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原文和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那么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那么,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那么不得其正,有所恐惧那么不得其正,有所好乐那么不得其正,有所忧患那么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凡人之情,莫不好受人之欢。
蚤节不务劳而货殖焉,有乎哉!男女之情,莫不好久居其家。
贪生而莫利,有乎哉!万乘之国,十乘之家,百乘之家,其舍利其家者,其国之殃大矣。
是故修身为本,其政治也,修其家者,其国政也;修其国者,其天下政也。
《诗》曰:“修矩于厝,其方正。
”《诗》言志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由我者,其任助尔问之;迩之者,其志助尔问之。
曰:“哉!尔所谓道者何?”曰:“亦何似乎?”《诗》曰:“其旨迈迈,皇亦为之。
”曰:“斯可矣。
”曰:“尧治天下,平。
其至也,哉!其可矣。
”《大学》翻译:大学的道,就在于明辨大德,亲近民众,止于至善。
知道自 restraint 之后才会有定心,定心之后才能静心,静心之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结果。
物体有起始和终结,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
了解先后之次序,才算跟上大道。
古人要向天下展示大德,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先整齐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齐家庭,先修身养性;想要修身养性,先端正心态;想要端正心态,先真诚对待内心;想要真诚对待内心,先追求满足知识;满足知识在于实践。
培养实践能提升知识,知识丰富才能保持真诚;真诚才能端正心态,心态端正才能修炼自己;修炼自己才能整齐家庭;家庭整齐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3篇
《大学》全文及翻译第一篇:《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轻而其所轻者重,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illuminating bright virtue, loving the people, and abiding in the utmost good.Only by restraining oneself can one become stable; only after becoming stable can one achieve tranquility; only when one attains tranquility can one be at peace; only when one is at peace can one plan; and only after planning can one achieve success.All things have their roots and their branches, and all affairs have their beginning and their end.Understanding the order of priority can bring uscloser to the path of success.In ancient times, those who wished to illuminate virtue throughout the world would first govern their country; those who wished to govern their country would first regulate their family; those who wished to regulate their family would first cultivate themselves; those who wished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would first rectify their hearts; those who wished to rectifytheir hearts would first be sincere in their intentions; those who wished to be sincere in their intentions would first expand their knowledge through observing matters.Only when one has distinguished things can one acquire knowledge; only after acquiring knowledge can one be sincere in intentions; only when one is sincere in intentions can one rectify their heart; only after rectifying their heart can one cultivate themselves; only after cultivating themselves can they regulate their family; only after regulating their family can they govern their country; only after governing their country can they bring peace to the world.From the emperor to the common people, everyone should start by cultivating themselves. Without a strong foundation of individual virtue,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social order.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is important, and trivial matters shouldbe overlooked.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ings.。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
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汤之《盘铭》
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
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 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 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 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
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
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 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原文如下: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qīn)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yā)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qíyù),绿竹猗猗(yī)。
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xu 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xiàn)兮者,恂栗(xún l ì)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hū)!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luò)其乐(luò)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译文: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假设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原文及译文〔下篇二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
〔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
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祥的人道。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全文及译文编辑整理:王俊来1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的途径在于革除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革除物欲后才能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花力气的地方不见成效,而不花力气的地方反而有效,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全文翻译【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打印前请先删除此段)因孩子研究国学用。
网上搜了下,版本不一,与孩子学校选用的内容不一致。
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后面缺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一句。
或者内容次序与研究用教材内容不一致,如第二节直接跳至“《康诰》曰”等。
所以根据学校教材与网络搜集的文本重新整理了一遍。
学生《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XXX,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XXX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世界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讨后才干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干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干规矩;心思规矩后才干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干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管理好国家;管理好国家后世界才干太平。
【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康诰》(1)曰:“克明德。
”(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
”(4)《帝典》(5)曰:“克明峻德。
”(6)皆自明也。
(7)【注释】(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
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
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
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
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
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
缗蛮,即绵蛮,鸟叫声。
隅,角落。
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wu),叹词。
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
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澳(yu)水边。
斐,文采。
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
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
(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wuhu):叹词。
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
没世:去世。
【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
大畏民志(3)。
此谓知本。
【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