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七下)
七年级下册
(一)王安石《伤仲永》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
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
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
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团结③认为……奇特④领着,引着
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
3、天资聪慧才能渐退泯然众人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答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稍稍宾客
..还家()..其父()④从先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诧异②写,题上③以宾客之礼想待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3、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4、不一定。如果仲永本人后来不学习,同样不能成才。
5、提示:删去,则文章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这是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
(1)不能称.()前时之闻
(2)泯.()然众人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同县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
2、(1)chân 相当(2)mǐn 消失的样子
3、(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4、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丁】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二)《孙权劝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