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长恨歌》一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如生的艺术形象。

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

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

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然泪下。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

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

长恨歌白居易赏析(精选7篇)

长恨歌白居易赏析(精选7篇)

长恨歌白居易赏析(精选7篇)《长恨歌》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两篇赏析,供大家参考。

长恨歌白居易赏析篇1当我从诗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读到最后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深陷入了那段悲伤却又流传百世的感情漩涡中——只因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从一而终的爱情。

动荡不安的岁月能够造就英雄,也能够渲染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唯美爱情,才有了这千古绝唱的诗篇。

诗人白居易在三十五岁那年,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人不胜感慨。

都说红颜祸水,正因为历史曾无数次的记载下“英雄难过美人关”的风流往事。

唐代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爱恨痴狂,更是其中的传世之事。

唐玄宗因迷恋杨贵妃而误国事,杨贵妃因相思之苦死,玄宗为之断肠,悲剧铸成。

白居易一行人惟恐这一希代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

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长恨,顾名思义,全诗以“长恨”为中心。

虽说如此是“恨”,但诗人并不是平铺直叙、漫漫地道尽“恨”有多深、“恨”有多浓。

而是通过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既含蓄深邃又不失生动,极致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它最后留下的悲剧结局。

而其中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将更多的篇幅用以情感的宣泄。

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

全诗无论在对事、物、人的描写都婉转细腻,对宫廷各方面的描写更是极尽雍容奢华。

让人在恍惚中产生错觉:明明是能让人心中有百般挥不去哀愁的悲剧,却又在字里行间浸透出另一番的超脱,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禁惊叹其为“千古绝唱”。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长恨歌》是白居易成功作品之一,几千年来古今传诵。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以“长恨”为主线,恨是长恨。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时诗人35岁,与友人游玩由景而发,此时期诗人作品多以嘲讽诗为主。

诗人又是以嘲讽的想法,批判君王荒淫误国带来的政治悲剧。

《长恨歌》应从对政治的嘲讽和爱情的歌颂双重主题矛盾分析。

诗人通过直接叙述,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让读者从他笔下诗化的一个个小故事,进行揣摩,回味,感受。

全诗分四层分析,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以“重色”开头,诗中首句奠定了诗的悲剧气氛,统领全诗的“恨”。

在武惠妃病逝后,玄宗寂寞空虚,杨玉环与唐玄宗华清池的相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人似乎就相见恨晚。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两人两情相悦,上演的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铺垫了之后政治社会的衰败。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之乱爆发,“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玄宗逃难,“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禁卫军叛变,被迫赐死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层诗人有意淡化了唐玄宗荒淫误国引发的安史之乱,而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带给读者悲剧气氛的感染高于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蜀中路上只有“风萧索”,“日色薄”,蜀山依然青,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唯有肠短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局部批判的意味比拟明显,后半局部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情的思考和对华丽背后的虚幻感叹。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宿命与无常。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美人之一,她奉高宗的宠爱,却最终遭到了悲惨的命运。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被杀的场景和她死后的幽魂,以及她一生的挣扎和坠落。

无论杨贵妃如何美丽动人,命运的齿轮是无情地转动的,她最终无力回天。

这给人带来了对宿命的思考,似乎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切都注定发生。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之二是欲望与迷惑。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她美丽动人的外表和妖媚的风姿总是引发男人们的欲望。

宫廷中权力和阴谋的游戏使得杨贵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被欲望所迷惑。

她虽然有着所有女性的渴望幸福和爱情的欲望,但最终却深陷痛苦和绝望当中。

这给人们警示了欲望对人的迷惑力,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追逐虚幻的幸福。

第三,《长恨歌》的主题之三是权力的陷阱。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逐渐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权力的熏染,她得到了无数荣华富贵,但也赢得了无尽的敌对和阴谋。

权力迷人,但陷阱重重。

杨贵妃身陷宫廷权力的漩涡,最终坠入深渊。

这给人们以深思,权力虽然有着诱人的光华,但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警惕和明辨是非才能保持清醒。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之四是华丽与虚幻。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华梦,包括盛装妆饰、花团锦簇、乐舞歌声等。

这个华丽的世界充满了虚幻和煌煌的表象。

而在这虚幻背后,杨贵妃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的。

她的美丽和荣耀只是一层薄纱,掩盖着她内心的软弱和无力。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表面虚幻的思考,背后的真实是否与外表相符,华丽是否孤独和无奈?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和遭遇的描绘,以及对命运、欲望、权力和虚幻等主题的探索,展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诗作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思。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学教育2。

19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内容摘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其中尤以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这一说法最为 普遍。

文章却认为《长恨歌》是关于性格悲剧的,其主题意在歌颂美好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寡义优柔的性格 缺陷。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歌颂爱情寡义优柔白居易的《长恨歌》实在是一首朗朗上口又不乏经典名句的长诗。

其文句通俗,内涵深刻,情思绵绵,非常适合中学生诵读。

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赏析,尤其是作品主题的理解,笔者以为现今的中学生还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的。

这里,笔者从作品主人公之-----唐玄宗李隆基的形象人手,谈谈对这部作品主题的粗浅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有许多读者认为该诗要表现的是李隆基的“重色误国”,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这样的说法对李隆基的要求实在是太过苛刻了。

李隆基确实贵为皇帝,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也应该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也需要拥有爱情。

我们不应该因某个人的身份而给他贴标签。

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但这种做法实在是侵犯了人权,更是轻视了人性的存在。

撇开人权人性,我们再从白居易个人的生活来推测他在作品中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生活的态度。

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一辈子“追求”女人与爱情的文人。

那一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多么醉人哪!白居易大半辈子就那么偎红倚翠,在家“超编制”地蓄养家妓(家妓,即豪门大户蓄养的歌妓,起源于春秋战国,唐代的文人也大都热衷于此道),侍妾三年一换——而这也正是白居易被人视为“无良文人”的主要原因。

文为心声,有如此生活情态的一个文人,怎么会写诗066文借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来怪罪李隆基“重色误国”呢?根据白居易相关诗文透露的 信息,他或许确实“超编制”地蓄 养家妓,但那在唐代似乎也应该 是无伤大雅地迎合了蓄养家妓的 大风气,就像唐代贵族时不时出 门做个道士道姑一样。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长恨歌》主题评议
《长恨歌》主题以李杨的爱情为主。

首先,白居易的生活背景来说,白居易并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近十年,而马嵬坡之乱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而《长恨歌》的写作时间是806年,此时已过去了五十年之久,这个时候,李杨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传奇,而民间大多数也热衷于讨论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写爱情诗的可能性更大些。

其次,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与李杨二人的经历是有些异曲同工的,都是爱而不得相守,白居易将自己的感情化身为李杨的爱情传说寄托在《长恨歌》中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由全诗来看,开头写唐太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甜蜜,中间马嵬坡之乱杨玉环之死,到最后唐太宗思念杨玉环求而不得,空留誓言,令人叹惋。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通过以歌词的形式展现了浓郁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该诗以秦宫宝殿为背景,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深情爱恋,并以杨贵妃之死为结尾。

本文将从爱情、离别、权利欲望和对朝廷政治的批判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辨析。

首先,《长恨歌》以深情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唐玄宗的闭门相会以及两人之间的甜蜜亲昵的情节,表达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他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赋予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以浪漫的形象,强调了爱情的深沉和坚固。

其次,离别是《长恨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秋夜与唐玄宗分别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凄凉离去,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绘成了一个真挚而忠诚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和离别的态度令人感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长恨歌》还表达了对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批判。

白居易通过揭示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私欲,暗示了唐朝政治中的腐败和腐朽。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受宠爱的过程,以及她因此与其他妃子的争斗,以及最终被废黜和流放的命运。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惨遭遇,让人对于权力欲望和政治腐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深情抒发之作。

通过揭示唐朝宫廷世界中的腐败和私欲,并以此为背景来讲述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离别遭遇,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权力的思考和追求。

《长恨歌》借由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歌,呈现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画卷,使人产生对于人生、爱情和权力的深思。

这也是该诗能够在千年间持续流传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深情抒发的诗歌作品,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揭露了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的昏庸形象,影射出唐朝动乱衰亡的根由,甚至红颜祸水的社会道德主题也暗含其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俗易懂。

伴随着其颠沛起伏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与感伤诗,而真正奠定了白居易在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还在于他两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与《长恨歌》。

从这两首诗的叙述过程中,可见诗人有意将抒情因素强化,声随情起,情随事迁,升华意境烘托气氛,可谓泼墨如雨,务求尽情。

关于《长恨歌》主题问题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出现了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乃至泛主题等多种见解,本文拟就此略述己浅见。

说到白居易诗文的讽刺意义与政治教化,“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在他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皆表现出尚通俗,重写实的倾向。

在唐代掀起新乐府运动时他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在《与元九书》中白乐天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为诗为文当体恤民情,补察时政,旨在“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长恨歌》开篇几句短短的叙述,已毫无遮拦地显露出诗人讽喻说教的面貌,以帝王妃子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题材本身就包蕴着丰富的历史寓意,何况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因而在后世的品评中难脱“庸君”、“女祸”的历史道德评判。

而篇首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道出了李隆基的昏庸与好美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妃娇媚恃宠的姿态描摹,已暗示出红颜祸水,美人误国的后患。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宫廷生活的浓艳风流,奢华放逸暴露无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则更是对唐明皇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的谴责。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长恨歌》主题辨析

《长恨歌》主题辨析

《长恨歌》主题辨析◎赵方辉赵康圣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就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或曰讽喻,即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或曰爱情,即歌颂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或曰爱情加讽喻双重主题。

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是人类对美好情感无法把握的无限遗憾。

具体理由如下:一、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首先,《长恨歌》创作的社会背景看。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追求感官享受,张扬个体价值,致使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创作潮流出现了一种歌唱爱情、赞美忠贞的思想倾向。

当时描写男女间风流韵事的几部传奇的代表作品,诸如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会真记》和白行简的《女娲传》等便是证明。

这种偏重多情的传奇创作潮流,与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与元九书》)的重情心理相激荡,应是成就《长恨歌》的主要原因。

正如清人赵翼所说:“盖其(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

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通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其次,从创作的个人背景上看。

据王拾遗先生研究,《长恨歌》写于白居易完婚的前几个月。

白氏当时36岁,其晚婚的原因是,他在家乡符离曾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美丽姑娘,由于种种原因,二人未成眷属。

但他们的感情甚笃。

有分手时白氏《潜别离》诗为证:“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分别后仍念念不忘:“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阑干独自愁。

”(《寄湘灵》)这种经历,当是形成《长恨歌》的情感基础,也与《长恨歌》的情感描写极其相似。

黑格尔说:“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

”此言不虚。

二、从人物刻画上看唐明皇、杨贵妃是《长恨歌》所描写的主要人物。

在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作者没有把杨贵妃作为“祸水”去鞭挞,而是突破了历史事实的束缚,力图将她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而又美玉无暇的绝代佳人形象。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作者:余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理解,其中尤以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这一说法最为普遍。

文章却认为《长恨歌》是关于性格悲剧的,其主题意在歌颂美好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寡义优柔的性格缺陷。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歌颂爱情寡义优柔
白居易的《长恨歌》实在是一首朗朗上口又不乏经典名句的长诗。

其文句通俗,内涵深刻,情思绵绵,非常适合中学生诵读。

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赏析,尤其是作品主题的理解,笔者以为现今的中学生还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的。

这里,笔者从作品主人公之一——唐玄宗李隆基的形象入手,谈谈对这部作品主题的粗浅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有许多读者认为该诗要表现的是李隆基的“重色误国”,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这样的说法对李隆基的要求实在是太过苛刻了。

李隆基确实贵为皇帝,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也应该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也需要拥有爱情。

我们不应该因某个人的身份而给他贴标签。

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但这种做法实在是侵犯了人权,更是轻视了人性的存在。

撇开人权人性,我们再从白居易个人的生活来推测他在作品中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生活的态度。

白居易本身就是一个一辈子“追求”女人与爱情的文人。

那一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多么醉人哪!白居易大半辈子就那么偎红倚翠,在家“超编制”地蓄养家妓(家妓,即豪门大户蓄养的歌妓,起源于春秋战国,唐代的文人也大都热衷于此道),侍妾三年一换——而这也正是白居易被人视为“无良文人”的主要原因。

文为心声,有如此生活情态的一个文人,怎么会写诗文借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来怪罪李隆基“重色误国”呢?
根据白居易相关诗文透露的信息,他或许确实“超编制”地蓄养家妓,但那在唐代似乎也应该是无伤大雅地迎合了蓄养家妓的大风气,就像唐代贵族时不时出门做个道士道姑一样。

白居易或许也确实三年一换侍妾,但白居易“三年一换”换下来的侍妾都是允许甚至帮助她们找了户主结婚生子的呀。

曾经被认为“风流才子”“无良文人”的白居易实际上还是很尊重女性的,他对女性的尊重虽然不像贾宝玉那样全盘肯定,但他能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份、名声和财力为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女性奔走、呼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作品中深刻体会到。

试想,有如此女性观念的士大夫,怎么可能认为“红颜”是“祸水”呢?有如此心性的文人,怎么可能持有“爱情会亡国”的观点呢?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中,白居易首先是肯定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缠绵爱情的,《长恨歌》首先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的记录与歌颂。

诵读《长恨歌》,让我们相信李隆基与杨玉环彼此相爱,让我们相信因为爱情,李隆基可以为杨玉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是的,在李隆基能力范围之内,他为杨玉环做了很多。

他“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他让杨玉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甚至让天下老百姓产生嫉妒羡慕之心,让他们“不重生男重生女”。

李隆基的“春从春游夜专夜”,他与杨玉环“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让我们看到他对杨玉环的欣赏与爱恋。

但是,让我们仔细想想,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是不是上升到包含尊重的“爱慕”,甚至是无条件生死相依了呢?其实不然。

不说其他资料里提到的关于李隆基曾经移情别恋的桥段,就是单纯指《长恨歌》里的李隆基这个人物形象,笔者以为他的爱也是有折扣的。

笔者以为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是基于不平等的高高在上的带有一定施舍成分的爱恋而不是“爱慕”。

如果比较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和夫差对西施的爱,虽然同样是君王对女子的爱恋,夫差对西施的爱就显得更纯粹更坚定。

于是,我们会发现,就是因为少了那么一丁点的“纯粹”与“坚定”,使得临危(安史之乱)会传位给儿子的李隆基在面对爱情与“三军不发”的危情时,自然也只能是“君王掩面救不得”的脓包样而不是坚定地维护“纯粹的爱情”(当然,他的爱本来就不够纯粹与坚定)。

不知道这是“有条件的爱”的悲剧还是晚年李隆基逐渐失去魄力和雄心之后的性格的悲剧?
至于“安史之乱”之后,自身安全回宫的李隆基思念杨玉环,这份情意不容我们怀疑,这个时候的“思念”应该是真实的。

一边是“睹物思人”——“太液芙蓉未央柳”,一切皆依旧,如面的芙蓉、如眉的柳怎能不令多情的才子李隆基怀念当年的卿卿爱人?一边是脱离政治权利中心,生活在太极宫甘露殿被变相软禁的曾经的一代明皇李隆基,怎能不因为寂寞孤独与痛楚而思念曾经的爱人杨玉环?李隆基的“孤灯挑尽未成眠”仅仅只是因为思念杨玉环么?笔者以为应该还有更多政治上的落寞吧!只是白居易不能明说罢了——白居易哪里能明说:造成“安史之乱”以及你李隆基个人悲剧的正是你李隆基自己,而不是杨玉环,更不是你们的爱情。

读《长恨歌》,思作品的主题,析李隆基这个人物形象,笔者以为作品的主题不在于批判李隆基的“重色误国”,而是在歌颂男女的爱情,同时批判李隆基多情多才却又寡义优柔的性格缺陷。

参考资料
1.李志萍.《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J﹞.语文建设,2014(33).
2.张悦.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的主题探究﹝J﹞.文教资料,2017(21).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职教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