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讲台——王栋生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

一个人的讲台——王栋生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

下医院 , 我的一只 眼睛看不见 啦 。然而 , ” 等
赶到 医院, 眼底动脉栓 塞最佳 的 9 0分钟抢救
时间还是耽误 了。“ 我不 后悔 , 每个 教师都会 选择先去把课 上 完” 。虽 然 , 接下 来 ,8天的 2 静脉 输 液 , 4天 的 眼部 注 射 , 0 服 用 中 4 1 o天
从他 给 学 生 拟定 的一 个 个 作 文题 开始
的 :幸福 的高 三” “ “ ; 陌生 人 , 好 ” “ 一猜 你 ;猜 我有多爱你” ……
深深感 动 于他从 教 3 0年退 休 前 的最 后

中的几个环 节好好 琢 磨 了一下 , 毕竟 有 9个
月没有进课 堂 了 ; 是把 自己打理 得整 整 齐 二 齐, 这是 对 教学 的敬重 ; 三是 7点 4 0分准 时 出现在教 室 门 口。我 们可 以想 见 :O岁 的先 6
节课 , 和退休后的第一节课 。
2l 年 1 6日早晨 , 时起 床 的王栋 oo 月 按
生突然发现 , 自己的一 只眼睛看不 见东西 了。
21年第 1 01 ’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中学教育教学
生 , 太 阳初 升 的清晨 , 对着 陌生 的学 生 , 在 面

甚至很是愤怒 。他说 :教师应 当培养 学生懂 “ 得爱 , 懂得善 良, 教师 自己必须 要有爱 和善 良 的情感 。“ ” 教育培养 的应该是 健全 的人 , 一个 人格不健 全 的人 , 即使 他 有 一 个 极 高 的 ‘ 分
的。在那里 , 与人 有 心灵 沟 通 。在 以人 为 人
对象 的职业 中, 这个 职业 最 适合 有 平等 意识 的人 。教育使人变得 聪 明、 教养 , 有 教育者 自 己要成为智者 。不要 一味苦 干 , 多动脑 筋 , 要 做智慧型的教师 。同时 , 要有 一个好 的体格 ,

王栋生(吴非)统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施建议 (1)

王栋生(吴非)统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施建议 (1)

王栋生(吴非):统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施建议一、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编写体现高中作文基本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紧密联结合任务群学习,创设作文情境,发展想象力和理性思维有选择的空间。

尽可能让学生自主作文,并在作文过程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能思考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能有语言表达的追求,能从这样的过程中培育并发展趣味。

让学生愿意多写,愿意修改,培养作文的“自觉”。

至少要让学生“不怕写”。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可选择性。

如,上册第四单元,其实有两个作文任务,如果能完成其中一个就很好。

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可以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

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

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王宁)二、实施建议1.扭转高中作文教学围着高考转的不良倾向,真正“打好底子”明确目标,把“不怕写”作为当下(高一)的教学追求。

不要再用“高考作文”去诱惑学生、于扰教学。

夸大高考危机,围绕应试兜圈子,造成恶性循环。

逐利的模式导致思维水平下降,丧失创造意识。

过于功利的作文观败坏趣味,作文教学不能制造平庸。

2.摆脱作文教学困境,关键在于提升思维品质听说读写,关键在“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做到“不怕写”。

“思想”没有边界;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培育出创造力。

有个人见解和表达的愿望,作文才会成为自觉的学习行为。

例:老师给大家看一道作文题。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

”第二个回答:“挣钱。

”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

”--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微阅读:特级教师吴非

微阅读:特级教师吴非

【微阅读】特级教师“吴非”:有其“胸次”,然后才能有其文,有其人原创2016-03-26 周春梅人民教育作为一名杂文家,他是吴非;作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他是王栋生。

杂文家“吴非”广为人知,读者赞叹于他锐利的眼界,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正直的文风。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同样凭借其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

他以宽广的胸怀为学生打造宽阔的天地,以爱与智慧来成就自己的课堂。

今天,让我们看看同事眼中的特级教师“吴非”吧~~1有其“胸次”,然后才能有其文,有其人读王栋生(笔名“吴非”)老师的书,听王老师上课或聊天,感觉最难的不是上出他那样的课,写出他那样的文章,而是成为他那样的人。

有其“胸次”,然后才能有其文,有其课。

教师的成长其实和学生一样,首先需要“立人”。

王老师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有一辑“照亮课堂的光”,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审慎立论,小心求证。

这恰恰是王老师作为教师最大的特点。

他坦言青年时代也曾盲从迷信,思想左倾,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

社会现实与阅读使他警醒,获得一双“冷眼”,看世事常比别人多出一份理性与深度,写出了许多广受好评的杂文。

王老师的写作总有他的杂文风格,杂文家的敏锐视角与生动表达,使他的课与文都与众不同。

这方面的人生阅历与写作经历,是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优势。

“冷眼”背后,是一颗“热心”。

王老师对生活始终保持广泛而热烈的兴趣。

他喜欢美食,且能自己动手制作;他喜欢摄影,常于一般人忽略处发现特别的风景。

退休后,他因眼疾不得不控制读写,更多地亲近大自然。

在老人孩子聚集的小公园,他看花看草看蚂蚁搬家,辨别红叶李与樱花,听鸟鸣,也听老人聊时政聊家常。

世界其实是一部大书,但只向敞开着的心灵敞开。

王老师退休后,我们听他说话的机会少了;偶尔遇见他,大家都爱聚拢来,听他说说见闻。

简单的日常生活,在他那里变成一条宽广而生机勃勃的大河,吸引我们驻足聆听,观看,心向往之。

有同事说,王老师的生活方式与兴趣,与自己三岁的女儿很像。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录者:倪孟达)“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

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

”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

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

这是一种现实。

”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

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

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

“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

”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

王栋生老师(吴非老师)关于职业理想的报告摘要

王栋生老师(吴非老师)关于职业理想的报告摘要

王栋生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同时也是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

1950年出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今年1月王老师因为疾病左眼失明了,他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不好,可是早上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他仍然激情澎湃。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听了报告我更坚信他真的是理想主义者,而且相当理想。

我只希望像他这样的老人,这样的教育家不是孤单的。

以下是我做的一些记录,但愿能还原部分王老师报告的精彩内容。

一、树立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理想永远只能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如果理想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想也早就萌芽,老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不断地反思,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具体教育细节,自我改造的空间仍然会很大。

老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不管环境如何,仍然应当相信教育是美好的事业。

文明社会已经验证了基本常识,为什么在中国仍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还要为之付出血与生命的代价?我们对教师职业应当有正确的认识: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

这句话用于教育更合适。

教师:专门的职业,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我们对这一工作的性质正确认识与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误解的矛盾。

我们的工作需要充满激情,然而面对的是不可知的,对我们工作不理解的人群。

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没有谁认为他的灵魂需要教师去拯救。

要把我们面对的教育难题作为自我懈怠的借口。

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海明威在黑暗的年代里,我歌唱过自由。

——普希金人到无求品自高,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

永远像儿童一样睁大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是三样孩子们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读书是为了热爱。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教育凭借的是人的爱心与智慧。

爱心是教育者的天性,智慧则教会你如何使用爱。

二、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修养思想者:独立思考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禀赋。

在思考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持独立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思考,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思考者。

王栋生:捍卫常识的思想者

王栋生:捍卫常识的思想者

王栋生:捍卫常识的思想者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2年第12期初冬时节,午后的阳光薄薄地洒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

距离教学楼不远的一处花园里,金黄的法国梧桐下,有几排雅致的木制座椅,这便是退休教师王栋生会客的地方。

常有慕名者来访,王栋生轻易不到办公楼会客,“那样会给老师们添麻烦,妨碍他们工作。

”他一再说。

“王老师近来身体可好?”“老王今天来啦?”……曾经的同事看见王栋生,总是问长问短。

“托福,总算没有更糟糕。

”每逢此时,王栋生总要驻足和他们聊上一会儿,“近来读哪些书?”“家里孩子还好吧?”此时的王栋生神情关切专注,是一位慈爱的长辈。

谈话间,看到几位来听课的教师骑着电动车从校园穿过,王栋生的脸色倏地变了,“就这么点距离,为什么不能推一下呢?学生可在看着呢!”他毫不留情地说,“这不是附中的教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从来不敢在校园里骑车,因为他们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苟且,就没有底线了。

”看到一位面色冷峻的老人远远地指着自己,有个骑车的老师赶紧从车上跳下来,低下头推着车快步走开。

此时的王栋生,丝毫不讲情面。

王栋生是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杂文家。

30年教师生涯,他心怀“人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人格和情感健全的人;呼吁教师“不跪着教书”,践行着一位独立思考、敢于捍卫教育常识的教师的尊严。

课余生活,他矢志创作,文风犀利,千余篇杂文谈笑怒骂,指向教育时弊。

王栋生,还是吴非相比之下,王栋生的笔名吴非,更为世人熟知。

他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致青年教师》等流传甚广。

吴非的读者里,不乏好奇者,费尽心思揣测“吴非”的寓意。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的笔名,其由来竟然如同“张三”、“李四”一样稀松平常。

1968年12月,18岁的王栋生到农村插队,农民的贫困让他目瞪口呆。

而文革时期,农民之间的批斗和揭发,人伦亲情的丧失,更让王栋生触目惊心。

多年以后,王栋生将自己插队的经历戏称为“在‘稻田大学’留学”,“这段经历,对我的思想刺激很大。

特级教师吴非的12条精彩语录

特级教师吴非的12条精彩语录

特级教师吴非的12条精彩语录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

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今天荣德基小编和大家分享吴非老师的有关教育的精彩语录。

1、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2、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失误,是从家长的热情表扬中发现的。

3、我觉得,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有“想”的自由。

教师凭什么认为自己的话“非常重要”呢?凭什么判定学生没有听懂呢?又有什么必要强迫学生听你那未必有智慧的絮絮叨叨呢?4、“自习”非常重要,学校每天下午如能安排一节自习,作为“缓冲”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能解决不少问题。

5、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

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6、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

7、我的经历让自己始终记住一个短语——“不同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其受教育的背景,每个人的背景都可能有特别之处,而且,今天有今天的故事背景……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成长中,有过不同的故事。

现在他们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对教师的教学,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始终想到“不同的人”,所以我知道无法用一种办法去教所有的人。

8、高贵气质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学生有精神追求,有阅读作为基石,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下,都会始终如一地追求自我完善。

同样,入骨的庸俗、猥琐也不是一天练成的,相对而言,速度更快,而且难以根治。

在成长中,教师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

9、当教育无用时,惩罚会令他们记忆深刻。

10、我说过,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遇到一群没有梦想的教师,是人生的不幸。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特级教师王栋生(著名杂文作家吴非)谈语文、作文、反作文档案: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

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对话“反作文”反些什么记者:王老师,最近您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提出了“反作文”这样一个概念,请问“反作文”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王栋生:从2000年上半年起,我们有意识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离经叛道”的尝试,抛弃让人厌倦的、例行公事式的作文模式,给学生以自由的天地,尽可能地让他们自由写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培养他们的才思与写作激情。

痛恨让人越写越兴味索然、越写越文思枯竭的传统作文模式,我们就用“反作文”这个概念来概括我们的实践,也表达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的基本理念。

记者:这么说来,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王栋生:是的。

我在南师附中教书20年,发现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而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为什么初一学生的作文还很有些灵气,到了高三反而才思枯竭了呢?为什么6年的作文训练,会一点一点地扼杀学生的作文兴趣呢?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总体上说是有问题的。

记者: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王栋生:例行的作文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上规矩”,总是训练学生上套路、说套话。

几年下来,他们学会了小题大做,学会了讲意义、摆姿态,学会了教育别人。

每当看到高中学生的作文腔调像官僚,我就特别痛心。

杂文家吴非与语文教师王栋生

杂文家吴非与语文教师王栋生

杂文家吴非与语文教师王栋生杂文家吴非与语文教师王栋生张中行先生的负暄系列散文中,常有提及历史现世中有哲人痴人一说,并说:“哲人想,知,可敬;痴人不知,也不想,可爱。

”“对于哲人,应该同情;对于痴人,应该羡慕,羡慕来源于求之不得。

”羡慕可以理解,关于同情,张老举了孔子这位哲人的例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故同情。

张老此说是源于“读历史看现世”,我也不妨做一回文抄公,也发现了现世中有哲人和痴人!谁?杂文家吴非是哲人,语文教师王栋生是痴人。

先看哲人的吴非,据张老说哲人想,知,可敬。

此话绝不差的,但凡想、知便想得远想得高,知得透知得深。

既然想得高远知得深透,便得贴上一个理想主义的标签,一贴上这个标签,恐怕就要引来世人的耻笑。

毕竟这是一个“宁可坐在宝马后面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伟大”现实时代:当官的忙着贪污受贿,医生忙着收红包,工厂主忙着偷税漏税,美女忙着等待被包养或者忙着脱光出名。

好吧,就说教育界吧,教授忙着走穴,老师忙着炒股,学生忙着算计哪个专业最热门。

总之,所有的目光都朝一个字看齐:钱!朝这个字看齐,便只能想到明天,不会想后天;朝这个字看齐,便只想自己,不想他人,更别说国家民族。

可是有一个人就是耐不住,偏要跳出来问中国教育“前方是什么”,非要说“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从事真正的教育需要宗教般的执着精神”;非要说“经过千万年的劳动,野兽进化成了人;在残忍的教育下,人很快就变成了野兽”;非要说“衡量一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并不看他的教学检测成绩,而是看学生是否喜欢他的课,看他本人的读书修养”;非要说······,于是,没有宗教般执着精神的那些老师能不生气?那些把人变成野兽的教育界的名师们领导们心里能舒服?那些学生根本不喜欢但是以题海大战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老师能和你过得去?这个人就是吴非!哲人的吴非,不仅想教育界的丑陋,还想学生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教育的本质、语文学科的尊严,还专门谈论那些别人不想谈论的“沉重的话题”:校长招生收个红包你看不惯、媒体猜题你痛恨、家长想儿女考个清华北大你也反思······,你看,你想这么多,其他炒股的打麻将的老师只想今天能赚多少!你说,你怎么想这么多?别人都这样的,你干吗想得那么深远那么透彻,那么为国为民?于是,“寂寞者依旧寂寞!”哲人是寂寞的,大受欢迎的哲人恐怕不多。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

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

”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

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

这是一种现实。

”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

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

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

“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

”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

教育,要有点灯人

教育,要有点灯人

教育,要有点灯人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老师。

吴非老师的作品既有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也处处透着敏锐的哲学思考;既有对孩子们、对教育事业的爱,也有对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从《致青年教师》到《不跪着教书》,再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的写作扎根于自己一生的教学实践,特殊的生活经历和长期的阅读和思考,使他对生活、对教育的理解比别人更加理性和深刻、启人深思,尤其是《不跪着教书》这部作品更是如此。

在我这些年的阅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值得深思的现象:国内很多从中小学教师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教学专家们,他们大多数人既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也是阅读、写作相伴随,把阅读和写作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吴非老师就是这样,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始终阅读写作不辍,随时随地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反思,形成自己的一篇篇能够震撼人心灵的教育随笔。

他的作品“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正是因为吴非老师有着这样长期坚持不懈的阅读、写作和反思,才有了他的一系列精美作品,才有了“不跪着教书”的呐喊。

作为一位基层教师,如果满足于入职前所学,或者仅限于教科书参考书的阅读,实在是愚蠢的可怜。

这样的做法,既不能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有所裨益,更不可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在自己的领域引领事业的发展。

像吴非老师那样,坚守课堂,也要阅读写作相伴,才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才可以“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意味着作为教师要善于、习惯于独立思考,“不会因为社会性的反智行为而丧失理性判断”。

这让我想起最近全国发生的几起老师体罚学生和学生、家长殴打老师的“辱师”事件。

每当发生某一有影响力的事件,我们教育界的许多人似乎失去了理智,一边倒地谴责和发泄,而不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这很让人不安。

如果教育者带着这种偏激的情绪或者想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其结果可想而知。

你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

你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

智见70EDUCATOR你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吴 非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看到有教师把“紧张”当作班级“特色”,我表示不理解。

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士兵,不要人为制造“紧张”。

学校是育人之所,教学要培育趣味,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愉快的。

学校和教师要“知常”,即尊重常识,按规律办事,不能跟着社会风潮和“群众建议”而妄作,要安静。

但有老师表示担忧:“学校考评怎么办”“家长有意见怎么办”“学生考试成绩差一分怎么办”……在他们心目中,已经装进了那么多“大事”,自然也就放不进一颗平静的心,常识也就没有位置了。

应试成为“育人”的唯一途径,升学率成了命脉,“教学”也就必然被扭曲。

当一所学校罗列出各种互相矛盾的口号时,你就无法弄清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现今一些校园太喧闹了。

举目望去,校园里处处标语口号,五花八门,“放飞梦想,青春激扬”、“艰难险阻,苦战过关”甚至“破釜沉舟,背水一仗”,很多学校都有“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中考倒计时仪式”,鼓号齐鸣,喊声震天,仿佛准备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一般;师生扶抱痛哭,嘶喊泪飞,状若临危诀别……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觉得难受:兴师动众,不就是为个考试吗?这样渲染气氛,让学生高度紧张能有什么用?网络上流传某地几所中学“高考誓师大会”的疯狂场面,如果我是高校教师,我可能会拒绝接受有那样极端情绪的学生:他醉心于那种煽情的氛围,思考判断力不会太强,同样也未必能经受挫折。

教育要培育人的智慧和理性,而不是带领学生走向愚昧。

一个地区教育长期以疯狂应试为荣,折腾几十年无休止,对当地文化的隐性破坏,如同土地水源污染,很难复原。

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地教学,为什么不让学生静下来?学生只有静下心,才有可能“思想”,才可能养成好习惯;校园安静,教师安静,“教育”才能发生,未来才有可能变得美好。

为了能保持学校的安静,有些东西是不是该放弃?参观某中学“书香校园”,校园处处有读书励志的标语和文化名人的画像,走廊里到处可见书柜书架,宣传栏张榜表扬读书多的学生,贴出他们阅读经典的体会,墙上还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的各种摆拍照片。

吴非:几乎所有爱折腾的学校,都会有几个蠢货很积极地犯错误

吴非:几乎所有爱折腾的学校,都会有几个蠢货很积极地犯错误

吴非:几乎所有爱折腾的学校,都会有几个蠢货很积极地犯错误2020-03-10这个时期特别要保护学生视力杂文家吴非老师(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的一篇最新文章,希望能够引发疫情下的校长、老师和家长们一些思考:如果非常时期结束后,全国各地眼镜店忽然生意红火起来,你说会是什么好事?学生在家多休息几天或者几十天,有什么不好?在这以前,他们的学习负担有多重!?全国范围,除了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压力最大的就数中小学生了。

政府及事业单位8小时工作,下了班就没事,有双休日;中小学生,下了课还有课,还有作业,每天何止8小时?有几成享受过“双休日”的?今年遭逢疫情,在家避祸,也是不得已,何必揪住他们不放松?学校纷纷安排“线上课”“班作业群”“在线答疑”,一些老师把学校的“网课计划”发给我参观,我很困惑:疯啦?怎么反而比正常上课的要求还要高?学生眼睛怎么吃得消!?有所学校,高三学生每星期每科三套整卷,每天还有一小测验,我大概算一下,累计起来,学生得从早上做到半夜。

那么,他是不是因为在家没到学校效率会变高?要想不折不扣地完成年级的要求,他用什么时间思考呢?用什么时间学习呢?——还有,他有没有时间休息呢?学校要求老师网上讲解答案,老师们觉得辛苦一些没什么,只是这些试卷,学生根据需求,选做一些就行了,这种时刻,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没想到一些闲极无聊的家长认为“老师要求不严”,主张“不浪费每一小时”,要求加码。

家长焦虑,因为不懂教学规律;但学校的校长、管理干部不专业,祸害无穷。

我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多年以来,他们好像经常故意反常识、反教育;如果有两条路摆在他面前,他肯定选那条错的;如果面前有一百条路可以走,他也会本能地走到反方向那唯一的死路上去。

他总是执意与愚蠢为伍,真是奇特。

一个人能长期地犯错误,而且能把每件事都做错、做反,是不是也很不容易?一次疾疫,几个月,但是学校留给学生的教育记忆,是要跟着他们一辈子的啊!学生关在家独学,情绪不好,空气不良,每天上网学习、完成并提交足量的“电子稿作业”12小时以上,用眼时间过长,压力不减,待疫情结束,近视度加深,怎么办?少上些课究竟会有什么损失?别说少上两个星期,那种以应试为中心的课,少上一两学期也没关系。

王栋生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王栋生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王栋生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王栋生非常重视对学生思辨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

他认为,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

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嘉宾简介】王栋生笔名吴非,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名杂文家,著有《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师王栋生多年来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他重视学生思辨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而他本人的演讲也因观点独特,以及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而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语文素养与考分未必有关王栋生的演讲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说起。

“语文教育主要还是着眼于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能跟着应试走。

”但根据他的体会,目前的应试教育,大有越来越猖獗之势。

王栋生回忆起一次他到某地做教材推广的经历。

那一次他谈到作文教学,认为应该扎扎实实打好作文基础。

有了扎实的基础,高考作文并不难办,即便临阵磨枪,也有那么二十几条技巧可以对付。

“结果下面老师递条子,说你能不能先把临阵磨枪那二十几条说一下。

”王栋生对此感到无语。

同时,对于一些学校存在的让学生高考前大量背诵范文的做法,他也嗤之以鼻。

“现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他的高考分数一般是一个定标。

社会也会以语文老师带高考的成绩来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但我们从课堂上走过来的老师不一定这样想。

”王栋生比喻,教语文就像种庄稼,一个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语文具备了人文关怀,恐怕比他考取一个高分意义重要得多。

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

过度阐释磨灭学生阅读趣味“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个很糟糕的事情:既然上讲读课,必要的阐释还是要的,而现在的问题是过度阐释,把学生的阅读趣味磨灭了。

”王栋生说。

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出来、悟出来的东西,才是比较好的。

他分析,过度阐释与当下语文考试中的一些问题不无关系。

一些语文阅读考试中,考题存在无中生有的现象,还有一些题目设计了没有必要的统一答案,这种评价本身就存在问题。

王栋生:我对课改充满信心

王栋生:我对课改充满信心

王栋生:我对课改充满信心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

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苏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编者。

主编《新语文·写作》等教学用书,有《中国人的人生观》等多种专著。

作为杂文家,他曾获本报首届“林放杂文奖”。

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时,他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2005年9月,因南京“高考之痛”事件有感而发,写了篇《“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文章见报后,一些报刊转载,也有一些同行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意见。

原以为此事也就过去了,但近三四个月以来,余波不止,所到之处,仍不断有校长教师和我谈论此事,言辞恳切激烈,大家感到局面困难,我当然知道,凭几支笔写几篇文章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况且“补课令”一下,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只有开始,难有结束。

在此,我只能把一些凌乱的思考就教于识者。

一、没有歌,没有诗,也没有梦对所谓的“南京高考之痛”讨论我无暇多言,因为我正在带高三毕业班。

对高考模式及学生负担,带毕业班的教师总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但我注意到近期的讨论好像没有几位一线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热心参与,颇耐人寻味。

教育往何处去?为什么应试教育会如此有市场?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即将开始的课改有那样深的抵触情绪?为什么他们念念不忘高考排名?为什么他们对“课标”如此挑剔?为什么新闻媒体会刊发那么多鼓吹应试教育的奇谈怪论?为什么一些专家也会追随其后鼓噪?在教育观问题上,我始终搞不清一些人的观点,他们为什么总在变来变去?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

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吴非《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盐城中学王磊《不跪着教书》作本人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带头人,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本书收录的是他辑录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结构性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圣索弗或学生的对话。

拿到这迫切本书的时候我就急切想搞清楚,教员在笔本人眼中什么样的教师是“跪着教书”的?关于这个问题,在书中才并没有作出系统的论述,但是根据作本人在不同章节中发表的零碎感言,我个人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类:类,打手型。

原中是这样说的:该类型的教师总是不是没有教育学生的方法,看到学生有问题就表现出打手的本质,天不动手打学生,他的骨头就发痒。

这种“跪”如今已不大常见。

二类,亦步亦趋型。

原中是这样说的:“该类型的教师总是屈从于小学教师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

”这种“跪”不少见。

三类,无欲无求型。

原中是这样说的:“该类型的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目标,也没有神追求,他的学生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这种跪较常见。

四类,抛妻弃子型。

原中是这样说的:“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其价值观也是虚伪的。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让学生珍惜都被誉为连生命也不知道珍惜的人,成为六亲不认的人?教师常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现如今常有学生轻生?为什么他们对表现旁人的不幸遭遇表现出冷漠?为什么诱拐他们会虐杀自白动物?为什么放任他们会做出无视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这种被大肆颂扬的模也被作本人描述为是跪着的人。

总结起来,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尽失教师的责任,而失去作为个人的基本责任。

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爱的教育重于切。

吴非:我心目中的大师

吴非:我心目中的大师

吴非:我心目中的大师徐群【期刊名称】《河南教育(上旬)》【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2页(P59-60)【作者】徐群【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有人说“民国之后,没有大师”。

我本人难以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认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就是当代教育大师中的一个。

王国维先生曾说:作词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是作词的高境界。

而我认为,教育教学也有两种境界,那就是“有人之境”和“无人之境”,“有人之境”方是教育教学的高境界。

吴非先生的教育教学就是“有人之境”。

他是这样说的——“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地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感叹生命的美丽。

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

”依我理解,吴非先生的“有人之境”,首先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个体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上;其次表现在他眼里的教育对象不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模糊的轮廓,而是一个个有喜怒哀乐、有灵魂的生命体。

即便是在平常教学中,吴非先生对学生作文批改时的判分上,也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而不会去“盲目地公平”,目的在于“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不能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

生活中,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要想管住学生,要想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你就不能把他们当人——如果你把他们当人,他们就不会把你当人,你也就不是人了。

对此,我不觉感到一阵悲哀,伴随着一丝的恐惧。

对比之下,我不能不感到吴非先生的伟大之处。

虽然,于教育来说,吴非先生的这些做法也不过是教育教学的一些常识,然而,正是因为它是常识而不为很多的人所垂青,便愈发地显示出这样做的可贵与伟大来。

当然,绝不仅仅是对学生如此。

王栋生讲座感悟

王栋生讲座感悟

王栋生讲座感悟
王栋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在多所高校担任过校长,并且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有幸听了一场他的讲座,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在讲座中,王栋生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科技的重要途径。

他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或者就业率。

接着,王栋生谈到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当前教育存在着过于注重应试、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

他还指出,一些教育工作者过于追求名利和地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针对这些问题,王栋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在担任校长期间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

最后,王栋生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力量。

他还指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育情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听了王栋生的讲座后,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使命
感。

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非:洁净安静的校园

吴非:洁净安静的校园

洁净安静的校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本名王栋生,特级教师)因为听说一所学校没“特色”,没什么新闻,平时也没什么动静,于是我反而有了兴趣。

在安阳一中校园访问时,多多少少有些时空上的错觉,乃至没有听清主人说的一些话。

不知为什么,时光像是回到三十年前,那段比较安静的时光。

学校规模不大,发展至今,也就两个校区。

学校不追求“做大做强”,只在意“正常”,——按规律,守常识,不“超越”,就是个正常学校。

因为安静,便显得稀罕。

目前一些中学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到处开分号,其实是在配合房地产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有些教师连自己学校到底扩了多少个分校也说不清。

而时下学校“特色”过多,眼花缭乱,往往就看不出“本色”和“底色”了。

校园简朴清爽,让人舒畅。

交流会来了许多客人,没有拉欢迎横幅,没有彩旗招展,没有五光十色的宣传牌和展板,没有张贴标语,没有播放音乐,更没有学生列队,其他地方热闹,这里一概没有。

本部校舍外观有些旧,校门可能是五十年代的设计,我没问;学校有没有根基,能看出来。

这样的老派校园,在江苏市县一级中学不多见。

教学楼没有“励志”标语,教室干净整洁,高三学生课桌上没有像其他学校堆成围挡的教辅书(学校规定,课桌上堆书不得超过7厘米)。

教师办公室清清爽爽,没有一般学校常见的拥挤和紧张状态。

校长老师,恬然自安,学生走路,也都从容不迫。

在教育界喧天的浮躁中,能看到一所安静的老学校,就像看到寂静的森林。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学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被他们带到遥远的未来,刻在他们的生命记忆中,因而学校必须像学校。

简朴安静的校园,才能陶冶性情,孕育美和梦想。

谈起学校育人环境,就不能不关注一些地方教育生态的恶化,时下一些学校以民粹主义和市侩哲学蛊惑家长和学生,用磨灭人性的手段办学,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焚林而猎,涸泽而渔,完全不顾一地的教育生态,更不顾学生的未来。

学校迎合民粹,放弃教育操守,地方教育行政放任不管,借口“群众愿望”,理直气壮地违背教育规律、贬低常识,奉行缺乏远见的实用主义,这不是教育,是反教育。

吴非:没有智慧和情感,就没有教育

吴非:没有智慧和情感,就没有教育

没有智慧和情感,就没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本名王栋生,特级教师)教师应当有教育智慧,学校应当是一群聪明人组成的教学集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他自身必须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他有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他观察问题有高度,他的课堂体现着正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能直面复杂严峻的现实,辨别是非真伪,他能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从容应对突发情况;他从不附和别人的观点,总是独立思考,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他有一套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他总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创造,让课堂有智慧之光;他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对教学内容有个人见解,能让所有的学生关注方法,轻松地学,渐入佳境。

在学生眼中,教师善于学习,并富有生活激情,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层面,教师都是聪明人、有趣的人。

于是,学生对“教师”“学校”便会有“热爱”“敬重”;如果在未来社会见到大批平庸无趣的人,他就会特别珍惜、怀念学生时代。

校长是有教育理想也有理智的知识分子,他的智慧一定要超越“执事”式的行政官僚,否则他无法管理学校,无法领导一群有智慧的教师。

他的领导力不在于他握有的权力,而在于作为优秀管理者的远见卓识、博大胸襟和诚实守信。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当下,还要关注他们未来立于社会的精神姿态,这就需要领导学校的人有高于一般知识人的责任感;学校要包容来自教师不同的意见,学校能容许有不同的声音,提倡风格不同的教学实践,保护教师的自由思想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成为有现代文明意识的精神家园,教师和学生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富有智慧的各科教师群体,是学校教育品质的“标高”。

学生从师而学,怀着对文明与智慧的向往,如果他在学校不被当作有尊严的人,而只是升学率的“分母”,他必然丧失学习的激情。

他看到野蛮的“教育GDP”,看到学校管理像集中营,看到教师像看守机器的操作工,作为学生,则是等待灌输的容器,那么,“教育”在他看来,就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充其量是绝境中的跋涉,是苦难之路荆棘之路,他不过是通过教育摆脱可能的苦役,通过教育获得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录者:倪孟达)“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

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

”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

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

这是一种现实。

”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

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

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

“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

”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

”“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

”(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

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值几块大洋?”横向跟别的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比一比,纵向跟先辈同行比一比,我们的付出与所得匹配吗?有一个大学校长面对台下500多位中学教师说:“师范生的水平太差了,比你们还差!”这话引起了台下的公愤。

作为大学校长,不了解中学的实情,讲这话有其不严肃处,但关起门来,我们老师应反思自己,我们究竟如何?最喜欢讲的三句话:我是犯过很多错误的教师;我是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改正错误的教师;因此,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对于名誉,那些我毫不在意,我唯一看重的是,学生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教育不是工业、商业,教育是农业、林业,我常说我是一个农夫。

作为农夫,我要抓住农时,对天气特别在意,最后才能收获果实。

在我的土地上,我可以做什么?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中,有很多不平等的关系,如官与民,但在教室里,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从事的是理想化的职业,因此每个教师都应有理想。

我们的教育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我们更应该办对得起民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我这样跟他说:早晨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嘴里哼着歌,一路上还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在学校里跟老师同学们愉快地呆在一起,课堂里积极地探讨问题,有许多收获;下午四点钟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向妈妈深情吟诵今天刚学会的诗歌,跟她谈论自己的理想。

(大意如此)其实这不能算理想,在我们的过去,这些都是真实有过的生活,怎么就成了理想呢?小学教育研究专家于永正(音)说,教了50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我起先不懂这话的意思,但忽然有一天领悟了。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个吃馒头但不做诗的民族。

教师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理想中提升自己。

老师有理想了,学生才会有理想。

我有这样一段经历:有一天遇到一个学生,跟他说,你最近语文成绩好像没有提高啊!学生回答道,老师,我现在不一样了,我看世界的眼睛变亮了。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听到这话多么令人欣慰啊!我有一个课代表,长得高大帅气。

有一年的12月13日,学校要搞一个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活动,要排诗歌朗诵节目,物色人才,我这个学生朗诵普希金的《致大海》,一个历史老师听了几句之后,就非常激动地说,“就是你了!”学生对他说,请别打断我,诗是不能打断的!我们如今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让这样的学生更多一点。

教师职业的危险之二,是当下老师们把教育当作名利场。

我们有一套独特的制度,评职称,非常详细,且等级分明,在世界上恐怕不多见。

我主张取消职称和各种荣誉,一切归零。

这话以前不敢说,怕别人说我“酸”,现在得到了那么多荣誉,也就可以大胆地讲了。

许多老师的名片上有一大串头衔,我不会记住他那许多内容,只知道他是哪一个县的老师。

教师只要刻苦钻研,把课上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有一个老前辈说:“我得到过所有的荣誉,现在退休了,把所有的还给社会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情’字”,多么感人的话啊!我有很多次路过杨浦高中,看看校园中蓊郁的树木,就想到于漪老师,想她在这里度过的那漫长的岁月,她刚来时,这些树应该还是小苗吧?如今大树参天,它们都是见证。

在今天这个名利场中,年轻教师都把目光盯着考试成绩,在那些微小的分数和名次上斤斤计较。

评职称时,材料里无一例外会提到成绩,说“高考成绩名列年段前茅”,其实分数就差0.2。

这有意义吗?你是不是好老师,要看的是:其一,学生是否喜欢你的课?你上课前,学生是以期待的心态还是以恐慌的心情等你到来?课堂中,学生是不断地看表,还是不知不觉又一节课过去,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其二,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语文老师才算是成功的;其三,由于你的教育,学生是不是养成终身学习祖国语言的意识?我有一个女学生,嫁到了日本,回来后跟我说了这样的事。

有一天她在家里接到丈夫的外婆打来的一个电话,老人家92岁了,一个人固守在老家的一亩地的茶园边,她打电话给外孙,是要告诉他,自己新得了一句诗(日本俳句):“薰风里,茶道已万事俱备了。

”而这个女学生的72岁的婆婆,在家里做完家务,闲坐着时,也不时感慨道:“啊,那逝去的岁月!”这是明治以来,日本的教育在国民的心中播下的种子还在发芽。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都在追求着分数,而背后还有大量“卖狗皮膏药”的高考专家。

有一个校长说得好,一个愚蠢的教师,如果勤奋地工作,那将是教育的灾难。

他该去吃喝玩乐。

他勤奋的结果是,学生被迫害,被误导;学生不喜他,家长怕他,同事气他。

他是一个奴隶式的人,站惯了就不敢坐。

但校长喜欢这样的人,他会说勤能补拙,非常投入地做练习,也要学生跟他一样投入地做练习。

但专业修养不够的教师,越努力结果会越糟糕,他越想弥补自己的愚蠢,造成的灾难就越大。

因此说,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爱心之外,还需要智慧。

学校里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老师管50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如今又有新的灾难来临: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现在当老师了,他们之前所有的压抑现在终于有一个释放的渠道了。

这些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给学生排名次,而不问这样做是否科学。

我看过一张希特勒的照片,那是他从林茨小学毕业时的合影。

老师按照学生的成绩排顺序,成绩好的学生站前排,越好的跟老师靠得越近,而希特勒的成绩很差,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进入中学,希特勒学的是文科,他成绩依然不好,有一个同学,是犹太人,叫维特根斯坦,成绩也不好,跟他同班,后来成绩好起来,跳级了,而希特勒依然享受“差生”待遇。

这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希特勒的孤僻和变态性格,跟早年受教育中形成的自卑不无关系。

于漪老师从不用“差生”这个词,我也不用。

中华民族是个残忍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自相残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相斫史”;而今天社会上屡见不鲜的“灭门案”,跟我们功利的教育有无关系?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跟教育有无关系?我曾对大四的师范生讲,讲台并不神秘,却很神圣。

它最适合有民主平等意识的人。

学校、教师都应该有精品意识,要严肃认真地从事科研工作。

有的学校一年完成十几项课题,有的教师一年结两项课题,问他具体都做了什么,却支支唔唔说不出来。

“十年磨一剑的人是侠,一天磨十把的是菜刀。

”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一般都会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然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子。

而美国的学生,却很喜欢当博士后的经历,虽然收入不高,却可以呆上13年,做着枯燥却有意义的事。

而十几二十年后,诺贝尔奖就会被这样的人捧走。

我有一个学生留学美国,说自己正在做着一项研究,“不长,才做了五年”,他说再过个十三四年,就可以完成这项课题,将对攻克红斑狼疮有作用,他在其中有1%的贡献。

他说人类真了不起,全球有5万多人在研究,不用多久,就可以攻克红斑狼疮了。

我问还要多久,他说,大概也就七八十年吧!言语背后是如此真诚的理念。

这话让我如何能不激动?让我如何不以他为骄傲?于漪老师说62届的学生是她的榜样,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就是我的榜样了。

对于学生,我们的做法要改善的还有太多。

在加拿大,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3+5=6,老师说,了不起,你快接近正确答案了。

而我们的老师很少能有如此的器量。

某学校有一个网络作文教学的经验,即把所有学生的文章传到网络上,处于公开状态,任何人可以看到任何文章,并作评论。

我说这样不妥,因为“写作是一种私秘性的事”,学生有权拒绝把自己的文章公开,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该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

以前我曾打算在课堂里朗读一个学生的作品,征求她的意见时,她拒绝了。

她写的是悼念外婆,不想公开此种情感。

这种文章只能给老师看,因为老师是学生最信任的人。

同样,学生的日记也不是教师可以随便翻看的,父母也没有这个权力。

家长不该去撬孩子的抽屉,更不该偷看他们的日记。

西方的家长在进子女的房间前,轻轻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正是这轻轻一敲,诞生并延续了他们的民主传统,形成他们的民主社会。

下面要讲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自觉地读书,沉潜下去。

看赵志伟、于漪老师的书,一个感触是我们教师平时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

如今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苏教版教材配备了全套的教学设计,每篇课文都有几套教学方案,教师上课前看一下课文,再参照这些设计,一堂课就能应付过去了。

编写者说:“与其让他们瞎讲,不如让他们照着讲。

”“这样教师能成长吗?”“管不了!”教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当前的课堂缺少创造,许多公开课听起来都似曾相识,都是重复的工作。

鲁迅的《祝福》,最初有人设计课堂思路:“二进鲁家,三幅肖像”,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延用这种上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