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
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通货膨胀的演变。
抗战8年,国民政府共发行纸币100.3190万亿元,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猛增至67.9458万亿元,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财政开始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
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达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高达36万多亿倍。
通货膨胀的严重危害。
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恶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工薪阶层深受其害,虽然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幅度下降。
1946年下半年,仅北平、上海、南京三地失业和无业人数就达260万。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虽然粮食也在涨价,但由于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促使粮食价格的上升在商品价格指数方面要比其他大多数商品慢得多。
通货膨胀促使农用工具、种子、肥料以及其他农民必需品的价格猛烈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加大,农民难以有好的收入。
仅在1946年,饿死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人!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
(近代史)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剖析.
阶段四:山穷水尽,无力回天
在1949年,倘或蒋某、李某真的肯为和平为民主而舍身取义,那么军 事上的失败虽然能终结国民党的统治,但是却不能终结国民党的政治 生命。国民党政府也就不会为在最后的山穷水尽中绝望地逃往台湾了。
而在犯了这么多错误的时候,国民党作为一个老党,内部的不和、腐 败也达到了顶点,随着政府的迁台,国民党作为一个党派,竟然只能 在它的一部分党员自立的门户中找到:错失良机,江河日下
政治协商会议
国共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本来是一次和平建国的大好时机,但是国民党 仍然停留在一党专政的美梦中,国民党高层几乎一致认定政协决议是 国民党的失败,因此希望通过武力迫使毛泽东和民盟屈服,最终导致 了内战的爆发。在内战的初期,一度占据主动的蒋介石错误地判断了 形势,解散了中间党派民盟和民建,从而堵死了后来和谈的道路,将 可能的中间力量推到了自己的反面。
阶段二: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民主运动
新四军军服
在战争的后期,由于国民党-国体制弊端的暴露,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同时随着八路军新四军实力的迅猛增长,国民党一枝独大的局面已经 不可能持续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势力的斗争也在激烈进行。 按照雅尔塔协议的约定,三八线以北归苏联,长城以北为苏联势力范 围,这一约定客观上破坏了中朝两国的统一,为两国之后的内战埋下 了伏笔。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5、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坚持武装斗争,组成最 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谢谢观看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 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 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通货膨胀案例
解放前通货膨胀案例:金元券变废纸 面额达 1 万2014 年 11 月 18 日 14:31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来源:海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需要大量军费开支,不得不滥发钞票,造成法币 恶性通货膨胀。
1947 年市场上流通的“法币”已经有万元面额的钞票。
同年 12 月, 又推出了 250 元至 25 万元的大额“关金券”。
1948 年,小女孩拿厚厚的几摞钞票买东西。
从 1914 年至解放前,海南市场流通的货币跟随“城头变幻大王旗”而眼花缭乱。
大部 分货币都是发行不了几年就贬值得极其厉害,处理好一点的,被执政方折价收购,但也让海 南人民损失惨重;处理不好的,币纸还不如手纸。
这里以货币不稳定的金元券和银元券为极端案例。
抗战末期,国民政府的“法币”已经逐渐贬值。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需 要大量军费开支,不得不滥发钞票,造成法币恶性通货膨胀。
1947 年市场上流通的“法币” 已经有万元面额的钞票。
同年 12 月,又推出了 250 元至 25 万元的大额“关金券”。
如此大面额“关金券”本已荒唐,国民政府又规定“关金券”1 元,折合“法币”20 元。
换句话说,25 万元的“关金券”可以换“法币”500 万元,以此延缓法币的贬值。
但市场上物价飞涨,法币完全失去了海南人民的信任,宁可用港币、叻币、美元、暹 罗币、银元所取代。
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再一次实行“币制改革”,宣布废除“法币”,由中央银行发 行“金元券”。
面额有 1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100 元六种。
规定 1 元金元券折 合“法币”300 万元,以回收“法币”。
但军费支出浩大,国民政府印刷的 1 千元、5 千元、1 万元面额的金元券又继续出炉。
金元券同样变成废纸,市场上依然把旧银元当作交易媒介。
以阎锡山为首的行政院,见市场已流行银元,就采取顺水推舟的方式,决定再次实行 银元本位制,并于 1949 年 7 月 2 日由代总统李宗仁明令公布了《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 法》,规定银元券 1 元兑换银元 1 元,等于金元券 5 亿元,一块银元的价值,比 8 亿元金元 券还高。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讨论稿关于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问题,历来都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也有许多的学说。
比如:经济崩溃说、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腐败说、失去农村(民)说、综合因素说等。
而我个人觉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应该是单单一种因素其主导作用的,各种因素应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综合因素说。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2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贪污、化公为私的行为猖獗,官僚多用特权去经商捞外快。
特权转化为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贪赃枉法、政治腐败。
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因而没能得到农民的心。
另一方面,1946年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实行土地政策:“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坚决维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样,解放区的土地政策,实际上由减租减息转向耕者有其田。
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发展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北满根据地能够迅速成为全东北巩固的大后方,并且在这里成长起各解放区人数最多的一支大军,靠的就是进行了这场土地革命。
1947年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竖起消灭封建制度的大旗。
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奥秘就在于他看到了任何其他政党没有看到的东西,吧中国几千年没有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铲除。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经济
• 3.空运:西南航空公司停航;欧亚(香港和西 北)、中国(香港、缅甸、印度)航线西移; 中印航空公司-加尔各答(基地)-印度丁 江(中转)-昆明、宜宾、泸县-南线和北 线(驼峰航线)-小詹姆斯.福克斯 • 4.驿运:40-43年,驿运量6.44亿吨公里, 1.16倍于汽车营业运量。 • 5.水运:延伸浅轮航运,新辟运线1900多公 里,木船航线2200多公里,1943年货运量 达155.7万吨。
五、工业政策
• (一)大力发展国营工业。 • 资源委员会的经费来源: • 政府预算拨款,每年总预算的1%-2%, 9884万元;银行贷款,43-45年,90 亿元;借外债及易货所得外汇,7120 万元。--近代中国最大的重工业企业 集团。 • 1938-21%;1942-43%;1944年 -54%。
• 3.工业器材类,工矿调整处,包括工业机器、 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染料等。 • 4.外销物资类:一类是特种矿产品,钨、锑、 锡、铋、钼五类,有资源委员会统制;另一 类是制定统销产品,包括桐油、猪鬃、茶叶、 生丝、羊毛等,由三大公司垄断收购和出口。 • 5.专卖物资类。盐、糖、酒、茶叶、火柴、卷 烟六项。
三、物资统制政策
• 主要是采取统购政策、专卖和限价政策。 • 1.粮食类:粮食自1939年开始上涨,到1940 年上涨424%,而同期物价上涨159%。成立 粮食管理局,限价和田赋征实。 以1940年为基数,41年达到2691%,42年 达到5922%。 2.日用必需品类:包括棉花、棉纱、棉布、煤、 石油、纸张等。主要是花纱布。农本局的福 生庄-物资局-花纱布管制局。“以花控纱, 以纱控布,以布控价”。统购统销。
Hale Waihona Puke 3.成立“四联总处”• 1937年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了“四行联合 办事处”(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 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同年11月,联合办 事处迁往汉口,改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简称四联总处。它成为战时财政、金融的决 策机构,战时工矿交通事业运行和发展的控 制机关,战时物资调剂的管制枢纽,它控制 着全国的金融网,是国统区战时经济的中枢。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
),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
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
Laidler和Parkin 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
)。
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4亿金圆券才买一石大米2013年11月06日02:47来源:人民网作者:文亭211月初,美国开动印钞机大印美元,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通涨的担忧。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而且突破了4%的警戒线。
通货膨胀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网络出现了夸张的帖子形容物价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唐(糖)高宗”、“煤超疯”、“姜你军”、“油不得”、“棉里针”、“苹什么”。
物价的快速上涨使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中央也下定决心,接连出台措施控制物价的稳定。
不过,说起恶性通货膨胀还要数抗战胜利后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前那几年,物价不仅是一天一个变化,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通胀奇观。
陈立夫: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
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
市场上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汪伪政权的货币)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
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使沦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
结果是何廉的意见最后没有人搭理。
1945年9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还是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1:200。
如此政策就意味着沦陷区数亿民众的动产价值,一夜之间变成了只有1/200,这无疑是对沦陷区民众财产的一次洗劫,真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实际上,这一经济政策也动摇了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
(近代史)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石 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外因
一、美国对国民党的放弃,苏联对中共的扶持;
二、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坚持武装斗争,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 线,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总结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程围 国 中民 并党 迅政 速府 走陷 向入 崩全 溃民 的的 过包
阶段一:左右开弓,徒劳无功
阶段二:四面楚歌,岌岌可 危 阶段三:错失良机,江河日 下
阶段四:山穷水尽,无力回 天
阶段一:左右开弓,徒劳无功
开 罗 会 议
雅 尔 塔 会 议
豫湘桂战役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积累起来的国际声望在1943年达到最高,上一年 的长沙会战和当年的缅甸战役为蒋介石赢得了在开罗会议的发言权, 根据这个宣言,台湾澎湖等地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朝鲜也得到独立。 但是,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蒋介石在应付两线作战时捉襟 见肘,打赢了缅甸战役的同时,输掉了豫湘桂战役,这也使得他丢掉 了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席位,最终丢失了外蒙古,这使得辛辛苦苦挣来 的五大国地位名不符实。
阶段四:山穷水尽,无力回天
在1949年,倘或蒋某、李某真的肯为和平为民主而舍身取义,那么军 事上的失败虽然能终结国民党的统治,但是却不能终结国民党的政治 生命。国民党政府也就不会为在最后的山穷水尽中绝望地逃往台湾了。
而在犯了这么多错误的时候,国民党作为一个老党,内部的不和、腐 败也达到了顶点,随着政府的迁台,国民党作为一个党派,竟然只能 在它的一部分党员自立的门户中找到它在故乡的生存空间了......
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
最重要的是,国民党在经济上完全失败。尽管解 放区在战争初期迅速缩小,财政极其困难,但通 过土改,消灭地主阶级,解放军的补给反而能得 到充分的供应。而相形之下,不恤民力的国民党 政府却彻底搞垮了国统区的经济。本来抗战时的 国统区已经是不堪重负,沦陷区经过日寇八年的 盘剥,更是民不聊生,但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 国统区人民还需要继续承担三年内战的高额军费, 再加上腐败官僚的巧取豪夺,恶性通货膨胀终于 摧毁了国统区的经济,法币和金圆券、银元券最 后连一片废纸的价值都不如。政府的信用沦丧如 斯,又怎么能指望人民会为他而战呢?
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信力建-搜狐博客
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信力建-搜狐博客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倒台不出所料,朝鲜的所谓“货币改革”刚一出笼,就遇上了大麻烦——据韩联社12月15日报道,朝鲜货币改革后,各种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价格,朝鲜政府为稳定市场,决定从14号开始全国关闭市场3天。
报道援引对朝援助团体“好朋友”机关杂志的报道称:“朝鲜货币改革后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商品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商品价格,因此当局决定从14日起全国市场关闭3天,等到新的国家规定商品价格制定以后再重新开放市场。
”该团体称,朝鲜货币改革后公布的国家规定商品价格中,每公斤大米22-23元新朝币, 玉米8元,豆油50元,猪肉45元, 糖40元,豆腐1块3元。
而“开发的朝鲜”广播14日的报道称:“现在平壤、新义州等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国家规定价格上限为16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50-80元,国家上限价15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40-60元,国家上限价12元的商品市场交易价格平均为30-35元。
”该广播还称,朝鲜当局对这种情况始料不及,朝鲜内阁下属计划委员会和财务省等相关机构还没能制定出各个机构劳动者的工资数额。
至于老百姓对此的反应,也十分剧烈——据韩联社12月15日报道,朝鲜货币改革后,各种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价格,朝鲜政府为稳定市场,决定从14号开始全国关闭市场3天。
韩联社还报道称朝鲜虽然从1日开始实施了货币改革,但朝鲜居民并不积极兑换新币,军队部门为了防止发生紧急事态,正在大幅强化警备力量。
由于遭到民众抗议,朝鲜当局还将每户可兑换10万旧币上调至15万。
仔细分析朝鲜这次改革币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端:首先,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1948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关键时期。
国内经济困难,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本文将探讨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解释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总量过度膨胀并导致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战时,政府部门和军队需求大量资金,发放军饷和薪水,加之金融体系紊乱,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而商品供应受限,这就带动了物价的飞涨。
那么,何以导致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国统区面临着多重困境,首先是战争造成的消耗。
抗日战争斗争长期残酷,国家资源几乎被全部消耗。
其次是政府财政支出巨大。
为了打赢内战,国民政府需要大量的军费支出,以及军饷和官员工资等支出。
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来筹集资金,而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此外,地缘政治的不利因素也对通货膨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共内战使国家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了物资的短缺和物价的上涨。
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很多普通的日用品和食物都变得负担沉重,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增加。
随着物价的上涨,民众生活负担沉重,社会的不满情绪开始积蓄。
这无疑为社会的动荡提供了土壤。
面对通货膨胀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于物价的控制和管理。
政府发布价格管制令,控制商品价格的上涨,但这样的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难以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其次,国民政府还通过发行国库券、中央银行券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应。
然而,由于战争经济的困扰,这些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国民政府还试图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增加经济产出和商品供给,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和影响,并非是一时一地所能解决的。
由于战争和政府财政负担的叠加,通货膨胀问题愈发严重。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效果有限。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
历 史的轨迹 》
,
4 第1
,
了 页
。
截 至 1945年8月
。
法 币发行额 为 5 5 6 9 亿 元
国 库 支 出指数 增 加 了 3 9 4 倍
,
,
而 同 期 物价 指 数
,
抗 日战 争 时 期蒋介 石政 府 实 行 通 货 膨 胀政 策 人 民 被迫接 受 不 断 贬 值 的 货 币
, ,
都是 对 地 方银 行 和 提取 2 0 % 的存款 准
, ,
一 般 民族 资本银行 进行控 制 的手 段 备 金等
’
例如 限制 提取 存款
,
都是 这种手 段 的 运 用
,
。
二 是掠 夺 和 兼 并
”
主 要 运 用官 股 渗 透的手 法 如 1 9 3 5 年 6 月发
。
生 白银风 潮
钞 兑现
。
四 联总 处
”
四
联 总处
成立 后
全 面 推行金 融 垄 断体 制
。
( 一 ) 蒋 介石 任 四 联 总 处 理事 会 主 席
” 助 主 席 执 行一 切 事务
,
总揽一 切
;
孔祥 熙 行政
,
、
、
宋 子 文 等为 常务 理事
、
,
“
襄
这样
,
“
四 联 总处 ” 集 军 事
、
财政
经 济首脑 于 一 堂
,
对金
《
中国近代工 业史 资料 》 ( 一 )
三联书店 1 9 5 8年 版
,
5 页 第2 8
.
工 07
援 助不能 满 足 抗战需要
国民党时期的通胀
历史事实3 发帖于:中国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布时间:2009-2-17 10:21:51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
【共0条评论】【浏览220IP】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概况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见彩图1948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在1948年 8月一张提货单上共贴有 100元面额印花税票61000余张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物价与通货膨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物价与通货膨胀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它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象征。
然而,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导致了严重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时物价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并分析政府的应对措施。
一、战争背景与物价上涨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国家面临巨大的军费压力和生产能力下降的困境。
为了支持战争的进行,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加军火购买和军费开支。
然而,由于战时需求量巨大,军火和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物价开始上涨。
其次,日本侵略者的掠夺也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削弱中国的抗战能力,日本军队不仅洗劫中国的资源,还采取了经济控制手段,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手段导致物价的继续攀升。
二、通货膨胀的根源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过度膨胀。
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中国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
然而,这种过度发行货币的行为超过了实际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此外,物资短缺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由于日本的封锁和掠夺,中国的物资供应出现断裂,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这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三、战时物价与通货膨胀的影响1. 生活困难:战时物价的上涨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变得异常困难。
物价上涨意味着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煤炭等。
由于普通民众的收入没有相应增加,他们往往无法承担高涨的物价,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 社会不稳:战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高涨的物价使得一部分人群生活无法为继,他们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生活必需品,从而引发社会治安的问题。
此外,通货膨胀也会导致物价波动频繁,加剧投机活动,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四、政府的应对措施面对战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控制物价。
政府通过价格管制和市场监管等手段,限制物价的上涨空间,防止通货膨胀的继续发展。
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时,被称为超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超级通货膨胀,按照西方学者的定义,当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以上时,就称该国处于恶性通货膨胀之中。
恶性通货膨胀是指流通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加速上升,整体物价水平以极高速度快速上涨的现象。
这种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往往是战争和革命之后社会与经济遭受极大破坏的结果。
在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急剧大幅贬值,完全丧失了价值贮藏的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
正常经济关系遭到破坏,经济完全停滞以至金融货币体系和经济完全崩溃。
例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政府肆意滥发纸币,结果造成长期恶性通货膨胀。
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国民政府崩溃(1937-1949)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累计增加了1400多亿倍,致使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达到古今中外罕见的程度。
货币购买力一落再落,最后几乎变成废纸。
我们以100元法定货币为例:1937年100元可以买2头牛1938年100元可以买1头牛1939年100元可以买1头猪1941年100元可以买1袋面粉1943年100元可以买1只鸡1945年100元可以买1条鱼1946年100元可以买2个鸡蛋1947年100元可以买1个煤球然而最夸张的是,到了1948年8月国民党货币改革时期,这100元只能买3粒大米。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由于货币的流通量增加快速,使货币变得没有价值时,人们会急于要以货币换取实物,人心惶惶的结果只会更加速通货膨胀的恶化,整体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经济危机
第 32 卷 第 1 期2019 年 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1Jan.2019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经济危机喻筱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摘 要:抗日战争结束后,本就脆弱不堪、百业凋敝的国民经济,在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四大家族的大肆掠夺以及蒋介石执意发动内战等原因的加速催化下,国统区财政经济濒临崩溃。
尽管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这一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其政治统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但国统区的财政经济危机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并且愈演愈烈,直至国民党败逃台湾。
国统区内的财政经济崩溃,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了人民群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情绪,在军事和政治上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终成为导致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经济;危机;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1-0166-030 引言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时,中国正处在百业待兴的艰难阶段。
尽管国民政府在战后接手了大量经济资源,并在国统区内颁行了一系列经济挽救计划,可本该顺利发展的国统区经济却未能如愿。
相反的,随着1946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全面发动内战开始,国统区经济日渐陷入崩溃边缘,恶性通货膨胀、物资极度匮乏、工农业凋敝等一系列财政经济危机接踵而来。
1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财政经济概况持续了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对我国各项经济生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后国民政府从日伪政府手中接收的各项资产约值十亿美元,另有库存黄金五百余万两以及美国政府供应的各项物资约值数十亿美元[1]。
此外,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大片领土主权的恢复,国民政府财政税收也得以扩充。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引言: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与混乱,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1928年至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然而,该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动荡不安的阶段之一。
其中,恶性通货膨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并对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1.1 价格快速上涨国民党政府时期,尤其是国共内战后期,物价迅速上升,价格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国民党政府时期,全国一、二级商品价格分别涨了614倍和434倍。
商品价格飞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
1.2 货币大量贬值国民党政府通过持续的印钞政策,致使货币大量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因此,人民的钱贬值速度远远快于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导致普通百姓的购买力逐渐减弱。
1.3 政府支出过度国民党政府在国共内战期间为了维持军事行动,实行了大规模军费支出。
由于战争成本过高,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
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缺口,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二、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2.1 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国民党政府面临着长期战争的需要,为了维持军事行动,需要巨额资金。
因此,政府不得不通过印钞来强行满足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2.2 资本来源的匮乏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资本来源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大部分资源丰富地区的控制权,政府在资源和资金供应上面临困难。
为了弥补这些缺口,政府不得不依赖发行纸币来填补资金空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3 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有效控制国民党政府时期,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机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进一步恶化了通货膨胀的局势。
三、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1 物价稳定性的破裂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了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指中国国民政府的控制区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稳定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战争经济的破裂: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支撑战争需要,实行了大规模的战时经济体制,包括物资征用和控制、通货膨胀等措施。
抗战胜利后,这些控制措施难以立即取消。
同时,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和负担,难以迅速恢复。
导致国统区经济困难,社会物资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
2.内战与军阀问题: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同时,内战和军阀问题也日益恶化。
由于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上的差异加剧,国共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这给国统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没有有效的社会改革: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并没有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和制度建设。
尽管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改革和发展计划,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政府的腐败,这些计划往往难以有效实施。
缺乏有效的社会改革导致社会问题的积累,如贫民窟的扩张、失业问题的严重以及官府腐败等,进一步加剧了国统区的不稳定状况。
4.外部压力与领土问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面临着外部压力和领土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台湾和东北地区的问题。
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并在战后重新归还给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挑战。
东北地区则被苏联占领,并建立了傀儡政权,国统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能力大打折扣,这进一步削弱了国统区的统治能力和政治稳定性。
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出现的状况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战争经济的破裂、内战与军阀问题、缺乏有效的社会改革以及外部压力与领土问题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国统区的不稳定和困难,使国民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全国局势,为后来的中国内战及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历史上比较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1946年 可买鸡蛋一个; 1947年 可买油条1/5根;
1948年 可买大米两粒
原因
• 其贬值速度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有着深刻的政 治和经济背景。首先,连年的战争使得南京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 机。 194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更是疯狂扩大财政支出以支持急剧增 加的内战军费开支,而巨额的财政赤字在当时条件下只能用发行货币 来弥补。其次,连年的战争使得本来就匮乏的物资供给更加不足,社 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导致了物价的飞升。再次,国统区在内战的 失败中不断缩小,致使法币以及后来的金圆券、银圆券的流通范围不 断缩小,这又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加重了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最 后,法币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贬值,使得老百姓有很高的通货膨胀预 期,1945年后,国民觉在国内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更使老百姓丧失了对 法币的信任。
从货币投放量来看,我国1994年的货币投放并未超过经济 增长所需要的数量。全年国家银行贷款余额为31602.9亿元,比上年 增长19.5%,1994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 24%,与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1.35%的增幅相差不太大。但是, 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比上年增加了36.4%,1993年则增加了35.3%,
•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一、法币贬值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2)其它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3)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4)其它原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财政部定期以法币换回。
(5)实行白银国有。
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它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6)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法币流通在1935年11月至1937年7月。
法币在发行之初,流量不大,较为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抗战期间,因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发行量急剧上涨,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元,比抗战前夕增长了约396倍。
然这一膨胀速度,与日本投降后相比,不啻霄壤之别。
国民党自恃实力强大,重燃战火,企图迅即消灭中共,以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赤字剧增,法币发行垂直上升。
到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增至604万亿元,比日本投降时增加了1085倍,比抗战前夕增加了30余万倍。
法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币的流通速度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的钞票还末出厂,已不及自身纸张和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广东一家造纸厂,竟买进800箱票面100-2000元的钞票,当作造纸原料。
(注:杰克·贝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505页。
)法币完全丧失了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二、金圆券的恶性膨胀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 月20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空前的货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时期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抗战时期恶性通胀产生之因
关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
这显然是国民政府战后丧失人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厉害的通胀,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1、为抵御日本侵略,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政府开支不断增加
1935年至1937年,膨胀之态势已初露端倪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
随着战事的深入,全国起而御敌,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
从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发动一个征兵的新高潮,预定三年内每年征新兵五十万名加以训练。
如此庞大军队,自然会使政府支出增加(详细数据见后)。
1939-1941年,政府总支出增长三倍半以上,其中军费占了总支出的大头,1940年军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78%,1941年至1944年军费支出减少,这是由于先后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征借,当年征来的粮食的88%供应军队,使军费降下。
但是用于征实和征借工作的费用,致政府的行政升支分别增加了12%和14%。
然而,这些新征入伍的上兵质量低劣,加之军事装备跟不上人数的增加,因此尽管军费颇大,军队人数增加,但军事效能未见明显改善。
2、富庶地区被日本侵占,政府广开税源弥补损失及增入,但杯水车薪,赤字逐年攀升
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占领了中国1/3的领土。
短短数月间,农、工生产富庶之地被日本攫取,这部分地区的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工业产值占92%。
由于税源大部分丧失,国民政府便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
1942年,国民政府开征一些新税目,1941年后期直接税改为从价计征,海关开征战时消费税,1943年10月开征盐税的战时附加税,1944年3月对盐税几乎加征到盐的售价的90%。
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政府赤字逐渐增加。
3、政府发行“爱国公债”筹借资金,但是认购者寥寥
抗战一开始,政府原以为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乃发行各种“爱国公债”。
但是,由于当时人们
对民国政府缺乏信心,担心购买后变得一文不值。
所以,公债的承购量很少。
以流通最广的救国公
债为例, 1937年公开发行,1942年政府玩了一个新花样,强制国人购买,但是各省政府认为在农
村执行此项办法,障碍重重,而表示反对,政府只能把强制摊派局限于城市。
人民以及银行界对
公债均不感兴趣,虽经政府一再呼吁,承购额仅为半数。
1940年7月行政院特设“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来推销公债。
1941年公债发行达到一亿二千七百万元。
尽管如此,公债收入对预算赤字而言仍旧微不足道,尚不及该年钞票发行额的2%。
4、税收和举债有限,政府便增发法币“筹集”资金;战时支出一半由增发法币垫付
在战事紧张时期,政府必须找钱来维持军需。
但是由于当时税收和借贷有限,1937年至1945年期间,税收占战时支出仅为6%,而政府举债也收入微不足道,仅及累积的赤字的5%。
于是,国民政府必须设法填补这个赤字窟窿。
借贷、外国援助和增发货币,都是常规用来筹资和平衡赤字的
路子,当前两者不甚凑效后,增发货币这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自然粉墨登场了。
在战争初期,政府向银行举债尚属于次要,但自1942年纸币发行权集中国家银行一家之手后,便完全改为以国库券向该行进行垫款。
1942年和1943两年中,国家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不断增加,竟将存款全部用光。
于是,国家银行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增发法币来应对政府需要。
在整1937年至1945年期间,战时政府支出50.1%都是通过国家银行这类借款(即通货膨胀性性借款)来垫付的。
换言之,民国政府支出一半靠增发法币来垫付。
(见上表)
5、法币超发导致通胀,同时日本的经济封锁、天灾粮食减产亦加剧了通胀
由于货币的增发,1940年至1945年,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战争开始之日,日本就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特别是战争后期,日军占据上海后,使中国丧失了与海路相通的最后一个据点,从上海走私运进内地的外国商品和上海制造的商品被迫终止。
1942年,日军进攻云南,切断中缅公路。
上海和中缅的沦陷后,据估算,1942年的进口额币1941年大致降低了50%,大家都预测外国商品将更加缺乏,结果导致1942年的物价加速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三倍以上。
在农业方面,由于天灾和国民党在农村征兵等原因,1940年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粮食价格普遍上涨,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抗日战争爆发前,历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稳定在20亿担以上,而抗战爆发后,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1938年仅为1937年的65%, 1941年仅及1937年的59%。
(资料来源:《粮价管制的措施》,《革命文献》第110辑第228页)
6、通货膨胀吞噬工农阶层收入,公务员收入跌到战前的1/10,挣扎在饥饿线上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和币值剧烈变动,势必重新让国民财富重新分配。
所以,在战事纷乱的时代中,有幸运者,也有不幸者。
由于目前缺乏全国性统计数据,故无法做详细分析,现根据四川和重庆这个地区来粗略考察通货对各阶层的影响。
四川是当年经济的中枢,以此作样本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注:此指数是以1937年为基准,即每年薪金收入变动与1937年收入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这个绞肉机,首先伸向了政府公务员以及城市工薪阶层。
早在1940年,公务员、教师以及士兵的实际收入的2/3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工、农业的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3。
到了1943年,打工者的实际收入都在下降,但薪金收入者的情况最糟糕。
公务员已频临在饥饿线上,其实际收入下跌到战前的1/10.至于教师和士兵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实际工资尚不到战前的1/5。
据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当时的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民的购买力在战时候逐年下降,到1943年以及降至战前的85%(见上图)。
未注明数据来源:《中国通货膨胀史》,张公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