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天气与气候的体验。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3. 通过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4.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 通过地图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第三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4. 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第四章: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掌握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3. 介绍气候预测的方法。
4. 分析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2. 掌握防范和应对天气与气候灾害的方法。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天气与气候-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通过“气候与天气”一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教材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归纳法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概念和规则,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二、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和天气概念,并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2.掌握主要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类型;3.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4.能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关系;2.能够用简单的气象工具观测天气,并作出简单的判断;3.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将其联系和区分;2.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讲授法;3.实验探究法;4.归纳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气候和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天气的观测方法和气象工具;3.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4.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步骤:(1)热身我们每天看到的,如阳光、风、雨、雪、霜等都是气象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些大型气象现象,比如台风、龙卷风等,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2)导入气象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气候和天气的关系是什么?(3)探究1.让学生参加气象仪器展示,观察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特点;2.利用自制的气象仪器,观察天气变化及其影响;3.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4)讲解1.了解并归纳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结合气候类型的特征,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练习1.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并让学生尝试自己预报天气;2.制定针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应对措施。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小学科学教案: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关系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一、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话题,而气候则是描述某个地区长期平均天气状况的一个概念。
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联系,并培养他们对环境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认识天气1. 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大气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如晴朗、多云、阴霾、雨雪等。
2. 影响天气的因素a) 水汽:水蒸汽是形成降水以及产生云彩等现象的重要因素。
b) 风:风向和风速会影响空气运动,进而改变天气状况。
c) 地形:高山、平原或海洋等地形特征也会对降水和温度产生影响。
3. 初步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观察并记录当日的天气情况:如晴朗/多云/阴霾,温度高/低等。
三、认识气候1. 气候是什么?气候指的是某个地方较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的天气特征统计值。
2. 气候影响因素a) 经纬度:地球不同纬度位置处于不同的气候带中,导致气候分布上存在差异。
b) 海洋暖湿气流:海洋暖湿气流会带来降水,使得某些地区形成雨林或沙漠。
c) 大陆性和海洋性:接近大陆的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接近海洋的地区则温度较为稳定。
3. 主要气候带a) 寒带:位于两极之间,严寒干燥,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b) 温带:介于寒带和热带之间,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
c)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并拥有茂密的热带雨林。
四、天气与气候的联系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注重短期的变化,而气候则强调长期的统计。
2. 天气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关系a) 长时间内某地的天气情况形成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b) 某个地方所在的气候带决定了该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
3.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 天晴时适合户外活动,降雨或大风天可能会阻碍外出。
b) 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为旅行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综合实践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分享自己所在城市每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并探讨其所处的主要气候带是什么。
天气和气候教案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的]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阅读简单的天气图2、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3、能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4、能收看不同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的天气状况。
5、通过对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天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环保意识。
,pd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能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难点:理解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谈话法[教具准备]主要天气符号(自制卡片)、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今天是10月26日。
天气怎样?气温怎样?昨天天气怎样?我们常德地区的夏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一、天气(过渡)如果你清晨上学,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天气状况了。
那么,什么是天气呢?1、学生通过预习回答,教师小结2、提问:我们如果要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呢?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师否经常收听天气预报。
(学生回答)3、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我们今天上午的天气和下午的天气相同吗?这说明了天气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过渡)多变的天气特点,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你能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吗?(过渡)由于天气具有的多变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那么,我们该怎样收看和收听天气预报呢?我们首先得学会看卫星云图。
4、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22卫星云图,说明卫星云图的几种颜色代表的含义,重点突出:卫星云图上的黄色代表了沙尘暴天气,近来,这种天气在我国北方的天气预报次数有所增加,表明了我国北方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5、读图提问:根据卫星云图,判断:我国的东北地区大部分是什么天气?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什么天气状况?学校所在地又是什么天气状况?6、设问:在卫星云图上,能较全面的看出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吗?(过渡)卫星云图只能大致的反映出某地的阴晴状况。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词汇。
教学内容:1. 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
2. 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常用词汇,如晴、阴、雨、风、温暖、寒冷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和气候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并描述。
2. 词汇游戏:设计一个词汇卡片游戏,让学生matching weather and climate vocabulary。
第二章:《天气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等。
2. 学会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风等。
2. 学习用简单句子描述天气现象,如“今天是个晴天,太阳明媚。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天气现象,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第三章:《天气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的变化无常,学会描述天气变化。
2. 学会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天气的变化,如晴天转为雨天,多云转为晴天等。
2. 学习使用比喻和形容词描绘天气变化,如“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天气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和形容词创作关于天气变化的短文或句子。
第四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1. 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如温度、湿度、风力等。
2. 学习阅读和理解天气预报,如“今天晴天,最高温度25摄氏度,最低温度18摄氏度。
”教学活动:1. 天气预报模拟:学生分组,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介绍当天的天气情况。
天气和气候(第3课时)示范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学方案第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季风的概念,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盛行风向,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记住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3.能够说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气候差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季风的概念,以及夏季风和冬季风的盛行风向与影响。
2.记住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3.掌握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气候差异。
4.知道季风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影响。
【教学难点】1.学会分析季风、夏季风和冬季风形成的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和认识季风对我国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根据其影响程度可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并初步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不同的气候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国季风气候的兴趣。
【讲授新课】前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中国气候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知道了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造成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气候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你知道什么是季风吗?我国冬季和夏季盛行什么风向的季风呢?季风的成因大致是什么呢?季风对中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天气和气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复习回顾,以本节课将要的季风气候知识做好铺垫。
【复习回顾】中国气候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示图片资料:中国气温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季风气候资料图。
师生读图,归纳小结: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44℃;夏季南北温差小,约8 ~12℃。
师生读图,共同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结合夏季和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夏季气候高温多雨,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或低温少雨。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南杏树中学葛秀贤《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我要去某地旅游,去之前,我准备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好,我知道了,还需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些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与气候自主活动一:分辨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阅读P67页,请同学讨论两个概念: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1)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在()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2) 气候指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
2、天气和气候的联系和区别:①无论描述天气还是气候,都围绕()和()两方面。
②天气具有()的特点,天气所表述的是 ( ) 时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 ( )时天气状况的概括,气候所表述的特点是 ( ) 的。
合作探究:判断:以下几句话,哪些说的是天气,哪些说的是气候?阳光明媚()鹅毛大雪()风和日丽()风雨交加()风调雨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自主活动二:阅读课本P68,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结合P68图4-2、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天气和气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探究自然界的规律和变化。
3.培养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4.激发幼儿园大班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初步引入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园大班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借助图片和视频,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引起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学习天气的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了解各种天气状况,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等。
可以让孩子们观察窗外的天气状况,以照片、视频和大型模型为例,来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可以邀请孩子们来描述不同天气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穿着。
3.学习气候的变化在孩子们对天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以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在图表上,并给孩子们简要介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相关现象。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森林砍伐、能源使用等等。
4.学习季节的变化季节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此部分,教师将带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季节的世界。
可以以大型模型或图片、颜色板和孩子们熟悉的自然景观为例,展示季节变化的特征。
此外,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四季分别对应的墨西哥玉米、洛杉矶橙子、中国南瓜等特殊特征,从而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1.互动游戏可以让孩子们穿上相对应的季节性衣物、放歌、跳舞、模仿季节性声音和标志食物,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季节性环境中。
2.探究实验让幼儿园大班学生通过小型实验来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云和暴雨,让孩子们观察、探究和分析云和雨的产生原因。
3.观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内或校外进行观察活动,比如观察变化的天空、山川、湖泊、草原等。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 使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各种天气和气候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并运用英语表达。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交际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weather and climate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天气预报模板和气候统计数据。
3.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英语天气预报。
4. 准备教学PPT,展示课程内容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内容: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讲解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为期一周。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用英语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坚持性。
3. 评价学生在英语汇报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在家庭环境中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天气和气候的短文,介绍其特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3. 观察家人或周围人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探讨其原因。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一、引言二、什么是气候1. 定义2. 影响因素三、什么是天气1. 定义2. 特征四、气候与天气的联系与区别五、小结引言地理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两个概念:气候和天气。
尽管它们都涉及到大气层中的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初中七年级地理课程中关于“气候与天气”的内容。
什么是气候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候”的概念。
简而言之,气候是指某个特定地区长期时间内所呈现出来的平均天气状况。
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典型或常态的天气情况。
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洋暖流、高度和地形等。
纬度决定了阳光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的长短;海洋暖流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气候的温暖程度;高度决定了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会影响风向和山脉阻挡雨云移动等。
什么是天气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地球大气层中的变化,通常指一天或几天内的气象状况。
它描述了某个特定时刻和地点的气温、湿度、降水、风向以及其他与大气相关的参数。
尽管天气是短期内发生的自然现象,但它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预测天气,我们可以做出合理决策,并调整我们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
气候与天气的联系与区别虽然“气候”和“天气”这两个概念都涉及到大气层中自然现象,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时间尺度。
如果我们将时间看作一个连续线段,那么“气候”可以被看作是这个线段上一段较长的部分,代表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天气平均情况。
而“天气”则可以被看作是这个线段上相对较短的一小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
其次,气候更侧重于统计和平均值,使用长期数据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典型天气情况。
所以我们通常会听到像“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气候”或者“极地寒冷气候”这样的描述。
而天气则更关注目前和未来几天的具体天气情况,比如说晴朗、阴霾、雨水等。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过程和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引入:教师指着窗外的天空,提问外面的情况是怎样的?生答晴朗。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回答的是有关于什么的情况呢?生答天气。
教师趁势叙述:对,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一、教师就课本插图提问:每天清晨上学时大家会关注什么问题?生再次答:天气怎么样。
教师提问,既然我们那么关注天气情况,那到底什么是天气呢?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师讲述,一般,我们在讲天气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气候”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气候,它和天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本的大字部分,然后自行进行对比。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二、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报纸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题:天气与气候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
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图书、报纸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充分利用生活感知,进行体验式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认识天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能通过天气图好卫星云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教学方法:启发式、创设地理情景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同学们,这些词语(东边日出西边雨、夏季多雨、昆明四季如春、雨过天晴)那些描述的是天气、那些描述的是气候?
(学生讨论后回答。
)
答案正不正确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今天的新课——天气和气候,同学们打开课本67页
【板书】天气和气候
【老师】同学们感觉汕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学生答简)重复今天的天气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面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大家把这句话在课本第67页第二段中画出来,并把重点字眼标出来
【板书】一、天气
一般呢!我们常用今天天气晴、热,今天风大等词语来描述天气。
那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又一不一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老师】(播放PPT)这是同一天同个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现象,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上午还是阳光明媚的天空,到中午就乌云密布,晚上更是下起了大雨来。
所以,同个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现象一不一样啊?(不同)同样地,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也是不同的。
天气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
反,天气现象在时刻变化着,不仅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现象不同,而且不同地方同一时刻天气现象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同学们把课本67页第三段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给画起来。
老师;(播放PPT)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天气?图一中,天空很蔚蓝,说明天气(晴);图二的天空中飘着许多白白的雪花且贝贝裹得严严实实的,该天气是(下雪);图三中,贝贝的头发乱了且空中灰蒙蒙的,是(大风);图四是(下雨).
【过渡】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晴天、下雪、大风、下雨等不同的天气,那同学们你们上学时遇到过哪些天气呢?(学生答略)同学们见过汕头下雪过吗?(没有)那为什么有些地方有这种天气现象,我们汕头却没有呢,原因在于汕头的气候,那究竟什么是气候呢?
【老师】(展示PPT)同学们,读一下气候的概念(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由于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与天气相比,其变化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课本67页把气候的概念和特点画起来。
【板书】二、气候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等。
概念特点描述词语
天气短时间
多变阴晴风雨…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
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长时间
2稳定
气温、降水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
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
状态
【老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天气与气候。
【老师】我们学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后,同学们可以明确地回答我课前的问题吗?(东边日出西边雨、夏季多雨、昆明四季如春、雨过天晴)那些描述的是天气、那些是气候?
【学生】东边日出西边雨、雨过天晴,描述的是天气,夏季多雨、昆明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气候
【老师】对啦!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老师】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观察天气、了解天气的具体状况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那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情况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580、114)、互联网、报纸、收看天气预报……【过渡】收看天气预报呢,是人们较为常用的来了解天气状况的途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的内容
【板书】三、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老师】(播放PPT)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话(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睛、降水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向和风力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这就是天气预报)。
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的分析,对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报,那他们又是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天气状况的呢?
【老师】(播放PPT)在这幅卫星云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地方呈蓝色、有些地方呈白色、还有些地方呈现绿色。
那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白色:代表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方,说明该地区晴
那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卫星云图上我国首都北京、青藏高原和我们汕头所在地的天气状况呢?北京(晴)、青藏高原(有雨)、汕头(阴天),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老师】(播放PPT)这张城市天气预报图上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气象工作者就是用这些不同的符号在天气预报图上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态的。
例如,红彤彤的太阳就表示该地区是晴天……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播放PPT),看不清楚的同学可以看课本68页左下角的图4-3(逐个解释)我们要注意区分A.阴、多云、降雨 B.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 C.台风、风
【老师】现在,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风的符号(播放PPT)风的符号主要反映风力和风向,也就是风的强弱和风的来向;它由风杆和风尾组成。
竖着的长杆就是风杆,在风杆末端并与之垂直的呢就是风尾,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两级,把所有的风尾相加,就等于它的风力。
如图中,有三道风尾,每一道风尾两级;所以2+2+2=6级。
注意,如果风尾只有一半的话,那就代表风力一级。
为了简化,我们用一个风旗表示风力八级;如果风力超过八级,可以在风旗的基础上加上风尾来表示。
那我们又是如何来确定风向的呢?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知道了在没有指向标的情况下,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地理坐标系来辅助我们确定风向。
例如……我们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风的知识。
【老师】结合我们刚刚学习的天气符号,请你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播报课本70页活动题4.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
现在同学们准备一下,我待会请同学为大家播报东京和纽约的天气情况。
【过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许多地方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在发布空气质量日报,以更好地指导人民的日常生活
【板书】四、空气质量日报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本第69页的阅读-中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报告项目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四项;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的级别也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这张PPT的内容,看中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那几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学生】哈尔滨和成都
【老师】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那人类的那些不合理活动会使空气质量变差呢?(播放PPT)主要有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的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的废气排放、焚烧垃圾、建筑工地扬尘……空气污染已经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出行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提高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够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①以步代车、少乘私家车、多坐公交车,②不乱砍乱伐,③参加义务植树活动,④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总结)
课后作业:1.课后去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中67~69页“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练习;2.预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