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刘洋洋)
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河南淮阳庙会文化活动考察调研报告专业名称装潢艺术设计班级 10级本科装潢2班学生姓名王康璐课题名称中国民间美术概论完成日期 2012年3月3日老师苏娟娟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二零一二年三月目录一、课题基本情况介绍二、调研情况介绍调研的内容和步骤考察时间规划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六、主题思想定位七、参考文献导言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河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的旅游城市比较广泛,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北方各城市的民间艺术是怎么样存在的。
现在我们就走进河南淮阳,去看看它的城市特色和它串流至今的民间艺术,让我们去感受淮阳的热情招待吧。
一、课题基本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二、调研情况介绍1、淮阳的庙会文化2、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3、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狗考察时间规划:2012年3月1日考察地点:河南淮阳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广博而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辽阔的土地、多姿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部分原始经济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庙会·印象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刘洋洋)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工业设计0902 刘洋洋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富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殊不知,我们在努力开拓创新的征途中,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却在消逝乃至绝迹。
我想,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这些无疑是最令人担忧而且也是可悲的。
值此暑假之际,我对家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走访调查,以期引起人们的一些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状况淮阳县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明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
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制琴瑟,造土埙,为华夏音乐之发端。
被誉为“活文物”﹑“活化石”﹑“活图腾”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标本”,绵延千载,至今大放光荣。
祖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陈风中记载着西周时境内民间歌舞流行的盛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后。
县传统文化艺术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活化石泥泥狗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美术.》﹑《美术史论》等报刊先后刊文﹑截图介绍和评论,泥泥狗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民间美术展览,1986年向日本出口,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很多国家。
同时,像布老虎﹑秧歌舞、狮子舞﹑龙灯舞﹑高跷﹑肘歌等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1〕活化石泥泥狗著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是县境民众世代口传心授的泥塑工艺,。
其渊源久长,伴随着古代文化在境内民间的绵延流传而至今。
6500多年前,淮阳就有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习俗,至今形象一直未变,仍保留着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俗,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这种稚拙的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
论民间信仰与民间美术造型——以河南淮阳“泥泥狗”为例的开题报告
论民间信仰与民间美术造型——以河南淮阳“泥泥狗”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美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民间信仰在乡村地区尤其盛行,传统民俗和宗教文化在乡村地区的传承和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同时,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对民间美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民间美术独有的造型特点。
河南淮阳县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之乡,其泥泥狗文化是淮阳县乃至全国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泥泥狗是淮阳县传统的宗教文化,也是淮阳县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泥泥狗雕塑具有独特的造型、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淮阳县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的一片瑰宝。
二、研究意义深入研究河南淮阳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对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从淮阳县泥泥狗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之间的关系,探寻民间信仰是如何在民间美术造型中表达的,分析民间美术在表现民间信仰方面的独特创作手法和审美特点。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1.研究问题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泥泥狗的发展历史及其意义、价值和文化内涵。
(2)民间信仰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3)民间信仰是如何在泥泥狗的造型和寓意中表现出来的。
(4)泥泥狗文化对当代民间美术与宗教文化的影响。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故事等资料,了解泥泥狗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情况。
其次,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泥泥狗的制作工艺和文化特点。
最后,通过访谈淮阳县的泥泥狗制作大师和爱好者,从中挖掘其背后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内涵。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泥泥狗与淮阳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之间的关系,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淮阳农村习俗调研报告
淮阳农村习俗调研报告调研背景淮阳县是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农村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乡土文化。
乡村习俗作为传承和表达农民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淮阳农村的习俗,记录和总结乡村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淮阳农村居民进行交流,收集其对于乡村习俗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还观察了当地乡村在重要传统节日和仪式中的庆祝活动,以了解当地习俗的具体情况。
调研结果1. 婚俗习惯淮阳农村的婚俗习惯包括“七迎”、“九返”、“三安”等环节。
在婚礼前,新郎要逐一向亲朋好友拜别,称为“七迎”。
婚礼后,新娘要归娘家探亲,这被称为“九返”。
而新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回到新家后进行“三安”仪式,以祈愿夫妻幸福美满。
2. 四季农事节日淮阳农村的四季农事节日是农民们庆祝农事丰收的重要活动。
春天有“春耕节”,夏天有“夏收节”,秋天有“秋收节”,冬天有“冬伏节”。
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活动和仪式,如祭拜祖先、跳舞、竞赛等,以表达对丰收的感激之情。
3. 传统节日习俗淮阳农村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
如春节期间进行的庙会和舞狮表演,元宵节的猜灯谜和放风筝活动,端午节的赛龙舟和挂艾叶等。
这些习俗为当地居民带来欢乐和吉祥,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方式。
4. 村民宴请淮阳农村的村民宴请是农村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当村里有重要节日或者喜庆活动时,村民会互相邀请到自己家中享用酒席。
这是农民们加强互动、增进感情的重要机会,也是传递乡土文化的载体。
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淮阳农村的习俗丰富多样,并且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乡村习俗作为农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精神。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结合的发展,一些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习俗,让它们在当地社区中继续发酵和延续。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漫长的岁月里,淮阳县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淮阳县的文化资源概况淮阳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县,其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古代建筑、传统技艺、民俗民风等。
龙湾古镇、唐河古城、夏庄古村等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淮阳县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皮影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节庆等,为地方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尽管淮阳县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不够集中,影响了资源的整体效益。
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到位,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淮阳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也制约了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为了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加强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要制定出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和重点区域,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提高资源的整体效益。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文化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要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对古建筑、历史遗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管理,确保文化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
要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有特色、有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业供给,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4.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升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于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特征探析
关于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特征探析淮阳泥泥狗是中国河南省淮阳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它以制作精美的泥狗为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泥泥狗大赛和文化节。
在这个节日和比赛中,人们会观看泥泥狗展览、比赛和表演,同时也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游戏。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一是技艺精湛。
制作泥泥狗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
制作师傅通常会根据泥泥狗的造型和形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一处的细节和形态,如狗头、狗尾、狗爪等部位要自然流畅。
这种制作过程对手工技能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制作泥泥狗已经成为淮阳县特有的传统技艺。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二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据传,泥泥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村里的老百姓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个传统节日里,用泥巴做成形态生动的泥狗,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泥泥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如果你去淮阳县,你可以听到许多人讲述他们祖辈与泥泥狗的渊源和联系,传承和弘扬泥泥狗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充满信仰和情感的事业。
淮阳泥泥狗的特征之三是民俗附加价值高。
作为淮阳县的重要形象和文化活动,每年泥泥狗比赛和文化节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他们会欣赏泥泥狗的制作过程,购买艺术品和纪念品,同时也会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和游戏中。
这种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对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泥泥狗也成为淮阳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带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县的一大特色和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种泥巴和艺术的结合,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形态和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经济附加价值。
淮阳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淮阳民俗旅游资源分析摘要:淮阳太昊陵庙会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以前,是豫东乃至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
近几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会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来庙会进香朝拜或是旅游观光,以庙会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正在兴起,它丰富了现代城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
关键词:太昊陵庙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太昊陵庙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太吴陵庙会,当地人又俗称“人祖庙会”、“二月会”。
相传,6000多年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吴伏羲氏曾定都宛丘(即今淮阳地区),在以淮阳地区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起源。
伏羲氏教会大家打猎捕鱼,饲养牲畜,加热食物,进而创立婚姻制度,结束原始时代生活方式。
后人为了追念他的功德,在太吴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且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吴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其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
每次逢会,整个太吴陵区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也都曾亲制匾额,以示奉祀。
如今的太吴陵庙会,会期与以往相同,但规模却更加宏大,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朝祖盛会。
朝圣者已遍及全国以致世界各地,在庙会期间,每天人流量都会多达达20多万人。
庙会除举办盛大的祭祖大典外,还在太吴陵午朝门前面积达约为六万平方米的广场上搭建临时的商铺,所经营类别主要是日常祀神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以及民间工艺品等,另外还有各种极具当地特色的风味小吃,供游客自由选择。
庙会上的娱乐方式除担“担经挑”等传统的祭祀活动外,还有唱大戏、跑旱船、舞狮子、扭秧歌、走高跷等传统民间艺术。
二、太昊陵庙会的意义“借端演戏,男妇趋走若猛,原非淳俗,乃穷乡僻壤人民,资生不给,独喜看戏。
好事者为首敛财,从中射利,而穷民偏安心忍受,乐此不疲。
”这是清代一位县令评论当地庙会活动所说的一番话,从中我们看出庙会活动对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另外庙会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商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资需要整逐渐得到满足,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从未没有停止过。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古代遗址、古墓葬、寺庙、古镇街道、传统工艺等。
如何开发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淮阳县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深入挖掘淮阳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淮阳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商周文化、汉代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要充分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区。
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设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加强对城墙、古建筑、古道、祠堂等文化遗产的介绍和解读,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淮阳县历史文化发展。
其次,注重淮阳县民俗文化的活化和传承。
淮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拥有典雅的农民风情和乡村景观。
可以通过开办文化课堂、民俗展览等方式,让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感知这段纯朴的农村文化。
同时成立文化节庆活动团队,塑造属于淮阳的民俗文化节庆形态,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再次,注重淮阳县的文化教育、艺术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平台。
成立淮阳县文化艺术学院、文化艺术中心,多办文化艺术课程和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和百姓群众接受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使文化艺术得到普及和传承,为文化旅游输送人才。
最后,完善淮阳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建设教育基地、展览馆、文化文艺演出场所,多建设环保公厕、文化餐饮、休闲娱乐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周到、优质的服务,提升淮阳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淮阳县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它不仅是淮阳县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因此,淮阳县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全面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淮阳县的文化旅游品质,推动淮阳县文化建设的发展。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地方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淮阳县文化资源的概述、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浅谈。
淮阳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包括历代遗址、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
淮阳县是中国仅有的一个以“三坟”命名的地方,分别是宋代名将杨业的墓、唐代诗人杜牧的墓和西周京官虞宗的墓。
这三座坟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成为淮阳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淮阳县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可以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旅游景点;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可以组织传统民俗文化的展演和表演,增强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淮阳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提升地方的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展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深入挖掘和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淮阳县的文化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淮阳县。
可以组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强人们对淮阳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开展文化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进行合作,扩大淮阳县的影响力。
在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古建筑、文物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其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淮阳县的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开发利用。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一批有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还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为文化创意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济源输水段经过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的一个县。
淮阳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其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淮阳县文化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淮阳县文化资源现状淮阳县位于中国中原地带,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
淮阳县曾是楚国的疆域,南北朝和唐代时期,淮阳县是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
淮阳县现存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淮阳龙船”、“淮阳蒿饼”等。
此外,淮阳县还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唐代越王墓、金代高铎塔、明代乐平寺塔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构成了淮阳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尽管淮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但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保护不够细致。
由于淮阳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分布较广,保护工作的分散性和管理难度的加大,使其资源保护不够细致。
2、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目前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旅游业领域,开发模式也以单一的传统旅游方式为主,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价值。
3、资源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淮阳县的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文化资本,但现在对文化资本的认识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加强文化资源保护。
淮阳县应加强对其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的保护,保护工作要做到位,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和文化保护机制。
2、开拓文化旅游市场。
淮阳县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推广非传统旅游方式,如自驾游、生态旅游、户外冒险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淮阳县。
3、丰富文化产品内容。
淮阳县应该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加强文化遗迹的科学评价,通过科学评价,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内容,使游客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
4、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淮阳县应该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培育和推广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开发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
关于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发展设计
淮阳县文化资源发展设计方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淮阳县所在的豫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全省落后,制约淮阳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目前淮阳县地区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要振兴淮阳县经济,使淮阳县地区尽快赶上其他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淮阳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淮阳县文化产业经济。
淮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迅速,占全县GDP 的比重增大,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2007年太昊陵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008年龙湖、弦歌台被评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
2008年淮阳顺利通过“中国旅游强县”验收。
淮阳县入选“中国最美小城”、“中国魅力小城”、“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淮阳龙湖风景区也以其独特的价值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湿地公园。
2011年六月又成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存在问题旅游管理和服务体制不顺、不活是制约淮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资源保护不力,开发性破坏较严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仍有部分文化资源亟待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产业优势;公共物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充分,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公众意识较弱,不利于旅游接待服务的建设。
淮阳县区位优势淮阳是周口的区位中心城市,集聚区距离周口市仅十分钟的车程,带动辐射能力较其他城市有优势。
现代化的交通线路为淮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淮阳东靠京九,西依京广,南临漯阜,北枕陇海,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80公里。
南洛、大广、商周、三条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穿境而过,省际、县际及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沙河枢纽工程的竣工,使水上运输由沙河入淮河、长江,直达南京、上海。
全县电力充沛, 程控电话连接城乡,直通国内外。
淮阳县文化资源概况资源特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以太昊伏羲陵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构成淮阳旅游资源的主体;自然旅游资源以龙湖、湿地为主,生态环境良好;太昊陵朝祖庙会、伏羲先天八卦、中华姓氏文化、泥泥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提升淮阳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
淮阳县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淮阳县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官府、古寺庙、古塔等,这些古建筑保存完好,呈现出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
这些古建筑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淮阳县还有许多古墓葬和墓地,这些古墓葬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可以进行考古学研究,推动淮阳县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
淮阳县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淮阳县是乐坛名家辈出的地方,盛产民间艺术和音乐家。
淮阳县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如豫剧、河南评话等,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可以进行巡回演出,推动淮阳县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淮阳县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赛事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和了解淮阳县的传统文化。
淮阳县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淮阳县是水稻之乡,水稻文化在淮阳县深入人心。
可以利用这一特色,推动淮阳县的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业发展。
淮阳县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汝河和淮河流经淮阳县,这些河流可以进行河流旅游开发,增加淮阳县的旅游收入。
淮阳县还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原,这些自然资源可以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推动淮阳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保护好淮阳县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确保它们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提升淮阳县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为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鼓励和支持本地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升淮阳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扩大淮阳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淮阳县参观旅游和进行投资合作。
淮阳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提升淮阳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
豫东淮阳“担经挑”田野调查及文化研究
豫东淮阳“担经挑”田野调查及文化研究豫东淮阳“担经挑”田野调查及文化研究豫东淮阳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习俗而闻名,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就是“担经挑”。
本文将对这一活动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对淮阳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一、担经挑的历史背景淮阳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其地处淮河与颍河之间而得名,是古代运河航运的交通枢纽。
担经挑作为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中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担经挑逐渐兴盛起来。
在古代,信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担经挑则是淮阳古代民众独具特色的宗教活动之一。
担经者会将经书装订起来,然后抬在肩上或头顶上,辗转于村镇之间,以示对神明的虔诚。
这一活动凝聚了民众的力量,也成为社区凝聚感情的一种方式。
二、担经挑的意义1. 宗教信仰的表达:担经挑是民众将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
通过担经挑活动,民众表达对神明的敬仰和虔诚,传递对宗教文化的传统承载。
2. 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担经挑的举办需要很多志愿者一同参与,他们合力完成整个活动。
这不仅仅加深了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也增强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
3. 传承与保护:担经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淮阳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此次田野调查,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和保护这一传统活动,使其得以代代相传。
三、担经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1. 文化底蕴的提升:淮阳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而闻名。
担经挑作为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也为社区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淮阳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担经挑这一传统活动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宣传,可以将担经挑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推广,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结语:通过对豫东淮阳“担经挑”这一传统活动的田野调查和文化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活动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淮阳的风俗文化
淮阳风俗之旅文化淮阳,这个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的古老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俗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
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每一位踏足此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走在淮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古朴的民居和热闹的市场。
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似乎并不急促,他们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
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淮阳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挂灯笼等,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过年的食物。
饺子、年糕、汤圆等传统食品是必不可少的。
在淮阳,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制作“福饼”。
这是一种圆形的面饼,上面印有“福”字,寓意着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除了春节,淮阳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比如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淮阳,婚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统的婚礼仪式非常讲究,从提亲、订婚到结婚当日,都有一系列的规矩和流程。
新郎新娘身着红色的婚服,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亲朋好友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这对新人的喜悦。
淮阳的民间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戏剧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和生动的表演,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淮阳的风俗是一个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展现了淮阳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每一位来到淮阳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淳朴而温馨的氛围,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淮阳的这些风俗显得尤为珍贵。
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淮阳,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些传统习俗所带来的乐趣,感受那份源自心底的宁静和满足。
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
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作者:张丽霞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9期摘要:太昊陵二月古庙会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泥泥狗、布老虎、担经挑、还童子等。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从太昊陵的民俗文化资源入手,阐述了民俗文化现代重构的必然性,提出了太昊陵民俗文化资源现代重构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太昊陵;二月古庙会;民俗文化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北1.5公里,是我国十八大名陵之首,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是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占地875亩,历经三千年岁月洗礼,历代帝王52次御祭。
太昊陵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陵的祭祀活动,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太昊陵朝圣伏羲,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多达30万人次。
2008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十五)的太昊伏羲祭典,淮阳太昊陵庙会又以参会人数一天825601人次,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古庙会”。
作为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昊陵二月古庙会周期长、范围广、参与人数、影响力大、综合性强,在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提高民族凝聚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乡村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太昊陵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太昊陵的民俗文化1.泥泥狗与布老虎泥泥狗,豫东方言也称为“泥泥咕”,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泥泥狗以泥土捏制,黑底,以红、黄、白、绿、粉红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像绳纹、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造型浑厚古朴,似拙实巧,艳而不俗。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东邻河南省驻马店市,西接河南省南阳市,南临河南省商丘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县城。
淮阳县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在加快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中,积极挖掘和宣传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淮阳县文化资源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开发利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淮阳县文化资源的特点淮阳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曾是“淮夏故国”、“淮阳天下属”的首府,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合阳书法之乡”、“淮阳砚台之地”、“崇文重教之县”的美称。
淮阳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方面。
在历史遗迹方面,淮阳县拥有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宋代金陵城遗址、大宛故城遗址、中宛故城遗址等。
这些古迹遗址见证了淮阳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人文景观方面,淮阳县有诸多名胜古迹,如伏羲陵、韩愈故居、慕田峪、龙门石窟等,这些景点展示了淮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人文风貌。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淮阳县具有独特的制陶、制砚、编竹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品工艺精湛,美观实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民俗风情方面,淮阳县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多彩,如花灯会、非遗表演、传统技艺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二、淮阳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淮阳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发利用意识不足。
淮阳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
2. 开发利用手段单一。
目前,淮阳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手段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开发利用模式。
3. 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淮阳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特色,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淮阳县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如清朝时期的古城墙、明代的县衙、宋代的古桥等等。
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淮阳县的历史记忆,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些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可以结合文化旅游的理念,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可以建立相关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通过展览、解说等形式,将淮阳县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淮阳的历史。
淮阳县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陶瓷制作、剪纸、木雕等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代表了淮阳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振兴传统手工艺,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可以在淮阳县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或经营手工艺品的工艺品店,传授相关技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手工艺制作中来。
可以举办手工艺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前来购买和欣赏。
淮阳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淮阳县的农民工文化、婚嫁习俗、节日庆典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价值。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农民工文化艺术表演等活动,展示淮阳县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的关注。
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渠道,将淮阳的民俗文化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淮阳县。
淮阳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通过开发利用淮阳县的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可以提升淮阳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淮阳县的历史和文化。
相信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淮阳县的文化资源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素有“中原明珠,深耕文化之地”的美誉。
淮阳县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淮阳县对于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概念、现状、问题与对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一种以文化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它是指通过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可经济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
文化资源不仅仅包括文物、历史遗迹等直接的文化内容,还包括民俗、文艺、艺术、音乐等文化活动及其传播方式。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更应该是为了传承和保护文化基因,让文化传承有着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体现、文学、艺术和音乐。
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淮阳城墙、古黄河故道等;民俗文化体现主要有烧龙节、打地鼓、大馍等;文学方面有非常有名的古诗词《花木兰诗》是出自淮阳县人熊山灵之手;艺术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堆绣、剪纸和皮影戏等;音乐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基础和传统。
但是,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缺乏全面规划和有效的推广手段,限制了文化资源的实现经济价值的能力。
另外,一些传统文化已经遭到了破坏或快速消失,也存在着文化资源更新换代不及时的问题。
1. 缺乏全面规划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全面的规划,导致各类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存在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的问题。
因此淮阳县需要有一个全面规划调研的系统来协调各类文化资源的互相融合。
2. 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宣传手段淮阳县的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对外的展示和推广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
淮阳县必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推广计划,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内。
推广计划中包括制定详细的推广策略、使用多种艺术手段等。
周口地区淮阳“担经挑”巫舞的现状研究
周口地区淮阳“担经挑”巫舞的现状研究作者:张金辉来源:《活力》2016年第08期[关键词]“担经挑”;流传原因;艺术本体;传承思考淮阳地区的“担经挑”,又被称为“花篮舞”、“担花篮”,是周口第一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
舞者一般以四人为一队,多为女性,主要以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老斋公)为主。
一人击竹板伴奏,三人进行表演。
一、“担经挑”流传原因分析(一)深厚的文化积淀淮阳古称宛丘,地处平原,位于周口市中心位置,是传统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
自古与楚国毗邻。
楚人好巫,所以临近楚国的淮阳(宛丘)自古就有巫的流传。
巫舞与祭祖祭祀有联系,并且发生于宛丘又可以说可能与伏羲女娲有很大关系。
淮阳是中华古老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淮阳也称陈、陈州,此地曾建国三次、建都五次。
孔子曾三次来陈,其著作《诗经》中载有《陈风》十首。
(二)独特的民俗特点淮阳的民间祭祀活动据考证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就有人说,华夏文明5000年,再向前找去淮阳。
每年二月和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淮阳周边的民众都会自发的在太昊陵(伏羲陵)举行祭祖求福活动。
每年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基本都集中在了仲春二月,人们携亲友,踏青祭祖舒展身心。
在庙会上还有其他的民俗民风的形式,像拴娃娃、抢旗杆、进楼子、贴钱币、摸子孙窑以及担经挑、文明的活化石泥泥狗等,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最具有淮阳特色的演出就要当数“担经挑”了。
其实在早年的太昊陵庙会,主要是周边民众信仰的标志,反映了当地人对生命最本质、最自然的的渴望,对自然最虔诚、最质朴的信任和述求。
二、“担经挑”历史溯源担经挑来自远古传说。
在淮阳当地,老艺人更倾向于女娲造人、宓妃救母这两种。
据考证,巫舞“担经挑”应是商周时期,在“巫”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并在周武王时期正式在宛丘确立。
宋朝时期,逐渐流传于民间。
改革开放后,“担经挑”获得新生,参与表演舞者人数迅速增加。
据统计在淮阳县20多个乡镇中,有专业“担经挑”舞队的就高达14个乡镇,临近淮阳的城市像周口、太康、鹿邑、西华、郸城、项城等县市也都有“担经挑”表演队伍的存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淮阳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下辖,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其发展
的重要支撑。
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淮阳县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
淮阳县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舞龙、舞狮、龙
舟竞渡等活动在淮阳县非常盛行。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成为了淮
阳县独特的文化品牌。
通过挖掘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淮阳
县的独特魅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淮阳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淮阳县境内山水相依,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庞泉沟、剑阁山、清明山等,自然风光独特迷人。
这些自然景
观为淮阳县提供了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绝佳资源。
通过开发这些自然文化资源,可
以丰富淮阳县的旅游产品,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
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要保护好这
些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防止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对其造成破坏。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将淮阳县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
淮阳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城市
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淮阳县的文化资源,可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淮阳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
化资源,使其继续为淮阳县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工业设计0902 刘洋洋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富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殊不知,我们在努力开拓创新的征途中,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却在消逝乃至绝迹。
我想,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这些无疑是最令人担忧而且也是可悲的。
值此暑假之际,我对家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走访调查,以期引起人们的一些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状况淮阳县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
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制琴瑟,造土埙,为华夏音乐之发端。
被誉为“活文物”﹑“活化石”﹑“活图腾”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标本”,绵延千载,至今大放光彩。
祖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陈风中记载着西周时境内民间歌舞流行的盛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后。
县传统文化艺术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活化石泥泥狗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美术.》﹑《美术史论》等报刊先后刊文﹑截图介绍和评论,泥泥狗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民间美术展览,1986年向日本出口,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很多国家。
同时,像布老虎﹑秧歌舞、狮子舞﹑龙灯舞﹑高跷﹑肘歌等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1)活化石泥泥狗驰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是县境民众世代口传心授的泥塑工艺,。
其渊源久长,伴随着古代文化在境内民间的绵延流传而至今。
6500多年前,淮阳就有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习俗,至今形象一直未变,仍保留着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俗,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这种稚拙的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
如今,泥泥狗不但成为人们选购、馈赠和收藏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及其人类生存状况、风情习俗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泥泥狗是以胶泥(粘土)为原料,精造加工后用手指及竹签辅助捏制成各种奇特生物的造型。
它取材多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鸟﹑兽﹑虫﹑鱼,每一造型皆通音孔,吹时可鸣,这些造型,焙烧或晒干后收拢储存,待出售前以黑色铺底,绿﹑黄﹑赤﹑白﹑粉红彩绘点线,构成装饰花纹。
泥泥狗的突出特征是取材远古,造型奇特,手法简约,设色古朴,颇似古代彩陶。
按其造型大小和设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小泥鳖用长约两厘米的泥锭,于1∕3处捏钝角,长段压扁作身,短段捏细作头颈,顶端修尖嘴,插孔可吹,其声嘹亮。
着黑底,彩点即成。
以小巧为特征,高度简约,别具一格。
中小板比小泥鳖稍大,造型多样,主要有飞燕、奔兔、蝉、蛙、马、香龟,再稍大一点的有草帽老虎、八大高、十大象等。
其特征造型古朴,皆取材于动物,彩绘趋于纹样化。
娃娃头又称梨喽、喔留,状似葫芦,细端捅发音孔,粗端有调音孔3至5个,和我国古代乐器陶埙极其相似。
大花货是泥泥狗中品种最多的一个类型,由头至颈捅吹空,音色浑厚,黑底彩线,中加色块,群众俗称“大花货”。
其造型有肚兜猴光板猴、抱桃猴、搬脚猴、骑虎猴、猫拉猴、猴头燕、斑鸠、鸡、狗、鹅、双头狗,双头马等一百多种。
大花货塑型高低不等,一般为7厘米到30厘米不等,较大型组合有猴山、猴树等。
近年来,随着淮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泥泥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来保护和发展使泥泥狗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逐步实现产业化,档次化。
但是,泥泥狗的发展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自古以来淮阳捏泥泥狗的人家,都集中在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
从前这十二个村庄,家家户户捏泥泥狗,尤其“二月会”前,每家的院里、屋里满满当当的全是泥泥狗。
赶到“二月会”时,一篮一篮地擓到太昊陵,祭了祖宗再换些零花钱。
现在什么都市场化了,什么都讲经济效益,做泥泥狗不如干其他活赚钱,村庄里捏泥泥狗的人家就越来越少了。
五谷台的徐述章从小跟爷爷、父亲也是捏泥泥狗,捏了一辈子,而且越捏越喜欢。
徐述章不像一般农民只是简单地重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在与民俗和美术方面的专家们交往中得到灵感。
老徐好动脑筋,他家捏的泥泥狗不仅品种多,保持了传统的那种古朴韵味,浑厚、拙实而不俗,但见一个个“灵儿狗”张扬的个性。
最近这些年,村里捏泥泥狗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老徐却想把儿子培养成接班人。
他不想让儿子上专业的美术学院深造,说是进了那,回来就不会做灵儿狗了。
今天的老徐还是河南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专家学者见了面都称老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彭行孝先生在现在淮阳捏泥泥狗的艺术家们中算得上辈分最老,做得最精美,声望最高的民间艺人之一。
可是年已古稀,手脚不利索了,但老人说,这辈子算是离不开泥泥狗了。
一把黄土捏出了你和我,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归于泥土。
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历史,也承载着后代人对祖先的爱戴和崇拜。
如今像他老人家这样的艺人越来越少,后人只能从他们留下的传世珍品中体味泥泥狗的内涵,从那奇拙、夸张的形形色色造型得到视觉快感。
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担忧,这些老艺人他们走后,这些工艺由谁来继承下来。
工艺的绝后也就意味着工艺品的绝迹,这怎不应引起我的思考呢?(2)民间传统舞蹈曲艺淮阳境内民间舞和歌同源,历史悠久。
《诗经•陈风》就有载歌载舞的记载。
历代民间歌舞,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翻新,至今广泛流行的有龙灯舞、狮子舞、高跷舞、竹马舞、旱船舞等形式。
为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担经挑”为淮阳独有。
每年元宵节及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民间舞蹈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等竞相上演。
担经挑又称挑花篮、花篮舞,为原始巫舞。
表演者多为老年妇女,亦有青年妇女参见。
舞者身着外镶彩边的黑色女便装,足穿黑色绣花鞋,头裹黑色纱包头,载歌载舞。
花担经挑狮子舞竹马舞篮由竹篾精致,分为龙凤花篮和狮虎花篮等。
舞者每组4人,其中3人各担一经挑,1人打经板(竹板)伴奏,并依节拍领唱。
表演者身段灵活、舞步轻盈。
主要队形有剪子股、铁锁链、蛇蜕皮等,表演时不断变换。
担经挑,主要活动在太昊陵庙会期间。
舞者把经挑当成圣物,担至伏羲陵前,屈膝跪下,双手举起,虔心祈祷轻吟经文,焚表进香后在伏羲陵前翩翩起舞,至汗流浃背亦不厌其累,以表心虔意诚。
近几年,担经挑得到了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的重视,投入专门资金,在周口师范学院舞蹈老师的指导下,重新编排,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取得很好效果,使担经挑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狮子舞狮子舞是本县流行较久且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喜庆节日长于龙灯,高跷,旱船同时演出。
窦门乡秦营狮子舞会组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大连乡陈洼村狮子舞会组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全县狮子舞会共计26个,遍及多个乡镇。
竹马民国时期,县境内竹马活动以东关表演最佳。
表演者多为青少年,化装成历史名将,立于竹扎骏马之中,每队数十骑,在锣鼓声中挽缰驰骋。
龙灯舞本地龙灯舞表演以新站、齐老、临蔡、郑集居多。
龙头多用竹子扎制,棉布彩绘罩面,造型逼真。
龙身长数丈,分解扎成圆筒状,节间数尺,裹布连接,彩绘龙甲。
舞时龙头及龙身每节下各有1人擎撑木杆。
古乐声中一化妆武士持“宝珠”引领,龙首随珠摇摆,龙身蜷曲蜿蜒,跌宕起伏。
高跷县内高桥活动较为普遍,新站,曹河灯乡较多。
高跷腿为木制,高1米许,表演者化妆成各种喜剧人物,在罗锣鼓声中踩跷而行,多表演扑蝴蝶、推小车、拉犟驴等滑稽剧目。
旱船是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境内久演不衰。
旱船系木制无底敞篷小船,船中立一少女,音乐声中,摇浆起舞,边划边唱,宛如荡漾于江河湖泊之中。
肘歌是本县传统节日及盛会期间,往往有肘歌表演,新站肘歌对民国32年创办。
肘歌每架两人,上下各一,以钢架相联,均化妆成戏剧中相关人物,在音乐中,二人翩跹起舞。
肘歌(3)民间传统工艺布老虎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太昊陵庙会上大家竞相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在太昊陵,尤其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
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它们虽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态,可是,当人们看到它们时仍以为虎。
小花馍是太昊陵庙会上一种面塑玩具,用发酵白面为原料,仿做成各种鸟兽造型,蒸熟后彩绘红黄蓝三色,每个重3到5克谒陵游人争相购买留作纪念。
近年来,小花馍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背后却是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失传。
目前,能蒸小花馍的只有很少的农村老年妇女。
这种传统手工艺从传统节日中淡去,实在令人惋惜。
纸扎纸扎技术遍及城乡,以高粱杆做骨架,再用彩纸粘合彩绘,作品有宫灯、风筝、楼房、车马、家具等。
纸扎作品多为祭祀用品,往往随葬焚烧,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纸扎工艺人员也在渐渐减少。
刺绣刺绣是较古老的民间工艺,刺绣的种类也有很多,目前较为普遍的有千层底布鞋,农村妇女在冬季农闲时便做千层底,穿起来柔软舒适。
猫头鞋则多绣给儿童,尤以刚回走路的较为普遍,寓意驱鬼避邪,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刺绣也日趋衰弱,千层底、猫头鞋很少能见到了,以前妇女必会的刺绣,现在也只能在老年人中见到,旧日普通的虎头鞋,如今正在逐渐走到了纪念品的柜台。
(4)太昊陵古庙会太昊陵古庙会俗称“二月会”,是淮阳绝大多数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源泉。
庙会不仅为各种艺术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更是推动各种艺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淮阳太昊陵朝圣,陵内香火缭绕,爆竹声不绝于耳,表演民间巫舞的“担经挑”翩跹起舞。
此时羲皇故都的淮阳城,人山人海,,各色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文艺表演让人驻足围观,也因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淮阳太昊陵庙会的规模、档次和影响逐年俱增,平均日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成为省内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盛会,中国最“牛”的庙会,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专家评审鉴定和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太昊陵祭拜单日游客达825601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