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
2 . 2 被试
国外关于跨 文化适 应 的研 究早 己硕果 累累 。 L y s g a a r d ( 1 9 6 0 ) 首次提 出跨文化适应的u 型 曲线
论; O b e r g ( 1 9 6 0 ) 把 文化 适 应 的过 程 分为 蜜月 期 、 危 机期 、 恢 复 期与 适应 期 ; B e r r y ( 1 9 8 0 ) 主 张文 化融 入 包含 两个基 本维度 —— 保持 原 有文化 认 同和保 持与
( 1 ) 伴 随汉 语 水 平 的提 升 , 来 自不 同文 化 群体
的 留学生 的跨文 化适应 状 况如何 ?
克, 提高其在新环境中的行动 能力 , 增强旅居者 的
跨文化 意识 和跨文 化 交 际能力 ( 任裕 海 2 0 0 3 ) 。
( 2 ) 留学生 如何认 识跨 文化 适应 的作用 ?
素( 张红 玲 2 0 0 7 ) 设 计而 成 , 由“ 在 华 适应 的整 体状 况” 、 “ 对 跨 文 化 适应 作 用 的认 识 ” 、 “ 语 言文 化 活 动
参与度及教学评价 , , 三个分量表组成。 “ 在 华 适 应 的整 体 状 况 ” 的设 计主 要借鉴 了
F u r h a m 和B o c h e r( 1 9 8 2 ) 的社 会 文 化适 应 量 表及 美 国 心理 学 会 的 移 民适 应 量 表 ( E A I ) , 笔 者 进 行 了适
1 3 3 3
6 5 1 0 5
会、 心理距离是决定文化适应的要素, 文化适应 的程 度会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 ,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 究大多考察留学生的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 ( 狄斯马 2 0 0 4 : 孙乐岑等 2 0 0 9 : 王 电建 2 0 1 0 ) , 但将汉语教学 与 跨 文 化适 应 结 合 起 来 的研 究还 较 少 。 鉴于此, 笔 者拟采用量表 的方式 , 对 处于不 同文化群体① 与汉 语 水平 的在 华 留 学生 的 跨文 化 适应 现 状 、 汉 语 教学 与跨文化适应 的关系 展开调 查 , 旨在通 过实证研 究, 为汉语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愿度的定量定性调查
意愿 度 有 着 显 著 性 差 异 ,英 语 专 业 最 高 ,理 工 科 高 于 文科 。本 文 的定 性 数 据 ,即半 结 构 访 谈 结 果 显 示在 跨 文 化 情 境
下 ,心理 因 素 、情景 因素 、性 格 因素 作 为 潜 变量 影 响 着 交 际 意愿 。本 研 究 从理 论 上 和 方 法 上 为 跨 文 化 交 际研 究和 教 学
跨文化教 学 只是单 纯的文 化知识 输人 ,但 是 ,很 少有 研 究关 注跨文 化交 际过程 中个人 的交 际特征 .如跨 文化 交际 意愿 、跨 文化 交 际焦 、民族 优越 感 、国际态 度等对 跨 文化交 际 的影 响。Beatty认 为 ,个 人 的交际 特 点 和倾 向差 异 在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他 们 的交 际行 为 。特别 是 当参与 到跨文化 交 际活动 中时。 Rancer 和 Lin阐述 了在 跨 文化交 际情 景下 .如果 交 际者对 来 自其 他文化 群体 的交 际特征有 所 了解 。则 有助于 增强交 际者 之间 的理解 .也 有助 于其 积极 、有 效地选 择交 际策 略。 Byram指 出 .培 养对 外 民族 文化 的 了 解和外 民族人 们 的积极态 度应该 成为 外语教 学 的 目 标之一 [6]根 据 Mertin如果 有机会 与来 自及其 他文 化群 体的人 交流 .但没有 选择 或者避 免去交 流 ,这样 学 习外语 就 没有 什 么价值 了。 因此 ,了解并 认识 这些 交际 特征 .将 有利 于帮 助交际 者消除跨 文化交 际过 程 中的各种 障碍 .从而 达到更 有效地进 行跨 文 化交 际 然 而 .跨 文化研 究者不 仅对 交际特 征关 注得 少 .而且 没有任何 关 于 中国人 的跨 文化交 际特征研 究 报告 .中 国人 在跨 文化活 动 中的交际特 征则不 能 被人 掌握 。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刍议——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视角
跨文化意识与态度 、 文化 知识 、 文化技能等。c h e n& S t a r o s t a 且, 大多数学者 普遍认为知识 、 技能 、 意识 、 态度 等资源因素 ( 1 9 9 7 )则从文化认知与心理 调适 角度把跨文化能力分为个 在跨文化能力构成要素中是必不可少 的。
人能力 、 交际能力 、 心理适应能力和文化意识。B y r a m( 1 9 9 7 ) 提 出了跨文化能 力模 式 由批判性文 化意识 , 态度 , 技能和知
由此笔者在评价方法上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采用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该方法是目前在各领域中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综合评价方法之一它是由rumelhart和mcce11and在1986年提出的种按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湖北社会科学 2 0 1 3年 第 7期
大学 生跨 文化能力评价 刍议
际、 自信和社会关系等等 。许力生( 2 0 1 1 ) 认为探索跨文化能
高校普遍关 注的话题 。由此 , 如何评价 大学生 的跨文化能力
显得尤 为迫切 。 国内外学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开始就从各 自的研究 领域探 讨 了跨 文化 能力 的各种构 成要素 和模式 。
R u b e n ( 1 9 7 6 ) 从 跨文 化交 际情境角 度提 出了七 大交 际维度 力 的构建 已成为当前跨文化交 际研究 中最主要的领域之一 。 理论 , 如尊重 、 态度 、 知识 、 移情 、 角色 、 互动等七 大行为要素。 美 国教育 心理学 家 J o s e p h ( 1 9 9 4 ) 提 出跨 文化能力 主要包括 综 合来 看 ,国 内外 学 者更 广 泛地 采 纳 和认 同 B y r a m ( 1 9 9 7 ) 提 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式 ( 意识 , 态度 , 技能和知识 ) , 而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_吴卫平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 及评价量表分析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吴卫平 华中科技大学 樊葳葳 彭仁忠
评 价 模 式 理 论, 以中国大学生为受 r a m 的跨 文 化 能 力 ( I C C) 提要 :本研究基于 B y 试, 针对其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进行一次实证调查 , 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大学生 跨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意识 、 态 度、 知 识、 技 能 等 维 度, 并 进 行 探 索 性 和 验 证 性 因 子 分 析, 从而构建一份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国 大 学 生 I 该量表包括本国文化 C C 评 价 量 表, 知识 、 外国文化知识 、 态度、 跨 文 化 交 流 技 能、 跨 文 化 认 知 技 能、 意 识 等 六 个 主 要 因 子。 研究结果发现 , 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 I C C 评价量表被证实在实际测量中具有可靠性 和有效性 。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 。 六个因 子 评 价 和 解 释 中 国 大 学 生 跨 文 化能力的作用各有不同 , 其中 外 国 文 化 知 识 影 响 最 强 , 跨 文 化 交 流 技 能 影 响 居 其 次, 本 国文化知识和态度影响居中 , 跨文化认知技能影响较弱 , 跨文化意识影响力最弱 。 跨文化能力 、 维度 、 评价量表 关键词 :大学生 、 ( ) 中图分类号 ]H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3 1 9 [ A [ 1 0 0 0 0 4 2 9 2 0 1 3 0 4 0 5 8 1 1 2 [ - - -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我国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 , 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也日益加大 , 由此 , 各高校不仅需要培养扎实的专业人才 , 还必须培养具有跨文 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强调除了培养人才过硬的专 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 在国外 , ; 业素质外 , 更应重视 提 高 他 们 的 跨 文 化 能 力 ( 各类 H a w a r d 2 0 0 0; S t i e r 2 0 0 3) y 教育机构纷纷采取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全面理解和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本文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能力的多维度特性,并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希望能够准确衡量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指出其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还涵盖了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策略等多个维度。
接着,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一套包含多个指标的评价量表,每个指标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与不足,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还就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全面分析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一代青年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评估,学术界和实践界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展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能力,它涵盖了语言沟通、文化理解、文化适应、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不仅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构建,还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和培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该模型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
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模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型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
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方法的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方法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方法。
引言部分介绍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在从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入手,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发展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育与实习实训以及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教学、实践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专业技能,而更加看重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在今天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只有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合素质培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竞争力,更是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让大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出色地展现自己。
1.2 研究背景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
识 的最佳途径。在外语学 习过程 中 , 学习者会不知 不 觉地 将 自己置 身于 两种文 化身 份之 中进 行 比较鉴 别 。具体来说 , 跨文化知识包括外语能力的提高和 异文化与本族文化差异的比较。 2 . 跨 文 化 意 识 。所 谓 跨 文 化 意 识 即 “ 不 同 民 族、 受不 同文 化 影 响 的个 人 或 团 体 之 间 的交 流 、 交
2 0 1 4 年第 1 期 第3 O 卷 ( 总3 4 9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 RN A L OFE D UC A TI ON L A I NS T I TU T E OFJ I L I NP ROV I N CE
No . 1, 2 01 4 Vo t3 O To t a lNo . 3 4 9
求进行合作的能力 ; 四个维度包括知识、 态度、 技能和 意识 。同时 , F a n t i n i 认 为跨 文 化交 际 能力 可 以通 过 学习沟通策略, 培养文化意识不断进步和提高。在教 学领域 , 赵爱国、 姜亚明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 既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语言能力指语 音、 语法、 词汇及语义等能力 ; 语用能力包括语 篇能 力、 语境能力 、 社 会语言学 能力 和文 化领悟 力 ; 行为 能 力指社交能力、 非语言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等。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本文作者认为培养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跨文化知识 。想了解一种 文化 , 最直接 的办
化歧 视 。
3 . 跨文化交 际技能。面对异国文化时 , 能够冷 静勇敢地面对文化 冲击 , 当遇到不同文化群体的人 群时 , 能够及时灵活有效地调整交际策略。善于总 结比较本族文化与异 国文化 的差异 . 具有一定 的文 化敏 感性 。 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 跨文化知识是认 知基础 , 跨文化意识是精神保障 , 跨文化交际技能是 行为 目标 。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专多辅” 培养模式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 “ 一专” 模式旨 在强调外语课堂的重要性 , 因为大学外语是学生直
大学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内涵、培养现状、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情境中,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习俗、信仰等,能够识别和解读文化符号。
2.文化适应: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
3.沟通技巧:能够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商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
4.冲突解决:能够识别和处理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现状当前,大学教育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目前,大多数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互动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缺乏国际化师资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大学教师大多在国内接受教育,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也是问题之一。
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侧重于学生的学术表现和专业技能,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评价较少涉及。
四、培养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教育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大学应该增加跨文化交流相关课程的比重,如跨文化交际、国际关系、多元文化管理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设语言课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4现代交际·2019年12期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与研究”。
作者简介:赵芳,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商务英语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赵芳(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摘要:研究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旨在为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依据。
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进行大学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较高,跨文化知识有待丰富,缺乏跨文化体验和实践机会,跨文化能力有待锻炼和提升。
高校外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04-02近年来,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及其培养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跨文化能力: 基本概念及实践框架》,呼吁各国加强对公民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及培养。
(蒋瑾,2015)开放合作、交流融合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关键概念,贸易、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需要大批多语种跨文化人才。
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高永晨,2016)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为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参考,有助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
文章首先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进而介绍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实证研究内容及方法,随后基于实证调查结果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建议。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观点纷呈。
Meyer (1991:137)将其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灵活恰当应对的能力。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作者:尹爱华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01期摘; 要:文章以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甘肃省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10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稍高。
不同背景的大學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访谈研究概括出了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要素:学习动机不足,缺乏文化知识,以及缺乏双重文化认同等。
本研究为全面把握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Chen和Starosta;调查研究中图分类号:C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80-04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developed by Chen and Staros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1,000 non-English majors from five univers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Gan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are at a medium level, among which the level of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slightly high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and dual cultural ident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epens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hen and Starosta; investigation 引言教育部办公厅在其2007年7月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
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自从 2 0世纪 6 O年代 , 国际 贸易 、 民和旅 游业 移 大 规模 发展 以来 , 文 化 交 际 的研 究 就 引 起 了学 者 跨 们 的广 泛关 注 。“ 文化 交 际 ” 顾 名 思 义 , 跨 越 跨 , 是 不 同文 化 、 同语 言 的交 际 。当 即世 界 , 源共 享 , 不 资 跨 文 化交 际就成 为 实 现 资 源共 享 的桥 梁 之 一 , 挥 发 着相 当重要 的作用 。对 于 汉语 作 为 母 语 , 语 作 为 英 第二 语言 的人 来说 , 文化 交 际 是 指 东 西方 文 化 交 跨 际, 或者说是汉语言民族和英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 中西 文化 的交 流 、 中西 文化差 异对 比分 析 中华 民族 文 化起 源 于 黄 河文 明 , 着 五 千年 的 有 历 史 , 经演 变 , 断 升华 。在 中 国人 心 中 , 历 不 汉语 言 文 化 的精髓 是不 曾改 变 的。 自古 以来 , 家思想 、 道 佛 教 文化 等都 是 中国 文化 的一 部 分 , 儒 家 文 化影 响 但 了中 国两千 多年 , 中 国文 化 的主 流。现 在 , 家学 是 儒 说 思想 还 影 响 着 一 代 又 一 代 中 国人 , 修 身 , 家 , “ 齐 治国 , 平天下” “ 、 仁义礼智信 , 良恭谦俭” 温 仍然是 思想 、 政治教 育 的主 流方 向 。中 国文 化 经 过 数 千 年 的演变, 不断创新 , 逐步与 国际 文化接轨。但 “ 、 仁 义 、 、 、 ” 指 导 思 想 没 变 。 在 这 样 的思 想 指 礼 智 信 的 导下 , 中华 民族 是一 个 相 对 文 明、 蓄 的 民族 , 际 含 交 过程 中比较 内敛 。 西方 文化 起源 于古 希腊 、 马文化 和 印欧文化 。 罗 这些 文化 发展 是 围绕 着 地 中海 、 罗河 流域 、 尼 西亚 的 两河 流域 , 以爱 琴 文 明 、 希 腊 和 古 罗 马文 明 为 基 古 础, 融合 日耳曼 民族大迁徙而形成 。所 以, 西方文化 的形 成 和发展 , 合 了多 个 国家 、 融 多个 民族 、 多个 文 化特 性 , 而 可 以说 西方 文 化 是 一 个 大 熔 炉似 的文 从 化, 有着鲜 明的个 性 特 色 。宗 教 文 化 对 西方 人 的影 响也 是深 远 的 。在 交 际过 程 中 , 方 人 是 相对 比较 西 轻松 、 放 的。 开 二、 中国大学 生跨 文化 交 际能 力的培 养 ( ) 除母 语 迁移 作用 的干扰 一 排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宫昀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3期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学中的相关理论,剖析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性质做了如下界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其中明确地把跨文化交际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文化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由于学者自身文化背景和所处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在教学中实施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
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无论是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的课程设计都无法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都过于强调目标语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的教学,而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使中国文化信息在教学中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在交际中无法向国际友人介绍本土文化,造成交际的失败。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跨文化交际探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它是双向的,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
如果不了解目的语文化或不能用恰当的英语正确表达母语文化,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可能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切中要害,完成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使命,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教材编写大学英语教材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在设计和编写教材时,应当设定科学恰当的文化定位,使其符合《要求》的规定,应当充分考虑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从而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
有的从外语课堂环境及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程方面探讨如何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 张红玲2007;张卫东、杨莉2012),
有的从动机、态度、文化敏感度等能力维度方面探讨影响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因素
(许力生2000;高永晨2006;胡艳2011)。
但是,目前国内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的实证研究甚少,
在国内具有影响力乏实证 数据支撑。由
最近一二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已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的构成、培养框架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有的围绕跨文化能力构成与维度等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杨盈、庄恩平20 07;王艳萍、余卫华2008;许力生2011;张卫东、杨莉201 2),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 价量表分析
基本信息: 姓名:吴卫平 性别:女 出生年月: 1975年10月 职称: 副教授 学历:语言学博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
发表论文: 1、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2、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中国 外语》,2013年第6期 3、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刍议—基于BP神经网络 理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4、A Model of the Effect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on Cross 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Nin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2010, ISTP(CPCI-SSH)收录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估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估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越发相互依存,经济合作亦随之日益紧密,对精通外语、熟悉商务知识并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
2015年初颁布的商英专业“新国标”以及2009年的《教学要求》中亦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然而,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育领域的学者在提出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以及方法策略时往往仅基于理论归纳以及自身的观察或经验总结,并未能提供支撑数据全面地展现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
为弥补这一不足,本论文尝试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评估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并通过与国内本科学生平均水平的横向比较以及商英专业大四和大一年级的纵向对比,立体地反映商英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总体水平、跨文化能力各要素的特点、商英专业学生的相对优劣势。
基于评估结果,笔者结合学生对跨文化教学的反馈以及商英“新国标”中的要求,对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4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专业本科学生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完成了包含28个描述项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并对跨文化教学提供反馈意见。
本研究中的跨文化能力由六个要素构成,即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以及意识。
评估跨文化能力所采用的方法是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是近年我国学者在跨文化能力评估领域最新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评估结果显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在其六个要素当中,态度分值最高,跨文化交流技能和意识次之,三者均位于高水平。
本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认知技能处于中等水平,而外国文化知识分值则最低,仅为低水平。
年级纵向对比表明,大四和大一商英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总分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外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认知技能的分值有明显提高。
与国内本科学生的水平相比,商英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总体高出21.5%,唯一低于对照组的要素为本国文化知识。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跨文化适应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在华学习期间,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以及生活方式。
目前,许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2. 挑战(1)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是留学生面临的首要挑战。
尽管许多留学生具备一定汉语水平,但在实际交流中仍可能遇到沟通障碍。
(2)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不适感。
(3)心理压力: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留学生可能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压力,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三、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分析1. 个人因素留学生的个人特点、性格、价值观等对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2. 文化因素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 学校和社会支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提供的跨文化培训、心理辅导等支持措施,以及社会提供的友好氛围和包容性,都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1. 加强语言沟通培训学校应提供语言沟通培训课程,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增强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 开展跨文化培训学校应开展跨文化培训课程,帮助留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建构及测试
二、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框架的建构
2、语言能力提升:强化语言教学,包括母语和其他主要语言,以提升学生的 语言技能,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二、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框架的建构
3、跨文化交流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如国际研讨会、模拟谈判等,让学生有 机会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跨文化能力作为影响交流效果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 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的建构及测试方法,旨在为提高个体的跨文化能力提供参考。
基本内容
在建构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思路: 1、文化差异:评价模式应凸显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 和尊重其他文化。
3、注重实践应用:评价模式应结合实际场景,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 的实际操作能力。
2、技能运用:个体需要具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如倾听、表达、提问等。 3、态度和意识:个体应具备跨文化意识,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 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
3、注重实践应用:评价模式应结合实际场景,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 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框架的建构
4、评估体系的完善:在评估体系中明确包含跨文化能力的评估指标,以鼓励 学生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策略和建议
三、实施策略和建议
在实施这个框架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高校应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以培养学 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
基本内容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沟通:指大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运用语言、非语言手段进行沟通交 流的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习俗、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者:夏蓉莉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中国大学生虽然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了语法,但大部分学生对其文化仍处于朦胧状态,还不能用外语自由交流。
由于他们不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背景,没有学会用外语思维和表达。
此外,大学生囫囵吞枣式的外语学习,易造成对文化的良莠不分。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强调大学生跨文化的学习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素质;培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01-01跨文化素质和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功。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外语交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和专业化,许多大学生对外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跨文化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
研究和推动大学生跨文化学习和交际,广采博收各国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对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人才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1.1 开设跨文化教育课程,拓展外语学习内容。
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环境构成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
在交流中,人们往往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所以脱离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
正如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所说的:"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 因此建设与外语学习和跨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教材和课程十分必要。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方案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方案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和相互尊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目标本考核方案旨在评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 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2. 评估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3. 评估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评估学生的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考核内容和方式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考核内容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
口语考核可以采用会话或演讲形式,以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书面表达考核可以采用写作或论文形式,以评估学生的写作和组织能力。
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或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
跨文化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交流的关键。
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情景模拟等形式,以评估学生在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冲突时的能力。
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是在团队环境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合作的关键。
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小组项目或团队实践等形式,以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和跨文化决策能力方面的表现。
考核评价和反馈考核评价应结合量化和定性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评价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结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方案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综合考虑了语言表达能力、文化意识和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国
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各高校不仅需要培养较好的专业人才,而且还必须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目前“跨文化能力(ICC)”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话题,而如何评价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各高校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焦点。
纵观近四十年的跨文化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法上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全面的跨文化能力
评价研究。
当前,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由此,本研究构建了一整套适合评价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研究跨文化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水平,分析影响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性因子(意识、态度、知识、技能),不但可以为高校国际性人才培养及相关文化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供借鉴,而且可为国际性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绩效评价提供有力测评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构建一整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涉及到数据样本采集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与跨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其
主要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定量)和访谈(定性),主要数据分析工具为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专家调查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相关分析及应用实例研究,问卷量表设计主要基于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ICC)多维度模型(知识、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参考Fantini(2000,2006)所编制的跨文
化能力自评问卷(A YOGA FORM)和联邦EIL研究项目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AIC),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包含4个维度,6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试评量表;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小范围试测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对ICC试评量表进行了再次修正,设计一套包含4个维度,40个描述项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ICC)评价量表。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能力理论、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并对国内外跨文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研究问题。
其次,以全国七所综合性大学的1050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跨文化能力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外国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等。
第三,为了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本研究随机抽样选择了全国五所综合性大学的44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针对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进行一次实证调查,系统全面的分析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构成中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维度,并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构建一份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意识等六个主要因子。
研究结果发现,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被证实在实际测量中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具有多维性。
六个因子评价和解释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外国文化知识影响最强,跨文化交流技能影响居其次,本国文化知识和态度影响居中,跨文化认知技能影响较弱,跨文化意识影响力最弱。
第四,为了确定跨文化能力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专家意见反馈,从而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最后,为了检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华中科技大学2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作为评价对象,采用本土化后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收集他们的自评数据,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其跨文化能力分值,并分析其跨文化能力与其语言技能的相关关系。
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同时,对样本的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其跨文化能力处于一般或者中等水平,而且其跨文化能力水平随着成绩正向变化而变化,但是波动幅度很小。
另外,为了分析样本外语语言能力与其跨文化能力的关系,将样本的四级成绩与其ICC综合评价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有着显著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较低。
而且,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其外国文化知识、
态度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其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认知技能和意识与其外语语言能力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
由此,可以为外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目标及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是,本文后续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更多不同的对象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进一步实证分析ICC本土化量表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运用其他数据采集方式如实时访谈、任务表现观察和跨文化能力测试等数据一起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