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非中共的阶级局限性: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
2.地主阶级: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否定帝国主义;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不敢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广泛发动群众
4.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否定帝国主义;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不敢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广泛发动群众;不能形成坚强的革命政党
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和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帝国主义
革命对象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非劳动人民
中间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革命动力农民阶级劳动人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
统一战线策略:
1.自己——独立自主
2.对同盟者——带领同盟者对敌斗争
经济上给予福利,至少不损害利益
政治上教育
3.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被迫同大资产阶级决裂时,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同情和中立
不同经济成分的归宿:
官僚资本→没收国营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化集体经济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理论—科学技术
外:国际竞争力
实践—我国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内
消极: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
第一,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
鸦片战争以来 + 革命时期 + 建国后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 + 国家的发展 + 民族的振兴 + 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
+
各个阶层的共同愿望 + 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
↓
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包容性 + 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公式2+(6+4+7)
第一,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成就 + 矛盾问题
↓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国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
综合国力竞争
↓
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
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