类幼虫状动物Sicyophorus 作为与现代类型极相似的曳鳃动物[22]或与现生幼虫形态接近的曳鳃动物[11]. 但Sicyophorus 具有一个表皮加厚且具纵脊的卵圆型躯干(兜甲), 这种特征与现代曳鳃动物幼虫相似, 尤其是Tubiluchidae 科的幼虫(躯干横切面近圆形)[17, 23, 24]. Sicyophorus 成年个体通常接近1 cm 甚至可达2.5 cm [12,13], 明显超越了现代曳鳃动物幼虫的大小(最长可达 2 mm)[14,24], 因而Sicyop - horus 不是曳鳃动物幼虫. Sicyophorus 与任何曳鳃动物成体都有很大形态区别, 显然将Sicyophorus 作为曳鳃动物存在疑问. 现代海洋中存在一个小门叫兜甲动物(Loricifera)[25~27], 其身体构型与曳鳃动物幼虫非常相似, 以至有的作者认为它可能是幼态持续的曳鳃动物[28](成体兜甲动物长度50~485微米[29]), 但大多数作者将其作为不同于曳鳃动物的高级分类群[25~27, 29~31]. 现代兜甲动物可能是通过早期曳鳃动物幼虫的幼态持续而产生, Sicyophorus 类可能是早期兜甲动物的代表. 现代兜甲动物是Sicyophorus 类在寒武纪以后适应微型动物群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 的1). 本文对P. bicaudatus 与Tubiluchidae 科形态特征做如下比较分析: 体型 Tubiluchidae 科成员是微型底栖类群, 生活在相对温暖的浅海富氧海域沉积物间隙内, 身体部分(不包括尾)最长只有2毫米, 而它们却具有一条长度可达身体几倍的光滑管状尾附器[18,32] (图1(c)). P. bicaudatus 不含尾接近 1 cm, 与早寒武世Priapu- lidae 类型相比属正常大小[8], 应和其他寒武纪曳鳃动物一样为穴居类群. 曳鳃动物个体大小区别(属于Meiofauna 还是Macrofauna)是划分科的依据之一[16,17], 微型曳鳃动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和掘穴生活较大类型的形态差异. 从原文的图版看(图3(a), (c)), P. bi-caudatus 躯干末端可能为矮锥状, 类似一些现代Priapulidae 科的类型, 如Priapulus caudatus (图3(d)). 另外, Tubiluchidae 科的躯干相对延长, 而P . bicaudatus 则较短(有可能含保存因素), 但描述为卵形不妥.颈 P. bicaudatus 的“颈部”较窄(而不是原文所说的较宽), 呈一个明显收缩区域, 颈部作为原作者将P. bicaudatus 归入Tubiluchidae 科的一个重要特征[11]. 通过对现代曳鳃动物P. caudatus 的行为学研1) Huang D. Early Cambrian worms from SW China: morphology, systematics, lifestyles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University of Lyon 1: Ph. D thesis, 2005: 1~247第50卷 第15期 2005年8月争 呜1666 究, 发现其翻吻内翻及躯干伸缩是主要运动方式, 此循环的一个阶段即躯干前端收缩(变窄且环纹加密)而躯干缩短(图1(a), (b)). 这种特征十分类似P. bi-caudatus 的保存形式(图2(c); 图3(d)). P. bicaudatus 的“颈部”具横向折痕及小瘤点[11], 这些横纹很可能由于运动过程中躯干前部的强烈收缩褶皱形成, 具瘤点的特征也与躯干吻合. 现代P. caudatus 运动过程中原先看不到环纹或环纹不明显的区域会因收缩而产生不甚规则的环形褶皱(图2(a), (b)), 非常类似韩等描述的特征. 因而推测P. bicaudatus 的模式标本很可能是运动过程中的活埋个体, 所谓的独立“颈部”是运动过程中收缩的躯干前端.躯干环纹 P. bicaudatus 的躯干没有发现环纹[11]. 这个特征与帽天山页岩中一类新曳鳃动物极为相似, 但经仔细辨认仍能找到极弱的环纹构造. 这个新类型基本形态为: 翻吻膨大呈亚圆形, 前端具一圈较长的围口吻刺, 翻吻前部具25列吻刺, 后部零散排列较大的吻刺; 颈为一狭缩; 躯干相对较短具微弱环纹, 后部具有约5圈刺突; 发育两条尾附器, 细长而较光滑(图3(a), (b)). 新类型无疑可置于Priapulidae 科(有关详细描述将另文发表), 其一般形态与P. bicaudatus 十分相似, 特别是躯干几乎看不到环纹的特征, 但以翻吻后部具较大的零散吻刺, 躯干末端具环状刺突, 两条尾附器均细长的特征与后者区别. 颈部表现为一狭缩构造, 但在躯干前部均匀变窄(图3(b)).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生曳鳃动物P. caudatus 表皮构造解剖及死亡后腐烂过程的研究, 发现P. caudatus 表皮环纹是由于相对应的环肌及伸缩作用而形成. P. caudatus 死亡后在几天内肌肉组织即严重腐烂, 而消化道及表皮则能保存很长时间, 这时表皮看不到环纹(图1(e)). 因而P. bicaudatus 及新类型环纹不发育的特征可能表示它们肌肉系统不发达且运动能力相对较弱. 早寒武世曳鳃动物的翻吻在保存上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内翻现象, 因而Priapulidae 科的寒武纪祖先类型蠕动及掘穴可能以躯干的变形收缩为主. Tubiluchidae 为微型曳鳃动物, 它们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通常被认为适应潮下带砂粒或泥质间的缝隙生活所致[33, 34]. 因而环纹不发育及咽齿不成排等特征可能与沉积物间隙生活的习性有关. 其他微型曳鳃动物Meiopriapulus 和 Maccabeus 躯干也未发育典型环纹. 因而, 躯干表面环纹的发育情况对生活方式相同的曳鳃动物并不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尾附器 P. bicaudatus 发育两条较短的尾附器[11], Tubiluchidae 科只具有一条特征性的极为延长的圆管状尾附器, 甚至可达身体长度的数倍[14,18,23,32]. 两者尾附器的特征显示出极大差异. 另外, P. bicaudatus 模式标本尾附器中的灰白色条带被解释为可能的收缩肌[11], 但曳鳃动物的尾附器中并无收缩肌[14], 这种条带应代表尾附器的内腔.从以上对P. bicaudatus 形态特征的讨论来看, 其个体大小, 身体外形, 特别是尾附器构造与Tubiluchidae 科存在很大差异[14, 16]. 因而, 将P. bi-caudatus 归入Tubiluchidae 科不合理, 而与双尾型“X. peculiaris ”, 现代Priapulopsis , 特别是本文介绍的新类型存在很大的形态可比性. 因此, P. bicaudatus 是Priapulidae 科的早期双尾型代表. 而即便将P. bicau-datus 归入Tubiluchidae 科, 由于两者重大形态差异, 因而认为P. bicaudatus 的发现证明Tubiluchidae 科在长期地史演化中并无多大改变的观点[11]也不能成立.韩健等还描述了一个未定种并与Paratubiluchus 模式种作了比较, 并认为这个未定种存在颈区[11]. 从图版及解释图看所谓的颈区相当于躯干中部, 这种蠕虫翻吻短而收缩并不存在颈部构造, 因而与Priapulomorpha 的类型并无可比之处. 在体型上该未定种类似另一类现代曳鳃动物Halicryptus (图1(i)). 关于这类蠕虫我们收集到一些完整标本, 将另文讨论.3 早寒武世双尾型曳鳃动物的演化意义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4,35]及凯里动物群[36]中曳鳃动物并没有发现尾附器. 美国晚石炭世Mazon Creek 动物群中Priapulidae 科化石Priapulites konec-niorum 最初被描述为双尾类型[37], 后来认为只有一条尾附器[4], 或存在双尾型标本[38]. 本文作者对P. konecniorum 的模式标本及其他部分标本进行了重新观察, 认为它十分类似Priapulidae 科的现代类型, 进一步的修订工作仍在进行中.以P. bicaudatus 、双尾型“X. peculiaris ”以及新类型为代表具有的较光滑并等长尾附器是双尾型曳鳃动物的原始特征. 寒武纪Priapulidae 科双尾型及单尾型曳鳃动物并存, 但结合绝灭及现存其他具尾曳鳃动物看, 如绝灭科Anningidae [9]及现存科Tubiluch- idae [14,16], 单尾型曳鳃动物代表原始类型[16]的推断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 韩等认为双肢尾附器与Macca -争呜第50卷第15期 2005年8月图2现代曳鳃虫科典型代表Priapulus caudatus的翻吻收缩过程及躯干前部收缩. 比例尺为1 cm. (a) P. caudatus正常状态下的翻吻; (b) 翻吻开始收缩, 显示收缩过程中原先看不到环纹的翻吻出现明显但不规则的环状褶皱构造; (c) 躯干前部开始收缩. 箭头指向颈, 仅为翻吻和躯干间的狭缩构造图3早寒武世曳鳃虫科新类型、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以及现代典型曳鳃虫科分子Priapulus caudatus的外形比较. 比例尺为5 mm. (a) 帽天山页岩中曳鳃虫科新类型, 显示两条尾附器(箭头所指); (b) 新类型的一般特征, 箭头指向颈部, 显示仅为翻吻和躯干间狭缩构造及躯干前部逐渐收缩; (c) P. bicaudatus模式标本, 显示异常收缩的躯干前部形成所谓的独立“颈区”(箭头所指) (引自韩健等 2004); (d) P. caudatus的运动状态标本, 显示与P. bicaudatus模式标本类似的躯干前部收缩构造(箭头所指)1667第50卷 第15期 2005年8月争 呜1668 beus 及Halicryptus 躯干末端成对的刺状构造[16, 39, 40]可能同源的论点缺乏依据.中国云南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分异度颇高, 目前报道的可靠种类已达11属11种[5], 还有一些新类型将被陆续描述. 其中Tylotites petiolaris 最初被当作叶足类[2], 韩健等通过咽部发现将其归入翻吻动物, 但门未确定[41]. 最近研究证明这是一类具五边形排列咽齿构造的典型曳鳃动物[5]. 早寒武世双尾型曳鳃动物的发现极大加深了对曳鳃动物门, 特别是Priapulidae 科早期演化的认识. Priapulidae 的早寒武世成员不仅表现出5亿多年的形态演化稳定性, 且高度分异, 现代Priapulidae 科主要类型的祖先已经根植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 早寒武世Priapulidae 类型与现代种类的主要区别为前者翻吻仅在前部覆盖吻刺, 而现代类型的纵列吻刺分布整个翻吻. 另外, 早寒武世种类尾附器相对光滑, 而现代类型的尾具有各种复杂的表面装饰物[8]. 根据我们最近对寒武系遗迹化石Trichophycus pedum 的研究, 曳鳃动物甚至Priapulidae 科的起源可以前推至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1).致谢 感谢云南省地质研究所胡世学博士支持本文作者观察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 的模式标本, 西北大学韩健博士与作者进行了非常有益的讨论, 瑞典Kristineberg 海洋研究站支持作者对现代曳鳃动物Priapulus caudatus 采集研究, 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现代曳鳃动物Halicryptus spinulosus 标本供对比研究, 部分照片由法国里昂第一大学N. Podevigne 先生拍摄.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302004, 404320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批准号: KZCX3-SW-141)及科技部项目(批准号: 200077700)资助项目.参 考 文 献1 Chen J, Zhou G. Biology of the Chengjiang fauna. Bulletin of the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1997, 10: 11~106 2罗惠麟, 胡世学, 陈良忠, 等. 昆明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1~1293 Hou X, Aldridge R, Bergström J, et al. The Cambrian fossils ofChengjiang, China: the flowering of early animal lif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2334 Conway Morris S. Fossil priapulid worms.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1977, 20: 1~95 5Huang D, Chen J, Vannier J. Diversity of the Early Cambrian pri-apulid worms. Proceedings of 1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Zo-ology, 2004, 266 Huang D, Chen J, Vannier J, et al. Early Cambrian sipunculanworms from southwest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004, 271: 1671~1676 [DOI] 7Han J, Zhang X, Zhang Z. et al. A new platy-armored worm from the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South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 77: 1~68 Huang D, Vannier J, Chen J. Recent Priapulidae and their EarlyCambrian ancestors: comparisons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Geobios, 2004, 37: 217~228 [DOI]9 Huang D, Vannier J, Chen J. Anatomy and lifestyles of EarlyCambrian priapulid worms exemplified by Corynetis and Anning-vermis from the Maotianshan Shale (SW China). Lethaia, 2004, 37: 21~33 [DOI] 10Dong X, Donoghue P C J, Cheng H, et al. Fossil embryo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period of Hunan, South China. Nature, 2004, 427: 237~240 [DOI] 11 韩健, 舒德干, 张志飞, 等.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鳃曳形目的早期祖先. 科学通报 2004, 49(16): 1644~1652 [摘要] [PDF] 12 胡世学.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曳鳃动物研究. 南京: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01. 1~8913陈良忠, 罗惠麟, 胡世学, 等.云南东部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2. 163~16814 van der Land J. Systematics, zoogeography, and ecology of thePriapulida. Zool Verh, Leiden, 1970, 112: 1~11815 Capdevila D G-B, Conway Morris S. New fossil worms from theLower Cambrian of the Kinzers Formation, Pennsylvania, with some comments on Burgess Shale-type preservation. J Paleont, 1999, 73: 394~40216 Adrianov A V, Malakhov V V. The phylogeny, classification andzoogeography of the class Priapulida. I.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Zoosyst Rossica, 1996, 4: 219~238 17Adrianov A V, Malakhov V V. Priapulida: Structure, Development,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Moscow: KMK Scientific Press, 1996. 1~268 18Todaro M A. Shirley T C. A new meiobenthic priapulid (Priapulida, Tubiluchidae) from a mediterranean submarine cave. Ital J Zool, 2003, 70: 79~8719 Wills M A. Cambrian and recent disparity: The picture from pri-apulids. Paleobiology, 1998, 24: 177~19920 Calloway C B. Morphology of the introvert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s of the priapulid Tubiluchus corallicola from Bermuda. Ma-rine Biology, 1975, 31: 161~174 21Adrianov A V, Malakhov V V. Symmetry of priapulids (Priapulida). 1. Symmetry of adults.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01, 247: 99~110 [DOI]22 先光, 杨·伯格斯琼, 王海峰, 等.澄江动物群——5.3亿年前的海洋动物.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 1~1691) Huang D, Zhu M, Vannier J et al. Priapulid worms are the possibly trace makers of the Early Cambeian Trichophycus pedum : Experiment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ur of living Priapulus caudatus . In: Sino-German Symposium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Cambrian Explosion. 2004, 37~38争 呜第50卷 第15期 2005年8月 166923Kirsteure E. Note on adult morphology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Tubiluchus corallicola (Priapulida), based on in vivo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s of specimens from Bermuda. Zoologica Scripta, 1976, 5: 239~25524 Higgins R P, Storch V. Evidence for direct development in Meio-priapulus fijiensis (Priapulida). Trans Am Microsc Soc, 1991, 110: 37~4625 Kristensen R M. Loricifera, a new phylum with aschelminthescharacters from the meiobenthic. Z Zool Syst Evolut-forsch, 1983, 21: 163~18026 Higgins R P, Kristensen R M. New Loricifera from southeasternUnited States coastal waters. Smithson Contr Zool, 1988, 438: 1~70 27Brasca R C, Brusca G J. Invertebrates. Sinauer, Sunderland, Mas-sachusset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 1990. 92228 Warwick R M. Are loriciferans paedomorphic (progenetic) pri-apulids? Vie Et. Milieu, 2000, 50: 191~19329 Kristensen R M, Brooke S. Phylum Loricifera. In: Young C M,Sewell M A, Eice M E, eds. Atlas of marine invertebrate larvae. London: Academic Press, 2002. 179~187 30 Adrianov A V, Malakhov V V.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phylum Cephalorhyncha. Zoosyst Rossica, 1995, 3: 181~201 31Adrianov A V. Malakhov V V. Cephalorhyncha of the world ocean. Moscow: KMK Scientific Press, 1999. 40032 van der Land J. A new aschelminth,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Pri-apulida. Zoologische Mededelingen, 1968, 42: 237~250 33Kirsteure E, van der Land J. Some notes on Tubiluchus corallicola (Priapulida) from Barbados, West Indies. Marine Biology,1970, 7: 230~23834Kirsteure E, Rützler K. Additional notes on Tubiluchus corallicola (Priapulida), based 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Marine Biology, 1973, 20: 78~8735 Briggs D E G, Erwin D H, Collier F J. The fossils of the BurgessShale.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4. 114~125 36 Zhao Y, Yang R, Yuan J, et al. Cambrian stratigraphy at Balang,Guizhou Province, China: candidate section for a dlobal unnamed series and stratotype section for the Taijiangan stage. Palaeoworld, 2001, 13: 189~20837 Schram F R. Pseudocoelomates and a nemertine from the Illinoispennsylvanian. J Paleont, 1973, 47: 985~98938 Fitzhugh K, Sroka S D. Nonannelid worms. In: Shabica C W, Hay A A. eds. The fossil fauna of Mazon Creek. Illinois: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7. 84~8839 Por F D, Bromley H J.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Maccabeustentaculatus (Priapulida: Seticoronaria) J Zool, Lond, 1974, 173: 173~19740 Shirley T C, Storch V. Halicryptus higginsi n. sp. (Priapulida), agiant new species from Barrow, Alaska. Invertebrate Biology, 1999, 118: 404~41341 Han J, Zhang Z, Shu D. Discovery of the proboscis on Tylotitespetiolaris . 西北地质, 2003, 36: 87~92(2005-03-04收稿, 2005-06-13收修改稿)。
动物分类简要目录
侧生亚界 Parazoa[编辑]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目Hetairacyathida†▪不规则古杯纲Irregulares†▪原古杯目Archaeocyathida†▪原古杯亚目Archaeocyathina†▪目Kazakhstanicyathida†▪海绿古杯目Thalassocyathida†▪规则古杯纲Regulares†▪目Acanthinocyathida†▪阿雅斯古杯目Ajacicyathida†▪目Capsulocyathida†▪单古杯目Monocyathida†▪目Tabulacyathida†[编辑]多孔动物门 Porifera海绵动物门 Spongiatia或Spongia▪钙质海绵纲Calcarer▪石灰海绵亚纲Calcinea▪白海绵目Leucettida▪篓海绵目Clathorinida▪目Murrayonida▪钙质海绵亚纲Calcaronea▪目Baerida▪白枝海绵目Leucosolenida▪网海绵目Lithonida▪樽壶目Sycettida▪箭囊海绵亚纲Pharetronida▪纤维海绵目Inozoa▪串管海绵目Sophinctizoa ▪同骨海绵纲 Homoscleromorpha▪同骨海绵目Homoscleromorhida ▪寻常海绵纲 Demospongiae▪四射海绵亚纲Tetractinellida▪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砂皮海绵目Chondrosida▪硬海绵目Hadromerida▪网石海绵目Lithistida▪旋星海绵目Spirophorida▪离骨海绵目Choristida▪小轴海绵目Axinelida▪角质海绵亚纲Ceractinomorpha▪群海绵目Agelasida▪枝角海绵目Dendroceratida▪网角海绵目Dictyoceratida▪软海绵目Halichondrida▪目Halisarcida▪简骨海绵目Haplosclerida▪繁骨海绵目Poecilosclerida▪真海绵目Verongida▪目Verticillitida▪目Petrocida▪六放海绵纲 Hexactinellida▪双盘亚纲 Amphidiscophora▪目Amphidiscosida▪双盘海绵目Amphidiscosa▪六放亚纲 Hexasterophora▪目Aulocalycoida▪六放海绵目Hexactinosa▪松盾海绵目Lyssacina▪灯网海绵目Lycniscosa▪网针亚纲 Reticulosa▪网针海绵目Reticulosa†▪硬海绵纲 Sclerospongiae▪星刺海绵目Astrosclerida▪角孔海绵目Ceratoporellida▪床板海绵目Tabulospongida▪层孔虫纲Stromatoporata†?▪独体层孔虫目Idi0str0matida†▪拉见希层孔虫目Labechiida†▪目Lophiostromatida†▪放射层孔虫目Actin0slr0matida†▪网格层孔虫目Clathrodictyida†▪目Stromatoporellida†▪层孔虫目Stromatoporoida†▪目Sphaeractinoidea†[编辑]吞噬动物亚界 Phagocytellozoa[编辑]扁盘动物门 Placozoa平板动物门、板状动物门▪丝盘虫纲 Trichoplacoidea▪丝盘虫目 Trichoplacida▪粘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Treptoplax reptans[编辑]单胚动物门 Monoblastozoa胚叶动物门,只有一种,1892年由J. Frenzel 于阿根廷发现,自此以后再没有被发现过。
辐鳍亚纲(1—5目)
2(1)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
3(8)臀鳍条15-28
4(7)口前位,辅上颌骨2块,无砂囊胃
5(6)上颌中央无显著缺刻--------鲱亚科 Clupiinae
6(5)上颌中央有显著缺刻-------鲥亚科Alosinae
7(4)口下位,辅上颌骨1块,具砂囊胃-----------鰶亚科Dorosomatinae
第一目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绝大多数内骨骼为软骨,头部出现膜骨,无椎 体,体被5行骨板或完全裸露,仅在尾鳍上叫 有叉硬鳞,肛门和泄殖腔位于腹鳍基部,尾鳍 为歪尾型。无前鳃盖骨。有些种类有喷水孔, 口腹位。肠具螺旋瓣,肉和卵是珍贵食品。
70年代以来,捕捞过渡。现已列长江鲟.中华鲟 和白鲟为珍希保护动物。我国3科.3属.8种。
太平洋鲱
②莎瑙鱼属Sardinops :口小,前位,两颌约 等长,犁骨无齿。腹较圆钝,棱鳞弱。背鳍起 点在腹鳍 前方。主要分布西北太平洋。我国 只产1种,斑点莎瑙鱼 S.melanostictus(Temminck et Schlegel)
地方名:沙丁鱼,远东拟沙丁鱼等。D.19-20: A.18,纵列鳞50-53:腹部棱鳞21+16。口 小,前位,牙细小。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我国 分布于东海和黄海。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n 主要分布秘鲁 和智利(5度-38度30’)主食浮游甲壳类。
寿南小沙丁鱼 S.zunasi(Blecker),地方名:青鳞鱼,柳叶子,青皮子 等。D.17-19:A.18-20:纵列鳞41-44:棱鳞17-18+13-14:鳃耙 26―29+50-57。腹部棱鳞锐利。温水性小型中上层鱼,分布我国沿 海,也见于朝鲜,日本。食浮游动物,兼食浮游植物。
中学生物奥赛辅导课件动物学部分线形动物
1
2
2.7.4 觅食和营养
2
1
前肠:包括口、口腔和咽,其内壁也有角质层。口位于体前端,其周围有唇瓣,唇上有乳突。
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其内壁也有角质层和肌肉层。绝大部分雄性线虫的射精管开口在直肠的腹面,所以雄虫的直肠又称泄殖腔。
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其壁只有一层(内胚层)细胞。细胞向肠腔的一侧具微绒毛(丝状细胞突起)。
体腔产生的意义:(1)有利于全身各个细胞的排泄、循环、呼吸等活动;(2)肠道可以在体腔中弯曲折叠,增大了消化吸收面积;(3)为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
体腔
成虫1
成虫2
蛔 虫 横 切
线虫在发育过程中,角质层出现周期性脱落,叫蜕皮。体表的角质层以及前、后肠和阴道壁的角质层也一同脱去。蜕皮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长大。
动 物 生 物 学 (线虫动物)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2.7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重点: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线形动物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
9
2.7.1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体壁和运动
体形:大多数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
角质膜:为表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其成份包括含蛋白质、糖类及少量类脂。 表皮层:有外胚层发生。其细胞的界限不清,为合胞体。 肌层:多为纵肌。
从外到内分3层:
2.7.2 成虫 的一般形态
原腔动物与扁形动物一样,也是三胚层动物,但是它比扁形动物更高等,即出现了体腔。但是原腔动物的体腔是原始的,称原体腔,也称假体腔、初生体腔。这种体腔相当于胚胎早期的囊胚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脏)壁中胚层和肠系膜。腔内充满体腔液。
大学动物学--线形动物
杆状蚴(1天)
第二期杆状蚴(3天,蜕皮1次)
被幼虫感染症状
丝虫 Filarial Worms 马来丝虫:寄生在四肢浅层淋巴管 媒介蚊:中华按蚊 斑氏丝虫:寄生在下肢深层淋巴管 媒介蚊:库蚊
传播媒介:蚊子 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病症:乳糜尿、象皮肿
乳糜尿
象皮肿 Elephantiasis
线形动物-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es
Pseudocoelomate
1. 门的主要特征 1.1身体圆柱形,体表具有角质膜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长圆柱形,体制两侧对称
体表有一层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膜,光滑、
坚韧而有弹性。
1.2 出现假体腔 1.3 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 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出现了肛门,成为完全的
消化道简单,由口、咽、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取食宿主体内的半消化物质,可不需进行消化就 可直接吸收利用,无特殊的消化腺 肠腔内有微绒毛,可增加吸收面积
2.1.4 呼吸
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适应寄主体内的低氧 环境,强化了糖酵解途径,进行厌氧呼吸
2.1.5 排泄系统
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 H 形排泄系统 排泄物汇集到体腔液内,再 随体腔液通过侧线的上皮细胞 渗透入排泄管内,从排泄孔排 出体外
2.1.6 神经和感觉器官 梯状的神经系统:
咽头周围的围咽神经环 向 前、后各发出六条神经, 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不发达 唇和泄殖孔周围有感觉 乳突,有感觉功能
2.1.7 生殖系统 蛔虫的生殖系统为管型 雌性生殖系统:双管型 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生殖孔组成 雄性生殖系统:单管型 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和射精管组成
中有排泄管
肌肉层: 为最里层,由单层纵肌构成 肌细胞分为二部分: 顶端为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部 基部为含有肌原纤维的收缩部
海洋生物分类
海洋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界MONERA共234种细菌门放线菌蓝菌(藻)门色球藻目石囊藻科(Entophysalidaceae)蓝柄藻科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色球藻属粘球藻属粘杆藻属(Gloeothece)、束球藻属(Gomphosphaeria)、腔球藻属(Coelosphaerium)、平裂藻属(Merismopedia)、隐球藻属(Aphanocapsa)、隐杆藻属(Aphanothece)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蓝枝藻科(Hyellaceae)宽球藻科(Pleurocapsaceae)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念珠藻属(Nostoc Vauch.)微毛藻科(Microchaetaceae)、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伪枝藻科(Scytonemataceae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真枝藻目(Stigonemales)原绿藻门原绿藻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立克次氏目立克次氏科立克次氏属立式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门支原体衣原体门(Chlamydiae)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Chlamydia)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原生生物界PROTISTA共5474种原生生物界根足门(Amoebozoa)叶足亚纲(Lobosia)裸变总目(Gymnamoebidea)变形目(Amoebida)裂芡目(Schizopyrenida)泥生目(Pelobiontida)壳叶总目(Testacealobosidea)表壳目(Arcellinida)毛片目(Trichosida)微胶丝亚纲(Acarpomyxia)细胶丝目(Leptomyxida)坚胶丝目(Stereomyxida)混胶丝亚纲(Acrasia)胶丝目(Acrasida)真胶丝亚纲(Eumycetozoia)原星总目(Protosteliidea)原星目(Protosteliida)网星总目(Dictyosteliidea)网星目(Dictyosteliida)胶胚总目(Myxogastridea)棘柱目(Echinosteliida)无丝目(Liceida)有丝目(Trichüda)有钙目(Stemonitida)无钙目(Physarida)原质亚纲(Plasmodiophoria)原质目(Plasmodiophorida)丝足亚纲(Filosia)无壳目(Aconchulinida)网足目(Gromiida)粒网亚纲(Granuloreticulosia)无室目(Athalamida)单室目(Monothalamida)丸壳亚纲(Xenophyophorida)无线目(Psamminida)有线目(Stannomida)有孔虫门有孔虫纲网足虫目(Allogromiida)卡特虫目 (Carterinida)纺锤虫目(Fusulinida)抱球虫目(Globigerinida)瓶虫目(Lagenida)粟孔虫目(Miliolid)轮虫目(Rotaliida)辐足虫门辐足虫纲等辐骨亚纲(Acantharia)全射棘目(Holacanthida)粘合棘目(Symphyacanthida)松棘目(Chaunacanthida)节棘目(Arthracanthida)辐射目(Actineliida)多囊亚纲(Polycystinia)泡沫目(Spumellarida)罩笼目(Nassellarida)稀孔亚纲(Phaeodaria)暗囊目(Phaeocystida)暗球目(Phaeosphaerida)暗瓮目(Phaeocalpida)暗尺目(Phaeogromida)暗贝目(Phaeoconchida)暗树目(Phaeodendrida)太阳亚纲(Heliozoia)结球目(Desmothoracida)太阳虫目(Actinophryida)列足目(Taxopodida)中阳目(Centrohelida)鞭毛虫门(Sarcomastigophora)植鞭毛纲(Phytomastigophorea)隐滴虫目(Cryptomonadida)腰鞭目(Dinoflagellida)金滴虫目(Chrysomonadida)异鞭目(Heterochlorida)绿滴虫目(Chloromonadida)定鞭目(Prymnesiida)团藻虫目(Volvocida)溪滴虫目(Prasinomonadida)硅鞭目(Silicoflagellida)动鞭毛纲(Zoomastigophorea)颌鞭目(Choanoflagellida)动体目(Kinetoplastida)原滴虫目(Proteromonadida)曲滴虫目(Retortamonadida)双滴虫目(Diplomonadida)锐滴虫目(Oxymonadida)毛滴虫目(Trichomonadida)超鞭目(Hypermastigida)纤毛虫门(Ciliophora)纤毛亚门(Ciliophora)动基片纲(Kinetofragminophorea)裸口亚纲(Gymnostomatia)前口目(Prostomatida)侧口目(Pleurostomatida)原纤目(Primociliatida)[未定]核残迹目(Karyorelictida)[未定]下口亚纲(Hypostomatia)蓝口总目(Nassulidea)合膜目(Synhymeniida)蓝口目(Nassulida)叶咽总目(Phyllopharyngidea)管口目(Cyrtophorida)漏斗目(Chonotrichida)吻毛总目(Rhynchodea)吻毛目(Rhynchodida)后口总目(Apostomatidea)后口目(Apostomatida)吸管亚纲(Suctoria)吸管目(Suctorid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膜口亚纲(Hymenostomati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无口目(Astomatida)缘毛亚纲(Peritrichia)缘毛目(Peritrichida)多膜纲(Polymenophorea)旋毛亚纲(Spirotrichia)异毛目(Heterotrichida)齿口目(Odontostomatida)寡毛目(Oligotrichida)下毛目(Hypotrichida蛙片总纲(Opalinata)蛙片纲(Opalinatea)蛙片目(Opalinida)孢子虫门(Microspora)微孢子虫亚门(Microspora)二型孢子纲(Rudimicrosporea)异型目(Metchnikovellida)微孢子纲(Microsporea)小孢子目(Minisporid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囊孢子虫亚门(Ascetospora)星孢子纲(Stellatosporea)内生孢子目(Occlusosporida)孔盖孢子目(Balanosporida)无孔纲(Paramyxea)无孔目(Paramyxida)顶复门(Apicomplexa)拍琴纲(Perkinsea)拍琴目(Perkinsida)孢子纲(Sporozoea)簇虫亚纲(Gregarinia)原簇虫目(Archigregarinida)真簇虫目(Eugregarinida)新簇虫目(Neogregarinida)球虫亚纲(Coccidia)拟球虫目(Agamococcidiida)原球虫目(Protococcidiida)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焦虫亚纲(Piroplasmia)焦虫目(Piroplasmida)硅藻门硅藻纲(Bacillariophyta)中心硅藻目羽纹硅藻目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团藻目(Volvocales)四胞藻目(Tetrasporales)丝藻目(Ulotrichales)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溪菜目(Prasiolales)鞘藻目(Oedogoniales)刚毛藻目(Cladophrales)管藻目(Siphonales)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绒枝藻目(Dasycladales)双星藻目(Zygnematales)绿色鞭毛藻纲(Prasinophyceae)石莼纲(Ulvophyceae)石莼目(Ulvales)轮藻门(Charophyta)双星藻纲(Zygnemophyceae)双星藻目(Zygnematales)鼓藻目(Desmidiales)轮藻纲(Charophyceae)轮藻目 (Charales)裸藻门(Euglenophyta)眼虫纲(Euglenida)裸藻纲(Euglenophyceae)裸藻目(Euglenales)柄裸藻目(Colaciales)金黄藻门(Chrysophyta)金藻纲(Chrysophyceae)金胞藻目(Chrysomonadales)根金藻目(Rhizochrysidales)金囊藻目(Chrysocapsales)金枝藻目(Phaeothamniales)甲藻门(Pyrrhophyta)纵裂甲藻纲(Desmophyceae)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横裂甲藻纲(Dinophyceae)多甲藻目(Peridi-niales)变形甲藻目(Dinamoebidiales)胶甲藻目(Gloeodiniales)球甲藻目(Dinococcales)丝甲藻目(Dinotrichales)隐藻门(Cryptophyta)隐藻纲褐藻门(Phaeophyta)等世代纲不等世代纲无孢子纲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原红藻亚纲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真红藻亚纲黏菌门(Mycetozoa)黏菌纲(Mycetozoa)原柱黏菌亚纲(Protostelia)黏菌亚纲(Myxogastria)网柱黏菌亚纲(Dictyostelia)卵菌门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水节霉目链壶菌目霜霉目植物界PLANTAE共1443种藻类红藻门(Rhodophyta) 红藻纲紫菜亚纲真红藻亚纲褐藻门(phaeophyta) 等世代纲不等世代纲无孢子纲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团藻目(Volvocales)四胞藻目(Tetrasporales)丝藻目(Ulotrichales)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溪菜目(Prasiolales)鞘藻目(Oedogoniales)刚毛藻目(Cladophrales)管藻目(Siphonales)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绒枝藻目(Dasycladales)双星藻目(Zygnematales)绿色鞭毛藻纲(Prasinophyceae)石莼纲(Ulvophyceae)石莼目(Ulvales)维管植物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石松亚门(Lycophytina)石松纲Lycopsida水韭亚门(Isoephytina)蕨类植物水韭纲水韭目水韭科水韭属楔叶蕨亚门 Sphenophytina楔叶蕨纲(Sphenopsida)木贼目木贼科木贼属裸蕨亚门(Psilophytina)裸蕨纲Psilopsida 松叶蕨目松叶蕨科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原始薄囊蕨纲(Protolyptosporangiopsida)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动物界ANIMALIA共15128种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门菱形虫门直泳虫门多孔动物门扁盘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钵水母纲珊瑚虫纲群体海葵目海葵目角海葵目石海葵目造礁珊瑚非造礁珊瑚角珊瑚目根枝珊瑚目苍珊瑚目蓝珊瑚目柳珊瑚目软珊瑚目海鳃目石花虫目栉水母动物门有触手纲无触手纲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螠虫动物门舌形动物门微颚动物门纽形动物门颚胃动物门线虫动物门寄生种非寄生种腹毛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棘头虫动物门铠甲动物门内肛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环口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板纲双壳纲掘足纲腹足纲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头足纲软舌螺动物门叶足动物门缓步动物门有爪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肢口纲海蜘蛛纲蛛形纲昆虫纲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枝角目介形亚纲桡足亚纲蔓足亚纲软甲亚纲糠虾目糠虾亚目(节。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
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
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
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 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15章
动 吻 动 物 (kinorhynchs) 又 称 棘 颈 动 物 (echinoderans) :体表无纤毛,具发达的角皮,具 假体腔。身体由13个节带构成。头部具环状排列的 耙棘。因头部可伸缩而得名 。 多海洋间隙生活,少数侵入河口区
第16章 铠甲动物门 Loricifera 16章
第14章 棘头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14章
棘头动物acanthocephalan 棘头动物acanthocephalan是 acanthocephalan 一类高度适应寄生生活的假 体腔动物。身体两侧对称, 无无消化道,具带倒钩棘的 吻,表皮层内具有复杂的腔 隙系统,雌性生殖系统具一 个特殊的子宫钟uterine bell。 因具钩棘的吻似虫体之头,故 名棘头动物。 成体为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寄生 虫,生活史中需无脊椎动 的生活史
9
轮虫门的主要特征
1. 两侧对称,不分节,有时具假分节;由头、躯干、足构成 2. 三胚层,具假体腔; 3. 前端具一个带纤毛的头冠或称纤毛冠,有的特化成两个轮盘; 4. 消化管完全,咽特化为咀嚼囊,咀嚼囊内有可动的咀嚼器,由 七块咀嚼板组成; 5. 身体后端常具趾和粘腺; 6. 常体表常具兜甲,表皮具数目固定的细胞核; 7. 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具原肾; 8. 神经系统具一个中央神经节(或称脑神经节),脑附近常具有 一个功能不明的脑后器; 9. 雌雄异体,但多数雄体退化或无,孤雌生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 10. 螺旋式卵裂,直接发育,胚后发育体细胞(核)恒数; 11. 自由游泳或附着生活,栖于海水、淡水、潮湿陆地等。
铠甲动物(loriciferans) 铠甲动物 ( loriciferans ) 是海洋间隙生活中生活 的具假体腔和完全消化 管的小型动物。因腹部 具角质兜甲而得名。 头部可翻出,又称翻吻, 具耙棘scalid、口锥。 胸部具甲板、刺、胸耙 棘等。头部和胸部均可 缩入腹部兜甲内。 有甲动物门是动物界 中发现较晚的一个门 (1983年)。
第12章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12章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1. 细长蠕虫状,两侧对称,成体不分 节; 2. 三胚层,具宽大的假体腔或被间 充组织所填充; 3. 角皮发育良好,体表无纤毛; 4. 体壁具纵肌,无环肌; 5. 消化管退化,成体不行消化功能; 6. 无循环、呼吸和排泄器官; 7. 神经系统位于表皮内,具一个神 经环和一条纵神经索; 8.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9. 幼虫前部具钩、躯干部分节,寄 生于节肢动物的血腔中; 10. 成虫自由生活,多生活于淡水 或潮湿土壤,只少数生活于海水中
6. 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 中央神经节: //中央神经节 脑神经节 // 中央神经节 : 1个,位于咀嚼囊的 背面。 两个特点: 运动神经和 两个特点 : 感觉神经有分化;细 胞恒数
7 生殖系统 轮虫雌雄异体,但仅海轮虫纲雄体 发育完全。单巢纲雄体少见, 如有则退化。蛭态纲的雄体尚 未发现。 单巢纲的雌性生殖系统: 单巢纲的雌性生殖系统: 生殖卵黄腺germovitellarium germovitellarium: 生殖卵黄腺germovitellarium:卵 巢+卵黄腺,二者均为合胞体结 构。并由一共同的膜包裹,此 膜向后延伸成为输卵管,末端 开口于泄殖腔。 孤雌生殖是主要繁殖方式,有性生 殖需交配后进行体内受精。 蛭态纲只行孤雌生殖,单巢纲孤雌 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
2. 体壁和运动 兜甲-是由表皮合胞体原生质内的肌 兜甲 肌 动蛋白(actin) (actin)形成的,其纤维 动蛋白(actin) 在表皮层的远端交织成网状, 有时成为很厚的一层,或具假 分节样的褶痕,因而能作套筒 式收缩。 表皮:为合胞体,具细胞(核)恒 表皮 数现象,数目一般为900-1000 个。 肌肉:不同走向,环肌和纵肌均不 肌肉 形成完整的体壁肌肉层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静压和角皮 假体腔 有保持体形的作用。 游泳: 游泳:头冠纤毛的摆动 爬行: 爬行 : 先以足腺分泌物附着,再将 身体向前伸长并附于前方基质, 最后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身体拉 向前方。
3. 消化系统和营养
口
口 腔 管 / 咽
咀嚼囊 咀嚼器 (角质)
胃 袋 状 纤 毛
肠 管 状 纤 毛
唾腺 2-7个
粘液+消 化酶
胃腺 1对
泄殖 腔
输 卵 管 排 泄 管
肛门//泄 殖孔 后端背面
4. 呼吸:扩散 5. 循环:假体腔 6. 排泄:原肾 焰茎球: 焰茎球 : 2-8个,与扁形动 物有所不同,系合胞体结构 排泄管 膀胱 泄殖腔 泄殖孔 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 代谢产物的排泄两条途径,一 是经原肾,二是通过体壁扩 散。
第17章 曳鳃动物门 Priapulida 17章
海生,底栖多穴居; 圆柱形蠕虫,由前端翻吻、躯 干(腹部)组成; 体表具环轮,不分节;前端具 棘刺; 完全直行消化管; 原肾与生殖系统合并; 无专门之呼吸系统,尾附器可 能具交换气体的作用; 具体腔,内具含蚓血红蛋白的 血球; 雌雄异体,幼体期具特殊的兜 甲。
第13章 轮虫门 Rotifera 13章
轮虫(rotifers)是一类小型、具具完全消化管、假 体腔、前端具纤毛头冠的低等后生动物。 头冠纤毛摆动时如转动的车轮,故称为轮虫。 生活于淡水、海水、潮湿土壤、以及其它动、植 物体表等多种环境中。
1 外形 体长一般在500 um以下,最小 个体约为40 um,最大的种 类体长可达2-3 mm。 头部(前体部prosoma): 具头冠,有时特化为轮盘 躯干部(trunk) 足部(foot):具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