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合集下载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 抑制剂) 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 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 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 GLP-l 的分解而增加 GLP-l 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TZDs 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

因此,随着 2 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的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 下降 1%~2% 并可使体重下降。

在 UKPDS 试验中,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反应,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引言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中国糖尿病学会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参与下,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

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本指南主要关注2型糖尿病的防治。

2. 高风险人群筛查指南明确了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标准。

其中包括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群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该进行定期血糖检测,以及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3. 早期诊断与干预本指南提倡早期诊断和干预,旨在尽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

4.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本指南提出了合理的饮食原则,包括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结构。

同时,对于饮食控制的具体实施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例如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等。

5. 运动干预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明确了运动干预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频率等建议。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运动过度引发低血糖等风险。

6.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指南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原则,包括首选药物、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7. 并发症防治2型糖尿病容易引发很多并发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等。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及定期检查、早期干预等方面的内容。

8. 儿童、孕妇和老年糖尿病本指南也关注2型糖尿病在特定人群中的防治。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完整版

监测血糖,合理用药
• 当饮食治疗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 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 合理营养治疗有助于减少口服降糖药或胰 岛素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
• 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患者自身的 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饮食、 运动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提倡低血 • 主食定量,按糖需指摄入数主食
• 摄入同样食物,细嚼慢咽(一口饭咀嚼 40 下与咀嚼 15 下相比)会促进富含碳水化合
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 • 与传统的最食后物交吃换主份法食相的比习,改惯变进餐顺
序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利于糖尿病 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方法
• 在糖尿病患者中所进行的干预研究显示与 先吃主食后吃蔬菜(500g/d)/荤菜的进餐 顺序相比,先吃蔬菜/荤菜后吃主食,其餐 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进一步研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 GI • 低 GI 水果摄入水与糖果尿为病宜患者 HbA1c 水平
呈显著负相关
• 每天食用两个中等大小的低热量水果可以 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 HbA1c 水平。这可能与水果中富含抗氧化 营养素有关
• 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时间,可选择两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类适量 • 常吃鱼,、禽限,制适加量吃工畜肉肉,类减摄少入肥肉摄入
• 在等能量等膳食结构的前提下,少量多餐 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波 动,有助于预防餐后高血糖及餐间低血糖
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 大米的餐后血糖反应与咀嚼次数呈正相关 ,与进餐时间呈负相关。咀嚼次数会影响 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指数,与咀嚼 15 次相比,咀嚼 30 次所测得的大米的血 糖指数更高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药物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药物治疗

作用机制 抑制 DPP-4,升高内源性 GLP-1 的水平
低血糖风险 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注意事项
需减量: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 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 不需调整剂量: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 格列汀时
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治疗
进餐
肠道 Incretin
释放
GLP-1 类似物
起始剂量为0.1~0.3 U/(kg·d)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
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 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如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法
预混胰岛素
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

效 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
赖脯胰岛素
胰岛素 分类
谷赖胰岛素



效 短效胰岛素
预 混
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短效/速效+中效
动物来源普 通胰岛素、 重组人短效
胰岛素
(30/70,25/75,50/50)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 新发2型糖尿病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
肾脏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取决于肾糖阈 当超过肾糖阈,过量葡萄糖从尿排出
葡萄糖的过滤率 / 重吸收率 / 排泄率 (mmol/min)
• 肾糖阈指血糖逐渐升高时引起糖尿现象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为8.88-10.55mmol/L,血糖超出肾糖阈,
肾葡萄糖转运体饱和导致糖尿
排泄阈 3
饱和阈
开始出现糖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导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定义和诊断:指南明确了T2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还可以根据随机血糖来进行诊断。

预防和干预:指南强调了T2DM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前期(IFG)患者,密切关注饮食结构、体重管理和合理运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在干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T2DM患者,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等药物。

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疗效评估,医务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并定期进行疗效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指南还强调了T2DM的并发症的防治。

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并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个体化管理: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情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结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1.诊断标准: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和随机血糖值。

2. 防治目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控制目标要求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6.5%。

3.饮食控制:着重强调合理膳食,减少能量摄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推荐适量的饮酒和戒烟。

4.运动疗法: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9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建议在运动前测试血糖,以便调整运动前的餐食和胰岛素剂量。

5.药物治疗:指南中列举了多种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选择和应用情况。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6.血糖监测: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测试血糖控制情况。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天测一次空腹血糖,用于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7. 血压控制:降低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防治的重要方面。

指南提出了血压控制目标,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

8.肺结核筛查:糖尿病患者是肺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指南建议定期进行肺结核筛查。

9.爱心计划:指南强调建立完善的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机制,鼓励建立爱心计划,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进行患者管理和随访。

10.并发症的防治:指南着重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

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关键。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的2型糖尿病防治方法和策略,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但需要指出的是,指南只是一种参考,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2017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2017-11-25更新)

2017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2017-11-25更新)
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பைடு நூலகம் 序
• 备受瞩目的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以下简称“新指南”)自2016年9月启动修订, 前后历经五次专家讨论,预计将于2018年1月正 式发布。11月25日上午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 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17)的全体 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 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隆重介 绍了新指南的修订情况。与2013版指南相比,新 指南有哪些重要的更新要点?
•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次指南更新内容
一、一个立足于中国证据和中国实践的中国指南

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全程管控-01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全程管控-01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
全程管控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解读2017版新指南—聚焦二甲双胍治疗的变与不变
1、相较于前几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二甲双胍证据在2017版指南中有更新的是()
A、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正确答案]
B、二甲双胍仍是降糖疗效最强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C、安全性
D、心血管获益
E、经济学获益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指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可以用于儿童,()仍是唯一获批的儿童糖尿病降糖药物
A、二甲双胍[正确答案]
B、阿卡波糖
C、达格列净
D、利拉鲁肽
E、西格列汀
3、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描述错误的是()
A、胃肠道不良反应更低
B、可替代治疗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普通片的患者
C、降糖效果与二甲双胍普通片相当
D、疗效相同的情况下缓释片安全性没有普通片高[正确答案]
E、依从性相对于普通片有显著提高
4、根据相关指南推荐,下列对二甲双胍描述错误的是()
A、T2DM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B、单药二甲双胍容易出现低血糖[正确答案]
C、无论单药、二联、三联或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全程用药,除非有禁忌。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7.11.004执笔者: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李强),Email:qiangli26@通信作者: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Email:cheria_chen@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 一㊁前言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1]㊂为了进一步做好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工作,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曾于2011年颁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㊂近年来,一系列新研究结果的发表㊁新指南的颁布,促使了血脂异常管理理念进一步发展㊂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根据中国患者的疾病特点,参考国内外新的循证证据和指南,对2011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以更好地规范我国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㊂相较于2011版‘专家共识“,本共识中我们对下列内容进行了更新:(1)血脂异常特点及流行病学中补充了中国血脂研究的数据㊂(2)对于国外指南建议非空腹血脂监测,本共识未做推荐㊂(3)ASCVD 危险度评估和治疗目标中更新危险因素㊂(4)对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的流程图进行合并,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㊂(5)基于疗效㊁耐受性及治疗费用的考虑,中国证据显示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合于我国多数T2DM 合并血脂异常患者㊂(6)经过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仍不达标者,特别是三酰甘油(TG)≥2.3mmol /L,可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或苯扎贝特,或高纯度鱼油㊂(7)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人类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可作为他汀不耐受或单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能达标时的联合用药㊂(8)对于T2DM 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血脂管理,如合并肝病或肝功能异常㊁合并慢性肾脏病(CKD)㊁老年T2DM 时的处理进行了更新㊂(9)评价了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血糖影响和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的获益和风险㊂(10)本共识增加T2DM 患者常用药物对血脂的影响㊂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项诊疗措施的价值和证据等级,本共识制订了分级体系(附表1)[3],用来阐明和编纂各项建议的证据㊂二㊁T2DM 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及流行病学推荐1:T2DM 患者的血脂谱以混合型血脂紊乱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1)空腹和餐后TG 水平升高,即使在空腹血糖和TG 水平控制正常后往往还存在餐后高TG 血症;(2)HDL⁃C 水平降低;(3)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和LDL⁃C 正常或轻度升高,且LDL⁃C 发生质变,小而致密的LDL⁃C 水平升高;(4)富含TG 脂蛋白的载脂蛋白(apo)B⁃100和apoB⁃48水平升高,apo⁃CIII 水平升高,apo⁃CII /apo⁃CIII 以及apo⁃CIII /apo⁃E 的比值升高㊂推荐2:中国T2DM 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治疗率㊁达标率低,临床上应加强对T2DM 患者的血脂管理㊂T2DM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ASCVD 的独立危险因素[4]㊂T2DM 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T2DM 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5]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是T2DM 患者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6]㊂T2DM 患者的脂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和腹型肥胖等代谢综合因素有关[7⁃8]㊂导致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㊁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㊁TG 的产生过多和清除缺陷[9⁃10]㊂T2DM 患者的血脂谱以混合型血脂紊乱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空腹和餐后TG 水平升高,即使在空腹血糖和TG 水平控制正常后往往还存在餐后高TG 血症;HDL⁃C 水平降低;血清TC 水平和LDL⁃C 正常或轻度升高,且LDL⁃C 发生质变,小而致密的LDL⁃C 水平升高[11]㊂富含TG 脂蛋白(triglyceride⁃㊃529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November 2017,Vol.33,No.11rich lipoprotein)的apoB⁃100和apoB⁃48水平升高,apo⁃CIII水平升高,apo⁃CII/apo⁃CIII以及apo⁃CIII/apo⁃E 的比值升高[12]㊂中国人群血脂控制现状不容乐观,据研究显示,我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如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将飞速增长[13]㊂CCMR⁃3B研究对全国104家医院的25817例中国T2DM门诊患者进行了调查[1],结果发现42%的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其中仅有55%的患者接受了调脂治疗㊂此外,该研究中TC<4.5mmol/L㊁TG<1.5mmol/L㊁LDL⁃C<2.6 mmol/L和HDL⁃C>1.04mmol/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6.1%㊁46.6%㊁42.9%和71.9%,四项指标均达标的患者比例仅为12%㊂CCMR⁃3B研究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T2DM患者血脂异常患病及控制情况,并提示临床上应加强对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㊂三㊁T2DM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推荐3:在确诊T2DM的同时均应检测患者的空腹血脂谱(包括TG㊁TC㊁HDL⁃C和LDL⁃C)(推荐;E级证据)㊂推荐4:对于血脂位于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如果无其他心血管风险,在T2DM治疗过程中每年至少要进行1次血脂谱的检测;如果伴有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则在诊断T2DM后每3个月监测血脂谱1次㊂对于合并血脂谱异常的T2DM患者,则在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期间每1~3个月监测1次血脂谱,此后则建议每3~12个月监测1次血脂谱㊂由于血脂异常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通过体检或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后才得以发现,因而及早发现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并给予早期干预,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㊁减少心脑血管事件㊁降低死亡率[14]㊂为了及早发现T2DM患者的血脂异常,在确诊T2DM的同时均应检测患者的空腹血脂谱(包括TG㊁TC㊁HDL⁃C和LDL⁃C)[15](推荐;E级证据),根据基线血脂水平以制定相应的监测策略(图1):对于血脂位于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如果无其他心血管风险,在T2DM治疗过程中每年至少要进行1次血脂谱的检测;如果伴有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男性≥40岁或绝经期后女性㊁吸烟㊁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则在诊断T2DM后每3个月监测血脂谱1次㊂对于合并血脂谱异常的T2DM患者,则在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期间每4~12周监测1次血脂谱,此后则建议每3~12个月监测1次血脂谱[16]㊂鉴于有关血脂控制目标和心血管风险分层㊁血脂治疗等研究数据均基本来自于空腹血脂监测,目前亦缺乏非空腹血脂监测的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因此目前暂不宜在我国临床工作中推广非空腹血脂监测,仍应继续采用空腹血脂监测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1)受试者准备:采集标本前受试者处于稳定代谢状态,至少2周内保持非高脂饮食习惯和稳定体重㊂(2)采集标本前受试者24小时内不进行剧烈身体活动㊁避免情绪紧张㊁饮酒㊁饮咖啡等㊂(3)采集标本前受试者禁食约12小时㊂(4)除特殊情况外,受试者可取坐位或半卧位接受采血,采血前至少休息5min㊂(5)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使用不超过1min㊂(6)血液标本保持密封,避免震荡,及时送检㊂四㊁T2DM患者的ASCVD危险度评估和治疗目标推荐5:T2DM患者ASCVD高危人群调脂的主要目标为LDL⁃C<2.6mmol/L,次要目标Non⁃HDL⁃C< 3.4mmol/L,其他目标TG<1.7mmol/L㊂推荐6:T2DM患者ASCVD极高危人群调脂的主要目标为LDL⁃C<1.8mmol/L,次要目标Non⁃HDL⁃C< 2.6mmol/L,其他目标TG<1.7mmol/L㊂基于ASCVD危险程度的分层管理策略是当前血脂管理的总体趋势,因此,全面评估ASCVD危险度是T2DM患者进行血脂管理的前提㊂在确诊T2DM后,应对患者的血脂水平㊁所具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临 确诊糖尿病同时检测其血脂水平 血脂谱正常患者 无其他心血管风险 检测血脂谱 1次/年 伴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 检测血脂谱 1次/3个月 血脂谱异常患者 生活方式干预±调脂药物治疗 起始治疗和剂量调整时每4⁃12周检测1次血脂谱,此后3⁃12个月检测1次血脂谱 注:T2DM:2型糖尿病图1 T2DM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㊃629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November2017,Vol.33,No.11床疾患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血脂管理目标和治疗措施(推荐;C级证据)㊂值得关注的是,虽然T2DM患者的血脂谱特征是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小而致密的LDL颗粒数量增加㊂事实上,小而密LDL颗粒更容易被氧化形成过氧化脂质,易通过非受体通路摄取,被单核⁃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㊁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促进ASCVD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致ASCVD作用[17]㊂UKPDS研究结果也显示[6],LDL⁃C是T2DM患者发生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首要预测因素,LDL⁃C每上升1mmol/L,冠脉事件发生率增加57%㊂胆固醇治疗试验(CTT)协作组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LDL⁃C每降低1.0mmol/L分别显著下降主要血管事件㊁血管性死亡和缺血性卒中事件风险达21%㊁13%和21%㊂由此证明,T2DM患者降低LDL⁃C心血管获益确切㊂低HDL⁃C水平往往与TG水平升高相关,也是T2DM患者常见的血脂异常㊂而靶向升高HDL⁃C治疗药物的循证证据远远不如他汀类药物充分[3]㊂因此,当前各糖尿病指南中虽然建议T2DM患者需全面控制血脂,但LDL⁃C仍是首要的降脂治疗目标(表1)[3,15]㊂五㊁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管理(一)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流程推荐7:所有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血脂仍未达标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㊂若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则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㊁减低他汀剂量或给药频次㊁或小剂量他汀合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㊂若LDL⁃C未达到预期目标,则进一步强化调整生活方式,并中等强度他汀合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㊂若他汀治疗前TG>5.6 mmol/L,服用降TG药物(如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若他汀治疗后TG≥2.3mmol/L,可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用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㊂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需基于其血脂异常情况及心血管危险程度,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及措施(图2)㊂(二)生活方式干预表1 T2DM患者的ASCVD风险分层及血脂管理目标[15,17]心血管风险程度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素主要目标(mmol/L)次要目标(mmol/L)其他目标(mmol/L)高危 T2DM合并血脂异常LDL⁃C<2.6non⁃HDL⁃C<3.4TG<1.7极高危T2DM合并血脂异常,并具有以下一种情况:LDL⁃C<1.8non⁃HDL⁃C<2.6 ≥1项其他危险因素a ASCVD 注:T2DM:2型糖尿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 a危险因素:年龄(男性≥40岁或绝经期后女性)㊁吸烟㊁高血压㊁慢性肾脏病(CKD)或微量白蛋白尿㊁HDL⁃C<1.04mmol/L㊁体重指数≥28kg/m2㊁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生活方式干预若他汀治疗前TG>5.6mmol/L,服用降TG药物(如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血脂未达标的大多数患者应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若他汀治疗后TG≥2.3mmol/L,可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用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若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㊁减低他汀剂量或给药频次㊁或小剂量他汀合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LDL⁃C未达到预期目标生活方式进一步强化调整并中等强度他汀合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注:T2DM:2型糖尿病;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图2 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脂管理流程㊃729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November2017,Vol.33,No.11 推荐8: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并贯穿T2DM治疗的全过程(推荐;A级证据)㊂T2DM患者的血脂管理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表2),并贯穿T2DM治疗的全过程(推荐;A级证据)㊂生活方式干预不仅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可对血压㊁血糖以及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是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基础㊂一些轻度血脂异常的T2DM患者,经有效生活方式干预可将其血脂参数控制在理想范围㊂但经过积极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改善血脂参数的患者,则需加用调脂药物治疗,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减少用药剂量[17]㊂(三)调脂药物治疗既往的研究已充分证实,合并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T2DM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风险[1,5]㊂因此,T2DM患者除了重视血糖控制外,还应重视血脂管理㊂经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改善血脂水平者(基于ASCVD危险程度制定的目标),需加用调脂药物治疗㊂目前常用的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㊁贝特类药物㊁胆固醇吸收抑制剂㊁烟酸类等(表3)[18]㊂1.降胆固醇治疗推荐9:对于绝大多数T2DM患者,中等强度他汀(可使LDL⁃C水平降低30%~50%)是可选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推荐;A级证据)㊂在目前临床常用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中,他汀类药物是具有最充分随机化临床研究(RCT)证据的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18]㊂特别是,斯堪地那维亚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㊁心脏保护研究(HPS)㊁协作阿托伐他汀糖尿病研究(CARDS)㊁CTT协作组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等多项研究均证实他汀拥有充分的循证证据证明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附表2),被各糖尿病指南推荐为首选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3,15]㊂临床上选择他汀类药物剂量,在LDL⁃C达标的前提下,还需考虑安全性㊁耐受性和治疗费用㊂对于绝大多数T2DM患者,中等强度他汀(可使LDL⁃C水平降低30%~50%)是可选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推荐;A 级证据)㊂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建议中指出[19]:与白种人比较,我国人群平均胆固醇水平较低㊂中国国家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平均LDL⁃C水平为2.68mmol/L[13],明显低于欧美国家㊂因此,大多数中国患者经过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使LDL⁃C达标㊂此外,中国患者对于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也较差,发生肝毒性㊁肌肉毒性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患者[20⁃21]㊂基于疗效㊁耐受性及治疗费用的考虑,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适合于我国多数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推荐临床选择效价比高的中等强度他汀,如辛伐他汀20~40mg㊁匹伐他汀2~4mg㊁阿托伐他汀10~20mg等㊂对于极高危的T2DM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无论表2 生活方式干预的实用建议健康均衡的膳食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d,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0%,反式脂肪酸不超过总热量的1%增加蔬菜㊁水果㊁粗纤维食物㊁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的摄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g/d对于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超过50%;对于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每日每千克体重0.8g㊂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起,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推荐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千克体重0.6g增加体力运动每日坚持30~6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5d需要减重者还应继续增加每周运动强度和时间空腹血糖>16.7mmol/L㊁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㊁合并急性感染㊁增殖性视网膜病㊁严重肾病㊁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㊁严重心律失常㊁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维持理想体重通过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以及增加运动量,将体重指数维持在<24kg/m2超重或肥胖者减重的初步目标为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戒烟无饮酒习惯者不建议饮酒,有饮酒习惯者限制饮酒(酒精摄入量男性<25g/d,女性<15g/d)表3 调脂药物对血脂谱的影响药物类别LDL⁃C non⁃HDL⁃C HDL⁃C TG 他汀类 ↓18%~55% ↓15%~51% ↑5%~15% ↓7%~30% 贝特类 ↓5%~↑20% ↓5%~19% ↑10%~20% ↓20%~50%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13%~20% ↓14%~19% ↑3%~5% ↓5%~11% 长链ω⁃3脂肪酸 ↓6%~↑25% ↓5%~14% ↓5%~↑7% ↓19%~44% 胆酸螯合树脂类 ↓15%~30% ↓4%~16% ↑3%~5% ↑0%~10% 烟酸类 ↓5%~25% ↓8%~23% ↑15%~35% ↓20%~25%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㊃829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November2017,Vol.33,No.11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推荐;B级证据)㊂对于无ASCVD,且不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T2DM患者,如果LDL⁃C≥2.6mmol/L,也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推荐;A级证据)㊂若出现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情况,可换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减低剂量或给药频次或加用非他汀类的降LDL⁃C药物依折麦布㊂若血脂未达预期目标,则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合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㊂2.降TG治疗推荐10:如果患者TG>5.6mmol/L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首选降TG药物治疗(如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推荐;C 级证据)㊂经过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non⁃HDL⁃C仍不达标者,特别是TG≥2.3mmol/L,可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贝特类药物(建议;B级证据)㊂高TG血症可引发急性胰腺炎,因此若患者TG> 5.6mmol/L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首选降TG药物治疗(如贝特类,或高纯度鱼油0.5~1.0 g/次),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17](推荐;C级证据)㊂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和meta分析均证实,高TG 水平与ASCVD发生相关,与T2DM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相关㊂多项RCT也检验了此类药物预防CHD的作用㊂非诺贝特干预及减少糖尿病心脏事件研究(FIELD)[22]和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23]的亚组分析均提示在高TG/低HDL⁃C的糖尿病患者中,非诺贝特治疗可使ASCVD风险减少30%左右㊂Meta分析表明,贝特类药物可使CHD风险降低约25%,CHD死亡率降低约10%㊂苯扎贝特心肌梗死预防研究(BIP)[24]和苯扎贝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研究(BECAIT)[25]证实,苯扎贝特治疗可以缓解ASCVD的进展㊂因此,经过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non⁃HDL⁃C仍不达标者,特别是TG≥2.3mmol/L,可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贝特类药物[17](建议;B级证据),如非诺贝特或苯扎贝特,或高纯度鱼油㊂但在老年㊁严重肝肾疾病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特殊情况者,应慎用他汀联合贝特类药物,并严密监测和随访,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㊂3.其他药物推荐1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可作为他汀不耐受或单药治疗LDL⁃C不能达标时的联合用药(建议;A级证据)㊂在T2DM患者中进行的终止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SANDS)[26]㊁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疗效国际试验(IMPROVE⁃IT)研究[27]显示,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联合他汀治疗进一步降低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HR:0.936,P=0.016),且安全性良好㊂PCSK9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Meta 分析结果显示[28],PCSK9抑制剂可降低心肌梗死(OR:0.49,P=0.03)和全因死亡率(OR:0.45,P= 0.015)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可作为他汀不耐受或单药治疗LDL⁃C不能达标时的联合用药[3](建议;A级证据),但其长期以及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㊂Meta分析证明,烟酸单药或联合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但长期治疗可升高空腹血糖(+0.085mmol/L,P<0.05)[29]㊂此外,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烟酸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而烟酸与他汀联合的终点事件研究 干预对全球卫生健康的影响研究(AIM⁃HIGH)[30],因可能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1.6%对0.9%)而提前终止㊂因此,不推荐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使用烟酸㊂(四)长期维持治疗推荐12:T2DM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治疗在血脂达标后,仍需长期维持治疗(推荐;A级证据)㊂T2DM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治疗在血脂达标后,仍需长期维持治疗(推荐;A级证据)㊂已有证据表明,长期调脂治疗可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㊂由于炎症和不稳定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如T2DM患者发生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事件后,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应至少坚持2年,此后用有效剂量长期治疗㊂而在治疗期间,需对T2DM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与管理,强调血脂异常的危害㊁达标及长期治疗的获益等,提高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㊂(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T2DM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降胆固醇治疗,而不依从用药占据治疗失败的30%~50%,并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包括增加住院率和医疗费用等㊂因此,在T2DM 患者就诊时应评估其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㊁障碍或不良反应,并将血脂水平及控制目标等信息持续向患者反馈㊂必要时组建多学科治疗团队,包括内分泌代谢病科医师㊁心血管病科医师㊁脑血管病科医师㊁营养专家㊁运动医学专家㊁护师㊁药剂师等,以帮助患者解决依从性问题㊂六㊁T2DM患者特殊情况下的血脂管理(一)T2DM合并肝病或肝功能异常推荐13:当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5×正常上限值(ULN),同时总胆红素(TBil)正常,可观察,无需调整剂量;如血清ALT或AST2.5~3.0×ULN时,可减量;如血清ALT或AST≥3.0×ULN时,应停药;当ALT恢复正常时,可酌情再次加量或换药㊂1.T2DM合并慢性肝炎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㊁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无肝功能不全征象时可安全使用他汀类药,通常无需减小剂量[31]㊂在糖尿病前期/T2DM患者以及活检证实的NASH患者中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安全的㊂考虑到他们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对这类人群应该鼓励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32]㊂他汀类药物与治疗感染(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应了解两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存在药物的相互作用,应更换一种与治疗感染无相互影响的他汀类药物或者限制其在最低的剂量使用㊂2.他汀类药物本身可引起肝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0.5%~3.0%,常见于开始用药或增大剂量的12周内[33],且呈剂量依赖性,极少引起肝衰竭[34];当血清ALT或AST<2.5×ULN,同时TBil正常,可观察,无需调整剂量;如血清ALT或AST 2.5~3.0×ULN时可减量;如血清ALT或AST≥3.0×ULN时应停药;当ALT恢复正常时,可酌情再次加量或换药㊂3.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哀竭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禁忌证[35]㊂(二)T2DM合并CKD推荐14:当合并CKD1~2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无须减量;当合并CKD3期,除普伐他汀限制使用,阿托伐他汀㊁辛伐他汀㊁氟伐他汀㊁瑞舒伐他汀均无须减量;当合并CKD4期,阿托伐他汀可无须减量,辛伐他汀应减量使用,而氟伐他汀㊁瑞舒伐他汀㊁普伐他汀均应限制使用;当合并CKD5期,透析前使用他汀治疗的患者,他汀类药物谨慎续用;不推荐在此期起始他汀治疗㊂Meta分析结果[36]显示他汀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推荐T2DM合并CKD患者在血脂异常时应接受他汀治疗㊂当合并CKD1~2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无须减量(图3);当合并CKD3期,除普伐他汀限制使用,阿托伐他汀㊁辛伐他汀㊁氟伐他汀㊁瑞舒伐他汀均无须减量;当合并CKD4期,阿托伐他汀可无须减量,辛伐他汀应减量使用,而氟伐他汀㊁瑞舒伐他汀㊁普伐他汀均应限制使用;当合并CKD5期,透析前使用他汀治疗的患者,他汀类药物谨慎续用;不推荐在此期起始他汀治 注:CKD:慢性肾脏病图3 糖尿病肾病不同CKD分期时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原则疗[37]㊂CKD患者是他汀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30ml㊃min-1㊃1.73m2)时,并且发病风险与他汀剂量密切相关,故应避免大剂量应用㊂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不能达标时,推荐联合应用依折麦布[38]㊂(三)老年T2DM老年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或常患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调脂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太大;当老年患者年龄>75岁时,不推荐高强度他汀治疗,推荐中等强度他汀治疗[39],并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调脂药物剂量和监测肝肾功能㊁肌酸激酶㊂七㊁T2DM患者血脂管理中药物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处理推荐15: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类的耐受性良好㊂推荐16: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症状以及排褐色尿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CK),注意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㊁过度运动等导致的肌肉症状和/或肌酶升高㊂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止他汀治疗㊂推荐17: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和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㊂推荐18:Meta分析和中国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他汀与非诺贝特联用,可进一步改善血脂谱㊁显著提高血脂达标率,且耐受性良好㊂因此,可使用他汀与非诺贝特合用,避免与吉非贝齐合用,应用时应加强临床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㊂使用调脂药过程,尤其联合用药者应密切监测安全性,特别在高龄㊁低体重㊁多系统疾病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㊁围手术期等患者更应加强监测㊂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类的耐受性良好[40]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㊁失眠㊁抑郁㊁以及消化不良㊁腹泻㊁腹痛㊁恶心等消化道症状,通常较轻且短暂,常不需要特。

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044-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044-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044-2型糖尿病个体化
治疗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策略选择
答案详见:
1、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是通过()来达到降糖目的
A、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B、促进胰岛素分泌[正确答案]
C、改善胰岛素抵抗
D、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消化吸收
E、抑制尿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
2、口服降糖药中,DPP-4抑制剂是通过()来达到降糖目的
A、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B、促进胰岛素分泌
C、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正确答案]
D、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消化吸收
E、抑制尿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
3、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量的因素中不包括的是()
A、并发症及合并症
B、体重控制[正确答案]
C、血糖控制
D、职业特点
E、方案尽可能简单
4、下列关于糖尿病非药物治疗中的个体化策略描述错误的是()
A、个体化教育/饮食/运动/血糖监测
B、告诉患者“边界”在哪里
C、降糖药物合理使用[正确答案]
D、个体化的规律的生活方式
E、血糖监测的意义:什么时候该测血糖。

修改版-2017版CDS指南重点

修改版-2017版CDS指南重点

四.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孕期糖尿病
2017版指南明确了妊娠相关的糖尿病定义及诊断标准,原妊娠糖尿 病与糖尿病合并妊娠表述为糖尿病合并高血糖状态,包括妊娠期糖尿 病,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使得妊娠相关糖尿病的定 义更清晰明了,便于临床判断。具体为:1.妊娠期糖尿病(GDM): 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但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 的水平:孕期进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 5.1~<7.0mmol/L,OGTT1h血糖大于等于10.0mmol/L,OGTT2h血糖 8.5~<11.1mmol/L,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即可诊断GDM。2.妊娠期 显性糖尿病(ODM):指孕期任何时间发现且达到非孕人群的糖尿 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大于 等于11.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3.孕前糖尿病 (PGDM):指孕前确诊的1型,2型或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 . 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和相关管理
表2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血糖(mmol/L) 目标值
空腹 非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mmHg) 总胆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男性 女性 甘油三酯(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体质指数
二联治疗
二甲双胍 +
口服类
注射类
新版指南的降糖治疗路径图
图1-2
二. 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和相关管理
对更新高血糖治疗流程图(图1-2)加以说明:

• • •
将以往的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药物治疗的提法 改为了单药治疗,二联治疗,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 次注射,并突出了二甲双胍的重要地位。 在二联治疗的选择中,新版指南特意区分了口服药 和注射类药物,方便基层医生。 在口服降糖药分类中,指南增加了SGLT2抑制剂, 并着重介绍了该药物的作用机制,降糖效力等问题。 在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上,指南将起始胰岛素治疗 的HbA1c标准从大于7.0%改为大于等于7.0%,推 荐胰岛素多次注射可以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与 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方案之间转换,同时对预混胰 岛素的注射次数等问题进行了调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疾病,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糖尿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点。

1. 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首先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该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指标。

同时,该指南还对症状和病情的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 防治原则和目标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治疗目标。

其中,防治原则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治疗目标则包括控制血糖水平、管理血压和血脂、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等方面的内容。

3. 生活方式干预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干预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指南中提到了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具体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和科学的减重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轻病情。

4. 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在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对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和其他特殊药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根据患者病情和合并症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5. 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

本指南提出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方案,并对每种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说明。

通过合理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6. 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南强调了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及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和自我监测,是管理糖尿病的关键。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教育和管理的参考,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第二期糖尿病专科护士理论考核(A)

第二期糖尿病专科护士理论考核(A)

第二期糖尿病专科护士理论考核(A)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一个食物交换份产90千卡热量,大米应为()克。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5)2、食物交换份将食物分为哪四大类?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谷薯类、菜果类、肉蛋奶类、油脂类) 3、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中,血糖控制范围严格()mmol/L,一般() mmol/L,宽松()mmol/L。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主动有氧运动为()分钟/周。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0)5、肾功正常者蛋白质摄入量可占供能比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20%。

0.8g/kg/d)6、口服降糖药分为()类。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7、2016年卫计委推行的“三减三健”中“三减”指()()()。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8、BMI=()。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室温下保存,有效期4周。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利拉鲁肽应餐前1小时内注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血糖试纸条启封后有效期为3个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眼底筛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

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

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

还报道了2013年部分少数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

三、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本版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相同。

关于血脂和血压的控制目标与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即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

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

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

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

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gt;132.6 μmol/L(1.5 mg/dl),女性&gt;123.8 μmol/L(1.4 mg/dl)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lt;45&gt;[110]、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当eGFR在45~59 ml·min-1·(1.73 m2)-1之间时不需停用,可以适当减量继续使用。

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110]。

二甲双胍与乳酸性酸中毒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尚不确定[111]。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者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

(二)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2]。

前瞻性、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下降相关[40,46,113]。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

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114]。

(三)TZDs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ZDs可使HbA1c下降0.7%~1.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115-117]。

TZDs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118-119]。

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四)格列奈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1c降低0.5%~1.5%[120]。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需慎重)。

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瑞格列奈可更显著地降低HbA1c,但低血糖的风险显著增加[121]。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120]。

(五)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天服用300 mg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每天服用1 500 mg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2)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相当;(3)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阿卡波糖的降糖疗效与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相当。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与双胍类、磺脲类、TZDs或胰岛素联合使用。

在中国冠心病伴IGT 的人群中的研究显示阿卡波糖能减少IGT向糖尿病转变的风险[122-125]。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减少不良反应。

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六)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126]。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为:可降低HbA1c0.4%~0.9%[104-105,126-140]。

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126]。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141-143]。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相关[142]。

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

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时不需要调整剂量[126]。

我国的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联用西格列汀的基础上加格列美脲、格列奇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或阿卡波糖后可以进一步降低HbA1c[144]。

(七)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145-146]。

SGLT2抑制剂降低HbA1c幅度大约为0.5%~1.0%;减轻体重1.5~3.5 kg,降低收缩压3~5 mmHg。

我国的研究与国际研究一致。

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

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或卡格列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心衰住院率显著下降[81,147]。

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

在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因降糖效果显著下降不建议使用。

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81,146,148-150]。

目前在我国被批准临床使用的SGLT2抑制剂为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

二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151-153]。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154-158],均需皮下注射。

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

单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治疗失效后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有效。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研究报道,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在伴有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有益的作用及安全性[80,159-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