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精品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与分类2. 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3. 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4. 人造卫星的轨道稳定性5.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轨道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相关知识。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

4. 运用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人造卫星轨道速度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和轨道速度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人造卫星轨道速度计算和轨道稳定性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造卫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人造卫星和相关航天技术。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释一些与卫星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

2. 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速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

2. 教学课件:包含人造卫星图片、宇宙速度示意图等。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宇宙速度的兴趣。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说课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说课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说课教案)下面我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及时间安排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1、对教材的分析(1) 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在知道了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一基本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就物理知识本身的学习并不困难,但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会消除学生对宇宙的神秘感,促使他们继续学习。

(3)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卫星运行的速度、周期、加速度及相互关系难点: 卫星运动的速度和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牛顿著作中所描绘的人造卫星的原理图,知道天体运动中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2.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向心力公式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实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简单了解人造卫星发射基本原理和一点同步卫星的知识,了解人造卫星在科技各个方面的作用(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网站)能力目标:通过课件虚拟情境,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卫星原理,能够猜测、分析、推理物理现象和过程。

通过大量的卫星图片、网络信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并提供给学生课下拓展学习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自主的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并通过简单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一向主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的现状和困难:学生对宇宙充满神秘感和兴趣,但缺乏太多的感性认识。

希望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

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法指导:1、俗话说,“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这一课常规的处理方法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解和介绍,枯燥且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人造卫星吗?它在地球上有什么应用?”二、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

2. 介绍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卫星、行星卫星、太阳卫星等。

3. 讲解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通信、导航、气象、地球观测等。

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15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使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四、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或绘制图表,理解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应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如:“一颗卫星以第一宇宙速度绕地球运行,它的运行周期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使学生了解了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宇宙速度的概念。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吗?它和宇宙速度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1.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2.展示卫星发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射原理。

3.提问: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环节: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1.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三个级别。

2.分别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展示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推导宇宙速度1.利用物理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2.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3.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推导过程,自己尝试推导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吗?第五环节: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实例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宇宙速度的应用实例吗?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收获?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3.深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2. 第二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

4.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轨道类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及轨道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和轨道类型。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物体运动,引出宇宙速度的概念。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解释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的关系。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阐述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让学生了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原理、发射窗口的选择。

2. 卫星轨道类型: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3. 宇宙速度在卫星发射中的应用: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轨道类型及宇宙速度在发射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人造卫星发射实例。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及其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5. 分析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发射案例,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历史和现状。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其运行机制。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 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3. 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4. 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公式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概念和图像。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现实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等)3. 黑板、粉笔4. 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介绍火箭升空的过程,讲解卫星如何进入预定轨道。

3. 引入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展示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给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轨道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并进行讨论。

6. 引入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展示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图像,引导学生理解。

7.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给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公式,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8.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不同行星上的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并进行讨论。

9.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介绍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如卫星通信、导航等。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分类及人造卫星的特点。

2.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地球引力作用。

3. 第一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4. 第二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5. 第三宇宙速度:定义、计算方法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人造卫星及宇宙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火箭推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意义,与第一宇宙速度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和运行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宇宙速度的作用。

6. 实例分析:以我国航天事业为例,介绍宇宙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宇宙速度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人造卫星 精品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人造卫星 精品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知道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

3.掌握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学习重点:1.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

2.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学习难点: 人造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跟其轨道半径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轨道1.运行原理:2.运行轨道二、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三、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周的概念。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高度,进入运动轨道。

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所谓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根据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

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1 1.2km/.y>v发≥7.9km/s>v运四、人造卫星绕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1.线速度与半径的关系:2.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3.周期与半径的关系:由五、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地面静止的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

卫星要与地球自转同步,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卫星绕地球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且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等于24h)。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精品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精品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和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教学,采用电教法、推导法、归纳法、讲授法等综合教法进行.2、关于天体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采用电教法、讲授法进行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引入:那么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1、设一颗人造卫星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学生:由卫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来提供.学生:r v m rMm G 22=③所以我们得到rGMv =教师:在公式中,M 为地球质量,G 为引力恒量,r 为卫星轨道半径.此式为卫星绕地球正常运转的线速度的表达式.2、讨论v 与r学生:由于GM 一定,r 越小,线速度v 越大,反之,r 越大,v 越小. 教师:由此我们得到:距地面越高的卫星运转速率越小.那么,是向高轨道发学生: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3、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求解它绕地球的速率. ①学生解答.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此时的r 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 ,则7.9km/s m/s 1037.61089.51067.6624111=⨯⨯⨯⨯='=-R m G v ③教师:这个速度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4第一宇宙速度v =7.9km/s一是发射卫星进入最低轨道所必须具有的最小速度.二是卫星进入轨道正常运转的最大环绕速度,即所有卫星的环绕速度均小于7.9km/s.过渡:如果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此时卫星的运行轨道5.①当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 km/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就不是圆形,而是椭圆.②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km/s 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③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还受到太阳的引力,如果使卫星的速度等于或者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二)用多媒体放映“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的录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技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在万有引力的应用中,我们谈到了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和1、学生阅读课文.2、学生总结天体的层次.3、用多媒体展示天体各层次的实例.4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约二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爆炸初期,宇宙中现在可以看到的所有物质都聚积在一起,宇宙的密度非常大,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温度逐渐下降.星系、恒星、行星、生命等逐渐形成,直至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现代观测表明,除了银河系附近几个星系外,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而且远离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说明宇宙在膨胀着,这一事实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奠定了基础.②学生据课文内容,想象今后的宇宙将怎样发展演化下去.③教师:有关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又将如何演化下去等问题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投入到这一研究中.[练习]:1、发射一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同步卫星,应使它与地面相对静止,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2、宇航员坐在人造卫星里,试说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人为什么会产生超重现三、总结、扩展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km/s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2行星—恒星—星团—星系—四、作业:(一)课本P110练习二的(3),(4),(5),(6),(7)1、要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它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是km/s。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651人造卫星、宇宙速度(Ⅰ)(Ⅱ) 精品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651人造卫星、宇宙速度(Ⅰ)(Ⅱ) 精品

【高一物理第六章教案六】6.51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Ⅰ) (Ⅱ)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教学重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及运行原理。

2.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确切理解。

三.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

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新课教学〗㈠人造地球卫星1.牛顿对人造卫星原理的描绘。

设想在高山上有一门大炮,水平发射炮弹,初速度越大,水平射程就越大,可以想象当初速度足够大时,这颗炮弹将不会落到地面,将和月球一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22Mm v G m r r=,∴v = 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线速度小。

提出问题: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呢?v r ω==,22T πω==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角速度小,周期长。

引入: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速度小,是否发射也容易呢?这就需要看卫星的发射速度,而不是运行速度㈡宇宙速度1. 第一宇宙速度⑴推导:问题:牛顿实验中,炮弹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6370km 。

分析:在地面附近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即为地球半径。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M m V G m R R =,得:v =又∵2Mm mg G R=∴37.910/7.9/v m s km s ⨯= 结论:如果发射速度小于7.9km/s ,炮弹将落到地面,而不能成为一颗卫星;发射速度等于7.9km/s ,它将在地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要发射一颗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必须大于7.9km/s 。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 理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2. 第一宇宙速度3. 第二宇宙速度4. 第三宇宙速度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和宇宙速度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卫星轨道和宇宙速度。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卫星发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人造卫星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地球卫星、月球卫星、行星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介绍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5.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可能性。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分类。

2. 复习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宇宙速度在发射卫星和载人航天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造卫星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打开你的宇宙之门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打开你的宇宙之门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物理教案——打开你的宇宙之门。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和常见运行轨道,以及宇宙速度的意义2.掌握宇宙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了解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二、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和宇宙速度的概念2.宇宙速度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3.计算机模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三、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引入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用视频、图书和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呈现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轨迹及其运行速度,并让学生观看宇宙飞船离开地球的瞬间的视频。

2.概念解释介绍人造卫星是什么,它们的类型和用途。

同时,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讲解它的含义和定义,以及它与人造卫星运动轨迹的关系。

3.宇宙速度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学习了宇宙速度的概念后,我们将推导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公式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求导过程。

将公式应用于实际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怎样计算人造卫星在不同轨道的宇宙速度。

4.计算机模拟人造卫星的轨迹和速度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例如starry night,simulate动态模拟,或者other astronomical simulation software等,展现人造卫星的运动轨迹和其宇宙速度。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与控制人造卫星的轨迹和速度打开你的宇宙之门。

5.课堂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测量工具,观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颗橡皮球放在飞行轨道上,然后用一段线模拟人造卫星行进的轨道,通过预测橡皮球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速度来计算宇宙速度。

四、教学扩展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人造卫星的轨迹和速度,可以深入了解控制人造卫星的方法,并且更好地理解宇宙和地球运动的规律。

学生也可以从接收天气、通讯、导航和探测等方面考虑,探讨人造卫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大意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什么是人造卫星,了解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的类型和使用目的。

高中物理教学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案例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案例课程分析:高一物理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是航天科学技术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顺利、流畅地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积极性较高。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敢于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诱导,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获得新知。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表达也许欠妥。

但只要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五官体验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就都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学习目标:1、理解人造卫星发射原理,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合理表达的能力。

3、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和谐、流畅、民主、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满怀热望的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功进步。

4、迸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油然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理念: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顺其自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适时诱导、点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极朴实的原则和真理。

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

因此教学设计上拟采用理论探究法:从学生已知的“抛体初速度越大,飞得越远”这一旧知入手,通过教师的诱导,调动学生的情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若初速度足够大,又如何?”交流讨论、探究、独立思维,从而豁然开朗的“解疑”,获得若速度足够大,万有引力提供物体的向心力,物体就得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从而成为人造卫星这一新知,完成认知结构的正向迁移。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6—5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用途,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2、让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轨道高度、轨道周期、宇宙速度的公式;3、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种类、用途及其运行原理;2、计算卫星轨道高度、轨道周期、宇宙速度的公式。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概念、意义及其检验条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学过哪些天体?如何了解它们?如何观察它们?接着问: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卫星?卫星有哪些种类?卫星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人造卫星①定义: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至地球轨道、太阳系内某个行星轨道或特定宇宙区域的人造飞行器,具有科学研究、生产、通讯、导航等用途。

②种类:按功能可分为:科学研究卫星、通讯卫星、国防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等。

③运行原理:卫星通过发射装置进入太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保持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卫星要不停地向外推出物资来弥补空气阻力所消耗的能量。

2、卫星轨道的计算(1)卫星轨道高度:h=RE+h0(2)轨道周期:T=2π√(R^3/GM)(3)宇宙速度:v=√(GM/R)其中,RE为地球半径,h0为卫星轨道高度,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轨道半径。

注:上述计算公式可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得到。

3、宇宙速度的概念①概念:宇宙速度指一个物体必须达到的速度,才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独立地绕日运行。

②意义:宇宙速度是标志着一个物体进入宇宙空间的标志,是人类探索宇宙、进行太空飞行的重要基础。

③检验条件:卫星在发射后,需要达到宇宙速度才能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检验条件是卫星在发射后未经外力作用不继续上升或下降,即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引力与卫星运动的离心力相平衡。

三、练习1、卫星轨道计算题1)地球卫星轨道椭圆的主轴长为 7200 km,短轴长为 7000 km,轨道高度为 1000 km,卫星的轨道周期为多少?答案:轨道半长轴a=7200+7000/2=7150km,轨道半短轴b=7000/2=3500km,平均轨道半径R=(a+b)/2=5325km,T=2π√(R^3/GM)=5578s。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 让学生理解宇宙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发射过程。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解释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2)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阐述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关系。

(3)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人造卫星轨道速度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提问: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如何进入太空的?(2)提问:什么是宇宙速度?为什么说它是人造卫星进入轨道的关键?(3)提问:如何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4. 巩固知识:(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特定的人造卫星轨道速度。

(2)讨论:为什么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的质量、发射高度有关?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3. 思考题:如何提高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请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及其应用领域,如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2. 讲解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火箭发射、卫星入轨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七、实例分析:1. 以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卫星为例,分析其轨道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为例,讲解其轨道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高度、质量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时计划:1节累计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类型:讲授课知识目标: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二、地球同步卫星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人造卫星的运动问题: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2、谁提供了向心力?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4、谁提供了向心力?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二、人造卫星的发射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回答:三级火箭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A、8000kmB、1600kmC、6400km D、42000km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1600km故选(B)(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一样大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典型例题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公式的综合运用例1用表示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的质量,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表示地球的半径,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通讯卫星所受万有引力的大小为:A、等于零B、等于C、等于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解:可以认为近地表面地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大小:,则得到:即:,这样,当通讯卫星在距离地面高处运行时,其万有引力大小就是:;选择选项B;另外同步卫星与地球自传角速度相等,因此:;解得:,就得到了选项C.因此选择BC.实际应用题例2 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和北纬,已知地球半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视为常量)和光速。

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

解:设为卫星质量,为地球质量,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①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因同步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有:②因得③设嘉峪关到同步卫星的距离为,如图所示,由余弦定理:④所求时间为:⑤由以上各式得:⑥扩展资料第一个行星探测器人们发射了人造卫星以后不久,就开始了行星探测器的研制工作.太阳系内有9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探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离地球最近的金星.开始,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屡次失败.直到1962年8月27日,第一个金星探测器“水手2号”发射成功.12月14日“水手2号”在距金星34 838公里处飞过,完成了对金星的逼近考察,成为一颗人造行星,永远环绕太阳飞行,每345.9天绕太阳一周.之后,人们发射了好几个金星探测器,其中有的进入了金星的大气层,有的在金星上软着陆.它们向地球送回了大量的资料,揭开了蒙在金星表面的那层面纱,取得了丰硕成果.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迷人的天体.它上面是否有生命,一直是个谜,很自然地,在行星际旅行的最初阶段,人们立即想到要去拜访那些想像中的“火星人”.1965年,人们发射了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第一次对火星进行逼近探测.之后,人们发射了好几个火星探测器,有的在绕火星的轨道上飞行,有的在火星表面上软着陆.它们发回了大量资料.但是,没有一个火星探测器找到过火星人的踪迹.水星探测器“水手10号”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成功.它飞行了506个日日夜夜.在飞行期间,它向地球传送了4000多幅很清晰的电视照片.根据照片,人们已给水星绘制了地貌图.水星给人们的印象是:它是多么地像月亮啊!为了考察木星这颗外行星,美国在1972年3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木星探测器“先锋10号”.“先锋10号”穿越火星轨道后,同年7月进入小行星带,1973年2月安全地通过了这个危险区域,径直向木星飞去,开始了对木星这颗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的观测.这位重270千克的“使者”飞行了21个月,行程10亿千米,于1973年12月5日风尘仆仆地来到木星上空.从它发回的资料来看,木星上奇异的大红斑是一个耸立在10km高空的云团.这云团可能是一个强大的逆时针旋转的长寿命旋涡,也可能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先锋10号”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终于克服了太阳引力场,成为第一艘逃离太阳系的宇宙飞船.8年之后,它将穿过最远的行星——冥王星的轨道,然后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向金牛座飞去.第一个宇航员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有六个发动机的重型火箭起飞了.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为2.3m的球形容器,这就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球形容器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宙航行员——前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东方1号”是前苏联载人宇宙飞船的第一艘,它连同末级火箭在内,总长735m,重4725千克.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渡过的.他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经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验.他从宇宙飞船上报告说“飞行正常,经受失重状况的情况良好.”从而向人们证明,人体机能完全能胜任火箭起飞时的超重负载,也能适应宇宙飞行中的失重环境.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东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当时,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报纸上都登载了他的照片.1968年3月他在一次意外的飞机失事中遇难,年仅34岁.前苏联政府于1980年决定:在加加林凯旋归来所途经的地方——莫斯科繁华的列宁大街上,建立了一座加加林纪念碑,整个碑高40米,上面站立着12米高的加加林塑像.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是前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它的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cm,重83.6kg.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cm,另一对长90cm.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兆赫及40.002兆赫.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s,间歇时间与此相同.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它在拜克努尔发射场由一支三级运载火箭发射.起飞以后几分钟,卫星从第三级火箭中弹出,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进入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它距离地面最远时为964.1 km,最近时为228.5km,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5o,以96.2min时间绕地球1周,比原来预计的所需时间多1分20秒.在秋夜的晴空中,有时它像一颗星星在群星中移动,肉眼可以看到它.这颗卫星的运载火箭于1957年12月1日进入稠密大气层陨毁.卫星在天空中运行了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千米,于1958年1月4日陨落.为了纪念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伟大时刻,前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个人造天体的复制品.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及定律的推导和意义A.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前人作出的科学基础上作出的伟大发现.牛顿的发现还在于他有正确的科学思想和超凡的数学能力.B.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圆形轨道,我们把牛顿在椭圆轨道上的推导,简化为圆形轨道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来进行推导.①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认为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②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将此代入上式,得③根据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常量;可见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跟行星的质量(m)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④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对行星的吸引跟行星对太阳的吸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具有相同的性质;因此,太阳跟地球间的相互吸引力不仅跟地球质量成正比,还应该跟太阳的质量(设为)成正比;所以可以把太阳和行星的相互吸引力写成请注意:这里的指导思想是太阳与行星在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⑤牛顿又进一步研究了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证明了月球与地球间的引力跟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通过计算,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同一性质、遵守相同规律的.C.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证明了人类不仅有能力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方法、积累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改造世界,发现规律,推动科学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习题精选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运行速度B、这是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C、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所需的最小水平发射速度D、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大运行速度2、侦察卫星在通过地球两极上空的圆轨道上运行,它的运行轨道距地面高度为,要使卫星在一天的时间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在日照条件下的情况全都拍摄下来,卫星在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上的摄像机至少应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是多少?设地球的半径为及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