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生死观
20世纪文学作品关于生死的文章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20世纪,众多文学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对生死的思考和表达,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介绍几部20世纪文学作品中关于生死的精彩篇章,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这一主题。
1.《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汗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生死、成长和救赎等主题。
其中,对生死的思考贯穿始终,最经典的情节莫过于主人公为了拯救朋友哈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风筝比赛。
这一场景既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对友情和责任的坚守。
作者通过这一场景深刻表达了人在面对生死时内心的挣扎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
2.《活着》- 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揭示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生与死始终贯穿着整个故事。
尤其是在主人公的亲人相继离世后,对生死的思考更是触目心酸。
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描述了一系列奇幻又真实的故事。
在小说中,生与死是永恒的主题,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将生死融入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当中。
特别是布恩迪亚家族世世代代的宿命所致,更是对生死命运的无奈和思考。
这个家族的兴衰和终结,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命的循环和意义。
4.《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是我国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死问题为素材,写就了一系列极具思想性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在面临自己的绝症时,对于生命的理解更是令人深省。
作品中不乏对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探讨,以及对生死的思考和追问,极具震撼力。
5.《人生》- 周国平《人生》是我国作家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抗击疾病、追寻人生意义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生与死、善与恶之间的纠葛。
周国平的生死观

未之死焉之生——周国平的生死观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享受太阳光芒这事太过于自然了,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所以,人们惧怕有一天死亡之神找上门来。
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
很早时候,当我有一天突然明白未来的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遇那白发苍苍、皮肤松弛老化的时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
我怕想,如果是白天,我一定会找其它事情去做,为的是躲避这个令人恐惧的话题;但是,如果是深夜,我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灵魂面对死亡的时刻了。
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关死的认识,因为我深知大家也会恐惧。
如果没有此种心理,那必定就是嘲笑了,然后还会指着街上任何一个人对我说:“你看周围人都心安理得活着,谁像你这般折磨自己。
我们这么年轻,何须挂虑死亡。
”因此,我从不自找麻烦引出这个话题,这成了我青春期的一个秘密,是与任何好友都分享不了的对死的恐惧之感。
直至高中,读了有关史铁生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我才发现,“死”这一问题早就困扰过无数圣贤了。
金圣叹曾说:“我今天想到死的时候这么无奈,在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无奈过了。
我今天所站得这个地方,无数古人也曾经站过,而今天只见有我,不见古人。
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感表达得多准确。
人之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对于宇宙恒定的规律,渺小的人类不可做任何挣扎。
对于死亡,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人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填充了恐惧的内心,使我们无暇顾及死亡。
事业和理想暂时掩盖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阴霾,就像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很多人老觉得幸福在别的地方,老是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天天过的日子里面找不到幸福的话,他到哪里都找不到。
——周国平文/思想食堂明天就是中秋节,当你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时,你是否感觉幸福?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上周六,杭州,在思想食堂第089场通识课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老师就带来了一场关于幸福问题的演讲。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人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对于这个人生哲学问题,周国平老师分成三个层面来讨论:幸福问题、道德和信仰问题,以及生死问题。
幸福问题人活着,怎么样活着是让人满意的,是舒服的,这个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没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西方哲学对幸福的看法:一派是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经典的话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另一派是德性主义,它强调人的精神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幸福是你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最高贵的部分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考的快乐,另一个是道德的快乐。
中国哲学中,儒家比较接近德性主义,道家接近快乐主义。
儒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安贫乐道,安于物质上的俭朴,把精神上的快乐作为快乐的源泉。
道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全性保真”,道家强调的是保护好人的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这就是幸福。
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德性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利益主体与价值观,让人身上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有好的状态。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
快乐主义比较强调生命,德性主义侧重精神,所以,它们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道德和信仰问题我们不但要活得让自己满意,而且要活得高尚,有品格,有品位,这个问题讨论的就是人生精神意义的问题,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周国平优秀文章

周国平优秀文章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其中不少的优秀文章非常受读者欢迎。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优秀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周国平优秀文章篇1:父亲的死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
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
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
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
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
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
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
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
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
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
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
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
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
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
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
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
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
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
周国平的死亡观评析

亡的价值 , 向死 而在” 以便重新审视人生 。 “ ,
1 死 亡— — 无 奈 的 选 择
可以说对 于死 亡的敏感 , 国平是 有现实原 因的。周国 周
个基本 事实 : 亡不可避免 , 死 死亡是永恒的存在 。他 说 : 死
平在 《 父亲 的死 》 文 中谈到 : 父亲 死 的很 突 然 , 终 于没 一 “ 他 有能看到我 的孩子 出生。如我所希望的 , 我得到 了一个 可爱
死亡 面前过的第一道 门槛 : 思考死亡是一 种徒 劳。
既然思考死亡还是要死亡 , 那么人们 能做 的就是尽力规 避死亡 。对死亡 的回避使得人们对死讳 莫如深 , 当不得 不谈 论时 , 也采用其他委婉 的说法来表达 。如人们不愿 意将 医学 ] 不治之症 的诊断告诉病 人 , 不愿将 即死 的信息告诉生命
的女儿。谁 又能想 到 , 的女 儿患有 绝症 , 到~ 岁半也 死 我 活 了。 _ 在家人连遭不幸之际 , ”】 : 他道出 了对于死亡 问题 现实 关注 的基本原 因。他 说 : 短短 两年 里 , “ 我被厄 运纠缠 着 , 接 连失去 了父亲 和女 儿。父亲活着时 , 管我也时常沉思死 亡 尽
周 国平的死亡意识近 乎是真实 的生命体验 , 是缘于尘世生 活 的不幸遭际 。这也决 定 了他 今后 的思考 的走 向和特 质 既有
形 上的专业运思 , 又带有 世俗生活 的不尽渊源 。
直到后来 , 在他恢复哲 学家理 性特 质之 后又 一次 谈到 :
亡不可避免 , 但这又 不是徒 劳。相反 , 认为思 考死 对 于生 他 却是有价值的 , 于死 的思 考尽 管 徒劳 , 并 非 没有 意 义 。 对 却
着一种深邃 、 高远而又浓 重 的精 神力量 , 种力 量就 是对 于 这 人类终极归宿的思考 。死亡是人 的生命 终结 , 是人 之生命 又 的必然归宿 。死亡 的必然性 , 曾使世人 为之感慨 不 已。周 国 平 , 为一位带 有浓 重人 文关怀 的哲学 家 , 作 以其独 特 的精神
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

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周国平人生励志哲思语录,希望能帮助到您!1、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确实万劫不复。
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2、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间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
3、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
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4、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5、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
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
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6、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7、名人时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
8、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9、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10、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
11、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
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12、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13、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了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了优者。
惟有平庸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
14、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
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5、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得根源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应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16、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

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一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
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
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
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
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
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
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
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
"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
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
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
周国平人生寓言份

周国平人生寓言(7)份周国平人生寓言 1《告别遗体的队伍》讲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读完这则寓言,我想起很多以前读过的相关内容。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尽管他在20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能离开轮椅,尽管他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在一座衰败的园子里思考__的问题,尽管后来他又饱受尿毒症的折磨,可他依然选择活着,用写作充盈着他的生命,这恐怕是他对命运给他开的一系列残酷玩笑的最好答复。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__却是每个人必然的结局,既然如此,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朱自清在《匆匆》中所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
”古人倡导立德立功立言,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即便做到了,又能怎样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连英雄也不过是一朵终将被历史长河冲刷殆尽的浪花而已,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活着,要好好活着。
因为等待__的过程是漫长而焦灼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等待的同时做点什么,哪怕是织毛衣、拉家常,只有这样,生命才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周国平人生寓言 2“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这个比喻真是奇特。
“从一而终”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坚不可摧的信念。
当时,作者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
我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周国平是以怎样难言的心情写下这些人生寓言的',我只想说:向周国平致敬,向从一而终哲学致敬。
周国平人生寓言 3从哲学层面来说,人生是虚无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因此而抛弃生命。
__是对生命的亵渎,不管为了什么,都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活着,就__。
失恋了,可以再去寻找新的爱人;理想破灭了,可以播种新的理想;被诬陷了,可以寻找澄清事实的机会。
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请珍惜生命。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经典语录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经典语录1、灵魂只能独行。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2、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3、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麻木。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4、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5、世上本无家,渴望和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6、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7、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8、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9、人生境界的三项指标: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精神视野。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0、可以把人的生活氛围三个部分:肉体生活、社会生活、灵魂生活。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1、“黑格尔”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象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2、天才是大自然的灵感。
天才三境界:入世随俗、避世隐居、救世献身。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3、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寻找的东西。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4、一个有梦想的人和一个没梦想的人,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5、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
只是加,就活得太盲目。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6、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7、与快感相比,幸福是一个更高的概念,而要达到幸福的境界就必须有灵魂的参与。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8、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19、灵魂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20、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

人生感悟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所有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爱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场上的生意经。
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亲自然瞥见了海的真相的人不再企图谈论海,因为他明白了康德说的道理: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词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
简单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
不占有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
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对耶稣所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不肯舍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
平常心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
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自足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闲适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戒,其第四戒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
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如果你对生命有点厌倦,就听听学者周国平是怎么说的

如果你对生命有点厌倦,就听听学者周国平是怎么说的近年来,常常能听到一些人年纪轻轻就放弃了生命的新闻,案例太多了,就讲几个最近发生的吧:江苏一名13岁女孩因为学习不够好被妈妈批评,留下遗书称自己是彻彻底底的废物,跳河自杀;武汉一初三学生因为在学校打扑克,老师叫来家长,家长在学校走廊里打了他几个耳光,于是跳楼自杀……不仅是中学生,已是职场人士,应该已经成熟的人也有:广东一男子向公司请假休息未获批准,选择了自杀……不单是中国,外国也有:近日日本政府公布的自杀对策白皮书显示,自杀成为该国15岁至39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今年7月以来,日本的自杀人数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2019年同期,中学生自杀人数出现明显增加。
更可怕的是,当我们听到这类消息,似乎已经从一开始的惊诧、惋惜,慢慢变成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最多就是一声叹息,或者加上一通责备。
生命,似乎失去了鲜美的色彩,失去了珍重的分量。
所以今天就来重温一下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这是一本讨论德国哲学家尼采哲学精神的书,于1986年7月首次出版。
出版后非常受欢迎,作者曾说到:“8个月内4次印刷,计9万册。
这个数字不能说小,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畅销的书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本讨论哲学思想的书,受众面不是很大,但是它就是获得了这么大的反响,包括中国“摇滚教父”崔健,也曾在他的文章《没有一丝浮躁和媚俗》中提到非常喜欢《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不仅是他,“他的搞摇滚的朋友们也都喜欢”。
受欢迎是有很多方面的。
尼采的思想,周国平的阐发及个人思想的渗透,丰富精深,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我个人的阅读体会,是跃动的生命意识。
01 生命的欢乐包含痛苦周国平说:生命是一派欢乐的源泉。
只有对于损伤的胃,对于悲观主义者,它才是有毒的。
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
周国平:思考死

周国平:思考死周国平:思考死思考死周国平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很早的时候,当我突然明白自己终有一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了。
我怕想,又禁不住要想。
周围的人似乎并不挂虑,心安理得地生活着。
性和死,世人最讳言的两件事,成了我的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
读了一些书,我才发现,同样的问题早已困扰过世世代代的贤哲了。
“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读到托尔斯泰这句话,我庆幸觅得了一个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一个最确凿无疑的事实,同时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既然人人迟早要轮到登上这个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从那里被投入万劫不复的虚无之深渊,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之无动于衷呢?然而,自古以来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死了,我们也终将追随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别的苦难,我们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还可以死解脱。
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的,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金圣叹对这种想及死的无奈心境作过生动的描述:“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
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
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
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
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今日我读到这些文字,金圣叹作古已久。
我为他当日的无奈叹息,正如他为古人昔时的无奈叹息;而毋须太久,又有谁将为我今日的无奈叹息?无奈,只有无奈,真是夫复何言!想也罢,不想也罢,终归是在劫难逃。
既然如此,不去徒劳地想那不可改变的命运,岂非明智之举?二在雪莱的一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儿搀扶下走进古罗马柯利修姆竞技场的遗址。
周国平语录之“生命”

周国平语录之“生命”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
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
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
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
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
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
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
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
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
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
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
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作者xxxx------------------------------------------日期xxxx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9月15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62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
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
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
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
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
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
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
关于死亡,周国平给出10个深度思考,向死而生,不枉此生

关于死亡,周国平给出10个深度思考,向死而生,不枉此生哲学诗画2019-09-22 10:46:47人活到七十五岁,总不得不时时想到死,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
太阳看起来好象是沉下去了,实在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地辉耀着。
——歌德以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纪伯伦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桑塔亚娜1思考死亡尽管徒劳,但却有意义。
什么意义?可以让人看到生命的全景和人生的限度,之后用超脱的眼光看时间的成败得失。
可以让我们活着时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做到珍惜生命,实现自己拼搏价值,向死而生。
2墓地总令人思考,令人慨叹生命的由来和去向。
如果我们从坟墓中回顾此生,就会直接面对自己和上苍,只有在此时,他才是最真诚最理智和最深沉的。
因为他不需要扮演让自己难受的社会角色,他在做最真实的自己。
3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这话已经很明确的说出了一个道理,即人都会死,但重要的不是知道这个,而是明白人生的意义,让自己获得充实,即闻道。
4当一个人真正经历过死亡或死亡的威胁,他就会明白“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的深层认知。
汶川地震时,有些人死里逃生,当他回顾以前的路,猛然发现它们是如此空乏,如此没有意义,浪费和虚度。
5当一个人临终时,他会变得很善良,甚至很博纳。
中国古话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因为在死亡面前,人会突然发现自我良知,在绝对的死亡之虚空中,尘世的一切琐碎对于他来说,都变得无足轻重。
此时,他只会记得那些最能让生命铭记的事。
6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活着总有太多无奈和痛苦,当人心无力承受,他会自然的生出对死亡的渴求。
面对死亡,大家都是平等的,谁都逃不过,因此死亡抹平了世间的一切不公和痛苦。
从这点看,死亡的存在富有意义。
7为了活着长久点,中国人从一开始就绞尽脑汁,甚至违背科学和人性自然规律的炼丹求佛,这是对生的背叛。
死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丨周国平

死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丨周国平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
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
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种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
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
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末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世上事大抵如此,永远未完成,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进行着。
所谓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
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
人们叹息:他本来还可以做许多事的……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这几乎是必然的。
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总是有爱做的事情要做,总是在做着爱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
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
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
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作例外。
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
周国平:临终的苏格拉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周国平:临终的苏格拉底
周国仄:临末的苏格推底
人们每每说,人取人之间,尤为相爱的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战了解,最佳作到彼此通明,口口相印。
史怀泽却正在《尔的青长年时期》神糊口外,咱们每一个人皆是孤单的,爱其实不能打消那种孤单,但邪果为由己及人天意会到了他人的孤单,咱们心田才会对他人布满最诚挚的爱。
咱们正在暗中外并肩而止,走正在各自的晨圣路上,无奈知叙能否正在走背异一个圣天,果为咱们无奈背他人甚至背本人说浑口外的圣天终究是怎么的。
但是,异样的晨圣殷勤使咱们置信,兴许存正在着异一个圣天。
做为有魂灵的存正在物,人的伟年夜战欢壮尽正在于此了。
附件附件附件。
人生寓言周国平

人生寓言周国平人生寓言周国平周国平是中国学者、作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尼采的学者。
关于他的人生寓言,一起来看看学习一下吧!1、幸福的西绪福斯西绪福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
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福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
我生平最怕见到大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
所以,看见西绪福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福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福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2、诗人的花园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
他决定自杀。
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
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
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
诗人脸红了。
他想了想,说:“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
3、抉择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论苦难周国平

论苦难周国平论苦难周国平日本大地震,感想万千,最强烈的是两条:一、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多么渺小;二、在灾难面前,日本民族多么伟大。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作例外。
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面对社会悲剧,我们有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
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
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
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
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
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
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
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
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之死焉之生——周国平的生死观
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享受太阳光芒这事太过于自然了,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所以,人们惧怕有一天死亡之神找上门来。
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
很早时候,当我有一天突然明白未来的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遇那白发苍苍、皮肤松弛老化的时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
我怕想,如果是白天,我一定会找其它事情去做,为的是躲避这个令人恐惧的话题;但是,如果是深夜,我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灵魂面对死亡的时刻了。
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关死的认识,因为我深知大家也会恐惧。
如果没有此种心理,那必定就是嘲笑了,然后还会指着街上任何一个人对我说:“你看周围人都心安理得活着,谁像你这般折磨自己。
我们这么年轻,何须挂虑死亡。
”因此,我从不自找麻烦引出这个话题,这成了我青春期的一个秘密,是与任何好友都分享不了的对死的恐惧之感。
直至高中,读了有关史铁生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我才发现,“死”这一问题早就困扰过无数圣贤了。
金圣叹曾说:“我今天想到死的时候这么无奈,在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无奈过了。
我今天所站得这个地方,无数古人也曾经站过,而今天只见有我,不见古人。
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感表达得多准确。
人之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思考过、
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对于宇宙恒定的规律,渺小的人类不可做任何挣扎。
对于死亡,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人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填充了恐惧的内心,使我们无暇顾及死亡。
事业和理想暂时掩盖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阴霾,就像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中国的圣人说过:“未之生,焉之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之死,焉之生?”从这里可见中西方对待人生问题的不同见解,但却都有各自的道理。
在这里,我不评论熟是熟非,只想强调一点:生与死是必然挂钩的,上帝既然给了我们生命来品味,自然也有收回去的权利。
它的天秤永远是公平的,它先让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呱呱落地,最后安排我们奄奄一息。
即使你有多不愿意死,你都得在有生之年面对死。
许多哲学家都教导:使自己愿意死,死就变得不可怕了。
周国平对此笑道:这不是叫人克服对死的恐惧吗?只有无知的动物才可做到这种境界吧。
如果凡人真能够这样做,或者只把死亡当做人生司空见惯的许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事来想,倒不视为一种准幸福的境界。
遗憾的是,愚者不费力气就可以与动物一起置身于这个境界,而智者却须历经沧桑才能达到。
“当生命力因疾病或年老而衰竭时,死亡就显得不可怕了。
”周国平如是说。
的确如此,当生命带给生者的只有痛苦与挣扎,那死亡可谓是最好的解脱方式。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非来自对生命的欲望,而生命的欲望有来自生命力。
当生命力枯萎时,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只能选择另一条解脱的途径。
当然,人不可能避免肉体的渐渐衰老,而灵魂厌恶这衰老的肉体,终免不了弃之而走。
这时候,死是值得生者欢迎的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个体的生与死会对世界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不可能做到如诗中写的那样: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个体的出生使世界的一切与之息息相关,而死亡必将在地球上留下其曾经生活的痕迹与日后的影响,不管痕迹的深浅与影响的大小。
有时候,我不禁想,出生得愈晚愈好,那样就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属于我了。
但是,具体晚到什么时候又说不清。
不过想到自己无论何时出生,一死便前功尽弃,留在身后的同样是那个与自己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世界时,想法便戛然而止。
除非永生,我想,这样才能摆脱对死的恐惧。
但奥勒留说:“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作为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来说是一回事。
总之,太阳下没有新东西,永生是不值得向往的。
”周国平对此表示赞同,他承认永生是荒谬的。
而我等俗人也只得乐观想:造物者一定是想
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珍惜一切生活中得酸甜苦辣。
人生中的欢乐与美好,因为短暂而珍贵;痛苦和悲惨,也因短暂给人解脱。
人们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但周国平却觉得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徒劳。
它能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与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人世间的成败祸福。
同时,他认为对死的思考能使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存在的不可代替,会强烈地想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价值。
如此看来,我无需再感叹死亡的无奈了,我应挖掘自身的最大优势,完成此生的愿望,然后在弥留之际,也可以满足、自信离开。
因为我把我认为最好的财富留在了世界,而这个世界,将永远留下我活过的痕迹。
100124班
毛剡珠。