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消亡
民族消亡
民族的消亡就世界范围而言,民族经历了原始、古代、现代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几个阶段。
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
“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随着社会进步,经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民族也就发展到了古代民族阶段。
在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华夏民族为基础,逐渐融合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强大的汉族。
以后经过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欧洲形成了现代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或资产阶级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对资本主义民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将来,民族也将互相融合而消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一、民族的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局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不会永恒存在,它也和阶级、国家、政党等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走向消亡的。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如前所述,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产生的,它比氏族、部落更高级、规模更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之所以分成许多不同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足以克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人们之间的差异,包括民族差异,是人们各自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独立发展的结果。
随着人们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断发展达到了某种程度,它就要促使人们冲破原来的狭隘范围,走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从而消除原来的许多差异,建立和扩大共同的东西。
这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的消失,共同性、统一性的增长,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每一步的提高,都要有所前进,而且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服饰等,变化极快。
到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因素的消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在各地区、各民族高度发展繁荣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共同性、统一性将越来越多。
种族灭绝的动因与政策解读
种族灭绝的动因与政策解读种族灭绝是指一种民族或种族的人口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减少甚至完全灭绝。
这是一个极为严重和残酷的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文明和全球社会稳定。
种族灭绝的动因复杂多样,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种族灭绝的动因以及相关的政策解读。
一、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导致种族灭绝的一个重要动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的冲突或压迫有时会升级成为灭绝的惨剧。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犹太人大屠杀就是历史因素导致的一次种族灭绝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纳粹德国的种族歧视政策和集中营系统造成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死亡。
因此,了解历史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种族灭绝至关重要。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是导致种族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政治家或政权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如获取权力、实施统治或重塑国家等,对特定民族或种族进行迫害。
例如,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的背后即有政治派系之间的冲突和权力争斗。
政治上的仇恨、种族歧视和暴力扩大化都加剧了种族灭绝的风险。
三、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造成种族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的稀缺、贫困和失业等经济压力可以导致社会紧张局势,进而导致敌对民族之间的冲突。
例如,非洲一些国家的种族冲突往往与种族之间的经济竞争有关。
政府在分配资源和财富时的不公正会加剧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可能最终演变为种族灭绝。
四、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对种族灭绝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文化冲突和文化歧视可能导致对某一特定民族或种族的恶化。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对少数民族的摈弃与排斥,可能背离其传统文化价值观。
种族灭绝往往波及到文化的摈弃与丢失,这对保护和传承人类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政策解读:为了应对种族灭绝的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国际刑事法院建立了专门处理种族灭绝罪行的法律框架,以追究犯罪者的责任。
其次,一些国家设立了人权监察机构以监督和预防种族灭绝事件的发生。
同时,教育也被普遍认为是预防和解决种族灭绝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普及人权教育和培养包容与尊重的价值观,可以提升社会对种族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一、匈奴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
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
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
428年北魏俘赫连昌。
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
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
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
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
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
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
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有:
一、民族产生规律:
1、民族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建立在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上;
2、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源于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3、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是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
二、民族发展规律:
1、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文化,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2、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是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
3、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基础。
三、民族消亡规律:
1、民族消亡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
2、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是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
3、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是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是民族共同体的缺失。
20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大纲(二十)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第十部分民族、宗教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民族考试复习知识要点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称“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是民族成员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最有稳定性、最持久和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特征。
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民族形成的一般途径。
4.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所组成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超越了氏族部落的非血缘的人们共同体。
5.种族属于生物学、人种学的范畴,而民族则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
6.民族和国家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
民族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人口基础,国家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机制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8.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能够调整促进民族发展的内部机制。
国家对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9.民族问题比阶级、阶层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广泛、更复杂。
10.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之间所有差异的完全消失,是民族发展的最终趋势。
11.毛泽东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人们通常把历史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也称之为民族融合,或称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我个人认为民族融合是好事,理由如下:
①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②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③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历史进步。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也许有人会说,民族融合的同时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元素东西的消失,这不是好事。
要解答者个迷惑,首先我们得弄懂一下什么是民族融合、什么是民族消亡以及之间的关系。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
中国的民族融合就是一个实证。
在中国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为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很自然地成为主流。
所以这一民族融合又通常被叫做“汉化“。
汉化包括经济生活,社会制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语言习俗等各方面。
但是如果认为只是汉族“化”了少数民族,而导致少数民族失去了原有的民族元素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在汉族“化”了少数民族的同时,少数民族也在“化”汉族,就在这“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更具生命力,更有活力的中华民族。
民族融合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应当尊重这规律,不能人为的去干扰或强迫。
华夏历史 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
华夏历史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史上最惨烈的9次种族灭绝:蒙古帝国屠杀2亿平民世界历史上的大屠杀排个顺序,我下面所说的屠杀,不包括军队之间作战死亡的,也不包括天灾如饥饿疾病死亡者。
仅指军队对平民(包括放下武器投降了的军人)的直接屠杀。
第九名:卢旺达大屠杀死亡平民:100万1994年4月6日凌晨,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在邻国坦桑尼亚参加完和平谈判后,其座机在返国途中被不明飞弹击落,机毁人亡,胡图族激进分子迅速掌控卢旺达政府。
4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开始。
胡图族激进分子因为不满哈比亚利马纳准备与图西族政党签订权力共享协议而制造了这起暗杀。
随后,他们依照计划开始杀害胡图族温和派政治人物和图西族领袖,然后他们试图消灭整个图西族。
据估计,在接下来的100天内,将近100万人被屠杀,这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大屠杀。
直到图西人领导的军队赢得了这场内战并开始掌权时,大屠杀才被制止。
第八名:冉闵《杀胡令》死亡平民:保守估计100万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于中华大地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华大地,大肆的对汉人进行着屠杀和奴役,出于报仇,冉闵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
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
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匈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冉闵正规军杀绝。
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第七名:亚美尼亚大屠杀死亡平民:150万亚美尼亚位于外高加索南部,与土耳其东部接壤,在历史上曾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
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至1923年期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人死亡。
亚美尼亚人提出“大屠杀”的根据是由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人称“蓝皮书”的一份报告,题目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受到的遭遇1915-1916年”。
种族灭绝的历史和背景
种族灭绝的历史和背景在人类历史上,种族灭绝是一种残酷的行为,涉及到针对特定种族、民族或族群的有意的歧视、迫害和消灭。
这种残忍的行为背后通常伴随着种族主义和仇恨的暴力。
种族灭绝背后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更为广泛和系统的灭绝行为出现在近代。
以下将介绍种族灭绝的历史和背景。
一、殖民帝国时代的种族灭绝欧洲列强在15世纪至20世纪就东南亚、非洲和美洲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这导致了对原住民族群的严重影响。
这些殖民者试图通过强迫迁徙、剥夺土地和资源、文化压制等手段削弱原住民族的存在。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例子是美洲大陆上的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行为,这导致了数百万印第安人的死亡。
二、纳粹大屠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实施了对犹太人的灭绝政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
纳粹追求着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理念,在集中营中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这些屠杀行为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丧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而可悲的一页。
三、种族灭绝的罪行与国际法种族灭绝的罪行在国际法中被视为最为严重的罪行之一,它与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列。
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种族灭绝罪公约》,规定了对种族灭绝行为的定义和处罚。
根据这项公约,参与种族灭绝行为的个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防止和应对种族灭绝的努力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推动防止和应对种族灭绝的努力。
在纳粹大屠杀之后,全世界对种族灭绝的关注不断增加。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行动以防止和应对种族灭绝,如设立特别机构、实施制裁、传承历史等。
五、种族平等与多样性的重要性种族灭绝与人权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它剥夺了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权。
种族平等和多样性的推崇是建立在尊重人权、促进和平与包容的基础上的。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价值观,并努力建立一个充满包容和尊重的社会。
六、重要的警示种族灭绝的历史和背景向我们传递着重要的警示,提醒人们必须保护和维护种族平等、尊重多样性,同时警惕种族主义和仇恨的滋长。
中国历史上十大消失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十大消失的民族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悠久历史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不断繁衍、融合、抗争、发展,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
而辉煌灿烂的中国的历史也是由这些勤劳、智慧、朴实、不屈不挠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但在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由于文章篇幅的关系,在这里我只介绍十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的民族。
一、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夏桀带着一部分夏朝子民逃到北方,经过不断地演变,形成了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汉武帝即位后,国力日益强盛。
于公元前129年,拉开了历时长达44年的汉匈战争序幕,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使匈奴远遁漠北,至此匈奴丧失了发动大规模骚扰战争的能力。
东汉时期,匈奴的主体基本被汉族消灭,剩余的部分逃往至西亚、东欧一带。
至于匈奴人最后的下落,众说纷纭。
二、东胡: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
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春秋时期,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居住在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秦汉之际,由于匈奴的崛起,最终被匈奴所灭。
三、乌桓:也被称作“乌丸”,是中国北方的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最后一任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曹魏大将张辽所杀,后乌桓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四、鲜卑: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后独立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与中华民族的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迷失与中华民族的消亡凡是人为的而非自然产生的东西都是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因素浩如烟海,不是所有的因素都能起基因作用的。
能担此重任的有三个: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这些因素越是成熟,就越稳固,力量也就越大。
报纸上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要失传了,要发生断层了。
如果这是真的,当然就严重了。
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否保存了下来。
以前没有人说过文化基因,不过,它是一个客观存在。
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性,是能使一个民族千秋万代永远保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个性。
有了它们,一个民族就存在;反之,则消亡。
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的存亡往往与军事上的胜败无关,最后起作用的倒是文化基因。
我国历史中宋、辽、金、元一段,契丹人在军事上颇不弱,占据了半壁江山,建立了辽国,但是,这个民族最终烟消云散了,他们融入了汉族。
继起的女真人推翻了辽,建立金国,军事上也厉害。
可是,女真人也消失了,也融入汉族中去了。
他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而全盘接受了汉族文化。
《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中文那么好,文学素养那么高,可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女真人?就是统治全中国200多年的满族,也大半融入了汉族中,现在除了极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完全汉化了。
那么,什么是文化基因?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有一种学说认为,凡是人为的而非自然产生的东西都是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因素浩如烟海,不是所有的因素都能起基因作用的。
能担此重任的有三个: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这些因素越是成熟,就越稳固,力量也就越大。
比如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文字越是悠久、完美,它所记录的民族记忆就越丰富,就越是不容易被其他文字所冲垮。
契丹文字的历史很短,一冲就垮,现在没有人认识了。
满文比契丹文历史长一些,相对比较稳固,不过也几乎消亡了。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还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
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
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
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他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在上个世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
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
如回族、满族……。
2005年,中央在“12条”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消亡的含义是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消亡的含义是()。
A、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强迫同化B、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相互融合C、各民族之间的所有差异完全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D、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自然同化
2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殖民地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封建社会
3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
A、性质和情况完全一样B、有着大体一样的性质和情况C、性质和情况基本一样D、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4 我们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
A、民主化B、法制化C、规范化D、全球化
5 关于四川在长江流域的地位,错误的说法是()。
A、四川是长江流域人口最多的省
B、四川占长江流域的面积,在全国各省中是最多的
C、四川是长江流域生产总值最高的省级行政区
D、四川位于长江上游 6 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
A、垄断地租B、级差地租C、绝对地租D、等级地租7 电磁场可以在空间以()的形式传播。
A、声B、波C、光D、电8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衡量()的。
文化灭亡导致民族灭亡的事例
文化灭亡导致民族灭亡的事例以文化灭亡导致民族灭亡的事例为题,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历史上的一些案例来说明这一现象。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其独特的精神符号和传承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也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印第安人的文化灭亡。
在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下,美洲大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
殖民者带来的疾病、武力压迫和文化传播的不平等,导致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和文化的消亡。
在殖民者的统治下,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夺走,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殖民者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信仰,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和采用自己的文化习俗。
这样一来,印第安人的文化逐渐被侵蚀,传统的宗教仪式、语言、服饰和艺术等元素逐渐消失。
另一个例子是非洲的奴隶贸易。
在奴隶贸易时期,数百万非洲人被绑架到美洲大陆进行劳动,其中包括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被奴役的非洲人被迫放弃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迎合殖民者的需求。
这种迫使非洲人放弃自己文化的行为,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灭亡还可以发生在当代。
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些小型民族面临着文化消亡的威胁。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主流文化,而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
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新一代人中逐渐丧失,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灭亡。
文化灭亡导致民族灭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根基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来源。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将失去自己的特色和独特性,最终可能导致民族的灭亡。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此外,民间组织和文化机构也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
1、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期。
民族的产生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民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部落联盟的成员生活在一起,渐渐有了共同的习俗、语言、祭祀等,形成了最初的民族。
民族产生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原生形态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产生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规律)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本质上是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积淀和凝铸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发展包括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
发展规律: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壮族。
民族的异态发展,一是民族发展极度缓慢,长期滞留在某个社会形态中,迟迟未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过渡。
二是民族发展出现族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失衡。
契丹族。
民族的跳跃性和跨越式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制约下,具体民族由于其内在矛盾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条件的压力所驱动而引起的跨越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某一高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独龙族(原始公有制残余形态的民族),凉山彝族(完整的奴隶制形态的民族),西藏藏族(封建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形态的民族)等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一越跨千年。
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三讲 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产生、 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自然的历 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 要久远。
(一) 民族的产生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1、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族“从无到有”、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这种现象主要在西方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 这种类型的民族形成的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和生产关系的确立直接相关,对此可以参考 美利坚、英吉利、德意志等民族的形成。 每个具体的民族的形成时间、形成道路和 形成方式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 民族的发展
基本思路:
一是:民族共同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中自身特征的发展和变化,既民族自然特征 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 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 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 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三) 民族的消亡
民族消亡: 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 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特别提醒 民族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必须具 备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高 度繁荣;社会民主制度的高度完善等各种必要 的条件。不能够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超越历史
发展阶段,人为地实现“民族融合”,消灭民族差别, 是荒谬的;不顾历史发展的规律,人为地扩大民族差 别,阻碍民族团结合作,也是错误的。
在人类历史上与民族消亡现象有关的还有以 下现象:
民族同化 、 民族融合
什么是民族同化?
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 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 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 指民族中间在长期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 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一切民族的最 终消亡,人类从此不再划分为民族的现象。
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产生得过程与时间,民族发展得动因以及民族发展得基本条件与规律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得理解,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得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分配:1学时教学内容:导入:民族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就是一种普遍得社会现象。
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
人们对民族这种社会现象得认识、对民族概念得认识,就是随着社会历史得发展而逐渐形成与逐渐深入得。
今天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就是民族,以及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得规律。
第一节民族得形成、发展与消亡一、民族得形成(一)民族得概念关于什么就是民族这个问题, 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得瞧法,在不同得时代与不同得国家都有自己得理解与解释。
例如: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意思就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得联系而被视作整体得人群。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四个统一,即土地、起源、习惯与语言得统一。
1852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她写得《普通国家法》一书中, 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认为民族须具有八种相同得物质,即(其始也同属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我国得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她得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得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得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她得《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构成民族要有“五种巨大得力”才行。
认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与风俗习惯这五种力,就是天然进化而成得,不就是用武力征服得来得。
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在我国得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辞典等,采用得都就是孙中山先生得民族定义。
民族的消亡
1、民族滞后发展
民族长期停留于某一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 而不能向高一级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正常演 进的现象。
2、民族畸形发展
民族由于某些特殊内在或外部原因,出现发展 比例失调、发展状态失常的畸形现象。
3、民族跳跃发展
民族由低级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越过一个或 几个较高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直接向更高社会 形态和发展阶段跃迁的现象。
阅读了资料,你对毛利 人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评论?
(一)民族正常发展模式
民族依次由低级社会发展形和阶段向高级社会 发展形态和阶段正常演进的发展状况和过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民族异常发展模式 1、民族滞后发展 2、民族畸形发展 3、民族跳跃发展
第二课民族的形成 和发展
第二课时
三、民族的消亡
决 定
阶级灭亡、国家消亡 民族分化、组合、 同化 最终民族融合
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 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 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 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分化、组合、 同化 最终民族融合
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阅读下面的资料,你对 毛利人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 评论?
女儿从 城市里回乡, 老妇人喜欢 和女儿交流 感情,把头 发垂下来向 女儿表示温 情。
年轻人在清理羊群牧场后 在海湾赛马,在体育活动上和 朋友做伴一起欢乐
200波鲁族人在山清水秀环境中和新 西兰白人一块住在一地区小房子里。在 特殊节日里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庆祝活 动。
不同年龄人都 在这个公用场所聚 会。 这个学校资 金募集者和老妇人 谈话,怀中的孩子 是老妇人的双胞胎 孙女。
婚礼设在情人节或圣诞节 举行,便于远道亲戚来参加。 妇女门做服务宴会的工作。
种族灭绝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
种族灭绝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种族灭绝,作为一种既严重又残酷的违反人权的行为,不仅对受害种族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损害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与文化遗产。
在种族灭绝的过程中,不仅会有无数无辜的生命离世,也会有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受到破坏。
本文将探讨种族灭绝对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的破坏种族灭绝的行为往往与侵略者对受害种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摧毁密切相关。
例如,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试图通过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来摧毁犹太文化。
他们烧毁了犹太教堂、图书馆,并毁灭了许多有关犹太历史和文化的文物。
这种摧毁行为不仅导致了无数宝贵的历史文献的消失,也使得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遭到了破坏。
另外一个具体例子是美洲原住民的遭遇。
欧洲殖民者在进入美洲后,大规模屠杀了原住民,并强制他们放弃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
他们摧毁了许多原住民的宗教圣地,禁止原住民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强迫他们采纳外来文化。
这种文化的摧毁导致了美洲原住民的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使得他们的历史文化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二、传统习俗的消失种族灭绝对受害种族的传统习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是民族特有的风俗、礼仪和生活方式。
种族灭绝的过程中,许多传统习俗会被强制中断或无法继续传承,最终导致这些传统习俗的消失。
以澳大利亚土著人为例,他们的传统习俗与土地紧密相连,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对土地和祖先的敬意。
然而,随着殖民者的侵略和土地被剥夺,许多土著人失去了他们祖先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这不仅导致了他们文化的断层,也对他们的身份认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历史记忆的重建尽管种族灭绝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但对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建是必要且重要的。
通过保护、传承和恢复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我们可以将记忆重新唤醒,弘扬各民族的独特性,丰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界和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责任。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受害者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为受灾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推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历史趣谈中国那些消亡的民族 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那些消亡的民族都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导语:宜宾居民,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僰(bo,同博音)人。
如果不是明朝末年的那一场惨烈的战争,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可能会多一个民族僰族(宜宾居民,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僰(bo,同博音)人。
如果不是明朝末年的那一场惨烈的战争,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可能会多一个民族僰族(或称都掌族)。
"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氐羌呼唐,离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无君。
"由此可知,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已有僰人聚居在宜宾。
400多年前,在经历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叙南平蛮"战争之后,这个有2500多年历史的民族突然消失,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约公元前1066年一公元1573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
这在秦汉以后的史料中多有记述。
《珙县志》(旧志)上说:“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
”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
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僰人的葬式采用悬棺葬,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的消亡
就世界范围而言,民族经历了原始、古代、现代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几个阶段。
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
“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随着社会进步,经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民族也就发展到了古代民族阶段。
在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华夏民族为基础,逐渐融合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强大的汉族。
以后经过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欧洲形成了现代民族,即资本主义民族或资产阶级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对资本主义民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民族也不例外,在遥远的将来,民族也将互相融合而消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一、民族的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局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不会永恒存在,它也和阶级、国家、政党等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走向消亡的。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如前所述,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产生的,它比氏族、部落更高级、规模更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之所以分成许多不同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足以克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人们之间的差异,包括民族差异,是人们各自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独立发展的结果。
随着人们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不断发展达到了某种程度,它就要促使人们冲破原来的狭隘范围,走到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去,从而消除原来的许多差异,建立和扩大共同的东西。
这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的消失,共同性、统一性的增长,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每一步的提高,都要有所前进,而且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服饰等,变化极快。
到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偏见和不信任因素的消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在各地区、各民族高度发展繁荣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共同性、统一性将越来越多。
最后,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各民族将融为一体,从而使民族走向自行消亡。
二、民族消亡的条件、进程及时间
1、全世界阶级消亡是民族消亡的首要条件
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民族消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就曾说过:“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中共中央“12条”的第2条也指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这就指明了全世界的阶级消亡,是民族消亡的首要条件。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民族消亡是在民族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自行消亡。
而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限制被压迫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阶级对抗造成的种种偏见和不信任,也阻碍着各民族之间的亲近,阻碍着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只能出现局部范围的民族同化现象,而不可能实现民族融合,只有在全世界阶级消亡之后,民族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共同性、统一性才能不断增多,才能为民族消亡创造条件。
2、民族消亡是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时期还不是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
这首先是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各民族特别是后进民族,才第一次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其次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
社会主义国家和先进民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就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
那么,民族既然要消亡,为什么又要发展繁荣呢?这是因为,只有让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完全发挥出来,只有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才能消灭因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民族差异和其他差
别,才能造就各民族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才能实现民族的自行消亡。
3、民族消亡是漫长的发展过程
民族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是在最近,也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到全世界都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才能实现的。
关于民族消亡的过程,斯大林曾有过一个预测,他认为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全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民族压迫将被彻底消灭。
以前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民族语言,将得到发展和繁荣,各的平等权利得到保证,各民族之间的国际联系得到建立和巩固。
第二阶段,是先形成几个大的地域经济中心,这样的地域经济中心,包括一批民族在内,具有这一批民族的共同语言。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全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后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共产主义体系)已经充分巩固,共产主义深入到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族人民已经在实践中体会到,全世界的共同语言优越于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就开始消亡,而被全世界共同语言所代替。
民族语言的消亡和全世界共同语言的确立,就标志着民族的最后消亡,即民族融合的最终实现。
我的总结:
1)民族是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它是社
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因此,民族只是一个历史范畴。
2)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近,民族差别的逐步消失,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各民族学习先进的,改变落后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现象。
与此相反,故步自封、狭隘保守和民族孤立主义的态度,则是违背这一规律的,因而是有害的。
3)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有它自身的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人们在这一规律面前,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既不要在左的方面,超越这一规律,过早地强迫人们放弃民族差别,人为地实现“民族融合”;也不要在右的方面,去限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接近,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别,人为地制造民族特点。
在这个问题上,过左或过右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都会给民族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