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3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3
社戏教学设计(B)鲁迅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散文。
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
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出示小黑板)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2.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明确:看社戏戏前波折(开端)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明确: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了六~公公送豆。
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明确:三个部分。
一、(1一3段);二、(4-30段);三、(3-40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明确:①可以免读一些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②没有一些礼教的束缚,人人平等。
③还有着众多丰富有趣的活动。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四、组织学生熟读全文,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略)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明确: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又请班上男同学齐读第10自然段,女同学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共体味其运用之妙。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社戏-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概念及历史背景;
2.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对于戏剧的表现作用;
4.增加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社戏的概念及历史背景;
2.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2.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向学生介绍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社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讲解
1.社戏概念和历史背景;
2.社戏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3.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3. 案例分析
通过观看社戏表演录像,分析社戏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的作用,并对比其他戏曲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的表演形式。
4. 经典文化教学
社戏中常常会引用儒家经典文化,通过阅读相关经典文献和诗词等,让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社戏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分析社戏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3.学生能够分析戏剧的表演形式、技巧和演员形象;
4.学生对于儒家经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社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b.情节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认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解作者通过情节安排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b.了解并尊重我国民间传统文化。
4.教学内容:
a.课文朗读与理解。
b.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了解人物形象。
c.品味作者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d.情感体验,培养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分析《社戏》的语言特色,学生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和人物,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a.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
b.通过模仿课文语言风格,创作个性鲜明的作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小说主题、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形成独立见解。
a.分析小说情节,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推理。
b.比较文中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地方特色词汇、情感体验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社戏》中的角色有哪些特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社戏》一文。
该文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在社戏中感受到民间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中描绘人物形象、民间艺术特色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基本情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 领悟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体会民间艺术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分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美。
3. 课文分析:(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讨论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
(3)讲解课文中重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1)基本情节:童年回忆、社戏表演、民间艺术(2)人物形象:长、豆腐西施、赵庄姑娘(3)表达技巧:对比、反问、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描绘社戏表演,体会民间艺术魅力。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认识。
2. 答案:(1)社戏表演展示民间艺术独特魅力,如服饰、音乐、舞蹈等。
(2)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间艺术魅力,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间艺术资料,解更多民间艺术形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农村社戏的活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此外,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鲁迅的作品通常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和风格?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你们认为会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2.呈现(10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社戏-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词汇的积累与应用: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举例:学习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累积”、“凸现”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教学难点
(1)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把握文章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童年记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社戏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握《社戏》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社戏文化的描述。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述的看社戏的过程,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出童年时代的快乐和美好。
(2)写作技巧的掌握: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如对景物、情感的刻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观看戏剧或传统文化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童年记忆和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及社戏文化的基本概念。《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看戏经历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我国民间社戏文化的特色和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往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了解不多,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理解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社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八年级下《社戏》教案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加深了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这说明,将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解读《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与认识;
2.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描绘,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
3.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社会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社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小说中的细节描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小说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说中人物形象或社会背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小说中的某个情节,体验人物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在今天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文学手法和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知。在讲解《社戏》时,我应该更多地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阿Q在戏台上的心理变化,从自大、炫耀到最后的自卑、无奈。
c.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
-举例: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d.社会背景的融入:学生应能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考虑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介绍《社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点,我应该在活动前给予他们更多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立见解,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举例:《社戏》中“我”与阿Q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b.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应能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3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光。在你们的记忆中,有没有什么趣事让你至今想起来还忍俊不禁?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
有人说,童年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有人说,童年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今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回忆作者有关知识
了解作者
自学检测
归省(xǐng)行家(háng)
惮(dàn)絮叨(xùdao)
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潺(chán)
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
漂渺(piāo miǎo)踱来踱去(duó)
撮(cuō)棹(zhào)
楫(jí)
识记生字
掌握生字词语
初读感悟
体会环境描写作用
了解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一定的人物品析方法。具体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深入探究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2、孩子们被允许去看戏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5、评论“偷豆”的是与非?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纯洁无私的心、周到天真的天性。反映了农民们热情纯朴的特点。
6、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来具体说明。
正面: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社戏》教学设计3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初二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一、简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构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沉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分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构造(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通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通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构造。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构造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妙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曲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
课文主要讲述了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详细内容包括: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以及社戏在民间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传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等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社戏的历史演变、种类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豆腐西施、小旦、小丑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如豆腐西施,讲解其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戏在民间的传承及其现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社戏的起源、发展、种类、表演形式。
2. 人物形象分析:豆腐西施、小旦、小丑等。
3. 社戏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及传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社戏的历史演变及种类。
(2)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2. 答案:(1)社戏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多种表演形式,如傩戏、戏曲、皮影戏等。
(2)以豆腐西施为例,她形象美丽动人,但命运多舛,象征着民间艺人的艰辛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三篇
精品文档
什么样的待承 ?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
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 几乎也就 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 “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 客人 ( 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 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 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 板书:风尚淳朴 ) 。
3
精品文档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 “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 “央人到邻 村去问,也没有” ; 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 得一边“宽慰”外祖母, 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 “说万不 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 母要担心”。 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 使得外祖母很气 恼,“我”更非常焦急 ( 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 。 (2) 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 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 “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想到小 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 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 得母亲很为难, 外祖母又气恼起来。 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 了。 (3) 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 怎样出现了转机 ?解决了波折 ?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பைடு நூலகம்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 们“叹息而且表同情”, 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八叔的航船不是 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 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两个“大悟”, 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侧重点: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二、过程:1.简介作品时代。
(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2.朗读课文。
(本文为文学的精品。
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
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
(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侧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二、过程: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4.归纳中心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探讨等。
涉及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生字词:罗敷、翠翠、琴瑟、社戏等。
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戏”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文章结构分析和主题探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教师需重点关注。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生字词表,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社戏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阅读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对比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加深对鲁迅文学地位的理解。
- 搜集和整理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资料,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 观看现代戏剧演出或影视作品,探讨戏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戏剧文化。
3. 民间信仰:小说中提到的神灵祭祀、求签问卜等,反映了江南水乡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4. 风土人情:小说中的地方方言、生活习惯等,体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
例题四:
题目:探讨《社戏》中作者对童年记忆的呈现手法。
答案:
在《社戏》中,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呈现,展现了以下手法:
1. 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作者以真实的童年经历为背景,虚构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使作品既具有现实基础,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作用与目的:
加深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掌握分析小说的技巧。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社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鲁迅其他作品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供学生深入阅读。
3.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突破难点,形成批判性思维。
4.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思考作品的时代价值。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
2. 软件资源:语文教学软件、小说阅读分析工具。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3课时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3课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我国农村社戏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社戏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同时感受到农民的热情好客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分析课文内容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习俗的含义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以及相关习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以及相关习俗的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解析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以及相关习俗。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景物描写。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小说的主要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3. 文章结构:一(1-4)简单介绍了平桥村、伙伴、趣事和心愿。
作用:为下文交待了故事背景。
二(5-30) 详细写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
三(31-39)六一公公夸奖“我”,并且送“我”母亲罗汉豆四(40)“我”称赞那天晚上的好豆和好戏。
4.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春末夏初“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5.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乐土?l 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l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l 钓虾,放牛;l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6. 精读:第二部分(5—30)白天想戏①“我”的心理:非常着急,心里总惦记着社戏。
②写作方法及作用:欲扬先抑,先写看不成戏而心里着急,从而更加突出后来能看戏时的喜悦。
朋友帮助双喜的特点:聪明,热心,心细7. 月下行船(10-13)①大声朗读:注意体会“我”此时的感受。
②我上船时的心情:轻松、愉快(与前文的着急心理形成对比)。
③出发时的划船动作及作用:拔、点开、磕、退后、出、架起,这样突出了他们划船技术熟练④多角度描写“我”的见闻感受: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l 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l 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l 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设想: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
写作设计:抓住这次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
教具准备:1、黑色识字板儿(长20cm 宽10cm)10面2、竹笛1支3、彩粉笔若干4、小黑板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2、板书课题:《社戏》板书作者:鲁迅3、回忆鲁迅:(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2)(小黑板填空):A 1881—1936B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C 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接触《社戏》: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 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1922-1881=41(岁)C 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 11= 30年了。
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
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深刻感悟呢?二、揭示全课目标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明确本节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2、理清故事情节;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课堂达标(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1~4)(5~9)(10~13)(14~21)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22~23)(24~30)(31~39)(40)(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平桥村的临村——赵庄)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春末夏初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3)麦(立夏麦呲牙)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1)乘船(2)因为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桥村“临河”,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我的乐土——“乐”。
五、回顾所讲部分六、布置作业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七、板书设计《社戏》一、鲁迅二、故事情节三人物四、平桥乐土1 18811936我” 1 “乐”2 浙江绍兴城 2 双喜亲密友好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 阿发勤劳善良“4 原名周树人 4 六一公公 2 目的5 叙事散文铺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课目标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默读5~9段“寻船周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
(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
(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三、欣赏“夏夜行船”部分:1听读录音带(或教师范读)注意(1)景物描写部分,要朗读出诗情画意(2)速度要轻快些2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放声朗读、速读。
3回答问题:(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跳拔拔点磕退上“飞”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 b 连山……踊跃跑去(以动写静)C 心里所感慢D 耳朵所听a似乎……歌吹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E 望眼欲穿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4)笛子独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用横笛为学生演奏一段曲子,如《彩云追月》,让学生体会“宛转”“悠扬”的含义,接受音乐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四、课堂训练1、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1)填写传神的动词“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石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本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动作描写写出了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娴熟,烘托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为什么说山“踊跃”?答:“踊跃”,跳跃。
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
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五、课下作业1、摘抄:在笔记本上摘抄10至13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2、练习:(课后练习一)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
第三课时一、明确本节目标1、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重点);2、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3、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二、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1、快速默读第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2、找出顺次出场的演员3、排列次序(出示小黑板)(1)红衫小丑(2)老旦(3)小旦(4)老的小生(5)蛇精、老虎(6)铁头老生答:(6)(3)(5)(4)(1)(2)4、找一名优生复述一下“看戏”情节铁头老生小旦蛇精、老虎老的小生红衫小丑老旦5、“我”对赵庄夜戏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两个字概括)A 扫兴B 遗憾C晦气D点背总之,也可用一个字概括为——“憾”。
三、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爽1、请找出两处修辞?用意是什么?(1)“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
”比喻用意: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比喻用意:富有童话色彩,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2、“连几个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补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用意:侧面衬托,衬托行船之快、架船技术高。
四、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1、快速阅读第24~30段“偷豆吃豆”部分;2、讨论:你认为在“偷豆吃豆”过程中,哪个孩子最可爱?说说理由。
(1)桂生——机灵——提议“偷豆呀!”(2)双喜——心眼多——A “我们偷哪一边的呢?”B 怕挨骂,偷六一家的C 考虑八叔油盐之事(3)阿发——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4)孩子们——可爱——分工合作:“摇”“火”“剥”“煮”“洗”“抛”对付八叔:“八癞子”3、总结:“我”对“偷豆吃豆”的感受是(一个字)。
答:趣。
五、课下作业1、默读本节所学部分2、自己复述“赵庄看戏”和“偷豆吃豆”情节3、设置悬念:可以说孩子们闯下了大祸,那么,结局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