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哲学思想的文化艺术形式。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武术哲学。
中国武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发展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哲学思想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而这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武术中。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对武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的自然观念和追求“无为而治”的原则,则为武术提供了内功修行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中的“心如止水”的修炼法则,则对武术的内外合一和心境的净化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修身养性、以德行人以及强化身心的方面。
通过武术的修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武术的修行过程中,强调“道法自然”,提倡“虚静”的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念是一致的。
武术要求修行者要有“和平”的心境,与他人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一致的。
武术更加强调身心的统一,注重意念和内功的培养,追求内外修养的协调,这与佛家思想中的“心如止水”有着相似之处。
中国武术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在于吸纳哲学思想,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武术也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了再创新。
利用影视技术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推广武术文化等。
这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中国武术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又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通过武术的练习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更可以丰富思想内涵、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道家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1、由道而术道与术,是传统武术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
或许是为了区别真正的术与人造的术,那些高深的武术家以及其他行业的能工巧匠们,常常把那理想的术直接称之为道,而不断地强调这种“道术”对实践的重要性。
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真正的术,即是道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与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讲,道是术。
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形式的武术运动,自然固有道的存在;然而,这个由人来实施完成的武术运动,则是以术的形式来展开的。
术,乃是道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道的智慧在武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巧。
武术家的一切创造,习武者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体悟与把握这个神圣的道。
只有对道的体悟与把握,才可以使人获得最满意的实践技能,才可以掌握理想的术。
这是传统武术的一个基本信念。
当一个伟大的武术家,或者一个后学的习武者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去体悟这个神圣的武术之道时,已经决定了武术的经验性质。
人们对这个道的体悟,甚至包括先贤们对道的存在的信仰,本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感受。
对道的体悟与把握,是一种个体的经验感受。
自然,武术之术也就只能是一种感受经验了。
对得道的武术家来说,道就是术,术就是道。
在此,道与术完成了实质上的统一。
这是古代中国的独特“逻辑”。
或许,并非所有的习武者都认同“所有的武术之术的获得都是对武术之道的把握”这种观点,但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几乎所有武术之术的产生,以及人们对武术之术的掌握,都要依靠人在实践中的感悟。
人们在实践中的感悟,绝不仅仅是对实然的认识,而主要是对方法的把握。
这其实正好就是悟道之思维方式的根本所在。
对传统武术来说,真正的术与人造的术是不一样的。
真正的术,就是道,也可以称其为“道术”。
传统武术的“道术”的性质,加上传统文化对逻辑语言的轻视,使古代的武术家们几乎没有办法把他们在实践中体悟到的“道术”清晰地表达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表达清楚的,绝不会是道术,而只能是人造的术。
道术是不可能被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的,但是传统的武术家们还是做了多种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它。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和“忠孝”,这些儒家思想对于培养中国武术一以贯之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德和道德在中国武术中是密不可分的,武术强调修炼心性,注重修身养性,这与儒家学说完全契合。
武术通过训练身体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格,培养坚毅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武术训练中,师徒传承的方式也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武术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随缘而落”,这些思想也对中国武术的修炼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术强调修炼内功,倡导自然而隐秘的修炼方向。
武术修炼者通过锻炼内功,培养意识,开发潜能,最终实现身心一体的境界。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强调放松身体,顺应力量,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命,注重和谐共处。
这些都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佛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佛家强调“慈悲”、“般若”和“空性”,这些思想也有助于中国武术的哲学思考和修炼方法的发展。
武术修炼者通过修炼身体,培养内心的慈悲心态,关怀他人,传递爱和友善。
武术修炼者还通过修炼身体,培养智慧,开阔视野,超越自我,达到超脱的境界。
佛家思想强调世界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而武术修炼者通过修炼身体和心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在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内涵上来说,武术强调以身体修心,修身为本。
从修炼方式上来说,武术注重内功的培养,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注重和谐共处和顺应自然。
从价值观上来说,武术强调慈悲、正义、忍耐、勇气和诚实,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
从传承方式上来说,武术强调师徒传承,注重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承继。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入的课题。
不仅仅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更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社会环境。
论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 年创刊 业、学道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强调了“ 德” 的重要作用。中华武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的 “ 武德 ”和 “ 武礼” 思想( 将 融为一体。 如国际武术联 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 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 ( 抱拳礼被 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 寓意尚武” ,左手掩拳( 寓意崇德( 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 寓意四海武林团 结奋进屈左拇指 ( 寓意虚心求教( 永不自大;两臂屈 圆( 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看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在其 发展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武术理论 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武术健身、 养生 以道家哲学思想与为理论指导, 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 顺应自然、动静相兼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导引、行 气等形式是道家思想影响武术养生的典范。天人合 一的整体观、 中华武术的武德也是与道家思想密不可 分。客观地认识道教思想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所起到 的调适、滋养和规范的作用( 为多视角、全方位的考 察中华武术发展提供参考。 * 参考文献 + * !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 中国武术史 * , +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 +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 ( 武术理论基 础 * , + & 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 + 王斌 & 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 * 0 + & 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 $%%1( $. 2 ! 3 & * 1 + 许红霞 & 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 4 + &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5 !’ 5 !.& * 6 + 康春兰 & 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讨 * 0 + & 井冈 山学院学报, $%%6((/) & 【责任编辑: 徐凌志】
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作者:陈梅来源:《体育时空》2015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中华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功能和技术体系,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
本文试图探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对充实中华武术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哲学思想传统武术影响一、周易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一)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1]。
借助的身体运动形式练形养神,是中国武术形成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
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为八法;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
可见,各家各派都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训练,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目标。
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与象形动作。
武术汲取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式之中。
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等。
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
(二)阴阳辩证阴阳对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思想。
易经的阴阳八卦化生观念对武术的阳阴表述,由此组成八卦以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代表八种最基本的事物: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攻守等等。
这一系列名称和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中。
它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多彩的技击原理与方法。
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首推八卦掌。
周易哲学思想被许多拳术汲取与运用作为其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一)道论《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不仅是一种对抗技能的练习,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而在武术的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的融合和发展,不仅体现在武术的实践中,更在于武术对人生、人道、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内涵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阴阳五行、佛家的慈悲善良等等。
这些哲学思想贯穿于武术的核心,不仅指导着武术的实践,更体现在武术者的修身养性、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
中国武术中融合了儒家的仁义道德。
中国古代的武术大师们都崇尚仁义道德,他们不仅注重武艺的修炼,更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在武术的实践中,他们向来强调“武德”,即武艺与道德的结合。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做到行侠仗义,保家卫国。
这种仁义道德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武术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更成为武术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武术中融合了道家的阴阳五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武术家们深知武术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他们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理解,不断改进武术的技巧与方法。
通过研究阴阳五行,武术家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武术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武艺水平,实现武术的长久发展。
中国武术中融合了佛家的慈悲善良。
中国古代的武术大师们不仅是善于武术的练习,更是对人道、伦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深知“武艺不但要用来自卫,更要用来保护和帮助他人。
”在他们看来,武艺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实现慈悲善良,贯彻佛家的慈悲精神。
这种慈悲善良的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更让中国武术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武德文化。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绝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中国武术以其严谨、悟性、练精、育志等特点,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
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
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技巧,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的体育运动。
其中,道家哲学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势而为,以自然之道为师。
这种思想在中国武术中得到了体现,武术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倡导顺势而为,善于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不与之正面硬碰硬,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化解对手的攻势,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这体现了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与外界对抗,而是以顺势变化来达到目的。
同时,道家哲学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提倡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
中国武术注重修炼内功,倡导“以忍为主”,培养武者的内心修养和自控能力,追求心境的平和与超脱。
武者在修炼过程中,通过各种套路和动作,不断陶冶性情,锻炼心智,达到心静体韧的境界。
这与道家哲学的修身养性思想不谋而合,都是追求内在修养的一种表现。
此外,中国武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原则也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强调“以柔克刚”,认为柔弱者能克刚强者,武术中的一些技巧也是基于这一原则设计的,通过巧妙的动作和技巧来躲避对手的攻击,以小搏大,以柔克刚。
同时,以静制动也是武术的一种重要原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等待时机,以最小的动作制服对手。
这些原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与外界对立,而是以柔克刚,静制动,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道家哲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体现了道家哲学“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柔和、内敛、克己的修行方式,强调修身养性,实现内外兼修的境界。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巧,更是一种思想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武术与道家思想武学之道的哲学思考
武术与道家思想武学之道的哲学思考武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体育运动,而成为一项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综合艺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与宇宙的共通性。
本文将探讨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及其启示。
一、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融合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其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思想影响。
而道家思想作为古代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对于武术的发展与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武术的内在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哲学: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武术修习者在实践中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态和力量,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身体结合起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 实践道德智慧:道家思想追求心性的至善,强调淡泊名利、宽容待人、养生保健等美德。
武术修习过程中要求自律、坚持训练、尊重他人,这些要素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通过武术修习,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我约束、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悟出道家思想中的道德智慧。
3. 强调身心统一:武术修习注重身体的力量、敏捷和协调,这与道家思想中的身心统一十分相似。
武术修习者通过内外功的修炼,使身体和心灵达到无缝连接,达到身心统一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展出独特的自我表达和控制技巧。
二、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共通之处武术与道家思想在某些重要方面有着共同的理念,这些共通之处不仅丰富了武术文化,也提供了道家思想的实践途径。
1. 追寻内在能量:武术修习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内功修炼,挖掘和激发内在能量。
而道家思想中也强调追求内在的能量,崇尚虚无与内省的力量,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顺畅、灵动自如的状态。
2. 坚持自然原则:武术修习强调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平衡体内的阴阳和五行;而道家思想也体现了顺应自然原则的智慧,让人们从繁杂的人事世界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然的状态。
3. 追求心性上的自由:武术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心性上的自由与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武术强调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道德规范。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在武术传统中,强调尊敬师长、团结协作等道德要求。
2.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武术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追求内外合一、心身合一,注重修炼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3. 佛家思想:佛家注重心性修炼,强调慈悲、忍耐和舍己为人。
在武术中,佛家的影响体现在修炼者对于武术的谦虚、尊重和自律的态度上。
4. 历史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武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武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战争、兵器等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社会价值观: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观,如勇敢、正义、忍耐、坚持等。
这些价值观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对培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
天下功夫探源30首先,道家学说论证和深化了武术技击的哲学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道”的特殊含义,这里论述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道路或道义),继而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源。
道家思想上承《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讲“天道”,认为“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源。
武术借用道家的“道”,来形容纷繁芜杂的技击现象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规律。
从技击而言,多种多样的技击方法和形形色色的技击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一个共通的普遍规律。
这个普遍规律,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规律,从古至今,尚无人可以讲明此种“道”。
中华武术技击包含着“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击思想,与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言论不谋而合。
如太极拳追求“四两拔千斤”就是用“巧”、用“智”,道家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文/唐黎标从而达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还包含着“后发先至”的技击原则,这个原则应用于技击就是在临敌应变之时实施防守反击。
其次,道家学说在本源上指出了武术技击的本质要求。
气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技击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技击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技击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
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认为人的本质为“气”,气的聚散即生命的有无。
在此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始追求养气、护气之法。
“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技击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道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武术技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道家为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其中,道家中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思想对武术技击影响最深,成为武术技击功法和技术的理论核心。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内涵。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与影响。
本文将从两者的融合历程以及互相促进的关系进行探讨。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威力与哲学思考的结合。
古代的战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抗,更多的是思想与战术的较量。
战争中真正获胜的,是那些能够洞察敌情、善于控制战局、精通兵器用法的将领。
战争技艺的研究与武学之间的哲学思考密不可分。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在强调了解敌情、研究战术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形成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念。
中国武术亦深受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注重内省、修身养性,这与武术中注重内功、修炼身心的理念相契合。
武术中的内功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通过呼吸、冥想等方法,使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也与武德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注重礼仪、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观。
佛家强调悟道、超脱尘世,武术中追求的“无我无敌”的境界与佛家的修行目标不谋而合。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也在武术技法的发展中表现出来。
武术的拳法、剑法、刀法等招式皆有其哲学内涵。
如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守势、攻势相互转化的原理体现了道家的“以无为”和“以柔克刚”的思想;剑术中的“以心领动”,通过意念将剑的动作化为心的延伸,体现了佛家的“心如止水”的修行境界。
武术技法的发展与改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将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念与拳术技法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理论体系。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威力与战术思考的结合,且受到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武术技法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之一,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和智慧。
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武术和哲学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一、武术和哲学的相互渗透武术和哲学在中国早期就开始了相互渗透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绵延不绝的,而武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思维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同时武术的实践经验也影响了哲学的发展。
1. 武德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渗透:武德思想是武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对手,讲究礼仪、忠诚、勇气等品德。
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因此,武德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可以说是最为显著的一个例证。
2. 道家思想与内家拳的渗透: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推崇内在的力量。
内家拳也注重功夫的内在调养,提倡通过内功修炼来增加身体的各项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因此,道家思想与内家拳的融合非常紧密。
3. 佛家思想与外家拳的渗透:佛家思想强调“心如止水”,推崇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外家拳则注重身体的外在表现,强调实战技能的训练。
在实践中,外家拳运用佛家思想,可以有效地缓解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压力。
以上三种思想的融合,使得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身体技能,也是一种强调道德行为和人文素养的文化形态。
在武术和哲学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不仅相互渗透,还互相促进。
武术借助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同时,武术的实践过程中也逐渐丰富了哲学思想的内涵。
1. 武术借鉴哲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武术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
哲学思想的丰富都被运用到武术理论研究中,比如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修身自律,被应用到武术实践的教育和品德培养中;道家思想注重身心的自然和谐,被应用到武术的修养和调理中;佛家思想注重心境的平和与宁静,被应用到武术训练的心态调整中等等。
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武术 与道 家思想的发展渊源
11 道 家思 想 为 中国传 统 武 术文 化 形 成 奠 定 了 坚 实的基 础 .
道家思想作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 以 老子、 庄子的思想 为代表并包括秦汉黄老 、 魏晋玄学等思想 的总 称, 其哲学的最 大特点是崇 尚 自然 、 为而治 。道家思想从形成 无 至今 已经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 ,它曾为促进 中国古代的政治 、 科
搏击・ 武术科学
21年5 0 0 月
第 7卷 第 5 期
【 武术文化研 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道 家思想对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的影 响
韩 尚洁 ( 山西医科大学体育部 ,山西 太原 000 ) 30 1
摘 要: 中国武术之所 以博 大精 深, 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 因为它内部饱含 着丰富的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 方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 自身的发展 中从道 家思想 中汲取 了许 多重要 内 对武术 自身的发展起到 了 容, 重要作用。文章从道 家本体论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关系的视 角进行分析与探讨 , 对传统武术文化蕴涵的道 家思 想进行 了剖 析 。 关键 词 : 家思想 传 统武 术 文化 道论 气论 天 人 合 一 论 道
中图分类 号 : 8 G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4 5 4 (00 0—O 2—0 1O— 632 1 )5 0 3 2
论这 三个方面 ,而这三方面是中国武术文化形成 的主要理论基 础。 因此我们可 以得出结论 : 中国武术哲学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离 不开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遒 家思 想 对 武 市硇 影 响
山 东师 范大学体 育学 院 民族传 统体 育 系 马 晓龙
[ 摘 要】 家思想是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道 武术又是传统文化 中的瑰宝, 家思 想对武术的影响颇深, 道 本文采 用文献资料 法对道 家思想进行研 究发现, 道家思想中道生万物论 、 气论、 天人合 一论 、 防阳论辨证观 、 反者道之动对武术的影响极大。 [ 关键词 ] 家思想 武术 影响 道
故一切事物均应顺乎 自然, 自然, 不违 方能获得生存 与发展 , 即一切事 亦 物追求的最终 目标便是宇宙 、 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武术在长期实 践 中发现 , 武术运动的载体和客体——人体与宇宙, 二者有 着内在的紧 密联 系, 因而在武术实践 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 者, 顺乎后者, 从而达到二 者 的统一与一致, 方能圆满实现“ 天人合一” 。
老 、 思 想 还认 为 : 的 发 展应 顺 应 人 与 自然 的相 互 协 调 , 而形 成 庄 人 从
万物之母, 是万物之根 , 是宇宙生成 的最终根源[ 1 】 。其主要观点体现在两 句话上, “ 即: 道生 一, 生二 , 一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和 “ 天下 万物 生于有, 有 生于无” 在此老子认为“ 又是“ 。“ 是 老子提 出的, , 道” 无” 道” 道的含义有 二: 一是指法则 、 规律; 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 本性 。 太极拳吸取 了此思想 生出了攻 防、 动静 、 、 刚柔 虚实种种相反相成 、 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 即 实 “ 道生万物” 理论 的体现 。在事物的本源问题 上, 老子认 为“ 道者万物之 奥”“ , 似万物之宗” 太极拳基本理论 中的“ 。 无极 ” 一词, 也来 自《 老子》 王 。 宗岳《 太极拳论》 “ 说: 太极者, 无极而生, 之机 , 动静 阴阳之母也 。” 太极拳 原理是由无极而太极, 进而才有攻防 、 动静、 刚柔 、 虚实等变化, 拳技 的千 变万化之 中贯穿着一个“ , 理” 正如《 太极拳论》 中所 云: “ 虽变化万端, 而理 唯一贯也。” 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 ” 道 。孙禄堂《 拳意述真》 “ 云:天道 者, 阴阳之根, 万物之体也 。 在物日理, 在拳术日内劲 。内家拳术, 有形意 、 太极 、 八卦三派 ,道 ’ ‘ 为拳术之根本。” 可见“ 道生万物 ” 对武术理论的影 响是显而易见的 。 22 _气论对武术中养气 、 练气的影 响 在武术理论中,气 ” “ 占有重要地位,气” “ 被视为武术 的原力 与根本 , 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 的一位主要集大成者, 故 后人便 以老庄并称。庄子第 一次对“ 的范畴作 了诠释, 为“ 物” 认 凡有貌 相声色者, 皆物也 。 如此之物在庄子来说就是“ 。 ” 气” 他说:人之生, “ 气之 聚也 。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 吾又何患做 万物一也。 日: 故 通 天下 一气耳。” 物统一实际上就是“ ” 呖 气 的统一 。 武术的种种形态 、 神 韵、 绝技等均为“ 的演化与体现 著名武术家苌乃周的经典论著《 气” 。 苌 氏武技 书》 中有“ 中气论” “ 、过气论 ”“ 、行气论 ” “ 、 养气论” , 其拳法理论 即 以“ 气论” 为根本, 《 中气论》 “ 云:中气者, 即仙经所谓元阳, 医者所谓元气, 以其居人之正 中做 武备名 日中气 ……人 自有生 以来, 天之神 以化 禀先 气, 积气以化精……称天根, 号命门, 即易所谓太极是也 。真 阴真一 阳, 据 藏此中, 神之赖之。 此段话说明了“ ” ” 气 的本质, “ 此种 元气” 即易经的“ 太 极”亦即老庄的“ 。苌 氏以“ 作为武术的本质这个观点, , 道” 气” 清人宋茂 源在《 苌乃周先生二十四气拳谱序》 中分析道: “ 武之主于气也 , 而知 夫人 之矣 。 抑知气何 自流通飞舞而无滞乎? ……太极为二气之祖, 而千变万化 之消息也。 善武者, 必先会太极于胸中, 而后开合流动, 始能飞舞神化而不 测。”这段话表明苌家拳的元 气本体论与太极拳的太极本体论 是一致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哲学与武术紧密相连,相互融合发展。
这种融合与发展既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体现,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途径。
武术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身体技能的综合体系。
在古代军事防御的需要下,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武术拳法和兵器技巧。
这些技能并不仅仅是体力的锻炼,更是一种身心统一、哲学思考与智慧的体现。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一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流派,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武术。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武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武术锻炼身体,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帮助人们培养仁义道德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理念也相当于武术中的“以德为本”,倡导和平与和谐,反对暴力和侵略。
道家思想注重身心统一,强调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武术中的“以心驭气”,强调身心合一,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体验和修炼的一面。
通过武术的修习,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境界,达到身心和谐与宇宙的统一。
墨家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反对暴力和战争。
这一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反对以武力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和争端。
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逐渐强调以技巧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
在中国武术史上,还有一个与哲学融合发展紧密联系的思想流派是“内家拳”。
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代表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内家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内丹养生为基础,通过“松紧相间,虚实相生”的方式进行击打。
这一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有志者事竟成”等思想,强调以意志为主导,通过内在的力量实现身体和谐与平衡。
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
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学文化思维。
道学对于中华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修身养性、技击方法等方面。
首先,中华武术借鉴了道学的哲学思想。
道学强调“道法自然”,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武术训练中,练习者不仅要掌握各种招式和技法,更要注重内在修养,培养自身的悟性、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也体现了“以静制动”的道家理念,强调柔克刚、以柔克刚、圆活变化的原则,体现了道学“柔能克刚”的哲学思想。
其次,中华武术注重修身养性,与道学倡导的修心养性相契合。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练习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谦虚、坚毅、宽容、正直的品德。
同时,武术的练习也能够帮助练习者调整身心状态,增强自律和自控能力,从而达到精神、意志和身体的统一。
此外,中华武术的技击方法也融合了道学文化的智慧。
武术强调“运用无为之力”,在技击过程中追求“以静制动”,“以少胜多”,体现了道学中“柔能克刚”、“以柔克刚”、“以柔制刚”的原则。
通过练习武术,练习者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够培养机智、灵活、变通的应变能力,从而在实战中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道学文化思维贯穿于整个武术体系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不仅能够强健身体,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够感悟道学的智慧,修身养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愿更多的人通过学习中华武术,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学文化思想,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先民对生存和自卫的需要,后来演化成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和艺术形式。
与此中国哲学思想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包括儒家、道家、墨家、Legalism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技击的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心灵修炼的方式。
儒家思想对中国武术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仁爱”、“中庸”等道德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被应用到武术训练中。
在武术中,强调的不仅是技击的力量和速度,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仁爱之心。
在练习过程中,武术者通过以身作则地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培养出高贵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鼓励人们追求中庸之道,避免过分的求胜心态和极端的暴力行为,使武术在实践中更加和谐、平衡。
道家和墨家思想也对中国武术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自然”等观念,这与武术中的“武德”、“自然力量”密切相关。
在武术练习中,人们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谐和自然的状态,通过准确的呼吸、放松的身体和平衡的动作来达到最佳的战斗效果。
墨家的“兼爱非攻”理念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
墨子认为和平与利他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这也反映在武术的修炼中,强调“以德服人”,强调技击的更加注重心灵的修炼。
中国武术与Legalism思想的融合也不可忽视。
Legalism主张法治和严明的纪律,这些观念也在武术练习中提供了指导。
在武术的训练中,要求练习者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对于武术教练和练习者而言,也需要有严谨的方法和规章制度,确保武术练习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儒家、道家、墨家、Legalism等思想在武术中各有所长,共同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功夫,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思想的体育运动和艺术形式,在修炼个人身心和培养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训练,更是一门综合
性的身心修炼活动。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理论
体系。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也深刻地影响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武术融合了诸多的哲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
道
家讲究“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这种思想在武术中表现为举重若轻,迅猛有力,追求动作的流畅与自然。
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和武术规范很
大程度上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家强调修炼内心和超越苦难,武术中强调修身养性,
通过武术的修炼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武术的动作和技巧上,也体现在武术的精神追求和
价值观念上。
武术注重自律、自强和自我超越,这些都与儒家思想中的“致良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佛家思想中的“无我”的境界相契合。
武术的价值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友谊与互助,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佛家的“般若智慧”是一致的。
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还体现在武术的修炼方法和理念上。
中国武术强调不仅仅
是技击的训练,更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武术倡导全面的身体锻炼,包括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和协调性等各个方面。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全人发展和佛家的身心修炼是一致的。
武术
还重视内外兼修,注重修炼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这与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修身修心的
理念相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哲学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曹健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在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道教哲学思想对后世武术认知、道德、战略和体系方面的影响。
旨在为中华武术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道教后世武术影响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武术的发展始终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宗教是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
道教哲学思想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精髓,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衍生都源自于“道”,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于天地而生、周行而不殆、乃万物之源”,这便是“道”,老子从内在层面(精神层面)上诠释了何为“道”。
道家将这种内在的“道”称为“内丹”。
亦称为“丹道”。
而“丹道”的外在演化形式便是“武道”。
正是这种内外双修的哲学思想,使得道家的武学养生、套路、技法、武学修为无不以道家哲学思想为主要心法。
透过“道”去看后世武学的发展,不难找出道教哲学思想的身影。
一、道教哲学思想
1.道法自然
老子在《阴符经》中提出的观点,也是道教最为重要的理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于是道家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并不是主张人什么都不做,而是认为人应该去探寻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应该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
2.形神兼修
形神兼备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
道家认为人体两大系统即精神系统和身体系统,因此在修行的时候主张形神都要修养。
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阴阳两极的思想,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在阴阳调和中发展,“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养生也是一样,不仅要修养躯体,更要修养精神。
3.贵柔崇雌
道家典籍《老子》中提出过“上善若水、贵柔崇雌”的观点,道家认为事物都是在相互转化的,是在发展运动的,越是至刚的事物,其对立面恰恰是至柔的事物。
水作为最为柔性的物质,其蕴含的张力却是无穷的。
因此贵柔崇雌恰恰是道家希望能够实现最终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
4.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观点,认为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世界最为本质的一面。
不仅要坚持世界的本真。
更要守住自身的本真,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多一些信任而少一些虞诈,社会应该摒弃不必要的粉饰,真正的实现公正、平等、和谐。
二、对后世武学发展的影响
道教的哲学思想体系紧紧围绕“道”这一核心思想.“道”也是其一切实践方法的行为准则。
无论是道家提倡的清心寡欲、形神兼修还是少私寡欲、抱朴守拙,都对后世的武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中华武学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技法的层面上,而是超越了武学的技法,上升为“道”法,可以说中华武术的真正魅力正是其技法后面的核心——“道”法。
1.对武术认知的影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神州大地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强身健体、保卫家园的斗技之法。
有学者认为将早期原始形态的武术称为“技击”更为准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击由纷繁复杂的零散状态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贯穿中华武术理论始终的便是“道”。
武术理论当中称之为“武道”。
道家认为“道”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源,同时认为“道”是不可触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存在,是事物存在的核心与本源。
道家除了提出“道”以外。
还提出了“气”的概念。
而正是道家养生理论中“气”的学说。
对后世武学发展产生了极具深远意义的影响。
武学借用道家“气”功学说。
认为人体经络中由“气脉”相连。
“气”乃是人体力量之源泉。
练武者的至高境界便是可以将周身形成护体“罡气”。
正是道家的“道”与“气”的学说。
使后世对武术认知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对武术道德和战略的影响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思玄想。
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万物是平等存在的。
正是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使得中国古典武术由最初的杀伐击刺中单纯强调机体的发展阶段,升华为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融合突破;正是道家“天人合一”和“无为”的思想理论,演化出中华武术不畏强敌、锄强扶弱等众多武术伦理思想,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中华武术道德中的至高境界——“仁者无敌”。
武术道德的特点决定了武术战略的构建,中华武术道德强调为人光明磊落。
在武术战略上的表现就是“后发制人”,庄子在《说剑篇》中更有“后发先至”的说法。
武术道德强调锄强扶弱,在武术策略上变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
由此可见,道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华武术道德标准的制定。
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了武术战略的发展。
3.对武术体系的影响
在道家之前的原始武术一直注重拳法技术的训练。
而道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尤其是道教的养生思想为武术发展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源流。
道家养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武术借鉴了这种思想,形成了“先拳理、后拳技”的有别于原始武术的全新武术模式——内家功夫。
至此中华武术形成了以道家为首的“内家”武术体系。
以及以其他门派为主的“外家”体系。
受道家
“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等学说的影响。
“内家”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后世著名的拳种,更为重要的是。
“内家”武术体系引入了道家的“练气”法,将道家的“气功”与武术结合,成为中华武术里程碑式的进步,对后世武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