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一、概述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大量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
这些建筑和地段正面临着被拆毁废弃和改造再利用两种不同的命运,其中以拆毁废弃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我国的产业遗产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
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进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评估原则和技术规范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后工业时代,通常指的是工业化进程完成后,以服务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一时代的特点在于,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灵活多变的小批量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的后工业时代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工业区逐渐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传统工业区的衰退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许多工业建筑和设施被闲置或废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将其视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转化为新的文化、商业或居住空间,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面对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建筑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然而,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退化和废弃的命运,因此,保护和再利用建筑遗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方法以及再利用的潜力。
建筑遗产的保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了解过去的一扇窗口。
通过保护建筑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文化的血脉。
其次,建筑遗产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美学的建筑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成为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地方,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保护建筑遗产还能够创造就业和经济效益。
修复建筑、开展文化旅游等活动,都需要许多专业人才和服务业务,这将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保护建筑遗产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保护。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团队负责遗产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标准,划定保护边界,并提供经济支持和税收激励。
其次,社会应当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中来。
这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组织、民间保护组织等方式,鼓励大众了解和关注建筑遗产,同时也能够增加遗产保护的力量和资源。
另外,技术手段也是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要途径。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数字化平台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对建筑遗产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记录和保存遗产的信息,为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再利用建筑遗产,既能够保护遗产,又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再利用建筑遗产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将古老的建筑改造成酒店、办公楼、艺术空间等。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留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美学价值,还能够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
此外,再利用建筑遗产还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激活周边经济,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然而,再利用建筑遗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2024年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与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逐渐显露出来,它们不仅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工业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保护与再利用的双重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价值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存续情况十分复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众多工业建筑应运而生。
这些建筑见证了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这些建筑在工艺、结构和设计上都具有独特性,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工业建筑面临着被废弃或拆除的命运。
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浪费,也是对城市记忆的抹杀。
因此,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工业建筑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工业时代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1. 保护策略(1)立法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档案记录:建立工业建筑遗产的档案数据库,对每处遗产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原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尽量保持工业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结构,避免过度改造和破坏。
2. 再利用策略(1)功能转换:根据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将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转换,如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
(2)文化旅游: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绿色能源:结合工业建筑的特色和功能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利用等。
四、实践案例分析本部分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2024年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国工业建筑遗产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化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闲置的困境。
因此,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挑战我国工业建筑遗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涉及多个行业与领域。
这些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许多工业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闲置的困境。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许多工业建筑遗产遭受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的威胁。
三、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的理论基础1. 保护原则: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时,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保护工作应注重维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同时考虑到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和未来发展需求。
2. 再利用途径: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途径多种多样,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服务、科学研究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四、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扶持力度。
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
2. 科学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确定保护级别和再利用方向,为后续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认识和关注,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举办展览、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意识和责任感。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摘要】工业建筑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再利用这些遗产对于传承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节约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如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缺乏投入和资金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促进多方合作,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共同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存。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工业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存、保护、再利用、历史价值、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空间再利用、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挑战、困境、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多方合作、社会参与、保护。
1. 引言1.1 工业遗存的重要性工业遗存是工业化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们承载着曾经的工业时代的光辉和辉煌,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
工业遗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让后人了解和珍惜工业时代的发展历程。
工业遗存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不仅能够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保护工业遗存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只有通过保护工业遗存,才能更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城市的文化血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保护工业遗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1.2 保护工业建筑遗存的必要性保护工业建筑遗存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传承记忆。
通过保护工业建筑遗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为城市增添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利于城市发展与空间再利用。
这些建筑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可以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和艺术氛围,同时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新的空间资源。
保护工业遗存还有助于节约资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承载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
如何有效保护与再利用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工业建筑遗产概述后工业时代是指继工业革命之后的信息化、数字化等新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阶段。
这一时期,众多传统的工业区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而面临衰退,而这些地区的工业建筑遗产则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保护意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力、资金投入不足等。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
此外,传统的保护方式过于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保留,忽视了建筑的再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四、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针对上述问题,后工业时代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历史与文化价值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注重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性;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四是加强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
五、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策略针对不同的工业建筑遗产类型和地区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再利用策略:1. 旅游开发与文化教育结合。
利用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工业建筑遗址开发为博物馆、展览馆或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开发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2.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
将部分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同时发挥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
3. 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相协调。
在旧城改造中充分利用工业建筑遗产,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与改造
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与改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筑与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面临着被废弃、拆除或被忽视的风险。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再利用与改造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即在保护其原始面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功能,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还可以让历史建筑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发挥更大的价值。
首先,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多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或功能单一而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
通过合理的改造,这些历史建筑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例如,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还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传统的历史建筑却愈发显得独特而珍贵。
将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结合现代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地标或文化中心,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还可以增加居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例如,修复古老的建筑并将其改造成为博物馆、艺术中心或咖啡馆,既能展示历史文化,又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再次,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可以创造更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业态,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古老的城堡或庙宇中建设观光电梯、游客服务设施等,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并带动周边经济的增长。
最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历史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许多老工业区域的近代工业建筑变成了历史遗迹,面临保护和再利用的问题。
如何保护这些工业建筑遗存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已成为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
保护工业建筑遗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它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工业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
因此,要保护这些工业建筑,首先就要认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对其进行专业的考证和评估。
这样才能根据其具体情况和价值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保护和利用计划。
在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这种实用性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例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环境适应性、以及建筑结构的管理等因素。
为了让这些工业建筑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度的改建、扩建或增添附加设施等。
这些改建不仅要考虑到保护工业建筑的原始风貌和特色,同时也要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与当代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
在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面,通常会根据其保护基地的位置和规模等因素,将其用于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例如,可以将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区用作展示和教育中心,来宣传和弘扬工业文化;还可以将其改造成为生产线、研发中心、艺术工作室、娱乐休闲场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在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存过程中,如何协同推进不同方面的职能部门,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这需要政府、城市规划部门、文化遗产部门、设计师、建筑师以及社会团体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出明确而有效的保护政策和管理体系,并鼓励各种公益和创意企业参与其中。
规划部门应将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城市规划,构建工业文化支撑体系,推动其在当地的发展和建设。
文化遗产部门则需要对工业建筑遗存进行详细的考古、评估和保护工作,确保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区的文化价值得以得到合理的传承和保护。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工业建筑遗存的研究,挖掘其文化、历史、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底蕴,开展一系列专业范畴内的项目研究和群体性考察。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工业建筑被逐渐弃用和废弃。
这些工业建筑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后工业时代的重要象征之一。
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工业建筑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二、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工业建筑作为我国工业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艺术元素。
首先,它们记录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其次,这些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再次,这些工业建筑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和空间结构,为城市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三、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具体措施。
为了推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制订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指导方针,并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2. 完善保护体系建立完整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建立综合性的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团队,做好遗产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监测工作。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的工业建筑遗产数据库,系统地整理和保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强化修缮与维护对于历史悠久、建筑结构稳定的工业建筑,应加强修缮与维护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
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元素和建筑风貌,进行适度的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工业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4.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工业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工业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同时,可以举办展览、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四、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策略1.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工业建筑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潜力,鼓励在这些建筑中发展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工作室,打造创意产业园区。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性的再利用的思考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性的再利用的思考从世界范围来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迅速崛起,工业社会的日渐衰退,出现了“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日益下降,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
制造业、仓储业与运输业逐渐衰退和退出,而科技、信息、金融、贸易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主要职能。
其次,随着生产技术、运输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城市局部地区的建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与老化,出现功能性的衰退。
因此,我认为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建筑节能减排设计和建筑可持续利用的趋势中,应该更多的将研究方向设定在对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建筑设计与改造的方面。
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论文的机会,能够学到一些指导后工业城市更新中建筑设计方面的一些指导原则。
通过研究一些后工业城市改造的经典案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以期有朝一日能在国家的后工业城市更新改造建设中得以运用。
在中国,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很多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工业生产机构与仓储设施被废除或被转移到城市新区,而遗留下来相当数量空置的工业建筑和荒废的工业用地。
再者,原先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建筑,由于城市的扩张,现在占据了新城市版图的重要位置,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还造成级差地租现象,表现为城市用地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不合理性。
因此,无论是城市中衰败的工业区还是衰败的工业城市都势必面对城市更新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交通、住宅、商业区、社会公共场所等等一切都变得日渐拥挤、狭小和短缺,城市往往向其内部与周边寻找空间以增加密度和体积的方式容纳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行为,这是城市面临全面更新的原因之一。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的实施层面,巨绝大部分工业遗产不是文物,不能通过文物保护的途径去实现,所以工业一场保护在我国当前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工业建筑遗存是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物,如工厂、仓库、码头等。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许多老旧的工业建筑面临拆除或废弃的命运,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也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城市记忆造成了破坏。
保护和再利用工业建筑遗存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可以延续历史文化。
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历史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再利用工业建筑遗存可以保留历史的痕迹和城市的文化记忆,使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工业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城市的文化。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很多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利用,可以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空间。
将老旧的工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将废弃的码头改造成滨水公园,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这种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还可以减少对新土地的开发和破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保护和再利用工业建筑遗存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多元化。
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可以使工业建筑遗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利用工业建筑遗存进行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
保护和再利用工业建筑遗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利益。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调研和评估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注重保护和再利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还需要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利益共识,确保保护和再利用的效果和可行性。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
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建筑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旧工业建筑面临着拆除和改建的命运。
这样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历史的积淀,而且会对城市的文化底蕴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存,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工业建筑的价值所在。
工业建筑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是社会发展的见证。
它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技、工艺和社会学价值。
例如,古老的钢铁厂、纺织厂、轮胎厂等,不仅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工业文明的永恒见证。
通过保护这些工业建筑,可以让人们深刻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感受到历史对未来的启示。
然而,仅仅保护工业建筑不足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重要的是要将其重新利用起来。
通过改建、重构或更新,可以将工业建筑重新融入城市发展的主流,实现重生。
例如,人们可以将老旧的工业厂房改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或创客空间;将废弃的钢铁厂改建成文化艺术中心或展览馆;将废弃的码头改造成商业休闲区或综合文化娱乐中心。
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实现工业建筑遗产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工业建筑原有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改建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建筑的特点和城市的文化底蕴,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应该保持建筑外观和结构的原貌,保留历史文物和标志性元素,同时注重在功能和内饰设计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这样可以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同时,让其兼具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和时尚性。
总之,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工业建筑的价值所在,通过改建再利用的方式,让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为了保护工业建筑原有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我们应该注重对其进行综合保护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业建筑遗产真正的得以保存,永久流传下去。
浅析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张慧妹 王思天(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部分,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革新以及文明的进步。
目前,世界逐渐步入到了后工业时期的时代,工业时期遗留下的产物处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尴尬境遇。
在本文中,将对工业革命遗留的工建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属于人类的居住环境科学研究的范畴。
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的合理处理,有利于居住环境的更新改变。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对于退出历史舞台的过去事物的重新应用,赋予现代化的价值,使其在一起焕发生命力,对于构建一个符合时代的宜居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领域。
目前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人们对于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的错误认识加上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经济投入的单一性问题,使得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一)历史价值工业建筑遗产主要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期,他们曾经是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出现的建筑产物。
从历史的角质角度上看,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路程,是整个城市工业化时期的时代文明载体,承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建筑工艺以及审美观念。
不仅如此,很多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与伟大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可斩断的关联。
比如说,上海周边的船厂,便是清朝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由晚清重臣李鸿章完成建造。
因此,工业建筑遗产不是我们通常认识中的时代淘汰的产物,反而是一个城市经过岁月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承载实体。
(二)社会文化价值工业建筑遗产是一代人的回忆,是一代人生产生活的场所。
工业建筑遗产不仅仅是工业社会时期的纪念物,同事也是人们对于更真切了解一代人生活写照的工具,也是那一带工业工人的宝贵回忆,对于工业家庭来说,是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上的寄托。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三、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保 护管理
1、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完善 的保护管理体系,明确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目标、原则和方法,为活化利用提 供制度保障。
2、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建筑遗产的维护和 修复技术水平,为活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2、建立合作平台: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 促进各方在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中的交流与合作。
3、引导多方投入: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投入,实现资源共 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效益。
五、结论
广州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再利用对于 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和政策探索,可以促进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的价 值,将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创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新景观。 还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 不断提升我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水平。
谢谢观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保护性再利用的价值和潜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 不仅可以保留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可以将它们转化为能够创造经济效 益的文化产业。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 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 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我 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妥善解决保护与利用、资金与保障等问题。我们也 需要从政策层面出发,制定有利于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
《2024年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工业建筑不仅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其再利用价值,实现传统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城市新貌的交融,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后工业时代与工业建筑遗产后工业时代,指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
这一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工业建筑因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闲置或废弃,形成了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
三、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
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更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媒介。
同时,工业建筑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生态价值。
四、当前面临的问题然而,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保护意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到位、再利用方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也制约了其再利用价值的发挥。
五、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一)加强保护意识首先,应加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为保护和再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多维度再利用方式1. 文化旅游: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文化旅游景点,展示工业文化和城市发展历程。
2. 创意产业:利用工业建筑的独特空间和结构,吸引创意产业入驻,如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等。
3. 社区服务:将部分工业建筑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公园等公共设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 产业升级:对于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工业建筑,应引导其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使其继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包括明确的管理责任、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有效的监管体系等,确保工业建筑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济南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济南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引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工业遗迹正在面临着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
济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中心,拥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迹。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工业遗迹面临着被废弃和拆除的命运。
然而,保护性再利用这些工业遗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后工业时代济南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一、保护性再利用的意义1. 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济南的工业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遗迹见证了济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反映了济南的工业发展历程。
保护性再利用这些工业遗迹有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让人们了解和体验过去的生活方式。
2. 空间资源的再利用济南的工业遗迹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建筑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被重新利用,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破坏。
3. 营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可以为城市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标志性建筑。
通过保留工业建筑的外观和历史风貌,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游客和投资。
二、保护性再利用的具体措施1. 恢复和修复工业建筑保护性再利用工业遗迹的第一步是恢复和修复工业建筑。
通过对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同时适应现代产业和功能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修复外墙、木结构、屋顶等方式来进行。
2. 转型为文化和艺术空间将工业遗迹转型为文化和艺术空间是一种常见的保护性再利用方式。
通过将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和艺术场所,可以提供给公众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3. 转型为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将工业遗迹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吸引创意产业和科技企业进驻,形成一个集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24年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范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结构的深刻转型,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给工业建筑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再利用挑战。
本篇论文将探讨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当前研究和实践,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二、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重要性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不仅见证了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价值。
这些建筑在历史、技术、美学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风貌的塑造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然而,当前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拆除或忽视的风险。
另一方面,保护与再利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缺乏系统的保护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
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二)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和再利用项目。
同时,应加强技术支持,包括修缮技术、加固技术和改造技术等,提高保护和再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三)实施分类保护和再利用策略根据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实施分类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持其原貌;对于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建筑,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其在新的功能和形态下焕发新的活力。
(四)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教育公众参与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力量。
应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公众参与平台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逐渐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这些工业建筑往往遭到无视和摧毁,面临着丧失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风险。
因此,保护与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工业建筑遗产的重要性。
工业建筑作为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它们承载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记忆,并且代表了一种产业革命的成果。
不仅经济上、科技上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因此,保护与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是传承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次,保护工业建筑遗产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与制度。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工业建筑,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
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加强对这些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同时,通过给予相关项目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建筑遗产的修复和再利用。
此外,我们需要加强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技术的提升。
通过梳理、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保护工作中,需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字仿真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此外,保护工作还需要广泛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价值。
在工业建筑保护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其再利用潜力,实现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可以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再利用工业建筑也可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
总之,后工业时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
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一、关于保护性再利用的意义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
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
对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生问题的研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一、资源和经济因素方面: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尤其是工业类建筑,大都结构坚固。
并且其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具有使用的灵活性,与其功能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
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
同时,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及部分可利用的基础设施所花的资金,而且建设周期较短。
二、环境因素方面: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电等)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三、社会文化方面:产业类历史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
这些遗留物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
如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就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
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踪迹和线索,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
二、关于保护和改造再生对象的范围界定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根据笔者看法,其意义和界定标准可有以下方面:第一,一些产业类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结构或特殊构造作法具有建筑史的研究价值。
如德国著名建筑师贝伦斯 (PeterBehrens)1908年所设计的柏林通用电器公司透平机车间就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
座落在巴黎郊外马奈河畔的麦涅(Menier)巧克力工厂保护性改造则是另一优秀案例。
该工厂中有现存有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铸铁构件制成的建筑,目前该建筑已列入历史遗产保护名单。
1993年,在世界性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背景下,人们对这座工厂的旧建筑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工作,在改造旧建筑的同时,业主还新插建了部分新建筑和4公顷的绿地,不仅获得了新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研究的必要性人们普遍相信,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更进一步的工业哲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使得这一信念产生动摇;进入1990年代,更是进入了一个被迅速成长的信息社会、国际交流和全球经济深深影响的新纪元,同时,可持续发展由于全球性的环境持续恶化而逐渐成为人类看待世界的基本共识。
概括讲,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初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从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纪。
”这样的时代背景直接引发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后工业社会正在迅速崛起,而工业社会则日益衰退,逐渐成为昨日黄花,出现了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制造业、运输业和仓储业持续衰退。
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主要职能。
过去在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衰落,如德国老工业基地鲁尔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随着生产技术、运输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城市局部地区的建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与老化,出现功能性的衰退。
再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的扩展,导致原先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产业类用地被逐渐包围于城市的内部,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土地区位价值的变化还造成级差地租现象。
表现为城市用地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不合理性。
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以及城市功能质量的提升需求,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
一座座高大的水塔、冶炼炉和厂房是在先前产业革命升腾之上的蒸汽动力中拔地而起,而今天这些建构筑物却正被人们所废弃,无声无息地快速消逝。
在1990年代城市更新中,西方一些城市产生了许多有缺陷的城市内部空间,使人们重新开始理解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意义,工业时代的文明遗存――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究竟何去何从成为建筑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UIA)19届大会提出城市“模糊地段”(Terrain vague)概念,就明确包含了诸如工业、铁路、码头等被城市中被废弃的地段,指出此类地段需要保护、管理和再生。
近半个世纪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影响范围波及全球。
事实上,这些产业废弃景观中的产业建筑不仅有其珍贵的历史价值需要挖掘研究、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作为物质载体,产业历史建筑及地段见证了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其的关注反映出城市发展模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辩证回归。
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具有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思路。
事实上,我们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方式是我们自已文明的一种度量。
我国产业建筑遗产拥有丰富的空间形态类型,各个历史时期的产业建筑及空间特色亦具显著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和文化意义。
如见证南京近代工业化进程的金陵制造局,广州市位于珠江畔的五仙门(电力公司)发电厂,记载上海百年产业兴衰的苏州河沿岸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等。
进入1990年代,中国城市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兴建于上个世纪初和中期的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在此过程中,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暴露出生境破坏、环境污染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同时,城市社会经济也正处在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阶段,“退二进三”,“退二优三”正成为许多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题,而旧城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
仅以上海为例,根据1997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今后城市更新的重点主要是中心城区66.2 km2的工业用地置换,至2010年,中心城区内保留和发展1/3无污染的城市型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1/3的工厂就地改为第三产业用地,1/3的工厂通过置换向近郊或远郊的工业集中点转移。
再如南京晨光机械厂(场地为原金陵制造局)和下关电厂等地段都面临着紧迫的保护和改造的任务。
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中相当多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正面临着拆毁废弃和改造再利用两种不同的命运。
而在实施案例中前者情况比较普遍,中国产业遗产正经受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以极快的速度消逝,包括自然损毁与人们基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建设开发性破坏,如著名的沈阳铁西区产业类历史建筑在近年的商住开发中几乎完全被清除,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其它城市也非常普遍。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察见,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保护性改造再利用(Adaptive reuse)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学科所关注、特别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亟待开展抢救性的专题研究。
二、研究的科学意义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定义和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及相关的“产业景观” 与建筑学、产业考古学、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和生产景观(Landscape of Production)相关,具有景观规划、考古保存、生产技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建筑遗产评估和保护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本文界定的“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Historic Industrial Bu ilding and Site)概念系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仓储、交通运输业的,具有公认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区,即狭义的产业景观,并非泛指所有历史上留下来的产业建筑。
这些建筑或地区多以城市中的河道、铁路、道路作为纽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产业景观(Industrial landscape)。
对其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建筑学方面:产业建筑中的标准化、功能效率优先的导向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本质理念——即工业社会经济背景下建筑的抽象性和还原性。
其“形式追随功能”及符合工业生产的几何美学、逻辑性和建构性成为影响建筑表现的支配性法则,这些法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2、资源和经济方面: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尤其是产业类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
由于产业类建筑特定的使用功能和空间要求,在建造时往往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建筑技术,大都结构坚固、建筑内部空间与其功能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一些生产厂房、综合仓库等大空间建筑在改造上具有很大的使用灵活性,提供了多种利用的可能。
而且,有些生产设备和厂房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其拆除反而要付出比改造利用更大的成本。
从建筑的城市区位和土地价值来看,保留一些优秀的产业历史建筑使我们可以继续使用旧城区的基础设施,且有助于促进以产业遗址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业——这也是如今欧洲发展最快的经济领域之一。
3、社会发展方面:城市中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建筑的总和构成了城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特定的场所内涵,与其他类型的历史建筑比较,产业类历史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
这些遗留物正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
如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梅耶(Adolf Meyer)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就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图1)。
图1,法国斯鞋楦厂是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4、环境方面: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相比推倒重来,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电等)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景观地标方面:一些巨硕高耸的产业建筑,特别是座落在城市滨水或毗邻公共空间的产业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方位地标作用,其中很多还是所在城市的特征性地标,是人们从景观层面认知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
1955年.英国伯明翰大学M.里克斯(Michael Rix)发表名为“产业考古学”的文章,呼吁各界应即刻保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与纪念物。
该文以“考古”的角度,强调产业空间的即将面临的湮灭威胁与保存价值,引起英国学术界与民间的讨论,相关调查纪录、价值研究、保存方式等的推动潮流,促使英国政府制定调查纪录计画与相关保存政策。
1969年美国制定《历史性的美国工程纪录法案》。
1970年代初,一些西方的学者和政府机构开始明确将这些地区认定为“历史地段”(Heritage site),并把一部分20世纪初的城市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 1973年,英国产业考古学会成立;同年,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谷博物馆举行第一届产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其后成立了与专门的国际产业遗产保护组织(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TICCIH)4,并设立了专门的产业考古奖(1997);19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区、地段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该研究领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城市传统工业类建筑和遗址已被认作是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产业景观”(Industrial landscape);荷兰在1986年开始调查和整理1850年到1945年间的产业遗产基础资料;法国1986年开始制定搜集文献史料及建档的长期计划;日本在1980年末期开始关心“文化财”中,属于生产设施方面的工厂与建筑保存,着手进行普查。
2002年柏林国际建协21届大会将大会主题定为“资源建筑”(Resource Architecture),并引介了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一系列产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使产业建筑历史地段保护、改造和再生事业引发世界建筑同行的关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城市的居住和工作正逐渐互相融合,SOHO的新型工作方式经由电脑和网络打破了办公和生活的界限。
互联网也逐渐代替教室、图书馆乃至传统商业销售的功能。
诚如冯•格康先生所言,“这一切对新千年的建筑意味着是一个根本的变迁……”。
应对这样的空间需求变迁,“那些在后工业时代改造后的旧厂房却以其高达的空间和充裕的面积为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提供理想的场所”,而以往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购物、学习均是在具有不同功能类型指向的建筑中进行的。
相比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较为逊色。
目前,欧洲的世界遗产名录上不仅有教堂等古老建筑,而且包括了工业文明遗迹,其中仅采矿区就有三个,分别位于比利时、德国和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