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网络新兴媒体怎样把握尺度?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技巧与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技巧与注意事项在处理媒体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技巧与注意事项,以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况,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指导原则和技巧,供参考:1. 保持透明度:面对媒体,始终保持真实和诚信,提供准确的信息。
避免欺骗、误导和不必要的保密。
透明度能够建立信任,有助于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2. 提前准备:对于可能的媒体曝光,提前准备好相关信息和数据,事先思考可能的问题和难点,并相应做出应对措施。
提前准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媒体关注和提问,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 简明扼要:在与媒体沟通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地传递信息。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技术术语和复杂词汇,确保媒体和受众能够理解并传递正确的信息。
4. 及时回应:媒体工作非常迅速,对于媒体的问题和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回应并提供准确的信息。
快速回应有助于控制局势并弥补可能的误解。
5. 主动沟通:除了对媒体的回应外,还应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
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助在紧急情况下更好地控制公众舆论和形象。
6. 训练和模拟:定期进行媒体训练和模拟演练,以提高媒体沟通的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可以熟悉并应对各种媒体提问和挑战。
7. 掌握媒体平台:了解不同的媒体平台和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针对不同的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可以提高信息的曝光率和传达效果。
8. 审视言辞:在与媒体互动时,特别在电视和广播上,要审慎选择言辞并控制情绪。
避免冲动和激动地回答问题,保持冷静和专业。
9. 审核报道:及时审核媒体报道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信息,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
保持对自己形象和利益的保护。
10. 分享成功和教训:及时分享成功的媒体经验和所学到的教训。
通过反思和总结以往的媒体沟通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媒体应对能力。
在应对媒体时,时刻记住这些原则、技巧和注意事项,能够更好地控制局势、准确传达信息,并树立良好的形象。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关注度往往很高。
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媒体的焦点。
在面对媒体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黄金法则,以保证有效沟通、防止潜在危机。
1. 及时回应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回应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时间给予媒体一个明确的回应,表明态度和立场,有助于避免猜疑和负面传闻的产生。
要尽量避免因延迟回应而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
2. 保持透明度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对于突发事件,尽量提供详细的信息,让媒体和公众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处理方案。
如有涉及隐私、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可以适度地进行处理,但不可隐瞒事实真相。
3. 保持冷静在面对媒体的追问和批评时,保持冷静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是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评论,都需要理性地回应,避免情绪化的言辞和冲动的行为。
冷静的态度能给人以信心和稳定感,有助于掌控舆论局势。
4. 预先准备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常出人意料,但我们可以提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可以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进行相关人员培训,以提高处理事件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样,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应对。
5. 主动公布信息在突发事件中,主动公布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主动公布信息会使媒体和公众产生质疑和揣测,进一步扩大事件影响力。
所以,面对突发事件,要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信息,主动进行回应,争取掌握媒体话语权。
6. 与媒体建立积极关系长期以来与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在关键时刻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建立起积极的关系,包括需要时提供媒体所需的信息和资源,主动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等,这都能够让我们在突发事件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7. 合理分配资源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做好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有效地应对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要确保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不被耽误,避免因过度关注媒体而导致其他问题的滋生。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的报道往往对于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此,我将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在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第一、及时回应。
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要做到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及时提供信息,避免出现信息真空。
第二、坦诚相待。
对于媒体的提问,应坦诚回答,不回避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
第三、保持一贯性。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保持一贯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言论,否则会降低公众对于信息的信任度。
第四、控制情绪。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激动或愤怒而做出过激的言论,导致舆论失控。
第五、善于表达。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要清晰、明了,以便媒体和公众能够理解。
第六、沟通协调。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各方的利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第七、避免说谎。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避免说谎,因为一旦被媒体揭露,将毁灭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第八、主动公开。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主动向媒体公开信息,而不是等待媒体的关注和追问。
第九、尊重媒体。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要尊重媒体的工作和职责,不要对媒体进行攻击或诋毁。
第十、学会辩护。
在面对媒体的质问和批评时,要学会辩护自己的立场和行为,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形象。
总结回顾:在面对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需要及时回应、坦诚相待、保持一贯性、控制情绪、善于表达、沟通协调、避免说谎、主动公开、尊重媒体、学会辩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媒体的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形象。
个人观点:作为面对媒体的对象,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媒体出现之前,我们要提前制定好应对策略,并且要在面对媒体时,保持警惕,不要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媒体的评台,积极传递正面信息,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浅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
浅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时有发生,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也成为新闻媒体和记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舆论影响力大等特点,因此对于新闻报道的技巧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技巧,希望能够给广大新闻工作者一些指导和帮助。
一、迅速获取信息的渠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和记者们需要迅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
可以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公安机关、消防队伍等建立联系,获取到最新的事件进展情况。
可以通过与现场目击者、当事人进行交流,来获取更加详细的事件信息。
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渠道来获取事件的各种资料。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才能迅速获取到全面的事件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二、准确把握事实真相在进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时,准确把握事实真相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伴随着情绪的高涨,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新闻媒体和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必须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客观公正地对待事件,避免对事件过度渲染和猜测。
只有通过严谨的事实核实,才能使报道更加准确、可信。
三、保持信息的及时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因此保持信息的及时性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技巧。
记者们需要全天候地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定时发表最新的报道。
他们还需要及时地对事件进行解读、评析,将复杂的事件信息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只有通过保持信息的及时性,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具价值。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随着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革新,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趋势。
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来说,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事件的现场情况,给公众带来更加直观的观感。
记者们可以通过拍摄现场照片、视频、采访视频等方式,将事件的经过和现场情况展现给公众,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创新机制进行探究。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视角下,如何创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和科普宣传机制。
一、新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作用1. 及时传播信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传播相关信息,使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情况和救援信息,提高应对灾难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灾难事件的跟踪报道,让公众了解最新的情况。
2. 效果宣传教育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灾难事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协助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进行救援工作。
3. 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公众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方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二、突发性灾难事件科普宣传机制的创新1. 利用热点事件进行科普宣传突发性灾难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可以利用这一时机,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相关的灾害知识和应对方法进行科普宣传。
对于地震事件,可以提醒公众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哪些行动,如何确保自身安全等。
2. 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生动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可以利用动画、漫画、微电影等形式制作科普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解灾害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受众直观理解的难度。
3. 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渠道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快手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拓展更多的宣传渠道,让科普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4. 引导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科普宣传不应该仅仅是机构和媒体的事情,更需要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举办互动游戏、征集原创文章、拍摄公益短片等形式,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中来。
面对危机的新媒体应对策略
面对危机的新媒体应对策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面对危机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在危机发生时,企业需要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面对危机的新媒体应对策略。
一、及时回应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危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因此,企业需要及时回应,以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公告、声明等,向公众解释事实真相,消除不实传言,维护企业形象。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及时回答他们的疑问和关注,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二、积极应对面对危机,企业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首先,企业需要成立危机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危机的应对和处理。
其次,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危机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信息发布渠道、危机处理流程等。
此外,企业还需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的信息,以避免不实报道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传递正面信息。
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危机公关,通过发布相关内容、与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互动等方式,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四、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面对危机,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
首先,企业需要定期进行危机演练,以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危机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及时获取危机信息,分析危机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危机应对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以确保危机应对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加强公关活动在危机发生后,企业需要加强公关活动,以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积极回馈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对于媒体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
灾难报道是一项极其敏感和重要的工作,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态度也将会对受灾地区的恢复和重建产生重大影响。
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有着更加严肃和负责任的媒体责任。
媒体应该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
在灾难发生后,人们急需了解灾情和救援情况,媒体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灾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媒体还应该及时报道救援进展和受灾民众的生活状态,让公众了解到灾区救援工作的进展和需求,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救援工作中。
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不仅能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更能够帮助受灾地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促进灾区的恢复和重建。
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应该根据事实报道灾区的情况,避免进行夸大和情感化的报道,避免利用灾难事件来进行炒作。
客观公正的报道,既有利于公众正确了解灾情,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媒体还应该客观地报道救援工作和受灾民众的情况,避免进行煽情和同情的报道,尊重受灾民众的尊严和权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能够帮助公众正确评估灾区的情况和需求,更好地支持救援和重建工作。
媒体应该积极、富有责任感地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
除了报道灾难事件,媒体还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救灾募捐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和支持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媒体还应该深入揭露灾后救灾物资分配、捐款使用等问题,监督救灾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灾民的合法权益。
积极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有助于让媒体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救灾和重建工作中,促进灾区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灾难报道对于媒体的责任更加重大。
媒体应该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灾难事件,深入、细致地报道灾难事件,积极、富有责任感地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帮助受灾地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促进灾区的恢复和重建。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新闻媒体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发布渠道,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一个让个体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的空间。
因此,传统新闻机构需要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找到适应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1.信息混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源众多,且缺乏审查机制,使得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
这给传统新闻媒体的真实报道带来了冲击,使公众很难辨别真假信息,从而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速度压力社交媒体的实时性和即时互动性要求新闻媒体机构迅速准确地发布新闻。
然而,新闻的速度很难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实时互动相媲美,因此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着速度压力,容易被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首先获得并传播。
3.个体话语权的崛起传统新闻媒体通常是集体话语的代表,而社交媒体平台则鼓励个体表达和传播信息。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这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构成了威胁。
二、应对策略1.建立互动与参与机制新闻媒体需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互动与参与机制,使得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例如,可以通过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发起讨论和投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参与度,增加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
2.加强事实核实和信息监督为了应对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新闻媒体应该加强事实核实和信息监督的工作。
通过建立事实核实团队和监督平台,及时辟谣和举报虚假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强化品牌建设和内容质量传统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树立较高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此外,也要注重提升内容质量和深度,通过深度挖掘和独家报道来吸引公众,从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更多关注和转发。
4.跨界合作与创新新闻媒体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在内容分发和传播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论自然灾害事件下党报的融媒体报道创新——以安徽日报2020年抗洪抢险新媒体报道为例
自然灾害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1]洪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黄河、长江等流域曾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流域性重大洪灾,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20年入梅以来,安徽成为全国的强降雨中心。
全省平均降水量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梅雨期之长、暴雨日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均为历史第一。
长江、淮河、巢湖多条支流超历史最高水位。
洪涝灾害面前,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加强策划、全媒发力、派出记者深入灾区一线,传递现场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宣传报道抗洪一线的感人事迹,一批批文、图、视频和创意作品迅速推出,传播效果突出,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点赞。
一、党报自然灾害报道要注重“移动优先”(一)移动优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受众阅读新闻的“第一平台”。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特点愈发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受众在哪里,哪里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
可以说,移动传播时代,受众迁移的规律直接决定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属性和方式。
在自然灾害这样的重大事件发生时,党报不能只盯着自己传统的“一亩三分地”,不能在新媒体端失声失语,而要突出移动优先策略,在“两微一端”推出更快更多更优质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作品。
(二)移动优先,是党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必修课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正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一次次实践、一场场“实战”,以检验融合成果、提升融合能力。
党报要紧扣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节点,全力做好融媒报道尤其是移动端传播,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论自然灾害事件下党报的融媒体报道创新——以安徽日报2020年抗洪抢险新媒体报道为例○王弘毅【摘要】洪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事关公共利益,受众关注度高。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临挑战和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临挑战和应对策略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新媒体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推动着新闻传播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传播和获取,这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信息的涌入和传播给人们的信息接收和辨别带来了挑战,也促使新闻传播行业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应对能力,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确保新闻传播的质量和价值。
1.2 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信息过载和真假信息难分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包括新闻、资讯、娱乐等内容,而且这些信息往往是来源不明确、真实性难以确定的,造成了信息过载的现象。
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用的、准确的信息,容易被误导和误解。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还面临着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挑战。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到受众手中,但在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新闻可以瞬间传播到全世界,传播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些挑战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需要新的策略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新闻审核和核实机制,提升新闻传播者的素养和应对能力,积极拥护技术创新与规范发展,是新闻传播领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信息过载和真假信息难分信息过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之一。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对于个人或组织来说,应对媒体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以下是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原则:1.诚信原则:作为被报道的对象,要始终保持诚实和真实,尽量不说谎,不夸大事实。
一旦被媒体曝光了虚假信息,信任度将会大幅下降,对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一致原则: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保持一致的声音和态度。
不同的人发表相同观点,会使信息更加有说服力,有利于塑造个人或组织的形象。
3.主动原则:要主动与媒体沟通,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
情况不明朗和人搭口岸特殊的人,往往会遭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通过主动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了解和信任。
办法:2.把握时间节点: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当的时间发表观点。
有时候,一篇负面报道可能是由于错误的时间选择引发的。
要做好媒体监测,及时跟进有关的新闻动态,及时作出回应。
3.掌握媒体语言:媒体有自己的特殊语言和写作风格。
要了解媒体的要求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媒体语言和写作技巧,以便能够更好地与记者合作和沟通。
技巧:1.说出核心信息:在与媒体进行采访或交流时,要学会挑选核心信息,并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
不要在大量的信息中迷失重点,而是抓住重点,让关键信息更易于被媒体和受众接受。
2.控制情绪和语气: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被情绪所控制。
语气要稳重,不要口出恶言,以免给别人留下过激或不成熟的印象。
3.大胆引导话题:在与媒体进行采访时,可以适度引导话题,把握话语权。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记者关注自己希望报道的内容,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
注意事项:1.保护个人信息: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注意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保护。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或他人的隐私,以免给个人或组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准备充分:在与媒体进行采访时,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1、 善解媒体:认识到位,不拒绝采访。
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回避和拒绝采访将不利于宣传自己或还事实以真象。
所以不要怕记者、不回避记者,不拒绝采访,接待要彬彬有礼,对有些不良记者的有意挑衅行为要不亢不卑。
互联网打破了大报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有很多致命的新闻首先是从地方小报记者那里发出来,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成为大报或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深入报道的素材。
因此,我们应做到大报、小报记者一律同等对待。
2、 善待媒体:面对采访要从容自如,有礼有节。
面对记者的提问,在自己准备的内容之内的,可客观、准确的回答,对把握不准的,一定不要回答,也不要擅自发表个人观点。
对于记者一些叼钻的提问,不要像做考试题一样一一回答,我们不能重复对方提问的内容,我们可以循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逃出提问陷阱。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说“无可奉告”,对实在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以笑应对,做到风度翩翩,彬彬有礼。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是特殊情况,不要接受电话采访。
因为声音的感染力不如面对面地加上表情和手势,所以要与记者面谈。
再者现在技术手段太先进,有些记者会通过技术手段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3、 善用媒体:转危为机。
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快、准、有序,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成立新闻发布工作组,集体研究,统一口径,由专人向外界发布信息。
而且发布信息要及时、要准确,并且要有序,有序就是随着事件的进展情况,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而不是等整个事件完结以后,再发布信息。
因为谣言止于事实、谣言止于智者,通过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真象,有利于问题的处理。
4、 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常见的错误方式。
1、 对负面舆论不悄一顾,懒得回应。
2、 简单否认了事。
3、 封堵、遮掩,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报道。
4、 鸵鸟政策,躲起来或想蒙混过关。
5、 推卸责任。
新闻媒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新闻媒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的作用十分关键。
正确、及时、客观、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对于舆情的稳定、公共安全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闻媒体应该怎样应对突发事件?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并且发布出来。
在信息发布上,要注重准确性和及时性,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话、网络等多平台发布信息,以便更快地传播信息。
此外,应该保持信息的更新和及时的报道,向公众传达所有重要发现和进展。
2.严格遵守新闻伦理与道德当遇到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时,新闻媒体不仅需要考虑准确和及时性,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严谨性和客观性。
不可将情感和个人见解附加于新闻报道当中,也不应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
这将有助于使新闻机构保持其声誉和公信力,以及提高其在公众中的认可和尊重。
3.注重事件后续的追踪报道突发事件并不仅仅是出现在第一时间的新闻,随着事件的发展,其重要性和影响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跟踪报道事件的整个过程,并给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公众理解发生的事件。
二、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处理矛盾?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总是处于一个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位置。
一方面,它们需要保持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它们还要保持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这经常导致矛盾和冲突。
那么,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呢?1.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新闻媒体可以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处理重大灾难时,媒体可以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救援机构建立联系,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时共同协作。
这可以帮助新闻媒体解决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矛盾。
2.与道德和职业标准保持一致当新闻媒体处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争议时,他们必须坚持道德和职业标准。
他们的报告必须准确,公正,无主观性,并避免误导公众。
此外,新闻媒体应尽可能地减少用于处理事件的个人意见和演绎,并仅根据事实做出分析,这可以避免与不同立场的观众之间的矛盾。
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方面,新媒体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新媒体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1.信息传播与发布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及时发布灾害警报、求助信息等。
通过新媒体,灾区人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及时发布救援指南、应急措施等信息,提高灾害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2.求助与救援协调灾区人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求助信息,寻求救援和帮助。
同时,救援机构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灾区的需求,协调救援资源,提供及时的援助。
3.舆情监测与应对新媒体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灾区舆情,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及时调整救援策略,提高救援效果。
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回应民众关切,及时解答疑问,增强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二、新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1.预警与预防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地震预警等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新媒体,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向公众传递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2.信息收集与分析新媒体平台可以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了解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新媒体数据,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应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危机公关与舆情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快速发布公告、说明等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防止谣言传播。
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三、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协调救援资源,提高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挑战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困扰。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
灾难性报道应注意什么灾难性报道在当今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向公众传达关键信息并唤起人们对灾害事件的关注和行动。
然而,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道德性。
首先,记者应该确保准确性。
在进行灾难性报道时,准确地传递事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众产生恐慌或误导他们的行动。
记者应该在给出任何信息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与相关当事人、专家和官方机构进行确定事实的交流。
他们应该致力于获取准确和可信的信息来源,并在报道中注明这些信息的来源。
其次,记者要保持客观性。
客观性意味着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而不是受到个人偏见或政治倾向的影响。
在灾难性报道中,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主观的评论或评价,而是专注于传达事实。
他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而是使用中立和客观的措辞。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情况,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此外,记者还需要关注灾难性报道中的道德问题。
他们应该尊重受灾者的隐私权和尊严,避免对他们进行无谓的侵犯。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地给受灾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如揭露个人故事或情感上的伤害。
他们应该与受灾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同意,以确保他们在报道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此外,记者还应该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和综合性。
他们应该尽可能收集并呈现多个角度的信息,以便公众能够全面了解灾害事件。
记者可以采访当地居民、救援工作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灾害的起因、影响和处理方式,并有助于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最后,记者还应该以尊重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
灾难性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事件本身,还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
记者应该时刻关注受灾者的需求和权益,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应该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伦理准则,尊重受灾者的权利,并避免利用他们的困境谋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
综上所述,灾难性报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记者们高度关注准确性、客观性、道德性、平衡性和人道主义。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新媒体工具,舆论的传播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对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网络舆情传播路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有其特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发生地震,相关信息便会被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引发舆情迅速发酵。
2. 舆情扩散广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被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舆情可能会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
3. 舆情态势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舆情态势,使得舆情态势更加多元化,舆论发展更加复杂。
二、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舆情引导、舆情发酵和舆情深化等几个阶段:1. 信息发布:地震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首先会通过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然后被迅速传播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被传播出去。
2. 舆情引导:一旦有了相关信息,各类网络用户便会开始对地震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一些知名媒体和意见领袖可能会开始发表相关观点,引导舆情发展的方向。
3. 舆情发酵:一些敏感话题、矛盾观点可能会在舆论场上形成对立,引发争议和热点话题,舆情发酵的瞬间可能会迅速引发社会不安和情绪波动。
4. 舆情深化:一旦舆情发酵,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思考,从而对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提出更高要求,舆情态势进一步深化。
主流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分析——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媒介观察104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
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降低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
政府、公众和媒体是危机传播的三个主要维度。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各类新媒体的涌现对传统媒体已经构成严重威胁。
文章以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将媒体作为切入点,选取主流媒体的不同报道进行分析,总结主流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方向和策略。
一、河南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罗森塔尔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书中将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021年7月20日至21日,河南省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新乡、开封等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7月20日,针对河南省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次日3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
截至8月2日12时,此次特大洪涝灾害已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河南多个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月20日,除河南当地媒体外,最早赶赴现场的是新京报的媒体记者,并在当天12时首先开启“直击郑州暴雨”的直播。
随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各大主流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中央媒体、本地媒体和异地媒体在本次报道中呈现出不同的传播形态[1]。
(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在河南暴雨事件中的报道分析人民日报拥有主流受众,掌握主流信息,形成主流品牌,具有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除了发布权威报道,还牢牢把握社会舆论动向。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人民日报打造立体全媒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在此次暴雨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利用全媒矩阵,继续发挥中央媒体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度效”之把握
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度效”之把握主流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报道和评论关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因此媒体在事件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抓住“时度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时机、度量和效果上都把握得当,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和影响公众的认知。
本文将从时度效三个方面来分析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的把握,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时机的把握时机是指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时机是否合适,是否符合新闻价值和公众关注度。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该及时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及时通报事件的最新进展,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好奇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媒体也应该在报道中注意倾听和反映公众的声音,及时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为公众提供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及时性是一项重要的竞争优势,只有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抢占先机,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事件,才能在舆论场上占据先机,树立起媒体的权威形象。
而在报道中也要避免过度渲染和炒作,对事件应该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论,不要过度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在具体操作中,主流媒体可以建立起完善的新闻敏感度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抓取突发事件的新闻源,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保持自身在事件报道中的领先地位。
在报道中也要注重公众的热点和敏感点,及时掌握公众的情绪和关注焦点,避免出现与公众需求脱节的报道。
二、度量的把握度量是指报道突发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得当,是否符合事实的真实性和公众的认知需求。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适度把握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保持全面深入的报道,又要避免过度炒作和渲染,以免影响公众情绪和社会稳定。
在度量的把握中,主流媒体应该注重对突发事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把握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做到全方位的报道和解读。
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度效”之把握
主流媒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度效”之把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时度效”是非常关键的,它需要主流媒体在处理舆情传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以便将事件传播得最为有效和良好的结果。
时,即时机。
对于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来说,时机是极其重要的。
主流媒体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地对外发布,以便及时的吸引公众的关注和注意。
在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来说更是如此。
主流媒体需要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情况和可能的影响,以便及时地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避免出现信息滞后、误导性或不完整的情况。
度,即克制。
在处理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主流媒体需要有所度力,避免过度渲染、炒作或过多的揣测和臆想。
主流媒体需要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保持客观中立和公正公平,避免个人情绪或立场的介入,避免故意渲染事件的影响和危害。
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应当处于一个负责任的立场,不要因为吸引眼球而夸大事件的影响,更不应该因为某种立场而歪曲事实。
度取舆论,忌炒作。
效,即效果。
在处理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主流媒体需要考虑信息传播的效果。
主流媒体需要明确自己的传播目的和传播对象,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舆情的发展。
主流媒体应当在传播突发事件信息时,充分了解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发布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从而导致舆论的不稳定和失衡。
主流媒体还需要在传播突发事件信息时,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避免信息传播引发负面情绪和社会不稳定。
要把握好“时度效”,主流媒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主流媒体需要拥有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新闻职业道德,遵循“客观中立、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报道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做到把握事实、客观公正,避免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报道。
主流媒体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信息筛选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专业的判断和鉴别,筛选出真实、可靠的信息,避免发布虚假、不准确的信息。
浅析新媒体形势下灾难事件的报道
浅析新媒体形势下灾难事件的报道作者:林铭珊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兴媒体面前,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和新媒体结合,进行联合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尤其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必须发挥出自身优势。
关键词:防汛抗灾;报道创新;灾难事件报道在群体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民众往往会非常夸张,这个时候如果报道不当就可能会造成舆论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那么灾难报道在不同的阶段要怎样进行?本文阐述了新媒体形势下灾难事件的报道,以防汛报道为例进行了介绍,以提高防汛抗洪报道中的正能量。
一、传播的功能,做好风险控制(一)灾区并不是一座孤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而这种紧密的交叉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发生灾害事件以后,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的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型的媒体融合起来,在第一时间把灾情传递给大家,利用这种联动的传播形式形成了矩阵效应,因此对于灾区来说他们并不是孤立的。
这种深度的传播能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提升了新闻的实效陛。
面对灾难,主流媒体集体发声,充分体现了政府以及同胞对于灾区人民的支持和关爱。
(二)辟除谣言,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非常重要的。
发生了灾难事件以后,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信息传播可能会比较闭塞,另外灾区人们人心惶惶,承受力也变得非常脆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谣言,进而会引发舆论危机。
所以主流媒体要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
面对谣言,主流媒体和政府合作,公开权威信息,积极辟谣,另外各类媒体也要及时跟进,抑制舆情的进一步发酵。
媒体和政府进行方向上的联动,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新型的媒体作为手段,扮演治理谣言的角色,加强舆论引导,报道真实的灾难事件不仅能够让灾区里面和外面的信息交流变得通畅,而且也能够扼杀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灾难,网络新兴媒体怎样把握尺度?
章敬平的《新闻人的江湖》语言平实无华,却是句句在理,字字中肯。
可以说这像一部工作笔记,书写了作者由震撼到感动,由踌躇到抉择,最后归于平静的心路历程。
章敬平说:“写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在乎灾情报道的人情味,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尊重。
借助人性弱点加以传播的新闻,是无法和人性弱点对抗的。
”丝丝感触,点点积累,让我们看到了人的脆弱,感受到了人的伟大。
对现实生活来说,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并时有发生。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更新如此之快,在面对灾难时,记者在报道时是为了追求新闻吸引性、爆料性而渲染现场的惨状,还是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承受,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呢?新闻报道是要充分履行报道权,还是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其实,灾难不是不能报道,而是怎样报道才能符合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新闻事业主旨。
此时,我们就要用心去诠释灾难报道的意义:彰显了人情味的灾难报道才更加体现其社会意义,才能在情感上更接近读者内心。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灾难报道在网络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位。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真实,但前提是尺度的把握,我国的网络媒体对此采取谨慎的态度,没有因为追求新闻价值而炒作和渲染。
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概括我国关于灾害报道的观念是:“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而我国的网络媒体在此次报道中,站在“人”如何与灾害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成为了主流方式。
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来彰显人力的伟大。
灾难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温情释放的平台,让大家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去触及社会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
面对灾难,这一幕幕既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揪心。
我国网络媒体没有专注于深挖细节,渲染悲痛的场面,报道中极少出现灾难现场的描摹。
而从视频、图像以及文字上我们也看不到过多受灾人的痛苦神情和灾难现场的血腥恐惧,代之的是人与灾难斗争的乐观精神、抗灾救灾的英雄气概、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等积极因素。
以为亲历汶川地震的医生朋友说到汶川地震时,灾区俨然成为了恐怖的世界:断了的手脚随处可见,一片鲜血腥红,气味令人发呕,到处充满恐惧……但在面对这种种的消极,我们记者要做的就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烈积极的舆
论导向,这是一种能力,也是悲悯之心的体现。
在虚拟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情味,人性化透过网络在全国重大灾难事件中的真正彰显。
网络中少一些灾难的痛苦表达,多一些人性化关怀;少一些苦难的记忆,多一些正确价值引导。
控制好尺度的把握,用新兴手段慰藉忍心,填补人们内心的痛楚。
面对灾难,给网民留下的是无尽的痛苦与惋惜,当然还有深切的反思:反思如何提高城市安全问题,反思如何权衡法律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反思如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我们的网络媒体要做的,是尽我们所能,让这样的灾难深入人心,并且永远成为历史,这不禁把报道升华到了道德修养范畴。
对灾难报道的尺度把握是职业道德的趋势,更是人们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所表现出的对生命,对爱的敬重。
被誉为“战地玫瑰”的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曾经表示:“希望在中国现在是假话不说,真话能多说一点点。
”其实我们的新闻不仅仅是重事实,更重要的是透过报道体现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
新闻报道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要素,应该成为一种引导人们向善、向爱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把人性化贯穿在始终。
特别是网络成为形式新颖多样,影响范围广,覆盖面广的新型媒体,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人类真实人性中的闪光点,让我们看到心灵深处期待看到的人性中源自本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