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29 湖心亭看雪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 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 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 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比较阅读
白描手 法 白描画 欣赏
《湖心亭看雪》
白描 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在白底上勾画物像轮廓 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 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的主要 特征。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重点词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一 ①雾凇沆砀: 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 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 子 ②一白: 全白
[译文]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 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 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 ③长堤一痕: 形容西 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道痕迹 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 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重点词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 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 ①余: 我
②俱绝: 全部消失
③是: 代词,这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 ④更定: 指初更以后,晚上 八点左右 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ná,撑(船)。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⑤拏: 了。这一天初更后,我划着一叶 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⑥拥毳衣炉火: 穿着毛皮衣, 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说课稿湖心亭看雪一等奖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3、学生齐读4、学生自由读5、指名读三、学生合作探究:1、语词破译组:解决__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
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更定()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喃喃()莫说相公痴()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余住西湖()(2)是日更定()(3)拥毳衣炉火()(4)上下一白()(5)焉得更有此人()(6)客此()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挐一小舟。
通,4.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2)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3)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
()拉余同饮● 文学常识6、《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7、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8、《湖心亭看雪》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的淡淡愁绪。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班级:姓名:座号:第29课湖心亭看雪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â) 舟子喃喃曰( nán )2.文学常识填空(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2)(3(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3、学生齐读4、学生自由读5、指名读三、学生合作探究:1、语词破译组:解决__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
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课件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的情景,为下文同饮分别埋下伏笔。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空灵、幽静之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 意境。
审美体验独特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苍茫雪景和亭中奇遇所带来的独特 审美体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写作特点鲜明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苍茫的雪景和亭中的奇 遇,展现出空灵、幽静的意境。
关键句段解读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雪后西湖的寂静景象,为下文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雪后西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意境。
03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拏”
牵引,撑(船)。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 “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02
01
03
用法举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之情,意为“还”。
《湖心亭看雪》所体现出的意境美、语言美等美学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 和欣赏这些美学特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拓展问题二
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其他描 写雪景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 对比不同作品在描绘雪景、表 达情感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湖心亭看雪》教案(2课时)
29?湖心亭看雪张岱备课者:郑时仁目的要求: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材分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9《湖心亭看雪》教学三单设计
29.《湖心亭看雪》教学三单班级姓名设计郑利霞问题导读-----评价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知识链接: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
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
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一、注音:更()定毳( )衣雾凇( )沆( )砀()一芥( )喃( )喃二、、词类活用:客.此:三、古今异义:(1)是日更定.(2)上下一.白(3)余.强饮三大白.四、..其它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导入】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
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生听读)(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
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
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你同意吗?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俱:都。
绝:绝迹。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孥:携,带。
毳: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芥:小草。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注释】焉:怎么。
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客:客居。
【段析】“焉”突出喜不自胜状。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三部分(3):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我”同饮的情景。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段析】语言描写比较含蓄。
第四部分(4):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8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全班齐读,明确要求: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景”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29.《湖心亭看雪》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掌握重点句子:3、能对文章综合分析。
复习进程:一、导入二、导学-自主复习(一)复习翻译。
复习指导:把握翻译,快速朗读文章,参看文章翻译。
勾画重点句子并记忆。
5分钟。
(二)重点实词虚词。
复习指导:1、迅速记忆课下注释。
(10分钟)(三)课文把握:复习课后练习。
(5分钟)三、导思-归纳总结:四、导练-训练反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ɡēnɡ cuìzhēn sōnɡhànɡ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我尽力饮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 相公更痴迷的人!
朗读蓄势
一读,读出情味。 二读,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 后矛盾的“错误”。 三读,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三“痴”解意
说“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
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初读感知
认真听读、用心跟读。 大声朗读,标画字音,注意停顿和感情。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nán)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三“痴”解意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 写作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 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的描写方法。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 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 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 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 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 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 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把握白描写景的 手法。 2. 品味探究,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感悟其遗世独立 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 焉得:哪能。
?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 客:客居。
(6)及下船。
?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湖心亭看雪》文本分析:视角最重要——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
最是特别。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
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
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
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
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
不断重历重温。
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
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
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
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
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
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
“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
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
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
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
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
探究过程:一、痴中见疑:1、从“拥”字说起——“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围裹。
由此可见,天有多冷!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痴”。
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语文学科电子备课教学案第29 课课题湖心亭看雪时间_______附:冰雪世界孤高情怀——谈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明代散文家张岱正是通过简洁才显露他的艺术才华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们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
能把如此阔大的世界和深长的情感纳于一百多字的小品之中,而且给人留下悠悠不尽的余韵和遐想,这样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
下面,我们就对《湖心亭看雪》作些具体分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③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
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