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稻作和粟作农业逐渐推广;耕 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 耜来进行耕作;家畜饲养出现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 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 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 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 翻出。
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 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 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 在木棒下端制成的。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1)材料一反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居民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 生活。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寒冷干燥,这类建筑有利于防寒和炊煮。
材料二 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
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
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并
得到发展,他们分别种植水稻和粟,并会饲养家 畜,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食物来源
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天然洞穴里,过着群居 穴处的生活;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会建造房屋, 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方式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和 生产工具
半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 北京人、山顶洞人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河姆
渡人、半坡人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之分。 社会分工
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烧制彩陶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农具:骨耜 凿井取水 河姆渡遗址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水稻在我国 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 (南京校级期中)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 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地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 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华师大版)(共
01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大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从而对
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
02
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影响了生态系
统的平衡。
环境污染
03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
污染。
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 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对生
智能农业的发展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 理。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研发更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推广
注重生态平衡,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减少 化学农药使用。
循环农业的实施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工具的演变
石器工具
早期农业使用石器工具, 如石斧、石犁等。
青铜器工具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工具逐渐取代石器 工具。
铁器工具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制农 具如铁犁、铁锄等得到广 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
PART 03
原始农业的影响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2
随着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 人类开始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 ,原始农业应运而生。
农业起源的探索历程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现
并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
考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 科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农业起源提
供了重要依据。
学术界对于农业起源的时间、地 点和方式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骨 耜
炭化稻谷
黑 陶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 1.地点: 浙江余姚( 南方长江流域) •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耒耜 • 4.农作物: 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 6.原始饲养业: 猪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西安半坡 出土
石磨盘
鱼钩
石斧
纺 轮
粟、菜籽
陶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 4.农作物: 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 点和判断依据。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导航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
4
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
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神农播种五谷
——
民,不至 农分足于 作地,神 古 。之于农 之
水稻(水田) 磨制石器、耒耜
粟(旱田)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 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练习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的是()A北京人遗址B 山顶洞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2 下列能展现长江流域居民制作骨耜、种植水稻鞥原始农耕生活图景额文化遗址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山顶洞人遗址3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大约在()A 公元前10000年左右B 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C 公元前9000年左右D 公元前4000年左右4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
他们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5 .“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
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包括()①北京人遗址②半坡遗址③元谋人遗址④河姆渡遗址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6 我国的哪一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A 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7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 农耕文明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 神话传说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8 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处应填写的标题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9 如果半坡居民用“祭天祀地”的方式庆祝粮食丰收,你知道他们祭祀所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吗()A 水稻B 玉米C 栗D 粟10 我国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的住宅选用的是干栏式建筑。
相似的建筑曾发现于()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 河姆渡遗址11 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信息符合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 河姆渡遗址12 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A.北京人B.半坡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13 “民以食为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 2 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 万年至20 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PPT
比较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比较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房屋类型
距今约五六千年 半地穴式
距今约 7 千年 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 小麦和粟
]
A.山顶洞人时期 B.河姆渡时期 C.半坡时期
D.北京人时期
9、黑陶是哪个时期的陶器[ A
]
A.河姆渡时期 B.半坡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D.大汶口时期Fra bibliotek练一练
10、山顶洞人在人的尸体周围撒上红色粉末,说明他们有
了[ B ]
A.审美意识
B.宗教意识 C.科学知识
11、小口尖底瓶的出现,说明形成了[ B ]的萌芽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是如何产生的?
原始人类在采集野生作物的过程中,把一些果实随 手扔到地上,他们发现有一些果实能生出新的果实,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逐渐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 农业由此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在哪 些遗址中都有发现?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课文第8页注记)江西……、湖南……、浙 江……。
读课文12页相关史实完成下面问题
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 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 原因是:_______。
读课文13页知识拓展,完成下面问题
良渚遗址位于____,距今____年,由____、 ____ 和 ____ 组成 。遗址中发掘出随葬有 ____、 ____、____等玉器。2019年7月6日, 遗址被列入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课文笔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 农作物:稻、粟、黍2.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3.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作物种类增多:黍、稷、粟、稻等2. 生产工具改进:耒耜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耕作技术提高:深耕熟耘,使土地更加肥沃4. 水利设施建设:原始水利设施的出现,提高了抗旱能力三、原始农业的特点1. 粗放耕作: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如天气、土壤等。
2. 简单协作: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作,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
3.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包括祭祀、礼仪、艺术等方面。
四、原始农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
3. 私有制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也逐渐产生,人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
4. 文明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思考题1.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的生活依赖于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原始农业的发展还提示我们,要保护土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私有制也逐渐产生。
这些变化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字、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农业的产生》史前时期PPT课件2
第二页,共42页。
第二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 分。
什么(shén me)是 农业?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jìnhuà)而来的
第三页,共42页。
第三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分。
原 始
(yuánshǐ)
第四页,共42页。
农 耕 分
第四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分。
半坡出土(chū tǔ)粟
第八页,共42页。
第八(dì b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分。
谷子属禾本科作物 (zuòwù),籽粒为球形、卵 圆型谷物类粮食,脱壳前 称为“谷子”,脱壳后称 为“小米”, 学名为 “粟”。谷子起源于我国 黄河流域,是由野生狗尾 草进化而来。我国栽培谷 子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 我国古代甲骨文称粟为 “禾”,秦汉以粟为五谷 之首(禾、稷、菽、麦、 稻)。
练一练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D)
A 北京(běi jīnɡ)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第三十八页,共42页。
第三十八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分。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C )
A 小麦(xiǎomài)和玉米 B 小麦(xiǎomài)和水稻 C 水稻和粟 D 水稻和玉米
第一单元(dānyuán) 史前时 期
原始农业的产生 (chǎnshēng)
第一页,共42页。
第一页,编辑(biānjí)于星期五:十五点 五十二分。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原始社会的人,如 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 (wéishēng),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结论:受季节变 化和天灾 (tiānzāi)影响大, 食物来源不充足、 不稳定,需要经 常迁徙。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主要内容包括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原始农业的主要代表——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原始农业社会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方面产生好奇心,同时也可能对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始农业社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了解它们在我国原始农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原始农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展示法:教师展示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3.讨论法:教师学生就原始农业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原始农业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社会。
《 原始农业的产生》课件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原始农耕生产的情况;因为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②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 们种植水稻;黄河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 他们种植粟。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青陶 C.白陶 D黑陶
A
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遗址 生活 自然环 区域 境特征
建筑 农作物 驯养 制作
形式
动物 陶器
河姆 渡遗
长江 气候湿润干栏式 水稻
址 流域 水网密布
半坡 黄河 气候干燥 半地 小麦
遗址 流域 河流少 穴式 粟
牛 黑陶
猪
彩 陶
练习
B 1、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
A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尧舜禹时期
新授
半坡人的彩陶
让你想到了……
半坡人的制陶技艺和工艺已相当高超
新授
观察思考
1.陶钵上刻的是什 么动物? 2.它与今天的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什么不同? 3.人们为什么把猪 刻在陶钵上?
半坡的陶器与河姆渡的陶器有什么区别?
半坡──彩陶,河姆渡──黑陶
总结
讨论完成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原始农业的产生
导入
神 农 与 伏 羲
新授
石镰
收割庄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2、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及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导致农耕生活产生差异的原因【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知识链接】尖底瓶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
【学习过程】A级一、温故知新1、目前所知我国生存最早的是万年前的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人。
2、北京人过着和生活;使用石器;懂得使用,还会。
3、山顶洞人距今,生活在流域。
B级二、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三、合作探究B级1、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 华东师大版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谱”河姆渡村落以水稻种植作为农业主要部分,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
山地林间的禽兽、饲养的牲畜、大量的水产,还有野生的水果、野菜及蘑菇、鸟蛋等,都被一一搬上“餐桌”,成为河姆渡先民的美味佳肴。
许多食物不但能够果腹充饥,还能加强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有不少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为今天的人们所喜爱,或成为宴席上的佳肴珍馔,或被选为上佳的滋补食品,特别如龟鳖等高蛋白食物,更是被制成形形色色的药丸、胶囊等。
然而在河姆渡人的“菜谱”上,这些是再寻常不过的食品了。
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有的可以直接食用,如各种水果、菱角等。
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现场,多处发现被掰成两半的菱角壳、桃核等,专家推测这是当时人们生吃后遗留下来的。
有的食物则需经过加热炊煮处理,一来可以杀菌,二则有助于消化吸收,而且烧熟以后吃起来的口感要比生吃好很多。
烤也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方法,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炊煮器具。
河姆渡原始先民自然也用这样的方法来烧烤食物,烧烤的对象则多为狩猎而得的禽兽以及饲养的家畜等肉类食物。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我国南、北气候相差很大。
不同的气候,使南、北方的房屋建筑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巢居”和“穴居”,当是南、北方最早的居住形式。
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
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的住房,仍保留干栏式建筑的遗风。
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而成。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
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
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
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1、人类是从一种 进化而来的。
2、目前所知我国生存最早的是
年前的 的是
万
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 人。
3、北京人过着
使用
和
生活;
。
石器;懂得使用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 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 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 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猜谜语
粟
水稻
在不断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原始居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会了种植庄稼和喂养家畜。出现了原始农业,即原始农耕文 化。其中中最具代表的是北方半坡遗址和南方的河姆渡遗址。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遗址的原始农耕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化有何
异同? 2、了解南北方原始农耕差异的原 因及表现各是什么?
1、西安 半坡 发现的原始聚落遗址,是北方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河姆渡 遗址是南 方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的代表。 2、北方原始先民种植 粟 、黍 ;南方原始
先民种植 水稻 ,南北先民因地制宜形成了 “南稻北 的特色。 粟” 3、半坡原始先民居住的房屋是 半地穴 式;会 烧制(彩陶);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是 干栏 式;会烧制(黑陶) 。 4、南北方先民会制作 磨制 石器,历史上称为 “新石器时代”。
想一想
这是什么样的房子,是南方 的还是北方的? ------半地穴式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 成这样的差别?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南北先民不同的农耕文化与当地的气候环 境有关系吗?为什么? 南方 长江下游地区,土地肥 南 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 稻 植。 北 北方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比 粟 现在温暖,肥沃的黄土,掌握 了粟、黍的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类是从一种
古猿
进化而来的。
2、目前所知我国生存最早的是 170
年前的 元谋
万
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
的是 北京
人。
和 狩猎 生活; 。
3、北京人过着 采集
打制 使用
天然火 石器;懂得使用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时间: 地点:
距今六七千年前 今陕西西安半坡
所住地区 黄河流域(北方) 黍、粟、猪狗 长江流域(南方) 水稻、猪狗
主要动植物 房屋建筑 日常生活用具 生产工具
半地穴式
陶器
干栏式
磨制石器
一、填空
1、半坡聚落遗址是 北方 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 人种植 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粟 的国家之一。 2、河姆渡聚落遗址是 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 渡人种植 水稻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水稻 的 国家之一。 3、半坡人所居住的是 半地穴的房屋,河姆渡人所 居住的是 干栏式的房屋。 4、南、北方居民都已会制作磨制石器 和 陶器 。 考古学上称使用 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面对历史的印记,你的感悟…..
试判断半坡出土的工具的用途, 推断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和骨锥 他们用纺轮把麻纤维捻成线, 织成麻布,然后再用骨锥等工 具把兽皮和麻布缝合起来
读图学史 1、这个陶器叫什么?
半坡尖底瓶
2、半坡尖底瓶的用途 是什么?
时间: 地点:
距今七千年前 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 姆 使用的工具: 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渡 遗 种植的农作物:水稻 (原始农业) 址
饲养的动物: 猪、狗等 居住的房屋: 2.说明了什么?
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
石镰
收割庄稼
骨耜(si)
耕种土地
石耜
石磨及磨棒
加工谷物
5、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的根本因素是( C)。 A.饮食习惯 C.自然条件 B.劳动工具 D.劳动技术
6、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舟。想想小陶舟是做什么 用的?它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从陶舟的大小看,无实用价值。考古学家认为是玩具。 小陶舟说明了:
A.它说明河姆渡居民能够制造陶器。 B.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很熟悉舟,或舟在他们的生活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 C.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D.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有一定的闲暇时间。 E.其他……
磨制石器
选择题 1.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 C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你认为半坡人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的一个重 要原因是( C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 学会了种旱地作物 C.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 D .这些先民生活的地方气候比较温暖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这些先民最 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4.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特点为( D ) A.地穴式 B.半地穴式 C.砖瓦结构 D.干栏式
陶器
烹煮和储存食物
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 石器有什么不同?
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 代”。
新 石 器 的 曙 光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
“打制旧,磨制新”
早期人类告别洞穴,搭建住所定居 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 成这样的差别?
半 使用的工具:磨制石器、陶器 坡 原始农业: 粟、黍、蔬菜、 遗 址 原始畜牧业: 猪、狗等
原始手工业: 纺织(麻布)、制作彩陶 居住的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最早的半地穴式建 筑出现在半坡遗址。 北方地区寒冷干燥, 这种建筑有利于防 寒保暖,与现在的 窑洞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它有一部分 深入地下,不仅冬 暖夏凉而且能抵御 野兽的侵袭。。
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遗址
生活 区域
长江 流域 黄河 流域
自然环 境特征
建筑 农作物 驯养 制作 动物 陶器 形式
水稻 牛等 黑陶
河姆 渡遗 址 半坡 遗址
地势低 洼,气 干栏式 候潮湿 炎热 气候干燥 半地 穴式
粟、黍、猪和狗彩陶 等 蔬菜
总结
西安半坡聚落 浙江河姆渡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