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合集下载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
指南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和患者一个简单易懂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本指南遵循独立决策的原则,不寻求用户协助,并避免使用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引言
中国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编写了本指南,旨在提供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
1. 健康饮食:建议患者采用均衡饮食,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

2. 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 控制体重:建议患者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4. 规律监测血糖: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5. 药物治疗: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易行、无法律复杂性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本指南提供的策略,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近1.1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每年因糖尿病而致残和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指导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糖尿病进行科学、规范的预防和治疗。

一、患者筛查和评估2型糖尿病往往在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因此需要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评估。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础信息;2.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指标;3.心电图、眼底检查、足部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

应当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饮食应当多样化。

患者应该远离高糖、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

2.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和临床症状,降低代谢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以上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

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静坐。

3.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控制血糖。

建议根据BMI值进行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减轻体重应当慢慢进行,每周不应该超过0.5kg。

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血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式降糖药。

常规药物治疗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药物、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引言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病程及临床表现等基本知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2型糖尿病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2.2型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筛查方法。

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提早采取合理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与营养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和营养需求。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和血压。

4.运动与体育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和运动处方。

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和减轻肥胖。

5.药物治疗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以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

6.血糖监测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法和频率。

通过定期检测血糖,可以了解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发现和预防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7.并发症防治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防治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胰岛素治疗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适应证、种类、使用方法和调整原则。

对于无法满足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合理应用胰岛素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9.妊娠和2型糖尿病本部分主要介绍妊娠期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妊娠期2型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及早发现和干预对于母婴安全非常重要。

10.统一管理与健康教育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统一管理方法和健康教育策略。

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和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促进疾病的控制。

11.科学研究与展望本部分主要介绍2型糖尿病的科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很高的发病率。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治糖尿病,中国医学会于20xx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指南的内容和应用。

一、背景介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依据中国国情和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的一份权威指南。

它的目标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科学准确的防治建议,以便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二、指南内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 病因与发病机制:指南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

准确理解病因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

通过这些准确的指导,医务人员能够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3. 防治原则与目标:指南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和治疗目标。

重点强调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手段来控制血糖、降低患者风险的重要性。

4. 生活方式管理:指南推荐了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控制病情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益。

5. 药物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指南提供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6.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管理方案的指导。

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等。

合理的治疗和监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三、指南的应用价值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提高疗效。

2. 帮助患者全面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重磅发布,5大亮点等您来看(内附目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重磅发布,5大亮点等您来看(内附目录)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重磅发布,5大亮点等您来看(内附目录)千呼万唤始出来,2022年8月12日,《中国2型糖尿病防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和广大糖尿病病友见面啦,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牵头,20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糖尿病之友》杂志社出版。

尽管近十几年来,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指标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必须加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而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饮食、运动、药物在内的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同时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中,糖尿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让糖尿病病友能够得到规范化的糖尿病科普教育指导,《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应运而生。

发布会现场,主编朱大龙教授致辞:“健康中国2030”关乎每一人,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通过100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进行修订。

那如何让指南中精华部分以及患者需要了解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落地”?用科普形式呈现是最好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基层医生以及大众更好地吸收、理解,而且将其装订成口袋书版方便大家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

“书不大,意义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图片及表格,向糖尿病病友讲述规范的糖尿病科普教育信息,并对常见的糖尿病防治误区,进行了逐一解答。

全书共十四个章节,内容涉及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并发症防治、自我管理、体重管理、新技术、特殊人群糖尿病管理等方方面面,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阅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科普版》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的特色,区别于其他糖尿病科普书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导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既可以遗传,也可以由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截至2024年,全球有4.62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提高2型糖尿病的防治水平,中国糖尿病学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该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基本概念、预防、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一、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绝对缺乏,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二、糖尿病的预防1.饮食调控:推荐采用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尽量少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

2.体育锻炼: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3.保持正常体重: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4.控制血压:合理控制血压,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戒烟限酒:控制吸烟和饮酒的行为,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三、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1.糖尿病的诊断:根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等指标,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糖尿病的诊断。

2.药物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选择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3.血压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的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积极控制血压。

4.血脂调节:针对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调节血脂水平。

5.实施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指导、药物治疗、体育锻炼等。

结语: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提供了全面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导,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预防、诊断与治疗,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病患者还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防治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出现障碍,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严重时会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损害,甚至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全球公认的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成本最高的慢性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就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对中国健康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专家已经研发出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以期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这一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发病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在这一指南中,有明确的糖尿病风险因素、预防和筛查的建议,具体如下:(一)糖尿病的风险因素1. 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

2. 家族史或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前列亲属的人,其患病风险明显增高。

3. 体重过重:BMI≥24kg/m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4. 膳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 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二)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值≥7.0mmol/L,其诊断应在二次确认下作出。

糖耐量受损(IGT)的标准是餐后2小时血糖值≥7.8mmol/L和<11.1mmol/L,空腹血糖异常(IFG)的标准是空腹血糖值≥6.1mmol/L和<7.0mmol/L。

第二部分:糖尿病的防治(一)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是糖尿病防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改变生活方式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高危人群,生活方式调整则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

1. 饮食调整:(1)限制总能量摄入:控制饮食总能量(2)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优先选择粗粮杂粮、多吃蔬菜水果。

(3)控制脂类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4)适量增加蛋白质: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2. 运动:适量运动能够帮助患者降低体重、控制血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心肺循环系统的功能。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要点提示●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B)●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时,建议进行OGTT(A)●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A)●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A)●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至相关专科治疗一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一级预防的策略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 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30];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31]。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 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32]。

中 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 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如今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其中,2 型糖尿病占据了主要比例。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挑战,我国制定了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为广大民众和医疗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2 型糖尿病。

简单来说,2 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与 1 型糖尿病不同,2 型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年龄、肥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饮食是导致2 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在我们的餐桌上越来越常见。

长期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缺乏运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很多人习惯了久坐不动,运动量严重不足。

这样一来,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消耗,增加了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在 2 型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 2 型糖尿病,那么个体患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只是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因此,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 2 型糖尿病。

那么,如何预防 2 型糖尿病呢?预防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上,要做到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

控制食物的分量,避免暴饮暴食。

同时,要规律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运动对于预防 2 型糖尿病同样重要。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还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

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消耗多余的能量,降低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代谢功能。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常用剂型剂量
禁忌症 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 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以上 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者
常用剂型剂量
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 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已经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者 应评估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3次注射
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
起始的胰岛素剂量 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 剂量调整 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 每3~5天调整1次 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
起始的胰岛素剂量 一般为0.2~0.4U/(kg·d) 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剂量调整 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每3~5天调整1次 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
NPH(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
速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24
0
长效胰岛素
相对胰岛素作用
时间(小时)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二. 胰岛素起始治疗
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空腹血糖 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敏感
正常胰岛素分泌
正常血糖
高血糖
Β细胞衰竭
胰岛素抵抗
晚期2型糖尿病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T2DM诊疗方案。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如胰腺炎、药物诱导的糖尿病等。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暂时性糖尿病。

2.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有高血糖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2 评估内容糖尿病评估应包括:- 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

-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皮肤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HbA1c、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

- 并发症评估: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

3. 糖尿病治疗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 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

3.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 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 胰岛素:起始治疗、联合治疗、强化治疗。

- 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皮下注射。

- SGLT2抑制剂:降低血糖、减轻体重。

3.3 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包括:- 眼底病变: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2019年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9年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C 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证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风险。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其罹患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尚未在全球完全统一,表1 列出了WHO(1999)、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3 次报告(NCEP-ATPⅢ 2005)以及IDF(2005)等3 个标准。

我国也制定了以中国人调查数据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分别是2004 年CDS和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JCDCG)建议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2004 年CDS 建议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应用CDS 建议对中国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的结果如下。

1、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粗患病率为14%~16%,标化患病率为9%~12%,总体上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

2、男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3、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增龄趋势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65 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在>65 岁则女性高于男性。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目前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以及2 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

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戒烟和不过量饮酒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1、常见病2、终身疾病3、可控制疾病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1、糖尿病家族史2、超重、肥胖3、多食少动4、年龄>45岁5、出生时低体重<5斤6、有异常分娩史。

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6、下肢麻木、烧灼感;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

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

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夫妻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互相影响,有趋于一致的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因此处于相似的环境,所以一方得糖尿病,另一方得糖尿病的几率可能也会稍有增加;而奶奶带的胖孙子,不仅具有遗传因素的存在,还具有同样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现在孙子长得胖大家看着都高兴,但胖小孩长大后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一方面会加速胰岛B细胞的负担,久而久之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另一方面又会使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就好比已经经济紧张的人又遇到通货膨胀,当然是入不敷出,故容易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离我们又多远“糖尿病?我要得还早着呢?”“我身体好好的,不可能得糖尿病。

”每当医生和人们谈起糖尿病,总会听到类似的回答。

但是统计数字却表明我国糖尿病病友数量在迅速增加,糖尿病是否还是那个以前少数有钱人才会得的“富贵病”?它离您真的很远吗?事实上,糖尿病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已经近20年了。

自1980年我国开展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至今,糖尿病患病率已由当时的不足1%增加到10%左右,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

我国人群属于糖尿病易感者,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生活水平改善和不良生活方式所致肥胖人群的增加,我国糖尿病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按照最近的调查结果估计,我国农村的糖尿病病友人数有4300万,城市的糖尿病病友数达4900万,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已比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2025年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而在5年以后,我国高血糖(糖尿病加糖耐量受损)的人数或许将超过1亿。

糖尿病如何诊断?※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以下任意一项: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或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或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2hPG)水平≥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无糖尿病症状,则需另日重复检查上述血糖※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备注:※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诊断。

※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

※0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内口服。

※建议只要是空腹或随机血糖为正常值上限的人群,均应行0GTT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OGTT检查也不能用来监测血糖控制的好坏。

糖尿病是富贵病?贫困病?还是“无知病”?大家知道,2型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可又有人说糖尿病是“贫困病”;那么,到底是富了容易得糖尿病还是穷了容易得糖尿病呢?实际上,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又都不全对。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早已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情况已经开始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能够更科学地处理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主动预防糖尿病发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其实,说2型糖尿病是“富贵病”或是“贫困病”,都只反映了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一个方面,而从自我保健意识、饮食结构或生活方式的角度看,糖尿病更是一种“无知病”。

在美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与人均收人成反比,这是由于富者自我保健意识较强所致。

我国的研究证实,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显著相关,文盲的患病率最高,半文盲次之,中学以上学历者较低。

这说明糖尿病发病率剧增是社会变革的代价。

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必须全社会动员起来,“未病先防”,大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民对糖尿病防治认识的水平。

把糖尿病知识带到贫困地区,防患于未然。

使人们懂得富裕之后,仍然应当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

避免饮食西方化,要坚持体力活动,保持理想体重。

为什么我国糖尿病病友急剧增加?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中国人可能为糖尿病的好发人群。

其次,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膳食结构改变,膳食中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这些构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另外社会老龄化也是重要原因,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l岁,女性达74岁,而2型糖尿病与增龄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增加。

我国糖尿病流行状况有哪些特点?●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占0.7%。

新诊断的糖尿病病友中,糖尿病年轻化的情况明显,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收入情况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人均年收入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密切相关。

在1994年的调查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人群的2~3倍。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糖尿病的患病率都比较高,差别缩小。

这说明无需太高的收人水平,糖尿病的患病率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由于糖尿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而未就诊,难以早期发现,若想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群众中宣传糖尿病知识,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

●与肥胖的关系:我国2型糖尿病病友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比自然人群的23kg kg/㎡。

要高,但远没有白人肥胖,白人糖尿病病友的平均BMI多超过30 kg/㎡。

比较BMI小于25 kg/㎡的人群,BMI为25~29.9 kg/㎡的人糖尿病患病率增加70%。

中国人只要稍微胖一点,糖尿病患病率就大幅度增高。

一种解释是,中国2型糖尿病病友的胰岛功能代偿可能较差,在体重增加时易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

职业对糖尿病的发病有何影响?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职业间有显著的差别。

我国1980年的资料显示:学生与学龄前儿童的患病率最低(年龄对之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患病率最高的是干部(可能与年龄较大,生活条件较优,体力活动较少有关),知识分子、工人、职员的患病率大致相等,最低的是农民和牧民(可能与高强度的室外体力劳动及生活条件较艰苦有关)。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有升高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病友发病数目前约占我国糖尿病病友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

目前,全球学龄前儿童糖尿病病友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15岁以下人群中平均每天增加200名糖尿病病友,所以青少年患糖尿病的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青少年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哪里能接受糖尿病教育?您可以在医院寻求专业的糖尿病教育与指导。

许多医院定期开设糖尿病教育课程,安排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为您服务。

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其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病友及其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等。

应该明确的是,成功的糖尿病教育需要各方面及不同专科的共同配合,但最重要的还是您自身参与和努力,您是糖尿病管理团队的核心力量。

哪些因素会影响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1)饮食:OGTT试验前,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一般应>250克/天),可使OGTT减低而呈假阳性,因此.应在试验前摄人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对严重营养不良者应延长碳水化合物准备时间一周甚至两周。

(2)体力活动:长期卧床不活动病人可使糖耐量受损。

而试验前剧烈活动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明显升高,故试验前病人应静坐或静卧至少半小时。

(3)精神因素:情绪激动可使血糖升高,故在试验期间应避免精神刺激。

(4)应激:应激可使血糖升高,如发热、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手术等。

(5)疾病: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胰腺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包括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均会导致血糖的变化。

为防止恶心、呕吐,可将葡萄糖稀释成25%的溶液,呕吐、腹泻都会影响试验结果,不宜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改成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6)药物:药物影响血糖波动,为排除药物对OGTT的影响,检查前应停药三天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